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巢縣志/卷04
城署
[编辑]縣城:元守帥王珪因舊規增築磚城,高一丈,周四里一百九十餘步。後漸廢,止存東門曰賓陽、北曰迎恩,載隆慶志,今舊址猶存。明嘉靖二年,知縣李模築土城。二十六年以倭寇薄,維揚嚴宏,復築磚城,周圍十二里,高二丈三尺,濶六尺。西南臨河,東北據山。門凡四:東曰朝陽,西曰濱湖,南曰迎薰,北曰拱極。隆慶四年,知縣易可久增築北門月城。萬曆中,知縣夏崇謙改建於縣東城河德政坊後,即以舊門為南門,更名通津。崇正十一年,知縣寗承勳因寇警,增城浚濠。十三年以東西兩門城河淤塞,督工挑浚,古塹復通。康熙七年,地震,城壞百餘丈,知縣于覺世捐貲督工築之。雍正七年,知縣鄒瑆重修。乾隆二十八年,知縣凃寕先奉檄修治。嘉慶八年,魏象彩復捐俸修葺。道光元年,知縣武明阿請 帑重修。
縣署:相傳爲范增故居。明洪武初,知縣陳曄、桂廷用相繼創建。正統二年,陳倫重修。成化間,馮傑重建,李進繼之。宏治間,林宗哲修葺。萬曆間,夏崇謙於後堂建望湖樓。天啓中,鄒得魯加葺焉。崇禎八年,寇焚。僅存左右吏舍及儀門。十三年,邑令甯承勳創後堂三間。順治五年,邑令程萬鵬修建衙署,規模畧備,於二堂左建書室。書室之左又建退省堂。康熙五年,邑令聶芳建治堂六楹,又於退省堂前爲留香室、亞父祠前爲莞爾亭、浴?池。三十一年,邑令楊極建紫芝堂。嘉慶四年,邑令許肈封於退省堂後建屋四楹,復闢小圃,列石蒔花。額曰:金庭十八小洞天。六年,邑令魏象彩於退省堂東北搆軒三楹,曰觀稼軒。今觀稼軒、退省堂猶存。道光五年,知縣舒夢齡於退省堂左搆屋三楹,額曰:養心。
典史署:在儀門內、縣堂右。署門東向。門內爲堂,堂後爲廳,廳後爲寢室,廳東爲書室。廳前古柏一株。嘉慶五年,典史王成杰建屋三間。道光六年,典史陶譽本捐廉重修,又別建屋一楹。
巡檢署:在柘臯鎮。先是焦湖巡檢署。本爲東口河泊,所在縣西。後改爲巡檢司。嘉靖十三年,裁邑令周士克申復之。萬曆十五年,邑令趙成愈改遷於東門外、蕭公廟左。後爲寇焚。乾隆三十五年,改焦湖司爲柘皐司,乃建署於柘皐鎮之西街。嘉慶三年,巡檢朱積重修,皆南向。嘉慶十八年,巡檢張宜尊捐廉七百餘金,改北向。氣象爲之一新。又置署西隙地建屋四楹。
城守營署:雍正七年始設。轄兵三十二名駐防。本無營房,乾隆三十年外委孫麟始立營署。邑令涂寧先以小西門積貯倉改建。嘉慶二年,于總、沈鏜修葺。
戒石亭:在甬道中。邑令馮傑立。馬如麟重修。今易木坊。
儀門:明宏治中,邑令馮傑建。
譙樓:在縣大門上。創自宋紹興間。明洪武初,邑令桂廷用重建。成化宏治間,邑令馮傑、李進、林宗哲相繼重修。嘉慶四年,邑令許肈封重建,並營堂廨儀門內署。
鐘樓:在縣治東大街。一名通津樓。即古城南門樓也。洪武初,邑令王寧重建。宏治初,邑令林宗哲修葺之。隆慶間,邑令馬如麟重修。後被寇焚,鐵鐘亦燬。康熙五年,典史劉賦德捐貲與紳士重建。雍正八年,邑令鄒瑆重修。乾隆三十一年,燬於火。
申明亭:在縣治照牆右。
旌善亭:在縣治前街左。今爲鄉約所。
