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遁翁先生文集/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遁翁先生文集
卷之六
作者:韓汝愈
1830年
卷七

[编辑]

中庸或問後

[编辑]

或問朱子章句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人固有健順五常之德。物亦有健順五常之德耶。曰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則理固隨其氣而賦之也。得五行之秀而正且通者爲人。故其本也眞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得是氣之偏塞者爲物。故不能有以通貫乎全軆。各得其一偏之理。虎狼之父子。仁之一偏也。蜂蟻之君臣。義之一偏也。豺獺之報本。禮之一偏也。雎鳩之有別。智之一偏也。至於牛之可耕馬之可乘。鷄可司晨犬可司夜。桑麻之可衣糓粟之可食。皆一偏之理也。烏得與人同有健順五常之全德也哉。此章命性道敎。皆兼人物而言。故此章後篇曰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何者。天命之性。此只是從原頭說。萬物皆只同這一箇原頭故也。雖然命於兩間者。惟人最貴。而爲夷狄禽獸之主。故朱子章句性道敎三者。分言於前。合言於後。皆以人爲主。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云者。人得其健順五常之全德。而物之所得一偏之理。亦健順五常之所該。故混人物而統言之也。此分言而以人爲主者也。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於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知聖人之有敎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此合言而以人爲主者也。或曰中庸一篇。只論性道敎三字。而敎本於道。道本於性。性者萬物之一源也。中庸一書。當以性爲主。而首三句下特說道也者。如君子之道費而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道不遠人。忠恕違道不遠。君子之道四。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大哉聖人之道。天下之達道五。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至誠之道。而道自道也。天地之道。君子之道本諸身。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皆提起道字說者何耶。曰雙峯饒氏不云乎。性原於天而流行於事物則謂之道。修此道以敎人則謂之敎。道字上包性字下包敎字。故節節提起道字說。鳶飛魚躍。道之自然顯著者。而所以飛躍者性也。萬物因此而各正性命則敎在其中。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此太極之流行而與道爲軆者也。言道而性之軆段自著故也。或曰至誠經綸章章下註曰前章言至聖之德。此章言至誠之道。然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爲。則亦非二物矣。至聖一章說發見處。至誠一章說存主處。德者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路也。然則言道於發見處。言德於存主處可也。而反言之何也。曰朱子不云乎。聖以德言。誠則所以爲德也。以德而言則外人觀其表。但見其如天如淵。誠所以爲德。故自家裏面却眞箇是其天其淵。此朱子之變例書法也。或曰首章末章相爲表裏。末章自下學爲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篤恭而天下平。乃聖人至德淵微自然之應。中庸之極功也。至此則上達於聖人天道也。首章亦然。故以由敎而入者。從事於存養省察。以盡下學之功。承上修道之敎而言也。然而不說上達之處何也。曰天地位萬物育。聖神之能事。學問之極功。此非上達之事乎。末章自外面倒說入來。故言上達於一本。首章自裏面順說出去。故言上達於位育。然而位育者一本之功用。一本者位育之本源。故不顯之德者。卽未發之中也。天下平者卽位育也。或曰首章之戒懼謹獨以軆天德。第二章以下之智仁勇。同爲入道之門固也。