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二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一百二十一 貴州二 貴陽軍民府 安順軍民府 都勻府 平越軍民府 黎平府各衛所 下一卷▶

貴州二[编辑]

貴陽軍民府,東至龍里衛六十里,西至威清衛六十里,南至廣西泗城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遵義府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畢節衛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七千六百七十里。

《禹貢》荊、梁二州南裔,後爲西南夷地,漢、唐時皆未入中國。宋爲羈縻蠻地,志云:開寶中蠻酋普貴內附,置大萬谷樂總管府授之,嘉定中移府於今治。元至元二十年置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通志》:「元初爲羅甸鬼國,尋改羅甸軍民安撫司,至元十六年改順元軍民安撫司。二十年於司治北增置亦奚不薜總管府。二十四年復增置順元路,并貴州於司治內以統降附者。」《元志》皆不載。屬八番順元等處軍民宣慰司。明洪武四年置貴州宣撫司,六年升宣慰使司,隸四川行省。時酋長密定等舉土內附。永樂十一年改隸貴州布政司。成化十年分置程蕃府,隆慶六年移府治於省城,改爲貴陽府。萬曆二十八年又加軍民府。今領州三、縣二、安撫司一、長官司十六。
府當四達之郊,控百蠻之會。志云:貴陽所轄蠻種非一,曰羅羅,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龍家,曰曾竹龍家,曰紅仡狫,曰花仡狫,曰打牙仡狫,曰東苗,曰西苗,曰紫薑苗,曰賣爺苗,習俗各異。一旦有警,則滇南隔絕,便成異域。故議者每以貴陽爲滇南之門户。欲得滇南,未有不先從事貴陽者。自滇南而東出,貴陽其必爭之地也,蓋應援要途,控臨重地矣。

新貴縣,附郭。元置貴竹長官司,屬順元路安撫司。明初因之,萬曆十八年改置今縣。編户六里。

貴定縣,附郭。萬曆三十六年割新貴縣及定番州地置。編户四里。

貴陽城,今府治,即明初宣慰司城也。洪武五年始築城,甃以石。其城依山麓爲址,地勢坡陀,高下少平衍,西南臨河,東北有池。爲水關二,門五。城周九里有奇。
甕蓬廢縣,府北四十里。元置,今爲甕蓬堡。又章龍廢縣,在府北二十里。元置,俗訛爲隴上。其相近者又有廢章龍州。《通志》作「龍章州」,似誤。○洪邊廢州,在府北八里。志云:元至元中建,隸八番羅甸宣慰司,今本志不載。又乖西廢軍民府,在府北百里,地名大乖西。元皇慶初置府。又大萬谷落廢總管府,宋開寶八年所置羈縻府也,在府北百二十里。
小羅廢縣,在府城南。元置,尋廢。俗名爾溪街。志云:府南二十里有大羅廢州,亦元置,俗訛爲大羅街。《元志》有小羅州無大羅州。或云對縣而言,故曰大羅。○鴨水廢縣,在府北百六十里,近鴨池河。志云:元置。按《元志》有高橋青塘鴨水等處長官司,無鴨水縣也。又骨龍等處廢長官司,在府北六十里;又陸廣等處廢長官司,在府北百五十里;底窩紫江等處廢長官司,在府東北百五十里;又曾竹等處廢長官司,在府西北八十里;皆元置,明朝廢。又水西故城,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蓋明初所築,壘門尚存。
平伐廢長官司,府東南百二十里。元置平伐等處長官司,洪武十五年改爲平伐長官司,屬貴州衛。二十八年改屬龍里衛。萬曆八年改置新貴縣,以司地省入。今爲平伐鄉。《一統志》:「平伐長官司在龍里衛東南六十里。」
貴山,府北二里,入蜀之道也。一名貴人峰,貴州之名以此。又銅鼓山,在府東二里。高百餘仞,每陰雨,山半空洞中有聲若銅鼓。其相接者曰東山,峭壁千仞,俗名老王山。又有棲霞山,在府東七里。山半有來仙洞。○照壁山,在府東北里許,以巖石屹立而名。又東北六里有石洞山,山有石洞,通人行。一名髑髏山,俗呼枯髏山。《通志》:「在府北四里。」
獅子山,在府城西。土山戴石,狀如獅子。明初傅友德南征,駐兵於此。又城東亦有獅子山,城南里許亦有之,城周圍又有五虎山,城南五里則有鳳凰山,俗傳「五虎、三獅、一鳳凰」者也。天啓初水西土目安邦彥作亂,進圍會城,沿山札營,四面把截,以斷城中出入。城東有山岡,高與城齊,賊據其上,作廂樓,官軍設計焚之。會援軍至,賊始引却。又坎馬山,在府西二里。俗名坎馬沖山。
高連山,府南二里。山勢高聳,與貴人、天馬諸山連接。志云:即新添關諸山也。其前爲天馬山,又前爲天榜山。又斗崖山,在城南里許,俗名倒崖山。其相近者曰筆架山。山之西曰文筆峰,皆與高連山相映帶。○交椅山,在府南五里,以形似名。又臥牛山,在府南二十五里。山南有長豐堰,溉田甚廣。府南五十里曰簸箕山。傍有青巖。巖臨河,通定番州。其側爲羊、虎二場,四方軍民,貿易於此。
木閣箐山,府西北五十里。延袤百餘里,林木蓊蔚,中有道通水西、畢節。上有龍潭,深不可測。又三腳山,在府北五十里。三峰竦立,形如鼎足。又石人山,在府北三十里,水西大道也。山頂羣石,拱立如人,俗名石人山壩。又府北八里有翠屏山,旁有繡嶺。府北五里曰驪珠山。其相接者曰鴉關山,府北二里曰白崖山,兔場官道經其下。
石門山,府東六十二里。絕頂二石對峙,人行其中,儼然如門。《唐志》牂牁有高連、石門二山,志以爲即此山也。又冗刀山,在廢平伐司治西。峰巒高聳,狀如列戟。宋末有蠻酋保郎者立砦此山,招集蠻類以拒蒙古,故址猶存。○清水山,在府東二十里。下臨清水江。兩岸壁立,水深莫測。又唐帽山,《一統志》云:「在府南六十里,以形似名。土人嘗避兵於此。」
南望山,府北百里。崇峰大箐,嵐氣晝冥,人跡罕至,爲郡之鎮。又魯郎山在府北八十里。元時有魯姓者讀書於此,因名。本名乖西山,亦名書案山。旁有洗馬潭,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洗馬於此。○瑪瑙山,在府西二百五十里,峰巒逶迤,林木疊翠。水西宣慰安氏宅其山麓。又箐林山,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水西境內。又北二里有聶石壩。又西北三百里有克仲壩,即水西巢窟也。
梯嶺,府南三里。有石級如梯,中曹司路經其上。志云:府城內前衛治西南隅有藏甲巖,一名鬼王洞。○朝陽洞,在府北廢骨龍長官司側,中容數百人。又白龍洞,在府西北十五里;雲崖洞,在府西北三里,舊名唐山洞;皆幽邃。又三仙洞,在府東四十里,地名蓊若堡,中有泉石之勝。又龍岡,在府北五十五里龍場驛側。又有東洞,正德初王守仁謫居於此,改名陽明洞。
烏江,府北二百里,源出水西,與四川遵義府分界,湍流洶悍。其北岸有烏江關。詳見大川。
南明河,府城南。源出定番州界,東北流經青巖下,至南門外,中有芳杜洲,廣百步,可以種植。其下流爲清水江。志云:清水江在府東北百二十里,與新添衛分界。水甚清冽,兩岸峰巖壁立,崎嶇難行,乖西巴鄉諸部苗、狫倚此爲險。景泰三年南和侯方瑛將兵濟此,平其兩岸,以爲坦途,至今苗、獠奪氣。又東北入於烏江。○三水江,在府北三十里。府西境之水派流而下,至此合流爲一,東流合於清水江,即陸廣諸水之下流也。
龍洞河,在府南十里;又四方河,在府西南五里;下流俱入南明河。又富河,在城南一里,源出八里屯之龍井,東北流入南明河。又貫城河,在城北。源出夷界,流貫城中。夏秋漲溢爲患。正統、景泰以後常濬治之。下流亦入於南明河。
陸廣河,府西北百二十里。源出苗界,或曰即三水江上源也。當水西驛道,于此置巡司以盤詰行者。天啓初安邦彥挾宣撫司安位以叛,位之母曰奢社輝,與位據大方。撫臣王三善既解會城之圍,分軍屯陸廣以逼之。安邦彥糾羣賊攻陷陸廣,勢益張。既而官軍四集,邦彥塹陸廣以自守。議者謂陸廣去大方百七十里,前後左右皆羅鬼巢窟。王三善之敗,以失地利故也。未幾朱燮元督川、湖、雲、貴、廣五省之軍,分道並進,而親帥大軍駐陸廣,逼大方,奇兵四合,遂克之。《滇紀》:「陸廣河有水口砦,又有陸廣城,爲水西要地。」
濟番河,府西南三十里。俗名花仡狫河,八番路所經。成化初宣慰使宋昂壘石爲橋。其下流合於南明河。又鴨池河,在府西百五十里。一作「鴉池河」,下流達於陸廣河。○墨特川,在府西北。元大德五年順元酋長宋隆濟與水西土官妻蛇節作亂,攻陷楊、黃二砦,進攻貴州。元將劉國傑討之,自播州進戰,大破隆濟等於墨特川,賊遂降散。川蓋在水西境內。
澤溪,府西三里。一作「宅溪」。有廣濟橋跨其上。天啓初王三善援會城,營於南門外坡上,又移宅溪,安邦彥遠遁陸廣河外。《通志》:「澤溪在府治北,源出髑髏山,流合貫城河入南明河。」又西溪,在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流合陸廣河。又有沙溪,在府北二百里,流合烏江。○聖泉,在府西五里。自山麓湧出,下流溉田數百畝。又溫泉,在府北九十里,地名楊郎壩。其始出可以熟物,流遠乃可浴。又神應泉,在府北百二十里,地名巴鄉。擊石則泉出,因名神應。又濟行泉,在新添關鋪。有二源,出高連山穴,行者至此籍以濟渴。又有九十九泉,在府西二十里,地名高砦。泉出山頂,凡九十九穴。
新添關,府東南一里,貴州站在其下。又鴉關,在府北鴉關山下。關西爲楊柳鋪,四川驛道所經也。又蔡家關,在府西北五里。亦謂之響水關。志云:府南百里有瓮巖關。又闊水關在府西北。洪武三十年顧成征水西諸蠻,破闊水,進克宗那革、賈母龍等關砦,蓋皆在蠻境。○陸廣河砦,在府西北百二十里。有陸廣河巡司,陸廣驛亦置於此。其對岸曰黃沙渡,亦有巡司。又府北二百里有沙溪渡巡司。
洪邊堡,府北十里。土司宋氏所據。又有八姑盪及平八莊諸砦,在府西北,皆諸苗窟穴也。天啓初安邦彥作亂,洪邊土酋宋萬化與諸苗應之。刻期復犯會城。撫臣王三善遣別將王建中等剿八姑盪,焚莊砦二百餘處,窮追渡河,賊謀始寢。○孫官堡,在府西北。安邦彥渡江敗官兵,燒劫麻姑、孫官堡,撫臣王瑊先遣兵攻府西河沙壩,盡俘其羅鬼、廣順、定番、青巖、白納一帶,苗蠻爲之奪氣。又遣兵敗邦彥於趙官堡,水內、水外之賊皆潰去。趙官堡亦在府西北。
青巖堡,府南青巖下。天啓初安邦彥復攻貴陽,使其黨李阿二督四十八莊兵圍青巖,斷貴陽糧道。撫臣王三善使別將王建中救青巖,焚賊寨四十八莊,定番路始通是也。四十八莊皆羣苗屯聚處,亦謂之「四十八馬頭。」
奢香驛,府西北二百六十里。奢香者,明初水西酋靄翠之妻也。靄翠死,香爲貴州都督馬燁所辱。香訴於朝,太祖爲誅燁而封香爲順德夫人。香歸,開貴州西北赤水、烏撒道以通蜀烏蒙,立龍場九驛,世辦馬匹廩餼以報德,故驛因以名。又水西驛,在奢香驛東五十里,即陸廣驛也。志云:自奢香驛而西北,又經金雞、閣鴉、歸化三驛,而至畢節驛,去府城四百二十里。○龍洞鋪,在府東十里。天啓初安邦彥叛攻會城,撫臣王三善引兵赴救,克龍里,邦彥退屯龍洞,即此。
貴州驛,在府城北。又府北六十里有劄佐驛,九十里爲底砦驛,府北百里又有渭河驛,百二十里有養龍坑驛。又龍場驛在府西北五十五里。又西五十里即陸廣驛也。○威清驛,在府西北四十里;又平壩驛,在府西北九十里;又府東五十里有龍里驛;皆爲往來之要道。
麥架橋。府北三十里,通水西大道。又阿江橋,在府西十里,雲、貴往來必出於此。

