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醫方類聚/卷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二 醫方類聚
卷十三
作者:李祹 金禮蒙 柳誠源
1451年
卷十四

諸風門一○諸風門目錄

[编辑]

[諸風門]

[编辑]

諸風門

[编辑]

目錄

[编辑]

[编辑]

諸風門

[编辑]

[编辑]

金匱方

中風歷節病脉證幷治

[编辑]

侯氏黑散

風引湯

防己地黃湯

頭風摩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烏頭湯

礬石湯

續命湯

三黃湯

朮附子湯

八味丸

越婢加朮湯

千金方

諸風

[编辑]

小續命湯

小續命湯

大續命湯

大續命散

續命煮散

排風湯

大八風湯

八風散

小八風散

烏頭湯

葈耳散

地黃煎

大防風湯

大戟洗湯

金牙酒

馬灌酒

蠻夷酒

魯王酒

獨活酒

賊風

[编辑]

桂枝酒

大定心湯

乾薑附子湯

側子酒

芎藭湯

荊瀝湯

白朮酒

麻黃湯

半夏湯

當歸圓

麻黃續命湯

八風防風散

溫中生薑湯

腎瀝湯

茵芋酒

乾地黃圓

大巖蜜湯

小巖蜜湯

排風湯

烏頭湯

諸風門

[编辑]

千金方

[编辑]

防風湯

羌活湯

防己湯

大棗湯

犀角湯

松節酒

石膏湯

偏風

[编辑]

防風湯

葛根湯

麻子湯

白歛薏苡湯

獨活寄生湯

菊花酒

杜仲酒

風痱

[编辑]

竹瀝湯

荊瀝湯

獨活煮散

五補圓

風懿

[编辑]

獨活湯

石南湯

桂湯

附子散

甘草湯

枳茹酒

角弓反張

[编辑]

八風續命湯

當歸湯

秦芁散

吳秦芁散

風痺

[编辑]

鐵精湯

黃耆湯

白歛散

附子酒

麻子酒

頭面風

[编辑]

芎藭酒

防風湯

茵芋湯

鴟頭酒

大三五七散

小三五七散

茯神湯

防風散

摩頭散

入頂散

杏人膏

大豆酒

薯蕷散

菊花散

沐頭湯

犀角湯

防風散

風眩

[编辑]

續命湯

賁豚湯

防己地黃湯

薯蕷湯

防風湯

薯蕷煎

薯蕷圓

天雄散

人參圓

九江散

惡疾大風

[编辑]

神聖散

狼毒散

石灰酒

千金月令

造椹煎

海上仙方

頭風頭痛

[编辑]

破傷風

[编辑]

聖惠方

治中風失音不語諸方

[编辑]

防風散

附子散

羌活飮子

竹瀝飮子

荊瀝飮子

烏金煎

桂心散

獨活散

天麻散

治中風口噤不開諸方

[编辑]

漢防己散

羚羊角散

枳殼散

防風散

獨活散

消梨飮子

備急膏

治中風不得語諸方

[编辑]

麻黃散

獨活散

醋石榴飮子

生地黃汁飮子

天麻散

桑枝飮子

天南星散

牛黃丸

返魂丹

治風癔諸方

[编辑]

麻黃散

桂心散

防風散

羚羊角散

治風痙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當歸散

天麻散

白附子丸

天麻丸

牛黃丸

治風痱諸方

[编辑]

麻黃散

芎藭散

葛根散

獨活散

羚羊角散

白鮮皮散

天麻散

治中風口面喎斜諸方

[编辑]

防風散

羌活散

麻黃散

茵芋散

獨活散

天麻散

酸棗人散

肉桂熨法

治風痺諸方

[编辑]

細辛散

麻黃散

白花蛇散

羌活散

獨活散

天麻丸

蛜𧌴丸

烏蛇丸

羌活丸

治風濕痺不仁諸方

[编辑]

麻黃散

側子散

狗脊散

茵芋散

麻黃散

石斛散

側子散

蛜𧌴散

白花蛇丸

天雄丸

附子丸

天蓼木丸

堅骨益筋養血固髮萆蘚丸

治風寒濕痺身體手足不遂諸方

[编辑]

當歸散

防風散

天麻散

仙靈脾丸

萆蘚丸

治風血痺諸方

[编辑]

防風散

側子散

麻黃散

茵芋散

地黃丸

諸風門

[编辑]

聖惠方

治攤緩風諸方

[编辑]

秦芁散

防風散

生地黃飮子

側子散

羌活散

麻黃煎丸

黑龍丹

躑躅丸

牛黃丸

治卒中風諸方

[编辑]

獨活散

杏人散

桂心散

天麻散

虎掌丸

烏頭丸

白堊丸

龍腦丸

治賊風諸方

[编辑]

麻黃散

桂心散

茵芋散

漢防己散

羚羊角散

秦芁散

側子散

大續命湯

小續命湯

追風散

治風入腹拘急切痛諸方

[编辑]

烏頭散

桂心散

乾薑散

赤芍藥散

茵芋散

附子散

天雄散

治風邪諸方

[编辑]

菖蒲散

桂心散

人參散

楊上寄生散

遠志散

羚羊角散

芎藭散

金薄丸

治風恍惚諸方

[编辑]

茯神散

防風散

羚羊角散

牛黃散

鐵粉丸

治風頭痛諸方

[编辑]

石膏散

芎藭散

防風散

山茱萸散

木乳散

烏金煎

吹鼻散

摩膏

治風痰諸方

[编辑]

前胡散

旋復花散

羚羊角散

防風散

枇杷葉散

細辛散

半夏散

白朮丸

皂莢煎丸

天南星丸

皂莢丸

半夏丸

秦芁散

治風冷失聲諸方

[编辑]

五味子散

人參散

石菖蒲散

杏人煎

治偏風諸方

[编辑]

獨活散

天麻散

側子散

防風散

羚羊角散

五加皮散

茵芋散

麻黃散

防風散

枳殼丸

萆蘚丸

海桐皮丸

仙靈脾浸酒

治風角弓反張諸方

[编辑]

麻黃散

續命散

犀角散

薏苡人散

羚羊角散

葳靈仙散

麻黃散

天雄散

龍腦丸

天麻丸

治風身體疼痛諸方

[编辑]

附子散

羚羊角散

獨活散

芎藭散

防風散

五加皮散

茵芋散

治風走注疼痛諸方

[编辑]

虎骨散

烏頭散

漢椒散

桂心散

仙靈脾散

虎骨散

海桐皮煎丸

虎骨丸

骨碎補丸

狼毒丸

神效膏

治熱毒風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黃耆散

前胡散

青羊角散

漢防己散

犀角散

防風散

牛蒡子散

天竹黃丸

枳殼丸

紅雪

摩頂膏

陵零香油

麾頂油

治破傷風諸方

[编辑]

朱砂散

羌活散

赤箭散

槐膠散

附子散

防風散

獨活散

天麻散

追風散

天南星散

阿膠散

牛黃丸

羌活丸

追風丸

辟宮子丸

天南星丸

鹿角霜丸

烏頭丸

治風腰脚疼痛冷痺諸方

[编辑]

萆蘚散

羌活散

虎骨散

仙靈脾散

安息香散

虎骨丸

牛膝丸

浸酒

烏頭散

治風頑麻諸方

[编辑]

烏蛇散

白頭翁丸

烏頭丸

天南星丸

烏蛇丸

皂莢膏

治風脚軟諸方

[编辑]

獨活散

天雄散

仙靈脾散

側子丸

仙靈脾煎丸

蒴𧃔煎丸

海桐皮浸酒

烏金煎

桑枝煎

天雄煎丸

諸風門

[编辑]

聖惠方

治急風諸方

[编辑]

牛黃散

附子散

蛜𧌴散

烏蛇散

阿膠散

臘鵶散

天南星散

乾蠍散

雄黃丸

天麻散

雄黃散

白花蛇丸

龍腦丸

牛黃丸

土蜂丸

乳香丸

玳瑁丸

牛黃丸

鈆霜丸

麝香丸

天雄丸

半夏丸

白荊花丸

蠐螬丸

赤箭丸

治風嚲曳諸方

[编辑]

當歸散

獨活散

防風散

小八風散

赤箭丸

犀角丸

仙靈脾丸

側子丸

治柔風諸方

[编辑]

羌活散

大續命散

當歸散

獨活散

麻黃散

防風散

葛根散

萆蘚散

天雄丸

烏金煎丸

牛蒡酒

治白虎風諸方

[编辑]

羌活散

虎杖散

赤芍藥散

虎骨散

酸棗人散

當歸散

没藥散

白頭翁煎

麝香丸

地龍散

防風散

雄黃散

地龍糞散

鷰鷰窠土丸

葱白熨

皂莢散

治刺風諸方

[编辑]

大麻人散

薏苡人散

羌活散

天麻丸

白蒺藜丸

治頭面風諸方

[编辑]

山茱萸散

蔓荊散

赤箭散

烏蛇散

藁本散

薯蕷散

甘菊花丸

白蒺藜丸

皂莢煎丸

治風頭旋諸方

[编辑]

漢防己散

前胡散

蔓荊子散

羚羊角散

白朮散

甘菊花散

芎藭散

遠志散

獨活散

山茱萸散

天雄散

鴟頭丸

旋復花丸

摩頂細辛膏

蟬殼散

菊花醞酒

松花浸酒

治頭風目眩諸方

[编辑]

杜若散

防風散

前胡散

漢防己散

芎藭散

赤茯苓散

旋覆花散

甘菊花散

天雄散

茯神散

薯蕷散

白芷散

躑躅散

青蓮摩頂膏

治中風半身不遂諸方

[编辑]

麻黃散

附子散

獨活散

牛膝散

天麻散

萆蘚丸

烏犀丸

牛黃丸

赤箭丸

天雄丸

仙靈脾浸酒

治中風偏枯不遂諸方

[编辑]

獨活散

竹瀝飮子

桂心散

烏蛇散

麻黃散

天雄散

山茱萸散

川烏頭丸

牛黃丸

龍腦丸

三靈丹

獨活浸酒

天蓼木浸酒

皂莢丸

治歷節風諸方

[编辑]

桂心散

茯神散

萆蘚散

赤芍藥散

海桐皮散

肉桂散

酸棗人散

松脂散

虎骨散

天雄散

仙靈脾煎

虎骨丸

雄黃丸

川烏頭丸

茵芋丸

治風虛多汗諸方

[编辑]

防風散

牡蠣散

石膏散

秦芁散

石斛散

人參散

麻黃根散

治風熱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麥門冬散

茯神散

丹砂散

牛黃散

眞珠丸

犀角丸

人參丸

治風冷諸方

[编辑]

巴戟散

天麻散

雄黃丸

牛膝丸

安悉香丸

萆蘚丸

袪風補益蛜𧌴丸

附子丸

治腲腿風諸方

[编辑]

芎藭飮子

防風散

側子散

獨活散

赤箭丸

薏苡人丸

蒼耳子湯

治中風手脚不遂諸方

[编辑]

五加皮散

犀角散

醋石榴煎

附子散

仙靈脾散

丹砂丸

石斛浸酒

治風四肢拘攣諸方

[编辑]

防風散

薏苡人散

當歸散

獨活散

羚羊角散

羌活散

天麻丸

牛黃丸

酸棗人丸

萆蘚丸

乳香丸

蜂兒丸

治大腸風熱秘澀不通諸方

[编辑]

犀角散

秦芁散

㯽楖散

諸風門

[编辑]

聖惠方

治大風疾諸方

[编辑]

朱砂散

杏人丸

苦參丸

石榴浸酒

柳枝煎

防風丸

黑虎丹

烏蛇丸

白花蛇散

乳香散

雄黃散

天蓼散

赤箭丸

桂枝浸酒

茵芋酒

紫茄子根散

百花煎

乳香煎

狼毒散

摩勒香

天蓼粥

宣瀉皂莢丸

治大風𩯭眉墮落諸方

[编辑]

雷丸散

莽草散

乳香丸

青鹽散

松葉浸酒

側栢葉丸

百靈藤粥

治大風癩諸方

[编辑]

千金散

白殭蠶丸

苦參丸

丹砂丸

苦參釀酒

何首烏散

桃枝湯

治烏癩諸方

[编辑]

蝟皮丸

雄黃塗藥

硫黃散

大黑神膏

蜂房釀酒

治白癩諸方

[编辑]

鯪鯉甲丸

苦參醞酒

天麻煎

治大風出蟲諸方

[编辑]

阿魏雷丸散

朱砂散

水銀雷丸散

獨活散

治風瘙痒諸方

[编辑]

天麻散

烏蛇散

苦參散

烏金丸

枳殼浸酒

防風浴湯

治風㾦㿔諸方

[编辑]

羚羊角散

枳殼散

烏蛇散

荊芥散

沙參散

枳殼丸

蒺藜丸

苦參丸

垂柳湯

莽草膏

丹參湯

柳枝湯

治風身體如蟲行諸方

[编辑]

莽草散

栢子人散

防風散

莽草丸

白蒺藜丸

天南星丸

枳殼丸

雄黃丸

治白癜風諸方

[编辑]

苦參散

烏蛇散

白歛散

治紫癜風諸方

[编辑]

白花蛇散

醋石榴丸

代赭丸

硫黃膏

桑枝煎

治𤻤痬風諸方

[编辑]

烏蛇散

女萎膏

蜀水花膏

炊箒散

蒼耳丸

治風白駮諸方

[编辑]

治一切風通用丸藥諸方

[编辑]

靈寶丹

大黑神丸

黑神丸

大通丸

黑星丹

抵聖大通丸

黑神丸

走馬丹

龍腦丸

雄朱丹

太一丹

牛黃丸

香汗丸

烏犀丸

麝香丸

天麻丸

白花蛇丸

龍腦丸

雄黃丸

玄英丹

狐肝丸

無比牛黃丸

天南星丸

白丸子

太白丹

龍腦丸

治一切風通用散藥諸方

[编辑]

大排風散

小排風散

赤箭散

大莽草散

小莽草散

羌活散

天南星散

藁本散

龍腦散

白花蛇散

秦芁散

治一切風通用煎藥諸方

[编辑]

