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類聚/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醫方類聚
卷一
作者:李祹 金禮蒙 柳誠源
1451年
卷二

千金方[编辑]

論大醫習業[编辑]

凡欲爲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脉、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爲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顚殞。

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硏,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覩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眞體運,則吉㓙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哉。

論大醫精誠[编辑]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尙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脉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沈弦緊之亂,兪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豈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旣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塗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姸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爲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爲藥者,良由此也。其蝱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爲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悽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盻,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况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懽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爲。斯盖醫之本意也。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諠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衒燿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衒功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論治病略例[编辑]

夫天布五行以植萬類,人禀五常以爲五臟。經絡腑輸,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易曰,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終循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固亦難矣。此皆醫之深戒,病者可不謹以察之而自防慮也。

古來醫人皆相嫉害,扁鵲爲秦太醫令李䤈所害,卽其事也。一醫處方,不得使別醫和合,脫或私加毒藥,令人增疾,漸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須愼之。寧可不服其藥以任天眞,不得使愚醫相嫉,賊人性命,甚可哀傷。

夫百病之本,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賁豚上氣,欬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飮癖食,堅積癥瘕,驚邪癲癎鬼疰,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瘡踒折,癰腫惡瘡,痔瘻瘤癭,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皆大略宗兆,其閒變動枝葉,各依端緖以取之。

又有冷熱勞損,傷飽房勞,驚悸恐懼,憂恚怵惕。又有產乳落胎,墮下瘀血,又有貪餌五石,以求房中之樂。此皆病之根源爲患,生諸枝葉也。不可不知其本末。但向醫說男女長幼之病,有半與病源相附會者,便可服藥也。

男子者,衆陽所歸,常居於燥。陽氣遊動,強力施泄,便成勞損損傷之病,亦以衆矣。若比之女人,則十倍易治。凡女子,十四已上,則有月事,月事來日,得風冷濕熱四時之病相恊者,皆自說之。不爾與治,誤相觸動,更增困也。處方者亦應問之。

凡用藥皆隨土地所宜。江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踈,用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硬,腠理閉塞,用藥重複。

世有少盛之人,不避風濕,觸犯禁忌,暴竭精液。雖得微疾,皆不可輕以利藥下之。一利大重,竭其精液,困滯著牀,動經年月也。

凡長宿病,宜服利湯,不須盡劑。候利之足則止。病源未除者,於後更合耳。稍有氣力堪盡劑,則不論也。病源須服利湯取除者,服利湯後,宜將丸散時時助之。

凡病服利湯得瘥者,此後愼不中服補湯也。若得補湯,病勢還復成也。更重瀉之,則其人重受弊也。若初瘥,氣力未甚平復者,但消息之。須服藥者,當以平藥和之。夫常患之人,不妨行走,氣力未衰,欲將補益,冷熱隨宜。丸散者,可先服利湯,瀉除胷腹中,擁積痰實,然後可服補藥也。

夫極虛勞,應服補湯者,不過三劑卽止。若治風病,應服治風湯者,皆非三五劑可知也。自有滯風洞虛,卽服十數劑,乃至百餘日,可瘥也。故曰實卽瀉之,虛則補之。

夫二儀之內,陰陽之中,唯人最貴。人者禀受天地中和之氣,法律禮樂莫不由人。人始生,先成其精,精成而腦髓生。頭圓法天,足方象地,眼目應日月,五臟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爲中極。大腸長一丈二尺以應十二時,小腸長二丈四尺以應二十四氣,身有三百六十五絡以應一歲,人有九竅以應九州。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天有刑德,人有愛憎,天有陰陽,人有男女,月有大小,人有長短。所以服食五穀不能將節,冷熱鹹苦更相棖觸,共爲攻擊,變成疾病。凡醫診候,固是不易。又問而知之,別病深淺,名曰巧醫。

仲景曰,凡欲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脉,辨三百六十孔穴,榮衛氣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

古者上醫相色,色脉與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靑者生。

中醫聽聲,聲合五音。火聞水聲,煩悶千驚,木聞金聲,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萬物,廻助四傍。善者不見,死則歸之。太過則四肢不擧,不及則九竅不通,六識閉塞,猶如醉人,四季運轉,終而復始。

下醫診脉,知病源由。流轉移動,四時逆順,相害相生,審知臟腑之微,此乃爲妙也。

論診候[编辑]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脉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夫診候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飮食未進,經脉未盛,絡脉調均,氣血未亂,精取其脉,知其逆順。非其時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

古之善爲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脉。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卽病者難以救矣。

何謂三部。寸關尺也。上部爲天,肺也,中部爲人,脾也,下部爲地,腎也。

何謂九候。部各有三,合爲九候。上部天,兩額動脉,主頭角之氣也。上部地,兩頰動脉,主口齒之氣也。上部人,耳前動脉,主耳目之氣也。中部天,手太陰,肺之氣也。中部地,手陽明,胷中之氣也。中部人,手少陰,心之氣也。下部天,足厥陰,肝之氣也。下部地,足少陰,腎之氣也。下部人,足太陰,脾之氣也。合爲九候。

夫形盛脉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胷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五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愚醫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時之經,或用湯藥倒錯,針灸失度,順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滅亡。哀哉,蒸民。枉死者半。可謂世無良醫。

爲其解釋經說地水火風和合成人。凡人火氣不調,擧身蒸熱,風氣不調,全身彊直,諸毛孔閉塞,水氣不調,身體浮腫,氣滿喘粗,土氣不調,四肢不擧,言無音聲。

火去則身冷,風止則氣絶,水竭則無血,土散則身裂。然愚醫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剋切。如火熾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愼。凡四氣合德,四神安和。一氣不調,百病一生,四神動作,四百四病同時俱發。

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須治而愈,一百一病,雖治難愈,一百一病,眞死不治。

張仲景曰,欲療諸病,當先以湯。蕩滌五臟六腑,開通諸脉,治道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血。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痺,表裏移走,居無常處者,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癖,進飮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

又曰,不須汗而彊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絶而死。又不須下而彊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須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憹,脹滿煩亂,浮腫而死。又不須灸而彊與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令人冷結重凝,久而彌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黃帝問曰,淫邪泮衍奈何。岐伯對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及淫於藏,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也。凡氣淫於腑,則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淫於臟,則有餘於內,不足於外。

問曰,有餘不足有形乎。對曰,陰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盛則夢陷大火而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揚,下盛則夢墮墜。甚飽則夢與巢源云夢行。,甚飢則夢取巢源云夢臥。。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擧,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而不屬。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客於腎則夢見臨淵,沒居水中,客於膀胱則夢見遊行,客於胃則夢見飮食,客於大腸則夢見田野,客於小腸則夢見聚邑街衢,客於膽則夢見鬪訟自刳,客於陰器則夢交接鬪內,客於項則夢見斬首,客於跨則夢見行走而不能前進,及池渠穽窊中居,客於股則夢見禮節拜跪,客於胞䐈則夢見溲溺便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善診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盡善盡美矣。

史記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幷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生候尙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裏,針藥及時,能將節調理,委以良醫,病無不愈。

論處方[编辑]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飮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癰腫瘡瘤以瘡瘤藥,風濕以風濕藥。風勞氣冷各隨其所宜。

雷公云,藥有三品,病有三階。藥有甘苦、輕重不同。病有新久、寒溫亦異。重熱膩滑鹹酢藥石飮食等,於風雨聖惠方、和劑指南作風病。爲治,餘病非對。輕冷粗澁甘苦藥草聖惠方、指南藥草石。飮食等,於熱病爲治,餘病非對。輕熱辛苦淡藥飮食等,於冷病爲治,餘病非對。其大綱略顯其源流,自餘覩狀可知。臨事制宜,當識斯要。

論用藥[编辑]

或曰,古人用藥至少,分兩亦輕,瘥病極多。觀君處方,非不煩重,分兩亦多,而瘥病不及古人者。何也。

答曰,古者日月長遠,藥在土中,自養經久,氣味眞實。百姓少欲,禀氣中和,感病輕微,易爲醫療。今時日月短促,藥力輕虛。人多巧詐,感病厚重,難以爲醫。病輕用藥須少,痾重用藥卽多。此則醫之一隅,何足怪也。

又古之醫者自解採取,陰乾曝乹,皆悉如法。用藥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醫者,但知診脉處方,不委採藥時節。至於出處土地,新陳虛實,一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寔由於此。夫處方者常須加意,重複用藥,藥乃有力。若學古人,徒自誤耳。方來學者,須詳熟之。

凡紫石英、白石英、朱砂、雄黃、硫黃等,皆須光明映徹,色理鮮淨者爲佳。不然,令人身體乹燥,發熱口乹而死。

凡草石藥,皆須土地堅實,氣味濃烈。不爾,治病不愈。

論合和[编辑]

問曰,凡和合湯藥,治諸草石蟲獸,用水升數,消殺之法則云何。

答曰,凡草有根莖枝葉皮骨花實,諸蟲有毛翅皮甲頭足尾骨之屬。有須燒鍊炮灸,生熟有定,一如後法。順方者福,逆之者殃。或須皮去肉,或去皮須肉,或須根莖,或須花實,依方鍊治聖惠方、和劑指南依方揀鍊事褫理削。。極令淨潔,然後升合秤兩勿令參差。

藥有相生相殺,氣力有強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若不廣通諸經,則不知有好有惡,或醫自以意加减,不依方分指南分兩。。使諸草聖惠方、指南作藥。石,強弱相欺,入人腹中,不能治病,更加鬪爭。草石相反,使人迷亂,力甚刀劍。若調和得所,雖未能治病,猶得安利五臟,於病無所增劇。

論服餌[编辑]

凡服丸散,不云酒水飮者,本方如此,是可通用也。

凡服利湯,欲得侵早。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卽易消下不吐。若冷則吐嘔不下,若太熱卽破人咽喉,務在用意。湯必須澄淸,若濁,令人心悶不解。中閒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數,前湯未消,後湯來衝,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乃可進服。

凡服湯法,大約皆分爲三服,取三升,然後乘病人穀氣,彊進。一服最須多,次一服漸少,後一服最須少,如此卽甚安穩。所以病人於後氣力漸微,故湯須漸少。

凡服補湯,欲得服三升半,晝三夜一,中閒閒食。則湯氣漑灌百脉,易得藥力。凡服湯,不得太緩太急也。又須左右仰覆臥各一食頃,卽湯勢徧行腹中。又於室中行,皆可一百步許,一日勿出外,卽大益。

凡服湯,三日常忌酒,緣湯忌酒故也。凡服治風湯,第一服厚覆取汗。若得汗卽須薄覆,勿令大汗。中閒亦須閒食,不爾,令人無力,更益虛羸。

凡丸藥皆如梧桐子大,補者十丸爲始聖惠方、和劑指南凡服丸藥補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爲始。。從一服漸加,不過四十丸。過亦損人。

云一日三度服聖惠方、指南再服。,欲得引日多時不闕,藥氣漸漬熏蒸五臟。積久爲佳,不必頓服。早盡爲善,徒棄聖惠方、指南作餌。名藥,獲益甚少。

凡人四十已下,有病,可服瀉藥,不甚,須服補藥。必若有所損,不在此限。四十已上,則不可服瀉藥,須服補藥。五十已上,四時勿闕補藥。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其方備在第二十七卷中。

素問曰,實卽瀉之,虛卽補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其大略也。凡有臟腑積聚,無問少長,須瀉則瀉。凡有虛損,無問少長,須補卽補。以意量度而用之。

凡服痔漏疳𧏾等藥,皆愼猪鷄魚油等味,至老。

凡服瀉藥,不過以利爲度。愼勿過多,令人下利無度,大損人也。

凡諸惡瘡瘥後,皆百日愼口味。不爾,卽瘡發也。

凡服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絶。絶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爲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則大損人也。

凡服藥,皆斷生冷酢滑猪犬鷄魚油麪蒜及菓實等。其大補丸散,切忌陳臭宿滯之物。有空靑忌食生血物,天門冬忌鯉魚,白朮忌桃李及雀肉、葫荽、大蒜、靑魚鮓等物,地黃忌蕪荑,甘草忌菘菜、海藻,細辛忌生菜,菟絲子忌兔肉,牛膝忌牛肉,黃連、桔梗忌猪肉,牡丹忌葫荽,藜蘆忌狸肉,半夏、菖蒲忌飴糖及羊肉,恒山、桂心忌生葱、生菜,商陸忌犬肉,茯苓忌醋物,栢子人忌濕麪,巴豆忌蘆笋羹及猪肉,鼈甲忌莧菜。

凡服藥,忌見死尸及產婦穢汚觸之,兼及忿怒憂勞。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卽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食菜及硬物,於藥爲佳。亦少進塩醋乃善。亦不得苦心用力及房室喜怒。是以治病用藥力,惟在食治將息得力,太半於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愼。節愼之至,可以長生,豈惟愈病而已。

凡服瀉湯及諸丸散酒等,至食時須食者,皆先與一口冷醋飯,須臾乃進食爲佳。

凡人忽遇風發,身心頓惡,或不能言。有如此者,當服大小續命湯及西州續命、排風、越婢等湯,於無風處密室之中,日夜四五服。勿計劑數多少,亦勿慮虛常,使頭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絶爲佳。服湯之時,湯消卽食粥,粥消卽服湯。亦少與羊肉臛將補。

若風大重者,相續五日五夜服湯不絶。卽經二日停湯,以羹臛自補,將息四體。若小瘥,卽當停藥,漸漸將息。如其不瘥,當更服湯攻之,以瘥爲度。

凡患風服湯,非得大汗,其風不去。所以諸風方中皆有麻黃。至如西州續命卽用八兩,越婢六兩,大小續命或用一兩、三兩、四兩。故知非汗不瘥。所以治風非密室不得,輒服湯藥,徒自誤耳。惟更加增,未見損减矣。

