跳转到内容

記言/卷四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五 記言
卷四十六
作者:許穆
1689年
卷四十七

雪公編年記事上[编辑]

先生。生於漢陽之東郭下。許氏。本駕洛首露王之苗裔也。新羅末世。有許宣文。年九十餘。事高麗太祖。爲孔巖村主。後世至麗之中葉。有僉議中贊珙敬。三光五穀不踐。見遺髂必埋。至今孔巖諸許多中贊子孫。至我中,明之際。有左贊成磁。爲九世。以數諫。爲諛臣芑所譖。歿於窮呝。事在史氏。先生左贊成之曾孫。而父國子進士亮。早世。母安東權氏。萬曆十六年我宣祖二十一年十一月而先生生。其明歲二月。進士公二十七歿。先生每遇忌日。不食哭。以爲終身之喪。有叔父喬。吾先子抱川公也。事之如事父。侍朝夕常有和色。疾則衣不解帶。吾先子常稱之曰。某也能朝夕於我。年少好禮不倦。聽其言。觀其行。令人起敬。能人之所不能。過人之行也。初名說。後改厚。字重卿。有南士金暹。字退可。經亂後年老。以妻子客於吾先子。見先生年少善學。敎以古人修己之方。大悅遂師之。時先生年十五。後金生死。爲之心喪三年。先生受四子於權寺正用中。寺正。先生母權夫人之叔父。而履素門人也。

二十三。受易於暮隱張彥忱先生。先生東州人。以科目進。當廢王時。仕不達以歿。

二十六。與李挺豪英彥。同學於德信公子。講易乾坤。大學。有經傳解,大學口訣。

戊午。京城擾亂。上大夫多避亂。先生入關東。穆出嶺南。辛酉。先生南遊。得會合。因論學。問學力所得何事。先生曰。以惡衣惡食。與人居而不恥。吾可庶幾焉。先生自守嚴。所立無私。此特以謙約示人者也。勇往力行之實。於此乎可見。或有以禮節煩細。疑先生者。穆曰。不然。此盡也。非煩也。君子之學。不遺小而爲大。能盡而致博。學不備。道不成。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天理之流行自然之則也。節目之詳。何可去也。

穆嘗與人論事以爲循俗而行。亦無甚害。先生曰。循俗莫如見理。此警我也。卽覺之曰。不亦善乎。苟違於理者。作事弊生。其害必大。自邦國以至閭里。居室之私。皆然。

先生南遊。見寒岡,愚伏兩賢者。遊數日曰。三代氣像在此。

先生少之時。讀書僧伽寺。金自點微時。亦遊山水。至見先生。頗致誠款不已。先生不樂曰。彼非吉人。他日。必爲禍首云。

後有李仁居者。隱居橫城山谷中。躬耕而食。仁祖中興之年。召除官。不出。士大夫多趨之者。先生亦一見於山中曰。彼終非吉人。善乎。古之人見微而知彰者此耶。

丁卯十月。有李仁居之獄。先生辭連逮繫。被命之夕。先夫人嘗寢疾而絶。旣就命。上知無事。且意哀之。卽釋之。先生歸至家。如奔喪之禮。至家四日而成服。後月發引。歸漣西族葬。舟行至斗尾峽口。天大寒。江水氷合。殯於江上。在殯側。不脫衰麻。日啜溢米以居。卜之江上吉。乃葬。寓居水南。每朝夕望塚悲號。江樹爲枯。夏。大水。道不通。祭物不給。一日夜。有香菌生屋下。人皆以爲孝子之感。三年十月。旣祥而返。至家。祭於室堂。丈夫婦人序立如祠堂之儀。一獻而撤。奉神主。入于祠堂。

有未嘗弔而來弔者。拜之如初。時先生四十二。

雪公編年記事下[编辑]

先生初至原州。卜居鬱業。三易居而至觀雪。鬱業隣有不善居家者。去之。移雉嶽西肥遯溪十六年。最久。後又移居州東舟村。築小屋曰素庵。庚辰去義城。寓居昌樂十二年。孝宗二年。還原州。卜居觀雪。自號雪翁。在丹丘南十里。移居觀雪。又十二年。

癸亥仁祖中興之年四月。梧里李相國薦先生。初授內侍敎官。時先生三十六。

丁卯春。有虜寇。兩西旣陷。上幸江都。召四方兵勤王。原州士大夫募義兵。推先生爲將。先生讓於金陜川昌一曰。金公長者。且有重名。雖老將。非其人不可。時金公八十。先生爲從事。金公好大略。不拘小節。與先生論兵事。退而歎之曰。斯人者。信乎命世之賢才。賊退。賞諸義兵。先生爲濟用直長。不就。

