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卷三
风病证候第一
《黄帝太素经》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也,无常方。(杨上善云:百病因寓经,长养万物。若风从南方来向中宫,为冲后来虚风,贼伤人者也。)
《素问经》:千病万病,无病非风。
《医门方》云:凡人性禀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长物,还能为害伤人。如水浮舟,亦能覆舟。
《病源论》云: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从其乡来不得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肤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白,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色青,面黄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也。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麦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边下行至口,色白可治,急灸肺俞此数日而死。
《短剧方》云:说曰:风者,四时五行之气也,分布八方,顺十二月,终三百六十日。各以时从其乡来为正风,在天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之气也。万物生成之所顺,非毒厉之气也。人当触之过,不胜其气乃病之耳。虽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则易愈。其风非时至者,则为毒风也。不治则不能自瘥焉。今则列其证如下: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喜怒。两胁痛恶血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为病多汗恶风,憔悴喜悲,颜色仲夏戊己土,同南方阳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肌肉痛,身体怠在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寒热咳动肩背,颜色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腰脊骨肩背颈项颜色上四时正气之风,平人当触之,过得病,证候如此。又云:四时风物名:春,九十日,清风;夏,九十日,汤风;秋,九十日,凉风;冬,九十日,寒风。其气分布八方,亦各异名也。太一之神随节居其乡各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今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东方:震之气,春分王,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气,主立八方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风名同;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西方:兑之气,秋分王,为闾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西北方:干之气,立冬王,为不周之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气,冬至王,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上八方之风,各从其乡来,主长养万物,民众少死病也。又云:八方风不从其乡来,而从冲后来者,为虚邪。贼害万物,则民众多死病也。故圣人说凶风之气,内舍大肠。外在胁肌骨下,四肢节解中。书本遗其病证,今无也。婴儿风为病,令人筋纽湿。其气内舍肝中,外在筋中。弱风为病,令人体重。其气内舍胃中,外在肉中。大弱风为病,令人发热。其气内舍心中,外在脉中。谋风为病,令人弱,四肢缓弱也。其气内舍脾中,外在肌中。刚风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气内舍肺中,外在皮中。折风为病,则因人脉绝时而泄利,脉闭时则结不通,喜暴死也。其气内舍小肠中,外在右手大刚风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温也。其气内舍肾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上八风从其冲后来者,为病如此。又云:新食竟取风,为冒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渴,近衣则身热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面多汗,头痛。新房室竟取风,为泄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劳风之为病,喜在肺。使人强上恶风,寒战,目脱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不精明者《又云:风者,其气喜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其证如下: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实,则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若因热食,汗欲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有风遇虚,腠理开则外出,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如水淋时,如竹管吹处。