庫房:在大堂西。明邑令陳經言置石穴,以石板覆之。名曰石庫。後被寇焚。邑令甯承勳建庫房一間於堂右。聶芳重建治堂,改於堂左。
亞父祠:在紫芝堂右。凡三間。中爲亞父祠。前有井祠,梁柱俱圮壓。道光七年,知縣舒夢齡重修。
周公祠:即亞父之東偏祠。祀居巢長周公瑜。
土地祠:在儀門左,合祀土地、酇侯。
寅賓館:舊在大門外。邑令馬如麟於土地祠旁建立。後改建於儀門右,旋廢。復改入儀門內土地祠旁,今入縣署。
吏舍:在大堂前,左右兩廊。
皁隸亭:在治堂甬道左右。
銀鞘房:在宏通廟門首,今廢。
快手房:在縣治大門左。
民壯房:在縣治大門右。
皁隸房:在縣治大門外申明亭前。
里會所:在宏通廟前,里書公置。
團練所:在縣儀門右,前通民壯房。
囹圄:在儀門內左。康熙五十四年,邑令孫芝芳建女監三間。雍正九年,邑令鄒瑆買東鄉魏家圩屯田十二畝五分,爲獄囚口糧。計種一石三斗。大小共十一坵。
育嬰堂:在牛山西偏。舊爲圓通庵。乾隆十二年,邑令狄寬改建並置田畝爲久計。有碑記,載藝文志。〈按:狄令捐買賈塘圩田種三石八斗二升、東城圩田種一石八斗。又公置五家圩屯田種七斗五升。又東城圩田種二石八斗歲貢,吳光捐。南鄉石牌店田種三石,民人姚子建捐。〉
養濟院:在縣東北。明洪武初,邑令陳曄建。萬曆十九年,邑令馬如麟重修。本邑諸生唐堯捐房一所、輸稻八十斛爲之。今移北門外、接官亭旁。道光六年,知縣舒夢齡捐俸修葺。
崇善堂:在二坊韓家閘內。〈蔡經武捐當租十一石,坐落南鄉蒼頭觜。秦步青捐當租二十石,坐落西鄉青苔山。葉恆生捐當租十三石,坐落東北鄉沙灘圩。胡敏書捐田租二石五斗,坐落東北鄉太平橋平頂崗。按:堂爲施棺而設。經費短絀。有貧不能?者,邑人士醵錢購買取辦。臨時雖衆擎易舉,不憂不給。而逐日奔走,董其事者未免煩勞。勸捐置田以爲貲本。方爲經久之計。〉
惠民藥局:在縣治前,屋三間。今廢。
稅課局:在縣治街左。
陰陽學、醫學:明洪武間設,今俱廢。
僧會司、道會司:明洪武間設。
接官亭:在北門外。
公廨二所:一在東門內,一在賓陽門內。
義倉二所:一在柘皐鎮,一在下閣鎮。邑令趙成愈建。
社倉一所:明萬曆間,邑令馬如麟建。
常平倉:一在縣署後,廒五座。計二十五間,乾隆二年建。五十七年,邑令莫宗蔭詳修。一在城隍廟右,廒六座,計三十間。乾隆二十二年增建。嘉慶四年,邑令許肈封詳修。額貯穀二萬八千石。又備儲穀四千石。〈按:道光三年,陰雨過多。坍塌五座,及官廳、神堂、廚屋共三十一間。知縣武明阿詳請折修。委員會勘在案。嗣因災賑奉憲檄罷工。〉
兌漕:官廳三間。
漕倉:五間。在官廳左。
屯倉:五間。在官廳右。
倉神廟:西向。嘉慶四年,邑令許肈封建。
東鄉社倉,在北關貯穀一千三百石。南鄉社倉,在散兵鎮,貯穀一千一百石。西鄉社倉,在烔煬鎮,貯穀一千一百石。北鄉社倉,在柘臯鎮貯穀一千一百石。
鎮市
[编辑]柘臯鎮:在縣西北六十里。〈按:左傳:公會吳人於橐臯。宋紹興,兀术入寇,劉錡敗之於橐臯。即此鎮。有會吳城,今湮。〉
雞嗁河鎮:在縣南五十里,俗呼爲雞皮河。
下閣鎮:在縣西三十里。
呂婆店鎮:在縣南十里。有秀山舖。舊徃無爲州驛路。
