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八十四 江西二 南昌府 瑞州府 南康府 下一卷▶

南昌府

[编辑]

南昌府,東北至饒州府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撫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臨江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瑞州府二百里,西至湖廣平江縣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湖廣武昌府一千里,北至南康府二百六十里,至京師四千一百七十五里。

禹貢》揚州地,春秋、戰國時並屬楚。秦屬九江郡,漢改九江爲淮南國,而分置豫章郡。吳芮王長沙,兼得其地。文帝後七年地入於漢。據《漢紀》,景帝初議削吳豫章、會稽郡,則豫章吳地。或曰南境屬長沙也。後漢亦爲豫章郡,三國吳因之。晉初仍舊,元康初置江州治焉。後移治潯陽。詳見《州域形勢》,下倣此。宋、齊以後並爲豫章郡。隋平陳,廢郡置洪州,煬帝復爲豫章郡。唐武德五年平林士弘,復爲洪州,置總管府,八年改爲都督府。天寶初曰豫章郡,至德初以代宗在東宮,諱豫,止稱章郡。乾元初復曰洪州。有南昌軍,乾元二年置,元和六年廢。又建中以後置江南西道,觀察使治此。咸通六年升爲鎮南軍節度。五代初屬於淮南,亦曰鎮南軍。顯德六年南唐升爲南昌府,建南都。時交泰二年也。宋建隆元年李璟遷都此,子煜仍還金陵。宋復曰洪州,亦曰鎮南軍,天聖八年以後江南西路治此。隆興三年升隆興府。以孝宗潛邸也。元至元十四年改府爲路,二十一年曰龍興路。明初曰洪都府,尋爲南昌府。領州一、縣七。
府包絡江、湖,左右吳、楚,東南一都會也。春秋時吳、楚相攻,必有事於豫章。酈道元曰:「《左傳》昭七年:楚令尹子盪伐吳,師於豫章,即此地也。」夫江、湖沮洳,春秋時舟楫便利未逮今日,吳、楚所爭,實在淮、漢之間,酈氏之言非篤論矣。自漢高建郡以來,常爲控扼之地。後漢末許劭謂劉繇曰:「豫章北連豫壤,西接荊州,形勝之處也。」繇不能用,坐并於江東。東晉之末,盧循自嶺外入犯,道出豫章,江州刺史何無忌自尋陽引兵拒之。長史鄧潛之諫曰:「國家安危,在此一舉。聞循兵船大盛勢,居上流,宜決南塘守二城以待之。二城,胡氏曰:「謂豫章、尋陽也。」此萬全策也。」無忌不聽,與賊遇於豫章,敗死。賊乘勝東出,建康震動。陳氏締造之初,蕭勃首發難於嶺外,其徒歐陽頠、余孝頃者連兵而爭豫章,非周文育之力戰,豫章必不守,豫章不守,霸先成敗之數未可知也。隋之亡也,羣賊操師乞、林士弘相繼據豫章。蕭銑惡其逼也,急取豫章以爲東藩。唐李靖自荊、楚而東,先略豫章,庾嶺以北刻期蕩平矣。建中間曹王皐帥江西,屢破賊兵於黃、蘄間。議者以南昌爲百粵上游,三楚重輔,豈虛語哉?淮南襲下洪州,乃規鄂渚。及南唐之哀,以兩淮既失,金陵淺露,上游完固,莫若洪州,於是有南都之建,然而南唐非真能用洪州者也。宋之南也,女真突入洪州,蹂躪實甚。繼而羣盜李成等據江州,有江、淮、湖、湘十餘郡,又遣其黨馬進據筠州。詔張俊討之,以豫章介江、湖間,急趨之,既入城,喜曰:「吾已得洪州,破賊必矣。」韓世忠之平閩賊也,閩賊范汝爲。聞豫章方爲羣賊所窺伺,乃旋師永嘉,若將休息者,忽由處、信徑至豫章,連營江邊數十里,羣盜出不意,多引降。豈非以豫章在江右爲噤喉之地乎?元末陳友諒傾國以爭洪都,太祖擊滅之,而荊湖南北遂次第入版圖。劉宋雷次宗曰:「豫章水陸四通,山川特秀,南接五嶺,北帶九江,咽扼荊、淮,翼蔽吳、越。」唐王勃云:「襟江帶湖,控荊引越。」封敖曰:「洪州當淮海之襟帶,作吳、楚之把握。」宋王應麟曰:「南昌爲鍾陵奧區、楚澤全壤。」信東南大藩矣。

南昌縣

[编辑]

南昌縣,附郭。在府治東偏。漢縣,爲豫章郡治,後漢以後因之。隋改縣曰豫章,爲洪州治。唐武德五年分置鐘陵及南昌縣,又於南昌縣置孫州。八年州廢,省鐘陵、南昌二縣。寶應初以肅宗諱更豫章曰鐘陵,貞元中又改曰南昌。宋因之。今編户六百四十三里。

新建縣

[编辑]

新建縣,附郭,在府治西偏。晉太康中分置豐縣,屬豫章郡,後省。志云:陳又分置南昌縣,隋省入豫章縣。唐初亦嘗置南昌縣,後又并入豫章縣。宋初爲南昌縣地,太平興國六年置新建縣於郭內。今編户百十三里。