《录验方》云:风者,天地山川之气也。所发近远有二焉:其一是天地八方四时五行之气,为远风也。其风KTKT鼓振者,此则山川间气为近风耳。譬由鼓肩动于手握之间便能致风又云:经言诸取风者,非是时行永节之风,亦非山川鼓振之风也。此人间庭巷门户窗牖之迳人五亦古雒阳市有一上贴家,最要货卖倍集,但货主周年中必得病致死,遂成空废,无复坐者。有主儿复今有一人家作北向听事,在南架下。主人四月中温病,逐凉开辟正首,卧乃诊脉,脉作住寸之后也永不肯还斋中避风,而脉冷。汤以除温,遂喑绝而死矣。是以明知迳气之风,不可久当也。有一家作三间屋,开中央一间,南北对作都户。安一床当中央,夫妇便坐其中监看事。经一
治一切风病方第二
《耆婆方》治一切风病日月散方: 秦胶(八分)独活(八分)二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还遂四时之四季作服之,春散、夏汤、秋丸又云:治男女老小一切风病。病风之状,头重痛,眼暗,四肢沉重,不奉不随,头闷心闷烦色,房事转弱,渐自瘦,不能劳动,劳动万病即发,万病并主之,方:人参白藓防风防己芎秦胶独活(老小各一两,小壮二两。)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六服。一方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服之相去十里。分六服者,相去三十里。令了勘,无相恶,宜久服之,延年益智聪慧。汤服讫,散服方寸匕,酒服。酒三斗,渍之一宿,少少饮之;煎服,少少服之;丸服,蜜和为丸,丸如大气,昼瘥夜剧;八曰入肝,头眩,目视不明;九曰入脾,令人肠鸣,舌上疮,两胁下芎(四分)蜀椒(三分,一方无)贝母(三分)防风(二分,一方九分)当归(二分,一一方三分)凡八物,冶下筛,丸以蜜,如弹丸。顿服一丸。先食。禁食生鱼、猪肉、生菜。服药十三日服三丸,《短剧方》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绞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甘草(一两)麻黄(一两)防风(一两半)防己(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两)上十一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于《极要方》云:疗风病多途,有失音不得语,精神如醉,人手足俱不得运用者。有能言语,不异常,醒后久方候,以劳役。既极于事,能不败乎?常量己所归,而舍割之,静思息事,兼助以药物,亦有可复之理汤服生葛根(一挺,长一尺,径三寸)生姜汁(二大合)竹沥(二大升,如不可得,宜筋竹根大叶细切一以水一上,先取生葛根,净洗刷,便捣碎且空,迮取汁令尽,尽讫。又捣即竹沥,酒KT迮取汁,汁尽为度。用和生姜汁,绵滤之。细细暖服之,不限回数及食前食后,如觉腹内转作声又似痛。,即以食后温服之,如经七日以后,服附子等汤之。《杂酒方》治一切风病独活酒方:独活(五两)黑大豆(三升,熬令无音。)凡二物,以酒一斗渍之,五日始服,日三,多少任意。但大豆者渍之二日出去。《录验方》云帝释六时服诃黎勒丸方:上诃黎勒者,具五种,味辛酸苦咸甘,服无忌。治一切病,大消食,益寿补益,令人有威德痔;痢不思食疗声破无涌;健忘诃黎勒皮(八分)槟榔仁(八分)人参(三分)橘皮(六分)茯苓(四分)芒硝(四分)狗牛子(十三两)桂心(凡十三味,咀,下筛,以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食前以温酒若薄粥汁服,平旦得下利良。
治偏风方第三
《病源论》云:偏风者,风邪偏客于身一边也。人体有偏虚者,风邪乘虚而伤之,故为偏风
《千手经》曰: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
《龙门方》治卒偏风方:以草火灸,令遍身汗流,立瘥。又方:大麻子捣,以酒和,绞取汁,温服。熬蒸亦佳。又方:黑胡麻捣末,酒渍,服七日后瘥验。
《极要方》疗偏风服之三日内能起方:羌活(三两)桂心(二两)干姜(二两)附子(二颗,炮)上,以水一升半,煮取半大升,分二服。
治半风方第四
《病源论》云:风半身不遂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千金方》治大风半身不遂方: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又方:蚕砂熟蒸,作练袋三枚,各受七升热盛一袋,着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又方:灸风池、肩、曲池、阳陵泉、巨虚下廉等穴。
治风痉方第五
《病源论》云:风痉(充至反)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其重者耳中策策痛;