凡人五十已上大虛者,服三石更生。愼勿用五石也。四時常以平旦服一二升,暖飮,終身勿絶。及一時勿食蒜、油、魚、猪、牛、馬、鷄、鵝、鴨等肉,卽無病矣。

論藥藏[编辑]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聖之至敎。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賢人之用心。所以神農鳩集百藥,黃帝纂錄針經,皆備預之常道也。且人痾瘵多起倉卒,不與人期。一朝嬰已,豈遑知救。想諸好事者,可貯藥藏用,以備不虞,所謂起心雖微,所救惟廣。

見諸世祿之家,有善養馬者,尙貯馬藥數十斤。不見養身者,有蓄人藥一錙銖。以此類之,極可愧矣。貴畜而賤身,誠可羞矣。傷人乎不問馬,此言安用哉。

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邁邊隅。地旣不毛,藥物焉出。忽逢瘴癘,素不資貯,無以救療。遂拱手待斃,以致夭歿者,斯爲自致,豈是枉橫。何者。旣不能深心以自衛,一朝至此,何歎惜之晩哉。故置藥藏法,以防危殆云爾。

石藥、灰土藥、水藥、根藥、莖藥、葉藥、花藥、皮藥、子藥,五穀、五菓、五菜,諸獸齒、牙、骨、角、蹄、甲、皮、毛、尿、屎等藥,酥、髓、乳、酪、醍醐、石蜜、沙糖、飴糖、酒、醋、膠、麴糱、豉等藥。

右件藥,依時收採,以貯藏之。蟲豸之藥不收採也。

秤、斗、升、合、鐵臼、木臼、絹羅、紗羅、馬尾羅、刀、砧、玉槌、瓷鉢、大小銅銚、鐺、釜、銅鐵匙等。

右合藥所須,極當預備。

凡藥皆不欲數數曬曝。多見風日,氣力卽薄歇,宜熟知之。諸藥未卽用者,候天大晴時,於烈日中,曝令大乾,以新瓦器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卽急封之,勿令中風濕之氣,雖經年亦如新也。

其丸散以瓷器貯,蜜蠟封之,勿令洩氣,則三十年不壞。諸杏人及子等藥,瓦器貯之,則鼠不能得之也。凡貯藥法,皆須去地三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也。

聖惠方[编辑]

敍爲醫[编辑]

夫淸濁形分,陰陽位設,四時序矣,萬物生焉,滋味旣興,疾恙斯作。神農嘗之百草,黃帝立以九針。岐伯雷公備論診脉,華他扁鵲廣著群書。分弦鉤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聖功巧,判虛實浮沈。邇後伎士分鑣,名醫接踵,皆窮玄奧,盡播聲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道符濟國,志在救人也。

夫爲醫者,先須識甲乙、素問、明堂、針經、兪穴、流注,本草藥對、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裏虛實、陰陽盛衰、諸家方論並須精熟。然後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敎,備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門,達喜捨慈悲之旨。儻盡窮其大體,卽自得其重玄。譬猶測影用圭,乾坤不能逃其數,宣疑設卦,倚伏洞可究其源。奚異通神。無殊造聖。

是以學者必須傍採典籍,邈審姸媸,服勤以求,探賾無厭。勿恣道聽,自恃己長,衒耀聲稱,泛濫名譽。心中未了,指下難明。欲別死生,深爲造次。故曰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

是以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脉。又曰上醫療未病,中醫療欲病,下醫療已病。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㓙之機要。視表知裏,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普救含靈之苦,苟用藥有准,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於斯,具而學之,則爲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

論形氣盛衰法[编辑]

凡人生十歲,五藏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是以好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氣血盛溢,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腑十二經脉其盛已平。腠理始薄,榮華漸落,鬢髮班白,氣血平减而不搖動,故好坐。五十歲,肝氣衰,肝葉始薄,膽汁减少,目則不明。

六十歲,心氣衰,喜多悲憂,血氣懈墮,故多臥。七十歲,脾氣衰,膚肉枯槁,飮食减少。八十歲,肺氣衰,魄神始離,其言多誤。九十歲,腎氣焦竭,根本萎枯,經脉空虛,是以不聽。百歲,五藏俱絶,神氣不守,魂魄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又有不盡天壽,未滿百年而終者。皆由藏腑不堅,肌肉不實,數中風邪,氣血不通,眞邪相攻,根葉相亂。是以不壽而終矣。

論女子盛衰[编辑]

凡女子七歲腎氣盛,更齒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衝脉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眞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脉衰於上,面焦,髮始白。七七任脉虛,衝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論丈夫盛衰[编辑]

凡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眞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充滿。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寫。今藏腑皆衰,精髓津液已竭,筋骨懈墮,天癸盡矣。故鬢髮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也。

論處方法[编辑]

夫處方療疾,當先𧦽知病源,察其盈虛而行補瀉。辯土地寒暑,觀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辛,細委君臣冷熱。

或正經自病,或外邪所傷。或在陰在陽,或在表在裏。當須審其形候各異,虛實不同,尋彼邪由,知疾所起。

表實則瀉表,裏實則瀉裏。在陽則治陽,在陰則治陰。以五藏所納之藥,於四時之用所宜,加减得中,利汗無誤,則病無不差矣。

若不洞明損益,率自胷襟。畏忌不分,反惡同用。或病在表而却瀉裏,病在裏而却宣表。在陰則瀉陽,在陽則瀉陰。不能曉了,自昧端由,疾旣不瘳,遂傷患者,深可戒也。

故爲醫者,必須澄心用意,窮幽造微。審疾狀之淺深,明藥性之緊緩,製方有據,與病相符,要妙之端,其在于此。

凡療諸病,當先以湯。蕩除五藏六腑,開通諸脉,理順陰陽,令中破邪,潤澤枯朽,悅人皮膚,益人氣力。水能淨萬物,故用湯也。

若四肢病久,風冷發動,次當用散。散能逐邪。風氣濕痺,表裏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癥,進飮食,調和榮衛。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大底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

論合和[编辑]

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辯明州土,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若眞假非類,冷熟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灸失其體性,篩羅麁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

是以醫者必須慇懃注意,再四留心,不得委以他人,令其修合。非但多少不等,兼亦失本方意。擣和之後,姸醜難明。衆口嘗之,衆鼻齅之,藥之精氣一切都盡,而將療病,固難得効。此盖是合和之盈虛,不得咎醫方之淺拙。熟宜思愼之也。

又古方藥味多以銖兩,及用水皆言升數。秊代緜歷寖遠,傳寫轉見乖訛。或分兩少而水數多,或水數多而分兩少。輕重不等,器量全殊,若不別其精麁,何以明其取捨。

今則加减合度,分兩得中,削舊方之參差,洽今時之行用。其方中凡言分者,卽二錢半爲一分也。凡言兩者,卽四分爲一兩也。凡言斤者,卽十六兩爲一斤也。和劑指南此下云,凡言等分者,非分兩之分,卽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爲等分也。

凡煮湯,云用水一大盞者,約一升也。一中盞者,約五合也。一小盞者,約三合也。務從簡易,庶免參差。俾令修合煎調,臨病濟急,不更冗繁,易爲曉了也。

凡煮湯,當以井華水,極令淨潔,其水數依方多少,不得參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藥味出,煮之調和,必須用意。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用新布絞之。

服湯,寧小熱,卽易消下,若冷,卽令人嘔逆。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幷視人之強羸,病之輕重,以爲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

凡擣羅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蜜中和則易熟。若羅草藥爲散,以輕細絹,於酒中調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羅,然後硏理數百過,視色理和同爲佳也。

凡湯酒中用諸石藥,皆細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篩令調。並新緜裹,內湯酒中,同煎。凡合丸散藥,先細切曝燥乃擣之。有各擣者,有合擣者,並隨方所言,其潤濕和劑指南作澤。

藥如天門冬、乾地黃之類,皆先切曝。獨擣令偏碎,更出細擘曝乾。若逢陰雨,亦以微火烘之,旣燥,小停,冷乃擣之。凡濕藥燥皆大秏,當先增分兩,須得屑乃秤之爲正。其湯酒中,不須如此也。

凡合膏藥,初以酒或醋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洩,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洩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止。寧欲小小生。

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燋黃爲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也。豬肪皆勿令經水,臘月彌佳。絞膏,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飮之。可摩之膏,膏滓則宜以傅病上。此盖欲兼盡其藥力故也。

膏中用雄黃、朱砂、麝香之軰,皆別硏如粉。候絞膏畢,乃可投中,以物疾攪至于凝。強勿使沈聚在下不調。有水銀、胡粉者,於凝膏中,硏令消散。

凡修鍊神仙延年丸散,皆須先淨其室,燒香灑掃,勿得浪語。當使童子擣之,務令細熟,杵數可至千萬過,以多爲佳。勿令婦女、小兒、喪孝、產婦及痼疾、六根不具之人及六畜見之,皆不效也。其逐急諸小湯散,則不在此限爾。

論服餌[编辑]

夫藥有君臣,人有虛實。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或宜補宜瀉,或可湯可丸。加减不失其宜,藥病相投必愈。

若病在胷膈已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凡藥勢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卽進藥,藥氣散卽進食。如此消息,卽得五藏安和。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晩復須調理。今所云先食後食,盖此義也。

凡服毒藥治病,先起和劑指南此下有如字。黍粟,病去卽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爲度。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之藥,只如巴豆、甘遂之軰,不可令至盡劑爾。

如經所說,一味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味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味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味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味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味一毒,服六丸如梧桐子。以數爲丸。而毒中又有輕重,只如狼毒、鉤吻,豈同附子、芫花之軰耶。凡此之類,皆須量用也。

論用藥[编辑]

夫濟時之道,莫大於醫,去疾之功,無先於藥。人居五行四氣,病主暑濕風寒。藥分三品七情,性有溫平冷熱。凡於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須憑據,療之合理,病無不痊。

若自昧新陳,莫分眞假,用之偏僻,使之稀踈,著以別名,求於奇異,未識體性,妄說功能,率自胷襟,深爲造次。是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斯言信有之矣,豈不愼思者哉。

又不得用土地所無,貴價難市,珠珍諸寶,稀罕所聞。縱富貴而無處𢯱求,設貧下而寡財不及。或於遠邦求藥,或則確執古方,不能變通,稽於致辦,病旣深矣。藥何療焉。繇是醫者必須捨短從長,去繁就簡,卷舒有自,盈縮隨機,斟酌其宜,增減允當,察病輕重,用藥精微,則可謂上工矣。

和劑局方[编辑]

論服藥食忌[编辑]

有朮,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靑魚鮓等物。

有藜蘆,勿食狸肉。

◇有巴豆,勿食蘆笋羹及野猪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猪肉。

◇有半夏、昌蒲,勿食飴糖及羊肉。

◇有地黃,勿食蕪荑。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有甘草,勿食菘菜及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葱、生菜。

◇有空靑、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鼈甲,勿食莧菜。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猪犬肉,油膩肥羹,魚鱠腥臊物。

論炮灸三品藥石類例[编辑]

玉石部[编辑]

丹砂、雄黃、雌黃凡使,先打碎硏細水飛過。灰椀內鋪紙滲乾,始入藥用。如別有煅煉,各依本方。

石鍾乳凡使,先依法煮,候日數足,入水,硏細不磣。方可入藥,服食。

白礬凡使,用光明者。先於鐵銚子內或刀上,火中煅過,方硏細入藥用。如生用者,各依本方。

赤石脂、白石脂凡使,須於炭火中煅通赤。取出放冷,硏細水飛過,方入藥用。如緩急則硏令極細,不飛亦得。

硫黃凡使,先細硏水飛過,方入藥用。如別有煅煉,各依本方用。

陽起石凡使,先以炭火燒通赤,好酒內淬柒遍。如只以好酒煮半日亦得。並硏細水飛過,方入藥用。

磁石凡使,先以炭火燒通赤,釅醋內淬九遍。搗碎羅過,細硏水飛,方入藥用。如入湯劑,卽杵,水淘,去赤汁使。

黑鉛凡使,先以鐵銚炭火鎔開,取出瀉於新瓦上。濾去滓脚,如此一兩番,取淨鉛秤用。如或結砂子,各依本方煅煉。

黃丹凡使,先炒令色變,硏令極細。再羅過,方入藥用。

硝石凡使,先硏令極細,以甆甁子盛。於炭火中煅令通赤,方入藥用。如緩急,只炒過硏細,使亦得。

食塩凡使,先須炒過硏細,方入藥用。

石灰凡使,須用風化爲末者佳。先以醋浸一宿,漉出候乾,用火煅令腥穢氣盡。候冷硏細,方入藥用。如別有煅煉,各依本方。

伏龍肝卽竈中對釜月下土也。凡使,先火燒赤,硏細。水飛,方入藥用。如急用,只燒過硏使亦得。

百草霜村㽵者良。凡使,須硏令極細,再羅過,方入藥用。

滑石凡使,先以刀刮下,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取出用東流水硏飛過,日中㬠乾,方入藥用。如急用,只硏細亦得。

禹餘粮、紫石英、石膏、寒水石、代赭石、石燕等凡使,並用火煅,醋淬柒遍。搗硏水飛令極細,方入藥用。

太陰玄精石凡使,用搗碎細硏水飛過,㬠乾。方入藥用。

白堊卽白善土也。凡使,每修事一兩,用塩一分,投於斗水中,用銅器中煮十餘沸。然後用此沸了,水飛過,方入藥用。免結,澁人膓也。

自然銅凡使,用火燒令通赤,以醋淬玖遍。細硏羅過用。

花蘂石凡使,當以大火煅過。如緩急,不煅亦得。

草部[编辑]