烔煬鎮:在縣西五十里。
中廟鎮:在縣西九十里。
散兵鎮:在縣南三十里。
十字河鎮:在縣南七十里。
東口市:在縣西南十里。
高林市:在縣南六十里。〈舊有倉場巡檢司駐此。今裁。〉
街坊
[编辑]縣前街 十字街 新城街 西街 東河街 西河街 鐘樓上街 鐘樓後街 東街 北門街 城河上街 河南街 雙友街〈在武聖廟前。〉 女兒街〈一在新安鄉東關村勸農保,往來無爲州通衢。一在添保鄉高林市,長五里許,俱石砌。〉 烔煬街 陳公街〈在北門外,邑令陳經言督工成之,存有碑。〉 大埠隴街 東山口街 長樂坊 仁壽坊〈相傳爲邑民唐偉年百三歲立。〉 太平坊 德政坊 澄清坊 尚賢坊 崇善坊 積善坊 𦔳順坊 聚賢坊 庻寧坊 永安坊 惠澤坊 聖賢坊 永慶坊
巷井
[编辑]洪山巷 薛家巷 毛家巷 龍家巷 史家巷 張家巷 石家巷 金家巷 顏家岡巷 桑棗園巷 舊射圃亭巷 迎神巷 東嶽廟巷 小東門巷 紫薇觀巷 郎家巷 所巷 鍾家巷 俞金巷 五郎廟巷 溥澤巷 施家巷 阮家巷 天王廟巷 羅家巷 陳家巷 亞父井 狀元井 琉璃井 河南街井 崔家井 舊學井 石家井 新城井 縣前街二井 北門街三井 賓陽門外井 五顯廟內井 九步三井 溥澤巷井 鹿化岡井 城隍廟井 城河街井 史家巷井 鎮巢驛前井 七里井 方井〈俗名柘鎮三百六十里井〉 姚廟岡井
村保
[编辑]峏山村 上白村 湖西村 井子村 山香村 烏蔣村 謝塘村 賈塘村 下白村 高林村 懷賢村 黑象村 孝義村 義興村 姚萇村 東關村 黃泉石保 黃綠陂保 李廚河保 胡睦保 胡三勝保 永興保 穀城保 橫擔保 橫塘保 德濟保 石山保 城東保 中垾保 伍家保 楊家庄保 李家保 馬家保 時熟保 西殊保 亞父山保 張家保 港北保 東山保 堆金保 勸農保 秦家庄保 蔣家庄保 鄭家保 文家保 錦里保 石城中澗保 住杭東保 住杭西保 泉塘保 柘土保 散兵保 相山保 永安保
鄉里
[编辑]在城七里 柘皐鄉七里 新安四里 添保鄉二里
關渡
[编辑]東關、西關:方輿勝覽:濡須山謂之東關,七寶山謂之西關。玉海地理通釋郡縣志:巢湖在巢縣〈今無爲军。〉西五十里。周廻五百里。南出於東關口。東關口,縣東南四十里,接巢湖。湖西北至合肥界。東南有石梁,鑿山通水,是名關口。相傳夏禹所鑿,一號東興。〈唐志:巢縣東南四十里,有故東關。〉今其地高峻險狹,實守扼之所。故天下有事,是必爭之地。吳魏相持於此。吳築城,魏亦對岸置栅。熹平四年,諸葛恪於東關外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夾築兩城,使全端、留畧守之。魏遣諸葛誕、胡遵圍東關。將壞其隄。恪大破之。〈東關又在和州含山縣西九十里。〉巢湖亦名焦湖,在廬州合肥縣南六十四里。本居巢縣地,後陷爲湖。今與巢縣、廬江分湖爲界。〈後漢記作漅。元魏任城王澄表稱:蕭衍頻斷東關。欲令巢湖汎溢以灌淮南諸戍。〉诸葛武侯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張魏公曰:巢河之水,上通焦湖。濡須正扼其衝,東西兩關又從而輔翼之。