《效验方》治风痉身强方:蒸大豆,熨之。(《千金方》同之。)又方:蒸鼠壤土,熨之取汗。
《新录方》治风痉身强方:薄荷三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葛氏方》苦身直不得屈伸反复者方:取槐皮黄白者,切,以酒若水六升,煮得二升,去滓,稍服。
《苏敬本草注》治风痉方:铜屑熬令极热,投酒中,服五合,日三。又方:铁屑炒使极热,投酒中,饮酒,良。
《本草稽疑》治风痉方:蒸蚕砂,熨之。
治柔风方第六
《病源论》云:柔风者,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
《短剧方》治中柔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欲作不遂方:
羌活(三两)桂肉(三两)生姜(六两)干地黄(三两)葛根(三两)夕药(三两)麻黄( 凡八物,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今按:《千金方》云,酒二《葛氏方》治中缓风四肢不收者方: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作。亦可酒渍煮饮。
治头风方第七
《病源论》云: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于脑,而引目系(胡计反)故也。《养生方》云:饱食仰卧,久成气病,头风。又云:饱食沐浴,作头风。
《耆婆方》治人一切风气风眩病三光散方:秦胶(十二分)茯神(十二分)独活(八分)三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依日月法。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病四时散方:秦胶独活茯神薯蓣四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法。春各四分,夏各二分,秋各八分,冬各十二分。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病五脏散方:秦胶独活茯神薯蓣山茱萸(分两,依四时散)五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散法。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头中风病六时散方:秦胶独活茯神薯蓣山茱萸本(依四时散分两)六味,切,捣筛以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日月散法。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中风病,中风脚弱,风湿痹病七星散方:秦胶独活茯神薯蓣天雄山茱萸本七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依四时散法。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湿痹脚弱,房少精八风散方:秦胶独活茯神薯蓣山茱萸本天雄钟乳(研七日)八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依四时散分两,依日月散法。又云:治人风气,风眩,头面风,中风脚弱,风湿痹弱,房少精,伤寒心痛,中恶冷病十善秦胶独活茯神薯蓣山茱萸本天雄钟乳(研七日)夕药干姜十味,切,捣筛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二。依四时散分两。
《千金方》治风头眩,口目痛,耳聋大三五七散方:天雄(三两)细辛(三两)山茱萸(五两)干姜(五两)薯蓣(七两)防风(七两)六味,下筛,为散渍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又云:小三五七散主头风目眩方:天雄(三两)山茱萸(五两)薯蓣(七两)三味,下筛,渍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又云:治头风方: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又方云:芥子末,酢和,敷头一周时覆之。又方:葶苈子煮,沐,不过三四度,愈。又方:菊花,独活,草,防风,细辛,蜀椒,皂荚,桂心,杜蘅,可作汤沐及熨之。(《《录验方》桃花散治风头眩倒及身体风痹走在皮肤中方:石南(五两)薯蓣(四两)黄(三两)山茱萸(三两)桃花(半升)菊花(半升)真朱(凡八物,合冶下筛,食竟,酒服半钱匕,日三,稍增之。
《集验方》治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头脑痛防风枳实汤方:防风(三两)枳实(三两,炙)茯神(四两)麻黄(四两,去节)细辛(二两)芎(三两)升)十一物,切,以水六升合竹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频服两三剂尤良。
《葛氏方》治患风头每天阴辄发眩冒者方:取盐一升,以水半升和,涂头絮巾,裹一宿。当黄汁出,愈。附子屑一合,纳盐中尤良。又方:以桂屑和苦酒,涂顶上。
《范汪方》治鼻孔偏塞,中有脓血。此乃是头风所作,兼由肺疾。宜服此散方:天雄(八分,炮)干姜(五分)薯蓣(四分)通草(六分)山茱萸(六分)天门冬(八分)凡六物,冶下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至二匕。