菖蒲用石上生節密者佳。凡使,須剉碎微炒用。或只焙乾亦得。

菊花凡使,須去枝梗,焙乾,方入藥用。

人參凡使,先去蘆頭,剉。焙乾秤,方入藥用。不去蘆,令人吐,愼之。

天門冬、麥門冬凡使,先以湯微潤,抽去心,焙乾秤用。

甘草用大者。凡使,先破開,火上微灸黃赤色,方入藥用。如稍多,只爁炒亦得。或生用,亦依本方。

熟乾地黃凡使,須淨洗過,以酒浸一日夜,漉出。蒸三兩炊,焙乾,方入藥用。如急用,只以酒洒蒸過使。不蒸亦得,不若酒浸蒸過爲佳。生乾者只生用,不用酒浸。

蒼朮凡使,先以米泔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逐日換水,日足刮去皮,焙乾,方入藥用。如緩急,不浸亦得,但稍燥爾。

兔絲子凡使,先以水洗,澄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晝夜,漉出蒸過。乘熱杵爲麁末,焙乾。然後入藥同搗。擣之不盡者,更以酒漬,經三五日乃出,更曬微乾搗之,須臾悉盡。熱卽易碎。

川牛膝凡使,先洗去蘆頭,剉碎。以酒浸一日夜,焙乾方用。如急切,用酒浸蒸過便使。不蒸亦得。

柴胡、前胡等凡使,先去蘆頭,洗剉焙乾,方入藥用。

白朮、獨活、羌活等凡使,須剉焙乾,方入藥用。

車前子凡使,須微炒燥,方入藥用。如只焙乾亦得。

木香凡使,不見火,須細剉,日乾用。如爲細末、薄切,微火焙乾使亦不妨。然不若㬠乾之爲妙也。

山藥、川芎等凡使,須剉碎焙乾用。

薏苡仁凡使,須以糯米同焙乾用。

遠志凡使,先須去心焙乾,方入藥用。如不去心,令人煩悶。更能以甘草湯浸一宿,漉出,焙乾用,尤妙。

草龍膽凡使,先去蘆,剉碎。用甘草浸一宿,漉出,曝乾用。如緩急,不浸亦得。

澤瀉凡使,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用。不浸亦得。或有炮製,各依本方。

石斛凡使,先洗去根土,用酒浸一宿。漉出,蒸過曝乾,方入藥用。如急用,不蒸亦得。如別有炮製,各依本方。

巴戟天凡使,先去心,以酒浸一晝夜。剉焙乾使。如急用,不浸亦得。

黃連凡使,先淨去鬚,剉碎。用蜜拌,慢火炒乾,方入藥用。

蒺蔾子凡使,須淨揀擇,蒸一伏時,㬠乾。於木臼中舂令刺盡,用酒拌再蒸。取出曝乾用。

黃耆凡使,先須用擘開,塗蜜灸微赤色。却薄切,焙乾秤,方入藥用。

肉蓯蓉凡使,先須以溫湯洗,刮去上粗鱗皮。切碎,以酒浸一日夜,漉出,焙乾使。如緩急要用,卽酒浸煮過硏如膏。或焙乾使亦得。

防風凡使,先須去蘆及叉頭叉尾者。洗剉焙乾,方入藥用。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令人發痼疾,切宜愼之。

蒲黃卽是蒲上黃花,須子細認,勿誤用松黃。凡使,須用隔三重紙焙令色黃,蒸半日。却焙令乾用之妙。破血消腫卽生使,補血止血卽炒用之。

斷續凡使,先剉碎,用酒浸一伏時。漉出,焙乾,方入藥用。如急用,不浸亦得。

細辛凡使,先去土幷苗,焙乾,方入藥用。

五味子凡使,先須淨揀,去枝梗,方用。如入湯劑用,搥碎使之。

蛇床子凡使,先須慢火微炒過,方入藥用。

山茵蔯凡使,先須去根土,細剉焙乾,方入藥用。勿令犯火。

王不留行凡使,須先渾蒸一伏時,却下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焙乾,方入藥用。

乹薑凡使,先須炮令裂,方可入藥用。

苦參凡使,不拘多少,先須用濃糯米泔浸一宿。漉出,蒸一伏時。却細切,焙乾,用之爲妙。

當歸凡使,先須去塵幷蘆頭尖硬處一分已來,用酒浸一宿。漉出,焙乾,方用。或微炒用,各依本方。若要補血,卽使頭一節。若要止痛破血,卽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服食無效也。

麻黃凡使,先去根節,寸剉令理通。別煮十數沸,掠去其沫,却取出,碎剉過,焙乾用。不盡去之,令人煩悶。如用急,只去根節亦得。

木通凡使,先須剉去節,方入藥用。

芍藥凡使,須剉碎焙乾,方可入藥用。

瞿麥凡使,只用蘂殼,不用莖葉。若一時使,卽令人氣咽及小便不禁。

仙靈脾凡使,用羊脂拌,炒過,候羊脂盡爲度。每修事一斤,用羊脂四兩。

黃芩凡使,先須剉碎,微炒過,方入藥用。

狗脊凡使,先以猛火燎去毛令淨,以酒浸一宿。蒸過焙乾用。如緩急,不須酒浸亦得。

紫苑凡使,先須淨洗去土,微炒過,方入藥用。

石韋凡使,先以麁布拭,去黃毛,用羊脂炒乾,方入藥。如緩急,微灸過使亦得。

萆薢凡使,先須淨洗,以酒浸一日夜。焙乾使爲妙。如緩急,不在此限。

白薇凡使,先去苗,用糯米泔浸一宿。漉出,蒸過用。

艾葉凡使,先去枝梗,杵成茸。以稀糯米粥拌匀,焙乾用。或慢火炒使,恐難搗。

牛蒡子凡使,要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一伏時。取出焙乾,別搗如粉,方入藥用。

天麻凡使,先以紙包浸濕,於熱灰中煨熟。取出以酒浸一宿,却焙乾,入藥用。

阿魏凡使,先於淨鉢中硏如粉了。却於熱酒器上裛過,任入藥用。

高良薑凡使,先剉碎,以麻油少許拌匀,炒過用。

百部根凡使,用竹刀劈開,去心,酒浸一宿。漉出,細剉,焙乾用。

茴香凡使,用舶上者,淘洗令淨。却以酒浸一宿,漉出,曝乾,炒過用。如緩急,只炒過用亦得。

牡丹皮凡使,須淨揀,酒拌蒸。細剉㬠乾,方入藥用。

京三稜、蓬莪朮凡使,先以醋煮,剉碎,焙乾用。或只煻灰中炮熟用亦得。

補骨脂性本大燥毒熱。凡使,用酒浸一宿,漉出。却用東流水浸三日夜,再蒸過,曝乾,入藥用。如緩急,只以塩同炒令香,去塩用亦得。

縮砂凡使,先和皮,慢火炒令熱透。去皮,取仁,入藥用。

附子、天雄等凡使,先炮裂令熟。去皮臍,焙乾,方入藥用。

烏頭凡使,先炮裂令熟。去皮臍,方入藥用。或陰製,以東流水浸柒日夜,去皮臍尖,切片焙乾用亦得。

肉豆蔻凡使,先以麪裹,於煻灰中炮,以麪熟爲度。去麪,剉焙乾用。

半夏凡使,先以沸湯浸,候溫,洗去滑。如此七遍,方用。如入湯劑,切片完用。或尙戟人咽喉,可杵爲末,以生薑等分搗硏,和爲劑。淹一宿,捏作餠子,焙乾使。如更杵爲末,再以薑和劑淹之,焙乾尤佳。此用合湯妙。

大黃凡使,或蒸過用,或煻灰中炮熟用。若取猛利,卽主焙乾用。

旋覆花一名金沸草。凡使,須蒸過,入藥用。緩急,不蒸亦得。

常山凡使,剉碎,酒浸一晝夜。蒸過,方入藥用。

天南星、白附子凡使,於熱灰中炮裂,方入藥用。或別有製度,各依本方。

馬兜零凡使,須微灸過,方入藥用。

骨碎補凡使,用刀刮去上黃皮毛令盡,細剉。用酒拌蒸壹日,取出,㬠乾用。緩急,只焙乾,不蒸亦得。

葫蘆巴凡使,微炒過,入藥用。

使君子凡使,先於熱灰中和皮炮。却去皮取仁,焙乾,入藥用。

桔梗、大戟、延胡索、葶藶子、牽牛子等凡使,並微炒過,方入藥用。

川芎、白芷凡使,並剉碎,焙乾,方入藥用。

木部[编辑]

肉桂凡使,不見火,先去麁皮,令見心中有味處。剉,方入藥用。如婦人妊娠藥中,仍微炒用爲佳。

茯苓、猪苓凡使,須先去黑皮。剉碎,焙乾用。

茯神凡使,先去麁皮幷中心所抱木。剉碎,焙乾,入藥用。

酸棗仁凡使,先以慢火炒令十分香熟,方硏破用。

黃蘗凡使,先去粗皮,蜜塗灸,方入藥用。

乾漆凡使,須搗碎,炒熟,入藥用。不爾,損人腸胃。

蔓荊實凡使,用酒浸蒸一伏時。取出,焙乾用。

杜仲凡使,先去上粗皮令淨,以生薑汁塗,灸令香熟,令無絲爲度。或只剉碎,以薑汁拌,炒令絲絶亦得。

沈香、檀香凡使,先別剉碎,搗羅爲細末,方入藥用。

桑白皮凡使,先剉碎,微炒過,方入藥用。

吳茱萸凡使,先以沸湯浸洗七次,焙乾,微炒過,方入藥用。若治外病不入口者,不洗亦得。

檳榔凡使,須取存坐端正堅實者。先以刀刮去底,細切。勿經火,恐無力効。若熟使,不如不用。

梔子凡使,先去皮、鬚、子,用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入藥用。

枳實、枳殼凡使,要陳者。先以湯浸,磨去穰。焙乾,以麩炒焦,候香熟爲度。

厚朴凡使,先刮去麁皮,令見赤心。以生薑汁灸三次,取令香熟爲度。或只剉碎使,薑汁炒亦得。

山茱萸凡使,先須搗碎,焙乾用。或只和核使亦得。

大腹皮凡使,先須以酒洗,再以大豆汁洗過。剉碎,焙乾,方可用。

巴豆凡使,先去殼幷心膜,爛搗。以紙裹,壓去油,取霜,入藥用。又一法,去殼心膜了,以水煮。伍度換水,各煮壹沸,硏。不爾,令人悶。

蜀椒凡使,先去枝梗幷目及閉口者,微炒過。隔紙鋪在地上,以盞盖,令出汗,方入藥用。

皂角凡使,要揀肥長大不蛀者。削去皮、絃幷子,塗酥灸令焦黃,方入藥用。

訶梨勒凡使,先於煻灰中炮,去核取肉。酒浸蒸壹伏時,取出焙乾,方入藥用。

楝實凡使,先以酒浸潤,待上皮軟,剝去虛皮。焙乾以麩炒,入木臼內,杵爲粗末。羅過去核,方入藥用。

蕪荑凡使,先須微炒過,方可用。

龍腦、騏驎竭、乳香、松脂等凡使,並須別硏令極細,方可入藥用。

獸部[编辑]

龍骨凡使,要粘舌者,先以酒浸壹宿,焙乾。細搗羅硏如粉了,以水飛過參度,日中㬠乾,用之。如緩急,只以酒煮,焙乾用亦得。他有炮製,各依本方。

麝香、牛黃凡使,先用別硏令細,然後入藥用之。

阿膠及諸膠凡使,先搗碎炒。候沸燥如珠子,方可入藥用。

鹿茸凡使,用茄茸連頂骨者。先燎去毛令淨,約參寸已來截斷。酒浸壹日,慢火灸令脆,方用。或用酥塗灸,各依本方炮製。

虎骨凡使,先斫開,取出內中髓。却塗酒及酥等,反覆灸令黃赤色,方用。

膃肭臍凡使,先用酒浸,慢火反覆灸令熟,方入藥用。

禽魚蟲部[编辑]

夜明砂卽伏翼屎也。凡使,須微炒過,方入藥用。

白蜜凡使,先以火煎,掠去沫。令色微黃,則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粗。

牡蠣凡使,用火煅令通赤,候冷,細硏如粉,方可用。

眞珠凡使,要取新淨未曾傷破及鑽透者。於臼中搗令細,絹羅重重篩過。却更硏一二萬下了,任用之。

桑螵蛸凡使,先用灸過,或蒸過亦得。

鼈甲、龜甲凡使,先用醋浸三日,去裙。慢火中反覆灸,令黃赤色爲度。如急用,只蘸醋灸,候黃色,便可用。

露蜂房凡使,先灸過,方可用。或炒亦得。

蟬蛻凡使,先去觜足,湯浸潤,洗去泥土。却曝乾,微炒過,任用之。

白殭蠶凡使,要白色條直者。先去絲觜,微炒過,方用。或有只生用者,各依本方。

原蠶蛾凡使,去趐足,微炒過,方入藥用。蠶沙亦用炒。

蝦蟆凡使,先以酥塗或酒浸,慢火中反覆灸,令焦黃爲度。或燒灰存性用。他有炮製,各依本方。

蛇蛻凡使,先須灸過,方可用。或燒成灰,入藥用。各依本方炮製。

烏蛇、白花蛇凡使,先以酒浸參日夜,慢火上反覆灸,令黃赤。乾燥,去皮骨,取肉,入藥用。

地龍凡使,先搓去土,微炒過,方用。

蜈蚣凡使,先要灸過,方可入藥用。

班猫凡使,先去足翼,用糯米同炒熟,方可入藥用。生卽吐瀉人。

天漿子凡使,須微炒過,用之。

蜣蜋凡使,先去頭翅足,灸過,用之。

五靈脂凡使,先以酒硏,飛鍊。淘去沙石,㬠乾,方入藥用。

果菜部[编辑]