天麻煎

仙靈脾煎

五枝煎

百靈藤牛膝煎

天蓼木煎

石榴煎

酸棗人煎

花桑枝煎

烏金煎

菊花煎

檉葉煎

檉枝煎

烏頭煎

百靈藤煎

南燭煎

治一切風通用浸酒藥諸方

[编辑]

茄子根浸酒

海桐皮浸酒

烏鷄釀酒

茯苓菊花浸酒

茵芋浸酒

列節浸酒

牛膝浸酒

五粒松葉後浸酒

鼠粘根浸酒

白花蛇浸酒

烏蛇浸酒

烏金浸酒

桑枝浸酒

牛蒡子浸酒

百靈藤釀酒

天蓼木浸酒

附子浸酒

枳殼浸酒

諸風門

[编辑]

聖惠方

治風腰脚疼痛通用浸酒藥諸方

[编辑]

牛膝浸酒

萆蘚浸酒

石斛浸酒

虎骨浸酒

杜仲浸酒

仙靈脾浸酒

酸棗人浸酒

茄子根浸酒

五加皮浸酒

菊花浸酒

海桐皮浸酒

治一切風通用摩風膏藥諸方

[编辑]

摩風膏

烏頭摩風膏

摩風白芷膏

摩風膏

神驗膏

神驗摩風毒膏

雄黃摩風膏

烏頭摩風膏

躑躅摩風膏

烏頭摩風膏

治一切風攻手足疼痛通用淋醮諸方

[编辑]

桑枝湯

附子湯

川烏頭湯

藥茶諸方

[编辑]

四時纂要

續命湯

和劑局方

治諸風

[编辑]

至寶丹

潤體圓

烏犀圓

牛黃清心圓

摩挲圓

透冰丹

龍腦天麻煎

牛黃小烏犀圓

婁金圓

龍虎丹

麝香天麻圓

龍腦芎犀圓

銀液丹

牛黃圓

碧霞丹

雄朱丹

八風丹

牛黃生犀圓

辰砂天麻圓

青州白圓子

辰砂圓

牛黃金虎丹

防風圓

川芎圓

薄荷煎圓

天南星圓

犀角圓

皂角圓

防風湯

大通聖白花蛇散

消風散

羌活散

八風散

清神散

虎骨散

骨碎補圓

烏荊圓

太陽丹

如聖餠子

没藥降聖丹

乳香没藥圓

七聖散

白龍圓

活血應痛圓

四生散

通關散

四斤圓

鐵彈圓

大聖一粒金丹

乳香應痛圓

省風湯

追風散

乳香圓

黑神圓

拒風丹

急風散

三生飮

大醒風湯

五痺湯

壽星圓

左經圓

活絡丹

七生圓

川芎茶調散

黑龍圓

驚氣圓

乳香宣經圓

換腿圓

四生圓

輕脚圓

大防風湯

經進地仙丹

伏虎丹

烏藥順氣散

換腿圓

左經圓

木瓜圓

追風應痛圓

礠石圓

胡麻散

黑神圓

追風散

苦參圓

大全本草

不一散

驅風散

小金牙酒

麻黃杏仁薏苡仁湯

摩膏

茵芋酒

狶薟丸

大麻人酒

風引湯

諸風門

[编辑]

三因方

中風治法

[编辑]

生姜生附湯

白散子

紅龍散

神異溫風丹

獨活丹

小竹瀝湯

燒竹瀝法

獨活散

仁壽圓

鐵彈圓

活絡通經圓

舒筋保安散

松節散

芎桂散

趂風膏

小黃茋酒

仙酒

不內外因中風凡例

[编辑]

麋銜湯

附子湯

𤻤節治法

[编辑]

烏頭湯

附子八物湯

獨活寄生湯

痓敘例治法

[编辑]

括樓桂枝湯

葛根麻黃湯

大承氣湯

參桂湯

當歸酒

破傷風濕治法

[编辑]

防風散

牡礪散

香膠散

大風治法

[编辑]

換骨丹

遇仙丹

踈風散

佛手膏

去毒丹

甘草散

解毒丸

福神丹

水膏藥

通天再造散

三濟丸

八葉湯

料簡

[编辑]

衞生十全方

壯心元

神巧萬全方

治急風諸方論

[编辑]

大驅風散

小驅風散

四神散

五藏中風方論

[编辑]

犀角散

决明子丸

鎭心丸

茯神散

細辛散

烏蛇丸

壞涎丸

獨活散

皂莢煎丸

天麻丸

獨活散

癱瘓風方論

[编辑]

大鐵彈丸

白朮散

鹿茸丸

治中風半身不遂方論

[编辑]

海桐皮丸

風痱方論

[编辑]

竹𤻤飮子

竹𤻤湯

獨活散

治風痙方論

[编辑]

石膏散

天南星丸

銅屑酒

風寒熱候方論

[编辑]

荊𤻤湯

風眩方論

[编辑]

神白散

茶煎散

白龍丸

旋復花散

神聖散

大風方論

[编辑]

風諸雜候方論

[编辑]

附子散

小烏犀丸

四生丸

葳靈仙丸

苦參散

助道方

治中風氣逆證

[编辑]

治年深惡毒瘡

[编辑]

治風中半身不遂病

[编辑]

治中風口眼喎斜證

[编辑]

是齋醫方

中風

[编辑]

三建湯

白附子散

順元散

三聖散

醒風湯

龍虎丹

大聖丹

靈効元

錫磷脂元

除濕湯

蠲痺湯

回陽湯

十味如神元

香油

四神散

神仙退風丹

神應元

𤨏碎錄

中風

[编辑]

大風

[编辑]

頭風

[编辑]

簡易方

清神散

清氣散

清涼丹

人參順氣散

通頂散

天仙膏

解語湯

神栢散

救急稀涎散

勝金圓

虎骨散

活血丹

太乙神精丹

天香散

拒風圓

定風餠子

玉眞元

釣藤散

回陽湯

回陽丹

星附散

萬金散

十味剉散

黑龍圓

大通圓

靈寶丹

烏龍丹

麝香圓

麻黃散

茵芋圓

芎附散

續斷圓

增損續斷圓

枳實酒

諸風門

[编辑]

王氏易簡方

如聖餠子

盧氏諸風例

[编辑]

大聖一粒金丹

星附湯

三建湯

大省風湯

小省風湯

大紫豆湯

直指方

諸風

[编辑]

省風湯

硪骨丹

增味五痺湯

瓜蔕散

歸荊湯

風緩方論

[编辑]

排風湯

續命湯

蘇合香圓

大鐵彈圓

蝎附散

虎骨酒

鐵骨丹

鐵彈圓

歷節風論

[编辑]

虎骨散

雄麝圓

海桐皮散

獨活寄生湯

麝香圓

虎骨酒

硫黃酒

返魂追命再造散

神授圓

頭風方論

[编辑]

消風散

川芎茶調散

究原抽刀散

芎芷散

香芷散

二陳湯

如聖餠子

芎辛湯

葛根湯

桂枝葛根湯

癩風方論

[编辑]

神效追命散

皂棘湯

皂角圓

硫黃酒

黑虎丹

烏蛇圓

雄朱散

雷圓散

蝦蟆圓

蔓荊圓

返魂追命再造散

蠟礬圓

癜風

[编辑]

朱氏集驗方

諸風

[编辑]

八生飮子

舒筋圓

八寶回春湯

五虎湯

十八味流氣飮

省風散

二妙散

酒浸飮子

四君圓

醒風湯

小防風湯

附子大獨活湯

人參南星圓

附子煎

紫金圓

防風湯

黃耆六一湯

麝香輕骨丹

騗馬丹

溫絡湯

蜜陀僧散

省風湯

烏犀圓

烏藥散

正舌散

川芎散

十二味正氣散

小金丹

芎辛散

青龍膏

果皮圓

趂痛圓

聖驗黑神圓

宿州紅餠子

防風湯

消風散

仙茅散

黃栢散

唾調散

嚴氏濟生方

中風論治

[编辑]

八味順氣散

星附湯

虎脛骨酒

蠲痛圓

青龍妙應圓

加减地仙丹

二香三建湯

白虎歷節論治

[编辑]

羌活湯

虎骨散

蠲痛圓

嚴氏濟生續方

風評治

[编辑]

搐鼻法

稀涎散

星香散

省風湯

稀薟圓

換肌圓

管見大全良方

治諸風

[编辑]

三倍湯

控涎丹

大豆紫湯

木香煮散

續命煮散

獨活湯

牛黃圓

通關散

神仙解語丹

細辛散

芎羌散

雄朱蝎附散

栢子仁圓

茯苓圓

白芥子散

舒經湯

調氣散

修月魯般經後錄

蟬花餠子

三法六門

風門

[编辑]

防風天麻散

防風湯

袪風丸

消風散

川芎散

搜風丸

當歸川芎散

愈風餠子

踈風丸

通頂散

胃風湯

香芎散

鐵彈丸

宣明論

風論

[编辑]

防風通聖散

通聖散

通聖散

通聖散

犀角丸

搜風丸

川芎石膏湯

川芎神功散

換骨丹

麻黃膏

茯苓半夏湯

仙朮芎散

鈆紅散

神芎散

萬靈丸

伊祁丸

舒觔散

勝金丸

比金散

神白丹

桃仁丸

苽蔕神妙散

清風散

靈砂丹

天麻散

薄荷白檀湯

菊葉湯

東垣試効方

脉風成厲

[编辑]

補氣瀉榮湯

御藥院方

風藥

[编辑]

活命金丹

大辰砂丸

龍腦川芎丸

生朱丹

獨活續命湯

芎朮湯

通頂散

木苽虎骨丸

上清白附子丸

石膏丸

四物附子湯

騏驎竭散

蛇蝎續命湯

不換金丹

乳香消風散

生犀丸

龍麝紫芝煎

透空丸

虎骨丸

換骨丹

清神散

諸風門

[编辑]

御藥院方

金砂丹

百全丸

辟風丹

靈犀丹

犀角搜風丸

旋覆花丸

獨活丸

如聖散

茵芋散

青金丹

七寶膏

分涎丸

分涎散

銀粉丸

龍腦安神丸

牛黃鐵粉丹

靈砂丹

加减薄荷煎丸

四蒸木瓜丸

大木香丸

清膈湯

增損防風通聖散

加腦子白豆蔲薄荷煎丸

天麻丸

芎枳丸

薄荷煎

袪涎丸

至靈散

二聖散

石膏散

芎藭散

神聖散

上清散

王瓜散

没藥丸

輕骨丹

浸酒

龍腦清膈湯

虛風丸

芎藭天麻丸

透閞丸

八仙丹

太白丸

太白丹

太一散

芎黃湯

旋覆花湯

人參附子湯

龍香散

蝎稍半夏丸

通閞散

胡麻丸

川芎石膏湯

甘菊花荊芥湯

羌活丸

芎辛湯

虎骨木瓜丸

菊花散

木香保命丹

烏蛇丸

得効方

虛證

[编辑]

通氣驅風湯

加减續命湯

大省風湯

順元散

二香三建湯

一粒金丹

萬金湯

八寶回春湯

眞珠圓

禦風膏

虎骨酒

熱證

[编辑]

金沸草散

人參羌活散

星香飮

防風通聖散

三黃湯

小省風湯

洗心散

四順清凉飮

小通聖散

清神散

茶調散

川芎石膏湯

消風散

透冰丹

解毒雄黃圓

大秦芁散

通關散

通治

[编辑]

解語湯

加味壽星圓

排風湯

蝎麝白圓子

稀涎散

苦丁香散

禹功散

神柏散

去風丹

豆淋酒法

枳皮酒

萊菔膏

一得散

獨行散

趂風膏

乳靈圓

追風獨活散

仙桃圓

烏褐圓

四神圓

腎瀝湯

乳香尋痛圓

牛黃清心圓

烏荊圓

青州白圓子

蘇青圓

蛇黃散

琥珀圓

辰砂圓

大九寶飮

烏附圓

葳靈仙圓

獖肝圓

皂角六一圓

金永靈丹

香附湯

正舌散

仙茅散

活絡丹

黑龍圓

左經圓

川芎散

枳實酒

芫花散

天仙膏

燒竹瀝法

癘風

[编辑]

解毒雄黃圓

浴法

換骨丹

遇仙丹

踈風散

佛手膏

去毒丹

甘草散

觧毒圓

福神丹

水膏藥

通天再造散

三濟圓

八葉湯

瘓風

[编辑]

排風湯

加减續命湯

蘇合香圓

不換金正氣散

一粒金丹

大鐵彈圓

大四斤圓

歷節風

[编辑]

羌活湯

趂痛圓

附子八物湯

烏頭湯

虎骨散

麝香圓

獨活寄生湯

麻黃散

神授圓

攝風酒

癜風

[编辑]

何首烏散

如聖膏

破傷風

[编辑]

急風散

舒筋法

[编辑]

澹軒方

頭風

[编辑]

癩禿

[编辑]

赤遊風腫

[编辑]

肘後方

治中風諸急方

[编辑]

陳元狸骨膏

龍腦甘露丸

松節酒

治卒風瘖不得語□方

[编辑]

莽草膏

衞生寶鑑

中風

[编辑]

小續命湯

大秦芃湯

三化湯

羌活愈風湯

四白丹

二丹丸

中風雜說

[编辑]

天麻丸

瀉青丸

獨聖散

風中血脉治驗

[编辑]

秦芁升麻湯

犀角升麻湯

風中腑兼中臟

[编辑]

加减冲和湯

當歸連翹湯

玄參升麻湯

牢牙散

清肺飮子

潤腸丸

益氣調榮湯

風中腑諸方

[编辑]

大通聖白花蛇散

犀角防風湯

木香丸

續命丹

踈風湯

趂風膏

風中臟諸方

[编辑]

活命金丹

至寶丹

至聖保命金丹

牛黃通膈湯

呵子湯

正舌散

茯神散

勝金丹

分涎散

風邪入肝

[编辑]

眞珠丸

獨活湯

中臟治驗

[编辑]

治風雜方

[编辑]

