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遁翁先生文集/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遁翁先生文集
卷之六
作者:韩汝愈
1830年
卷七

[编辑]

中庸或问后

[编辑]

或问朱子章句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人固有健顺五常之德。物亦有健顺五常之德耶。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则理固随其气而赋之也。得五行之秀而正且通者为人。故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得是气之偏塞者为物。故不能有以通贯乎全軆。各得其一偏之理。虎狼之父子。仁之一偏也。蜂蚁之君臣。义之一偏也。豺獭之报本。礼之一偏也。雎鸠之有别。智之一偏也。至于牛之可耕马之可乘。鸡可司晨犬可司夜。桑麻之可衣糓粟之可食。皆一偏之理也。乌得与人同有健顺五常之全德也哉。此章命性道教。皆兼人物而言。故此章后篇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何者。天命之性。此只是从原头说。万物皆只同这一个原头故也。虽然命于两间者。惟人最贵。而为夷狄禽兽之主。故朱子章句性道教三者。分言于前。合言于后。皆以人为主。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云者。人得其健顺五常之全德。而物之所得一偏之理。亦健顺五常之所该。故混人物而统言之也。此分言而以人为主者也。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于性。知圣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此合言而以人为主者也。或曰中庸一篇。只论性道教三字。而教本于道。道本于性。性者万物之一源也。中庸一书。当以性为主。而首三句下特说道也者。如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道不远人。忠恕违道不远。君子之道四。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大哉圣人之道。天下之达道五。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之道。而道自道也。天地之道。君子之道本诸身。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皆提起道字说者何耶。曰双峯饶氏不云乎。性原于天而流行于事物则谓之道。修此道以教人则谓之教。道字上包性字下包教字。故节节提起道字说。鸢飞鱼跃。道之自然显著者。而所以飞跃者性也。万物因此而各正性命则教在其中。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此太极之流行而与道为軆者也。言道而性之軆段自著故也。或曰至诚经纶章章下注曰前章言至圣之德。此章言至诚之道。然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则亦非二物矣。至圣一章说发见处。至诚一章说存主处。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路也。然则言道于发见处。言德于存主处可也。而反言之何也。曰朱子不云乎。圣以德言。诚则所以为德也。以德而言则外人观其表。但见其如天如渊。诚所以为德。故自家里面却真个是其天其渊。此朱子之变例书法也。或曰首章末章相为表里。末章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之极功也。至此则上达于圣人天道也。首章亦然。故以由教而入者。从事于存养省察。以尽下学之功。承上修道之教而言也。然而不说上达之处何也。曰天地位万物育。圣神之能事。学问之极功。此非上达之事乎。末章自外面倒说入来。故言上达于一本。首章自里面顺说出去。故言上达于位育。然而位育者一本之功用。一本者位育之本源。故不显之德者。即未发之中也。天下平者即位育也。或曰首章之戒惧谨独以軆天德。第二章以下之智仁勇。同为入道之门固也。然首章之戒惧谨独以軆天德之为智仁勇则可见矣。第二章以下言智仁勇处。未见存养省察之要何也。曰其所谓能择者省察也。能守者存养也。或曰首章为中庸之纲领。首三句为首章之纲领则然矣。子所分六大节。亦各有纲领乎。曰然性道教为六大节之大纲领。第二章子思引夫子之言。以明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君子之德。智仁勇之德也。此第二节之纲领也。第十二章即论费隐。八章之纲领。而君子之道费而隐。为章内之纲领也。哀公问政章。中庸之渊源。而明善诚身为纲领也。明善智也诚身仁也。自人道敏政至修道以仁。所以明为政之本在于仁也。能仁其身则诚身矣。自仁者人也至不可以不知天。所以明为仁之端在于智也。能知天命则明善矣。九经之本。亦在于二者矣。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四句。即论天道人道。十二章之纲领也。末章慎独存养为纲领也。或曰性道教三字。为中庸一篇之大纲领。六大节之明性道教可得问乎。曰首章则未发之中即性也。已发而中节之和即道也。位育之中有修道之教也。存养省察。即智仁勇之基而为入中和之门也。隐即浑然在中之理也。天命之性也。费即发而中节之和也。率性之道也。十八十九章礼乐文物。即修道之教也。第二章以下智仁勇。即入费隐之门也。哀公问政章修道以仁之仁。即天命之性也。曰义曰智曰礼。皆仁之所该也。五达道九经。皆率性之道也。治人治天下国家则教在其中矣。明善诚身者。三达德之基。入道之门也。第五大节尽其性之性字。即天命之性也。尊德性之性字亦同。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卛性之道也。大德之敦化。在人为天命之性。小德之川流。在人为卛性之道。天下之大本。天命之性也。天下之大经。卛性之道也。成己之仁成物之智。天命之性也。其曰而道自道。曰时措之宜。卛性之道也。博厚配地之仁。高明配天之智。即天命之性也。其所谓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者。卛性之道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即修道之教也。末章不显之德。即天命之性也。言动赏罚声色。即卛性之道也。百辟其刑之。天下平。教在其中矣。或问首章为中庸之纲领而专言人道。则其馀一篇。皆依首章专言人道可也。十二章言鸢飞鱼跃。鸢飞鱼跃者。言天道之自然流行。发现于天地万物者也。鬼神章言阴阳二气之屈伸消长。无所不軆于天地万物者也。