草豆蔻凡使,須去皮,取仁,焙乾用。或只和皮,煻灰中炮熟,去皮用亦得。

陳皮、靑皮凡使,先以湯浸,磨去穰。曝乾,麩炒,入藥用。或急用,只焙乾亦得。

烏梅凡使,先洗,槌去核,取肉,微炒過,用之。

木瓜凡使,先去穰幷硬子。剉碎,焙乾,入藥用。

杏仁、桃仁凡使,先以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控乾,用麩炒,令黃赤色爲度。

胡桃凡使,去殼,以湯浸去皮。却硏,入藥用之。

韭子凡使,先須微炒過用之。亦有生用者。

胡麻卽黑油麻也。凡使,先炒過用。或九蒸九曝用亦得。

黑豆、赤小豆、大豆黃卷、麥糱、神麯、白藊豆、菉豆等凡使,並用炒過,方入藥用。

凡有修合,依法炮製,分兩無虧,勝也。

簡要濟衆方[编辑]

論五方治病用藥砭灸所宜之法[编辑]

古之醫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者何也。謂地勢使然。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法始生也。魚塩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醎,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塩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爲癰痬,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皆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風寒氷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養長,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萬物也衆。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瘚寒熱。其治宜導引桉蹻。故導引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三因方[编辑]

太醫習業[编辑]

國家以文武醫入官,盖爲養民設。未有不自學古而得之者。學古之道,雖別而同。

爲儒必讀五經、三史、諸子、百家,方稱學者。醫者之經,素問、靈樞是也。史書,卽諸家本草是也。諸子,難經、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遺、龍樹、金鏃、刺要、銅人、明堂、幼幼新書、產科保慶等是也。

儒者不讀五經,何以明道德性命,仁義禮樂。醫不讀靈素,何以知陰陽運變,德化政令。

儒不讀諸史,何以知人材賢否,得失興亡。醫不讀本草,何以知名德性味,養生延年。

儒不讀諸子,何以知崇正衛敎,學識醇疵。醫不讀難素,何以知神聖工巧,妙理奧義。

儒不讀百家,何以知律曆制度,休咎吉凶。醫不讀雜科,何以知脉穴骨空,奇病異證。

然雖如是,猶未爲博。况經史之外,又有文海類集,如漢之班馬,唐之韓柳,及宋文物最盛,難以槩擧。醫文,漢亦有張仲景、華佗,唐則有孫思邈、王冰等,動輒千百卷。其如宋有太平聖惠、乘閑集效、神功萬全,備見崇文、名醫別錄,豈特汗牛充棟而已哉。

使學者一覽無遺,博則博矣,倘未能反約,則何以適從。予今所述,乃收拾諸經筋髓,其亦反約之道也。讀醫方者,當推上聖養民設敎爲意,庶不負於先覺也。

五科凡例[编辑]

凡學醫,必識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證、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復分爲三。故因脉以識病,因病以辨證,隨證以施治,則能事畢矣。故經曰,有是脉而無是診者,非也。究明三因,內外不濫,參同脉證,盡善盡美。

凡學脉,須先識七表、八裏、九道,名體證狀了然分別。然後以關前一分應動相類,分別內外及不內外。又須知二十四脉,以四脉爲宗,所謂浮沈遲數。分風寒暑濕,虛實冷熱,交結諸脉,隨部說證,不亦約乎。

凡審病,先須識名。所謂中傷寒暑風濕,瘟疫時氣,皆失所因。藏府虛實,五勞、六極,皆內所因。其如金瘡踒折,虎狼毒虫,涉不內外。更有三因備具,各有其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學不可不備。

凡學審證,須知外病自經絡入,隨六經所出幷、營、輸、源、經、合,各有穴道,起沒流傳,不可不別。內病自五藏鬱發,證候各有部分溢出,諸脉各有去處。所謂上竟上,頭、項、胷、喉中事也。下竟下,腹、肚、腰、足中事也。

凡用藥,須熟讀本草,廣看方書,雷公炮灸。隨方過製,汗下補吐,輕重澁滑燥潤等性,量病淺深,飮服多寡。五德五味,七情八反,升合分兩,朝代不同,一一備學,將欲對治,須識前後。故經曰,先去新病,病當在後。

凡治病,先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其因有三,曰內,曰外,曰不內外。外則七情,內則六淫,不內不外,乃背經常。金匱之言實爲要道。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餘件,盖爲示病名也。以此三條,病源都盡,不亦反約乎。

凡學醫,旣明五科,每科須識其要。脉有浮沈遲數,病有風勞氣冷,證有虛實寒熱,治有汗下補吐。若於三因推明,外曰寒熱風濕,內曰喜怒憂思,不內外曰勞逸作強。各有證候,詳而推之,若網在綱,有條不紊。

凡看古方類例,最是朝代沿革,升合分兩差殊。若數味皆用分兩,不足較也。第中閒有用升合枚數,大段不同。升斗秤尺本自積黍,黍自不可見,度量衡卒亦難明。今以錢譜推測,粗知梗槩。

凡度者,分、寸、尺、丈、引。本以一黍之廣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觀今之尺,數等不同。如周尺長八尺,京尺長一尺六寸,淮尺長一尺二寸,樂尺長一尺二寸五分。並以小尺爲率,小尺旣自三微起,却自可準。唐武德年鑄開元錢,八分當十二錢半得一尺。排錢比之,十一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何尺。顧漢唐龠量,並用尺寸。分布尺寸,如是不齊,將何憑據。博古君子必有說矣。

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黃鍾,龠容十二銖。合龠爲合,重二十四銖。今以錢準,則六銖錢四个,比開元錢三个重。升、斗、斛皆壘而成數,漢唐同用。至宋紹興,升容千二百銖,則古文六銖錢二百个,開元二百二十个,以紹興一升得漢五升。其餘私用,不足計也。

凡衡者,銖、兩、斤、鈞、石。亦以黃鍾,龠所容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銖爲兩。十六兩爲斤,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每兩則古文六銖錢四个,開元錢三个。至宋廣秤,以開元錢十个爲兩。今之三兩,得漢唐十兩明矣。千金、本草皆以古三兩爲今一兩,以古三升爲今一升。

諸藥類例,尤爲難辨。且如半夏一升準五兩,不知用何升何兩。此修合制度之要務,不可不知。漢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孝文五年,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其文爲半兩,雜以鉛、鐵、錫。非殽雜爲巧,則不得贏,而姦或盜磨錢質取鎔。有司言錢輕,重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有質,令不得磨取鎔。則知漢以二半兩錢爲兩,重十銖明矣。

漢唐例以二十四銖爲一兩,抑未知修史人,改作唐例,亦不可知。觀錢譜漢無六銖錢,至唐方有。今以五銖錢十六个,正得開元錢十个重。又以六銖錢十二个,正得開元錢九个重。則知開元錢每个以重八銖。唐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錢爲兩,似難攷據。明食貨者必有說焉。

按藥書,漢方湯液,大齊三十餘兩,小齊十有餘兩。用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升、三升,並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兩,未淹得過。况散末藥只服方寸刀圭匕,圓子如梧桐子大,極至三十粒,湯液豈得如此懸絶。

又如風引湯一劑計五十五兩,每兩只用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溫服一升。看其煮製,每只三指撮,未應料齊如此之多,此又可疑也。

今以臆說,漢方當用半兩錢二枚爲一兩。且以朮附湯方較,若用漢兩計一百八十銖,得開元錢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已是今之七錢半重一服。若以唐方準,計三百三十六銖,得開元錢四十二个重,每服計今之十四錢重,大略可知。若以開元錢準,得一百單五个重,分三服,每服計三十五錢重。此猶是小齊,况有大齊,名件兩數之多者,未易槩擧。留心此道,幸少詳焉。

凡古書所詮,不出脉、病、證、治四科,而撰述家有不知此。多致顯晦,文義重復,要當以四字類明之。四字者,卽名、體、性、用也。

如脉,浮則爲名,擧有餘按不足爲體,爲風爲虛曰性,可補可汗曰用。

如病,太陽傷風爲名,感已嗇嗇爲體,惡風自汗爲性,傳變經絡爲用。

如證,太陽風證爲名,頭項疼腰脚痛爲體,不與諸經濫爲性,候其進退爲用。

如治,藥桂則爲名,出處形色爲體,德味備缺爲性,汗下補吐爲用。以此推之,讀脉經,看病源,推方證,節本草,皆用此法,无餘蘊矣。

紀用備論[编辑]

夫陰陽運五氣,行乎天地之閒,則神明爲之紀。故有德化、政令、變眚之異。物類禀五行,孕於八方之內,則生靈頼其資。故有功能、氣味、性用之殊。苟氣運之失常,非藥石則不療。所謂功奪造化,恩備財成者,無逾於藥石也。

故敷和、彰顯、溽蒸、淸潔、凄凔者,五氣之德也。安魂、育神、益氣、定魄、守志者,百藥之功也。

生榮、蕃茂、豐備、緊斂、淸謐者,五氣之化也。通潤、悅懌、輕身、潤澤、益精者,百藥之能也。

舒啓、明曜、安靜、勁切、疑肅者,五氣之政也。開明、利脉、滑膚、堅肌、強骨者,百藥之氣也。

風、熱、濕、燥、寒者,五氣之令也。酸、苦、甘、辛、鹹者,百藥之味也。

顧茲氣運,與萬物雖種種不齊,其如成象效法,无相奪倫,一一主對,若合符契。至於勝復盛衰,不能相多,往來升降,不能相无。故各從其動而興災變,亦不相加也。

於是有振發、銷鑠、驟注、肅殺、凜冽者,五氣之變也。在藥則有收斂、乾焦、甜緩、斂澁、滋滑者,百藥之性也。散落、燔焫、霜潰、蒼隕、水雪者,五氣之眚也。在藥則有鼽衄、溢汗、嘔吐、涎涌、泄利者,百藥之用也。德化者氣之祥,功能者藥之良,政令者氣之章,氣味者藥之芳。

古之治法,遇歲主藏害,雖平治之不同,必以所勝而命之。故經曰,上淫于下,所勝平之,平天氣也。下淫于內,所勝治之,治地氣也。

故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凉,諸氣在泉,風淫于內,治以辛凉,此之謂也。至於折抑主客,鬱發勝復,治之,亦莫越于功能氣味。盖從其德化政令之所爲也。

今則不然,惟取其性用之所利,而治其灾變之所傷。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凊之,凊者溫之,散者收之,收者散之,滑者澁之,澁者滑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柔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

故略去功能氣味,隨其性用,以備治法之總目,合和修製之大綱,備禦災變之要略尒。衛生明哲之士,當不拘於此也。

夫五味各隨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則藏氣偏勝,偏勝,則有偏害。偏害,則致偏絶,天之由也。是以政理觀化,藥集商量。

服餌云,藥不具五味五氣而久服之,雖且獲勝,久必暴夭,此之謂也。近世庸俗爲治,使人單服附子,爲害滋多,可不謹乎。

藏府配天地論[编辑]

韓子曰,形而上者謂之天,形而下者謂之地,介於其兩閒者謂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禀二氣以成形。是以六氣緯空,五行麗地,人則默而象之。

故足厥陰肝居於巳,手厥陰右腎居於亥。巳亥爲天地之門戶,故風木化焉。

足少陰腎居於子,手少陰心居於午。子午得天地之正中,故君火位焉。

足少陰脾居於未,手太陰肺居於丑。丑未爲歸藏之標本,故濕土守焉。

足少陽膽居於寅,手少陽三焦居於申。寅申握生化之始終,故相火麗焉。

足陽明胃居於酉,手陽明大腸居於卯。卯酉爲日月之道路,故燥金行焉。

足太陽膀胱居於辰,手太陽小膓居於戌。辰戌爲七政之魁罡,故寒水注焉。

此三才應奉,二氣相須,不刋之說,如指諸掌。至於五行六氣,第相資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陰風木生少陰君火,君火生太陰濕土,濕土生少陽相火,相火生陽明燥金,燥金生太陽寒水。順天道而右旋,所謂運行也。

或問,君火生土,土復能生相火,火復生金,其義何在。

此生成之道也。相火旣已發焰,暈暈灰滅,非土不成。未見虛空能聚火。金在鑛,非火不能煅出。所以河圖火七居西室,金九居南室,盖互顯其成能也。若以一性而推之,无所不備。故木焚則爲火,絞則爲水。石擊則爲火,鎔則爲水。洲澶之內,江河竸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此皆性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

夫木、火、土、金、水,此乃常度,人皆知之。至於風、暑、濕、燥、寒,謂之揆度,鮮有能明其狀者。故以木比風,以火比暑,以土比濕,以金比燥,以水比寒。仍以上下二氣而配手足三陰三陽,則謂之奇度。

又况五行各各不同,有正氣,有太過,有不及。天地氣化旣然,人之藏府亦然。感而爲病,或外邪,或本氣,或禀賦。必當推類,隨三度而調之。非究心明道之士,孰能與此。

三因論[编辑]

夫人禀天地陰陽而生者。盖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藏五府而下應之。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脉、四肢、九竅、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

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若將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痾生焉。病診旣成,須尋所自。故前哲示敎,謂之病源。經不云乎。治之,極于二者,因得之。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經,以從其意。是欲知致病之本也。

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腑臟,爲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藏府鬱發,外形於肢體,爲內所因。其如飮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爲不內外因。

金匱有言,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以此詳之,病源都盡。如欲救療,就中尋其類例,別其三因,或內外兼幷,淫情交錯。惟其深淺,斷以所因爲病源。然後配合諸證,隨因施治,藥石鍼艾,无施不可。

外所因論[编辑]

夫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也。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故上經收而爲四。卽冬傷寒,春溫病,春傷風,夏飱泄,夏傷暑,秋痎瘧,秋傷濕,冬咳嗽。此乃因四時而序者,若其觸冒,則四氣皆能交結以病人。