《极要方》疗风头痛,眼眩心闷,阴雨弥甚方:防风(二两)当归(一两)山茱萸(一两)柴胡(二两)薯蓣(二两)鸡子(二两,去白黄上,为散,用鸡子黄和散令调,酒服方寸匕,日三。
《僧深方》:治头风方:吴茱萸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染汁,以拭发根,数用。灸头风方:《千金方》云:灸天窗穴,在上星后一寸。灸后顶穴,在百会后一寸。
《百病针灸》云:灸百会穴,在顶上旋毛中。又灸前顶穴,在亚会后一寸五分。又灸五处穴,在当两眼入发际一寸。
治中风口噤方第八
《病源论》云:诸阳经筋,皆在于头。三阳之筋,并络入于颔颊,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葛氏方》治口噤不开者方:取大豆五升,熬令黄黑,以五升酒,渍取汁。奏强发口,以灌之。又方:独活四两,桂二两,以酒水各二升,合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卧。
《千金方》治中风口噤方:术(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又方:服淡竹沥一升。
《极要方》疗中风口噤不知人方:豉(五升)茱萸(一升)以水七升,煮三沸,饮之。(《千金方》同之。)
《广利方》理中风口噤不开方:独活一大两。切,以清酒二大升,煮取一升半。即大豆五大合,熬取煎酒热,投豆中,密盖
《效验方》治人卒中风欲死口不开身不得着席大豆散方:大豆(二两,熬令焦)姜(二两)蜀椒(二两,去目,汗。)凡三物,捣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一愈。
《新录方》治口噤方:灸承浆穴,在颐前下,唇之下。又方:灸颐尖七壮。
治中风口方第九
《病源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言语不正,《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令有孔,风入耳口喜。《太素经》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故。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拊《录验方》治口眼相引僻者方:以生鳖血涂之,以桑钩钩吻边,挂着耳也。血干复涂之,用白酒胜血。(《短剧方》同之。)《极要方》疗风口面兼暴风半身不遂语不转方:以酒煮桂心,取汁湿故布,拓病上则止。左拓右,右拓左。秘不传,常用大效。《僧深方》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方:竹沥(一升)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凡三物,合,煮取一升,顿服之。又方:翳风穴灸三壮,主耳聋,口眼为不正;牙车引口噤不开,喑不能言。甚神良。穴在《短剧方》云:眼动,口唇动,偏,皆风入脉故也。急服小续命汤,摩神明眼膏。又方:灸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风乘不收处,灸随年壮。日日报之,三报且息,三日不效《千金方》治中风口方: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顿服之,日一。(《令李方》同之。)又方:皂荚大者一枚,去皮、子,灸。一方一两下筛,三年苦酒和涂之,左涂右,右涂《集验方》治中风口不正方:取空青如桑者,着口中含咽之,即愈。(《千金方》云:如豆一枚,含之。)《葛氏方》治口者方:衔奏灸口吻中横纹间,觉大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大过,左灸右,右灸左。又方:鳖血和乌头涂之,欲止即拭去。《范汪方》治中风口噤方:豉(五升)茱萸(一升)合煮三沸,去滓饮汁,神验。又方:两手叉于头上,随左右,灸肘头三四壮。《经心方》治口方:青松叶一斤,捣令出汁。清酒一升,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即止又方:取衣鱼摩发边,即正。
治中风舌强方第十
《病源论》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范汪方》治风舌强不语方:豉煮汁,渐服,一日可数十过,不顿多。又方:新好桂,削去皮,捣下筛。以三指撮着舌下,咽之。又方:灸廉泉穴,在颐下结喉上舌本。(今按:《华佗传》云:中矩穴主中风舌强不语,在《集验方》治卒不得语方:煮大豆取汁,稍含,咽之。又方:取桂一尺,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葛氏方》治中风不语方:豉、茱萸各一升,水五升,煮取二升,稍服之。又方:灸第二、第三椎上百五十壮。《录验方》治舌强不能语言舌下药矾石散方:矾石(二两)桂心(二两)。凡二物,下筛,置舌下,便能言。
治中风失音方第十一
《病源论》云:喉咙(力公反,《尔雅》曰元鸟龙谓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喉厌者,声之语。《范汪方》治失音大豆紫汤方:大豆一升,熬令焦。好酒二升,合煮令沸。随人多少服,取令醉。《效验方》治卒风失音大豆散方:大豆(熬令焦)蜀椒(去目汗)干姜(各三两)凡三物,合,下筛,酒服一钱匕,日一,汗出即愈。《千金方》治卒失音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着舌下,渐咽汁。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之。豉亦良。又方:灸天窗,百会穴。(《新录方》同之。)《孟诜食经》治失音方:杏仁(三分,去皮,熬,捣作脂)桂心末(一分)和如泥,取李核七个许,绵裹,少咽之。日五夜一。又方:捣梨汁一合,顿服之。