袪風丸

輕骨丹

當歸龍膽丸

聖餠子

烏荊丸

搜風潤腸丸

澡洗藥

拈痛散

破傷風諸方

[编辑]

烏稍散

硃砂丸

天麻丸

癘風證

[编辑]

樺皮散

淩霄散

四聖保命丹

袪風散

栢葉湯

烏龍散

天麻湯

換肌散

如聖散

醉仙散

加减何首烏散

補氣瀉榮湯

頭風論幷方

[编辑]

人參消風散

龍腦芎犀丸

清神散

雷頭風

[编辑]

清震湯

諸風門十一

[编辑]

澹寮方

中風

[编辑]

星香飮

附香飮

大星附湯

三公散

小續湯

皂角煎

趂痛圓

定痛圓

養腎散

天南星散

追風散

醒風湯

居家必用

麝香膏

愈風丹

必用全書

諸風證

[编辑]

加减青州白圓子

頭風

[编辑]

八味順氣散

珍珠散

必用之書

雜類

[编辑]

王氏集驗方

治諸風

[编辑]

全蠍散

烏朮丸

神聖餠

神仙解語丹

皂角膏

烏頭丸

青州白丸子

蒼茸散

蓽橃散

芎辛湯

㧞粹方

天麻丸

破傷風

[编辑]

白朮湯

江鰾丸

羌活防風湯

白朮防風湯

芎黃湯

大芎黃湯

羌活湯

防風湯

蜈蚣散

左龍丸

羌活湯

當歸地黃湯

袪風至寶丹

起死神應丹

獨聖散

癘風證

[编辑]

樺皮散

二聖散

七聖丸

七宣丸

頭風證

[编辑]

雷頭風證

[编辑]

大頭風證

[编辑]

黑白散

消毒丸

瑞竹堂方

諸風

[编辑]

勻氣散

眞珠散

麝香散

腦麝袪風丸

聖靈丹

七烏丸

活絡丹

甜瓜子丸

愈風丹

飛步丸

復春丸

黑弩箭丸

騗馬丹

草靈寶丹

換骨丹

搐藥不卧散

如神散

麝香虎骨散

乳香應痛丸

薏苡仁湯

遇仙如意丸

甘露散

加味三生丸

神効地仙丹

白花蛇造酒

追風丹

白丸子

如神救苦散

龍虎丹

透骨膏

接骨丹

四聖紫金丹

袪風導氣化痰丸

敷藥

醫方大成

[编辑]

奪命散

人參順氣散

雄附醒風湯

羌活散

牽正散

加减青州白元子

附子湯

防風湯

太白散

黃石散

烏頭湯

木瓜煎

側子散

獨活散

防風散

荊芥圓

甘菊圓

南北經驗方

千金保命丹

解風散

大川芎圓

袖珍方

[编辑]

羌活散

天南星膏

防風湯

無名丹

搜風順氣丸

禦風丹

防風湯

定風散

清氣散

如聖散

大烏藥順氣散

補氣湯

防風湯

清陽湯

胃風湯

烏龍丸

鎭風丹

神仙飛步丹

保命丹

一字散

如聖散

犀角飮子

如聖散

永類鈐方

大風

[编辑]

洗藥

選奇神效散

經驗秘方

三軍上馬無敵丸

三軍上馬無敵丸

烏犀丸

生犀散

袪風順氣丸

加减順氣散

乳香趂痛丸

赤龍丸

三寶散

仙酒方

肺風散

加减愈風湯

玉液湯

膏藥

勻氣散

熏洗

萬金散

浸虎骨酒

冲和湯

犀角退熱飮子

袪風丸

溫膽湯

鎭心湯

生犀丸

禹餘糧散

上清川芎丸

迎風丹

中風

[编辑]

頭風

[编辑]

盞落湯

經驗良方

加味青州白圓子

四寶丹

小續命元

醫林方

金鳳丹

越桃散

袪痰丸

半天丸

乳香趂痛疼丸

烏龍丸

追命散

烏龍散

換骨丹

趂痛丸

虎骨散

黑虎散

諸風門十二

[编辑]

煙霞聖效方

諸風

[编辑]

歙墨丸

苦參丸

通應散

神力散

蜈蚣散

金花一字散

鰾蠟丸

急救丸

勝金散

十物獨活湯

必勝散

袪風散

檉花散

木鬱丹

百嚼丸

立聖散

壽親養老書

旋覆花散

羌活元

藁本散

續斷散

烏犀圓

神白散

施圓端効方

諸風

[编辑]

白龍丸

烏龍丸

化風丹

蒜塗法

螵蛸一字散

小消風散

小追風散

大紫苑丸

小靈脂丸

當歸酒

奪命還眞丹

玉餠子

小靈寶三倍丸

烏薑丸

烏龍丸

吳氏集驗方

諸風

[编辑]

乳香圓

二聖圓

天麻散

焦鴟散

神效名方

破傷風邪

[编辑]

辰砂奪命丹

蜈蚣散

諸風疾證

[编辑]

不老丹

四仙丹

愈風丹

五九散

苦參散

事林廣記

山居四要

諸風

[编辑]

新效方

黃精丸

外科精義

防風散

急救仙方

救急死

[编辑]

如神丹

三靈散

頭風丹

如聖散

治大風翛然子論

[编辑]

消風散

追風散

磨風貟

洗藥

敷藥

玉機微義

中風

[编辑]

續命湯

大續命湯

小續命湯

排風湯

秦芁升麻湯

不換金丹

三化湯

搜風丸

防風通聖散

川芎石膏湯

大秦芁湯

羌活愈風湯

天麻丸

烏藥順氣散

八味順氣散

治風六合湯

愈風湯

至寶丹

牛黃清心丸

青州白丸子

三生飮

省風湯

導痰湯

地黃煎

竹瀝湯

荊瀝湯

小竹瀝湯

雜方

[编辑]

稀涎散

分涎散

葈耳散

稀薟丸

防風天麻散

如聖散

癘風

[编辑]

樺皮散

凌霄散

換肌散

袪風丸

四神丹

補氣瀉營湯

醉仙散

二聖散

通天再造散

雜方

[编辑]

生眉散

渫洗藥

萆麻法

破傷風

[编辑]

羌活防風湯

防風湯

蜈蚣散

蜈蚣散

發表雄黃散

天麻雄黃散

防風散

香膠散

羌活湯

地楡防風散

大芎黃湯

江鰾丸

白朮防風湯

白朮湯

當歸地黃散

雜方

[编辑]

如聖散

臞仙活人心

辟巽錠子

捉虎丹

壽域神方

諸風部

[编辑]

中風部

[编辑]

破傷風部

[编辑]

癱瘓部

[编辑]

赤白癜部

[编辑]

大風癩部

[编辑]

衞生易簡方

諸風

[编辑]

愈風散

頭風

[编辑]

紫白癜風

[编辑]

大風

[编辑]

破傷風

[编辑]

金匱鉤玄

御醫撮要

大靈寶丹

愈風丹

碧琳丹

餠子急風丹

宣補大黃丸

靈寶丸

七聖丸

香犀丸

菊花湯

防風浴湯

備預百要方

諸風

[编辑]

餘藥無名者,散見本方。

食治

[编辑]

禁忌

[编辑]

鍼灸

[编辑]

導引

[编辑]

諸風門一○巢氏病源風病諸候

[编辑]

中風候

[编辑]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風是四時之氣,分布八方,主長養萬物,從其郷來者,人中少死病,不從郷來者,人中多死病。其爲病者,藏於皮膚之閒,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其入經脉,行於五臟者,各隨臟腑而生病焉。

心中風,但得偃卧,不得傾側,汗出。若脣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兪百壯。若脣或青或黑或白或黃,此是心壞爲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皆不可復治,五六日而死。肝脾腎肺中風候,詳見千金方。

風身體手足不隨候

[编辑]

手足不隨者,由體虛腠理開,風氣傷於脾胃之經絡也。足太隂爲脾之經,脾與胃合,足陽明爲胃之經,胃爲水穀之海也。脾候身之肌肉,主胃消行水穀之氣,以養身體四肢。脾氣弱即肌肉虛,受風邪所侵,故不能爲胃通行水穀之氣,致四肢肌肉無所禀受,而風邪在經絡,搏於陽經,氣行則遲,關以縱,故令身體手足不隨也。診脾脉緩者,爲風痿,四肢不用,又心脉腎脉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脉來多即死也。

風痺手足不隨候

[编辑]

風寒濕三氣合而爲痺,風多者,爲風痺,風痺之狀,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盡起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風寒之客肌膚,初始爲痺,後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血氣行則遲緩,使機關弛縱。故風痺而復手足不隨也。

風不仁候

[编辑]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衞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行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診其寸口脉緩,則皮膚不仁。不仁,脉虛數者生,牢急疾者死。

風濕候

[编辑]

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風者,八方之虛風,濕者,水濕之蒸氣也。若地下濕,復少霜雪,其山水氣蒸,兼値暖,腲退,人腠理開,便受風濕。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昬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瘖瘂,口舌不收。或脚痺弱,變成脚氣。

蠱風候

[编辑]

蠱風者,由體虛受風,□風在於皮膚,滛滛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其動作狀如蠱毒,故名蠱風也。

風熱候

[编辑]

風熱病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於肺也。肺爲五臟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則風熱之氣,先傷皮毛,乃入肺也。其狀,使人惡風寒戰,目欲脫,涕唾出,候之三日內及五日內,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內出爲善也,若不出則傷肺,變欬嗽唾膿血也。

風氣候

[编辑]

風氣者,由氣虛受風故也。肺主氣,氣之所行,循經絡,榮臟腑,而氣虛則受風。風之傷氣,有冷有熱,冷則厥逆,熱則煩惋。其因風所爲,故名風氣。

風冷失聲候

[编辑]

風冷失聲者,由風冷之氣客於會厭,傷於懸癰之所爲也。聲氣通發,事因関戶,會厭是音聲之戶,懸癰是音聲之関。風冷客於関戶之閒,所以失聲也。

中冷聲嘶候

[编辑]

中冷聲嘶者,風冷傷於肺之所爲也。肺主氣,五臟同受氣於肺,而五臟有五聲,皆禀氣而通之。氣爲陽,若溫暖則陽氣和宣,其聲通暢,風冷爲隂,隂邪搏於陽氣,使氣道不調流,所以聲嘶也。

惡風鬚眉墮落候

[编辑]

大風病鬚眉墮落者,皆從風濕冷得之,或因汗出入水得之,或冷水入肌體得之,或飮酒卧濕地得之,或當風衝坐卧樹下及濕草上得之,或體痒搔之漸漸生瘡,經年不瘥,即成風疾。八方之風,皆能爲邪,邪客於經絡,久而不去,與血氣相干,則使榮衞不和,滛邪散溢,故面色敗,皮膚傷,鼻柱壞,鬚眉落。西北方乹爲老公,名曰金風,一曰黑風,二曰旋風,三曰愒風,其狀似疾,此風奄奄忽忽,不覺得時,以經七年,眉睫墮落。◇東方震爲長男,名曰青風,一曰終風,二曰衝風,三曰行龍風,其狀似疾,此風手脚生瘡,來去有時,朝發夕發,以經五年,眉睫墮落。◇東北方艮爲小男,名曰石風,一曰春風,二曰遊風,三曰亂風,其狀似疾,此風體肉頑,斑白如癩,以經十年,眉睫墮落。◇北方坎爲中男,名曰水風,一曰麪風,二曰瓦字元作瓦。風,三曰敖風,其狀似疾,春秋生瘡,滛滛習習,類如蟲行,走作無常,以經十年,眉睫墮落。◇西南方坤爲老母,名曰宂風,一曰吟風,二曰臚風,三曰腦風,其狀似疾,不覺痛痒,體不生瘡,眞似白癩,以經十年,眉睫墮落。◇東南方巽爲長女,名曰角風,一曰因風,二曰歷節風,三曰膀胱風,其狀似疾,以此風有蟲三色,頭赤腹白尾黑,以經三年,眉睫墮落,蟲出可治。◇南方離爲中女,名曰赤風,一曰水風,二曰搖風,三曰奸風,其狀似疾,此風身體游游奕奕,心不肯定,肉色變異,以經十年,眉睫墮落。◇西方兌爲少女,名曰滛風,一曰缺風,二曰明風,三曰青風,其狀似疾,此風已經百日,體內蒸熱,眉髮墮落。

惡風候

[编辑]

凡風病有四百四種,緫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赤風,四曰白風,五曰黑風。凡人身中有八萬尸蟲,共成人身,若無八萬尸蟲,人身不成不立,復有諸惡橫病,諸風生,害於人身,所謂五種風生五種蟲,能害於人。黑風生黑蟲,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赤風生赤蟲,白風生白蟲,此五種風,皆是惡風,能壞人身,名曰疾風。入五臟即與臟食人蟲生,其蟲無量,在人身中,乃入骨髓,來去無礙。若食人肝,眉睫墮落,食人肺,鼻柱崩倒,食人脾,語聲變散,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聲,食人心,心不受觸而死。脉來徐去疾,上虛下實,此爲惡風。

風瘙痒候

[编辑]

此由遊風在於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痒。

風痒候

[编辑]

邪氣客於肌,則令肌肉虛,眞氣散去,又被寒搏皮膚,皮外發腠理,閉毫毛。滛邪與衞氣相搏,陽勝則熱,隂勝則寒,寒則表虛,虛則邪氣往來,故肉痒也。凡痺之類,逢熱則痒,逢寒則痛。

諸癩候

[编辑]

凡癩病,皆是惡風及犯觸忌害得之。初覺皮膚不仁,或滛滛苦痒如蟲行,或眼前見物如垂絲,或隱軫輒赤黑,此皆爲疾。始起便急治之,斷米榖肴鮭,專食胡麻松朮輩最善也。夫病之生,多從風起,當時微發,不將爲害,初入皮膚裏,不能自覺。或流通四肢,潜於經脉,或在五臟,乍寒乍熱,縱橫脾腎,蔽諸毛腠理,壅塞難通,因玆氣血精髓乖離,久而不治,令人頑痺。或汗不流泄,手足痠疼,針灸不痛,或在面目,習習奕奕,或在胷頰,狀如蟲行,身體徧痒,搔之生瘡。或身面腫,痛徹骨髓,或頑如錢大,狀如蚝毒,或如梳,或如手,錐刺不痛。或青赤黃黑,猶如腐木之形,或痛無常處,流移非一,或如酸棗,或如懸鈴。或似繩縛拘急,難以俛仰,手足不能搖動,眼目流腫,內外生瘡。小便赤黃,尿有餘瀝,面無顏色,恍惚多忘,其閒變狀多端。

