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反动影片《五更寒》
评反动影片《五更寒》 辛文彤 1969年11月20日 |
|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阶级社会中,有剥削,有压迫,就有革命;人民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
对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被消灭的剥削阶级无论如何是要经由它们的反革命政党、集团或某些个人出来反抗的。这种现象,也通过文艺尖锐地反映出来。文艺作品中歌颂革命还是攻击革命,历来是文艺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根本问题。反动影片《五更寒》,就是一部借描写革命为名、行污蔑革命之实的大毒草。
《五更寒》的编导者在《导演阐述》中,宣称这部影片是所谓“形象地、真实地反映了我们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斗争生活,从而告诉大家:‘革命’这两个字的概念的具体形象。”乍一看,编导者似乎是要歌颂“人民”,宣传“革命”。但是,它所谓的“人民”是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它所谓的“革命”的“概念”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问题答案的贯串线,这就是编导者在影片中所宣扬的“寒”——“熬”——“暖”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
歪曲革命斗争形势的“寒”
[编辑]影片《五更寒》是表现解放战争初期大别山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顾名思义,编导者要写“寒”,而且是“五更”之“寒”。这个片名,包藏着编导者歪曲革命斗争形势的险恶用心。
影片开头,编导者便大写特写其“寒”。他们一方面肆意渲染敌人的反革命恐怖之“寒”:我中原解放军撤离了大别山根据地后,县大队被击溃,党组织被破坏,革命者遭受严刑拷打……在编导者看来,色厉内荏的敌人简直强大得很,俨然不可一世。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夸张游击队陷于困境之“寒”:凄风苦雨,阴霾四布,群众慑于敌人的淫威不敢接纳游击队……在编导者看来,游击队简直无路可走,革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这支队伍叛变的叛变,逃跑的逃跑,动摇的动摇,三两个勉强支撑着的也垂头丧气,畏葸不前。编导者不惜借影片中人物之口咒骂革命的“路窄了”、革命是“走恶运”。 总之,在影片中,不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寒”流逼人,革命的斗争形势一片“寒”意,而且连我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心也都是“寒”的。这是对当时革命形势的严重歪曲,这是对革命人民的恶毒污蔑!
回顾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国民党反动派以百余万兵力大举进犯我解放区。我中原解放军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战略上内线作战”方针,主动撤离了大别山根据地。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英勇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毛主席在一九四六年十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三个月总结》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我中原解放军和大别山人民的斗争,深刻地总结了当年大别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形势。他明确指出:“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这就是解放战争初期大别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不要在描写革命斗争的艰苦性时,去渲染或颂扬苦难。”《五更寒》恰恰就是一部渲染革命斗争苦难的反动影片。
干革命总会遇到一些艰难困苦。革命人民对于艰难困苦的态度,第一是不怕,第二是以无比的毅力去克服它。 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清醒地估计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知道一切内外反动派的进攻,不但是必须打败的,而且是能够打败的。当着天空中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主席的英明论断揭示了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一切革命的力量总要战胜反革命的力量。无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在我们一边,真理在我们一边。倒行逆施的反动阶级,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的意愿,他们貌似强大,本质虚弱。他们的疯狂反扑并不说明他们的有力,只能表明他们日薄西山,临近死亡。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反动派依仗着美帝国主义这个后台,猖狂向我解放区发动进攻,妄图用反革命的“寒”气来吓倒和压倒人民。这正是它垂死挣扎的表现。这种“寒”气,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人民看来,完全没有什么了不起。革命人民正是在反动势力垂死挣扎的“五更”黑夜里,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黎明曙光,以百倍的信心和热气腾腾的战斗豪情去迎接那伟大的胜利。
《五更寒》的编导者在一个“寒”字上大做文章,任意歪曲革命形势,颠倒革命历史,渲染革命斗争的苦难,妄图用寒烟冷雾弥漫的“五更寒图”来掩盖人民革命斗争的雄伟画卷,灭革命人民的志气,长阶级敌人的威风,兜售右倾机会主义黑货。这完全是枉费心机的。无情的历史早已给了他们有力的回击!