定番州,府南八十五里。東至龍里衛大平伐長官司八十里,西至金築安撫司百里,南至廣西泗城州界百五十里。

古蠻夷地,元至元十六年置程番武勝軍安撫司。明初改置程番長官司,隸貴州衛,正統四年屬貴州宣慰司。成化十年置程番府於此。時長官方勇等請設府治,遂從之。十二年創築府城,周二里。隆慶六年移府治於省城。萬曆十二年置定番州於舊府治,編户四里。屬貴陽府,領長官司十三、里三。
州北屏貴陽,東接龍里,控禦蠻僚,糧援所資也。

程番長官司,附州。元安撫司治此。明洪武五年改置長官司,授土酋程谷祥。本隸貴州衛,尋隸宣慰司,後爲府治。隆慶初屬貴陽府。萬曆中始爲州治。編户一里。

廢定遠府,州南二百二十里。元置,領桑州等五州,朝宗等十一縣。明初俱廢。志云:州南三十里有廢南寧州,宋所置羈縻州也。似悞。
連珠山,州南八里。五山圓秀,連絡如珠。其相近者曰笠山,俗名斗蓬山。又南二里有三寶山,上有龍洞。志云:州南五里有掛榜、筆架二山。又有營盤坡,在州南二里。○麒麟山,在州東五里。又州東一里有琴山。
天馬山,州西南七里。又州西五里有交椅山,西一里有旗山,皆以形似名也。志云:旗山相近有紅土坡。又有楊梅坡,以所產名。○漓龍玩珠山,在州北二里,以山勢盤曲向城也。又州北二十里有鳳凰山。
龍山,在州西。志云:在程番司西二十里。又司治南二里有蒙山。○滴水崖,在州東南十里。水出崖中,四時不絕,行者資以濟渴。崖前有平地名曰三墓,賊常於此出沒爲患,今立哨兵戍守。
都泥江,州城南。一名牂牁江。源出州西北三十里亂山中,曰濛潭,經州南界地名破蠶,流入廣西南丹州境。志云:江有二流,一自金築東北流繞州城,一自上馬橋東流入境合爲一江而東南注。詳見川瀆盤江。又七曲江,在州西二十里;又有玉帶河,在州北二里,皆流合都泥江。
清水塘,州南五里。水清不涸,溉田數百畝。志云:程番司北一里有乾堰塘。此水盈縮,可以驗豐歉。
程番關。州北十里。又雞窩關在州南十里。相近者又有磨石關。○滴水巖關,在州南十五里。又南五里有石門關。又有卜弄、立旺等砦,皆在州境。

小程番長官司,州西北十里。北至府城七十五里。元置小程番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四年酋長程受孫歸附,改置是司授之。初屬貴州衛,尋屬宣慰司,又改屬程番府,後改今屬。餘皆倣此。編户十里。

唐帽山,在司治北。又司東四里有五魁山。○嘉木箐,在司南十五里。又司南五十里有江度箐。又有伏龍坡,在司南二里,西通上馬橋,東達盧番司。又司西二里有廖家壩。
漣江,在司治東;又冷水河,在司南五十里;俱流入於都泥江。
韋番長官司,州南十里。北至府城九十五里。元置韋番蠻夷長官司,明洪武五年酋長韋四海歸附,仍置司授之。編户十里。
印山,司西一里。又司南十里有三寶山。
大韋河。司南三里,流入都泥江。志云:河上通程番,下接臥龍番。又滾水泉,在司西三里。

方番長官司,州南七里。北至府城九十里。元至元十六年置方番河中府安撫司,明洪武五年酋長方得用歸附,改置是司授之。編户一里。

錦屏山,司北一里。其相近又有將臺、旗峰二山。
小河。在司治南。又南五里有底方河,司北一里有雲溪水,下流皆合於都泥江。

洪番長官司,州西九里。東北至府城九十里。元置洪番永盛軍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編户一里。

三疊山,在司治南。峰巒綿連,曲折三疊。又司北一里有伏蛟山。
小溪。在司治南。溪流清澈,亦東入都泥江。

盧番長官司,州北五里。北至府城八十五里。元置盧番靖海軍安撫司,尋又析其西北境置盧番蠻夷長官司。明洪武五年酋長盧朝俸歸附,改置是司授之。編户一里。

象山,司南一里。又南里許曰獅山,又南里許曰太平山。志云:州東三里曰桐木山。又有長崖,在州南十五里。
洗馬河。在司東。下流南入於都泥江。

上馬橋長官司,州西北二十里。北至府城七十里。元置上橋縣,屬定遠府。明洪武五年酋長方朝俸歸附,置是司授之。編户一里。

屏風山,司南一里。又南二里曰卓筆山。○高洞山,在司北二里。又北二里曰崖頭山。
上馬橋河,司治東,北流入貴陽府界。或曰即南明河之上源也。
洞口關。司東南二十五里。又小山關,在司東五里。青苗關,在司南四十里。長田關,在司東南三十里。

臥龍番長官司,州南十五里。北至府城百里。志云:宋置南寧州治此。至道元年有南寧酋長龍溪墝入貢,自號龍番。元豐二年復入貢。元置臥龍番南寧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酋長龍得壽歸附,改置是司授之。編户□里。

筆架山,司南三里,旁有月坡,皆以形似名。又有文峰山,在司南十里。志云:司東十里有仙人洞,東南十里有白象洞,洞中有石如人如象也。
繞翠江,在司治南。自山澗中繞流而東,亦入都泥江。
下馬關。司南十五里。又鴨水關,在司西北六十五里。

小龍番長官司,州東南二十里。北至府城百有三里。元置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明洪武五年酋長龍昶歸附,改置是司授之。編户一里。

九龍山,在司治北。有九嶺起伏,蜿蜒如龍。又馬鞍山,在司南十五里。又南五里曰旗鼓山。○牛眠嶺,在司南十里。其相近有文秀峰。又古松坡,在司南一里。
雙峽水。在司治南,有二水導流會於司東,又南流而西折入於都泥江。

大龍番長官司,東南三十里。北至府城百十里。元置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編户十里。

執笏山,在司治南。其相近者曰掛榜山。又栗木山,在司西十里。志云:司南一里又有桐木岡。
奔龍江,司東一里。又大龍河,在司治後,合奔龍江,下流入於都泥江。
龍堰口關。司西十二里。

金石番長官司,州東二十里。西北至府城百里。志云:宋元豐二年石番來貢,即此。元置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明洪武五年酋長石愛歸附,置是司授之。編户□里。

三台山,司南一里。又司治東有小龍山,司治西二里有天堂山。又伏龍山,在司南五十里。司東六十里又有天生洞。
回龍江,在司東南,流入都泥江。
墓口關。司西三十五里。又梅子關,在司西九十里。木星關,在司西南八十里。

羅番長官司,州南三十里。北至府城百十五里。志云:宋元豐二年羅番入貢,即此。元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明洪武五年酋長龍世映歸附,改置是司授之。編户一里。

屏風山,司治北。又司北三里有松明嶺。又龍王洞,在司西五里。
環帶江,在司治南。又司治北有羅番河,流合環帶江。又有小水河,在司東五里,亦合流而入都泥江。
烏羅關。司西北五十里。又司北十里有冗夏關,相近者曰竹柯關。

盧山長官司,州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五十里。元置盧山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盧經保歸附,改置是司授之。編户一里。

盧山,司治南,極高。旁有三石峽如門,盤旋而上,頂平廣,可容千人。有泉池田土可耕食,蓋鄉人避兵處也。又五門山,在司東三里。司南二十里又有茶山,產茶。○寶塔山,在司西五里,峰巒尖削如塔。又司治北有紗帽山,亦以形似名。志云:司北一里有臥牛岡,南十五里有翁松嶺。
腰帶河,在司治南;又擺游河,在司西三十里;下流俱入於都泥江。
翁松關。司西北八十里。又司西北七十里有苦練關。

木官里,州南百四十里。元置木當蠻夷長官司,明改爲木官里。初屬貴州衛,尋屬宣慰司。成化初屬程番府,尋改屬定番州。餘倣此。

沿臺山。在里寨西三里。寨北五里又有木栗山。又獨峰,在寨東二里。

克度里,州東南百里。元置雍郎容都等處長官司,明初改爲克度里,今屬定番州。

松岐山,在里寨南二里。又南四里有高囤山。
龍井河,在寨南。
克度關。志云:在定番州東南百八十里,接廣西境,屬克度里管轄。

通州里,州東南百五十五里。元置重州蠻夷長官司,明初改爲通州里,今屬定番州。

連雲山,里寨南五里,以高竦連雲也。相近又有屏風山。
遶村溝,在里寨西。
通州關。志云:在定番州東南百七十里,抵新添衛之丹平、丹行二長官司界。又有把馬等十八寨,俱屬通州里管轄。