毒蟲若食人肝者,眉睫墮落,食人肺,鼻柱崩倒,或鼻生息肉,孔氣不通,若食人脾,語聲變散,若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雷鼓之音,若食人筋脉,肢節墮落。若食人皮肉,頑痺不覺痛痒,或如針錐所刺,名曰刺風。若蟲乖風,走於皮肉,猶若外有蟲行,復有食人皮肉,徹外從頭面,即起爲皰肉,如桃核小棗。從頭面起者,名曰順風,病從兩脚起者,名曰逆風。令人多瘡,猶如癬疥,或如魚鱗,或痒或痛,黃水流出。初起之時,或如楡莢,或如錢孔,或青或白,或黑或黃,變異無定,或起或滅,此等皆病之兆狀。

又云,風起之由,皆是冷熱交通,流於五臟,徹入骨中,虛風因濕和合,蟲生便即作患。論其所犯,多因用力過度,飮食相違,行房太過,毛孔旣開,冷熱風入五臟,積於寒熱,寒熱之風交過,通徹流行諸脉,急者即患,緩者稍遠。所食穢雜肉蟲生日久,冷熱至甚,暴蟲遂多,食人五臟骨髓,及於皮肉筋節,久久皆令壞散,名曰癩風。若其欲治,先與雷丸等散,服之出蟲,見其蟲形,青赤黑黃白等諸色之蟲,與藥治者,無有不瘥。然癩名不一。木癩者,初得先當落眉睫,面目痒,如復生瘡,三年成大患。急治之愈,不治患成。火癩者,如火燒瘡,或斷人支節。七年落眉睫,急治可愈,八年成疾難治。金癩者,是天所爲也,負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柱崩倒,叵治,良醫能愈。土癩者,身體塊磊,如雞子彈丸許,此病宜急治之。六年便成大患,十五年不可治。水癩者,先得水病,因即留停,風觸發動,落人眉鬚,不急治之,經年病成。蟋蟀癩者,蟲如蟋蟀,在人身體內,百節頭皆欲血出,三年叵治。麵癩者,蟲如麵,舉體艾白,難治。熏藥可愈,多年叵治。雨癩者,斑駮或白或赤,眉鬚墮落,亦可治,多年難治。麻癩者,狀似癬瘙,身體狂痒,十年成大患,可急治之愈。風從體入,或手足刺瘡,風冷痺癡,不治,二十年後便成大患,宜急治之。䖲癩者,得之身體沉重,狀似風癩,積久成大患,速治之愈。酒癩者,酒醉卧黍穰上,因汗體虛,風從外入,落人眉鬚,令人惶懼,小治大愈。

白癜候

[编辑]

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謂之白癜。此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被損久瘀血候

[编辑]

此爲被損傷,仍爲風冷搏,故令血瘀結在內,久不瘥也。

腕折中風痙候

[编辑]

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愼不可當風及自扇。若風入瘡內,犯諸經絡所致痙,痙者,脊背強直,口噤不能言也。

腕折中風腫候

[编辑]

此爲風入瘡內,而不入經絡,其搏於氣,故但腫也。

刺傷中風水候

[编辑]

此爲竹木所刺傷,其瘡中風水者,則腫痛,乃至成膿。

諸風門一○千金方

[编辑]

論雜風狀

[编辑]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痺。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輸宂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閒,溫卧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甲乙經云,溫卧取汗則巨取之。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氏病源作噫噫然有聲。舌彊不能言。病在藏腑,先入隂,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隂,後寫於陽。發其汗,身轉輭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風痺,濕痺,周痺,筋痺,脉痺,肌痺,皮痺,骨痺,胞痺,各有證候,形如風狀,得脉別也。脉微澀,其證身體不仁。

凡風多從背五藏輸入,諸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藏故也。

肺中風者,其人偃卧,而胷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尙可治,急灸肺輸百壯,服續命湯,小兒减之。若色黃者,此爲肺已傷,化爲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巢氏病源此下云,診其脉虛弱者,亦風也,緩大者,亦風也,浮虛者,亦風也,滑數者,亦風也。若爲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輸及膈輸肝輸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出不収者,旣灸當竝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然着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脣色青面黃,尙可治,急灸肝輸百壯,服續命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此爲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傾側,悶亂冒絶汗出者,心風之證也。若脣正赤,巢源脣赤汗流。尙可治,急灸心輸百壯,服續命湯。若脣或青或白或黃或黑者,此爲心已壞爲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不可復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尙可治,急灸脾輸百壯,服續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復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餠粢大者,尙可治,急灸腎輸百壯,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者,不可復治。

大腸中風者,卧而腸鳴不止,灸大腸輸百壯,可服續命湯。賊風邪氣所中,則傷於陽,陽外先受之,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脉,孫脉滿,則入傳於絡脉,絡脉滿,則輸於大經中成病。歸於六腑則爲熱,不時卧止爲啼哭,其脉堅大爲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也。經絡諸脉,傍支去者,皆爲孫脉也。

凡風之傷人,或爲寒中,或爲熱中,或爲厲風,或爲偏枯,或爲賊風。故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爲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爲心風,以四季戊己,傷於風者爲脾風,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爲肺風,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爲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輸,亦爲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爲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爲腦風,風入頭,則爲目風眼寒,飮酒中風,則爲酒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爲內風,新沐中風,則爲首風,久風入房中風,則爲腸風,外在腠理,則爲泄風。故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爲他病,無常方焉。是知風者,善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而寒熱。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隂盛則汗自出。肥人有風,肌肉厚,則難泄,喜爲熱中目黃,瘦人有風,肌肉薄,則常外汗,身中寒,目淚出。有風遇於虛,腠理開則外出,淒淒然如寒狀,覺身中有水淋狀,時如竹管吹處,此是其證也。有風遇於實,腠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是其證也。

新食竟,取風爲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飮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憤滿,食寒即洞泄。新熱食竟,入水自漬及浴者,令人大腹爲水病。

因醉取風爲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喜渴,近衣則身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惰,不欲自勞。

新沐浴竟,取風爲首風。其狀惡風,而汗多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爲內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

勞風之爲病,法在肺下,使人彊上而目脫,唾出如涕,惡風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出,爲善,若不出則傷肺。

風邪客於肌膚,虛癢成風胗瘙瘡,風邪入深,寒熱相搏,則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眞氣去,則偏枯,邪客關機中即攣,筋中亦然。邪滛於藏,夢藏大形小,滛於腑,夢藏小形大。邪隨目系入腦,則目轉眩,邪中精,則散視見兩物。風邪入藏,寒氣客於中不能發,則瘖瘂喉痺舌緩,不時服藥針灸。風逐脉流入藏,使人卒瘖,緩縱噤痙致死。風入陽經則狂,入隂經則癲。陽邪入隂病則靜,隂邪入陽病則怒。

若因熱食汗浴,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覺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閉,邪氣閉在肌中,因欲出也,宜解肌湯則善。

夫目瞤動,口脣動,偏喎,皆風入脉,故須急服小續命湯,將八風散,摩神明白膏,丹參膏,依經針灸之。

諸痺,由風寒濕二氣倂客於分肉之閒。迫切而爲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肉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藏而外未發於皮膚,居分肉之閒,眞氣不能周,故爲痺也。其風最多者,不仁則腫爲行痺,走無常處,其寒多者,則爲痛痺,其濕多者,則爲著痺。冷汗濡,但隨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則爲周痺也。痺在肌中,更發更止,左以應左,右以應右者,爲偏痺也。

夫痺,其陽氣少而隂氣多者,故令身寒從中出,其陽氣多而隂氣少者,則痺且熱也。

諸痺,風勝者則易愈,在皮閒亦易愈,在筋骨則難痊也。久痺入深,令榮衞澀,經絡時踈則不知痛。

風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腹中股脛滛濼,煩心頭痛。傷脾腎,時嘔眩,時自汗出,傷心目眩,傷肝悲恐短氣不樂,傷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痙者,口噤不開,背彊而直,如發癎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絶,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者,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脉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涼濕得痙風者,皆死。溫病熱盛入腎,小兒癎熱盛,皆痙。痙、瘖、厥、癲皆相似,故久厥成癲,宜審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皆宜服小續命湯兩三劑也。若耳痛腫生汁,作癰癤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脉及風府神良。

惡疾大風

[编辑]

惡疾大風,有多種不同,初得雖徧體無異,而眉鬚已落,有徧體已壞,而眉鬚儼然,有諸處不異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頑處,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墮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暖,有尋常患熱,不能暫凉。有身體枯槁者,有津汁常不止者,有身體乾癢徹骨,搔之白皮如麩,手下作瘡者,外臺作卒不作瘡。有瘡痍荼毒,重疊而生,晝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頑鈍,不知痛癢者。其色亦有多種,有青黃赤白黑,光明枯暗。

此候雖種種狀貌不同,而難療易療,皆在前人,不由醫者,何則。此病一著,無問賢愚,皆難與語,何則。口順心違,不受醫敎,直希望藥力,不能求己,故難療易療,属在前人,不關醫藥。予嘗手療六百餘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親自撫養,所以深細諳委之。姑與共語,覺難與語不受入,即不須與療,終有觸損,病旣不瘥,乃勞而無功也。

又神仙傳,有數十人,皆因惡疾而致仙道,何者。皆由割棄塵累,懷頴陽之風,所以非止瘥病,乃因禍而取福也。故余所覩病者,其中頗有士大夫,乃至有異種名人,及遇斯患,皆愛戀妻孥,繫著心髓,不能割捨,直望藥力,未肯近求諸身。若能絶其嗜慾,斷其所好,非但愈疾,因玆亦可自致神仙。

余嘗問諸病人,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並爲極猥之業,於中仍欲更作云。爲雖有悔言,而無悔心。但能自新,受師敎命,飡進藥餌,何有不除。

余以貞觀年中,將一病士入山,敎服松脂,欲至百日,鬚眉皆生,由此觀之,惟須求之於己,不可一仰醫藥者也。然有人數年患身體頑痺,羞見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後病成,狀貌分明,乃云犯藥卒患,此皆自誤。然斯疾雖大,療之於微,亦可即瘥。此疾一得,遠者不過十年皆死,近者五六歲而亡,然病者自謂百年不死,深可悲悼。

一遇斯疾,即須斷鹽,常進松脂,一切公私物務,釋然皆棄,猶如脫屣,凡百口味,特須斷除,漸漸斷穀,不交俗事,絶乎慶弔,幽隱巖谷,周年乃瘥,瘥後,終身愼房事,犯之還發。玆疾有吉凶二義,得之脩善即吉,若還同俗類,必是凶矣。今略述其由,致以示後之學者,可覽而思焉。

諸風門一○聖惠方

[编辑]

中風論

[编辑]

夫風者,天地山川之氣也,所發遠近有二焉。一者,天地八方四時五行之氣,爲近風,春秋冬夏,各依其時,從東西南北天涯地際八卦之郷來者,爲遠風。溫涼寒暑,從微至盛,各隨其孟仲季,以順十二月,周一歲也。溫涼寒暑之氣,是風也。動則靡靡然,靜□□□爾,是天地之風也。

經曰,諸邪風者,□□時行乗節之風,亦非山川鼓振之風,是人閒庭巷門戶䆫牖之逕氣爾。天無風之日,其恒有逕氣,人長居其閒,日月積久,乃能虛人膚肉,入人百脉,流注五藏六腑,則致生病焉。凡四時風者,春九十日,名曰清風,傷人爲肝風,夏九十日,名曰陽風,傷人爲心風,秋九十日,名曰涼風,傷人爲肺風,冬九十日,名曰寒風,傷人爲腎風。

其分布八方,亦異名也。太一之神隨其節,居其郷,各王四十五日,風雲皆應之。東北方艮之氣,立春王,名爲條風,一名凶風,王四十五日。東方震之氣,春分王,名爲明庶風,一名嬰兒風,王四十五日。東南方巽之氣,立夏王,名爲清明風,一名弱風,王四十五日。南方离之氣,夏至王,爲景風,一名大弱風,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仲夏中央之氣,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都四十五日,王皆同在此。仲夏者,非孟仲之仲也,是天地之正中,五行之所會,四季之所同,其一節而火土二氣王之,分夏數爲二位,故爲仲夏也。西南方坤之氣,立秋王,名爲涼風,一名謀風,王四十五日。西方兌之氣,秋分王,名爲閶闔風,一名剛風,王四十五日。西北方乾之氣,立冬王,名爲不周風,一名折風,王四十五日。北方坎之氣,冬至王,名爲廣莫風,一名大剛風,王四十五日。

由此四風之變而生八風,八風者,八方之風也。若從其郷來者,主長養萬物,則人少病,若不從其郷來而從所勝來者,爲賊邪,害於萬物,則人多病。是故聖人云,避風如避矢。然風之傷人,或爲熱中,或爲寒中,或爲癘風,或爲偏枯,或爲攤緩,或角弓反張。風者喜行而數變,其病各異,其名不同。

若腠理開,開則洒然寒,腠理閉,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飮,其熱也則消肌肉。凡人體肥有風,肉厚則不得外洩,喜爲熱,目中黃,其人瘦有風,肌肉薄則恒外行,身中寒,目淚出。風邪入藏,寒氣客於中,使人瘖瘂緩縱噤痙。風入陽經則狂,入隂經則癲。風邪客於皮膚之中則痒成胗。風邪入深,寒氣相搏,則肉枯,風邪客於半身,眞氣去者則偏枯,風邪客於筋,則攣急,風邪客於骨節,則疼痛,風邪入諸陽脉兪,散於分肉之閒,與衞氣相搏,其道不行,故其肉不仁也。