且如溫病,憎寒發熱,不特拘傷寒也。冒風、暑、濕,皆有是證。但風散氣,故有汗,暑消氣,故倦怠,濕溢血,故重着。

雖折傷諸證不同,經絡傳變咸尒,不可不知。飱泄亦然。經曰,寒甚爲膓癖,又熱濕久客膓胃,滑而下利,亦不止於傷風。

痎瘧諸證,亦以寒暑風濕互絡而爲病因,初不偏勝於暑也。咳論以微寒爲咳,熱在上焦,咳爲肺痿,厲風所吹,聲嘶發咳,豈獨拘於濕也。

以是觀之,則知四氣本乎六化,六化本乎一氣,以運變而分陰陽,反則爲六淫。故經曰,陰爲之主,陽與之正。逆之則爲病,乃亂生化之常。矣常則天地四塞矣。

治之必求其本,當隨交絡互織而推之。所謂風寒、風溫、風濕、寒濕、濕溫五者爲幷,風濕寒、風濕溫二者爲合,乘前四單,共十一變。

倘有所傷,當如是而推之。又兼三陽經絡亦有幷合,能所簡辨,甄別脉證,毫釐不濫,乃可論治。非通明淫化邪正之精微,其孰能與於此。

𤨏碎錄[编辑]

服餌[编辑]

凡服補藥或丹藥,須隔夜進一服。靑州白元子下胷膈痰氣,則來日服補藥,墜下有力。

金液丹,硫黃煉成,乃純陽之物。夏至人多服之,反爲大患。有痼冷者則宜服之。

麋茸補陽,鹿茸補陰。

修製[编辑]

凡合,貴細藥。須逐味,各碾爲細末。却用末子,逐味等分,兩合和一處,庶得停匀作効。

凡暴當歸、附子、肉荳蔻、澤瀉、棗子、白皂等,煖則愈生虫。宜略蒸,少時暴收,卽無虫患。

凡暴濕藥如枸杞子、乾山藥之屬。,置盆水上卽易乾萍亦然。

欲通靈救急藥,須是甲子日陽時,方靈。

五月上辰、端午、臘日幷臘月晦日前三兩日合藥,久不暍。

甘草水中蘸過,灸令透,搗末如粉,無滓。試之,良驗。

蓬莪茂最難末。惟濕紙裹,在灰央中熟煨,取出,急擣,應手如粉。

乳香尋常用指爪、燈草、糯米之類同硏,及水浸鉢,硏之,皆費力。惟紙裹置壁隙中,良久,取硏,卽粉粹。

炒乾漆,以無煙爲度。每炒時一見煙盛,卽取下,候冷,再炒。如見煙盛,又取下,放地上。如此三四次,卽無煙。

兔絲子酒浸令肥,用紙筋纏,捏成小餠。微乾帶濕,碾則易碎。以其餘者,再如此碾之。但只酒浸爛而碾成膏,却焙而再碾之,必碎。

牡礪須先爲細末,以米飮團之。入火煅則不爆。

硏乳香點痛,玄胡索三字則易細。

以醋炒鉛丹,以鹽炒鉛,成粉。

通草,拌糯米粥,焙乾,硏之,卽爲細末。燈心同。

雲母石欲成末,須益母草挒汁浸一宿,硏則易細。

熟艾欲成末,當入白茯苓少許同碾。

犀角用人肉暖。久之,搗則成末。

燈心欲末,入磁瓦末少許同碾。

生金能殺人。凡金銀箔,用手涓滴膠水於甆器內,細硏如泥。然後以水飛過,就甆,焙乹,入藥。令人用金箔貼藥上者,不宜多服。

取橘紅法。橘皮不拘多少,水浸令軟,用麁稻穅拌和,輕手揉之,其白盡去。

凡碾兎絲子,默念老鷹不輟,卽易細。

凡灸黃芪,大頭寫官字,小頭寫人字,碾易細。

牡礪有雌雄,入藥多用雄者。雄者左顧也,極有力効。

嘉禾散用枇杷葉,須是先刷去葉上毛,盡灸,入藥。不然,動人臟腑。一云,入肺經,令人發喘嗽。

乳香用乳鉢下著水,輕硏,自然成末。

紫花朮如雞腿者爲佳。用乾麥麩和之,可以致遠。

用鹽拌兔絲子,碾則易碎。

硏乳香,以紙裹,火上略烘之。

煅牡礪,先以京墨末塗之。

黃芪用帋包,席下臥一夜,次日卽不成滓。

白膠香碾爲細末,就熱熨斗攤在紙上,作膏藥妙。

碾五靈脂,入麻油三五滴,卽易成末。

凡用茯苓,細末,以水浸。攪之澄之,去其浮筋,取沈者,㬠乾,最佳。東坡茯苓賦言之詳矣。

大麻子欲取仁,須先炒令十分熱,急包起,懸井中水面上。少頃,其殼自脫。

淘洗鍾乳末時,用細絹袋盛,水淘洗。浮在面者則皆鉢末,當去之。

艾以糯米飮拌和,焙則硏成末。

硏麝香,須著少水,自然細。不必羅也。

凡製湯,末子壹兩,炒塩三錢重和之,則不蒸。

凡湯中用鹽者,不可入鐵碾。候成末,却入塩。

辨僞[编辑]

血竭多以降眞僞爲,不可不辨。以針刺手見血,用藥糝之,立止,則眞也。

安息香燒之,以厚紙覆其上,煙透者眞。

假附子法以川烏去皮爲末。糯米薄糊搜,入模匣內,印成一二十樣。用白及糊,夾紙灰拌匀,刷上,陰乹。炮之則裂。緣白及性緊,炮則裂。以湯浸少時,白及見湯則溶化。乃辨眞僞也。

廣州番藥多有僞者。好乳香多是白膠香攪糖爲之。但燒之,煙散,多吒聲者,僞也。沒藥以五靈脂作。但以乳香與茯苓共嚼,成水者是眞。

靑州蝎比他處者緊小,而尾梢多一節。

肉蓯蓉最難辨。唯咀之,卽化,都無滓者,是眞。

許彥博云,曾至雷州黃唐驛,阻水,因問土人烏藥。云,今州縣所取者,皆烏藥之老根也,結硬不堪用。其好者自根中引一條,根細如筋,長幾尺,乃生一根。兩頭尖,此根眞烏藥也。經年又生,別爲一本矣。其未生苗當年者,斷之如粉。因引其人,尋得一本,掘之,如其說。

半夏於黑卓上書字,乃眞齊州者。

辨虎睛眞者,以犬聞,則捲尾而去。

肉蓯蓉以刀切,肉有細煤沙而無滓者是。

辨血竭,少許放香匙上,近火。少時如血色者,則是眞。如假者黑色。

陽起石投於水椀中,勃泡起者爲眞。

用地龍,須是如錢者佳。

辨膃肭臍,放臥犬鼻邊。犬聞,驚跳如狂者是。

辨蘆薈,用一椀湯,以兩小塊對點椀緣上。少閒兩路金色如線下,相合者是眞。

辨白花蛇,蘄州出者,兩眼如蟬殼。廬州者,右眼枯左眼金黃,左眼枯右眼金黃,頭方,背花方勝。身自蟠,不用竹揷串。尾有白爪是。

辨犀角,鎊屑在掌中,少時易碎硏,成末。如牛角騾蹄,硏則軟。

皖山石乳香,玲瓏而有蜂窠者爲眞。先爇之,次爇沈檀之屬,則香氣爲乳。香煙罩定,難散,否則白膠香也。

反惡[编辑]

藥十八反。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玄參、苦參。細辛反芍藥。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半夏、苽蔞、貝母、白斂。

服茯苓,如喫醋,則前功俱廢。

服何首烏散,不可喫茶。

服黃連,多反爲心熱,苦助心也。

常服川烏草烏頭者,不可食合蕈。令人嘔血,合蕈與二藥相反。

今時治嗽幷痢,多用罌粟殼爲主。若不去蔕內膜,服之,能令人惡心、頭重、眼暈。

患脚氣人,不可喫鯽魚。甚驗。

有風病者,不可喫胡桃。能發風。

凡患瘡疥者,切須忌茶。

簡易方[编辑]

男女動靜說[编辑]

予觀常淸靜經云,天淸地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又讀周子太極圖,則曰,陽動陰靜。動極復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則知淸濁者,天地之位,動靜者,男女之機也。男子爲陽,陽主動,動中有靜。女子爲陰,陰主靜,靜中有動。

是以上古天眞論,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衝脉盛,月事以時下。至七七則任脉虛,太衝脉衰少,地道不通,形壞而無子。丈夫二八,腎氣盛,精氣溢寫,陰陽和,故有子。至八八則齒髮去。

以此知男女陰陽之質不同,天癸精血之形亦異。陰靜血滿,月溢則行,靜極復動也。陽動氣合,時泄而止,動極復靜也。

儻或當行而不行,不當泄而泄,則吾恐靜非其所當靜,動非其所當動。無病者幾希矣。其可不致察於斯。

四大奧論[编辑]

予嘗歷覽諸家方論,探求醫之妙理。復讀佛書,見經中多引醫爲喩有云。醫善巧方便,普救一切人。則知醫之心,卽佛之心也。疹療之際,可不明其所以乎。

盖人之有生,寓形宇內,假合四大以爲身。四大者何。地、水、火、風也。其生也由此而成,其死也由此而滅,從本不實故也。人之死生旣繫乎此,則爲醫者正當明死生之理,以究其疾痛之原可也。

夫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屬乎地。若地大不和,則髮焦,毛拔,爪枯,齒槁,皮緩,肉脫,筋急,骨痿,髓竭,腦轉,面垢,色敗。此病之原於地大者也。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屬乎水。若水大不和,則多唾,鼽涕,濃潰,血溢,津液不收,涎沫流出,痰壅,淚盈,精走,氣泄,大小不淨盈流於外。此病之原於水大者也。

至於煖氣則歸火,動轉則歸風。若火大不和,爲煩,爲熱,爲焦渴,爲癰痬,爲狂走,爲癃閉。若風大不和,爲偏枯不隨,爲四肢癱癏,爲口眼喎斜,爲筋脉攣急,爲痒,爲痛,爲痺,爲𤸷。火大風大,病各不同。

四者和合則一身安榮。有一不和,皆能爲病,况於離散者乎。矧乎四大之身,人所均有而不自覺,知醫之聖師亦祕而不示於人。唯佛書則言之詳矣。

盖佛爲大醫王,了達生死,故能洞明此理。予因得以經中所說,一貫乎醫。後之來者,毋以予言爲迂。若以予言爲迂,是亦以佛氏爲迂。

五常大論[编辑]

太和絪縕,天地設位,化生萬物,而人位乎其中,三才立矣。夫人之一身與天地同流。上部法天,主胷已上至頭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

昔黃帝興問於前,而秦越人演義於後。理意宏深,卒難明曉。爰及賢哲閒生,互相祖述,載之方冊,班班可攷。

然措辭立說,各顯其能,未免彼是而此非,甲可而乙否。後學寧無惑焉。

予嘗伏讀聖經,探賾玄微,參以諸家之善,立爲五常大論。法先聖之遺文,爲後人之龜鑑。其文自頂至踵,四末五官,由中及外,五藏六府,區分類析。至於經絡之循環,氣脉之交涉,粲然靡所不載。揆之於前,頗爲詳備,非曰能之,願共學焉。

○髓者,精之根,命之元也。精者,血之本,神之苗也。萃五味之英,集五氣之和,融結而爲之。夫五臟皆有精,而內舍於腎,以育百骸。諸骨皆有髓,而上屬於腦,以鎭諸陽。故腎爲精之舍,腦爲髓之海也。

○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于泥丸內,則百神之所輯,爲一身之元首也。手之三陽,從手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六陽之脉會於頭閒,是以頭痛多屬於陽也。

陰病亦有頭痛者乎。盖諸陰之脉皆行至頸、胷中而還,不上循頭。獨厥陰肝脉上入頑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巓。內經曰,頭痛巓疾,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又有病頭痛連齒,時發時止,數歲不已者,由寒氣內至骨髓。骨髓者以腦爲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此腎所生病也。諸陰經並無頭痛,唯肝腎二經有者,由此故也。

○面者,人神之牖也。上布五嶽,分列五官,以屬五藏。

目者肝之官,主鑒辨五色。鼻者肺之官,主吸引五臭。口者脾之官,主嗜食五穀。舌者心之官,主品嘗五味。耳者腎之官,主分別五音。五官旣具,則一身之精神皆備於面矣。

內經云,女子六七面皆焦,丈夫六八面始焦。由陽明氣衰於上也。

以其手陽明支脉,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足陽明之脉,起於鼻,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却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難經云,人面獨能耐寒者,以其諸陽之脉皆上至頭耳。黃帝於面焦髮墮,獨言陽明,而不言諸陽者,盖諸陽之脉雖上循頭,而不若陽明之脉維絡于面也。

合二經而攷之,可識經脉之循環,驗氣血之消長也。苟情動於中,邪淫於外,形色有變,皆見於面,不可槩擧。

○頸項者,諸陽輻湊之地。六陽之脉,皆自肩頸出入缺盆,下絡五藏。所以古人取人迎動脉於頸閒,以候五藏六府之氣有餘不足也。

其爲病則不一。或頸項強痛不可回轉,或頸項痛而嗌乾,或頸項痛連入缺盆,則各隨其經脉所屬而爲病焉。至于九瘺、瘰癧、癭瘤多生於頸項者,亦由經脉之所聚也。

○肩者,六陽之脉與陽維之會,皆走於肩而相交會,循肩上下。因知肩爲諸陽之道塗,筋骨之樞會。故能任重負戴。

○背中,胷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胷中而轉行於背。經云,人身之陰陽者,背爲陽,腹爲陰。故五藏六府之腧皆在於背也。

○臑者,臂節也,穴名曰天府。肘者,手腕也,穴名曰尺澤。臂者,從肩至掌,統而言之也。夫手之三陰三陽,皆循臂前後,廉上下往來,或由中而行。故爲病大同而小異,用藥亦可以兼理。灸之刺之則各隨其經也。

○腋者,掖也。手三陰之脉與足少陽之脉,循腋上下。故爲病則腋多腫痛。

靈樞經曰,手太陰之脉,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之脉,從心系却上肺,出腋下。手厥陰之脉,循胷出脇上,出腋下。足少陽之脉,則從缺盆下腋,循胷中,過季脇。凡此四經,或橫出腋下,或循腋上下別行,各有其道也。