開州,府東北。

本水西地,明崇禎三年開置今州,屬貴陽府。

廣順州,在府北。

本水西地,崇禎三年開置今州,屬貴陽府。

金築安撫司,府西南百二十里。東至定番州百里,西至安順府百三十里,北至平壩衛九十里。

古蠻夷地,宋爲羈縻蠻境。志云:宋爲南寧州地。元置金竹府,屬順元等路。明朝洪武四年改置金築長官司,十年升爲安撫司,隸貴州衛,志云:初金竹酋長密定歸順,置長官司授之,治斗笠寨。洪武十六年遷治杏林峰。永樂十一年又遷於馬嶺之陽,即壩寨也。正統十年直隸貴州布政司,成化十一年改屬程番府。隆慶二年改屬貴陽府。編户十里。領長官司三。
司重岡疊阜,山廣箐深。居諸夷叢集之中,稱爲要地。
古築廢縣,志云:在司南百里。元置古築縣,隸金竹府。俗名其地曰占羊。明初縣廢。
天臺山,司西南二十里,孤聳如臺。又螺擁山,在司東二十里。山高五里,狀如螺擁。上有深淵,水碧如藍,四時不涸。又簸箕山,在司東六十里。○馬鞍山,在司治後,又司北十里有麄石坡。
麻線河,司北十里,流延如線,下流入於都泥江。○乾溪,在司南五里,雨集成溪,雨止溪涸。又勝水,在司西五里,地名麻大砦。人汲則湧,不汲則止。
翁桂關,司東二十里。又有白崖關,在司東十五里。○乾溪關,在司西四十里。又西五里有文馬關。又有燕溪關,在司北十三里。志云:司東南又有羅榮砦。
天生橋。司北三十里。石壁千仞,環繞如城。水流其下,人行其上,平坦如橋。

木瓜長官司,安撫司東百里。元置木瓜仡狫蠻夷軍民長官司。志云:元初置羅賴州,尋改木瓜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隸葛蠻安撫司。悞也。明洪武五年酋長石蓋歸附,改置今司授之,又以從征官顧宸副之,屬金築安撫司。成化中改屬程番府,隆慶中復改今屬。編户一里。

天馬山,司西一里。旁有蓮花洞。又獨鯉山,在司南一里。司東二里又有鳳凰山。
九曲溪,司南八里。又沿井,在司北一里。清流洶湧,雖旱不涸。
蔓頭關。司北十五里。

麻向長官司,安撫司東百十里。志云:元置麻嚮等處蠻夷長官司。悞也,蓋明洪武五年增置,以授歸附土酋得雍,成化中改隸程番府,後復舊。編户一里。

百連山,司北二里。又司治後有盤龍山。
小河,在司治前。
打仇關。司東二里。

大華長官司,安撫司東百二十里。元置大小化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十年改置是司,成化中改屬程番府,後復故。編户一里。

翠松山,司治前。又司南十里有牛角山。司北二里有播荅山。
清水溝,司西一里。相近又有龍塘。
黑石關。司北六里。

貴州宣慰使司,與府同城。明初置,後增置府治,而宣慰司如故。領長官司九。

水東長官司,府北三里。元置水東砦長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向四歸附,置今司授之,又以隨征官胡文英副之。編户一里。

中曹蠻夷長官司,府東南三十里。元爲白納縣阿聳寨地。《一統志》云:元中曹白納等處長官司也。明洪武五年土酋謝石寶與劉禮賓歸附,置司授石寶,而以劉禮賓副之。編户一里。

青山長官司,府東北四十里。元置青山遠地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朝洪武五年土酋蔡劄、劉士真歸附,置司授劄而以士真爲副。編户一里。

劄佐長官司,府北五十里。元置落邦劄佐等處長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宋文忠歸附,改置今司授之。編户一里。

龍里長官司,府東五十里。元爲龍里等砦長官司。志云:本龍里縣,後改長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何有善歸附,改置今司授之。編户一里。

白納長官司,府東南七十里。元置茶山白納等處長官司,明洪武初并入中曹司。永樂四年復置是司,授歸附土酋周可敬,又以土人趙仲祖副之。編户一里。

白納廢縣,司西八里,元初嘗置縣於此,亦曰躬蛾寨。
風洞山。在司西。山腹有洞,風貫其中,有聲如雷。

底寨長官司,府北百里。元置底寨等處長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永昌歸附,置司授之。八年又以從征官梅忠副之,編户一里。

乖西蠻夷長官司,府東北百五十里。元置雍真乖西葛蠻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朝明洪武五年土酋楊文真歸附,改置今司授之,又以土人劉海爲副。今編户一里。

陰陽山,司治旁。土人以雲氣佔晴雨,因名。
金明寨。在司境。洪武二十一年顧成統平越等衛軍徵乖西、扒古、谷勞、金明等砦,平之。或曰其地與都勻府豐寧司接界。

養龍坑長官司。府北二百二十五里。元爲養龍坑宿徵等處長官司。明洪武五年土酋蔡普化歸附,置司授之。又以土人謝文直爲副,今編户一里。

養龍坑。在司旁。兩山夾峙,瀦流其中,泓渟淵深,龍藏其下。春初牧牝馬其側,多產龍駒。

貴州衛,在府城內西偏。洪武四年建,隸宣慰司,尋隸貴州都司。舊領程番等一十三長官司,正統四年十三長官司皆改屬宣慰司。後又屬程番府,即定番州所領諸司也。

貴州前衛。在府城內西北隅。洪武二十六年建,屬貴州都司。

安順軍民府,東至貴陽府金築安撫司百三十里,南至廣西泗城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雲南平夷衛界三百二十里,北至安莊衛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五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九十里。

古荒服地,唐、爲羈縻蠻地。志云:宋爲普里部。元置習安州,《元志》不載。屬雲南普定路。明洪武十六年改安順州,屬普定府。十八年府廢,改屬普定衛。正統三年改隸貴州布政司,州親領十四寨。《名勝志》:「嘉靖中州移治普定衛城內。」萬曆三十年升爲安順軍民府。領州三、長官司六。
府右臨粵西,左控滇服。形勢雄遠,屹爲襟要。
普定廢縣,在府治西。志云:元置縣,隸普定路,明初省入安順州。今《元志》不載。又府治舊在今治南,地名八十一寨,正統中移治普定衛西南。
舊坡山,州治西北。兩峰相峙,中有石關,爲郡治之要隘。《舊經》云:「州治馬頭山,即此山之麓也。」又新坡山,在府西北三里。其嶺長廣五里,府治枕之,以爲形勝。志云:府西南三里有紅土坡,土色如硃。西南十里有黑土坡,土色如墨。
巖孔山,府東四十五里,高峻盤亘,頂平廣,可坐萬人。旁多孔穴,有崖孔寨,山因以名。又馬首山,在府東南四十里。○搏翠峰,《名勝志》云:「在府東北五里。其麓有龍潭洞,出洞十餘丈即天生橋。《廣記》:天生橋石壁千仞,環繞如城,水經其下,驚濤急湍,乃天設之險。」
碧波橋河,在府東二里。又府西十里有寧谷橋河。
舊坡石關。在舊坡山上。又普利驛,志云:在南門外。

寧谷長官司,府西南三十里。元置寧谷寨。明朝洪武十九年置今司,授土酋顧興仁爲副長官。正統初授其三世孫雄爲正長官,領二十九寨。

馬鞍山,司西十一里,以形似名。
乾海子。司東南四十里。水泛成湖,波面甚闊。志云:雲南值旱,此水必泛溢,境內常豐;雲南雨潦,此水必涸,境內多旱;蓋地脈相通,互爲盈縮云。又清水井,在司東南三十里。

西堡長官司,府西北九十里。元置西堡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二十五年授土酋卜却,領四寨。

習安廢州,在司北浪伏山下。志云:元置州於此,隸普定府,明初廢。
伐木山,司南六十里。山高箐深,多材木。○白石崖,在司西南五十里,崖甚險峻,惟一徑可以攀援。頂平廣可居。又有泉,四時不竭。蠻嘗據此爲硬砦,成化中官兵討破之。
楚由洞,司東南五十里。山高萬仞,盤桓起伏迤邐三百餘里。洞在山畔,深廣亦百餘里。又播老鴉洞,在司東南六十里,山勢峻險,洞深不可測。
谷隴河,司西北流五十里,下流合於烏江。志云:司南四十里有索橋,在谷隴河上,水勢湍急,繫藤爲橋以濟往來云。
阿驢寨。在司境,蠻砦也。洪武十五年吳復擊破西堡賊,拔阿驢等砦。二十六年顧成平西堡賊,拔阿得等砦。砦蓋與阿驢相近。

鎮寧州,府南七十里。東北至金築安撫司百五十里,西至永寧州六十里。

古蠻夷地,元始置鎮寧州,《通志》:「宋爲普東部,元於羅黎砦置和弘州,尋改鎮寧州。」《元志》皆不載。屬普定路。明朝洪武十四年屬普定府,志云:時置州於羅夷砦,即羅黎也。尋屬普定衛,正統三年改屬貴州布政司,州親領六砦。《名勝志》:「嘉靖十二年州遷治於安莊衛城內。」萬曆三十年改今屬。領長官司二。
州介滇、粵之間,山川險阻,翼帶南垂,亦爲要地。
火烘坡,州治北。古名和弘,元置州治此。山高峻,其氣燥燠,雖隆冬登陟,汗常浹背。《輿圖》云:「州治火烘砦,亦名羅黎砦。」是也。
既濟泉,在州治東。其地極熱,此水獨涼。
安莊驛。州北三十里,亦曰白水站。志云:州城內有稅課司。洪武十六年置司於普定府城內,永樂九年改爲普定衛稅課司。正統三年改屬鎮寧州,又改曰鎮寧州在城稅課司。

十二營長官司,州北三十里,元爲十二營砦。明洪武十九年置今司,授土酋隴阿佐世守,領二十九砦。

普定故城,司東南二十里。志云:洪武十四年大軍克普定,暫立此城爲守禦。十五年征南將軍傅友德徙於今衛治,而故城遺址尚存。
馬鞍山,司東三十里。又司西北三里有貓兒山。皆以形似名。
公具河,司東北四十里。旁有公具砦,因名。灌溉田畝,軍民利之。又阿破河,在司北五十里,亦以旁有阿破砦而名。土人以索爲橋而渡。又龍潭,在司治北,水色常黑,雖旱不涸。
天生橋。司東北四十里,爲往來要道。