風邪循風府而上,則爲腦風,風入腦,而引目系,則爲目風,飮酒中風,則爲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爲內風,新沐中風則爲首風,久風入中,則爲腸風,風外在腠理,則爲洩風,中五藏六腑之兪,爲藏腑之風,各隨其門戶所中也。

凡中風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閒,溫卧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力可復也。是以風者,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爲他病也。

諸風門一○和劑指南論中風證候

[编辑]

論諸風之由

[编辑]

夫中風者,皆因隂陽不調,臟府氣偏,榮衞失度,血氣錯亂,喜怒過傷,飮食無度,嗜慾恣情,致於經道或虛或塞,體虛而腠理不密,風邪之氣中於人也。其狀奄忽不省人事,涎潮昬塞,舌強不能言者,可先與通關散搐鼻,次服至寶丹,此藥性涼,稍壯人可與,氣虛及年高人不可與服,只與後藥。

卒中風,筋急頭眩者,可與七寶丹,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筋攣骨痛者,可與小續命湯,追風應痛圓。中風邪氣入藏,狂言恍惚,與排風湯,中風手足癱瘓,多與青州白圓子。中風項背拘強,牙關緊急者,可與三五七散,中風手足戰掉,腰脚緩弱,可與活絡丹,七寶丹,年高脚弱者,可與黃耆圓。

論諸風氣中

[编辑]

此病多生於驕貴之人,因事激挫,忿怒而不得宣泄,逆氣上行,忽然仆倒,昬迷不省人事,牙關緊急,手足拘攣。其狀與中風無異,但口內無涎聲,此證只是中氣。不可妄投取涎發汗等藥,反生他病,但可與七氣湯,分解其氣,散其壅結,其氣自止。七氣湯連進效速,更可與蘇合香丸。

論中風半身不遂

[编辑]

皆因風邪中於經絡,氣血行遲,機關縱緩。故手足不遂,口眼喎邪,可與七寶丹,偏風語言蹇澁,可與小續命湯,偏風走疰疼痛,身體麻木,可與活絡丹,偏風恍惚不定,可與排風湯,偏風痰涎盛者,可與青州白圓子,拘急脚弱口噤者,可與龍虎丹,癱瘓手足不遂,可與透冰丹,偏風筋脉攣急,可與驅風圓,乳香趂痛散,乳香圓,七寶丹。

論諸風骨節疼痛

[编辑]

皆因風氣入於筋絡,及骨節疼痛,或攻注脚手痛,或拘攣伸屈不得者,可與乳香趂痛散追風應痛圓活絡丹乳香圓没藥圓太嶽活血丹皆可服。宜先與五香散淋渫,次用活血丹塗之。

論風濕證候

[编辑]

皆因腠理虛,風與寒濕氣傷之,每遇夜閒,或三四更以來,腰背倦痛,轉側不得,或身體倦痛者,爲有寒濕也,與小續命湯。大便秘,小便多,身疼痛者,可與朮附湯,若骨節煩疼者,可與乳香趂痛散,或身體麻木,足脛弱者,可與追風應痛圓、黃蓍圓,腰痛甚者,可與青娥圓。

論諸風大便不通

[编辑]

皆因風邪熱滯,腸胃津液乾燥秘澁,可與麻仁丸,三和散,不通即與皂角丸,如通即止之,不可久服。如氣虛及老人,不可與皂角丸,只與麻仁丸,三和散,四物湯,加去白青皮等分同煎。祕甚者可與神功丸,不可與虛老人服。

論諸風小便不通

[编辑]

皆因小腸積熱,膀胱壅滯不利,可與導赤圓,雞蘇圓三黃圓三和散,秘甚者,與神功圓,五苓散。

論風濕脚氣候

[编辑]

皆因風濕毒氣,入於脚膝之閒,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脚軟而緩,或増寒壯熱作渴,筋脉拘急,可與兪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痛者,與石南圓,追風應痛圓,乳香趂痛散,脚軟不能行者,與黃耆圓,木瓜圓,小便秘澁,與導赤圓,五淋散,三和散,大便秘者,與麻仁丸,秘甚者,與神功圓,衝心悶者,與三和散,搶腰痛者,可與大烏沉湯。不以輕重,皆用五香散淋渫,若脚腫生瘡者,透冰丹。

論諸風頭目昬眩

[编辑]

皆因痰壅上盛,可與青州白圓子。頭目昬眩多痰者,可與辰砂化痰圓,痰盛昬眩,可與半夏圓天南星圓,心肺有熱,與龍腦芎犀圓,痰盛項強,急與金沸草散。痰多膈熱者,可與川芎圓,心胷不利,中苦舌乹,可與透冰丹羌活圓防風圓,痰甚心忪悸者,可與牛黃清心圓,痰盛渴嘔者,可與天南星圓。

論諸風瘙痒癮疹

[编辑]

皆因血氣不順,面如蟲行瞤動,血氣凝滯者,可與排風湯,胡麻散,消風散,四生圓,甚者多服皂角煎圓,何首烏散。

論諸風頭痛目暈

[编辑]

皆因風虛氣上攻頭目,可與太陽丹,白龍丸,茶調散,川芎丸。太陽穴痛,與急風散塗痛處,眼昏頭痛者,可與消風散追風散,痰熱頭痛者,可與防風丸,年高虛弱人,風寒入腦,頭痛發眩者,與朮附湯,羌活丸,三五七散,偏正頭風,兩太陽穴及眉稜骨痛,牽引兩眼昬暗者,可與遇仙散服。◇論諸風熱上攻面生熱瘡者,可與驅風丸,龍虎丹,排風湯,胡麻散,何首烏散,羌活丸,川芎丸,白龍貟,芎犀丸,或如虫行,可與追風散。

論諸風恍惚驚悸

[编辑]

皆因體虛受風邪,心氣不足,入於心經者,與定志丸,降心丹,平補鎭心丹,辰砂妙香散,管見大全良方,又有㧠風湯,十四友圓,天王補心丹。熱者,牛黃清心圓。管見大全,又有至寶丹。

論諸風挫枕轉筋

[编辑]

皆因氣虛,項筋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可與通關散,消風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風散,痰涎盛,與白丸子。管見大全良方,諸風挫枕項強,轉筋不得,證治。若挫枕項強者,皆因氣虛,關膈不通,致令項筋強硬,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可與追風散,三五七散。痰盛者,可與青州白圓子,如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者,可與消風散,川芎茶調散,如聖餠子,蝎附散極妙。

論諸風痰逆嘔吐

[编辑]

諸風初發時,痰逆嘔吐者,可與溫中化痰丸,橘皮半夏湯,藿香湯,半夏散,管見大全良方,又有穀神嘉禾散參蘇飮。嘔吐者立止,可常服。

論諸風脚膝緩弱

[编辑]

皆因風虛,氣血衰弱,行止無力,可與黃耆丸,木瓜丸,兪山人降氣湯,不赤不腫而痛者,可與洗風散淋沃洗之。

論破傷風證

[编辑]

皆因打撲傷破,風入發腫者,可與土貟散,生姜自然汁調藥貼患處。內損者,與太嶽活血丹,血不止者,與花蘂石散。

論纏喉風證

[编辑]

皆因積熱,痰涎上攻咽喉,口開不得,水漿不下,與碧雪竹管子吹入喉中,甚者與雄黃解毒圓,玉屑無憂散。

諸風門一○三因方

[编辑]

敘中風論

[编辑]

夫風爲天地浩蕩之氣,正順則能生長萬物,偏邪則傷害品類。人或中邪風,鮮有不致斃者,故入藏則難愈。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爲半身不遂,手脚癱瘓,涎潮昬塞,口眼喎邪,肌膚不仁,痺瘁攣僻。隨其藏氣,所爲不同,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斜,喎僻不遂。盖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昬人神亂。故推爲百病長,聖人先此以示敎,太醫編集,所以首論中風也。然四氣皆能中人,在證亦有緩縱牽急,搐搦痺瘁,奄忽不知人者,不可不以脉別。故論曰,寒熱諸痺所有證候,皆如風狀,須得脉別可也。要知脉浮則爲風,緊則爲寒,細則爲濕,數則爲熱。外證走注自汗則爲風,疼痛無汗則爲寒,緩弱熱頑則爲暑,停著腫滿則爲濕,隨其幷合,尤宜歷辨。唯詳其所因,合以脉診,在絡在經,入腑入臟,依而謂之,乃可爲治。

五臟中風證

[编辑]

肝中風者,人迎幷左關上,脉浮而弦。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人藏爲肝,肝虛,喜中風,爲類相從故,脉應在左關。肝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蒼,頭目瞤,左脇偏痛,嗜甘,如阻婦狀,筋急攣痺不伸。診在目,其色青。

心中風者,人迎與左寸口,脉洪而浮。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人臟爲心,心虛,因中邪風,乃子母相因故,脉應在左寸口。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微赤,翕翕發熱,瘖不能言,飮欲食,食則嘔。診在舌,其色焦赤。

脾中風者,人迎與右關上,脉浮而微遲。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人臟爲脾,脾虛,因中風邪,爲勝尅故,脉應在右關上。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薄黃,四肢怠墮,皮肉瞤動,發熱,短氣,不欲飮食,嗜卧如醉人。診在唇,其色黃。

肺中風者,人迎與右寸口,脉浮濇而短。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人臟爲肺,肺虛,因中邪風,爲乗尅故,脉應在右手寸口。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皓然白,口燥而喘,逆氣肩息,身重背痛,面脹腫,晝差暮甚。診在鼻,其色白。

腎中風者,人迎與左尺中,脉浮而滑。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人臟爲腎,腎虛,因中邪風,爲母子相感故,脉應在左尺中。腎風之狀,多汗,惡風,色如炲,面痝然浮腫,腰脊痛引小腹,隱曲不利,昬寢汗愈多,志意惶惑。診在耳,其色黑。

胃中風者,人迎與兩關上,脉並浮而大。六腑無中風論,唯胃有者,以胃爲臟海,納五味以滋養五臟,虛而中邪風故。其狀,額多汗,食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張口肩息,心下淡淡,食寒則泄。

料簡類例

[编辑]

且人之冒風也,輕則爲傷,重則爲中。盖風散氣,動於陽,腠理開,故自汗而惡風。其色診皆隨藏氣而言。六府無論,唯胃有中者,盖飮食所致。故孫眞人曰,新食竟取風,爲胃風。瘧論亦然。然六府經絡,邪旣能中,豈不能中諸府也。虫曰轉輸,在大小腸則有胐脹,在胞則有轉戾,在膽則有攝縮。但文缺不論,或謂竟中諸藏,故不論諸府,此亦一說,故兩存之。

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盖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隨入。風懿者,以心肺閒閉,不能言,但噫噫作聲,盖肺氣入心,則能言,邪中心肺,涎潮逼塞,故使然也。四肢緩縱,爲風痱者,以風散涎,注於關節,氣不能行,故使四肢不遂也。舌強不能言者,以風入心脾經,心之別脉,係於舌本,脾之脉,緖胃俠咽,連舌本,散舌下,風涎入其經絡,故舌不轉而不能言也。四肢拘攣者,以中風冷,邪氣入於肝臟,使諸筋攣急,屈不可伸也。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藏,使諸筋㢮張,緩而不収也。故經云,寒則攣急,熱則㢮張。風顫者,以風入於肝臟經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搖而手足顫掉也。風瘖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不能言也,與前所謂涎塞心肺同候,此以口噤爲差耳。揋退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臨事不前,亦偏中於心肺經所致也。諸證類例,可推而治之。

歷節論

[编辑]

夫歷節論,疼痛不可屈伸,身體魁瘰,其腫如脫,其痛如掣,流注骨節,短氣自汗,頭眩,溫溫欲吐者,皆以風濕寒相搏而成。其痛如掣者,爲寒多,腫滿如脫者,爲濕多,歷節黃汗出者,爲風多。顧病源所載,飮酒當風,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原其所因,雖涉風濕寒,又有飮酒之說,自属不內外因,亦有不能飮酒而患此者,要當推求所因,分其先後輕重爲治。久而不治,令人骨節蹉跌,變爲癲病,不可不知。

大風敘論

[编辑]

經所載癘風者,即方論中所謂大風惡疾癩是也。雖名曰風,未必皆因風。大率多是嗜慾勞動氣血,熱發汗泄,不避邪風冷濕,使滛氣與衞氣相干,致肌肉憤䐜,氣有所凝,則肌肉不仁,榮氣泣濁,則胕熱不利。故色敗,皮膚瘍潰,鼻梁闒壞。千金所得自作不仁極猥之業,雖有悔言,而无悔心,良得其情。然亦有傳染者,又非自致,此則不謹之故,氣血相傳,豈宿業緣會之所爲也。原其所因,皆不內外涉外所因而成也。證候多端,幷見諸后。

諸風門一○神巧萬全方

[编辑]

風揔論

[编辑]

經稱諸邪者,非是時行乗節之風,亦非山川鼓振之風,是人閒庭巷門戶窓牖之逕氣爾,此說殊未爲允,何者。爲是說者,其意爲人居庭戶之閒,日月積久,爲風所中,即疑之爲庭戶之風。殊不知風者,八方之風也,其從本向方來者,人少病,若從所勝方來者,人多病,是天之虛邪也。

夫人以身之虛,逢天之虛,兩虛相感,故病生焉。蓋隂陽於人,豈有情哉。如水流濕,火就燥,遇之者是也。風中人,隨其虛實,而有淺深,故人病有輕重。或爲熱中,或爲寒中,或爲厲風,或爲偏枯,或爲癱瘓,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蓋風者,善行而數變,若腠理開,則洒然而寒,腠理閉,則熱而悶,寒則衰飮食,熱則消肌肉,玆名寒熱,其諸候皆別爲篇目,以敘述之,然後處方焉。

諸風門一○簡易方

[编辑]

中風論

[编辑]

風爲天地浩蕩之氣,正順則能長養萬物,偏邪則能傷害品類,人或中之,鮮有不致斃者。是以聖人推爲百病長。原夫風與氣一也,塞乎天地之閒,則隂陽不同,在乎人身之中,則吹呵有別。隂爲風,故風無形而有其勢,陽爲氣,故氣有質而無其威,吹則冷而勁爲風,呵則溫而和爲氣。

