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長生殿/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長生殿
◀上一齣 第卅三齣 神訴 下一齣▶

【仙呂入雙調·柳搖金】〔貼引二仙女、二仙宮隊子行上〕工成玉杼機絲巧殊呈錦過天除搖佩還星渚雲中引鳳輿。卻望著銀河一縷碧落映空虛俯視塵寰山川米聚。吾乃天孫織女是也。織成天錦,進呈上帝。行路中間,只見一道怨氣,直衝霄漢。不知下界是何地方。}}〔叫介〕仙官,〔官應介〕〔貼〕你看這非煙非霧怨氣模糊,試問下方何處

〔官應,作看介〕啟娘娘,下界是馬嵬坡地方。〔貼〕分付暫駐雲車,即宣馬嵬坡土地來者。〔官應,眾擁貼高處坐介〕〔官向內喚介〕馬嵬坡土地何在?〔副淨應上〕來也。

【越調鬥鵪鶉】則俺在廟裡安身,忽聽得空中喚取。則他那天上宣差,有俺甚地頭事務〔官喚科〕土地快來。〔副〕他不住的唱叫揚疾,唬得我慌忙急遽。只索把急張拘諸的袍袖,乞留屈碌的腰帶。整頓了這破丟不答的平頂頭巾,扶定了那滴羞撲速的齊眉拐拄

〔見官科〕仙官呼喚,有何使令?〔官〕織女娘娘呼喚你哩。〔副淨〕

【紫花兒序】聽說道喚俺的是天孫織女,我又不曾在河邊去掌渡司橋,可因甚到坡前來覓路尋途〔背科〕哦,是了波,敢只為雲中駕過,道俺這裡接待全疏〔哭科〕待將咱這卑職來勾除〔回向官科〕仙官可憐見波,小神官卑地苦,接待不周,特帶得一陌黃錢在此,送上仙官,望在娘娘前方便咱。則看俺廟宇荒涼鬼判無,常只是塵蒙神案土塞臺基草長香爐

〔官笑科〕誰要你的黃錢。娘娘有話問你哩,快去,快去。〔引副淨見介〕〔副淨〕馬嵬坡土地叩見。願娘娘聖壽無疆。〔仙女〕平身。〔副淨起科〕〔貼〕土地,我在此經過,見你界上有怨氣一道,直衝霄漢。是何緣故?〔副淨〕娘娘聽啟,

【天淨沙】這的是艷晶晶霓裳曲裏嬌妹,裊亭亭翠盤掌上輕軀〔貼〕是那一個?〔副淨〕是唐天子的貴妃楊玉環,磣磕磕黃土坡前怨屈,因此上痛咽咽幽魂不去,靄騰騰黑風空際吹噓

〔貼〕原來就是楊玉環。記得天寶十載渡河之夕,見他與唐天子在長生殿上,誓願世為夫婦。如今已成怨鬼,甚是可憐。土地,你將死時光景說與我聽者。〔副淨〕

【調笑令】只為著往蜀侍鑾輿鼎沸軍聲四下。痛紅顏不敢將恩負哭哀哀拜辭了君主。一霎時如花命懸三尺組生擦擦為國捐軀

〔貼〕怎生為國捐軀,你再細細說來。〔副淨〕

【小桃紅】當日個鬧鑊鐸激變羽林徒,把驛庭四面來圍住。若不是慷慨佳人難輕赴,怎能夠保無虞,扈君王直向西川路,使普天下人心悅服。今日里中興重睹,兀的不是再造這皇圖

〔貼〕雖說如此,只是以天下為主,不能庇一婦人,長生殿中之誓安在?李三郎暢好薄情也。〔副淨〕娘娘,那楊妃呵,

【禿廝兒】並不怨九重上情違義忤,單則捱九泉中恨債冤逋。痛只痛情緣兩斷不再續,常則是悲此日憶當初欷歔

〔貼〕他可說些甚來?〔副淨〕

【聖藥王】他道是恩已虛愛已虛,則那長生殿裡誓非虛。就是情可辜意可辜,則那金釵、鈿盒信難辜。拼抱恨守冥途〔貼〕他原是蓬萊仙子,只因夙孽,迷失本真。今到此地位,還記得長生殿中之誓。有此真情,殊堪鑒憫。〔副淨〕再啟娘娘,楊妃近來,更自痛悔前愆。〔貼〕怎見得?〔副淨〕

【麻郎兒】他夜夜向星前捫心泣訴,對月明叩首悲籲切自悔愆尤積聚要祈求罪業消除【麼篇】因此上怨呼恨吐意苦。雖不能貫白虹上達天都,早則是結紫孛衝開地府。不提防透青霄橫當仙路

〔貼〕原來如此。既悔前非,諸愆可釋。吾當保奏天庭,令他復歸仙位便了。〔副淨〕娘娘呵,

【絡絲娘】雖則保奏他仙班再居,他卻還有癡情幾許。只恐到仙宮,但孤處,願永証前盟夫婦

〔貼〕是兒好情癡也。你且回本境,吾自有道理。〔副淨〕領法旨。

【尾聲】代將情事分明訴,幸娘娘與他做主。早則看馬嵬坡少一個苦游魂,穩情取蓬萊山添一員舊仙侶

〔下〕〔貼〕分付起駕,回璇璣宮去。〔眾應引行介〕

【仙呂入雙調過曲·金字段】【金字令】紅顏薄命聽說真冤苦黃泉長恨聽說多酸楚更抱貞心初盟不負【三段子】悔深頓令真元露情堅煉出金丹固只合登仙,把人天恨補

往來朝謁蕊珠宮,(趙嘏) 烏鵲橋成上界通。(劉威)
縱目下看浮世事,(方干) 君恩已斷盡成空。(盧弼)

吳評:「此折前為密誓照應,後為奏復仙班張本。」[1]

吳評:「首曲就本行驀寫,此曲從呼喚猜疑先於空中著想,不遽見天孫,亦是元人作法,此文章善於步虛處。」[2]

吳評:「為國捐軀,乃明皇飾說,而幽冥亦作是論,何也?使當日依回不決,則六軍犯蹕,竟成傾國,與褒妲無異,而有此一舉而軍心頓服,中興可期。唐人昧本事詩,獨少陵『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最為得體,楊妃一死,雖謂之再造也可。觀織女答語,即歸重明皇,作者之情可見,非以強詞曲為回護也。」

◀上一齣 下一齣▶
長生殿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此折原是過場,現以土地出場代訴,演出一出莊諧相間、生活氣息甚濃的好戲,作為全本悲劇氣氛的調劑。
  2. 把唐室中興歸功於楊玉環的「為國捐軀」,這未免過分美化了楊玉環,歪曲了歷史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