贩卖阶级投降主义的“熬”
[编辑]影片在突出“寒”的同时,又抛出了一个御“寒”的诀窍,即所谓“熬”。编导者通过主要人物“刘书记”(外号刘拐子)之口说:“我要带着你们熬过摆在革命面前的暂时困难。”影片中的游击队和群众,就是围绕着这个“熬”字而展开活动的。
毛主席明确指出:“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革命人民为了反对敌人的屠杀和压迫,只有下定决心,坚持斗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才能达到推翻敌人的目的。舍此,别无出路。
然而,一切右倾机会主义者却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吓破了胆。他们不是同阶级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实行投降主义。《五更寒》中的“刘书记”,就是这样一个右倾机会主义者。他的行动纲领是一个“熬”字,他执行的是阶级投降主义路线,他奉行的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叛徒哲学”。
刘拐子一伙面对着敌人的进攻,根本不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敌人,而是死抱着“熬”的宗旨,东躲西藏,苟活偷生。
刘拐子一伙为了“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那些乌七八糟的人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刘拐子果然找到了两个依靠人物:巧凤和莫裁缝。巧凤何许人也?地主的寡妇。刘拐子居然认为她很可依靠,大有用场。巧凤也果然主动为游击队侦察了叛徒的行踪,而且在几个关键时刻施展手段掩护了游击队,使游击队绝处逢生。一个地主的寡妇就这样被打扮成“革命英雄”!莫裁缝又是何许人也?保长的老子,大骂游击队“卖乖”的反革命家属。这样一个家伙,在刘拐子眼里也成了一个“好人”。正当敌人追捕游击队的紧急关头,刘拐子一伙人就大胆藏到他家。莫裁缝也果然不负刘拐子的信赖,在游击队面临覆灭危险的千钧一发之际,动了“恻隐之心”,冒着风险为游击队解了围。于是刘拐子拉着莫裁缝的手,感恩戴德地说:“多谢你的帮助!”把他美化为“革命战友”。
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无产阶级的阶级路线,就是要依靠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在农村中就是要依靠广大贫下中农。只有执行这样一条阶级路线,才能保证革命胜利。《五更寒》中的刘拐子把地主寡妇、保长老子这类人物当作“革命英雄”、“革命战友”来依靠,这不是阶级投降主义路线又是什么?!
刘拐子一伙在“熬”的思想指导下,还千方百计地去“感化”叛徒、逃兵“回头”。影片中的莫大新、南果祥,都是在“寒”威下“熬不下去”的叛徒、逃兵。他们的活动给游击队造成了直接的危害,但是刘拐子非但没有严惩这伙败类,甚至把痈疽看成宝贝,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所谓“将功补过”、大显身手的机会:叛徒莫大新在关键时刻居然为游击队窃得了敌人的重要情报;逃兵南果祥也出人意料地用自己的枪结果了另一个叛徒的性命。看!无耻的叛徒和逃兵居然成了扭转乾坤的人物!
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革命事业的叛徒、逃兵,都是害怕斗争、经不起斗争考验的胆小鬼和软骨头。革命的人民对这些无耻败类,无不深恶痛绝。可是,在《五更寒》这部反动影片中,却是“逃跑有理”了,“叛变有功”了!这不是大叛徒刘少奇宣扬的叛徒哲学又是什么?
对于敌人的进攻,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方针呢?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只有采取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针,我们才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卫人民已经得到的权利,发展和壮大革命人民的力量。“熬”是不行的。“熬”,就是软弱,退让,不还手,不反击,其实质就是向敌人投降。《五更寒》宣扬这个“熬”字,说穿了,就是为了鼓吹阶级投降主义。
革命历史表明:中国人民正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才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赢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新中国。
鼓吹反革命政治理想的“暖”
[编辑]影片《五更寒》在恶毒渲染革命斗争形势之“寒”以后,又大肆描绘他们理想中的“暖”。那末,这到底是谁家的“暖”呢?