庚午。復爲內侍敎官。

辛未秋。以司䆃主簿。爲砥平縣監。砥平有上奴作氣勢。爲民害者積十年。先生數其犯禁大者十事。以法治之。民心大悅。而論以濫刑繫。經冬,夏。邑人守闕訟冤。而適天旱得釋。

丙子之亂。先生避亂山中。李中樞顯英,柳東萊汝恪來訪。謀擧兵伐賊。先生與二公。至州計事。聞上已出城。乃罷兵。

丁丑夏。爲太廟令。不就。爲義城縣令。義城江左大縣。問古事。修廢政。嚴條約。禁豪強。右族多憚之。四年。罷。寓居昌樂。

癸未。爲東宮翊衛。送世子北行。

乙酉。爲刑曹佐郞。丙戌。爲戶曹佐郞。皆不就。

丁亥。爲戶曹正郞。

戊子。爲恩山縣監。頃年。有上變事。罪人多恩津,連山,尼山三邑人。旣革其邑。合置恩山縣。先生爲縣監。其地皆用事者之鄕。爲官者。不敢出氣。皆卑事爲恭。於是先生有禮節倨傲之誚。先生笑謂曰。恭而無禮。古之人恥之。我欲行禮。以我爲傲耶。先生治邑。以公,明,愼三事爲準。常言曰。必令行禁止。然後治體可言。禦下。不以察察爲明。臨事。不以小利害大義。一從大典曰。一世各有一王之法。時王之制。何可廢之。爲恩山一年而罷。

辛卯夏。爲刑曹正郞。當仁祖禫事。入謝。卽歸。冬。至原州。居觀雪。爲司僕僉正,太廟令。皆不就。

甲午。爲繕工僉正。

丙申。爲工曹正郞。尋特拜司憲府持平。上疏辭之。上曰。剛方正直。聞之久矣。朝廷不用。而予特用云。陞掌令。辭去。或曰。當言責。可以言而不言。何也。先生曰。強言要名。吾不爲也。

戊戌。爲相禮。爲淮陽都護府使。皆不就。復爲掌令。當路者忌之。罷。冬。爲安東大都護府使。不就。己亥。爲尙衣院正。不就。冬。有孝宗葬禮。爲掌樂院正。卽出謝。尋謝病。有大臣薦之者。而終不出而仕也。

庚子。我顯宗元年。而先生七十三。其十二月先生。寢疾。至明年正月。有從弟舒死。先生哭極哀。因疾劇。二月十日。先生歿。年七十四。前夕。令侍者理髮更衣。朝則歿。

弟子李命蓍掌喪禮。諸弟子受業者皆服加麻。其十月。葬麻田郡治北二十里。我顯宗十二年庚戌。改葬同郡分石山東阿。穆祭改葬文曰。五服序從。黼荒更陳。神理仁愛。一見親戚骨肉。象設陳器之死。而致哀之也。嗚呼。直而寬。淵而著。可以臨。可以容。模範之大。品節之詳。出處之正。皆可爲百代之敎。穆魯鈍。學之至老。願從而不能者也。行與藏。在我。而遇不遇。天也。聰明才德。天固生之而又廢之。此天之不可知者也。今而已而。九原不可作。徒慕德無窮。迨至死乃已。有墓誌銘。先生自少至老。略敍問學出處。有此編年記事。

先生爲砥平之年。長子十八死。而翅其年生。今五十年。又有庶出子𦐒。先生歿之時。才八歲。余以淺劣後死。歷敍先生七十四年終始事盡矣。先生。人之見之。若易知易能。而余八十。然後乃知不可跂及。而又其前知。亦多人之所不及者。國家中興之後。人心散者集。亂者定。而先生獨憂之曰。有物爲兆。禍亂迫矣。丙子。有南漢之敗。及至臨年之後。常私歎曰。自此十年之後。有積屍之災。而吾不及見矣。穆亦嘗學恥於先生矣。穆嘗言曰。苟無以利己爲心。庶幾免恥也夫。先生曰。亦末也。書曰。直哉惟淸。事直則淸自見。欲捨其本而趨其末。不幾於爲名乎。穆應之曰。唯。先生歿二十年庚申閏月朔朝。書于台嶺山居。

雪翁先生墓碣陰記[编辑]