人有患胡臭漏腋者,古方共爲一病,以理攷之,其證不一。

胡臭者,多因勞逸汗漬。以手摸而嗅,致淸氣道中受此宿穢,吸上泥丸,散入百脉,多相沾染。忌之爲得。

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太過而有所發,致湊理不密。其汗則自腋下泄出,浥又而濕,汚衣數重皆透。臭不可近。

夫胡臭漏腋皆腋中之疾,雖不傷人命,而害人身。奉親事君,乃至交遊,皆非所宜。脩身之士務爲淸潔者,偶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

○脇者,左右腋下也。肋者,脇骨也。肝膽二經交會於此,是以脇痛多屬肝膽也。難經云,藏會季脇。季脇在軟肋之際,其端有穴,名曰章門。直臍傍二寸八分,是脾之募,足少陰、厥陰所會也。凡熱病在內者,則取其穴之所會,以去其疾也。

○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與脊、脇、腹周回相著如幕。以遮蔽濁氣不上熏於心肺。所謂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在兩乳閒,爲氣之海,以分布陰陽,志和氣達,則喜樂由生。

又云,膈肓之下,中有父母。膜肓之上者,氣海居焉。氣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氣海爲人之父母。肓膜謂心肺之閒也。

○臍者,齊也。根源本始生成之處。沖和凝結之氣通而禀受生焉,有生生不窮之義。及其形質已具,分誕有期,則如匏瓜桃李,臍乾而蔕脫矣。是以號爲神闕,前當腸胃,後直腎兪,爲天地中分。

黃庭云,兩部水王對生門。又云,後有密戶,前生門。生門者,臍也。嬰兒在母腹中,取氣於臍管,母呼亦呼,母吸亦吸。正與密戶相對,所謂臍者如此。况臍之上下左右,乃腸胃盤曲會聚之所。經所以言五藏之動氣發於臍之上下左右也。

足陽明衝脉皆俠臍,而督脉貫臍中央。臍或凸出者,水氣積於脾元。臍腹㽲痛者,寒邪傷於下藏,不可不知。

○腰挾脊而居,前與臍平,爲前後分。足少陰之脉貫脊,足太陽之脉抵腰,故腰者腎之外候。

腰半以上同天之陽,腰半以下同地之陰,腰爲陰陽之界也。腰當人身之中,任罄折俛仰之勞。設或氣鬱於內,邪干於外,皆致腰痛,當以脉之與證驗之。

至于房勞疲力,耗竭精氣,墜墮惡血,留滯經絡,與正氣衝擊,傴僂重腫,痛引季脇,謂之曁腰痛。

或作勞汗出,衣裹冷濕,久久得之,腰冷如水,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食飮如故,腰以下如帶五千錢,謂之腎著腰痛。治之各有法。

內經云,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嗚呼,腰痛屬外候,猶有不可治者,深可歏矣。

○二陰者,前後便也。難經云,大腸小腸會爲闌門。言闌約水穀,從其泌別者也。

其穀自小腸承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則滲灌入於膀胱上口,而爲溲便。

若穀之滓穢則自闌門而傳道於大腸。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以分別淸濁也。內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者,腎之外竅也。

前曰溲便。精血亦自此道出。故男子水令居下,火令居上。女子水令居上,火令居下。所以男子由此分而爲水火未濟之卦,女子由此分而爲水火旣濟之卦也。

後曰肛門。肛門猶車之𨊧也,爲肺下口,號爲通事吏。難經云,下極爲魄門。魄門者,𨊧門也。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熱則肛門腫縮,閉塞不通。寒則肛門脫出,腸鳴洞泄。狐惑傷寒證云,虫食其肛,下唇有瘡。諸証不同,學者宜審之。

○髀股者,足脛也。膝者,脛頭也。膕者,足腕也。腨者,足肚也,一名腓腸。趺者,足面也。足之六經流注之地。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至目。三陽之脉行足外廉,皆循股也。三陰之脉行足內廉,皆循髀也。唯膕中腨內,陰陽上下行呼其閒。

至于膝,則太陰陽明之脉皆循股而入膝,少陽之脉則出膝外廉也。足趺者,足面繫鞋之所,骨閒動脉應指,名曰衝陽。足陽明胃脉氣之所發也。傷寒必胗此者,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肝膽之脉雖亦循趺上下,但所行各異其道。夫十二經脉,包羅一身,無所不至矣。

昔紂妃妲己冬月見二少年朝涉。謂紂曰,一老生之子,一少生之子。紂曰,何以知之。妲己曰,少生者耐寒,髓滿脛也。老生者畏寒,髓不滿脛也。紂斮其脛而觀之,信然。因知人之虛實由禀受之各異也。

內經曰,腎生髓,髓生肺。子母之義。孫眞人以髓應肝膽,盖不失其本也。夫髓爲精之根,精爲血之本、命之元、身之主也,豈可不持盈守成而保其有我哉。

直指方[编辑]

諸陰諸陽論[编辑]

禀五行之氣,而爲萬物之最靈者,人也。人禀五行之氣而生,曰陰與陽。誰獨無是哉。心爲手少陰,腎爲足少陰,肺爲手太陰,脾爲足太陰,肝爲足厥陰,心包絡爲手厥陰,此手三陰足三陰之經也。

小腸曰手太陽,膀胱曰足太陽,大腸曰手陽明,胃曰足陽明,膽曰足少陽,三焦曰手少陽,此手三陽足三陽之經也。

陰六陽六,合而爲人身之十二經。是經者,所以周環一身,自上至下,往來流通,而無閒斷也。其脉,則於兩手三部應焉。

故自其身者言之,腑爲陽,臟爲陰,外爲陽,內爲陰,上爲陽,下爲陰,頭戴陽,足履陰,背負陽,腹抱陰。氣屬陽而陽爲衛,血屬陰而陰爲榮。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互根,榮衛不息。陽動所以爲陰之役使,陰靜所以爲陽之鎭守。

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呼吸之閒,脾受穀味。是則一身之陰陽也。

自其脉者推之,關前爲陽,陽得九分。關後爲陰,陰得一寸。所以有主治之分。浮之實大,沈之損小,曰陽盛陰虛。沈之實大,浮之損小,曰陰盛陽虛。所以有表裏之別。

脉居陽部而陰脉形,脉居陰部而陽脉見。陽虛則陰出而乘之,陰虛則陽入而乘之,及所以見寒暑,則變之機。

至若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牢、長、促、數之爲陽,虛、短、結、代、動、細之爲陰。浮、芤、滑、實、弦、緊、洪之爲表,微、沈、緩、濇、遲、伏、濡、弱之爲裏。陰病見陽脉者生,陽病見陰脉者死。是則六脉之陰陽也。

自其病者求之,寸口浮疾,陽中之陽,病主身熱頭痛,煩滿內熱。寸口沈細,陽中之陰,病主少氣汗出,悲傷不聊。尺脉浮滑,陰中之陽,病主小腹痛滿,大小便難。尺脉沈細,陰中之陰,病主兩股酸疼,陰癢遺瀝。

陰出於陽其病怒,陽入於陰其病靜。腑病欲得寒,掀衣氣麁,又欲見人者,爲陽。臟病欲得溫,惡聞人聲,閉戶獨處者,爲陰。

腑病屬陽,陽主動,故其痛多走注而不止。臟病屬陰,陰主靜,故其痛有常處而不移。陽病旦靜,陰病夜寧。陽虛暮亂,陰虛夜爭。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陰動則發熱,陽動則有汗。

賊風客邪,陽受之,飮食居室,陰受之。陽受風氣,傷風者先於上。陰受濕氣,傷濕者先於下。

其或邪居陽脉之閒,則四肢熱盛而爲狂。邪入陰脉之內,則六經凝澁而爲痺。無陽卽厥,無陰卽嘔。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陽病不能俯,陰病不能仰。重陽者狂,重陰者顚。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是則諸病之陰陽也。噫,是固然矣。

抑古人所謂陰陽維蹻覆溢關格者,又何如哉。曰,脉有陽維、陰維、陽蹻、陰蹻、衝、督、任、帶,凡此奇經八脉,別道而行。如設溝渠,以備水潦之溢,病非自生,盖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

維者,緫持諸脉之綱維。陰陽不相維,則悵然失志。蹻者,徤足行走之關要。督言其都,陽脉之會也。任取其姙,生養之原也。衝者陰脉之通,自足至頭,通受諸經之氣血。帶者廻繞於身,緫束諸脉,取束帶之義焉。

故陽維之病若寒熱,陰維之病苦心痛,陽蹻之病陽急而狂奔,陰蹻之病陰急而足直,衝病則氣逆而裏急,督病則脊強而折厥,任病則男疝氣而女帶瘕,帶病則腹脹滿而腰溶溶。其衝任二經,是又婦人乳、血、月候之所從出,奇經之脉,其如是乎。

關前爲陽脉,當九分而浮,若連倂而上至魚際者爲溢。溢則外關內隔,是爲陰乘。關後爲陰脉,當一寸而沈,若連倂而下入尺澤者爲覆。覆則內關外隔,是爲陽乘。

寸脉皆虛爲陽虧,尺脉皆虛爲陰虧。寸脉下不至關爲陽絶,尺脉上不至關爲陰絶。虧猶庶幾,絶與關隔,眞危脉也。覆溢虧絶,其如是乎。

雖然人事不可不知也。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不意,氣多厥逆。七情所發,病家謹焉。甘辛之劑,以之助陽,酸苦之劑,以之助陰,有志活人者,又當識此。

問病論[编辑]

東坡先生嘗曰,吾平生求醫,盖於平時默驗其工拙。至於有疾,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後診視,使醫者了然知厥疾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于中,則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療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爲事哉。

誠哉斯言,眞警迷濟世之砭劑也。何者。脉之與證相依而行。脉者所以剖其證之未明,證者所以索其脉之猶隱。據脉以驗證,所謂得手應心者是爾。問證以參脉,所謂醫者意也是爾。烏可擧一而廢一哉。

私竊怪夫近世以來,多秘所患以求診,以此驗醫者之能否。醫亦不屑下問,孟浪一診,以自挾其所長。甚者病家從前誤藥,或飮食、居處有所諱誨,雖問之而不以盡告。遂至索病於冥漠之閒,辨虛實冷熱於疑似之頃,毫釐千里。寧不委命一擲,與人試伎乎。

此余於終篇,所以特擧前軰格言,以解世俗之惑。不然,難經有謂,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者,又果何意邪大人小兒諸病瘥後,飮食且須旋進,常若不足,母使食氣傷胃。其病復來。大熱方退,尤不可飽。小兒傷乳,熱復則同。

論易簡方[编辑]

易簡方論,前後活人,不知其幾。近世之士,類以春秋之法繩之,曰易簡繩愆,曰增廣易簡,曰續易簡論。借古人之盛名,以自伸其臆說。吁,王氏何負於人哉。

余謂易簡方論,後學指南。四時治要議論似之,自有人心權度存焉耳。况王氏晩年,劑量更定者不一,日月薄蝕,何損於明。若夫索瘢洗垢,矯而過焉,或者公論之所不予也。

證治提綱[编辑]

得病有因[编辑]

治病活法,雖貴於辨受病之證,尤貴於問得病之因。風則走注,寒則拘攣,暑則煩渴,濕則重滯,此受病之證然爾。

或耗於交淫,或觸於驚怒,或傷於酒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自非委曲尋問其因,則以意治病,豈不繆耶。

有人喉閒麻癢。醫問其平日所嗜,曰常喫鳩子。乃知鳩食半夏苗,以生薑治之而愈。

有人痰熱昬迷不醒。醫問其喜食者何。有曰酷好煎灸飛禽。乃用紅圓子、小七香圓末之,而入朱砂膏爲小圓,薄荷泡湯灌下,須臾卽蘇。

有人暑月深藏不出。因客至于䆫下,忽爾倦怠力疲。自作補湯,得之,反劇。醫問其由,連進兩服香薷散,作效。

擧此爲例,其他可推。古云醫者意也。苟不究其得病之因,其何以爲意會。

治病當先救急[编辑]

治病如奕碁,當先救急。急者何。救其重,而略其輕也。

假如病人發熱經日。服通利之劑,泄瀉不止,嘔吐大作,粥藥不入,而熱猶未已。

治法略去發熱一節,且以定嘔進食爲先。惟人參、生薑入些灸甘草煎湯,調蘇合香圓,嚥下養正丹。斟酌圓數與之。

進劑以還,嘔吐自定,飮食漸進,泄瀉亦自不作。是元氣旣正,縱有微熱,特假熱耳。人參、川芎、柴胡、甘草調理之。

治病如操舟[编辑]

操舟在手。當風波震蕩之衝,一有轉移,則舟覆矣。醫權藥衡,主持在我,不可偏徇病家所欲,尤不可張皇,使病人驚。

閒有病家粗識皮膚,辨難反覆,萬勿惑焉。又有瘥後,觸犯再復,隱諱不言,須詰問其由,庶得對病施藥。

用藥中病不必盡劑[编辑]

治寒以溫,治熱以凉。但中病卽止,矯枉則過正也。

盖凉藥頻施,必至於嘔惡沈冷,溫藥頻施,必至於煩燥閧熱。所貴酌量權度,一毫無過用焉,是爲活法。

經常用藥自有奇功[编辑]

人有中年以上,素挾風痰,腹中時痛。忽爾感冒,雖已發散寒邪,無復發熱頭疼之苦,柰何風痰嘔吐俱作。諸藥罔功。

但用伏苓二陳湯加南木香、白豆蔻作劑,入生薑、烏梅同煎,調蘇合香圓貳粒,嚥下白圓子貳拾圓。連續兩服,嘔止痰消,自然思食。繼是以北參、川芎、橘皮、白豆蔻、灸甘草調之。