豫章城,今郡城也。或以爲春秋之豫章。按古豫章大抵在江、漢之北。《左傳》昭六年:「楚伐吳師於豫章,次於乾谿。」十三年:「楚師還自徐,吳人敗之豫章。」二十四年:「楚子爲舟師以略吳疆,越大夫胥犴勞王於豫章之汭。」三十一年:「吳圍弦,楚救弦及豫章,吳師還。」定二年:「楚人伐吳師於豫章,吳人見舟於豫章,而潛師於巢,以敗楚師於豫章,遂圍巢克之。」四年:「吳人舍舟於淮汭,而自豫章與楚夾漢。」杜預曰:「豫章皆當在江北淮南。」柏舉之役,豫章又似在漢東江北,豈自昔由江、漢之間以達於淮,豫章實爲要害,而今不可攷歟?又按乾谿在今南直亳州,徐在泗州,弦在光州,則豫章當在近淮之地,光州、壽州之間,與漢之豫章全不相蒙也。《古今記》:「漢豫章城,潁陽侯灌嬰所築,亦曰灌嬰城,即今城東之黃城寺。又有劉繇城,在今府城東北三十里,相傳漢揚州刺史劉繇所築。」《水經注》:「孫策略地至曲阿,揚州刺史劉繇奔豫章,築城自保處也。」又有西城,在子城西,劉繇嘗使豫章太守朱皓攻袁術所用太守諸葛玄,玄退保西城,即此。《城邑攷》:「漢城周十里八十四步,開六門,南曰南門、松陽門,西曰皐門、昌門,東北二門各以方隅爲名。晉咸安中太守范甯更闢東北、西北二門。唐初築城之西南隅,垂拱元年洪州都督李景嘉又增築之,凡八門。貞元十四年觀察使李巽復營治,元和四年刺史韋丹更築城東北隅,於是廣倍於漢城。宋築洪州城,又倍於舊,周三十里,門十六。紹興六年李綱帥洪州,以城北歲湧江沙,截城之東北隅入三里許,爲十二門。元因宋舊,其城西面瞰江,不利守禦。元至正十八年僞漢陳友諒以大艦乘水漲附城而登,城遂陷。二十二年明太祖定洪都,乃命都督朱文正改築,移城去江三十步,後友諒至,遂不能近。建七門:東曰永和,又名澹臺,以門內有澹臺墓也。舊曰壇頭,有黃紫庭仙壇云。東南曰順化,舊名琉璃,以門內延慶寺有琉璃古像而名。南曰進賢,舊曰撫州,俱以道路相通而名。亦曰望仙,以漢梅福曾爲縣尉也。又南曰惠民,挽輸惠民,倉路由此。舊名寺步,以近隆興寺云。西南曰廣潤,舊名柴步,亦曰橋步。西曰章江,以近江濱。舊曰昌門,孫策遣虞翻與郡守華歆交語於此。北曰德勝,舊名望雲,李綱移築於此。又名新城。其舊城西之濱江者有宮步門,亦曰遵道井步門,亦曰德遂倉步門,亦曰惠濟官步門,亦曰利步,與洪喬等五門,俱廢城之址,展東南二里許,視舊城殺五之一,周不及十二里。」郡志:城中故有子城,一名牙城,三國吳五鳳二年太守張俊於城東南造雙闕,亦曰雙門。唐垂拱間都督李景嘉增修,周二里二百四十步,爲東西二門,官署營舍皆在其內。南唐保大十六年建南都,明年遂遷居之,俗呼雙門爲東、西華門,仍舊都之號也。宋淳化及熙寧間皆嘗修葺,建炎三年兵燬。紹興中復營治,其南面雖有門樓,而故塞不啓。元亦建行省於子城內。至正十八年陳友諒陷龍興,毀城門,惟東南二門樓存。明朝洪武二年亦建行省於內。九年改布政司。永樂元年爲寧王府,正德十四年宸濠反,府廢,乃闢中爲道,通行旅。舊記:子城東門樓舊名鎮南軍。宋趙鼎作帥時立東門樓,舊名隆興都督府。宋鄧祚作帥時立南昌門,舊名南樓,左望大江,下臨闤闠,爲一郡之盛。今廢改不一,而滕王閣在章江門城上,唐顯慶四年滕王元嬰爲洪州都督時所造也。明朝駕幸南昌,宴從臣於此,尋改建西江第一樓,在章江門外迎恩館。
椒丘城,府北百四十里。後漢建安四年孫策破劉勳於潯陽,欲謀取豫章,太守華歆築此城禦之。《吳志》:「孫策自沙羡還狥豫章,屯於椒丘。」《表傳》「策在椒丘,遣虞翻說華歆」,即其地也。
齊城,在府東二十里。吳孫權立其第五子奮爲齊王,都武昌,諸葛恪徙奮於此,因號爲齊城。又昌邑城,在府西北六十里,《豫章記》:「漢昌邑王賀封海昏侯,就國築城於此。」
蹠口城,府西南七十里。《城邑志》:「陳永定元年廣州刺史蕭勃遣從子孜及其將歐陽頠、傅泰等出兵南昌趨豫章。傅泰據蹠口城,與周文育相持。既而文育使其將丁法洪攻蹠口城,擒泰。」一云城在吉安府北七十里,似悞。蹠,亦作「墌」。
南昌廢縣,在府西北。唐武德五年析豫章縣地置南昌縣,又置孫州治焉。六年洪州總管張善安叛陷孫州,即此。八年州縣俱廢。
西山,在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一名厭原山,又名南昌山。高二千丈,周三百里,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縣地。宋余靖云:「西山在新建縣西四十里,巖岫四出,千峰北來,嵐光染空,連屬三百餘里。」《郡圖經》:「初濟江十里爲石頭津,並江北行,有銅山,即吳王濞鑄錢之所。山有夜光,遠望如火,以爲銅精也。自石頭西行二十餘里得梅嶺山,嶺峻折,羊腸而上十里,有梅仙壇,即梅子真學仙處。自嶺紆徐南行六七里,得葛仙峰山,下有川曰葛仙源。自葛仙羊腸而下,高下行三十里,有洪厓,石壁陡絕,飛湍奔注。下有煉丹井,亦曰洪井。自井南繞溪五里,有鸞岡。岡西五里最高一峰曰鶴嶺。又有大蕭、小蕭二崖,亦曰蕭史峰。又蛇行十里得天寶洞,洞爲西山最勝處。又自梅嶺而北上下行四十五里得吳源水,高下十堰,每堰溉田千餘頃。其極源至山椒得風雨池,風雨池者,能出雲氣作雷雨云。度西山之勢,高與廬阜等,而不與之接,餘山則枝附耳。志云:天寶洞在府西八十里,道書所載第八洞天也。洞門噴泉如縷,名玉簾泉,泉水注入山下金鐘湖。又秦人洞,在府西五十里齊源嶺側,亦幽邃。其風雨池則在府西北七十里。《豫章記》:風雨池是西山絕頂,四面懸絕,人迹罕至,中通洪井。」《寰宇記》:「梅子真種蓮其中,亦名梅福池。」城西三十里吳源水,乃風雨池之餘波也。下注十餘里,爲陂十有一。明太祖駕幸南昌,放陳友諒所蓄鹿於西山云。
雞籠山,府西十里。其山盤旋聳秀,下枕大江。晉義熙六年何無忌與徐道覆遇於豫章,賊令彊弩數百,登西岸小山邀射之。會西風暴急,飄無忌所乘小艦向東岸,賊乘風以大艦逼之,無忌敗死處也。相近者又有釣磯山。
罕王山,在府西六十里,峰巒高聳。府西南八十里又有逍遙山,道家以爲第四十福地。
几山,府東北百四十里,屹立鄱陽湖中,上有仙巖。志云:府北百八十里有吉州山,其上居民數千家,相傳秦時移此。
漸山,在府東南六十八里,聳如卓筆,南接進賢縣界。
梅嶺,在府西。祝穆云:「西山極峻處也。」漢元鼎五年樓船將軍楊僕請擊東越,屯豫章梅嶺以待命。明年秋東越王餘善反,發兵距漢,道入白沙、武林、梅嶺,殺漢三校尉。《索隱》云:「豫章西三十里有梅嶺,在洪崖山,當古驛道。」一云《索隱》非也。《括地志》:「梅嶺在虔州虔化縣東北百二十八里,此嶺以梅福得名。」
龍岡,在府城北,帶江。亦曰龍沙。《水經注》:「贛水北經南昌縣城西,又北經龍沙。沙甚潔白,高峻逶迤,若龍形,連四十里,舊爲九日登高處。」郡志:沙踞府城之背,面臨章江,環亘五里,居人時見龍迹於沙上。沙南有豫章臺,明太祖破陳友諒駐蹕南昌,築臺朝父老於此。亦名龍沙臺。
章江,在府城西。一名贛江。從臨江府流入豐城縣界,又北流至城南之南浦始別爲支流,沿城南陬而復合。中裂三洲,民居其上,爲石橋以濟。自南浦西北出,下流入鄱陽湖。李琯云:「章江發源於贛,繞郡城前,從西北流入西鄱湖,俗名西河是也。撫河發源於旴,繞郡後,從東北流入東鄱湖,湖即宮亭湖也。兩水爲郡之經,而鄱湖爲水之聚,其在郡西南者,一由撫水入,曰曹溪水,出接溪港;一由劍水入,曰殷家渡,出荊林與接溪合,徑南浦入章江。其在郡東南者曰西洛水、武陽水、三陽水,皆自撫水入,至郡城北出東鄱湖,又至康山始合樵舍、昌邑之水,會西鄱湖出口」云。
鄱陽湖,府東北百五十里。即《禹貢》之彭蠡也。饒、信、徽、撫、吉、贛、南安、建昌、臨江、袁、瑞、南康數郡之水,皆匯於此。詳見前大川。
南湖,志云:在府東五十里,源出進賢縣羅溪嶺,東北流八十里合三陽水入鄱陽湖。
東湖,在府城東南隅。周廣五里,舊通章江。後漢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謂之南塘。晉義熙六年,盧循自嶺外入犯,鄧潛之勸何無忌決南塘水拒之。《水經注》:「豫章城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迴折至南塘,本通章江,增減與江水同,張躬築堤通路,兼遏此水。」時盧循舟船大盛,若決南塘,則循舟兵無所用,可以堅守,而待其敝也。劉宋少帝景平元年,太守蔡興宗於大塘之上更築小塘,以防昏墊,并遏湖水,令冬夏不復增減。隋義寧初賊帥張善安歸林士弘於豫章,士弘疑之,營於南塘上。尋襲士弘,焚其郛郭而去,士弘因徙南康。唐元和二年,江西觀察使韋丹又於南塘築捍江隄,長十二里,派湖入江,節以斗門,以疏暴漲,凡爲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萬二千頃,俗呼爲南塘塍。郡志:東湖今又分爲西、北二湖,故豫章城中有三湖九津之說。九津者,三湖水所派洩也,與章江水僅隔一線而不相參互,乃由內水關穿廣潤、章江、德勝、永和四門城濠而過之,東北匯蜆子、艾溪二湖,以入於東鄱湖。又東湖沿堤植柳,名萬金隄。湖之北崖曰百花洲。
武陽水,府東南三十五里。源出旴江,自南豐縣流經建昌、撫州境,入府界。支流達豐城縣境東北出,經此爲武陽渡,一名辟邪渡,又東北達宮亭湖。明初太祖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先遣人調信州兵守武陽渡,防賊奔逸,即此。又西洛水,在府南七十里,即旴、汝二水下流也,流經此,又東北入武陽水。
蜀水,在府西南六十里。一名筠河。自瑞州府東流入境,至象牙潭,吳源水自西山來會焉,入於章江。或謂之黃源水。志云:府西六十里有瀑布水,亦出西山中,狀如玉簾,曰瀑布泉,流合吳源水。
象牙潭,府南八十里。亦曰象牙江,即章江西曲水也。五代梁開平三年危全諷以撫州兵攻洪州,屯象牙潭不敢進,營栅臨溪,亘數十里。淮南將周本隔溪布陳,全諷兵涉溪攻之。本乘其半濟擊之,全諷兵大潰,又分兵斷其歸路,遂擒之。象牙江之下有金口,亦曰金溪口。陳永定三年周文育擊余公颺、余孝勵於新吳,軍於金口,進屯三陂。既而王琳遣將曹慶等救孝勵,分遣兵敗別將周迪,文育復退據金口是也。金口、三陂應近奉新縣界。胡氏曰:「自豫章西南入象牙江,至金溪口。」是也。
生米潭,府西南四十里。相傳西山天寶洞之南門也,亦曰生米渡,上有市曰生米市。晉義熙六年何無忌討盧循,與循黨徐道覆相遇,握節被害於此。宋紹興元年賊李成將馬進犯洪州,連營西山,岳飛謂張俊曰:「賊貪而不慮後,若以騎兵自上流絕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俊從之,賊敗走筠州。志云:生米市旁有翻車岡。
蓼洲,在城西里許南塘灣外。兩洲相並,水自中流入章江,上有民居數百家,酈道元所云「贛水又經谷鹿洲,號蓼子洲」,即此。唐天祐三年淮南將秦裴攻洪州,軍於蓼洲,諸將請阻水立寨,不許。洪州將劉楚據之,裴擊擒之,謂諸將曰:「楚若守城,則不可猝拔,吾以要害誘致之也。」
百花洲,在城東東湖北,宋紹興中嘗習水軍於此。又城西章江門外江中有鳳凰洲,橫亘而西,北抵石頭口,如鳳翼然。又黃牛洲,在府西南十里。又有吳家洲,在府西南二十里。相近有滕家、郭家二洲,俱南北相去十數里。
黃家渡,府東三十里。正德中宸濠作亂,贛撫王守仁討之,克南昌。伍文定擊賊於黃家渡,敗之。《輿程記》:「自黃家渡東四十里爲趙家圩,又東四十里爲團魚洲,又東達饒州府餘干縣界。」
石頭驛,在章江門外十里。有石頭渚,亦曰投書渚,即殷羡投書處。《水經注》:「贛水經豫章郡北,水之西岸有磐石,謂之石頭,津渡之處。」汪藻曰:「自豫章郡絕江而西,有山屹然並江而出者,石頭渚也。沮水負城,十里而近。」陳永定初,蕭勃起兵廣州討陳霸先,遣歐陽頠等出南康,屯豫章之苦竹灘,別將傅泰據蹠口城。余孝頃時爲南江州刺史,亦附於勃,遣其弟孝邁守郡城,自出豫章據石頭。既又與蕭勃從子孜同拒周文育於石頭,築二城,各據其一,多設船艦,夾水而陳。霸先遣侯安都與文育水陸進攻,孜降,孝頃走還新吳。志云:陳永定中嘗置南昌縣於此,隋廢。唐初復置,旋廢縣,因置石頭驛。明初陳友諒圍南昌急,張子明以小漁舟夜從水關潛出,越石頭口告急於建康是也。今爲石步鎮。○南浦驛,在府城西南廣潤門外。又府南六十里有市汊驛,在章江濱,南去豐城縣之劍江驛凡百里。市汊巡司亦設於此。《輿程記》:「自市汊驛而西南七十里至松湖,又西六十里即瑞州府。」
樵舍驛,府西北六十里,近昌邑王城。有巡司。明正德中宸濠作亂,王守仁克南昌,宸濠攻安慶未下,聞之,遂移兵罌子口。其先鋒至樵舍,守仁遣伍文定等擊之,敗賊兵於黃家渡,賊退保八字腦。既而宸濠敗保樵舍,文定等四面合攻,遂擒之。又破餘黨於吳城,江西遂平。罌子口,在府東北鄱陽湖濱。八字腦,見饒州府。
吳城驛,在府北百二十里,臨江,有吳城巡司,即伍文定破宸濠處。志云:吳城山在府東百八十里,臨大江,驛蓋以山名。又武陽驛,在府東南六十里,道出撫州府。又府東七十里有趙家圩巡司。
芊韶鎮。府南百里。陳永定初周文育擊歐陽頠等,自豫章僞遁,由間道兼行據芊韶。芊韶上流則苦竹灘諸營,下流則蹠口城、石頭諸營。文育據其中,築城饗士,頠等大駭,退入泥溪是也。泥溪,見臨江府新淦縣。姚思廉云:「芊韶在巴山界。」似悞。