康佐長官司,州東四十里。元爲康佐砦,明洪武十九年置長官司,授從征官薛福壽,又以于成副之,領四砦。

擺山洞。司東七里。廣七丈,深不可測。旁有擺山砦,因名。

永寧州,府西南九十里。東至鎮寧州六十里,西至普安州百九十里,東北至安莊衛界百五十里,南至廣西泗城州界百六十里。

古荒服地。元置永寧州,屬普定路。志云:元初爲達安,夷名打罕,尋改爲永寧州,大德中改屬湖廣行省,至正中爲廣西泗城州所併。明朝洪武十四年仍置永寧州,屬普定軍民府。府廢,屬普定衛。正統三年改屬貴州布政司,親領六砦。郭子章《黔記》:「州初治打罕砦,宣德間改建於關索嶺所,俗仍謂之打罕州。成化三年打罕州土同知韋阿禮作亂,調廣西泗城州土舍岑善忠剿平之,即此。萬曆四年又改建於安南衛。」志云:州西去安南衛三十里。似悞。其相去蓋百里。萬曆三十年改今屬,領長官司二。
州山川險阻,林箐蓊蔚,控禦邊陲,恃爲保障。
紅崖山,州西北八十里。四面懸崖,壁立萬仞,惟東面一徑可登。山畔有洞,寬廣若堂,深數十丈。相傳諸葛武侯駐兵處,上有諸葛營。○打罕坡,在州北十里。舊名達安坡,道經其上,凡十里,崎嶇險峻。
盤江,州西三十里,自普安州流經頂營司西。又南流徑此。江之西岸,即慕役長官司境。亦謂之北盤江,以別於南盤江也。有盤江巡司,其地名黃土陂。志云:盤江巡司在州西北百八十里。似悞。○者馬河,在州西北六十里,即者卜河之悞也。自安南衛流入境,注於盤江,有者馬橋跨其上。
查城驛。在州北八十里,與安莊、安南二衛接界。

慕役長官司,州西七十里。舊志作百七十里,似悞。元置慕役砦。明朝洪武十九年置今司,授土酋阿夷,又以從征官杜仲仁副之。領四寨。

安籠箐山,司北五十里。山巒相接,林木蓊密,周四十里。官道經其中,險阻難行,秋冬多霧,昏曉不辨。《輿程記》:「箐東北去關索嶺四十里。」○象鼻嶺,在司西北四十里,路出滇南必經其上,險峻難登。
盤江,司東四十里,即北盤江也。又東南,而南盤江自雲南羅雄州界流合焉,東南入廣西泗城州境。
白水河。司西北三十里驛道側。自安莊衛西南流經此。有白虹橋跨其上,洪武二十五年建。志云:白水河自高崖下注,長數十丈,飛沫如雨,凡二三里,瀑布之大者無逾於此。其下流注於盤江。又郎公河,在司東南三十里。湍流急疾,不能爲橋,惟設舟楫以濟往來。或曰即白水河下流也。

頂營長官司,州北七十里。舊志:在州南百五十里,似悞。元置頂營寨。明朝洪武四年置今司,授土酋阿光繼,又以從征官程士貴副之。領四砦。

箭眉山,司西百里。地名陸堡。勢極高大,周四十餘里,河流縈紆其下。巔有兩峰,峰畔一谷甚寬平,可耕藝。土氣多燠,蔬果四時不乏。然多煙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
雞公背坡,司東三十里。形如雞背,與關索嶺對峙。下臨溪澗,山路艱險。○關索嶺,在司北三十里。嶺極高,周回百餘里,入滇者道必由此。與安莊衛接界。
盤江。在司西二十里,自安南衛流經司界而入州境。今有盤江渡,與安南衛接界處。

普安州,府西南二百里。東至永寧州百九十里,南至雲南廣南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雲南平夷衛界百十里,西北至雲南沾益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安南衛一百六十里。

古夜郎地,漢牂牁郡地,蜀漢爲興古郡地。隋屬牂州。唐武德二年置西平州,貞觀元年改盤州,以盤江爲名。隸戎州都督府,後爲南詔之東鄙,東爨烏蠻居之,號于矢部。一作「榆市部」。其後爨酋阿宋號齊彌部,尋復爲于矢部。宋寶祐中附於蒙古,蒙古置于矢部萬户府。《通志》:「延祐四年置改爲普山府。」至元間改置普安路,領和龍、八納、習舊、普安四部。隸雲南行省。尋改爲宣撫司,一作「安撫。」後復爲普安路。《通志》:「領和龍、習舊、八納三千户所。」明朝洪武十六年置普安軍民府,隸雲南布政司。二十二年改置軍民指揮使司,隸雲南都司,尋改隸貴州都司。志云:初置軍民府,授土酋那邦妻適恭。適恭卒,子普旦襲。洪武二十五年普旦與越州叛酋阿資等連兵,襲陷普安府。事平,罷州置衛,又移治今城。永樂元年改普安安撫司,屬普定衛。十三年改爲州,初置安撫司,授土酋慈長。十三年長復謀不軌,因改爲州。隸貴州布政司,領羅羅夷民十二部,號十二營,謂部長曰營長。《名勝志》:「州初治撒麻砦,尋遷海子,復遷衛郭,萬曆十三年遷入衛城。」萬曆三十年改今屬。
州當雲、貴之噤喉,達川、廣之聲援,據險立城,控扼羣夷,實爲要害。
普安城,志云:舊城在今州東三十里,元普安路治此。洪武中遷於今治,城周七里有奇。
附唐廢縣,州南百里,地名黃草壩。唐置縣,屬羈縻盤州。又平夷廢縣,在州西百二十里,即今雲南之平夷衛。又盤水廢縣,在州東盤江上。《唐志》盤州領三縣,即此也。天寶以後廢。今亦見雲南陸涼州。○羅山廢縣,在州西百里香羅山。又有永山、石梁二廢縣,俱在州西。皆元置,屬普安路。明初廢。
番納牟山,州治西北,州之鎮山也。驛道經此,一名雲南陂,陂陀相續,往來者行石齒中。其西有和合山。又營盤山,在州治西。相傳武侯征南時結營於此。志云:州治南一里有雄鎮山,普安衛治在其下。治東又有筆架山,三峰相峙,中峰特起。
八部山,州東三十里。九峰摩空,一泉奔注,普安舊治在其下。又新盤山,在州東七十里,新興站在其上。又八納山,在州東北七十里。高二十里,頂寬平。有潭,四時不涸,舊有夷砦。又盤江山,在州東北百八十里,接安南、安莊二衛界。志云:州東南百五十里有楊那山,勢極陡峻,者卜河出焉。安南所在其下。
廣午山,州北九十里,林木鬱然,下有小溪流入山穴。又羅摩塔山,在州治北百八十里。四面峭壁,惟一徑可通,上有砦。其東北崖下瞰盤江。○香羅山,在州西百里,平夷千户所在其上。又夾牛山,亦在州西百里,樂民千户所在其上。又州西南二百七十里有黨壁山。四山環繞,東南一箐,外狹中曠,可容數百家,土夷每避暑於此,又名躲瘴。
格孤山,州東北四百五十里。山勢雄峻,界連滇、蜀。明朝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帥師循格孤山而南,徑搗烏撒,蓋循格孤之南而西北出也。志云:在州東南。似悞。○得都山,在州東南四百二十里。一名白崖,產雄黃、水銀。志云:在州治東。亦悞。
碧雲洞,州南三里。本名水洞,外狹內廣。又州治南有新石洞。樂民所城西有天橋洞,以有石如橋也。
盤江,州東百里。自安南衛流入永寧州界,又繞流入州境。志云:州東百二十里有盤江渡,即安南衛及頂營司接界處也。又東南流入永寧州慕役長官司界。《一統志》:「盤江自烏撒、普暢砦經州東北。」悞。又拖長江,在州東七十里。源出沙陀石崖中,下通盤江。
者卜河,州東南百八十里。源出楊那山,流經安南衛境,下流入盤江。志云:州南二百里有磨溪,即者卜河下流也。又深溪河,在州東南百二十五里。源出木邦砦,西南流經黃草壩,曲折三百里入盤江。○軟橋河,在州東三十五里;又南板橋河,在州東南八十里;上接州南三十餘里之大水塘,俱流入盤江。
響水,州南五十里。水入石洞,聲聞數里。又三一溪,在州東。志云:水源有三:一出州北沙河莊,一出雲南坡,一出城北三里目前山。三流合一,入於水洞。○以沖海子,在州西南安所城南。周三里,深不可測,旁有石門海子之水注入焉。
芭蕉關,州東八十五里。又倒木關,在州南四十里。州西百十里又有分水嶺關,東南三百四十里有安籠箐關。○何買砦,在州南。洪武二十四年傅友德等克普安,別將楊文拔何買砦,唐鐸擊破楚華山砦。砦亦在州境。
亦資孔驛。州西七十里石象山下,遞運所亦在焉。亦曰亦資孔站。又西七十里至雲南之平夷衛,滇、黔孔道也。天啓二年安邦彥叛圍貴州,四出侵掠,雲南撫臣閔洪學遣兵援黔,收復新興、普安等城及亦資孔站是也。又新興驛,在州東七十里。亦曰新興站。有新興堡城,周二里。又東八十里至安南衛之尾灑驛。○湘滿驛,在州治南。又有湘滿站,在州城北。又稅課局在州城東門外。○保甸鋪,在州東。弘治十一年官軍討普安亂賊,營於保甸鋪側,爲賊所襲,死者甚衆。

普安衛,州治西南。洪武二十二年建,屬貴州都司,領守御所四。

樂民守禦千户所,州西南百里夾牛嶺上。洪武二十二年建。所城周一里。
平夷守禦千户所,州西百里香羅山上。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安南守禦千户所,州東南百六十里楊那山下。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二里。
安籠守禦千户所。州東南三百里安籠箐口。亦洪武二十二年建。城周一里。

都勻府,東至平越府黃平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龍里衛界百二十里,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三百十里,北至平越府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四十五里。

