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廬雜錄/卷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吏部題,各省題薦人員,原令其作速起程。今陝西李顒、王弘撰,江南汪琬、張九徵、周慶、曾彭貴、潘耒、嵇宗孟、張新標、吳元龍、蔡方炳,直隸杜越、范必英,浙江應抽謙,山西范鄗鼎,江西魏禧並以疾辭。陝西李因篤以母老辭。相應咨催赴京。得旨,李因篤等既經諸臣以學問淵通文藻瑰麗薦舉,該督撫作速起送來京,以副朕求賢至意。

  韓湘岩觀察宰江南,俸滿抵京。余嘗晤於舅氏齋中。軀幹豐重,而言語清快。象緯醫卜諸術藝,無不精核貫穿。見余方髫歲喜弄文墨,出所著《滑疑集》見贈。集中如貌左、貌國語、貌韓非子、貌庄、貌《史記》,具有神似處。所云貌者微詞也。酒酣,益自矜,告余云:「青田劉誠意后,區區一人而已。」語罷狂笑不已,其自負如此。

  朱竹垞謂偶吏目桓所選元詩為獨開生面,而以缺七言絕句為憾。余嘗欲補之而未就也。因憶文淵閣校四庫書,所閱元人詩佳者輒錄存。多《四朝詩選》、《元文類》、《宋元詩會》、《元詩體要》、《元風雅》、《元詩選》、《元詩癸》集中所未載者。將來合諸集甄綜之,以復吏目舊觀。竹垞翁其許我乎。艾性夫《春溪》云:晚溪晴穩麥風斜,橋影傾欹水見沙。十里荒陂自春色,一雙鸂𪄠楊花。雨香雲嫩散春泥,細草初肥綠滿溪。無數落花鶯背上,避人都入柳陰啼。《題僧閣》云:蘆竹叢高舊石闌,菩提香遠出林端。雁聲忽斷梧桐雨,草閣秋深倚暮寒。張觀光《聞角》云:誰送寒聲入夢中,遙知人在戍樓東。明朝梅嶺花飛雪,未必都因昨夜風。《江景》云:寒生雁背天將雪,冷入魚腮水欲冰。釣艇歸來江路暝,舟人分火點漁燈。王奕《過江》云:玉勒金台逐去塵,十年多少渡江民。中流試扣金山老,曾有深衣過魯人。楊弘道《迎祥觀即事》云:牽牛延蔓覆檐青,涼氣著人如酒醒。天外晚風收積雨,石爐燈水白泠泠。尹廷高《江鄉夜興》云:極浦霜清雁打圍,漁燈明滅水煙微。天寒想是鱸魚少,犬吠空江船夜歸。釋大訢《題孤嶼圖》云:澹煙疏樹月朦朧,路隔寒潮斷復通。添個茅庵分住我,明年飛錫海門東。侯充中《汴梁郊行》云:大梁城下草連雲,千古河山對夕曛。一掬賈生憂國淚,西風吹上信陵墳。劉鶚《九日峽江舟中》云:秋風如此客辭家,重理平生舊帽紗。不是故山無白酒,年年奔走負黃花。宋無《山中》云:半嶺松聲樵客分,一溪春草鹿成群。采芝人入翠微去,丹灶石壇空白雲。《詠蘭》云:分向湘山半野蒿,偶並青草入離騷。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離騷更自高。洪焱祖《中秋宿貴義嶺無月》云:亂山深處遇中秋,只有風湍拍石頭。賴是今宵無月色,若令月出轉添愁。唐元皆《春亭》云:自家意思窗前草,滿目紅酣川上花。十二闌干風雨霽,有人來此岸烏紗。李存《贈賣楮士》云:門前柿葉未堪書,窗外芭蕉雨後疏。正恨新詩沒題處,故人攜紙過庭除。朱睎顏《自題》云:乘興風波萬里游,清如王子泛扁舟。早知鯨背推敲險,悔不來時只跨牛。周伯琦《夜坐偶成》云:清夜嚴城玉漏遲,杏花疏影散書帷。紅塵不到揚雄宅,石鼎焚香讀楚詞。納新《京城春日》云:官閘冰消綠漫堤,落花流水五門西。黃鸝不管春深淺,飛入南城樹上啼。張仲聲《壁上小景》云:半林斜日帶晴霞,彷彿柴桑處士家。千里田園歸未得,只疑北地有黃花。陳鎰《道經東崖砦》云:荒村寂寞兩三家,故壘東邊石徑斜。岩樹不知人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李繼本《對月同宗兄賦》云:窗里娟娟納月光,床頭顧影轉凄涼。束書幾日還山去,露坐彈琴秋樹傍。沈夢麟《涌金門即事》云:涌金門外步陽春,舊日軒楹盡劫塵,卻笑柳州新燕子,飛來不識白頭人。同恕《歸棹》云:沖煙去即比鄰共,載月歸時老稚迎。魚少水多生事了,一溪晴碧有誰爭。張仲深《溪上》云:溪南溪北燕交飛,溪上人家客未歸。翠壁夜聞山鳥叫,金爐燼冷水沈微。趙文展《亦周墓》云:竹刺藤梢未易攀,一桮紅酒酹荒菅。攜兒不敢高聲哭,僧錄新來住此山。王沂《看山》云:昔年騎馬看青山,曾與青山共往還。今日君家亭子上,依然山在白雲間。《過潼關》云:天風吹袖下雲台,玉井芙蓉為我開。行過潼關卻回望,半空飛翠逐人來。程端禮《閒步》云:城上寒梅白雪花,城邊嫩柳黃金芽。平林望盡意不盡,回首城西日欲斜。胡行簡《青山白雲》云:憶從扈從過居庸,北望迢迢萬玉峰。獨恨崑崙猶未識,至今長被白雲封。陳宜甫《老農》云:老農村裡別無營,飽飯惟知樂太平。天子駕來應不顧,低頭鞭犢自春耕。陸文圭《早春》云:草色青青沒燒痕,山川滿目酒盈樽。只愁逋客回家日,先被春風緊閉門。《次伯機》云:梅天風雨一江寒,失卻灘頭舊釣竿。自着漁蓑沽酒去,路逢賈客問長安。胡祗遹《玉堂偶成》云:瓠籬蔬圃雨余香,林影蟬聲午夢涼。一日閒情如兩日,閱書終日未殘陽。張之翰《聞雁》云:燕中五見雁南下。今歲雁來余始還。堪笑餘生不如雁,雁歸常在一年間。《宿柯亭》云:好山似恨客西行,便比朝來減舊青。我自笑余忙個甚,滿船風雨宿柯亭。王旭《雜詩》云:東流江水不西還,六代興亡一夢間。行客有懷誰會得,鳳凰台上看東山。《南湖雨中》云:氣涵雲外草堂虛,蘋末風來午夢余。起逐鄰翁上船去,藕花深處看叉魚。三年身不到江湖,慚愧煙波舊釣徒。今日扁舟復何處,臥聽風雨鬧黃蘆。荷葉青青水濕衣,南湖日暮採蓮歸。菱歌一曲風生浦,幾處沖煙白鳥飛。《有懷》云:春風花落紫藤枝,正是山蔬可擷時。惆悵故園歸未得,興來空詠《採薇》詩。《晚步》云:草沒行蹤一徑斜,西風開滿蒺藜花。行歌曳杖不知遠,轉過青林又幾家。宋禧《題畫》云:松林日落碧雲開,野老溪頭坐石苔。隔岸好山招不到,一篙流水待誰來。滕安上《村居》云:幽居一日勝兩日,故友十人無五人。村北樹陰余畝大,肯來盤礴樂閒身。王結《次韻》云:折得寒桃雨後花,自憐白髮照烏紗。陌頭楊柳撩春思,掩映茅亭賣酒家。耶律鑄《贈人》云:不知何事傷遊子,漫折閒花盡日吟。轉覺忘機是啼鳥,靜依芳草說春心。