豐城縣

[编辑]

豐城縣,府南百六十里。西南至臨江府百三十里,東南至撫州府百四十里。漢豫章郡南昌縣地,三國吳分置富城縣。晉太康初移治豐水西,改曰豐城縣,仍屬豫章郡。宋以後因之。隋平陳縣廢,開皇十二年復置,改曰廣豐,屬洪州,仁壽初復曰豐城。唐因之,乾寧三年改曰吳皐,淮南因之。南唐復曰豐城,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升曰富州。明初復爲豐城縣。今編户三百七十七里。

富城舊縣,在縣南六十里富水西。後漢建安中孫氏置縣於此,一名黃金城,有黃金陂。晉初移縣於今縣西南三十里豐水西劍池側,因曰豐城。梁侯景之亂,南昌民熊曇朗聚衆據豐城爲栅是也。唐永徽初遷於章水東,始爲今治。元延祐初築土隄以遏暴漲,周圍十里,環郭六門,池濠四繞,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後皆圮。志云:舊縣城在縣西二十里,唐以前城也。縣東南又有廣豐城,梁大同二年分豐城縣置,尋廢。隋因改豐城縣爲廣豐。今有廣豐鄉。
赤岡山,縣西北十五里。瀕江壁立,土石皆赤。一云富城縣舊治此。又始豐山,在縣南七十五里,道家以爲第三十七福地。
鳳凰山,在縣東九十里。《晉書》:「穆帝升平四年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山,因名。」縣東南之苦竹村又有九子池。
龍門山,縣南百里。傍有龍湫,西北與道人山相接。志云:道人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又羅山,在縣南百二十里。晉羅文通學道於此,因名。山頂有池,冬夏不竭,亦名池山,富水所出。其東爲堯山,與羅山相接。
杯山,在縣南百三十里。高二百丈,周迴百里,形如覆杯,豐水所出。
章江,縣西南三里。有斗門堤,至縣東北十里爲曲江,形如半月,中分三潭,岸傍居民凡數百家,薄晚波平,江浮金碧,舟航雲絕。有磯頭山,李夢陽云:「贛江北奔入彭蠡湖,千里猶建瓴然,至豐城觸磯頭岡則俛而東,又折數里而北達,故曰曲江。」磯頭山之濱有金花潭,民居繚繞,榆柳成行,水波瀲灩,動搖金碧,漁舟上下,宛然畫圖。宋隆祐太后以金花投潭,祈風於此,因名。志云:曲江有灘,舊嘗出金。
蛟湖,縣西十五里。源發劍池,東北流五里許匯爲此湖,流入長樂港,灌田數百頃,下流入於章江。志云:縣西南三十一里有劍池,晉雷煥得龍泉、太阿二劍處。池前有石函,長踰六尺,廣半之,俗呼其地爲石門。
豐水,縣南百八十里。出自杯山,西北流繞劍池而入贛江。一名劍水。又富水,在縣東南百五十里。源出羅山,西北流合於豐水。縣東南百十三里又有雲韶水,源出撫州橫汊河,東北入縣界,合於贛江。
苦竹灘,在縣南。亦曰苦竹洲,洲多竹。陳初廣州刺史蕭勃遣其將歐陽頠軍苦竹灘,陳霸先遣周文育擒之。《一統志》:「縣東南有苦竹村。」《名勝志》:「苦竹洲在縣上游十里許。」
楊子洲,在縣西二十五里章江中,周廣二十里,居民二百餘家。《通志》云:「洲在府北九十里。」又三洲,在縣北三里,濱大江。志云:縣北隄之趾有小港,港外爲三洲,上洲曰楊林,中曰牛宿,下曰金雞。又有龍霧洲,在縣東北四十里大江中,上皆橘林。宋時有漁者得金鐘於此,因名金鐘口。
劍江驛。在縣治北。又縣北有市源巡司,縣西南有江滸巡司。

進賢縣

[编辑]

進賢縣,府東百二十里。東南至撫州府九十里,東至饒州府餘干縣百四十里。漢南昌縣之東境,晉太康初分置鐘陵縣,尋省入南昌。唐武德五年復析置鐘陵縣,屬洪州,八年廢爲進賢鎮。宋崇寧二年升鎮爲縣。舊無城,正德五年創築,十二年復甃以石,十六年增修,城周六里有奇。編户二百四十二里。