编导者首先炮制了一个据说是“严寒快要过去”、“春天的气息已经隐约可闻”的镜头——“刘书记”偕同罗文川拜访地主寡妇巧凤。影片告诉人们:长期被人误解的地主寡妇巧凤,通过她屡次帮助游击队,终于被人理解了。难怪刘拐子要肉麻地夸奖她是个“好孩子”,请求她“做更多的工作”,并让罗文川同她言归于好。这当然不是什么单纯的男女之间的“破镜重圆”,而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在政治上的最后合流!编导者极力渲染的这个所谓“含着激动的泪花”的镜头,正是影片的反动精髓所在。《导演阐述》对它明确规定:“演员的情绪要极度饱满,影片的调子要明朗、愉快”。的确,银幕上表现出来:“五更寒”到这里开始“暖”起来了,反动政治理想的结合使这伙人多么“明朗”、“愉快”,反动的政治“情绪”确实是极度“饱满”的了。
为了使他们的“暖”更加具体,编导者又设计了一幅幅“冰河开冻”、“杨柳发芽”、“春到人间”的画面。影片进一步在告诉人们:刘拐子一伙人从夏“熬”到冬,从冬“熬”到春,果然“熬”过来了。那四处搜捕他们的敌人一下子被“熬”得无影无踪。刘拐子的这支队伍,简直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越“熬”越兴旺,不但保住了叛徒莫大新、逃兵南果祥,而且有了地主寡妇巧凤、反革命家属莫裁缝这样的依靠力量。真是兵马齐备,好不得意!编导者象变戏法儿似地,把一连串的所谓“胜利”堆在刘拐子的身上,每一个镜头都在向观众作着说明:只要跟着“刘书记”走下去,就能度过“五更寒”,迎来他们所理想的“春暖花开”!
革命的人民当然不应相信刘拐子一伙的欺骗宣传。他们的“春天”,他们的“暖”,决不是革命人民的胜利和欢乐,而是资产阶级右派和其他反动分子们的所谓“早春天气”。
请看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以刘拐子为首的一伙人拥到山坡前,一本正经地排列成行,长时间地望着远方,银幕上同时呈现出宣告影片结束的叠印字幕:“新的故事开始了”。
“新的故事开始了!”这难道是招揽观众的一般电影预告吗?不!这是现实政治斗争的反动宣言。说“旧故事”,正是为了演出现实政治斗争的“新故事”。这部影片拍摄于一小撮资产阶级右派疯狂向党进攻的一九五七年。影片中所预告的“新的故事”,就是要以刘拐子这样的人物为主角,在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继续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政治路线,复辟资本主义。
在这“旧故事”里,一个反革命的黑班底已经拼凑起来了。围绕“刘书记”的那伙人中,既有叛徒、特务、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又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分子。这就是解放后隐藏在革命阵营内部的刘少奇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鲜明写照。这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一个地下的独立王国”。在他们的“刘书记”率领下要演出的“新故事”,当然就是妄图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为阴谋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兴风作浪。《五更寒》的从“寒”到“暖”的反革命逻辑就是如此。这就是编导者自我吹嘘的这部影片的所谓“十分巨大”的反革命的“现实意义”。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透过“寒”、“熬”、“暖”的迷雾,我们清楚地看到影片《五更寒》的反动实质。哪里是什么歌颂人民?分明是污蔑人民,反对人民!哪里是什么“革命”?完全是彻头彻尾的假革命,地地道道的反革命!
历史的车轮挡不住,革命的洪流永向前。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一伙在中国复辟资本主义的黄粱美梦。《五更寒》之类的反动影片,如今已经成为革命人民的反面教员。
让我们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冲破一切妖风迷雾,将革命进行到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