古西南夷地,蠻名都雲。《五代史》「晉天福五年都雲酋長尹懷昌帥其屬十二部附於馬氏」即此。。元置都勻軍民府。《元志》:「又有都雲、桑林、獨立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管番軍民總管。又有都雲縣,屬定遠府。都雲洞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宣撫司。」《一統志》:「元置都雲等處安撫司,屬雲南行省。」《通志》:「元置都雲軍民府,領都雲縣,定雲府領合江、陳蒙二州,俱隸思明路。尋合置都雲、定雲等處安撫司,隸雲南行省。」皆未知所據。明朝洪武十六年置都雲安撫司,隸四川布政司。二十三年改置都勻衛軍民指揮使司,自是改雲爲勻。仍隸四川布政司。永樂七年改屬貴州都司。時都勻衛領七長官司。衛屬貴州都司,而七長官司則屬布政司,尋復屬衛。弘治六年復置都勻府。與衛同城。今領州二、縣一、長官司八。}}
府山川環峙,控扼廣遠,西固粵西之唇齒,北接川、播之藩籬。明初散毛、散狗二蠻作亂,涼國公藍玉遣鳳翔侯張龍討翦之,境內始寧。天啓初都勻、麻哈之間有長田一帶苗蠻助安邦彥爲亂,掠清平、新添諸路,餉道爲梗,官軍討平之,賊勢始殺。志稱黔中四苗、仲,而狡悍無如勻、哈,制之不可無策矣。
都雲廢縣,府西南十七里。志云:元置縣於此。又有都雲桑林獨立等處廢長官司,在府西二百里。今府城,明初衛治也。洪武二十三年苗叛,平羌將軍何福討平之,築城於中都雲竹林蠻砦,奏改安撫司爲衛,都雲爲都勻。從之。初爲土城,尋甃以石。弘治中改爲府城。有門五。城周八里有奇。又有內城,周不及二里。
合江廢州,志云:在府東南二百五十里,宋所置羈縻蠻州也。元因之,尋改爲合江州長官司。攷《元志》有峽江州,屬管番軍民總管府,蓋訛爲合江也。明初廢。又陳蒙廢州,在府東南百里。志云:亦宋所置羈縻州。元初因之,尋爲陳蒙蠻夷軍民長官司,亦屬管番軍民總管府。明初廢。又定雲廢府,志云:在府東百五十里,元置。今《元志》不載。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鎮麻乃等處廢長官司,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亦明初廢。
龍山,府西五里。高萬仞,雙峰插天,爲府境之望。陸東《遊記》:「出都勻西門,渡邦水河,河闊百餘武。及岸西,過小團陂,又西爲觀音坐山。山旁道達姬家沖,稍西北上煤炭坡。又西里許曰笄山,即龍山麓也。盤曲崎嶇三四里而及山巔,羣山環列,不啻兒孫,郡城樓堞、市衢、井舍,歷歷在目。」○小孤山,在府西二里。又府西北十里有養牛山,上有砦。西北五十里有二龍戲珠山,二山環繞,中有圓山,其狀若珠。
東山,在城東。其相接者曰譙山,山高可望遠也。又蟒山,在府南三里。府東南五里又有文筆山。○七星山,在府北七里。又府城西北一里有筆架山,三峰高聳,以形似名。
邦水河,在府城西。自邦水司流入,南流爲都勻河。羅氏云:「都勻河即平越衛之麻哈江。」是也。又東南徑獨山州爲獨山江,入廣西天河縣境。詳見廣西大川右江。
長河,在府城北。有二源,俱出山澗中,至城東北三里合流爲一。其下流達湖廣黔陽縣,可通舟楫。又便河,在府城東。起自北門,歷西南一帶,環城圍繞,阻絕諸苗入城之路。今淤。又三道河,在城東二里,下流合邦水河。○胡公堰,在府城北一里,明初指揮胡綱所築。城西之田賴以灌溉。
平定關,府北二十五里。其南有平定橋。又靖盜關,在府北二十里。威鎮關,在府西四十里。今改爲粟谷堡。志云:府西十里又有屏山關,路通平伐。賊往往出沒於此,因增置關戍守。
擺沙寨,府西北三十里。天啓初府境長田諸苗應安邦彥爲亂,平越官軍討之,克其擺沙大砦。砦居諸寨之中,去平越百里,官軍由間道襲破之。進攻甕岳等寨,復攻府城西南仲賊,克江時、户西、高平、養古數十寨,掃蕩二百餘里云。
來遠驛。府北一里。又府北七十里有都鎮驛。○雲津渡,在府西一里,邦水河渡處也。府東五十里又有揚安渡,即長河渡處。近志云:府東四十里有馬尾渡。

清平縣,府北百三十里,北至清平衛一里。自昔爲蠻夷地。洪武十四年開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升爲清平長官司,屬平越衛。二十三年置清平衛於司北,因改屬清平衛。弘治八年改司爲縣,屬都勻府。編户一里。

恭溪望城崖嶺等處廢長官司,縣東南三十五里。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今爲望城堡。
香壚山,縣東三十里,壁立千仞,延袤三十餘里。衆山環列,若戈鋋相向,盤亘三四重,鳥道懸崖而上,可容百萬人。有瀵流一溪,沃疇千畎,聚落蜂屯,保以爲奸。正統末苗韋同烈者憑險旅拒於此,官軍討之,久而弗克,景泰三年乃就撫。正德十二年苗阿向等復據舊巢作亂,列栅數十里,積粟聚兵,結都黎、都蘭、大漂、大壩、龍對諸苗相形援。詔湖、貴合兵討之,環列山下,弗克。攻偵知苗俗以長至日爲歲朝,至其夜,架梯懸崖,直搗其巢,焚其砦栅,遂平之,因城香壚爲官戍。嘉靖十三年增撥清平衛中左所兵戍守。
東山,縣東三里,有巖洞之勝。又東二里有馬鞍山。○盔山,在縣西三里。形如覆釜,一名鍋底山。又西二里有葛貢山。又石仙山,在縣南三里。又南一里有萬朝山。雙乳山,在縣北六里。縣北二十里又有羅仲山。
望城山,縣東二十五里。又有筆架山,在縣東二十里。其相近者爲小華山。又天榜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木級坡,縣南五里。兩木交生,如階級然,夷苗恒出沒於此,爲戍守要地。又龍王坡在,縣南四里。王家坡,在縣東一里。觀音坡,在縣北二十里。○雲谿洞,在縣北十五里。溪水從洞流出,資以溉田。舊名大空洞。相近有賓陽洞,一名小空洞。志云:縣北七里有天然洞,嘉靖十五年新開。其左爲太極洞。土人以雲谿、賓陽、天龍爲三洞。
山江河,縣東五十里,或云源出香壚山;又縣東八十里有舟溪江,其上源即興隆衛之重安江也;並流而南,經平定長官司界合爲一川,又南合於麻哈江。
東門溪,在縣城東,又西門溪在縣西五里,勇勝溪在縣南九里,凱還溪在縣北五里,下流皆合於山江河。志云:縣西北五里有葛貢連塘,有灌溉之利。○濟生池,在縣治西北。志云:縣城即清平衛城也。正統十四年苗賊圍城凡十四日,軍民賴此以濟。又有便河,在城內。正德八年鑿,引城濠水注之,以防不虞,因名。
雞場關,縣南十里。又縣北羅仲山上有羅仲關,俱洪武二十五年建。○清平驛,在縣治南。志云:衛城南一里有清平驛。洪武十六年建爲翁霾驛,隸四川黃平安撫司,至十九年改清平驛,隸平越衛是也。《滇程記》:「興隆衛達清平,有黃安、周洞、重安、羅沖、落燈等七亭,由清平達平越有雞場、胡資、楊老、羊場、三郎等五亭。」又云:「陟梅嶺關渡麻哈江,地與羊、雞之場爲諸夷互市處,以十二辰相遞,歷十二日一市,每場歲三十市。」
黎樹寨。在縣東北,苗寨也。景泰二年湖廣督臣王來攻香壚山賊,分軍一自龍場進,一自萬朝山進,一自重安江進,諸將破黎樹、翁溝三百餘寨,又招撫袞水等二百餘寨,遂會兵香壚山下,賊黨縛其魁出降。重安江,見平越府,即廢重安長官司也。○龍角塞,在縣北五十里,亦苗砦。志云:縣多仡狫諸苗是也。

都勻長官司,府南七里。志云:元爲上都雲等處軍民長官司。今《元志》不載。明洪武十六年置今司,授土酋吳賴爲副長官。景泰三年授其孫正爲正長官。編户一里。

鳳凰山,司治南。又司東十里有都雲洞,洞有南北二門。或云元置都雲洞長官司即此地也。明初因之,弘治六年始徙長官司於今治。○黃土坡,在司境,苗砦也。弘治三年黃土坡夷王和等作亂,官軍討平之。
都勻河。司治南。即邦水河也,自府城西南流經此曰都勻江。志云「司南有馬尾河,獨山、平州往來所經也」,即都勻河矣。又司境有羊𤟡諸苗,多瀕都勻河而居。

邦水長官司,府西二十里。志云:元爲中都雲板水等處軍民長官司地。今《元志》不載。明洪武十六年置司,土官吳氏世襲。編户一里。

箐口山,司西南二十五里,高險多箐。志云:司境多狇狫屬蠻,依山爲險。
邦水河。在司東南。本名板水,後訛爲邦。即都勻河上流也。一名板水塘。

平浪長官司,府西五十里。志云:元都雲安撫司地。明洪武十六年分置今司,土官王應銘世襲。編户一里。

凱陽山,司西南六十里。山險峻,有砦在其上,即凱口囤也。圍十餘里,高四十丈,四壁斗絕,獨一徑僅尺許,盤旋而登。上有天池,雖旱不竭。嘉靖十五年部苗阿向據此爲亂,撫臣陳光宅檄水西安萬銓討之,屯兵囤下者三閱月。仰視絕壁,無可爲計。獨東北隅有巨樹,斜科偃蹇半壁間,去地二十丈許,乃募壯士,乘夜先登,垂徽引下人繼上,復攀緣至囤頂,僅得二三十人,即舉火發炮,大呼曰:「天兵上囤矣。」賊驚起,自相格殺,及奪徑,墜崖者甚衆。會撫臣失士心,阿向走免。月餘,復襲殺守囤官軍而據之。詔安萬銓進剿,萬銓招下之。《平凱記》:「凱口苗阿向,自正德末據大囤爲亂,官軍屢討之不下。嘉靖十五年檄水西兵與官軍合勢俱進,尋破其囤,斬向。向侄阿四者更名王聰,聚黨襲破戍軍,復據囤爲亂,官軍復進討。聰乘夜來犯,官軍擒斬過當,追擊至囤下,沉賊於溪河甚衆,隨援繩梯直搗其巢,賊皆降潰,進攻老虎山,克之,追擒聰於里聳山中。繼而其黨王佑、王毛復乘虛據囤,官軍購旁砦順民攻復之,餘孽走谷坡箐中,次第撫定,悉擒其黨,賊遂平。於是更凱口囤爲滅苗鎮,益兵守禦。」
雞冠山,在縣東,以形似名。志云:司西北二十里有雄黃洞。
麥沖河。司東南十里。岸有古寨。下流入於都勻河。正德三年都勻、清平間叛苗富架重惡龍作亂,官軍討之,一由楊安、答干、麥沖進,一由清平、索驢、撒毛進,即此麥沖河也。
平州六洞長官司,府西南百五十里。元爲六洞桑遠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十六年置司,授土酋楊氏世守。編户一里。
六洞山,司西南七十里。山險峻,上有大六洞砦。○凱口洞,在司東北三十里,苗人常避兵於此。
平州河,司治南。水中有沙洲,土人開肆貿易其上。
羨塘寨。在司境。洪武三十一年顧成討司境叛苗,破苗坡、羨塘、光金、蒙臺諸蠻酋是也。