然首章之戒懼謹獨以軆天德之爲智仁勇則可見矣。第二章以下言智仁勇處。未見存養省察之要何也。曰其所謂能擇者省察也。能守者存養也。或曰首章爲中庸之綱領。首三句爲首章之綱領則然矣。子所分六大節。亦各有綱領乎。曰然性道敎爲六大節之大綱領。第二章子思引夫子之言。以明君子之所以爲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君子之德。智仁勇之德也。此第二節之綱領也。第十二章卽論費隱。八章之綱領。而君子之道費而隱。爲章內之綱領也。哀公問政章。中庸之淵源。而明善誠身爲綱領也。明善智也誠身仁也。自人道敏政至修道以仁。所以明爲政之本在於仁也。能仁其身則誠身矣。自仁者人也至不可以不知天。所以明爲仁之端在於智也。能知天命則明善矣。九經之本。亦在於二者矣。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敎。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四句。卽論天道人道。十二章之綱領也。末章愼獨存養爲綱領也。或曰性道敎三字。爲中庸一篇之大綱領。六大節之明性道敎可得問乎。曰首章則未發之中卽性也。已發而中節之和卽道也。位育之中有修道之敎也。存養省察。卽智仁勇之基而爲入中和之門也。隱卽渾然在中之理也。天命之性也。費卽發而中節之和也。率性之道也。十八十九章禮樂文物。卽修道之敎也。第二章以下智仁勇。卽入費隱之門也。哀公問政章修道以仁之仁。卽天命之性也。曰義曰智曰禮。皆仁之所該也。五達道九經。皆率性之道也。治人治天下國家則敎在其中矣。明善誠身者。三達德之基。入道之門也。第五大節盡其性之性字。卽天命之性也。尊德性之性字亦同。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卛性之道也。大德之敦化。在人爲天命之性。小德之川流。在人爲卛性之道。天下之大本。天命之性也。天下之大經。卛性之道也。成己之仁成物之智。天命之性也。其曰而道自道。曰時措之宜。卛性之道也。博厚配地之仁。高明配天之智。卽天命之性也。其所謂至誠之德著於四方者。卛性之道也。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卽修道之敎也。末章不顯之德。卽天命之性也。言動賞罰聲色。卽卛性之道也。百辟其刑之。天下平。敎在其中矣。或問首章爲中庸之綱領而專言人道。則其餘一篇。皆依首章專言人道可也。十二章言鳶飛魚躍。鳶飛魚躍者。言天道之自然流行。發現於天地萬物者也。鬼神章言陰陽二氣之屈伸消長。無所不軆於天地萬物者也。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非言天道之功用軆段者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非言天道之全軆大用者乎。此言天道人道。與下誠與誠之之天道人道不同。此天道陰陽造化之天道也。人道乃人之德行也。誠者自誠也。言誠者萬物之所以自成。誠者物之終始。言天地之理至實而無一息之妄。故自古至今。無一物之不實。而一物之中。自始至終。皆實理之所爲也。是以天道言之也。至誠無息章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至貨財殖焉。專言天道焉。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非天之無極乎。皆不依首章而合言天道人道何歟。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故天人一理。人之仁義禮智。卽天之元亨利貞。是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曰萬物皆備於我。天地萬物。本吾一軆。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而天地位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而萬物育矣。天地之位萬物之育。不言天道者乎。首章言天人一理。故一篇多言天道。鳶飛魚躍之察于上下。取以明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也。鳶之飛魚之躍道也。其所以飛所以躍性也。鬼神之爲德。視之而不見。聽之而弗聞。卽隱也。在人則爲天命之性也。軆物而不可遺卽費也。在人則爲率性之道也。此亦取以明性道也。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卽天地之道。