若通小便,則於內加麥門冬,若通大便,則於內加枳殼,以嚥神保圓肆伍圓。大小腑一通,頓遂勿藥之喜。

論肝脾主病[编辑]

經曰,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盖肝脉可以知風寒之出入,脾脉可以驗飮食之盈虧。

肝亦主血,脾亦主痰。以其脉之虛實而益損之,以其病之關繫而對治之,君請擇斯二者。

病人尺脉洪大[编辑]

此病在下部也,當踈利而出之。脉洪大主熱,多是大小便不通。

或小腹結急,臍下蓄血。或腎氣攻刺,發作奔豚,或下焦停水,外腎虛腫。或風邪攻腎,脚痺腰疼,或腎臟風毒,身下瘡癢。

當隨證體認,以對病之劑主之,大槩通利爲第一義。臨診精思而熟審焉。

水氣腎氣血氣風毒擒縱治法[编辑]

此等證候,先以靑皮、陳皮、枳殼、北梗、半夏、紫蘇、生薑、甘草,解其寒邪,調其衛氣。然後斟酌,用十棗湯,呑養正丹。

輕者却只用神保圓,夾靑木香圓。以五靈脂入烏梅、濃蜜煎湯,嚥下。錢氏宣風散,亦可以踈利風毒。

俟大便通快流行,其痛已减,繼是二陳湯加當歸、川芎、木香、縮砂軰,調理之。

退熱[编辑]

退熱用凉藥,不可十分盡。或餘熱些少未去,不足關心,自然無事。否則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

一方多用川芎、伏苓、甘草,少用白朮,麁末水煎,病後和胃,收斂浮陽。屢試得效。

柴胡退熱不及黃芩[编辑]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世俗治熱,例用柴胡,最爲穩當。至若黃芩一軰,則指爲大寒,不敢用之。不思藥病不相當,鮮克有濟。繼今退熱而熱不去者,須用黃芩。

退熱有法[编辑]

凡壯熱煩燥,用柴胡、黃芩、大黃解利之。其熱乍輕而不退,盍用黃芩、川芎、甘草、烏梅作劑。或用黃連、生地黃、赤伏苓同煎。臨熟入燈心壹捻主之,其效亦速。盖川芎、生地黃皆能調血,心血一調,其熱自退。

滯血發熱[编辑]

其人脉濇,必有漱水之證,必有嘔惡痰涎之證,必有兩脚厥冷之證,亦必有小腹結急之證。或唾紅,或鼻衄,此皆滯血作熱之明驗也。

用藥不止於柴胡、黃芩。當以川芎、白芷、桃仁、五靈脂、甘草佐之。大便秘結者,於中更加大黃、濃蜜,使滯血一通。黑物流利,則熱不復作。

下後大腸熱腫墜重[编辑]

諸有裏熱,法當通利大便。然下後腸頭熱腫而墜重者,此更有熱。有瘀血挾氣,而蓄在下焦也。

更用黃連、黃芩、大黃軰,下之於內,以炒阿膠、炒枳殼、百藥煎爲佐。多入濃蜜幷烏梅同煎,薑錢四五片可也。

肚皮痛[编辑]

腎虛不能行水,加之酒麵無度,醉後輒睡,酒與水交聚於腹中,而麵毒復纏滯其氣。是以水滲於肚皮而作痛矣。

治法,錢氏宣風散用蜜水煎,嚥下神保圓。俟其大便流利,然後以靑木香圓壹分,安腎圓倍之,用二陳湯入少塩幷生薑同煎,空心嚥下。脾腎氣復,自然向安。

胷堂氣隔[编辑]

有肺經伏熱而氣隔者,有痰水在上而氣隔者,大槩以伏苓、半夏、枳殼、桔梗爲治法。

其肺熱者,如聖湯加桑白皮佐之。心下水氣者,小半夏伏苓湯效。

胷煩,活人書用山梔子。

朱氏集驗方[编辑]

煮膠法梁國佐傳。[编辑]

鹿角不以多少,先用瓦缸,盛水,浸三日。漉出,用江中沙子揩洗,要見黃色。然後用鋸二寸長一塊,別換江水,再入缸,浸三日。

用一大瓦鉢有盖者,用塩泥和陳壁土作泥,固濟,隨鉢大小作一竈。用第二次所浸水入鉢內,和鹿角煮。

常以鐵甁燒水在竈門口,如鉢內水耗一寸,又添一寸。斷不可添冷水。須用純櫟炭。凡三日三夜不可斷火,以煮盡水爲度,第四日早漉出用。

乘熱修去皮,便成鹿角霜。鉢內所餘汁,須要熬取十分稠粘,却用竹筒溜出,掛在陰凍處。隔宿卽凝結,破開竹筒,用布線,鋸成餠子收頓。

又煮膠法,須用兩鍋,一鍋常要溫湯,準備添用。

又法。鹿角不用自死者,不以多少,三寸許截斷,去麁皮。將鹿角於河水內浸七日,其每日一易,候日足洗淨,鍋中煮。

每鹿角五斤,用桑白皮半斤、楮實一斤、𮎋上硫黃二兩、朱砂二兩同煮之。如水盡,旋添湯,及一伏時,自然已軟。或火不相繼,未軟,再煮一伏時。如軟,放冷,取出,於當風處掛起,便可入藥。用煮角水濾去諸藥,慢火再熬,便可爲膠。

員藥法[编辑]

蜜劑,每藥壹斤,用蜜壹斤。

麵糊劑,每藥末壹斤,用麵四兩。米粉亦如之。

儒門事親[编辑]

七方十齊繩墨訂[编辑]

方有七,齊有十,舊矣。雖有說者,辨其名而已。敢申昔人已刱之意而爲之訂。夫方者,猶方術之謂也。易曰,方以類聚。是藥之爲方,類聚之義也。

或曰,方謂五方也,其用藥也,各據其方。如東方瀕海鹵斥而爲癰痬。西方陵居華食而多頵腄贅癭。南方瘴霧卑濕而多痺疝。北方乳食而多藏寒滿病。中州食雜而多九疸、食癆、中滿、留飮、吐酸、腹脹之病。

盖中州之地,土之象也,故脾胃之病最多。其食味居處情性壽夭,兼四方而有之。其用藥也,亦雜諸方而療之。如東方之藻蔕,南方之丁木,西方之薑附,北方之參苓,中州之麻黃、遠志,莫不輻湊而參尙。

故方不七,不足以盡方之變,齊不十,不足以盡齊之用。齊者和也,方者合也。故方如瓦之合,齊猶羹之和也。方不對病則非方,齊不蠲疾則非齊也。七方者,大、小、緩、急、奇、偶、複也。十齊者,宣、通、補、寫、輕、重、滑、澁、燥、濕也。

◇夫大方之說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盖治肝及在下而遠者,宜頓服而數少之大方。病有兼證,而邪不專,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

王太僕以人之身三折之。上爲近,下爲遠,近爲心、肺,遠爲腎、肝,中爲脾、胃。胞、䐈、膽亦有遠近。

以予觀之,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身半以下其氣三,地之分也。中脘,人之分也。又手之三陰陽亦天也,其氣高,足之三陰陽亦地也,其氣下,戊己之陰陽亦人也,其氣猶中州。故肝之三服,可倂心之七服,腎之二服,可倂肺之七服也。

◇小方之說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兩微而頻服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兩微而少服而頻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

病無兼證,邪氣專,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故腎之二服,可分爲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

◇緩方之說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糖、蜜、棗、葵、甘草之屬是也。盖病在胷鬲,取甘能戀也。

有丸以緩之之緩方。盖丸之比湯散,其氣力宣行遲故也。

有品件群衆之緩方。盖藥味衆,則各不得騁其性也。如万病丸七八十味遞相拘制也。

有無毒治病之緩方。盖性無毒則功自緩矣。

有氣味薄藥之緩方。盖藥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故補上治上,制之以緩,緩則氣味薄也。

故王太僕云,治上補上方若迅急,則上不任而迫走於下。制緩方而氣味厚,則勢與急同。

◇急方之說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兩陰溲便閉塞不通,借備急丹以攻之。此藥用不宜恒,盖病不容俟也。

又如中風牙関緊急,漿粥不入,用急風散之屬亦是也。

有湯散蕩滌之急方。盖湯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

有藥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藥,能上涌下泄,可以奪病之大勢也。

有氣味厚藥之急方。藥之氣味厚者,直趣於下而氣力不衰也。

故王太僕云,治下補下方之緩慢,則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氣味薄,則力與緩等。

◇奇方之說有二。有古之單方之奇方。獨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

有數合陽數之奇方。謂一、三、五、七、九,皆陽之數也。以藥味之數皆單也。君一臣三,君三臣五,亦合陽之數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三。有兩味相配之偶方。

有古之複方之偶方。盖方相合者是也。病在下而遠者宜偶方也。

有數合陰數之偶方。謂二、四、六、八、十也,皆陰之數也。君二臣四,君四臣六,亦合陰之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複方之說有一。有二方三方相合之複方。如桂枝越婢一湯,如調胃承氣湯方芒硝、甘草、大黃外,參以連翹、薄荷、黃芩、梔子以爲凉膈散。是本方之外,別加餘味者皆是也。

有分兩均齊之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是也。以內經放之,其奇偶四則,反以味數奇者爲奇方,味數偶者爲偶方。下復云,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及觀仲景之制方,桂枝湯汗藥也,反以三味爲奇。大承氣湯下藥也,反以四味爲偶。何也。豈臨事制宜,復有增損者乎。

放其大旨,王太僕所謂汗藥如不以偶,則氣不足以外發,下藥如不以奇,則藥毒攻而致過。必如此言,是奇則單行,偶則倂行之謂也。意者,下本易行故宜單,汗或難出故宜倂。盖單行則力孤而微,倂行則力齊而大。此王太僕之意也。

然太僕又以奇方爲古之單方,偶爲複方。今此七方之中,已有偶又有複者,何也。豈非偶方者二方相合之謂也。複方者二方四方相合之方歟。不然,何以偶方之外又有複方者歟。此複字非重複之複,乃反覆之複。何以言之。

盖內經旣言奇偶之方,不言又有重複之方。惟云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爲重方。重方者卽複方也。下又云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由是言之,複之爲方反複,亦不遠內經之意也。

◇所謂宣齊者,俚人皆以宣爲瀉齊,抑不知十齊之中已有瀉齊。又有言宣爲通者,抑不知十齊之中已有通齊。擧世皆曰春宜宣,以爲下奪之藥,抑不知仲景曰大法春宜吐。以春則人病在頭故也。况十齊之中,獨不見涌齊。豈非宣齊卽所謂涌齊者乎。

內經曰,高者因而越之,木鬱則達之。宣者升而上也,以君召臣曰宣,義或同此。傷寒邪氣在上,宜苽蔕散,頭痛葱根豆豉湯,傷寒懊憹宜梔子豆豉湯,精神昏憒宜梔子厚朴湯,自苽蔕以下皆涌齊也。乃仲景不傳之妙,今人皆作平齊用之,未有發其秘者。

予因發之,然則爲涌明矣。故風癎中風,胷中諸實、痰飮,寒結胷中,熱蔚化上,上而不下,久則嗽喘、滿脹、水腫之病生焉。非宣齊莫能愈也。

◇所謂通齊者,流通之謂也。前後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大黃、琥珀、八正散之屬,裏急後重,數至𭍬而不便,宜通因通用。雖通與瀉相類,大率通爲輕而瀉爲重也。凡痺麻蔚滯,經隧不湍,非通齊莫能愈也。

◇所謂補齊者,補其不足也。俚人皆知山藥丸、鹿茸丸之補齊也。然此乃衰老下脫之人方宜用之,今往往於少年之人用之,其舛甚矣。

古之甘平、甘溫、苦溫、辛溫皆作補齊,豈獨硫黃、天雄然後爲補哉。况五藏各有補寫,肝實瀉心,肺虛補腎。經曰,東方實,西方虛,寫南方,補北方。

大率虛有六,表虛、裏虛、上虛、下虛、陰虛、陽虛。設陽虛則以乾薑、附子,陰虛則補以大黃、硝石。世傳以熱爲補,以寒爲寫,訛非一日。豈知酸、苦、甘、辛、醎各補其藏。

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善用藥者,使病去,而五穀進者,眞得補之道也。若大邪未去,方滿方悶,心火方實,腎水方耗,而驟言鹿茸、附子,庸詎知所謂補齊者乎。

◇所謂瀉齊者,泄瀉之謂也。諸痛爲實,痛隨利减。經曰,實則瀉之,實則散而寫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大黃、牽牛、甘遂、巴豆之屬皆寫齊也。

惟巴豆不可不愼焉。盖巴豆其性燥熱,留毒不去,變生他疾。縱不得已而用之,必以他藥制其毒。盖百千證中或可一二用之,非有暴急之疾,大黃、牽牛、甘遂、芒硝足矣。今人往往以芭荳熱而不畏,以大黃寒而反畏,庸詎知所謂瀉齊者哉。

◇所謂輕齊者,風寒之邪始客皮膚,頭痛身熱,宜輕齊消風散。升麻、葛根之屬也。故內經曰,因其輕而揚之,發揚所謂解表也。

疥癬痤疿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薰之,皆輕齊也。故桂枝、麻黃、防風之流亦然。設傷寒冒風,頭痛身熱,三日內用雙解散及嚔藥,解表出汗,皆輕齊之云耳。