麻哈州,府北六十里。西至平越軍民府三十里,北至清平衛七十里。

古蠻夷地,元置仡狫砦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通志》:「元置麻峽縣,尋改爲麻哈長官司,遷治於仡狫砦。」悞也。攷《元志》,麻峽屬定遠府,而麻哈長官司則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改置麻哈長官司,授土酋宋氏,後改爲土同知。隸平越衛。弘治八年升爲州,又改今屬。州內爲石牆,外爲土牆。有門四。領長官司二。
州西控平越之肘腋,南壯都勻之肩背,苗蠻錯聚,捍禦所資也。
波隴山,州東十里。志云:州西十里有銅鼓山。有樹狀如圓鼓,因名。○玉屏山,在州北一里。又州南二里有天馬山。
麻哈江,州南五里。其上流爲清水江,下流即邦水河也。志云:州南又有擺遞河。
都鎮驛。州城內。都勻、平越之交也。
樂平長官司,州西北四十里。南至平越府二十里。元仡狫砦地,明洪武五年置樂平長官司,授土酋宋氏爲副長官,隸平越衛。弘治八年改今屬。編户一里。
馬場山,司東北五十六里。與牧馬場相連,因名。
樂平溪。司治南,下流合於麻哈江。志云:司境有紫薑苗,夾溪而居云。
平定長官司,州西北百里。東北至清平衛六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置司,授土酋吳氏。初屬平越衛。三十年改隸清平衛,後又改今屬。編户一里。
揚古山,司北二十里。又有平孔山,在司南三十里。
舟溪江。司東八十里。又司東北五十里爲山江河,有山江渡,至清平城四十里。司東又有平定溪,流入山江河。

獨山州,府南百五十里。東至廣西融縣界百六十里,南至廣西天河縣界二百里。

古蠻夷地,元置獨山州軍民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洪武十二年改爲九名九姓獨山州長官司,境內有九名、九姓苗也。隸都雲衛。弘治八年升爲獨山州,有土城。仍屬都勻府,領長官司二。
州密邇粵西,襟帶南服,爲邊隅要地。
獨山,州南二十里。山尖圓高峻,無他山聯屬,因名。又鎮夷山,在州治南。山高頂平,土酋結寨其上以鎮夷苗,因名。
獨山江,在州南,即都勻河之下流也,又南入廣西天河縣界。又母魚河,在州南二十里,流入獨山江。
阿坑關。州北三十里。又雞公關,在州南四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罈子窯關。
合江洲陳蒙爛土長官司,州東百里。西北至府城二百里。志云:宋置合江、陳蒙二羈縻州,元初因之,尋置陳蒙蠻夷軍民長官司,隸管番軍民總管府。明朝洪武十六年改置今司,授土酋張氏爲副長官,屬都雲衛。後改今屬。編户一里。
丙王山。在司東,高數百丈。又梅花洞,在司東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據此爲變,都指揮顧勇討破之。相近者又有石黃洞,亦叛苗據守處。志云:司境多短裙苗,皆依山洞爲窟穴。

豐寧長官司,州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二百二十里。志云:元都雲安撫司地,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今司,授土酋揚氏,隸都雲衛。弘治八年改今屬。編户一里。

行郎山,司西南八十里。山麓斗絕,山頂平坦,道路崎嶇。土人造梯以登。上有蠻民二百餘家。半山巖中有流泉湧出,四時不竭。志云:司境有仲家苗,皆依山以居。
黑石關。在司南,爲戍守要地。○谷勞砦,在司西南。洪武二十六年顧成討豐寧叛苗藩臺、谷勞、搖安諸砦,皆近司境。

都勻衛。與府同城。洪武二十三年置衛。尋增置都勻府,而衛不改。隸貴州都司。

平越軍民府,東北至偏橋衛百八十里,東南至都勻府百三十五里,南至新添衛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義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里。

古蠻夷地,宋爲羈縻蠻地,《通志》:「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復麥新地,亦內附,號黎峨黑等寨。元置平月等處長官司。」按《元志》有平伐月石等處長官司,屬播州軍民安撫司,疑即此地也。元置平月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管番軍民總管府。明朝洪武十四年置平越衛軍民指揮使司,領長官司五。屬四川布政司,尋改屬貴州都司。三十年割清平、平定二長官司屬清平衛。弘治七年又改麻哈長官司爲州,隸都勻府。萬曆二十七年平楊應龍,分播州地置平越軍民府,與衛同城而理。領衛二、州一、縣三、安撫司一、長官司一。
府山溪深險,苗夷環伺,介黔、播之肘腋,爲楚、蜀之藩維。萬曆中分道討播,平越其北出之要也。事平置府於此,厚襟帶之防,成崎角之勢,屹然雄鎮矣。}}
平越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建土城,置衛於此。三十年改甃以磚石。有門四,城周八里有奇。
平越坡。府治東十里。有平越坡之云也。
三陂地蓬等處廢長官司,府東南三十里。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今爲地蓬鋪。
疊翠山,府東南三里。羣峰稠疊,青翠可挹,三江皆會其下。又石關口山,在府東南二里。兩崖如門,官路經其中。又月山,在府南一里。又南二里曰筆峰山,高聳卓立,四時常青。○文筆山,在府東南五里。一峰挺秀,如立筆然,下臨三江。稍西曰天馬山,與文筆並峙。又有筆架山,亦在府南五里。
滃霾山,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霧滃鬱。又峨黎山,在府東八十里,絕頂有泉。又有穿巖,巖孔穿透,廣容千人。
七盤坡,府東五里。官道經其上,高峻崎嶇,折旋凡七坡。下有溪。一云以盤迴七里而名。又倒馬坡,在府西南五里。官道經此,騎行者苦其險仄,馬多困踣。○燕子洞,在府西二里。又西八里有百人洞,一名穿洞。清泉湧出,廣容百人。
麻哈江,府東南三里。其上源即黃平州之兩岔江,南流入境,其水清深,縈繞城下,又東南經揚義司界而入麻哈州境。○馬場江,在府南四里,與羊場江通。其水湍急而深,中流如沸,又南合於麻哈江。志云:衛東南七里有三江口,三江即馬場、羊場與麻哈江也。三水會合,波流縈迴,爲郡之勝。
清水江,府西四十里。其上流自新添衛流入界,源遠流闊,雄吞諸溪,又北經乖西、巴鄉諸苗界而入烏江。天啓初安邦彥作亂,圍貴陽,撫臣王三善分兵從清水江馳救是也。
地松河,府東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又羊場河,在府東五里。橫截驛道,弘治十年建石梁於其上,曰通濟橋。流通馬場江入麻哈江。○冷溪,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
武勝關。府南二里。又穀芒關,在府南四十五里。梅嶺關,與新添衛接界,在府東四十里。七星關,在府北五里。志云:府東南二十里又有羊場關,以羊場河而名。又有高平砦,亦在府境。○平越驛,在府城內。又城南有平越站,又府南三十里有黃絲站,府東三十里有楊老站。志云:自遵義入貴州之通道也。有楊老堡。

清平衛,府東北六十里。東北至興隆衛六十里,西至揚義長官司四十里,南至都勻府一百三十里。

古西南夷地。明朝洪武十四年始開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增置清平衛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通志》:「二十四年移衛治於清平堡北。」似悞。萬曆二十七年改屬平越府。初領清平、平定二長官司,弘治七年改清平司爲縣,屬都勻府,又以平定司改屬麻哈州。志云:衛與清平縣同城。今城邑及山川險隘俱詳見清平縣。
衛羣山環拱,溪水交流,居川、黔之間,爲要會之處。

興隆衛,府東北百二十里。南至清平衛六十里,西至黃平州界七十五里,東北至偏橋衛六十里。

古牂牁夷地,宋、元皆爲羈縻蠻地。《通志》:「宋爲狼洞砦,屬黃平府,元因之。」未詳所據。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始置興隆衛軍民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通志》:「洪武八年爲四川播州重安長官司地。二十二年潁國公傅友德征南,以其地當西南要衝,始置是衛。初名興龍,後改爲隆。」萬曆二十一年改今屬。
衛北接川、播,東控溪蠻,爲三方之保障,楚、蜀、黔也。壯四達之噤喉。
興隆城,今衛治。洪武二十六年建,尋甃以石。爲門四,城周三里有奇。
香壚山,衛西南十五里,與清平衛接界。峭拔高聳,叛苗常屯據於此。今詳見清平縣。
龍巖山,衛城北一里。一名龍洞山。石勢嶄巖,水色深碧,相傳龍居其中,時出雲雨。明初衛名興龍,以此。一名狼洞。其相接者又有揭榜山,崖壁端直而峻削,因名。○大翁山,在衛北二十里,形勢雄偉。其對峙者曰馬鞍山,巖石甚勝。
飛雲巖,衛東三十里。一名東坡山。壁立千仞,奇勝萬端。下有澄潭,旁爲月潭寺。今置月潭公館於此。○截洞,在衛南。景泰二年苗賊韋同烈偽稱苗王,糾衆數萬,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軍進討,會師興隆。賊迎戰,擊敗之,遂退據香壚山。洞蓋與香壚山接。
重安江,衛南三十里。源出苗境。兩山夾岸,水深莫測,當滇、貴驛道,維舟爲渡。又南入清平縣界,爲舟溪江,下流入麻哈江。○處洞河,在衛西十里,源出苗境,東流經處洞,至衛城西,有興隆大河及興隆小河流合焉,又東入鎮遠府之鎮陽江。
高溪,在衛西南,傍有高溪屯;又秀溪,在衛東三十五里東坡堡下;下流皆入重安江。
大石關。在衛北。又衛南二十里有重安關,關南有重安橋。志云:衛西南二十五里有重安巡司,舊屬黃平安撫司,今屬黃平州。○東坡堡,在衛東二十五里,又衛南三十里有重安堡,皆置站於此。又黃平驛,在衛城南,亦兼置興隆站。

黃平州,府北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義府三百里,東南至興隆衛界七十五里。

古蠻夷地,宋爲羈縻蠻地。《一統志》:「宋爲黃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長官司,隸敘州。」今《宋志》不載。元置黃平府,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朝洪武八年改爲黃平安撫司,仍屬播州宣慰司。初楊氏世守其地,元至元中黃平蠻叛播州,楊氏將羅季明討平之,遂有其地。明初羅鏞歸附,仍令世守。萬曆二十七年改爲州,又改今屬。}}
州控禦蠻獠,襟帶黔、楚,且土田沃饒,山谿險固,北出播州,界壤相接,爲門户之地。
黃平城,今州治。元置府於此。舊有土城,明初因舊址修築。洪武八年改建安撫司。以地多叛苗,復置黃平守禦千户所於城內,隸四川都司。十五年改隸貴州都司,萬曆中并所入州。《城邑攷》:「城本洪武二十五年築,甃以石。有門三,周九里有奇。」
重安廢長官司,州東南百里。元黃平府地。明洪武八年置重安長官司,授土酋張佛保,又以馮鐸副之,世守其地,屬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七年廢。《一統志》:「司在播州東南四百里,又東三十里即興隆衛司。近重安江,故名。」○葛浪洞等處廢長官司,在州西。元置,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初廢入黃平安撫司。
梯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山最高,中有一徑至山之巔,屈曲陡峻,梯石爲磴而上。又都凹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北六里又有琴坡山。○筆架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州南五里又有銅釘山。相近者又有宜娘山,上有壘。又斗崖山,在州西五里。亦曰西巖山。志云:廢重安司北五十里有馬鞍山,亦高峻。
馬鬃嶺,州東四十里,官路所經,接鎮遠、石阡二府界。嶺之陽有馬蹄井。○七里谷,在州東五里。俗名七里衝。兩山壁立,中通一路。楊應龍畔時屯兵二十七營於此,以窺黃平,蓋以此爲貴竹咽喉也。又州城東有梅子洞,以多梅樹而名。又有燕子洞,在州西十五里。
兩坌江,州西南十五里。有兩源。《一統志》:「兩坌江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流轉三波合而爲一,流入平越界,即麻哈江之上源也。」又州西有算水,流入兩坌江。○泠水河,在城東。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亦入兩坌江。
西門河,在州西北。自北而東入鎮陽江。又東溪,在州東北,流入西門河。○苗裏水,在廢重安司西南。出苗裏寨,下流入鎮陽江。
馬鬃嶺關。在馬鬃嶺上。其東有鎮寧關,屬石阡府。又爛泥關,在州北。志云:州北十五里又有深溝關。○丹章砦,在廢重安司西南,舊爲叛苗屯聚處。