餽舟難通,故雖有十萬之師,未能寇大江。薛氏曰:西自皖,東至揚多斷流爲阻。故自前世,征役舟師皆出東道。如吳邗溝、魏廣陵、周鸛河等,率資𨻳水之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廬、壽一路,陸有東關、濡须硤石之阨,重以陂水之限最爲險要。〈東關恃東興塘,濡須恃濡須水。硤石蔽皖。紹興十一年,劉錡至東關見地負山面水,乃引兵據之,以遏虜衝。〉
小關口:在縣西十里。距平頂山里許。連山一带土阜猶存。當爲孫吳守關扼要處。
陡巖關:在縣東三十里。兩山陡峻,中間一逕。爲巢與滁、和通道。
東口渡 柳家渡 羅家渡〈周令思克所建,一名周公渡。〉 蕭公廟前渡 袁家渡 清溪河渡 馬尾河渡 烔煬河渡 雞魚河渡 高林河渡 楊家渡 徐家渡 蔣家渡 杭家渡 莢家渡 三家壩渡 洪家渡
橋梁
[编辑]浮橋〈在城南门外,跨河南北設浮航爲橋。邑令林宗哲、易可久、陳經言、馬如麟、無爲州牧陳賢才、國朝邑令聶芳、楊極、馬璉、张振嗣、韩天翥、孫芝芳、鄒瑆相繼捐俸修理。康熙五年,劉鳳鳴置鐵索百餘丈。楊公極捐俸寘橋田一百餘畝,爲每年修理之資。後,康熙二十八年,王君聘捐東北鄉畢家集屯田一業,計種十石五斗七升八合。乾隆九年,前知縣畢封基捐買洪聲傳東北鄉陳家庄民田一業,計種十四石六斗五升。乾隆五十六年,陳瑞稼捐南鄉麻地岡民田一業計種六石。乾隆五十一年,貢生張文煜捐西鄉中垾大廟民田一業計種六石六斗。乾隆四十七年,李樹勳捐柘臯鎮五里墩民田一業,計種一石。乾隆四十七年,歐洪勳捐北鄉童家壇民田一業,計種十一石九斗一升。乾隆五十四年,何象乾許耀祖公捐西鄉葛家凹民田一業,計種一石。自是經費有資矣。〉
見子橋〈木。係北關弔橋。以寇亂燬。邑人岳雲生重建。〉
珍珠橋〈有二。舊志云:一在定林寺前,今沒。一在東門外。康熙十年,色人高克昌重修之。〉
廣濟橋〈在縣東聚賢坊,今沒。〉
施家橋〈舊志爲豐稔橋,在東城外。〉
駟馬橋〈在縣東蕭公廟前。〉
小虹橋〈在蕭公廟前。〉
抱書橋〈在縣東七里。宋吕士元抱書溺於此,故名。〉
時熟橋〈在縣東三十里,今傾廢。〉
夏家橋〈在落城圩。始邑人夏某以木建。後李春芳易以石。〉
太平橋〈在縣大西門外。〉
普濟橋〈在縣西門外,舊名板橋,木爲之。嘉慶五年,邑人易以石。〉
黃家橋〈橋下水源自竺塘。水出黃家壩,故名。〉
西安橋〈在縣城外之西。明舉人張承芳始建以石。崇禎末,寇亂燬。康熙七年,邑民劉鳳鳴重建。〉
通津橋〈在小西門外。〉
西望橋〈與通津橋近。明景泰年建。康熙十一年,邑民郭尚義捐貲重建。〉
雙橋〈去縣西十里。在鳳凰山西。〉
鎮南橋〈在縣南。本木橋。邑人陳曉川易以石。崇禎間,寇毀之。今復其舊。〉
盧家橋〈去縣四里。在竇家觜。〉
散兵灣橋〈在縣南三十里。〉
石次橋〈在添保鄉十字河側。〉
張師庵橋〈在縣南六十里。〉
荷葉澗橋〈在縣南八十里。〉
笪橋〈去高林橋五里許。〉
高林橋〈在縣南六十里。創自宋嘉定七年。山水摧之。後居民重建。〉
李公橋〈明李㳟建,故名。在鎮巢驛左。今淤塞。〉
通駟橋〈在縣北城外。崇禎年寇變,毀。易以木。康熙十二年,邑民岳岫捐金修之。改以石。〉