治中风声嘶方第十二
《病源论》云:声嘶者风冷伤于肺所为也。《葛氏方》治卒中冷声嘶哑方:甘草(一两)桂心(二两)五味(二两)杏仁(三十枚)生姜(八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服。《耆婆方》治人声嘶喉中不利方:桂心杏仁干姜芎甘草(各一分)上五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口中餐,咽汁。
治声噎不出方第十三
《葛氏方》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方:橘皮五具,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针大椎旁一寸五分。又方:浓煮苦竹叶,服之。又方:捣荷根,酒和,绞饮其汁。矾石、桂末,绵裹如枣,纳舌下,有唾吐出之。《耆婆方》治人风噎方:羚羊角(五两,炙)通草(二两半)防风(二两)升麻(二两)甘草(四两,炙)五味,捣筛为散,以白饮服一方寸匕,日二。
治中风惊悸方第十四
《病源论》云: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经为风邪所乘也,或恐惧忧恚,迫令心而不《极要方》四神镇心丸,疗男子读诵健忘,心神不定,心风虚弱,补骨髓方:茯神(十二分)天门冬(十二分)干地黄(十二分)人参(八分)远志皮(八分)以上蜜丸,饮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三十丸。《博济安众方》云:治因重病虚损后;或因忧虑失心,惊悸心忪;或夜间狂言,恒常忧怕。虎睛(一双,炙)金薄(五十片)银薄(五十片)光明珠(二分)雄黄(二分)牛黄(二分)上,如法研如面,以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日空心以井花水下,三丸,或五丸,或七丸,《短剧方》远志汤,治中风心气不定,惊悸,言语谬误,恍恍惚惚,心中烦闷,耳鸣方:远志(三两,去心)茯苓(二两)独活(四两)甘草(二两)夕药(三两)当归(二两)桂子(一两,炮)黄(三凡十二物,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葛氏方》治人心下虚悸方:麻黄、半夏分等,捣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千金方》云:补心汤主心气不足,多汗心烦,喜独语,多梦不自觉,喉咽痛,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方:紫石英(二两)麦门冬(三两)茯苓(二两)人参(二分)紫菀(一两)桂心(二两)赤小九味,咀,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宜春夏服。又云:定志汤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方:远志(四两)菖蒲(四两)人参(四两)茯苓(四两)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僧深方》云:定志丸治恍惚忆忘胸中恐悸,志不定,风气干脏方:人参(二两)茯苓(二两)菖蒲(二两)远志(二两)防风(二两)独活(二两)凡六物,冶下筛,以蜜丸,丸如梧子,服五丸,日再。(今按《范汪方》加铁精一合,细辛
治中风四肢不屈伸方第十五
《病源论》云:四肢拘挛,不得屈伸者,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
《短剧方》云:张仲景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烦,发作心乱,恶寒引日,不欲饮麻黄(五分,去节)独活(五分)细辛(一分)黄(二分)黄芩(三分)凡五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服即小汗出,两服大汗出,即愈。
《葛氏方》云:若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短气自汗出,或欲肿者方:附子(二两)桂(四两)术(三两)甘草(二两)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汗出愈。又云:若手足不遂者方:取青布烧作烟,于小口器中,熏痛处佳。又方:豉三升,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中风身体不仁方第十六
《病源论》云:风不仁者,由营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葛氏方》云: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方:取干艾叶一斛许,丸之。纳瓦甑下,塞余目,唯一目。以痛处着甑目上,烧艾以熏之,一时又方:好术,削之,以水煮令浓热的的尔,以渍痛处良。
治中风身体如虫行方第十七
《病源论》云:风大,虚风邪中于营卫溢于皮肤之间,与虚热并,故游弈遍体,状若虫行。