餘慶縣,州西百六十里。北至四川遵義府百六十里。元末爲餘慶州,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朝洪武十五年改長官司,隸播州宣慰司,土官毛氏世守其地。萬曆二十七年改置今縣。編户□里。

白泥廢長官司,縣東北百四十里。元置白泥等處長官司,屬播州安撫司,至正末改爲白泥州。明朝洪武十七年復爲長官司,授土酋揚氏世守,隸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七年併入餘慶縣。
拱辰山,縣南百五十里,以山勢北向而名。又紫霄山,在廢白泥司東四十里。山勢巍聳,上凌霄漢。
小烏江,縣南六十五里。源出縣東境之樹溪。西南流入於烏江。志云:縣東北有魚窟頭山,鼇溪出焉,下流入小烏江。
白泥河,在縣東廢白泥司南。源出黃平州葛根洞,流經此,又東北入南府界,亦入於烏江。
走馬坪寨。在縣東南。舊爲控扼苗夷之處。嘉靖三十四年督臣馮岳以播州之三度關、餘慶之走馬坪、石阡之龍泉司爲三省接壤苗蠻之衝,請各立哨堡於其地。

甕安縣,州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四川遵義府百二十里。志云:宋紹興中開設甕水砦,爲黃平府地,土酋猶氏世守。明洪武十七年猶恭以地歸附,授甕水安撫司,屬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七年播酋楊應龍作亂,出甕安犯龍里。事平,改置今縣。編户一里。

草塘廢安撫司,縣東百里。元置舊州草堂等處長官司,隸播州軍民安撫司,土酋宋氏世有其地。明朝洪武十七年宋顯威以地歸附,授草塘安撫司,仍隸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七年并入瓮安縣。
旗山,縣南五里。山頂有洞,一名川巖。又萬丈山在廢草塘司東南二十里。崖壁高峻,矗立萬丈。又有後巖,在廢草塘司治北。沿巖曲折而上,石壁列兩傍,如雉堞然。○龍洞,在縣北三里之鼠場,極幽邃。水深數仞,中有一石橫架如橋,寬夷可涉。
烏江,縣西五十里。與四川遵義府接境。又東北入石阡府界,縣境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
黃灘關,縣西十五里。萬曆中李應祥自平越進攻播賊,破四牌、乾溪等砦,直抵黃灘關是也。志曰:四牌砦在縣東四十里,舊播州叛苗所聚。
飛練堡,廢草塘司北十里。傍有飛練泉。萬曆中播酋作亂攻貴州邊界,圍飛練,又攻東坡、爛橋諸砦,焚之,楚、黔路梗,黃平、龍泉所在告急是也。東坡砦即興隆衛之東坡堡,與爛橋砦皆接偏橋衛境。
西坪砦,在縣西。明景泰五年草塘苗賊黃龍、韋保等作亂,攻劫西坪、黃灘等處,屯寨營堡。貴州督臣蔣琳會四川兵進討,龍等據地泡山寨,其黨黃定乾據水坪大寨,官軍擊破之,盡焚其巢,分兵破中潮山及三百羅等砦。賊猶據沿江崖箐以抗拒,於是克乖西、谷種、乖立諸寨,擒其賊首,餘寨遂望風逃遁。○乾溪寨,在縣東。或云元所置乾溪吳地等處長官司也,明初廢爲砦。又東有中坪寨。
天邦囤。在廢草塘司西北三十里。萬曆中貴州兵討楊應龍,與賊戰於飛練堡,賊佯走天邦囤,誘官軍至,盡殲之。

湄潭縣,州北百里。本播州之苦竹壩、三里、七牌地,萬曆二十七年議者以湄潭川當川、貴之險要,始置縣於此。四十七年官軍討永寧叛酋,敗賊於湄潭是也。今編户□里。

容山廢長官司,在縣東。舊志:在播州東三百二十里。元置容山長官司,隸播州安撫司。明初因之,授土酋張氏世守。地界湖、貴間,溪山荒曠,土地鹵瘠。嘉靖中爲臻洞所殘破,民夷桀驁,長官不能治也。萬曆中平播,因以兵威略定其地。故有湄潭驛。於是改置縣,而長官司遂廢。
湄潭水。在縣西。《一統志》:「播州東二百里有湄潭水,下流入烏江。」○三江水,在廢容山司東五里。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流經司東之望浦合爲一川,下流亦入烏江。

凱里安撫司,府東北百里。西北至四川遵義府三百二十里。

本牂牁蠻地,元爲播州安撫司地。《名勝志》:「元置凱里安撫司,屬播州軍民宣撫司,土酋揚端世守其地。明初端之孫友與其弟讎殺而司廢。」今考《元志》不載凱里司,疑有脫悞。明正統中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凱里安撫司,嘉靖九年改屬貴州清平衛,《通志》:「司在衛東四十五里。」萬曆二十七年改今屬。
司接壤川、貴,於遵義尤爲密邇。語曰「骨肉臡醯,參商播、凱」,甚言其相倚之切也。

楊義長官司,府東南二十里。元爲平月長官司地。明朝洪武十四年置司,土酋揚氏世守其地,屬平越衛。編户一里。

杉木箐山,司西五十里。峰巒高峻,苗倚爲險。《滇記》:「由杉木箐出水西之臥遮龍場約五十里,又西有撒以河、烏西橋、六歸河,皆水西境內之大道也。
十里溪。司西八十里,清水江支流也。志云:明初王師征蠻,嘗駐兵十萬於此。

平越衛。治府城內。洪武十八年置,屬貴州都司。

黃平守禦千户所。在黃平州治南。洪武十八年建,亦隸貴州都司。

黎平府,東至湖廣靖州二百三十里,西至都勻府界三百六十里,南至廣西柳州府六百里,北至鎮遠府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湖廣沅州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京師六千二百里。

《禹貢》荊州荒裔,漢爲武陵郡南境地,唐爲羈縻蠻地,宋因之。志云:五代時思州田氏據有溪洞,宋乾德中授其土酋爲蠻夷官。元置上里平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里,或曰當作「黎」。按元志有上黎平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似非一處,後訛爲黎也。《一統志》:「元爲潭溪等處長官司。」潭溪,《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置黎平府,屬貴州布政司。今領縣一、長官司十三。
府南通交、廣,北走沅、辰,山川環繞,夷苗錯伺,爲控扼要地。
黎平城,今府治。明初設長官司,洪武十八年立五開衛以鎮撫苗夷。十九年始築土城,二十三年改甃以石,環城爲池。永樂十一年建府治於城西,弘治八年遷入城內,在五開衛治之南。有門四。城周八里有奇。
誠州富盈等處廢長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志云:府西有廢上黎平長官司,亦元置,後廢。又五開洞長官司,志云在府境;府東又有廢銅鼓長官司;皆元置,明初廢。《元志》不載。
五龍山,在府城中。高不逾數仞,廣十餘里,山勢盤紆,連綿相屬。有二澗夾之,皆西北流。中央曰黃龍山,府治其上。南曰赤龍山,北曰玄龍山,皆以方名。府城南北跨二山之巔,其旁二山僅培塿耳。
寶帶山,府南三里。蟠旋如帶,亘二十餘里,達城西北,皆山麓也。其相接者曰筆架山,在城南五里。又錦屏山,在城東三里。山高聳,爲郡之鎮。○太湖山,在府東北五里。又府東北五十里有掛榜山,又五十里有森嘉坡山,又五十里曰白山,皆苗賊出沒處。
太平山,府東四十里。其東南二十里曰丑家山,苗賊巢穴也。又巴龍山在府東南九十里,龍見山在府東百里,皆高勝。又有跕坡山,在府南四十里。○石井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又府西六十里有天甫山,西南百二十里有四砦山。又寶唐山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山高廣,爲郡境之望。
摩天嶺,府東八十里,其高摩天。又銅鼓巖,在府東北二十里。有洞高大如屋,深遠可三里許,中有溪水橫流。又羅團洞,在府東北十五里。洞門高廣,旁有石磴如牀,容二百餘人。
福祿江,在府西。源出苗地,至府界爲古州江,東至永從縣南合彩江爲福祿江,又南合大巖江爲南江,流入廣西懷遠縣界。
新化江。在府西。源出天甫山,東北流經八舟、龍里、亮砦、歐陽諸司,又東北入於沅江。一名三石江。又清水江,在府西北。出生番界,東至赤、白兩江口合新化江。○寶帶江,在府西南三里。源出石井山下之莊家潭,東北流遶寶帶山,沿城西北,至府城北五里匯於瀲村溪,又東北經掛榜山,又北經亮砦西,又北入於沅江。
斂村溪,府北五里。出府東北六十里之斂村山。西流經太湖北而入於寶帶江。又甯溪水,在府東。源出府東南六十里之丑家山,北流經甯溪堡,又北入於斂村溪。
陵溪關,府東九十里。又府南百五十里有播陽關。
地青寨,府南六十里。又枷勺砦,在府南二十里,防苗要地也。○羅團堡,在府東二十里。又東二十里爲甯溪堡,有土城,周一里。志云:甯溪山箐險阨,苗蠻出沒。隆慶中設堡,屬隆里所戍守。又二十里爲鐵爐堡,有城,周三里。又平苗堡,在府東九十里。今廢。一名苗坡堡。《邊略》:「羅團以下四堡皆五開衛軍防戍。」
水井堡,府南二十里。有土城,周一里。又府東南三十里,有燕窩衝堡。山谷深險,苗賊潛伏處也。亦曰燕巢衝。○鎮羅堡,在府北九十里中林司界。今廢。
黃團驛。府東一里。又東三十里有銅鼓驛。又三十里爲鐵爐驛。又三十里爲江團驛。志云:府東百二十里有三里坪驛。有城,周一里。又東三十里曰西樓驛,亦有小城,可戍守。○石家驛,在府東百八十里。即湖廣靖州之石家堡也。亦有土城。城北五里曰橫江橋,通道所經。又永平驛,在府東二百十里。亦有土城,東北去靖州不過三里。今亦詳見靖州。