港南山,縣南十里。其山平夷,旁即驛路,南接雲橋,北通羅溪。又鐘山在縣南五里臨水。昔嘗破裂爲二,得銅鐘十二於此。一名上下破山。縣西南三十里又有金山,地產金。有淘金井,界於臨川。
漸山,在縣西六十里。山多石壁,俗呼「石倉」。宋時於此置驛,更十里爲武陽渡,乃漸山盡處,入南昌縣界。
北山,縣北百里。地濱彭蠡湖,四周皆水,與天無際。其上平夷,利畊作,居民常千餘户。縣東九十五里又有棲賢山,山幽勝,唐撫州刺史戴叔倫棲隱於此。
羅溪嶺,在縣西二十五里。其麓有羅溪,通鄱陽湖。又十五里爲玉嶺,公館在焉。又縣北二十里有雙乳峰,雙峰如乳,因名。其下即日月湖。
三陽水,縣北六十里。上源在縣西,曰南陽、洞陽、武陽,合流經此,故曰三陽。又東北入鄱陽湖。李琯曰:「進賢縣之水,惟以鄱陽爲統會,而水之經則曰三陽。」今縣西北三里有三陽渡,亦曰師過渡,相傳吳子胥爲吳伐楚,師嘗經此。
院澤水,在縣東南五里。源發臨川縣界之槲山,下會於臧溪,灣旋九曲,下流東北出入鄱陽湖。
日月湖,縣北二十里。水涸則分爲二,漲則合爲一,中有石人灘。又軍山湖,在縣北四十里,亦鐘水處也。志云:縣境之水二湖最大,而總歸於鄱陽湖,鄱陽湖蓋浸北山之趾。
龍馬洲,在軍山湖畔,亦曰龍馬坪。宋德祐三年蒙古兵逼撫州,州將密祐逆戰於進賢坪,進至龍馬坪,力戰不屈,爲敵所執,即此。
鄔子寨。縣東北七十里。有鄔子巡司。又鄔子驛亦置於此,爲濱湖要地。
潤陂巡司,在縣東。又縣北有龍山巡司。

奉新縣

[编辑]

奉新縣,府西百二十里。南至瑞州府九十里,西北至靖安縣五十里。漢豫章郡海昏縣地,後漢中平中分置新吳縣,三國吳及晉、宋以後因之。陳初置南江州治此,尋廢州而縣如故。隋平陳,復省縣入建昌。唐武德五年復置新吳縣,屬南昌州,八年仍省入建昌縣。永淳二年復置。南唐昇元元年改今名。今編户一百五十里。

新吳城,縣西三十里。舊志:漢高平定海內,分徙江東大族置之他郡,於是遷塗山氏於此,號曰新吳,以舊隸楚,今新屬吳也。後漢靈帝時置新吳縣。陳初豫章太守余孝頃別立城栅於新吳,與江州刺史侯瑱相拒。瑱遣其從弟奫守豫章,悉衆攻孝頃,不能克,梁因授孝頃爲南江州刺史。尋廢州,隋并廢縣。唐復置新吳縣,神龍初移縣治於馮水南,即今治也。長慶三年嘗築土城,後圮。明正德六年以華林盜起,復築土爲城,間以磚石。十六年以淫潦圮壞。嘉靖初修復,自是以時營葺。今城周五里有奇。又越王城,在縣西五十里,相傳勾踐伐楚時嘗屯兵於此。
太史城,縣西二十里。孫權以太史慈爲建昌都尉,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時築此城,周回三里,西南有城角山,東南有盤山,北枕江水,其地險固,基址尚存。《類要》云:「隋大業十年建昌縣嘗移理於此。」又余城,在縣西十五里。《梁書》:「于慶入洪州,進攻新吳,余孝頃起兵拒之,因築此城,周圍三里一百五十步,孝頃因號新吳洞主」云。
登高山,縣治北。一名龍山。其巔平坦,舊爲射圃,下視居民千甍鱗次,每九日士女登高於此。山北有井曰馮井。井上有牆,延袤數百尺,俗呼倉城,漢時馮氏倉場故址也。志云:漢遷江東馮氏之族於海昏西里,賜之田曰馮田,故水曰馮水,井曰馮井。
華林山,縣西南五十里。三峰秀拔,崔嵬險峻,週迴百里。古浮丘君隱此,一名浮雲山。其南峰又名浮丘嶺。山有投龍洞,本浮丘公遊息之地,號浮丘石室。又有李八百洞及劍池、丹井諸蹪。志云:李八百洞在縣南三十里,高安郡圃亦有八百洞,與此相通。明正德中羣賊陳福一等作亂,結寨山中,攻破瑞州。指揮周憲攻賊於仙女寨,拔之,又克雞公嶺,進薄華林,山谷險峻,憲深入敗沒。南昌守臣李承勳尋擊賊,平之。
藥王山,縣西北五十里。其山盤險,而升至頂平闊可二十里,有湖澄深無底。一作「越王山」,亦曰越王嶺。明正德二年靖安賊胡雷二等據越王嶺瑪瑙寨,南昌守臣李承勳擊平之。又九仙山,在縣西八十里。山北有溫泉池,其湯一溫一沸,湧出道旁,往來者皆得浴焉。
百丈山,在縣西百四十里。馮水倒出,飛下千尺,因名。又以其勢出羣山,名大雄山。其相接者曰駐蹕山,相傳唐宣宗迎回時嘗駐蹕於此。
龍溪水,縣西二十里。源發藥王山,縈迴數里,合馮水。又有華林水,發源華林山,至馮田渡與龍溪水合,注於馮水,下流入南康府安義縣界爲奉新江,注修水入於章江。
上牢水,縣東北百里,接南康府建昌縣境。陳初周文育擊歐陽頠等,屯豫章,軍少船,余孝頃有船在上牢,文育遣將焦僧度襲之,盡取以歸。上牢,蓋上繚之訛也。詳見建昌縣。
羅坊鎮。在縣西,有巡司,明初置以防山寇。
藏溪橋,在縣東十里,長五丈五尺。又東二十里有陽烏橋,其地連綿五橋,相續橫截川原,亦戍守處也。

靖安縣

[编辑]

靖安縣,府西北百六十里。西至寧州百九十里,東北至南康府安義縣八十里。隋洪州建昌縣地。唐廣明中置靖安鎮,楊吳乾貞二年改爲場,南唐昇元元年割建昌、奉新、武寧三縣地升爲縣,仍屬洪州。宋因之。舊有城,後圮,明正德六年以寇亂復築土垣防禦,周三里有奇,今編户三十八里。

葛仙山,縣西北四十里。四面險阻,人跡罕到,中多名勝,相傳葛洪嘗隱此。其相近者有桃源山,幽勝如武陵桃源,上有仙姑壇及龍鬚、樂血、車箱等九洞。又有石門山,山有寶蓮峰。
繡谷山,在縣北五里,一名幽谷山,嵯峨深秀,瀑布飛懸。
雙溪。在縣南。源出寧州之毛竹山,東北流入縣界,分二支,復合流而繞縣前,又東北出安義縣界,匯奉新江諸水,注於修水。志云:縣西北四十里有名山,長溪出焉,其下流亦入於修水。

武寧縣

[编辑]

武寧縣,府北三百二十里。東至南康府建昌縣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廣通山縣二百八十里。漢海昏縣地,後漢爲建昌縣地,建安中又分置西安縣,皆屬豫章郡。晉太康初改曰豫寧縣,宋、齊以後因之。陳立豫寧郡,隋廢郡,以豫寧縣并入建昌。唐長安四年復析置武寧縣,景雲初仍改曰豫寧,寶應元年以代宗諱復曰武寧,隸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治此,大德八年徙州治分寧,縣還屬龍興路。明因之。舊有土城,周不及二里,相傳唐天寶中築,洪武三年因故址修治,尋復圮。正德六年復營土城,十五年以後屢經營繕,周七里有奇。今編户五十九里。