是以四時之內,八風二十四氣者,以候隂陽消長之機也。大塊噫而爲風,山澤蒸而爲氣,風勁則氣清,氣濃則風息,在人亦然。人生天地之中,負隂抱陽,禀冲氣以爲和。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隂陽,和於術數,飮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勞,故精氣內安,刑神外全,病安從來。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爲漿,以妄爲常,醉以入房,以慾竭其精,以耗散其眞,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致隂陽不調,腑臟氣偏,榮衞失度,氣血錯亂,經絡空虛,腠理不密。外邪因得以傷之。風邪之中人也,其狀奄忽。盖風性緊暴,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涎浮,昬人神亂。故方書編集一十三科,而風獨冠其篇首也。

予讀千金方風論,有七十二種,究其大法,則以五風爲首。五風者,謂肝心脾肺腎五臟之中也,其言生死,各亦不同。

肝風之狀,踞坐不得低頭,青色圍繞目額者可治,宜於肝兪灸之。若上喘目直視,唇口俱青,或面目大青黑,一黃一白者死。

心風之狀,汗自出,偃仰不可轉側,唇色正赤,語言狂妄者生,宜於心兪灸之。若唇面青黃黑赤色不定,眼撋動不休,或面目時時悚動者,心絶也,五日而死。

脾風之狀,踞而腹滿,不嗜食,一身通黃,四肢不收,口吐鹹沫者,尙可治之,宜灸脾兪。若手足俱青,木賊土敗必死矣。

肺風之狀,偃卧胷滿,喘而不休,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不得卧,目鼻下至口,色白者可治,宜於肺兪灸之。若失血及妄言,色黃者不治,七八日而死。

腎風之狀,踞而腰脚痛重,視脇肋邊未有黃點者可治,宜於腎兪灸之。若齒黃面如土色者死。

至于六腑本無中風,唯胃有者,以胃爲水穀海,變化五味,以資五臟,虛則風邪亦得以中之。胃風之狀,額上多汗,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滿,去衣則䐜脹,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寒則泄。孫眞人云,新食竟取風爲胃風,瘧論亦然。

五臟中風,其脉皆浮,但兼以本脉,而見於本部與人迎相應也。假令肝中風,則左手關部與人迎脉並浮而弦者也,餘皆倣此。大抵肥人多喜中風,以其肌膚軟脆,風邪易中,入之則深。龐老故云,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即爲熱中而目黃,人瘦則風氣外泄,即爲寒中而泣出,盖可知矣。

得此疾者,胗其脉,遲浮者吉,急疾大數者凶,大腑閉澁爲順,下利爲逆,口目俱閉者易治,口目俱開者難治,骨熱多煩者,損其熱藥,臟寒下利者,損其冷劑,治之當隨病之淺深,愼無執着。

諸方論中所謂左癱右瘓者,由邪氣中人,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風賦有云,氣虛則瘓無左右,血澁而癱中兩邊,以此而知氣血俱虛,則癱瘓兩證俱有。若氣順血澁,則爲癱風,癱風者,筋脉拘急攣拳也。若血順氣虛,則爲瘓風,瘓風者,嚲軟擡動不能也。不必左爲癱而右爲瘓。瘓風不可全用風藥,當以理氣藥兼而用之,癱風則當以益血補筋去風藥治之,則萬舉萬全矣。

予歷觀古方,治諸風,不問病之輕重表裏淺深,皆以小續命湯加减用之,此良法也。但小續命湯內無通氣藥,不可獨用,若能以通氣湯散兼而服之,必成其功矣。宋氏云,治風之法,當以暖散中通氣爲先,通則痰氣不薰蒸,風亦自得以攄散,誠哉是言也。

小續命湯通治諸風,惟偏枯則不可多用。盖偏枯者,其人血不榮於一邊,小續命湯復發汗亡血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閒疼痛,神智如常,治之宜養血,大八風湯,續斷湯。

風痱者,身無痛處,但四肢緩縱,神智昏亂不甚,語言微有知則可治。以其風散涎注關節,氣不能行,故四肢不遂也。治之先進大乙神精丹三粒,次以西州續命湯。

風懿者,奄不知人,咽中噫噫然有聲,以其邪中心肺,涎潮逼塞心肺閒閉,故不能言,宜用小續命湯,獨活湯。

風柔者,以風熱入於肝臟,使諸筋攣急屈不可伸,經曰寒則攣急,熱則弛張。

風顫者,以風入肝臟,經絡之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搖而手足顫掉也。

風瘖者,以風冷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使口噤而不能言也。

風痺者,由風寒濕三氣襲於經絡,舎於血脉,留於榮衞,故使身頑肉厚,不知痛痒。其證則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痺,以属五臟,諸痺始得之,在外,速治之,無不愈者,及其邪氣深入,各傳於臟,無不危殆。故曰,風中脉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體廢,風入臟則性命危矣。

又有中風之病,卒暴昬昏,涎浮胷中,上下相引,聲如引鋸,皆由飮食過度,嗜慾無節,停留胃中,使氣脉關隔,不得運行,榮衞失度,臟腑怯弱,風邪暴客,相搏成涎。雖投治風藥,來不得下。盖涎浮上部,塡塞心胷,諸氣閉塞,急當吐之,使快爲度,然後急進續命湯。

近世方書多云,中風不可吐,久後令人壞一臂。盖藥中多用水銀粉,大損脾胃,脾胃旣損,四肢不舉,理之必然。殊不知古人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胷上,爲高越之,爲吐也。如朱砂圓,止是吐胷上積涎,於脾胃何損,用之必效。

若俱無涎,亦愼與吐,恐脾胃俱損,嘔血而死,不可不知。世有氣中,方書無載,考其至理,皆由喜怒不節,氣血暴傷。盖暴怒傷隂,暴喜傷陽,怒則氣逆,喜則氣緩,氣血失常,亂於胷中,壅於經絡,滯則生風,漸漸無力,昬困欲倒。治之當順氣理血,不可妄投風藥。

至如新沐中風,名曰首風,飮酒中風,名曰漏風,又曰酒風,入房中風,名曰內風,又曰勞風,各有治法。夫風之爲病,有瘙痒者,有癮疹者,有疼痛者,有瘡瘍者,有聾瞽者,有歷節者,有顚厥者,有狂妄者,千狀萬化,莫不由五臟而生矣。其證各出本門,玆不繁引。

諸風門一○直指方

[编辑]

風論

[编辑]

氣血痰水,受病於內者也,風寒暑濕,致宼於外者也。人之一身,血氣旣虛,隂陽不守,飮食居處嗜慾無節,衝風卧地,調護不加,於是經絡空踈,腠理開徹,風邪乗其虛而入之,中風諸風皆是物耳。

風之爲病,善行數變,其中人也卒,其眩人也暈,激人之涎浮,昬人之神亂。挾熱則痿墯緩弛,挾寒則急痛拘攣。自其邪氣之入人也,邪氣反緩,正氣反急,正氣引邪,爲喎僻,爲竄視,爲掣縱,爲搐搦,爲癱瘓,爲反張。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隂則腹裏急,緩則四肢不能収,急則一身不能仰,皆隨其邪氣所至,表裏淺深,而有證也。

種類雖多,大要有四。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閒疼痛,謂之偏枯。神智不亂,身體無痛,四肢不舉,一臂不隨,謂之風痱,能言則可治。忽然迷仆,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謂之風癔,身軟有汗則生。

風寒濕三氣合而爲痺,其人肉厚,身頑知不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着。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脉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癃重,夫是之謂風痺。傷風一證,發熱煩燥,頭疼面光,惡風自汗,盖風能散氣,故有汗也。

風家脉浮者病在表,脉實者病在裏,脉虛者病在臟,脉促者病在上。浮則發散,實則踈導,虛則溫之,促於上而病人壯盛,胷喉澎湃者,瓜蔕散少少吐之。俗謂熱則生風,大綱然爾,多有胃虛氣虛血虛虛極而生風者,若諸虛證候,天雄附子官桂川烏,又不可闕。

治法大要,盡以消痰順氣爲先,順氣用南木香蘇合香圓軰,消痰用南星半夏細辛僵蠶軰,如石綠鐵燄水銀輕粉鈆霜朴消等劑,謹勿妄施。寒毒入胃,則血脉凝澁,眞氣消鑠,不旋踵而廢人。

治風良劑,小續命湯爲上,排風湯次之,然二藥主風不主氣,須以人參順氣散烏藥順氣散,佐助其閒,氣一流行,則風亦踈散矣。至若口開手散,瀉血遺尿,眼合不開,汗出不流,吐沫氣麤,聲如鼾睡,面緋面黑,髮直頭搖,手足口鼻清冷,口噤而脉急數,皆爲不治之證。其餘諸風種類,余於嬰兒驚風指要備論之。

中風惡證

[编辑]

中風惡證細推求,口噤須遲脉數憂,眼合不開幷竄瞪,面緋面黑手難收,口開吐沫氣麤大,髮直搖頭汗不流,鼾䶎喉鳴兼鼻冷,遺尿瀉血並皆休。

中風多是惡風自汗,心風脉浮洪,肝風脉浮弦,腎風脉浮滑,肺風脉浮濇,脾風脉浮緩。或以三部候之,或以本臟取之,不可一槩論也,醫者當明辨之。

諸風門一○朱氏集驗方

[编辑]

中風評

[编辑]

風之爲病,或爲寒中,或爲熱中,或爲厲風,世傳大風也。或爲偏枯,或爲腰脊強痛,或爲耳鳴鼻塞,頭暈痰厥,其證各異。且肺風之狀,多汗惡風,時嗽短氣,渾身瘙痒,晝靜夜甚,心風,喜怒不常,色赤,甚則語言不快,肝風,善悲,色蒼,嗌乾,多怒上視,脾風,身體怠墮,四肢不収,色黃,不嗜飮食,腎風,面浮,脊痛不能正立,色炲。

夫風熱怫鬱,風本生於熱,以熱爲本,而風爲標。虛極亦生風也。治療當察老幼虛實,先究其原,不可一槩而言之。凡中風初覺,不語,牙關緊急,痰涎作聲,眼目直視。經云,視物而睛不動,五臟六腑精氣背上注於目,得血氣和,則目轉動而還明。便以白梅擦牙,以局方蘇合香圓炙去腦子,用冷生薑自然汁,灌下三兩圓,再以紙撚打鼻,引其氣通。

若省有痰,繼以局方醒風湯和橘皮半夏湯,加南木香煎,入麝香服。氣弱者,增附子天雄。書云,除荊棘者,先斷其根,欲醫風者,先理其氣。若投墜涎鐵粉風藥之類,寒藥入胃,則使血脉凝澁,眞氣內爍,必爲廢人。若搖頭直視,心腎脫絶,盖諸陽獨留,諸隂悉盡,故直視搖頭。

心臟絶,眞臟病也,鮮有再生。若遇此證,先以防風生薑煎湯,調局方木香匀氣散加木香,下黑錫丹一二百粒,入塩煎附子川薑天麻等分服。

年幼壯實中風,面赤煩燥加渴,局方牛黃清心圓,若痰盛,局方小兒比金圓,一貼作一服,燈心湯下。氣虛中風,或小便不禁,手足厥逆,局方薑附湯加天雄煎下養正丹,更灸臍心,或丹田氣海一二百壯。因食所傷,氣道不通,壅悶氣厥,痰涎作聲,大便不通,局方解毒雄黃圓,每服七圓,薑湯下,更加大黃煎局方三和散服,幷沉香降氣湯。

如是左癱右瘓,俟其人事省定,即當依其所感,隨證毉療。若內因七情而得之者,先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滛而得之者,先理其氣,次依所感六氣,隨其證而治之。經云,風者百病之首,其變化爲他病無常,皆風氣所發。所謂除病之道,察致之由,當斟酌用藥,必獲十全效也。

◇若臂重作痛時麻,能飮酒人,此是痰飮,不可服風藥,可服局方消飮圓倍朮圓橘皮半夏湯加片子薑黃茯苓生薑同煎服。

◇有婦人二十歲,偶食中喫驚,發搐,涎塞,不省人事,牙關緊急,以白梅擦牙,次用冷水茶調恒山細末二錢服下,吐涎而省,後投局方烏沉湯而安。吐法壯實者可用。

◇有人病頭旋。經云,眊爲眼花,眩爲眼黑,眩暈頭旋,不省人事,皆是陽虛。又云,上虛則眩,下虛則厥。令服局方兪山人蘇子降氣湯養正丹來復丹如聖餠子而安。如聖餠子,亦治頭疼痰厥,肉瞤筋惕,辛頞鼻淵,及飮酒過多,嘔吐涎沫,好飮人可加白豆蔲一粒同嚼服。

◇若治心氣怔忪,膈中常滿,時時吐痰,睡卧不安,如聖餠子去川烏,加鐵艶粉極妙。

◇有一室女,每經候欲行,如風之狀,發搐,不省人事。胗其脉,心脉浮,衝任脉沉,此因經行伏驚致此。局方黑神散入朱砂,燈心麥門冬煎湯調下,服數日,自後經行如常,前病不作。若腹痛,加大聖散服。

一婦人脚指赤腫痛不可忍,局方香蘇飮加檳榔木瓜煎,三服而痊。

◇有人每遇天隂,覺渾身重疼無力,此乃濕氣。香蘇飮與平胃散各一貼,和分四服,加木瓜煎,有大神效。

◇治腰隱痛,行步艱辛,只用平胃散加赤麴,同煎服,最妙。

◇有人常覺左眼瞤動,忽然左邊口喎,食則不能収,求醫。僕診其脉浮而濇,氣口脉遲而濇。遂授之局方香蘇飮和霍香正氣散,加南木香薑棗同煎,次以小續命湯,加天麻磨沉香水同煎,下局中養氣丹,數服痊安。

有人四十已上歲,平日好食麵飮酒,苦右臂不能舉,授以局方五積散加木瓜檳榔煎。又用生附子一兩,去皮臍,南木香二錢半,㕮咀,分作三服,水二盞,薑十片,煎一盞,熱服,數服而安。