《千金方》治风身体如虫行方:盐一升,水一石,煎减半,澄清,温洗三四遍,亦治一切风。又方:以大豆渍饭浆中,旦旦温洗面头,发不净加少面,勿以水濯之。又方:成练雄黄,松脂分等,蜜和,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三。慎酒、肉、盐、豉。神秘不传
治中风隐疹方第十八
《病源论》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减也。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为白疹也。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得晴温则《素问》云:赤疹忽起如蚊(亡云反,啮人虫也)蚋(竹合反,斑身小虻也),烦痒重沓垄起,《短剧方》白疹方:宜煮蒴汤,与(羊洳反,参也)少酒,以浴佳。又方:以酒煮石南草,拭之。又方:水煮矾石汁,拭之。又云:赤疹方:宜生蛇衔草涂之,最验。大法如治丹诸方。
《千金方》治隐疹百治不瘥方:景天一斤,一名慎火,捣绞取汁,涂上。热灸手摸之,再三度即瘥。又方:矾石二两,末,酒三升渍令洋,拭上立瘥。又方:白芷叶煮汤洗之。又方:芒硝八两,水一斗,煮取四升,湿绵拭。又:淋锻石汁洗。又方:大豆三升,酒六升,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
《如意方》治隐疹术:漏芦作汤,以洗浴。《效验方》治风搔茱萸汤方:茱萸(一升)酒清(五升)凡二物,合,煮得一升五合,绞去滓,适寒温洗,日三。
《录验方》黄连汤治风搔隐疹方:芒硝(五两)黄连(五两)凡二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洗风痒处,日二。良。
《本草稽疑》风搔隐疹方:煮蚕砂汁,渍之。又方:柠茎单煮洗之。又方:茺蔚叶可作浴汤。
《孟诜食经》风搔隐疹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
治中风隐疹疮方第十九
《病源论》云:人皮肤虚,为风寒所折,则起隐疹。寒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葛氏方》卒得风搔隐疹,搔之生疮汁出。初痒后痛,烦闷不可勘方:烧石令赤,以少水中,纳盐数合,及热的以洗渍之。又方:锉桑皮二斗许,煮令浓及热,以自洗浴。又方:以盐汤洗之,(大廉反)菜涂之。又方:以慎火合豉,捣以敷之。
《医门方》云:煮蒴汤和少酒以浴之,极佳。《刘涓子》方治耳体隐疹发疮方:地榆根(三两)黄连(二两)大黄(四两)黄芩(四两)苦参(八两)甘草(六两)芎(上七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浴洗。
《孟诜食经》云:拧茎单煮,洗浴之。又方:茺蔚可作浴汤。又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不过三四。又方:捣蘩蒌,封上。
治中风癞病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凡癞病,皆是恶风及犯触忌害得之。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苦痒如虫行;或最又有乌癞、白癞,论诸癞(诸癞,或本无此字)形状在本书依繁不载。又云:酒醉露卧,不幸生癞。
《录验方》云:有人五癞八风之法:一木癞、二石癞、三风癞、四水癞、五沸癞。
《葛氏方》云:癞病乃有八种云云。治白癞乌癞方:苦参根皮干之粗捣,以好酒三斗,渍二十一日,去滓,服三合,日三。又方:干艾叶随多少,浓煮以渍面及饭酿如常法,酒熟随意饮,恒使熏。又方:取马薪蒿,一名马矢蒿,一名烂石草,捣末,末服方寸匕。日三,百日更赤起,一年又方:捣好雌黄末,苦酒和,鸡羽染以涂疮上,干复涂之。
《僧深方》治癞方:水中荷浓煮以自渍半日,用此方多愈。又方:水中浮青萍浓煮,自渍之。
《范汪方》治大风癞疮方:取(音律)草一担,二石水,煮取一石汁,以渍疮,不过三渍愈。
《集要方》治癞方:留黄,苦酒和涂之。
治中风言语错乱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风邪者,谓风气伤于人也。人以身内血气为正,外风气为邪。若其居处失宜暑,悲《僧深方》五邪汤,治风邪入人体中,鬼语妄有所说,闷乱,恍惚不足,意志不定,发来往人参(三两)茯苓(三两)茯神(三两)白术(三两)菖蒲(三两)凡五物,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先食,服八合,日三。
《范汪方》茯神汤,五邪气入体中,鬼语妄言,有所见闻说,心悸恸,恍惚不定,发作有时茯神(三两)菖蒲(三两)赤小豆(三十枚)人参(三两)茯苓(三两)凡五物,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经心方》葱利汤,治邪发无常,骂詈与鬼语方:乌头(一分,炮)恒山(一分)甘草(一分)葱利(一分)桃花(一分)五味,好酒四升,煎取一升,顿服,大吐。
治中风癫病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五癫者,一阳癫,二阴癫,三风癫,四湿癫,五马癫也。人有血气少则心虚气并《千金方》云:治癫疾者,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范汪方》治五癫方:铁精(一合)芎(一两)蛇床子(五合)防风(一两)凡四物,合和,捣下筛,日三服,日用一钱,有验即愈。又方:灸尺泽穴,在肘中动脉。