孔巖之許。本駕洛國君首露王之苗裔也。新羅末世。有許宣文。年九十餘。麗氏初興。以有德於師行。王爲之致邑。爲孔巖村主。子孫仍爲孔巖之族。後世有太尉載。僉議中贊珙。典理判書錦。麗史皆有列傳。至我恭憲王時。有左贊成磁。以數直諫。爲諛臣芑所譖。歿於窮厄。男別提橿。終身不出。先生別提公之孫也。萬曆十六年我昭敬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先生生。父國子進士亮。早世。母永嘉權氏。先生幼孤。長則能讀書修行。少學於權寺正用中。寺正。履素李仲虎先生之弟子。昭敬時聞人。先生諱厚。字重卿。好學博藝。志通重禮。與李挺豪英彥。從德信公子。講易乾坤文言。大學經傳。南遊新安。見鄭寒岡先生。尙州。見鄭文肅公。語人曰。三代氣像在此。先生敎弟子。以正心術篤恩義。以盡彝倫之敍。而謹於禮節。以爲威儀三百。禮儀三千。天理流行之則。道德在人。非禮不立。論政曰。爲政在寬。御下。不以察察爲明。臨事。不以小利害大義。取人。不以其所短。掩其所長。先生累爲郡邑。治郡主嚴曰。必令行禁止。然後治體可言。又曰。今之郡,縣。古之列國。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治道一體。明政敎修法制。有王者作。必來取法焉者是也。先生之學。一一古人法度。其行之於身。推之於家國天下一也。先生始仕仁祖元年。其在庶官。或出或不出。孝宗七年。先生六十七。國相元斗杓推薦之不已。先生爲司憲持平。陞掌令。終不出而仕也。或曰。當言責。可以言而不言。何也。先生曰。其言大者其事大。交淺言深。古之人戒之。隨行逐隊。舍大而言小。以干名譽。待其身太薄。吾不爲也。十年。孝宗薨。先生七十二。爲掌樂院正。入謝。尋謝病。顯宗二年二月十日。先生歿。年七十四。門人受業者。皆加麻而哭之。葬麻田郡治北二十里。十二年庚戌。改葬同郡分石山東阿。崇禎四年。先生四十四。長子十八死。其年翨生。今五十年。又有庶出子𦐒。先生死之時。才八歲。先生初娶宗室李氏。後娶漢陽趙氏。再娶而生二男四女。女最長者一人。李氏出。未笄而死。他皆趙氏出。而女適人者二人。其壻申㬊,宋孺徵。𦐒。又有姊妹。壻二人。洪尙亨,金行遠。先生卜居原州。凡三易居而有遯溪素庵之號。最後。移觀雪。在丹丘南十里。因以爲號。或稱雪翁云。先生歿今二十一年。老人八十七。著辛酉孟夏下弦。

雪翁遺編序見續集儒林[编辑]

答問分類小序[编辑]

答問分類。居君喪之服。有君喪除私喪之禮。居喪而死者上食之禮。庶母爲嫡子妻之服。葬時告先塋之禮。練服之節。練後改葬變禮。長子死而其平居之服。祥祭變禮。外孫主祀祭文。尙饗輕重。祝板尺寸。殤喪之禮。冠者不爲殤。殤喪題主。練祥禫祔與除喪之節。有本生期年之制。以素服行傳重之禫。女子練而嫁者非禮。祔遷之禮總十九。改葬儀題主。屬稱傍題。告遷贈職本職先後共二十。附君喪廢祭。葬在三年後變禮與祧遷之禮。幅巾之製。又二十。居官九戒州縣社稷釋奠焚香。城隍府厲禱祀。練卒正至朔望誕日。又朔望哭吉凶之禮三十三。九月中旬丙寅。從弟穆。書。

雪公遺編後序[编辑]

先生歿今二十年。歲年已久。人事改易。余少先生七歲。今八十有六。才知下。學不逮而道不通。惛耄後死。無所解疑而問德。亦無所聞過而改省。良自悲也。嘗論撰先生問學傳授出處言行七十四年事。成一書一千九百七十四字。今李丈敬甫裒輯遺文雜著。分類累十爲二卷。顧可惜者。先生七十一。謝淮陽。其年。新寓雪莊火。其藏書出入古今。可記可述者累百軸皆不出。今此特其存十一於千百。然其一言一書。幸不泯沒。則無敬甫。得乎。前年。權按廉永叔出海西。開刊於海州。而附言行錄,行狀,墓銘。敬甫又增刊一二絶句,世系,年譜。諸生爲先生請立祠疏幷前後疏二。批答大宗伯以俎豆事。重請議大臣啓事。龍洲公哀詞四言。增補八九。然後記述之外。又歷敍終始事無餘矣。書成九十。敬甫屬余序書。尙章涒灘日短至。從弟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