西安廢縣,縣西二十里。後漢置縣於此,晉以后曰豫寧,宋王僧綽封豫寧侯是也。陳爲豫寧郡。《南史》:「陳初周迪統南川八郡。」八郡者:「南康、宜春、安成、廬陵、臨川、巴山、豫章、豫寧是也。隋郡縣俱廢,唐改置今縣。志云:縣南甘羅村有豫寧城,唐豫寧縣本治此,天寶四載遷於今治。
玉枕山,縣北八里,狀若枕。其北有四望山,與玉枕山高下相等。又柳山,在縣西五十里。峰巒峭拔,甲於羣阜,以唐柳渾嘗隱此而名。
九宮山,在縣西北百八十里,與湖廣通山縣接界。上有瀑布,下有溫泉。又太平山,在縣西九十里,亦與湖廣興國州接界。二山俱見湖廣。
汾水。在縣北。源出縣東北七十里之梅崖,亦曰分水泉,西流七十里入興國州界,下流會於長河。志云:分水泉西入興國州界陽新河,下流灌田千餘畝。又白石山水,在縣南五十里。源出諸山澗,北流經縣治南爲腰帶河。經縣東四十里有羊腸灘,又三十里爲三洪灘,亂石橫列,俗呼和尚原,下流入南康府建昌縣之修水。

寧州

[编辑]

寧州,府西三百六十里。東北至湖廣興國州三百里,南至袁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湖廣平江縣二百五十里。

春秋時楚地,漢屬豫章郡,晉以後因之。隋屬洪州,大業初屬豫章郡。唐仍屬洪州。宋屬龍興府。元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初治武寧縣,後移治此。明初州廢。弘治七年復建爲州,編户九十八里。仍屬南昌府。
州武昌之南屏,豫章之右臂,控引潯陽,旁通湘、岳,民殷物阜,稱爲奧區。
分寧廢縣,今州治。本漢豫章郡艾縣地,後漢中平中分置永脩縣,晉、宋以後因之。隋平陳省入建昌縣。唐爲武寧縣地,貞元十六年析置分寧縣,屬洪州。宋仍舊,元屬寧州,大德八年移州治此,以縣并入。明初改州爲寧縣,弘治中復升爲州。舊有土城,周不及二里,今圮。
艾城,州西百里,地名龍岡坪。《左傳》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即此。漢置艾縣,屬豫章郡,後漢延熹五年艾縣賊攻長沙郡縣是也。晉仍屬豫章郡,宋、齊以後因之。隋省入建昌縣。
旌陽山,州東一里,隔水。山勢壁立,煙雲迴薄,橫截水口,上有旌陽觀,因名。又南山,在州治南,隔溪。跨橋穿石竇而入,懸崖峭壁,下瞰脩水。州治西北又有鳳山,多靈草仙藥。秀水出焉,出浮橋渡而會修水。
鹿源山,在州西八里。有九峰,迴環高聳。志云:州西五里有雞鳴峰,青嵐峭絕。又二里爲瀑布水,從雞鳴峰西流,出脩水北岸石下,飛流直下三十餘丈。又里許即鹿源山也。
毛竹山,州南百二十里,產毛竹。《圖經》云:「此山路塞,宋治平間有金奭者,出家財鑿山徑至爛泥坪,通奉新道。」山周三百餘里,高千仞。
黃龍山,在州西百八十里。山之西南有鳴水洞,水行兩石間,高數十丈,直下聲如雷,流十餘里始達平田。其相近者又有青龍山。
幕阜山,州西百九十里。山接湖廣通城及平江二縣界,周圍數百里,脩水出焉。後漢建安中,吳太史慈拒劉表從子劉磐,置營幕於此,因名。今詳見湖廣境內。又柏山,亦在州西。汨水出焉,流入湖廣平江縣界。
清水巖,在州東北二十里。有南北二巖,黃魯直以爲天下絕勝處。岩前平衍,可坐千人。
脩水,州西六十里。源出幕阜山,分東西二流:西流入湖廣通城縣界,合隽水;東流屈曲六百三十八里出建昌城,又百二十里入於彭蠡。以其流長而遠達章江,故曰脩。《水經注》:「脩水出艾縣南。」《寰宇記》:「脩水在分寧縣南二百步。」
鶴源水,州東北七十里。源出武寧縣九宮山下,南流與脩水合,冬夏不涸,田疇藉以灌溉。
雙井,在州西二十里。志云:南溪心有一井,土人汲以造茶,絕勝他處。宋黃庭堅稱爲草茶第一。
杉市。在州西,有巡司。《聞見録》:「州有銅鼓營,近黃龍山,其地險阨,姦豪嘗保據於此。」

附見

南昌衛。在府治南。志云:洪武八年置南昌左衛,永樂初改爲護衛,以寧府故也。天順初復爲左衛。又有南昌前衛,在府治東。洪武十九年置。正德十四年宸濠叛,二衛官軍多從逆,事平,王守仁奏請并省,於是改爲一衛,垂爲永制。

瑞州府

[编辑]

瑞州府,東北至南昌府二百里,南至臨江府百十里,西南至袁州府萬載縣三百里,北至南昌府奉新縣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京師四千九百六十五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晉、宋以後因之。隋屬洪州。唐武德五年置靖州,七年改爲米州,又改筠州。八年省入洪州。南唐保大十年復置筠州,時五代周廣順二年也。宋因之,紹興十三年賜郡名曰高安。寶慶初改曰瑞州,避理宗諱也。元曰瑞州路。明初洪武二年改爲瑞州府,領縣三。
府山川明秀,原隰沃衍,居列郡之中,爲襟要之地。

高安縣

[编辑]

高安縣,附郭。漢置建成縣,屬豫章郡,武帝元光四年封長沙定王子拾爲侯邑。後漢仍爲建成縣,晉、宋以後因之。隋屬洪州。唐武德五年改今名,避隱太子諱也。又置靖州治焉,尋爲筠州治。八年州廢,縣仍屬洪州。南唐以後復爲州郡治。今編户三百里。

建成廢縣,即今府治。漢置,唐始改曰高安。五代梁開平三年危全諷以撫州兵攻洪州,請兵於楚,馬殷遣軍圍高安,淮南將周本敗楚兵於上高。宋亦爲高安縣。志云:郡舊有土城,唐初築。宋元豐中脩築,建炎間又復增葺。元初毀,至正末亦嘗營治。明正德六年改營郡城,甃以磚石,又濬濠爲固。有門九,城周十四里有奇。又城中舊有子城,宋時土築,環城爲濠,周三里,有門四,元毀。明正德元年增修,緣碧落山後築牆,以圍府治。六年經華林賊焚燬,郡守鄺璠重建,甃石爲牆,頗稱嚴固,周一里有奇。
華陽廢縣,府西四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屬靖州,尋屬筠州,八年與州俱廢。
雲棚城,在府北三十里。又府北五里有斷水橋城。隋大業末蕭銑、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應智頊拒賊於華林山,築雲棚等城,召義兵保安,此土二城即其故址云。
碧落山,在府治後。下臨井邑,盡在目中。一名鳳凰山。山後有五龍岡,前臨蜀水。又有李八百洞,久塞,亦曰迷仙洞,在郡之後圃。山之西脈曰逍遙山。又大愚山,在府治東南朝陽門外,門據山爲固。又有龍化山,在府西南上蔡門外。
米山,在府北二十五里。《豫章記》:「此山四面流泉,土地膏沃,生禾香茂,爲米精美,唐因以名州。」
敗伏山,府南百里。相傳梁末陳武帝起義兵,破賊伏軍於此,因名。又荷山,在府南二十五里,中有池,多紅蓮。山之南有琴嶺,其形如琴。
鳳嶺山,在府西七十里。志云:唐初靖州刺史應智頊屯兵之地,山勢峭拔,遠望如鳳。相近者又有飛霞山,亦聳秀。
華林山,府西北七十五里。有玄秀峰,相近有主嶺、南北嶺、三寶嶺,皆山勢危峻,正德七年官兵分屯於此,進討華林山賊。諺云:「若要華林敗,三寶去立寨」;少南曰南山;皆華林之岡阜也。志云:華林山周百里,與奉新縣接界。又白雲山,亦在府西北七十餘里,有澗泉瀑布諸勝。其相接者曰白鶴山,亦幽勝。
謝山,在府西北百里。奇峰怪石,甲於羣山。
龍珠嶺,府西北四十里;又府西南六十里有雞籠嶺,高數百仞;皆以形似名。舊志:高安縣有石炭嶺,產篁竹,唐因改州爲筠州。今府治北鳳凰山下有大石,色黑,碎之若炭。《永和山川記》:「建成縣西有羊山,山產燃石。」《豫章記》:「建成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疑即石炭嶺矣。
蜀江,在府治北。源出袁州府萬載縣境龍河渡,流至上高縣凌江口合新昌縣鹽溪,歷郡城中而東出,匯於南昌之象牙潭而入章江。亦曰錦江。相傳晉許遜以蜀中江水授邑人投水上流,愈疫癘,亦曰錦水,《水經注》亦謂之濁水。自府西南來,折而東注,界爲兩崖。漢晉舊有城池,世遠圮塞,唐武德中李大亮始築土城,濬濠以受之。今郡城分南北,錦江中貫,市南溪設三閘,而城跨其上,以爲防衛。宋樂史云:「蜀江東流五百五十里而入章江也。」
鐘口江,在府南三十七里。源出荷山,流入蜀江。蕭梁時嘗獲古鐘於此,因名。
清湖,府東十五里。其水四時瑩徹;又珠湖,在府南十八里,俗傳有仙遺珠於此;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藥湖,相傳以呂仙棄藥湖中而名;其下流皆入蜀江。
鳴水,府西北六十里。發源山谷中,流經此,北流入奉新縣界,合龍溪諸水而爲奉新江。碧澗飛流,空谷振響,因名。又曲水,在府南六十里。源出上高縣之蒙山,流出潦滸口,東入贛江。其勢迴環縈曲,因名。
華陽水,在府西南百里。源出臨江府新喻縣界,東北流入蜀江。又龍口水,在府西六十里,一名談口水。志云:高安縣西界有蛟湖,引流爲龍口水,北流至花園埠入於蜀江。又務農溪,在府東三十里,源出新建縣東,至府城南流入蜀江。
陰岡嶺鎮。府南六十里,有巡司。
仁濟橋,在府治東。舊有浮橋,宋淳熙十二年改建石橋,於兩岸作石隄以攝悍流,壘八墩於深淵,以釃水勢,墩之上架木爲梁,甃以石版,梁之上覆以廈屋六十餘間,往來者便之。後修廢不一,元季燬於兵燹。明弘治九年因舊址復建,長數十丈,屹爲津要。又府東有青湖、艤口等渡,皆蜀江津口也。