半湯橋〈城東北十五里。嘉慶二十二年主簿 賞加鹽運司知事銜徽人陳賢淇修。費銀二千兩。〉
韓家橋〈又名紫薇橋。城北七里。嘉慶二十五年,鹽運司知事銜徽人陳賢淇修。費銀一千五百兩。〉
獨石板橋〈城北三十里。近夏閣鎮。〉
劉家橋〈本木橋。康熙十八年,劉景昭易以石。劉子崇修小石橋以濟斷港。〉
馬公橋〈在東嶽廟旁。明宏治辛酉,邑令馬如麟改木爲石。柳志有章懋撰記。康熙中,邑令于覺世重修之。〉
穿橋〈距下閣十五里。〉
探花橋〈近柘皐三里。〉
孔探橋〈去縣北五十里。又名孔臺橋。〉
迓豐橋〈在下閣。明邑令林宗哲重建。〉
玉蘭橋〈在柘皐街。明宏治十七年修。正統間,邑令劉滙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大水頹。隆慶六年重修。〉
沙澗橋〈去柘皐十五里。〉
北潭橋〈距下閣北十里。黃山之隅。邑人王寬建。〉
澗橋〈在北山口。〉
尉子橋〈在黃山東十里。宋統制姚興死節處。金人弔以詩。曰:當時若有援兵至,未必將軍死尉橋。即此地也。〉
清水澗橋〈在北山口。〉
包家坊石橋〈在縣西北六十里。明成化間,王以仁修。隆慶六年重修。〉
飛鳳橋〈在烔煬鎮東。〉
麒麟橋〈在烔煬鎮西南。〉
圩壩
[编辑]樸樹圩 鷄啼河圩 蘆溪圩 沙圩 鴨池圩 墨城圩 墨家圩 施家圩 董家圩 草青滿塘圩 義城圩〈以上上鄉三圖,圩十一。〉 鴨舌圩 石家小圩 十步圩 解家圩 蔣家圩 厚家圩 錢家圩 城子圩 周家圩 金家圩 李家圩 馬啼圩 陶塘壩圩〈以上上鄉四圖,圩十四。〉 荒圩 許家圩 孫家圩 萬肆圩 曹家圩 郭家圩 李家圩 柳莊圩 楊家圩 曹潑圩 甯家圩 帥家圩 百勝圩 沈家圩 朱家圩 姜家圩〈以上下鄉一圖,圩十一。〉 三鄉圩 吳家小圩 武城圩 都城圩 塔兒圩 黃蘭陂圩 廟城圩 竺家圩 朱家圩〈以上下鄉二圖,圩九。〉 周端圩 河塘圩 金塘圩 天井圩 河西圩〈以上下鄉三圖,圩五。〉 官庄圩 王家圩 武家圩 賈塘圩〈亦名李公圩〉 曹城圩 三家圩 ?子圩 高家小荒圩 小官圩〈以上新安鄉,圩九。〉 虎口圩 義城圩 亞父圩 劉小圩 �前圩 �後圩 郭家圩 蔡家圩 沈家圩 落城圩 沙灘圩 策城圩 吳城圩〈以上新安鄉二圖,圩十三。〉 三勝圩 官圩 吳城圩 郭家圩 張小圩 高小圩 魏家圩 黃洲圩 土橋圩 南州圩 朱家圩 鮑小圩〈以上新安鄉三圖,圩十三。〉 東塘圩 安城圩 劉家圩 周小圩〈以上新安鄉四圖,圩四。〉 新築圩〈在添保二圖。〉 散兵壩 馬尾壩 高林壩 檀山壩 李家壩 高林下壩 衆壩 石次河壩 黑象壩 三家壩 嚴家壩 吳家壩 魏家壩 周家大壩 土車壩 東黃山一帶官壩八段
塘堰
[编辑]三鄉陂 上金陂 下金陂 黃陂 土陂塘 石陂塘 陳陂塘 高林塘 石次塘 小陂塘 柘陂塘 康陂塘 新陂塘 鮑家塘 宿陂塘 秦陂塘 黃泥塘 謝陂塘 東西石次塘 吳家塘 嚴家塘 桐陂塘 泉水塘 土門塘 野汩堰 魯家堰 西野堰 武家堰 周家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