諸風門一○管見大全良方

[编辑]

中風證治

[编辑]

夫中風者,皆因隂陽不調,藏府氣偏,榮衞失度,氣血錯亂,喜怒過傷,飮啖無節,恣情嗜慾,致於經道或虛或塞,體虛而腠理不密,風邪之氣,乗虛而中人也。其狀涎潮昬塞,不省人事,舌強不能言,此等疾證,鮮有不斃者。

然亦有輕重。經云,風中藏則性命危。且以簡易言之,先察口眼開闔,以別重輕,如眼開口噤,無汗搐搦,涎不作聲,六脉遲浮者易治。若眼閉口開,手足不収,自汗如珠如油,髮直吐沫,面赤如裝,魚口氣麁,咽中涎響似水雞聲,或如拽鉅聲,如鼾睡,或時長噓,搖頭上竄,噴藥悶亂,目瞪直視,頭面青黑,六脉急疾大數,脉遲緩,儻有一證,皆不可治也。

若是中之輕者,涎潮昬塞,不省人事,語言謇澁,半身不遂,緩縱嚲曳,左癱,右瘓,偏枯,風懿,痿痺,不仁,口眼喎斜,頭痛頭眩,如坐舟舩之上,角弓反張,搖頭馬鳴,白虎歷節,走疰疼痛,蟲行瘙癢,恍惚驚悸,爲癲爲癎,暗風倒地,難可枚舉,已上之證,皆可施治。

但近代之醫,皆遺古法,自立新意,或執一說,或本易簡,不問隂陽冷熱虛實,有汗無汗。不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首以三生飮呑養正丹,每見服之,多有不救,閒有虛風冷證,服之而安者,乗興執此爲法。殊不知風爲動物,證多属陽,王叔和云,熱積生風是也,外臺秘要言之甚詳。古聖方書,如至寶丹,紅雪通中散,龍腦芎犀圓,牛黃清心圓,薄苛煎,大小竹瀝等湯,便可見。若中風有熱之證,更服三建,三生,養正等藥,可謂抱薪救火,安有生理。

又論,凡中風不可便用風藥,中氣不可便用氣藥,執此爲法。此等之論,因唐季潤云,切記風中人,不可便用風藥,氣中人,不可便用氣藥,纔覺有此證候,急用眞麝香肉三錢,硏令極細,以眞麻油調令稀薄,可飮爲度,令患人一服頓盡。如牙關緊,即𢶡開口灌入,候少甦省後,服大豆紫湯,服羌活一二斤無妨。服此二藥,永無手足偏廢,語言謇澁之患。於後見得證候分明,若是中風,只服排風,續命等湯,若是中氣,只服蘇合香圓調氣等藥。此等議論,是唐季潤慮醫之不明爾,亦未嘗令人不服風藥。靜而思之,若是富貴之家,處此之時,尙可抖擻眞麝,若中產之家束手待盡而已。

殊不知孫眞人云,治中風若不行小續命湯,是不能治風,近人畏而不用,死者比比,良可嘆息。且如小續命湯,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澁,肢體麻痺,神精昬亂,頭目眩重,痰涎倂多,筋脉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能轉側,及治諸風,服之皆驗。又治痓病,角弓反張,搖頭馬鳴,歷節痛風,小兒急慢驚風,又治脚氣緩弱,久服得差。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隂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瘖啞。然此藥四時自有加减,如有汗者,去麻黃,减杏仁一半,加乾葛,若有熱者,倍黃芩,去附子,减桂一半。僕依此加减療疾,累用有效。

許太學云,凡治癱瘓,一切風疾,如排風,續命,竹瀝等湯,非不能作効,大槩此疾,積襲之久,非一日得之,須是大劑合三五料服喫,得汗出如藥香,方見効也。今人服三五服而責無效,其責醫也亦速耳。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也。多見病家無主,病者親故問病,各立一說,各授一方,皆謂經效,不待醫者商議,可服不可服,即便投之,倐焉至禍,各自走散。

又有正在病中,請得毉來,診視未定,各逞己能,衆議紛紛,使人疑惑,不知孰是,猶豫不决,遂致困篤。古人云,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閑人說藥方是也。莫若參以外證,確意依方服藥,母信浮言,以貽後悔。

卒中風疾證候未分首先用藥法

[编辑]

若卒中邪風,一時僵仆,不省人事,倉卒之閒,無醫可問,或見理未明,虛實冷熱難辨,疑似之閒,可首以眞麝香硏細,麻油調三錢重,令稀薄得所,服之,口禁者,𢶡開灌服。若一時未辨,宜先以蘇合香圓半兩,姜湯調灌,或兼以青州白圓子硏細,入生姜自然汁少許,調匀灌服尤佳,或煎穀神嘉禾散灌服,亦有奇效。

近時庸醫,不曉古意,以爲脾胃之藥,與風與氣,甚不相干,便有此等謬論,眩惑衆聽。殊不知卒中之由,多因飯食中大怒而得之。夫脾好歌樂,故飮宴中,置歌舞以悅脾也。盖怒劇傷肝,肝不受邪,移氣尅於脾土,又風喜傷肝,肝移氣凌脾。脾主四肢,况涎乃脾之液,所以風中之人,多有嘔吐涎沫,涎潮昬塞,不省人事,四肢偏廢,用嘉禾散收効者,此意也。

近代亦有用麝香煎,五積散,閒有獲效,况五積散亦是太隂脾經之藥。然其性差熱,疾證未分,不可多服。如參蘇飮,星香飮,三倍湯,分心氣飮,加防風煎,皆可與服,此予家三世取效方也。

卒中涎潮昬塞急當吐之證治

[编辑]

若中風卒暴不知,涎聲上下,相引如拽鋸,此由飮啖無度,氣血閉塞,停留胃中,與風相搏,內化成痰。若投以諸湯,蓋氣閉涎膈,而卒不得下,急當吐之,使快爲度,然後隨證用藥。

雖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執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等藥,則壞人四肢。嘗原古人之論,病在上膈當吐之。瓜蔕之類是也,宜孫兆稀涎散,許學士勝金圓,皆可用也。

中風熱證治

[编辑]

外臺秘要云,凡初中風,四肢不収,揚手擲足,心神昏憒,眼不識人,言不出口,煩悶惡衣,噴藥悶亂,此等疾證,多由熱起。王叔和云,熱積生風是也。故先聖用至寶丹,紅雪通中散,龍腦芎犀圓,薄荷煎,牛黃清心圓以對之,亦有單飮竹瀝,及大小竹瀝湯,敗毒散加防風荊芥煎服亦効。

若不審是熱積生風,例以三生飮,三建湯,養正丹投之,則禍不旋踵。蓋其中有天雄烏附,其性大熱,服之如抱薪救火,鮮有不斃者。眞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學者宜審思之。

五藏中風證治

[编辑]

若五藏中風,自有專條,但風中藏,則性命危,如中之輕者,可與排風湯。

剛柔二痓證治又名曰痓。

[编辑]

夫剛柔二痓者,病人先憎寒發熱,有類傷寒,忽然身體強直,如角弓反張,口噤咬齘,搖頭馬鳴,如發癎之狀,婦人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多有此證。

當察有汗無汗,以分剛柔。若無汗惡寒,名剛痓,小續命湯主之,有汗不惡寒,名柔痓,小續命湯去麻黃加葛根主之。凡剛柔二痓,並可與小續命加减服之,又有大豆紫湯與竹瀝,並可與服。然得斯疾,十愈三四耳。

破傷風破傷濕相類痓病證治

[编辑]

若先因金刃所傷,或打撲傷損,或風或濕,從瘡口中入,或身體強硬,如角弓反張,口噤咬齘,搖頭鳥鳴,如發癎之狀者,當作破傷風,破傷濕治之,宜用胡氏奪命散。若傷重不省,心頭尙溫,急以此藥調方寸匕灌服,下咽即活,倂進二服,起死如神。㒒隣近有晏匠,其子被斧傷足,因洗而有是證。㒒不在家山,醫者不識是證,遂卒,可傷可笑。

中風無汗證治

[编辑]

若奄忽之閒,涎潮昬塞,不省人事,口眼喎斜,肌膚不仁,左癱右瘓,半身不遂,筋攣骨痛,或腰痛如折,身體無汗,或有時略省,此是體虛而中邪風。治之宜用小續命湯,木香煮散,排風竹瀝等湯,兼靈寶丹,倂進十服,得汗而解。聖人爲虛風無汗而設,諺云,風隨汗愈是也。

中風自汗證治

[编辑]

若有已上疾證,遍體自汗者,不可與續命排風等湯,蓋其中有麻黃、杏仁故也。宜以續命煮散,獨活湯。

失音不語證治

[编辑]

若失音不語者,風邪客於心脾二經,上入於機關也。機關者,舌本也。若關膈不通,其人精神昬憒,宜牛黃圓,通關散,神仙解語丹,若漸能語,而牙關緊急者,宜細辛散。

痰涎壅盛證治

[编辑]

若中風痰涎壅盛者,宜星香飮,省風湯,三倍湯,白圓子。

手足緩縱不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證治

[编辑]

若因風邪中於經絡,氣血行遲,機關緩縱,手足不仁,麻痛不知痛痒,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者,可與靈寶丹。

◇若偏風語言蹇澁者,可與小續命湯,木香煮散。

白虎歷節走疰骨節疼痛及麻木證治

[编辑]

若偏風走疰,歷節疼痛,或如鎚鍛,或如蟲囓,晝靜夜劇,痛不可忍,是白虎歷節證也,宜與小續命湯,兼以活絡丹。若身體麻木者,亦可服,麝香圓亦妙。

身體倦痛中夜後腰背疼痛不能轉側證治

[编辑]

若每到中夜後,腰背疼痛,轉側不得,或身體倦痛者,皆因風寒濕三氣,傷於經絡,可與小續命湯。大便秘,小便多,身疼者,可與朮附湯,若骨節煩疼者,可與乳香趂痛散,或身體麻木,足脛弱者,可與追風應痛圓,黃耆圓。

◇腰痛甚者,可與神應圓,青娥圓,近人以異功五積散加桃仁,煎服效。

拘急脚弱口噤證治

[编辑]

若拘急脚弱,口噤者,可與龍虎丹,小續命湯豈无效。

癱瘓手足不隨證治

[编辑]

若癱瘓手足不隨者,可與透冰丹。

偏風筋脉拘急攣痛證治

[编辑]

偏風,筋脉拘急攣痛者,可與驅風圓,乳香趂痛散,乳香圓,七寶丹。

諸風身體疼痛證治

[编辑]

若諸風身體疼痛者,皆因風邪之氣,入於經絡,不能發散,致令手足骨節疼痛。或拘攣不得屈伸者,可與乳香趂痛散,追風應痛圓,活血丹,乳香圓,没藥圓,太獄活血丹皆可服,宜先以五香散淋渫,次以活血丹塗之。

諸風頭目昬暈證治

[编辑]

若頭目昬眩不清快者,與消風散,茶調散,防風圓。

若虛弱及年高人,風寒入腦,頭痛發眩,如坐舟中者,可與三五七散及防風圓,朮附湯。許學士以養正丹,療風虛痰眩有效。

諸般頭痛八般頭風證治

[编辑]

若頭痛頭風者,可與太陽丹,茶調散,急風散,白龍圓,芎辛湯,芎羌散,蝎附散,如聖餠子,追風圓,黑神圓,七生圓。

諸風便秘證治

[编辑]

夫大便秘結不通者,有風有氣有熱,又有脾約等證。若因風邪熱滯,壅遏腸胃,津液乹燥,故秘澁不通者,可與麻仁圓,甚者與皂角煎圓,得太腑過,住服,年尊者,不宜多服。若氣秘不通者,與三和散。

◇若熱而秘者,與七宣圓,甚者小三黃圓。

◇若大便硬,小便數,其脾爲約,宜與脾約麻黃圓。

◇若老人風秘,及產後去血過多,腸胃燥澁,便秘不通,宜以四物湯加去白青皮煎服。

◇老人風秘冷秘者,與半硫圓。

打撲墜墮傷損出血破傷風腫證治

[编辑]

若因打撲墜墮,傷損出血者,或破傷風入發腫者,可與五香散,用生姜自然汁調藥貼患處,內損者,與太獄活血丹,血不止者,與花蘂石散血竭散玉眞散乳香圓没藥圓應痛圓趂痛散。

◇陳緫領治打撲傷損,攧搕損破皮肉,及刀刃所傷,急取未經水葱白,細切,炒令極熱,以裹傷處,血止痛住,神妙。

◇又以晩蠶蛾爲細末,和石灰罨傷處,住痛止血,瘡口即合,神妙。腸出破者,以桑白皮爲線,用針縫之,然後傳藥。

諸風門一○儒門事親

[编辑]

指風痺痿厥近世差互說

[编辑]

風痺痿厥四論,內經言之詳矣,今余又爲之說,不亦贅乎。曰,非贅也,爲近世不讀內經者,指其差互也。夫風痺痿厥四證,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槩作風冷治之,下虛補之,此所以曠日彌年而不愈者也。

夫四末之疾,動而或勁者爲風,不仁或痛者爲痺,弱而不用者爲痿,逆而寒熱者爲厥,此其狀未嘗同也,故其本原,又復大異。風者,必風熱相兼,痺者,必風濕寒相合,痿者,必火乗金,厥者,或寒或熱,皆從下起。今之治者,不察其源,見其手足嚲曳,便謂之風。然左傳謂,風滛末疾,豈不知風暑燥濕火寒六氣,皆能爲四末之疾也哉。敢詳條于左,有意於救物者,試擇焉可也。

夫風之爲狀,善行而數變。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属肝木。掉搖眩運,非風木之象乎。紆曲勁直,非風木之象乎。手足𭠧顫,斜目喎口,筋急攣搐,瘈瘲驚癎,發作無時,角弓反張,甚則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頓僵暴仆,昏不知人,玆又非風木之象乎。