上高縣

[编辑]

上高縣,府西南百里。東南至臨江府新喻縣九十里,南至袁州府分宜縣百四十里,西北至新昌縣五十里。本建成縣地,後漢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於此,因立上蔡縣,屬豫章郡。晉太康初改曰望蔡縣,以上蔡人思其故土也。宋、齊以後因之,隋復省入建成縣。唐僖宗時鐘傅以故縣地置上高鎮,南唐昇元中改鎮爲場,保大十年升爲縣,屬筠州。今編户百七十五里。

上蔡廢縣,今縣治西。晉曰望蔡,隋廢。《五代志》:「唐中和末鐘傅以其地在高安上游,因置上高鎮。」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天祐四年淮南將呂師周等戍守於此,以備湖南。既而師周奔湖南。五代梁貞明三年,楚馬殷遣弟仔攻上高,大掠而去。南唐升爲縣。有城,周五里。宋嘉熙中增修,元廢。明正德七年鑿池樹栅,立四門,議循舊址修築,未果。
米城,在縣西北十五里顧城山下,或云唐末淮南所置戍守處也。
鏡山,縣東二里。山有三端,圓如鏡,相對而峙,中有徑可通人行。縣界五里又有屏山,山勢連亘如屏,因名。
寶蓋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嵌巖岌嶪,靄翠玲瓏。稍南曰靈峰山,峰前有銅丁嶺,一名銅精嶺。又南五里有寶珠嶺。
蒙山,縣南三十五里。周一百四十里,峭壁橫險,喬木千尋,常有煙霧蒙蔽其上。山有多寶峰及上下兩洞。志云:宋慶元間常產銀鉛,故峰名多寶,并置蒙山務於山下。
九峰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接新昌縣界。其峰有九,曰雲末、飛雲、香爐、翠霞、蒼玉、芙蓉、清流、峨眉、天竺。縣西六十里又有末山,與九峰相連,以聳峙天末而名。其相近者曰謝君嶺,高數百仞,接萬載縣界。
天嶺,縣西二十里。嶺最高,行者若登天然。志云:縣北三里有敖嶺,亦曰敖峰,高峻爲近郊之勝。又禮架嶺,在縣西北六十里。高峻多石,洞深且闊,兵燹時土人避此,寇不能近。縣西北七十里又有蓬萊嶺,草木蒙密,雲霧杳靄。又有黃鳳嶺,在縣西九十里。相傳昔有黃鳳集於此。
慈光洞,在縣西四十里,懸梯而下始有門可入。唐乾符二年黃巢之亂,民逃避於此,壁間題字猶存。又旺賢岡,在縣北二十里,一名黃田岡。
蜀江,縣治西。自萬載縣流入,至縣西北二十里凌江口,新昌縣水亦流入焉,又東南流經縣治南,又東流入高安縣界。又斜口水,在縣西十里。源發蒙山,入於蜀江。
鸕鷀洲,縣治東南,當蜀江水口。又仙姑洲,在縣西六十里,縣境又有八疊洲,皆在蜀江中。又章樹潭,在縣治西。其水澄澈而淵深。
離婁橋鎮。縣西七十五里,有巡司。
蒙山務,在縣南四十里,蒙山之南麓也。宋置爲採煉銀鉛之所,今廢。

新昌縣

[编辑]

新昌縣,府西百二十里。西北至寧州二百里,西南至袁州府萬載縣百里。漢建成縣地,三國吳析置宜豐縣,仍屬豫章郡,晉因之,宋初廢。唐武德五年復置宜豐縣,屬靖州,八年廢入高安縣。南唐以宜豐舊地爲鹽步鎮。宋太平興國六年以地廣勢險,於宜豐故城置今縣,屬筠州。元元貞初升爲新昌州,明初仍爲縣。編户百二十九里。

宜豐城,縣北三十里。孫吳置縣治此,唐改置於今治。宋因之,改曰新昌。有土城,元圮,明朝成化間因舊址修築,尋砌以磚石,周五里有奇。
康樂城,縣東二十里。本建成縣地,孫吳黃武中析置陽樂縣,晉太康初改曰康樂,仍屬豫章郡。劉宋封謝靈運爲康樂侯,即此。齊亦曰康樂縣,梁、陳因之。隋廢。志云:上高縣北十五里有陽樂城,蓋地相接云。
三峰山,縣西五里,與縣治前鹽嶺相接。志云:鹽嶺高出羣山,下瞰邑市,鱗鱗可數。縣東門外又有折桂峰,奇石聳秀。俗呼火焰山,歲多火災,後平其頂,改今名。
吉祥山,在縣北五十里。一名瑞雲山。山高聳,中有聰明泉。又尉山,在縣西七十里,盤亘數里,相傳南昌尉梅福棲隱處。
黃岡山,縣西八十里。山勢磅礴聳秀,爲新昌諸山之冠。又八鬱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山形盤鬱,疊嶂縱橫,斷而復續,因名。又縣西百里有黃蘗山,一名鷲峰山,泉石奇勝。唐宣宗與僧黃蘗觀瀑佈於此。
五峰山,在縣西北百里。山有歸雲、積翠、羅漢、月桂、佛巖五峰。志云:縣西五十里有九峰山,與上高縣接界。
西嶺,縣北六十里。望東面諸山兀起蹲伏,若翔舞狀,亦曰攀龍山。又縣東北七十里曰北嶺,截出雲外,如屏嶂,峰巒相倚,紫翠萬疊,有飛瀑三四道,頗爲奇觀。
鹽溪,在縣治西。一名若耶溪。源出南昌府寧州界,流入縣境,至縣南三十里出凌江口入上高縣界,東流而入蜀江。又治西南有小斜川,亦流合於鹽溪。
濯湖,在縣東二里,相傳晉旌陽令許遜濯衣於此,因名。
大姑嶺鎮。縣西三十餘里。有巡司,明朝洪武五年置。

南康府

[编辑]

南康府,東至饒州府三百里,南至南昌府二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縣百三十里,北至九江府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京師四千六百七十五里。

《禹貢》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爲吳、楚之郊,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後漢因之。晉初仍屬豫章郡,尋又兼屬尋陽郡,宋、齊以後因之。通志》云:「陳爲豫寧郡地。」隋屬洪州,大業中屬豫章郡。唐仍屬洪州,後兼隸江州。五代時南唐亦爲江州地。宋太平興國六年置南康軍,元曰南康路,明初改爲西寧府,時爲元至正二十一年尋曰南康府。至正二十四年改。領縣四。
府負匡廬之勝,面彭蠡之險,引湖口之舟航,屏南昌之肩背,勢雄吳、楚,澤接江、湖。劉裕敗盧循之衆,王守仁破宸濠之軍,道皆出此云。

星子縣

[编辑]

星子縣,附郭。漢彭澤縣地,屬豫章郡,宋以後因之。五代時楊吳以境內有落星石,置星子鎮,屬德化縣。宋太平興國三年升爲星子縣,屬江州,六年置南康軍治焉。今編户二十八里。