永從縣,府南六十里。《一統志》:「唐爲溪洞福祿州,宋改福祿永從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初改永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正統七年又改爲永從縣。有土城。編户二里。

江頭山,縣西五里。又縣南三十里,有上皮林山,又南十里爲灑洞山,又南二十里,有衝口山。
福祿江,在縣南。自府西流入界,有彩江自縣西流合焉,南入西山陽洞司界。○永從溪,在縣南三里。源出江頭山,東流入湖廣通道縣界爲多星江。
赤沙上寨。在縣西。又縣南有赤沙中寨,縣東有赤沙下寨。又頓洞寨,在縣西南十里。

潭溪蠻夷長官司,府東南三十里。《通志》:「宋置潭溪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誠州,元因之,屬都雲定雲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石文漢,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户三里。

潭溪舊城,志云:舊址東北去府三十里。本上黎平之官團砦,明初置司於此,正統間始移今治。
銅關鐵寨山,司東二十里。山高峻,其上平廣,可容千人。三面絕險,惟南有徑可登。志云:山之西一里有石崖,四壁峭絕,中可容二百人。○磨槃山,在司東四十里。又司西北二十里有天橋山,一名灣砦山。
潭溪,在司南。有巨石跨其上,廣二丈餘,長十倍之,名天生橋。《一統志》:「潭溪在洪州泊里司治南。」恐悞。
頓洞寨。司南四十里。又有容洞、銅鑼二砦,俱在司南七十里。司境之砦凡二十有五,此其最著者。
八舟蠻夷長官司。府北七十里。《通志》:「宋置八舟蠻夷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初置是司,授土酋吳金骨,初屬思州宣慰司,尋改今屬。編户二里。
八舟山,司治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巖。
八舟江,在司南。自府境流經此而入龍里司界,即新化江也。
新寨。在司北。又司北四十里有平南砦。志云:司境之砦凡二十,此爲最著。○權砦,在司南。其前有權砦渡。
洪州泊里蠻夷長官司,府東南百二十里。東至湖廣通道縣界八十里,南至廣西羅城縣界百十里。《一統志》:「宋置洪州泊里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從征官李德輿世守,初屬思州宣慰司,尋改今屬。編户四里。
龍洞山,司治南。洞寬廣,深里許。傍有龍潭。又都莫山,在司南十里。特洞山,在司西南五十里。○六平山,在司西北十里。又司北十里有陸陪山。志云:司東二十里有石崖山,又東二十里,有磨槃山。
灑洞山,在司西南。下有泉,曰灑洞泉,亦名神泉。明初俞通海克蠻賊於此。《里道志》:「灑洞北去府城百二十里。」
洪州江,司治北。流經府東龍見山,下入靖州通道縣境入渠陽江。渠陽江,蓋渠水之別名也。又潭洞江,在司南一里。出龍洞山,東流合洪州江。○上黃溪,在司東南。源出灑洞山,東北流入通道縣界,會洪州江入於渠陽江。志云:洪州司山勢險絕,有泉數道,合流成江,深廣可以行舟,即洪州江也。
特洞寨。在特洞山上。高數十仞,四面壁立,惟一徑僅尺許,曲折而入。上有天池,雖旱不竭。其中平田數百畝,皆腴壤也。又東曰都莫大砦,去司治九十里,爲苗賊哨聚之所。○江口砦,在司北五里。又北十里曰草坪砦。志云:司北四十里有秦洞砦,五十里爲吳家砦。又潘老砦,在司北百十里。又十里曰上黃砦,又四十里曰浦洞砦。司境之砦凡三十有八也。
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百里。元置曹滴等洞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楊都。萬曆初屬思州宣慰司,後改今屬。編户六里。
容江巴黃廢長官司,在司東南。《一統志》:「宋置,元析置曹滴洞司,明初以容江巴黃司并入曹滴洞。」按《元志》不載容江巴黃長官司也。又舊曹滴洞司,《一統志》云:「在府南六十里。」《黎乘》云:「故地名龍峻,成化十年移治霸留,即今司治。」
銀賴山,司南十里。舊有銀賴洞砦。明初俞通海討古州諸蠻洞,首克銀賴洞及三門、會水古州蒲洞,進克銅羅蠻,又克龍里四砦,克灑洞及上黃、洪州、迷洞,又克楊潮三達及龍砦兩洞,蠻賊悉平。其地皆在府境。
苗沙山,在司治西。容江之水出焉。亦曰苗沙洞。又高韋山,在司南三十里。高鏡山,在司東七十里。
容江,在司治西南,下流入福祿江。○高鏡溪,在司東。出高鏡山,流合新化江。又高韋溪,出高韋山,下流亦入新化江。

忙斂寨。司南五里。又司南四十里有五湖寨,相近有高牙砦。又賴洞砦,在司南七十里。或以爲即銀賴洞砦也。相近又有銅羅砦。又司北四十里有羅洞砦。

古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八十里。宋咸平初古州刺史向通扆入貢,其後皆臣附。元置古州八萬洞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楊秀茂,屬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古州蠻叛,都督俞通海討平之。三十年復叛,詔楚王、湘王合征之。事平,復令楊氏世守。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户二里。
廢古州,在司東。志云:在府北八十里。原隰平曠,可爲邑居。相傳宋時古州治此,土人呼爲裏古州。又北三十里有古城屯。
古州江,在司西南。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祿江之上源。
王梅寨。司北四十里。又司北三十五里有秦洞寨。司北六十里有蒲洞寨。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五。
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南二百里。古生苗地。明永樂五年置司,授土酋韋方魁,屬思州宣慰司,十一年改今屬,地多峒人,獷悍難治。正統中峒人叛亂,後稍平。嘉靖八年復韋昌金世守。編户二里。
大巖山,在司治北。志云:山之西爲高峰嶺,又西南有西山,東有大有山。○小巖山,亦在司北,與大巖山相連。
大巖江。在司南。源出大巖山,東南流入福祿江。志云:福祿江自永從縣南流入境,會於大巖江,亦謂之南江。
湖耳蠻夷長官司,府東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湖耳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揚再禄,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十二年又以土酋歐景甫爲副長官司,屬新化府。府廢,仍屬黎平府。編户二里。
白雲巖山,司西五里。又西三里有響水洞。水出洞中,衝激有聲。志云:司西又有仡狼山。○石流山,在司東三十里。飛泉迸出,亂石四流。又東十里有九牛山。
朗溪,在司東。源出石流山,一名楠溪,東流入湖廣會同縣界,亦曰郎江。志云:朗江舊流東合清水江入沅水,其後南徙,土人謂之變溪。○清泉,在司治西南。兩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測。
固安寨。司東二十里。又司北二十里有禿洞砦,又北十里有溪口砦。○長灘砦,在司西三十里。又張砦,在司西北二十五里。志云:司境之砦凡四十有八。

亮砦蠻夷長官司,府東北九十里。元置亮砦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龍政中,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後改今屬。編户一里。

程巖山,司西五里,石壁臨溪。其相接者有羅丹山、龍池山。又西有石門山,皆高勝。
錯寨。在司西南。志云:寨南有錯寨渡。又羅丹寨在司西羅丹山下。○諸葛寨,亦在司西。志云:府北八十五里,有諸葛營,即此寨也。司因以名。
歐陽寨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八十里。志云:元置歐陽洞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揚氏世守,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後又改今屬。編户一里。
東茶山,在司東。志云:司西七里,有邦砦山,又西曰吳砦山。
東茶溪。在司東北,出東茶山,流入亮寨界,下流合於湖耳司之朗溪。

新化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六十里。志云:元置新化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歐明萬,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增置新化府治焉。宣德十年府廢,而長官司如故,屬黎平府。編户一里。

六疊山,司西十五里。盤迴六疊,始至山頂,因名。
楊家砦。司東五里。相近有蓮花、烏潭、琴圖等砦。又司東十五里有休團砦。
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府北百里。志云:元置中林驗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從征官楊盛賢,仍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後改今屬。編户一里。
赤溪湳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北三百里。志云:元置赤溪湳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吳世銘,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六年楊通諒以功爲正長官,而吳氏副之。尋屬新化府,後改今屬。編户一里。
江口寨。司南三里。又司南十里有小湳砦。志云:司境連苗窠,屯砦錯列,由山路三百里而達鎮遠府。

龍里蠻夷長官司。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龍里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官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朝洪武五年置今司,授土酋楊光福,仍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後改今屬。編户一里。

婆洞寨。司北十五里。明朝景泰四年婆洞賊由石流山攻掠古城鄉,參政甄完擊敗之,追至黃蘗山而還。山蓋在司界。

五開衛,在府治北。洪武十八年建,隸湖廣都司。

黎平守禦千户所,府西南三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有土城。周一里有奇。
中潮守禦千户所,府東南四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不及二里。志云:府東南百十里有中右所,百四十里有中中所。皆置土城爲戍守處。蓋府境諸司皆在西北,惟洪州一司僻在東南,中潮等三所皆在洪州北境,其間叢山峻坂,密箐深林,磴道縈紆,中惟一徑,東達通道縣,西至郡城,中潮其衝也。苗賊出沒必由於此,蓋府東南之鎖鑰矣。
新化亮寨守禦千户所,府東北五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三里有奇。

龍里守禦千户所,府東北八十里。洪武二十五年置。有土城,周二里有奇。龍,亦作「隆」。

新化屯千户所。府東北四十里。又東北至新化司二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其相近有江口、關峽二堡,皆爲守禦處。《一統志》:五所俱屬五開衛。○平茶所,在府東九十里。亦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去所二十里曰來威屯。又有平茶屯所,在府東百二十里。亦有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懷仁所,在府東南百三十里。今廢爲朝陽屯。又長春所,在洪州司北,今廢爲上黃堡。武陽所,在府西,今廢爲天甫屯。平和所,在府東北。今廢爲龍巖湳洞屯。平茶以下皆洪武二十五年所置也。

銅鼓衛。府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後二年廢。永樂三年復建,隸湖廣都司。衛城周三里有奇。

楚王山,衛東三里。志云:衛城四圍皆高山,可以屯兵。其東三里曰楚王山,有楚王舊壘,明初征蠻時築。
清水江,在衛西南,即新化江也。江水清深,旁皆亂山叢箐,爲生苗巢穴,可通竹木牌筏至靖州之遠口堡。志云:自衛而西百二十里抵清水江,江南三十里抵亮寨司。似悞。
楓香堡,衛東三十里。成化中水沖苗夷爲患,因設堡築城,撥衛軍戍守。又東四十里爲黃泥關,山谿險隘,可據爲囤。又五十里至糾坡堡,嘉靖初吳洞苗爲患,設立堡城,置軍哨守。又百里至靖州。
石炭堡。在衛西。又西爲營砦。又西爲山洞屯。志云:衛西八十里抵藕洞苗砦,皆山箐深險處。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