故善行而數變者,皆是厥隂肝木之用也。夫肝木所以自甚而至此者,非獨風爲然,盖肺金爲心火所制,不能勝木故也。此病之作,多發於每年十二月,大寒中氣之後,及三月四月之交,九月十月之交。何以言之。大寒中氣之後,厥隂爲主氣,巳亥之月,亦属厥隂用事之月,皆風王之時也。故三月四月之交,多疾風暴雨,振拉摧拔,其化爲冰雹,九月十月之交,多落木發屋之變,故風木欎極甚者,必待此三時而作。

凡風病之人,其脉狀如弓弦而有力,豈敢以熱藥投之,更增其勢哉。今人論方者,偶得一方,閒曾獲効,執以爲能,着灸施鍼,豈由病者。巧說病人,使從己法,不問品味剛柔,君臣輕重,何藏何經,何部何氣,凡見風證偏枯,口眼喎斜,涎潮昏憒,便服靈寶,至寶,清心,續命等藥,豈知清心之雜以薑桂,靈寶之亂以起石,硫黃,小續命湯藏以附子。惟夫至寶,其性尙溫。經曰,風滛于內,治以辛凉,如之何以金石大熱之藥,以治風耶。有以熱治熱者,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故今之劉河閒自制防風通聖散,搜風丸之類,程參政袪風丸,換骨丹,用之者,獲効者多矣,而謗議百出,以誣其實。余嘗見內經氣交變論中,言五欎之法,欎極則爲病,况風病之作,倉卒之變生,嘗治驚風癎病,屢用汗下吐三法,隨治隨愈。內經中明有此法,五欎中木欎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是風隨汗出也,下者是推陳致新也。此爲汗下吐三法也。愈此風病,莫知其數,如之何廢而不用也。余恐來者侮此法,故表而出之。

昔項開完顏氏病風搐,先右臂幷右足,約搐六七十數,良久,左臂幷左足,亦搐六七十數,不差,兩目直視,昏憒不識人,幾月余。求治于余,先濁其寒痰三四升,次用導水禹攻丸散,泄二十余行,次服通聖散辛凉之齊,不數日而差。故書此以證之。

夫痺之爲狀,麻木不仁,以風濕寒三氣,合而成之。故內經曰,風氣勝者爲行痺,風則陽受之,故其痺行,旦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爲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氣勝者爲痛痺,寒則隂受之,故其痺痛,旦靜而夜劇。世俗不知,反呼爲鬼忤。濕氣勝者爲着痺,濕勝則筋脉皮肉,故其痺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世俗不知,反呼爲偏枯。此病之作,多在四時隂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之爲甚。

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濕,痺從外入。况五方土地,寒暑殊氣,剛柔異禀,食飮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熱則縮緩,不相亂也。

皮痺不已,而成肉痺,肉痺不已,而成脉痺,脉痺不已,而成筋痺,筋痺不已,而成骨痺,久而不已,內舎其合。若府藏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

凡病痺之人,其脉沉澁。今人論方者,見諸痺證,遽作脚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脚氣之說。或曰,諸方亦有脚氣綂論,又有脚氣方藥,若止取素問,則諸方皆非。

即曰,痺病以濕熱爲源,風寒爲兼,三氣合而爲痺,柰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藏府,不辯表裏,便作寒濕脚氣,烏之,附之,乳之,没之,種種燥熱攻之,中脘灸之,臍下燒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湯之炕之。以至便旋澁滯,前後俱閟,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飮不入,邪氣外侵,雖遇扁華,亦難措手。若此者何哉。胷鬲閒有寒痰不去故也。痺病本不死,死者醫之誤也。雖亦用蒸之法,必先涌去其寒痰,然後諸法皆効。

內經曰,五藏有兪穴,六府有合穴,循脉之本分,各有所發之源,以砭石補之,則痺病瘳。此在內經中明白具載,如之何不讀也。

陳下酒監魏德新,因赴冬選,犯寒而行,眞氣元衰,加之坐卧冷濕,食飮失節,以冬遇此,遂作骨痺。骨属腎也,腰之高骨壞而不用,兩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後膁痛,痿厥嗜卧。徧問諸醫,皆作腎虛治之。

余先以玲瓏竈熨蒸數日,次以苦齊上涌訖,寒痰三二升,下虛上實,明可見矣。次以淡齊,使白朮除脾濕,令茯苓養腎水,責官桂伐風木,寒氣偏勝,則加薑附,否則不加。又刺腎兪,太谿二穴,二日一刺,前後一月,平復如故。僕嘗用治傷寒汗下吐三法,移爲治風痺痿厥之法,愈者多矣。

痿之爲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腎水不能勝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着,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腎水者,乃肺金之子也,今腎水衰少,隨火上炎。腎主兩足,故骨髓衰竭,由使內太過而致然。

至眞要論云,諸痿喘嘔,皆属於上者,上焦也。三焦者,手少陽相火也,痿喘嘔三病,皆在鬲上,属肺金之部分也。故肌痺傳爲脉痿,濕痺不仁,傳爲肉痿,髓竭足躄,傳爲骨痿,房室太過,傳爲筋痿,筋痿傳爲白滛。

大抵痿之爲病,皆因客熱而成,好欲貪色,強力過極,漸成痿疾。故痿躄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腎,揔因肺受火熱,葉焦之故,相傳於四藏,痿病成矣。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時也。午者少隂君火之位,未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痿發此三月之內,爲以熱也。

故病痿之人,其脉浮而大。今之行藥者,凡見脚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濕脚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没自然銅葳靈仙之類,燔針艾火,湯煮袋蒸,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亦天乎。

夫治痿與治痺,其治頗異。風寒濕痺,猶可蒸湯灸燔,時或一効,惟痿用之轉甚者,何也。盖以痿肺熱爲本,葉焦而成痿,以此傳於五藏,豈有寒者歟。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殺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用藥之誤也。

陳下一武弁宋子玉,因駐軍息城,五六月閒,暴得痿病,腰胯兩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求治于予,察其兩手脉,俱滑大而有力。予憑內經,火滛于內,治以醎寒,以塩水越其鬲閒寒熱宿痰,新者爲熱,舊者爲寒。或宿食宿飮在上脘者,皆可涌之。宿痰旣盡,因而下之,節次數百行,覺神志日清,飮食日美,兩足漸舉,脚膝漸伸,心降腎升。使繼以黃連觧毒湯加當歸等藥,及瀉心湯,凉鬲散,柴胡飮子,大作齊煎,時時呷之。

經曰,治心肺之病最近,用藥齊不厭頻而少,治腎肝之病最遠,用藥齊不厭頓而多。此法人皆恠之,然余治痿尋常用之,如拾遺物。予若以此誑人,其如獲罪於天何。此宋子玉之證,所以不得不書也,且示信於來世故。

內經謂,治痿之法,獨取陽明經。陽明經者,胃脉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主潤養宗筋,宗筋主束骨,束骨在臍下隂毛際上是也。又主大利機關,機關者,身中大關節也,以司屈伸。是以陽明虛,則宗脉縱,宗脉縱,則大脉不伸,兩足痿弱。

然取陽明者,胃脉也。胃爲水穀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氣爲本,本固則精化,精化則髓充,髓充則足能履也。隂陽應象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者,五味也,五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五味,五穀五菜五菓五肉,五味貴和,不可偏勝。

又曰,恬淡虛無,眞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若用金石草木補之者,必久而増氣,物化之常,氣増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黃連苦參者,而反化爲熱,久服熱藥之人,可不爲寒心哉。余嘗用汗下吐三法,治風痺痿厥,以其得効者衆,其敢誣於後人乎。

厥之爲狀,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熱也。舉世傳脚氣寒濕之病,豈知內經中無脚氣之說。王太僕亦云,本無脚氣,後世廣飾方論,而立此名,古之方謂厥者,即今所謂脚氣者也。

然厥當分二種,次分五藏。所謂二種者,有寒厥,亦有熱厥。陽氣衰于下,則爲寒厥,隂氣衰于上,則爲熱厥。熱厥爲手足熱也,寒厥爲手足寒也。陽經起于足指之表,隂經起于足心之下,陽氣勝則足下熱,隂氣勝則足下寒。

又曰,陽主外而厥在內,隂主內而厥在外,若此者,隂陽之氣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則陽多隂少,秋冬則隂壯陽衰,人或恃頼壯勇,縱情嗜慾,於秋冬之時,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氣旣衰,眞精又竭,陽不榮養,隂氣獨行,故手足寒,發爲寒厥也。

人或醉飽而房,氣聚於脾胃。主行津液,隂氣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四支不榮。酒氣與穀氣相薄,則內熱而溺赤,氣壯而慓悍。腎氣旣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熱,發而爲熱厥也。

厥亦有令人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暴卒然悶亂無覺知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隂腎脉不至也。腎氣微少,精血奔逸,使氣促迫,上入胷鬲,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隂腹,與隂相助,令身不仁。

又五絡皆會於耳中,五絡俱絶,則令人身脉皆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尸,故曰尸厥。有涎如拽鋸聲在喉咽中,爲痰厥,手足搐搦者,爲風厥,因醉而得之爲酒厥,暴怒而得之,爲氣厥,骨痛爪枯爲骨厥,兩足指攣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結,爲臂厥,身強直如椽者,爲骭厥,喘而涴者,狂走攀登爲陽明厥,皆氣逆之所爲也。

今人見玆厥者,皆謂之趿着掠着,此是何等語也。非徒其名之謬,因其名之謬而乖其實也。旣言趿着中着掠着,必歸之風,此清心靈寶至寶,又爲先驅矣,鼻中㗜藥,身上焫火,豈知厥之爲病,如前所說者耶。

項西華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熱厥,前後十餘年,其妻服逍遥十餘齊,終無寸効。一日命余診之,二人脉皆浮大而無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時時漬以熱湯,漬而不能止,吾婦手足之熱,終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余曰,寒熱之厥也,此皆得之貪飮食,縱嗜慾,遂出內經厥論證之。政之喜曰,內經眞聖書也,十餘年之疑,今而釋然。縱不服藥,愈過半矣。僕曰,熱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熱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溫齊補肺金,熱在上者,以凉齊清心火,分處二藥,令服之不輟。

不旬日,政之詣門謝曰,寒熱之厥,皆愈矣。其妻當不過數月而有娠,何哉。隂陽皆和故也。凡尸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可一涌而腥,次服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之藥,使粥食調養,無不差者。若其餘諸厥,倣此行之。愼勿當疑似之閒,便作風氣,相去邈矣。

證口眼喎斜是經非竅辯

[编辑]

口眼喎斜者,俗工多與中風掉眩證一槩治之,其藥則靈寶至寶續命清心一字急風烏犀鐵彈丸。其方非不言治此證也,然而不愈者何也。盖知竅而不知經,知經而不知氣故也。何謂知竅而不知經。盖人之首,有七竅,如日月五星七政之在天也。

故肝竅目,目爲肝之外候,肺竅鼻,鼻爲肺之外候,心竅舌,舌無竅,心與腎合而寄竅於耳,故耳與舌,俱爲心之外候。俗工止知目病歸之肝,口病歸之脾,耳病歸之腎,舌病歸之心,更無改張。

豈知目之內眥,上下二綱,足太陽及足陽明起於此,目之銳眥,足少陽起於此,手少陽至於此,鼻之左右,足陽明手陽明俠乎此,口之左右,亦此兩經環乎。故七竅有病,不可獨歸之五藏,當歸之六陽經也。余曰,俗工知竅而不知經者,此也。

何謂知經而不知氣。盖世之談方藥者,不啻千萬,止不過堅執本草性味,其知十二經所出所入,所循所環,所交所合,所過所注,所起所會,所属所絡,所上所下,所俠所貫,所布所散,所結所繞,所抵所連,所係所約,所同所別,千萬人中或見一二名,此可謂難其人矣。

然而不過執此十二經,便爲病本,將陽經爲熱,隂經爲寒,向本草中尋藥,藥架上撿方而已矣,病之不愈又何訝焉。豈知靈樞經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爲噼。

此十二經及受病之處也,非爲病者也,及爲病者,天之六氣也。六氣者何。風暑燥濕火寒是也。故曰,俗工知經而不知氣者,此也。然則口目喎斜者,此何經也,何氣也。足之太陽,足之陽明,左目有之,右目亦有之,足之陽明,手之陽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兩道也。靈樞又言,足陽明之筋,其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熱則筋㢮縱,緩不勝収,故噼。是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故偏於左者,左寒而右熱,偏於右者,右寒而左熱也。

夫寒不可徑用辛熱之齊。盖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而况風者,甲乙木也,口眼陽明皆爲胃土,風偏賊之,此口目之所以噼也。是則然矣,七竅惟口目喎斜,而耳鼻獨無此病者,何也。

盖動則風生,靜則風息,天地之常理也。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動,坤艮主靜,動者皆属木,靜則皆属土。觀卦者,視之理也,視者目之用也,目之上綱則貶,下綱則不貶,故觀卦上巽而下坤。頤卦者,養之理也,養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頷則嚼,上頷則不嚼,故頤卦上艮而下震。

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當思目雖斜,而目之眶眶未常斜,口之喎,而口之輔車未嘗喎,此經之受病,非竅之受病明矣。而况目有風輪,唇有飛門者耶。余嘗治此證,未嘗用世俗之藥,非故與世參商,方鑿圓枘,自然齟齬。

昔過頴,一長吏病此,命予療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倉,俱効。苟不効者,當灸人迎。夫氣虛風入而爲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眞氣爲風邪所陷,故宜灸。內經曰,陷下則灸之,正謂此也,所以立愈。

又嘗過東杞,一夫亦患此,予脉其兩手,急數,如弦之張甚力而實。其人齒壯氣充,與長吏不同,盖風火交勝。余調承氣湯六兩,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熱啜之,前後約瀉四五十行,去一兩盆。次以苦齊投之解毒,數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

脉訣云,熱則生風,若此者不可純歸其病,於窓隙之閒而得,亦風火素感而然也。盖火勝則制金,金衰則木茂,木茂則風生。若東杞之人,止可流濕潤燥,大下之後,使加飡,通欎爲大。靈樞雖有馬膏桂酒雙塗之法,此但治其外耳,非治其內也。今人不知其本,欲以單服熱水,強引而行之,未見其愈者也。向之用薑附烏桂起石硫黃之齊者,是耶,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