南康城,即今郡城也。宋太平興國中置軍,築土城,周五里有奇,尋圮。元末徐壽輝、陳友諒等相繼寇掠,郡無城郭,屢復屢陷。明正德七年復築,明年甃以磚石,以防寇亂,東西環濠,南臨湖。嘉靖以後,屢經修治,爲門五,城周六里。
廬山,府西北二十里。其峰嶺巖谷洞壑之屬在境內者,奇勝以百計,北與九江府接界。詳見前名山。
玉京山,在府西七里。一名上京山,當湖之濱,一峰最秀,其東西雲山煙水數百里,浩渺縈帶,皆列几席間。又層城山,在府西五里。一名烏石山,亭然獨秀。下有蒲溪灣,流入彭蠡湖。府西南十里又有鳳凰山,蜿蜒特起,水漲山浮,如鳳翔然,一名流星山。
鞋山,府北六十里。獨立湖中,形如鞋,高數十丈。《潯陽記》:「神禹嘗刻石紀功於此。」明初陳友諒敗於康郎山,其將張定邊挾之退保鞋山,爲我師所扼。本名大孤山,與九江府接界。
龍塘山,在府北三十里。峰巒峭拔,環抱湖灣。又西北十里有屏風山,丹崖紫壁,環繞磅礴,如屏障然。志云:府北四十五里曰吳章山,與廬山接,嶺峻峽隘。或謂之吳障山,以其爲吳之障也。嶺北爲德化縣界。
宮亭湖,府東五里,即彭蠡湖也。一云在府南一里,接南昌、饒州二府界。梁承聖二年豫章太守蕭尹將兵討陸納於湘州,軍至宮亭湖而潰,蓋道出湖中也。志云:湖之西北有落星湖,湖中有石山如星,相傳星墜水所化也。梁王僧辯破侯景於落星灣。宋建炎三年命李邴等自建康扈從隆祐太后如洪州,過落星灣,暴風覆舟,宮人溺死無數,惟后舟無虞。一云落星石高五丈,在城南五里湖中。宋孟后過此,立落星寺。夏秋之交水漲,石泛於波濤之上,隆冬水涸,可以步涉。後改寺爲福星院,又爲法安院。
靈溪,府西三十里。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龍溪,府南二十里有沙溪,六十里有渚溪。又有鸞溪在府西二十五里,又西一里有石鏡溪,俱源出廬山諸峰,下流皆入於彭蠡湖。
藋藤港,在府西南二十六里,源出府南三十里之黃龍山;又謝思港,在府東九里,源亦出廬山;俱流入鄱陽湖。又谷簾水,在府西三十五里。源出廬山康王谷曰谷簾泉,下流入於彭蠡,陸羽《茶經》品爲天下第一。桑喬山疏云:「康王谷在府西六十里,泉在谷中曰谷簾,其源出廬山絕頂之漢陽坡,懸注三百五十丈。」今亦見九江府德安縣。
渚磯,府南七十里,當鄱陽湖之西渚。明初與陳友諒相持於鄱陽湖,既而明師泊左蠡,友諒亦移泊渚磯,即此。渚或作「瀦」。《輿程記》:「府南十里爲瓜蠡,又六十里爲渚磯,又六十里,即南昌府之吳城驛也。」又黃婆磯,在府治東南二里,濱湖。宸濠爲伍文定所敗,嘗退保於此。
芙蓉洲,在城西二里,與玉京山相連。又鼉河洲,在府南十五里藍車山下,濱鄱水,蜿蜒若鼉。府西六十里又有火燒洲,接新建、建昌二縣界。相近又有綿條洲,與大洲相連,亦接建昌縣界。
石隄,府治南。江滸舟楫之衝,每風濤驟至,艤泊無所。宋元祐中知軍吳審禮始栅木爲障,崇寧四年孫喬年以石爲隄,延袤百五十丈,橫截洪流之衝,中開爲門,以通出入,內濬二澳,可容千艘。歲久浸圮。淳熙七年朱熹來爲守,歲適歉,遂捐金,募飢民增築之。明景泰五年嘉靖四十三年亦相繼增築。志云:城西有西灣,在石隄內,宋徐端輔、朱熹知軍事,相繼作石閘以泊客舟處。當夏秋水漲,商旅牽舟,縈紆循繞,人力疲乏,故又號爲西疲灣。又湖西北有神林灣,多林木,中有神廟,商賈阻風泊此,必祈禱而去。
田公隄,在府治南一里。明萬曆二十一年以石隄迤東一帶湖水盪囓,漸及城址,郡守田琯因築石隄,長數百丈以衛之,民因謂之田公隄。
長嶺鎮。府東北三十里。有巡司,明初洪武十一年置於府東二十里廢延慶縣,尋移置於府南三十里之渚溪鎮。萬曆中又移置於青山鎮,仍曰長嶺巡司。
匡廬驛,在府治南一里。志云:府東一里有錦岡嶺,宋置錦岡驛於其上,明初改置今驛。

都昌縣

[编辑]

都昌縣,府東百二十里。北至九江府湖口縣百四十里,東至饒州府百三十里。本彭澤縣地,唐武德五年置都昌縣,屬浩州,八年州廢,改屬江州。大曆間徙治彭蠡湖之東,屬饒州。宋太平興國中改屬南康軍。舊無城,嘉靖三十七年創築,四十一年始就,周五里。編户五十九里。

都昌舊城,在縣北九十里王家市,唐初置縣於此。志云:唐以彭澤縣地置浩州,又分楊梅嶺以南更置都昌縣屬焉。一云李大亮割鄱陽西鴈子橋之地置此縣。《紀勝》云:鴈子橋,饒州之北壤也。唐始立縣,在獅子峰之南。其地先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之創縣,以地名都村,遠與建昌相望,近與南昌相接,遂號都昌。後移今治。今猶謂故城曰衙前。
彭澤故城,在縣北四十里。舊志云:古縣蓋治此,晉陶潛爲彭澤令,即此城。
左里城,縣西南九十五里。晉義熙六年盧循爲劉裕敗於大雷,走還尋陽,將趨豫章,乃悉力栅斷左里,裕攻栅而進,循復敗走。又陳永定三年侯安都擊余孝勱於新吳,軍至左里,適王琳將曹慶等救孝勵,還與安都遇,安都擊敗之。杜佑曰:「地在章江之左,因名。」《元和志》:「楊瀾湖北曰左里。」郡志:縣西北八十里有左蠡山,以臨彭蠡湖東而名。明初與陳友諒相持於鄱陽湖,明師自罌子口移泊柴棚,去敵五里許,諸將以湖水淺,請移舟扼江上流,乃泊於左蠡。正德九年河南盜由湖廣至江西,掠星子,都指揮趙鉞敗之於左蠡,即此。今有巡司。又檀道濟城,在縣西北七十里,相傳道濟討謝晦時經此所築城也,今其地有城山。
松門山,縣南二十里。俗呼岧嶢山。明初陳友諒圍南昌,太祖帥舟師赴救,自松門入鄱陽湖,戰於康郎山,是也。《一統志》:「松門山在南昌府北二百十五里,上有石鏡。」
石壁山,在縣治西,臨大江,有石如壁。一云山在縣西南十里。又大磯山,在縣西七里,一名望仙山,頂有平石可以眺遠。其西南里許爲小磯山。志云:縣北十里有芙蓉山,其山大小相對,形若芙蓉也。
華山,縣東北九十里,突然峭拔,高壓衆山,擬於太華。縣東北百里又有黃金山,頂有龍湫,下有大石,飛泉噴落,謂之風水巖。
元辰山,在縣西四十里。相傳晉蘇耽居此得仙,一名蘇山,道書以爲第五十一福地。又土目山,在縣西北八十五里,臨大湖。巨浪衝激,成孔如目,因名。
鄱陽湖,縣東南二十里。遠近羣川,皆匯於此,西北入湖口縣,注大江。春夏浩蕩無涯,謂之東鄱陽,至冬則水束如帶。又縣北二十里有郭山湖,一名郭家湖;縣西北二十餘里有石流、吳江諸湖;八十里有左蠡湖;皆鄱陽之支委也。
新開河,縣治西一里。宋紹聖中,綱運船泊湖邊,以大、小磯湍急,請開此河以避風濤,因名。又後港河,在縣北六十里。自左蠡石流嘴引入縣西北二十五里之吳江湖,又由縣北二十里北廟湖至王家市有九十九灣,春夏水泛,廣通舟楫。志云:縣東南三十五里有山田港,臨鄱陽湖,引水溉田。
陳令塘,在縣治南一里。唐咸通元年邑令陳可大築塘以阻潦水,因名。《聞見録》:「縣南四十里又有四山塘,由餘干縣康山入縣境之道也。」
柴棚鎮,縣東南七十里鄱陽湖中。有柴棚巡司。明初與陳友諒相持於鄱陽湖,既而明師自罌子口移泊柴棚是也。《輿程記》:「自縣至饒河口六十里,又十里爲柴棚,又十五里爲釣臺,又五里爲周溪,又十里爲打石灣,又十里爲棠陰巡司,饒州府鄱陽縣界也。」又左蠡巡司,在縣西故左里城。明初置。
四望山寨,縣東南六十里鄱湖中。宋元時置巡簡砦於此,以備逋盜,今廢。志云:縣西北七十里有彭蠡戍,西臨彭蠡湖,陳末置戍於此。唐武德五年以江湖闊遠,遂置鎮,景龍元年復爲戍,以扼要衝。又有檀山戍,在縣北九十里,與馬頰相對。唐武德五年以水陸之衝置戍。《寰宇記》:「檀頭山有石室,以宋檀道濟嘗領兵登望而名。」其地蓋與城山相近。
團山驛。縣西南一里。洪武初置。志云:縣西十五里舊有白石驛,縣東二十五里有磯子驛,縣西四十里有赤石驛,七十里有遊賢驛,西北八十餘里有土目驛,俱宋、元時置,明初廢。
聖駕墩,在縣治西三里。明太祖徵陳友諒,駐蹕於此,軍士築土爲墩,一夕而成,因名。