《效验方》高风散治癫劳方:蜀天雄(一分,炮)山茱萸(一分)薯蓣(十四分)独活(八两,一方八分)石南草(二分(十二分)干姜(八凡十二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短剧方》治癫疾发作,僵仆不知人,言语妄见鬼方:野狼HT子三升,清酒五升,渍出曝干。复纳汁尽,曝干,捣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葛氏方》云癫病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便愈。又方:灸足大指丛毛中七壮。又断鸡冠血,沥口中。
《千金方》云:风癫:灸天窗,百会各三百壮狂癫吐舌:灸胃脘百壮狂走癫疾:灸大幽百壮。狂走癫痫:灸季肋三十壮。狂言妄语:灸间使三十壮。狂走喜怒悲泣:灸巨揽随年壮。
治中风狂病方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狂病者,由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风邪入人血脉使人阴阳二气虚实不调,若一实一虚,则令血气相并。并于阳则为狂发,则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是也。
《千金方》云:狂发少卧,不饥,自高贤,自辨知,自贵,大善骂詈,目夜不休。
《短剧方》治卒发狂方:用其人着地,以冷水淋其面,终日淋之。又云:卒狂言鬼语方:以甑带急合缚两手父指,便灸左右胁下对屈肘头,两火俱起,灸七壮。须臾鬼语,自云姓名又云:狂骂詈掷打人方:灸口两吻边燕丸处赤白际各一壮,并灸。背胛间名臣揽三壮,三日一报之。又方:灸阴囊下缝三十壮,女人者灸阴会也。
《葛氏方》治卒发狂方:烧虾蟆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又方:煮三年陈蒲,去滓,服之。又云:狂言鬼语方:针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小许即止。
治虚热方第二十四
《病源论》云:虚劳而生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之《极要方》疗一切虚热气壅滞结不通三黄丸方:黄连(二两)大黄(二两)黄芩(三两)上件三物,捣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日三。又云:疗心膈间虚热气上迫咽喉口干方:茯苓(五两)麦门冬(三升二合,去心)乌梅肉(二两)。上,蜜丸如酸枣大,含消咽之。日夜含六七枚。若因食即口若者,加升麻三两。
《广济方》疗虚热呕逆不下食即烦闷地黄饮方:生地黄汁(六合)芦根(一掘)生麦门冬(一升)人参(八分)橘皮(六分)生姜(八分)白蜜(三合)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蜜,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痢。
《经心方》大黄丸,治虚热食饮不消化,头眩引胸胁,喉仲介介口中烂伤,不嗜食方:大黄(一两)黄芩(一两)黄连(三两)苦参(二两)龙胆(二两)五味,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又云:生地黄煎治虚热及血利方:生地黄汁三升。上,纳汁铜器中,于微火上煎令如饴服二合。
《效验方》龙胆丸,治朝寒暮热,手足烦,鼻张血青,不能饮食方:龙胆(二分)黄连(二分)黄芩(二分)人参(二分)芒硝(二两)大黄(二分)凡六物,冶下筛,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不知可至七丸。
《葛氏方》云:若胸中热结,烦满闷乱,狂言起走者方:以芫(音元)花一升,水三升,煮取升半,以布渍汤中,拓胸中上,燥复易。
治客热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客热者由人腑脏不调,生于虚热。热客于上焦,则胸膈生痰实,口苦舌干;《耆婆方》治人客热方:生地黄根一握,净洗,捣绞取汁,纳少许蜜,少少服之。又方:以竹沥待冷,少少饮之。又云:治季夏月客热方:升麻(一两)甘草(一分,灸)蓝(二分)人参(一分)粟米(一升,一方一合)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滓,夜露之,平旦一服之。又云,治人舌涩不能食方:荠(十二分)人参(二分)防己(二分)切,捣筛为散,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二。服此方至夏月。恒须早服之,无此病之。
《录验方》竹茹汤,治胸中客热,口生疮烂,不得食方:生竹茹(四两,去上青)生姜(四两)甘草(二两)前胡(二两)茯苓(二两)橘皮(一两)凡六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半日尽。
《范汪方》阳逆汤,治胸中有热,喘逆肩息方:半夏(半升)人参(一两)石膏(如鸡子者一枚)生姜(四两)饴(四两)凡五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得七升,服一升,日三夜二。医心方卷第三背记忘多:(《病源论》曰:多忘者,心虚也。心神虚损而多忘。
《养生方》云:丈夫头勿北首:(《病源论》云:风喉者,风邪之气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病源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血气与脉并上,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