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非言天道之功用軆段者乎。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非言天道之全軆大用者乎。此言天道人道。与下诚与诚之之天道人道不同。此天道阴阳造化之天道也。人道乃人之德行也。诚者自诚也。言诚者万物之所以自成。诚者物之终始。言天地之理至实而无一息之妄。故自古至今。无一物之不实。而一物之中。自始至终。皆实理之所为也。是以天道言之也。至诚无息章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至货财殖焉。专言天道焉。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非天之无极乎。皆不依首章而合言天道人道何欤。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故天人一理。人之仁义礼智。即天之元亨利贞。是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万物。本吾一軆。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而天地位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而万物育矣。天地之位万物之育。不言天道者乎。首章言天人一理。故一篇多言天道。鸢飞鱼跃之察于上下。取以明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也。鸢之飞鱼之跃道也。其所以飞所以跃性也。鬼神之为德。视之而不见。听之而弗闻。即隐也。在人则为天命之性也。軆物而不可遗即费也。在人则为率性之道也。此亦取以明性道也。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即天地之道。以明圣人之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以下亦然也。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以实理而言也。而道自道也。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以实心而言也。有是实理而后有是物之实。有是实心而后有是事之实。此章主言人道而先言天道也。所以明天人之一也。自博厚所以载物也至无为而成。明圣道之軆用。配天地而同为无疆也。自天地之道以下至货财殖焉。专言天地之道。只是一个至诚无息。而博厚高明悠久。各极其盛而有生物之不测。以明圣人之至诚无息而验于外者有悠远博厚高明之德业也。所以下文引诗而言文王之德之纯。配于于穆不已之天命也。浑然未发之中与无声无臭之天。只是一个至诚之理。故更不分天人。吾未见诸节之不合于首篇也。或曰至诚无息章。主言悠久之诚。而并言博厚之仁。高明之智。以在人之人道言之则曰智仁勇。以在人之天道言之则曰博厚高明悠久。此彻上彻下之道也。彻上而为博厚高明悠久。彻下而为智仁勇。在天地则所以载物也。所以覆物也。所以成物也。然则博厚高明悠久者。只是三达德。而郑氏以至诚之德著于四方言之。而朱子有取于此言何欤。曰有是德则有是业。有是业则必有是德为之本。正如忠恕之为軆用。未有无忠之恕。亦未有无恕之忠。章句所谓存诸中者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诚哉是言也。或曰子以论费隐大小六章。置之于智仁勇三章之前。何所见而然耶。不过以第二章以下依首章顺说。先智仁勇而后费隐大小功化。第二十一章以下当逆说。先功化费隐大小而后智仁勇故也。古人文章䂓例。必变化不泥。安知上文则依下学上达之序。故以智仁勇为入道之门而先言之。以功化系于费隐大小而后言之。下文则依成德之序。先天道后人道。故以功化本于三达德而先言之。以尊德性道学问之下学。系于费隐大小而后言之耶。子之以为所当易置者。无乃涉于妄乎。曰不然。首章以存养省察之要。言下学之人道。以圣神功化。言上达之天道。二十一章以下分置天道人道于功化。费隐三达德赞化育参天地。天道之功化。动变化人道之功化也。大哉圣人之道三章。言人道之费隐大小。而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道軆自然之大小。亦天道也。仲尼祖述尧舜以下三章。天道之费隐大小也。至诚如神。天道之智也。而道自道不诚无物。言人道之仁而包成物之智。然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即天道也。至诚无息章。言勇之天道而包博厚之仁高明之智。且此章论天人之终章。故合一理之诚。三达德之德业。天地生物不测之功用。亦包费隐于其中。至诚之德著于四方及天地生物之不测。非费乎。至诚无息于穆不已之一理。非隐乎。正依首章之次而自外面收敛入来。由此观之则易置之而后。次序分明。一览了然矣。或问朱子曰卒章承上三章既言圣人之德而极其盛矣。子思子惧夫学者求之于高远玄妙之域。轻自大而反失之也。故反于其至近者而言之。以示其入德之方。欲学者先知用心于内。不求人知然后。可以谨独诚身而驯致乎其极也。若以智仁勇三章置之于下。则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之说。亦有合乎。曰然至诚无息章言圣人之与天地同用。与天地同軆。天地至诚无息而有生物之不测。于穆不已之天命。纯亦不已之圣德。此非极致乎。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章章下章句。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至此而无以加矣十七字。当在于至诚无息章章下言天道也之下矣。或曰子以愚陋之后学。滥议道统之书。不亦僭妄乎。无乃妄拟于晦斋李先生之改正大学次序而有是僭妄哉。曰余虽愚陋。亦非病风丧心之人也。安敢妄拟于晦斋先生之改正大学乎。天下之理无穷。以其全軆而言之则圣人亦有所不知焉。朱夫子于圣经贤传之微辞奥旨。无所不通。千古学者赖其传注而得窥其圣道之藩篱。其有功于圣门为如何哉。余之识见不及于先哲之万一。岂可以愚者之一得。妄拟于先哲之所为乎。第大学次序则一览了然。节节分明。中庸次序则受读之时。入其中而恍惚。沉潜反复有年而后。若有所得而犹恐误见。读之愈久。愈觉其信然。且大学中庸。本礼记之篇也。今之礼经。汉儒诵出于秦火之馀。故篇次错误而大学尤甚。宋仁宗拔取二篇。别为二书。犹未之正其次。经程朱之手而后。脉络大明。当初礼书之错乱如是。则中庸岂独无一处之误耶。朱子训释明白详尽。脉络如此而不为改正者。出于尊信慎重之意耳。余之僭妄。信得罪于先儒。然余亦安敢自以为是耶。聊记浅见。以求正于后之君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