建昌縣

[编辑]

建昌縣,府西南百三十里。北至九江府德安縣七十里,西至南昌府武寧縣百四十里。漢豫章郡海昏縣地,後漢永元十六年分置建昌縣,仍屬豫章郡。晉因之。劉宋元嘉二年廢海昏縣移建昌治焉,齊、梁因之。隋屬洪州,大業末林士弘置南昌州於此。唐武德五年并其地爲南昌州總管府,尋曰都督府,七年府廢,八年并廢州,仍爲建昌縣,屬洪州。五代時因之。宋太平興國七年改屬南康軍,元元貞初升爲建昌州,明初仍降爲縣。今編户八十四里。

海昏城,今縣治。漢初屬豫章郡,宣帝廢昌邑王爲海昏侯,國於此。東漢亦爲海昏侯國,尋又析西南境置建昌縣。或云縣在今奉新縣界。建安初孫策分海昏、建昌六縣,以太史慈爲建昌都尉,治海昏。晉亦爲海昏、建昌二縣,並屬豫章郡。劉宋以建昌治海昏城,遂并海昏入焉。齊、梁以後並爲建昌縣。一云隋置當陽府於此,悞也。《類要》云:「大業十年縣又移理於縣西太史慈故城。」太史城,亦見奉新縣,蓋唐初復還今治也。宋因之。舊無城,明正德十三年營土城,嘉靖四十一年改甃以石,周四里有奇。
昌邑城,志云:在縣北六十里,漢昌邑王改封海昏侯時所築城也。《豫章記》:「城東十二里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因名。」
鳳棲山,縣西十五里。山勢旋洑,狀如棲鳳。又雲居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紆迴峻極,頂常出雲。一名歐山,世傳歐岌先生得道於此。志云:歐山湫澤湧洩,垂流三十餘丈,形如曳布,謂之布水,在縣西南四十里。
迴城山,在縣西五十里。中有高峰嵬峨,望之如城闕。又城門山,在縣西八十里。山形雙峙,遠望如城門。中有飛泉,溉田甚廣。
長山,縣南五十里,與安義縣龍安城相對。宋岳武穆屯兵於此,賊李成屯於龍安北。武穆登山望賊陣,邀擊於樓子莊,大破之。樓子莊蓋在山西南。《宋書》:「紹興元年岳飛敗李成將馬進於筠州,進奔南康,飛夜引兵至朱家山,斬其將趙萬,又破李成於樓子莊,追斬馬進,遂復筠州。」朱家山或曰即長山。
修水,在縣治南。亦曰帽帶水,以映帶縣治東西也。自寧州東流,屈曲數百里入縣界經此,又東百二十里入於彭蠡。以其遙達章江,故曰修。邑人亦謂之西河水。或云修水故名繚水,《水經注》「潦水導源建昌縣東,經新吳縣,又徑海昏縣謂之上僚水」,即繚水也。後漢建安三年孫策使太史慈覘華歆於豫章,慈還言:「歆爲太守,海昏上繚不受發召。」蓋是時縣民數千家相結聚於上繚,惟劉氏一人爲主,謂之宗帥。四年孫策忌廬江太守劉勳兵強,紿之攻上繚,即此。亦曰海昏江。
蛇子徑水,縣南二十里。舊傳晉吳猛殺大蛇,蛇子穿地成穴,流水灌通,唐儀鳳中,始通小舟,今水勢屈曲尚如蛇形。又潺陂水,在縣南五十里,源出奉新縣界,北流入境;又寶峰水,出縣西九十里寶峰山下,赤石水亦出焉;縣南百里又有斛源水,出靖安縣界;下流皆匯於修水。志云:縣西十里有楓林水,二十里有西江水,又五里有白沙水,縣西四十里有南舍山水及醴坑水,七十里又有雲門水,皆出雲居山,流入修水。
向家山水,在縣北三十里,流經九溪灣;又北三十里有檀陂水,源出德安縣;皆南流合修水。
明月湖,縣西四十里。其水泓涵澄澈,瑩然如月;縣境又有南湖及東白、大岸等湖;皆導流入於修水。
捍水堤,在縣治南一里。唐會昌六年縣令何易于築。西二里又有堤,咸通二年令孫永築,因亦謂之孫公堤。
蘆潭鎮。縣東六十里。有巡司,明初吳元年建。又縣西七十里舊有谷源巡司,百二十里有河滸巡司,今皆廢。志云:縣東四里有鎮遏營,漢建安八年孫策使太史慈築以拒劉磐。又上繚營,在縣南十七里,相傳昌邑王賀所築。今皆爲民地。
城子驛,在縣北二十五里,唐置。又豐安驛,在縣南二十里。志云:隋置。今皆廢。縣南一里又有炭婦鎮,今爲妙明觀,俗傳許旌陽試弟子處。又太平鎮,在縣西北三十里。今亦廢。

安義縣

[编辑]

安義縣,府西南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靖安縣八十里,南至南昌府奉新縣九十里,北至建昌縣八十里。本建昌縣地,正德十三年議者以地廣民頑,境壤旁接,依山據峒,嘯聚不時,奏請割五鄉置今縣。從之,因安義鄉爲名。明年築磚城,濬隍,十五年功始就。嘉靖以後屢經修築,周四里有奇。編户四十六里。

龍安廢縣,縣東北三十里。唐武德五年析建昌縣地置龍安縣,屬南昌州,八年縣廢。今爲龍安鎮。舊志:龍安城在建昌縣南六十里。○永脩廢縣,在縣西南四十里。沈約曰:「後漢中平中置,吳、晉因之,仍屬豫章郡。」宋、齊以後,仍曰永脩縣。隋平陳,并入建昌縣。唐武德五年復置,屬南昌州。八年復省入建昌。又孫慮城,在縣南三十里。《吳志》:「慮字子智,權第三子,黃武七年封建昌侯,築城於此。」
西山,在縣西南,即南昌府城西山也。蜿蜒綿亘,北入縣界,爲境內之巨鎮。又兆州山,在縣南百十里。崖巘磊落,其形如兆,下多良田,民居有如州郭,因名。
文山,在縣南十里,峰巒秀麗。又筆架山,在縣東四十里,秀麗與文山相匹。志云:縣東二十里有睡虎山,又仰天獅山在縣南二十里,皆以形似名。
龍江水,縣南一里。源出靖安縣境流入界,北會修水達於彭蠡。縣東南四十里又有兆州水,源出兆州山,奉新江之水自奉新縣流入境,合於兆州水。志云:縣東二十里有東陽新徑水,源出靖安縣,與奉新江、兆州二水合,俗謂之義興三合水,亦曰三合口,縈迴九轉而成大川,徑達東陽津口注修水以合章江。
湖陂水,在縣南三十里,源亦出靖安縣,險不通舟;相近又有馮水,自奉新江分流入縣界;皆北注修水。又皎源水,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建昌縣寶峰山,險不通舟,亦江流合修水。
龍安驛。即故龍安縣,宋慶曆中置,今廢。又娉婷鎮,在縣東三十里。志云:唐太和中,女仙吳彩鸞舞鶴於此,因名。又縣南二十里有龍潭鎮。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