◇所謂重齊者,鎭縋之謂也。其藥則朱砂、水銀、沈香、水石、黃丹之倫,以其體重故也。

久病咳嗽,涎潮于上,咽喉不利,形羸不可峻攻,以此縋之。故內經曰,重者,因而减之。貴其漸也。

◇所謂滑齊者,周禮曰滑以養竅。大便燥結,小溲淋澁,皆宜滑齊。燥結者,其麻人、郁李之類乎。淋澁者,其葵子、滑石之類乎。

前後不通者,前後兩陰俱閉也。此名曰三焦約也,約猶束也。宜先以滑齊潤養其燥,然後攻之,則無失矣。

◇所謂澁齊者,寢汗不禁,澁以麻黃根、防己。滑泄不已,澁以荳蔻、枯白礬、木賊、烏魚骨、罌粟殼。

凡酸味亦同乎澁者,收斂之義也。喘嗽上奔,以虀汁烏梅煎,寧肺者,皆酸澁齊也。然此數種,當先論其本,以攻去其邪,不可執一以澁,便爲万全也。

◇所謂燥齊者,積寒久冷,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淸冷。此爲大寒之故,宜用乾薑、良薑、附子、胡椒軰以燥之。非積寒之病不可用也。

若久服則變血溢血泄,大枯大涸,溲便癃閟,聾瞽痿弱之疾。設有久服而此疾不作者,愼勿執以爲是。盖疾不作者或一二,誤死者百千也。

若病濕者,則白朮、陳皮、木香、防己、蒼朮等皆能除濕,亦燥之平齊也。若黃連、黃蘗、梔子、大黃,其味皆苦。苦屬火,皆能燥濕。此內經之本旨也,與世相違久矣。嗚呼,豈獨薑附之儔方爲燥齊乎。

◇所謂濕齊者,潤濕之謂也。雖與滑相類,其閒少有不同。內經曰,辛以潤之。盖辛能走氣,能化液故也。

若夫硝性雖鹹,本屬眞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獨金化爲然,蓋有火以乘之,非濕齊莫能愈也。

服藥一差轉成他病說[编辑]

語云,子之所愼,齋戰疾,又曰,丘未達,不敢嘗。此言服藥不可不畏愼也。然世有百十年相襲之蔽至今不除者。敢略數一二,使後車改轍,不蹈前覆。

夫傷寒、瘟疫、時氣、中暑、風溫、風瘧與中酒傷食者,其初相類,此最誤人。或先一日頭痛,曾傷酒便歸過于酒,曾傷食便歸過于食。初覺滿悶,醫者不察其脈,不原其始,徑用備急丹、纏積丹、軟金丸、酒癥丸。此藥犯芭豆,或出油不盡,大熱大毒,走泄五七行或十餘行。其人必津液枯涸,腸胃轉燥,發黃瘀熱,目赤口乾,恍惚潮熱,昏憒惑狂,諸熱交作。如此誤死者,不可勝擧。

差其人或本因酒食致過,亦能頭痛身熱,戰慄惡寒。醫者不察其脉,不究其原,反作傷食發之,桂枝、麻黃、升麻之屬以汗解之。汗而不解,轉轉疑惑,反生他證。如此誤死者,可勝計哉。

又如久病咳嗽,形體羸瘦,食飮减少,旦靜夜劇,醫者不察,便與烏梅、罌粟殼、紫苑、枯礬。如此峻攻,嗽疾未除,澁滯之病作矣。嗽加之澁,飮食彌减,醫者不察,更以熱齊養胃,溫齊和脾。致令頭面汗出,燥熱潮發,形容瘦瘁,涎液上出,流如湧泉。若此死者,不可勝數。

又如婦人產餘之疾,皆是敗血惡物,發作寒熱,臍腹撮痛,乳潼枯涸,食飮消减,醫者不察,便謂產後血出數斗,氣血俱虛。便用溫熱之齊養血補虛,止作寒治,擧世皆然。

豈知婦人之孕,如天地之孕物也。物以陰陽和合而後生,人亦以陰陽和合而後孕,偏陰偏陽,豈有孕乎。此與禾黍瓜果之屬何異哉。若水旱不時,則華之與實,俱痿落矣。此又與孕而不育者,復何異哉。七月立秋後十八日,寸草不結者,猶天寒故也。今婦人姙娠終十月,無難而生,反謂之寒,何不察其理之甚也。

竊譬之冶塼者,炎火在下,以水沃其窯之巓,遂成塼矣。塼旣出窯,窯頓寒耶。世俗竟傳黑神散之屬,治產後一十八證,非徒其不愈,則經脉涸閉,前後淋閟,嘔吐嗽疾,凡百熱證生矣。若此誤死者不可計之。曷若四物湯與凉鬲散對停,大作湯齊而下之,利以數行,惡物俱盡,後服淡甘之齊自愈矣。

又如小兒腹滿喘嗽,痰涎不利,醫者不察,便用白餠子之屬。夫白餠子芭豆大熱有大毒,兼用膩粉,其後必生口瘡、上喘、欬嗽、嘔吐、不嗜飮食之疾。然此治貧家小兒猶或可効,膏梁之家必生他病。又何疑哉。

又如寫利之疾歲歲有之,醫者不察,便用聖散子之屬。乹薑、赤石脂、烏梅、甖粟囊、官桂、石榴皮、龍骨、牡礪之屬,變生小便癃閟,甚者爲脹,又甚者水腫之疾生矣。閒有愈者病之微者也,甚則必不愈矣。

又如人病停飮,或因夏月傷冷過多,皆爲脾胃客氣有餘也,宜逐而去之。醫者不可以爲脾衰而補之,則痞者更痞,滿者更滿,復有芭豆丸下之者。病雖少解,必不嗜食,上燥之病生矣。

又如人因閃肭膝腂,肘腕大痛,醫者不察,便用䤵針出血。如未愈者,再三刺血,出血旣多,遂成跛躄。內經曰,足得血而能步,血盡,安得步哉。

若余治閃肭則不然。以禹功散或通經二三錢,下神祐丸或除濕丹百餘丸,峻寫一二十行,則痛出當痒發。痛屬夏,痒屬秋,秋出則夏衰矣。此五行勝復之理也。故凡腰胯脇痛,杖瘡落馬,墜墮打撲,莫不同然。

盖此痛得之於外,非其先元虛元弱。古人云,痛隨利减。宜峻瀉一二十行畢,但忌熱酒,可一藥而愈。勿謂峻寫,輕侮此法。

昔有齒痛連月不止,以鐵鈐鈕取之,血不止而死。又有人因上下齒痛,凡百痛者輒取。不數年上下齒盡,至五十歲,生硬之物皆不能食。夫上下齒痛,皆由手足陽明二經,風熱甚而痛矣。可用大小承氣湯、藏用丸、祛風丸等藥,瀉之,則痛當自止。內經曰,諸痛痒瘡痬,皆屬心火,啓玄子云,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心者火也,火生土之故也。出牙之誤,不可不知。

又如治水腫痛者,多用水銀、輕粉、白丸子大毒之藥下之。水腫未消而牙齒落,牙齒落而不進食,水盡而立斃。復有人於兩足鍼之,水出如泉,水盡亦斃。

偶有所遇厥疾獲瘳記[编辑]

余昔過夏邑西。有婦人病腹脹如鼓。飮食乍進乍退,寒熱更作而時吐嘔,且三載矣。師覡符呪,無所不至,惟俟一死。

會十月農隙,田夫聚獵。一犬役死,磔于大樹根盤,遺腥在其上。病婦偶至樹根,頓覺昏憒眩瞀不知人,枕于根側。口中虫出,其狀如蛇,口眼皆具,以舌䑛其遺腥。

其人驚見長虫,兩袖裹其手,按虫頭極力而出之。且二尺許,重幾斤,剖而視之,以示諸人。其婦遂愈,虫亦無名。此正與華元化治法同,盖偶得吐法耳。

又有一書生瘧,閒日一作。將秋試,及試之日乃瘧之期。書生憂甚,誤以葱蜜合食。大吐涎數升,瘀血宿食皆盡,同室驚畏。至來日入院,瘧亦不發,亦偶得吐法耳。

正隆閒有聖旨取汴梁諸匠氏。有木匠趙作頭、鐵匠杜作頭,行次,失路,迷至大宅,乞宿。主人不納曰,家中有人重病,不敢納君。杜作頭紿曰,此趙公乃汴梁太醫之家。今蒙上司見召,迷路至此,盖病者當愈而遇此公也。

主人默而入,良久復出,將邀二人入室。與之食已,主人起請曰,煩太醫看病何如。趙見而笑曰,一藥可愈。二人竊議曰,來時所携熟藥,寄他車上,此中實無奈何。杜曰,此甚易耳。潜出門,得牛糞一塊,作三十粒,下以溫水。少頃,病人覺胷中如虫行,一涌而出,狀若小蜣蜋一二升。以手探之,又約一升,頓覺病去。

明日主人出謝曰,百歲老人未嘗見此神効之藥也。禮餞二人,遂歸。嗚呼,此二子小人也。欲苟一時之寢,遂以穢物治人。亦偶得吐法耳。

又有一婦病風癎。從六七歲因驚風得之,自後三二年閒一二作,至五七年五七作,逮三十餘歲至四十歲,日作或一日十餘作,以至昬癡健忘,求死而已。

會興定歲大飢,遂採百草而食。於水瀕採一種草,狀若葱屬,炮烝而食之。食訖,向五更覺心中不安,吐涎如膠,連日不止,約一二斗,汗出如洗。初昬囷,後三日輕徤,非曩之比。病去食進,百脉皆和。

省其所食,不知何物。訪問諸人,乃憨葱苗也。憨葱苗者本草所謂藜蘆苗是也。圖經云,藜蘆苗吐風病。此亦偶得吐法耳。

又有一婦年三十餘,病滑泄經年。皆云虛中有積,以無憂散五七日一服,至二十服不効。又服纏積丹、軟金丸,諸藥皆不効。其人服藥愈速,病勢愈甚,食飮日减。

人或謂曰,此休息痢也。宜灸中脘及左右穴,臍下氣海及膀胱穴,以三里引之。每年當冬至、夏至日灸之,前後僅万余壯。

忽門外或者曰,此病我屢諳,盖大傷飮之故,卽目桃花正開。俟其落時,以長棘針刺之,得數十腭。勿犯人手,以白麵和作餠子。文武火燒令熟,嚼爛,以米飮湯下之。

病人如其言服之,不一二時瀉如傾,前後瀉六七日,僅數百行。昬囷無所知覺,惟索冷水,徐徐而飮。至六七日,少省,尒後食日進,神日昌,氣血日和,不數年生二子。此人本不知桃花萼有取積之神効,亦偶得瀉法耳。

余昔過株林。見一童子誤呑銅鐵之物,成疾而羸,足不勝身。會六七月淫雨不止,無薪作食,過飢數日。一旦隣牛死。聞作葵羹粳飯,病人乘飢頓食之。良久泄注如傾,覺腸中痛,遂下所呑之物。

余因悟內經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牛肉、大棗、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寬緩腸胃。且腸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銅鐵所以下也。亦偶得瀉法耳。

頃有老人年八十歲,藏府澁滯。數日不便,每臨後時,目前星飛,頭目昬眩,鼻塞腰痛,積漸食减,縱得少便,結燥如彈。

一日友人命食血藏葵羹、油渫菠薐菜。遂頓食之,日日不乏,前後皆利,食進神淸,年九十歲,無疾而終。圖經云,菠菜寒,利腸胃。芝麻油炒而食之,利大便。葵寬腸,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爲急切。此亦偶得瀉法耳。

昔一士人趙仲溫赴試。暴病兩目赤腫,睛翳不能識路,大痛不任,欲自尋死。一日與同儕釋悶,坐於茗肆中,忽鉤䆫脫鉤,其下正中仲溫額上。髮際裂長三四寸,紫血流數升。血止,自怪能通路而歸,來日能辨屋脊,次見瓦溝,不數日復故。

此不藥不針,誤出血而愈矣。夫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亦偶得出血法耳。

嗚呼,世人欲論治大病,舍汗下吐三法,其余何足言哉。此一說讀之者,當大笑耳,今之醫者,宜熟察之,可也。人能謹察其眞中之誤,精究其誤中之眞,反覆求之,無病不愈。余之所以書此者,庶後之君子,知余之用心,非一日也。

又有病目不覩者,思食苦苣,頓頓不闕。醫者以爲有虫。曾不周歲,兩目微痛如虫行,大眥漸明,俄然大見。

又如北方貴人,愛食乳酪、牛酥、羊、生魚膾、鹿脯、猪腊、海味甘肥之物,皆虫之萌也。然而不生虫者,盖筵會中多胡荽、蕪荑醬、鹵汁,皆能殺九虫。此二者亦偶得服食法耳。智者讀此當觸類而長之。

水解[编辑]

余昔訪靈臺問太史,見銅壺之漏水焉。太史召司水者曰,此水已三環週,水滑則漏迅,漏迅則刻差,當易新水。

余劃然而悞曰,天下之水,用之滅火則同,濡槁則同。至於性,從地變,質與物迁,未嘗同焉。故蜀江濯錦則鮮,濟源烹楮則㵿。南陽之潭漸于菊,其人多者,遼東之澗通于葠,其人多髮。晉之山產礬石,泉可愈疸,戎之麓伏硫黃,湯可浴癘。楊子宜荈,淮萊宜醪。滄鹵能塩,阿井能膠。澡垢以汚,茂田以苦。癭消于藻帶之波,痰破于半夏之洳。冰水咽而霍亂息,流水飮而癃閟通。雪水洗目而赤退,鹹水濯肌而癆乹。菜之以爲虀,鐵之以爲漿。麴之以爲酒,蘖之以爲醋。

千派万種,言不容盡。至于井之水一也,尙數名焉,况其他者乎。反酌而傾曰倒流,出甃未放曰無根,無時初出曰新汲,將旦首汲曰井華。夫一井之水而功用不同,豈烹煮之閒,將行藥勢,獨不擇夫水哉。

昔有患小溲閟者,衆工不能差。予易之長川之急流,取前藥而沸之,一飮立溲。九疇聞之曰,精乎哉,論也。近讀靈樞經,有半夏湯治不瞑,以流水千里外者八升,楊之万遍,取其淸五升,炊以葦水火,正與此論合。乃知子和之於毉,觸一事一物,皆成治法,如張長史草書妙天下,得之公孫劍器。吁,用心亦勞矣。後之用水者,當以子和之言爲制。余于是乎作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