以明聖人之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以下亦然也。誠者自成也。誠者物之終始。以實理而言也。而道自道也。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以實心而言也。有是實理而後有是物之實。有是實心而後有是事之實。此章主言人道而先言天道也。所以明天人之一也。自博厚所以載物也至無爲而成。明聖道之軆用。配天地而同爲無疆也。自天地之道以下至貨財殖焉。專言天地之道。只是一箇至誠無息。而博厚高明悠久。各極其盛而有生物之不測。以明聖人之至誠無息而驗於外者有悠遠博厚高明之德業也。所以下文引詩而言文王之德之純。配於於穆不已之天命也。渾然未發之中與無聲無臭之天。只是一箇至誠之理。故更不分天人。吾未見諸節之不合於首篇也。或曰至誠無息章。主言悠久之誠。而並言博厚之仁。高明之智。以在人之人道言之則曰智仁勇。以在人之天道言之則曰博厚高明悠久。此徹上徹下之道也。徹上而爲博厚高明悠久。徹下而爲智仁勇。在天地則所以載物也。所以覆物也。所以成物也。然則博厚高明悠久者。只是三達德。而鄭氏以至誠之德著於四方言之。而朱子有取於此言何歟。曰有是德則有是業。有是業則必有是德爲之本。正如忠恕之爲軆用。未有無忠之恕。亦未有無恕之忠。章句所謂存諸中者旣久則驗於外者益悠遠而無窮矣。悠遠故其積也廣博而深厚。博厚故其發也高大而光明。誠哉是言也。或曰子以論費隱大小六章。置之於智仁勇三章之前。何所見而然耶。不過以第二章以下依首章順說。先智仁勇而後費隱大小功化。第二十一章以下當逆說。先功化費隱大小而後智仁勇故也。古人文章䂓例。必變化不泥。安知上文則依下學上達之序。故以智仁勇爲入道之門而先言之。以功化係於費隱大小而後言之。下文則依成德之序。先天道後人道。故以功化本於三達德而先言之。以尊德性道學問之下學。係於費隱大小而後言之耶。子之以爲所當易置者。無乃涉於妄乎。曰不然。首章以存養省察之要。言下學之人道。以聖神功化。言上達之天道。二十一章以下分置天道人道於功化。費隱三達德贊化育參天地。天道之功化。動變化人道之功化也。大哉聖人之道三章。言人道之費隱大小。而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道軆自然之大小。亦天道也。仲尼祖述堯舜以下三章。天道之費隱大小也。至誠如神。天道之智也。而道自道不誠無物。言人道之仁而包成物之智。然誠者自成也誠者物之終始。卽天道也。至誠無息章。言勇之天道而包博厚之仁高明之智。且此章論天人之終章。故合一理之誠。三達德之德業。天地生物不測之功用。亦包費隱於其中。至誠之德著於四方及天地生物之不測。非費乎。至誠無息於穆不已之一理。非隱乎。正依首章之次而自外面收斂入來。由此觀之則易置之而後。次序分明。一覽瞭然矣。或問朱子曰卒章承上三章旣言聖人之德而極其盛矣。子思子懼夫學者求之於高遠玄妙之域。輕自大而反失之也。故反於其至近者而言之。以示其入德之方。欲學者先知用心於內。不求人知然後。可以謹獨誠身而馴致乎其極也。若以智仁勇三章置之於下。則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之說。亦有合乎。曰然至誠無息章言聖人之與天地同用。與天地同軆。天地至誠無息而有生物之不測。於穆不已之天命。純亦不已之聖德。此非極致乎。惟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章章下章句。此篇言聖人天道之極致。至此而無以加矣十七字。當在於至誠無息章章下言天道也之下矣。或曰子以愚陋之後學。濫議道統之書。不亦僭妄乎。無乃妄擬於晦齋李先生之改正大學次序而有是僭妄哉。曰余雖愚陋。亦非病風喪心之人也。安敢妄擬於晦齋先生之改正大學乎。天下之理無窮。以其全軆而言之則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朱夫子於聖經賢傳之微辭奧旨。無所不通。千古學者賴其傳註而得窺其聖道之藩籬。其有功於聖門爲如何哉。余之識見不及於先哲之萬一。豈可以愚者之一得。妄擬於先哲之所爲乎。第大學次序則一覽瞭然。節節分明。中庸次序則受讀之時。入其中而恍惚。沉潛反復有年而後。若有所得而猶恐誤見。讀之愈久。愈覺其信然。且大學中庸。本禮記之篇也。今之禮經。漢儒誦出於秦火之餘。故篇次錯誤而大學尤甚。宋仁宗拔取二篇。別爲二書。猶未之正其次。經程朱之手而後。脉絡大明。當初禮書之錯亂如是。則中庸豈獨無一處之誤耶。朱子訓釋明白詳盡。脉絡如此而不爲改正者。出於尊信愼重之意耳。余之僭妄。信得罪於先儒。然余亦安敢自以爲是耶。聊記淺見。以求正於後之君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