  汪鈍翁《題高季迪槎軒集》云:按王文忠公《缶鳴集·序》雲,詩十二卷,九百三十七首。張子宜《哀辭。序》則云:先生自類其詩千五百首。今考周氏本,總千有一首。其數與序不合。外又有是集十卷。詩七百二十三首。《姑蘇雜詠》一卷,詩一百二十三首,內惟五首重出。余俱《缶鳴》所無。合集共得一千八百四十餘首。他如徐氏本雖名《大全》,而實軼去者多矣。《列朝詩選》於先生詩率取諸《缶鳴》、《大全》,豈猶未見是集耶。集為余塾所藏,乃成化間張習企翱所刻也。今四庫書館祗《大全集》十八卷,外有《鳧藻集古文》五卷。鈍翁所藏,不知歸於何所。

  李天生評許生洲《華岳集》云:「處處言情,卻處處是景。建安而後,惟杜少陵耳。公詩乃能之,則其推挹之者至矣。生洲督學秦中,得詩最富。所刻《華岳集》是也。」李天生所選訂。天生與生洲同膺鴻博之薦,氣誼尤篤,故說詩最合雲。

  施耦堂侍御為詩人竹田之子,丙戌通籍,年已逾四十歲矣。以詩文自豪,尤精賞鑒。辨周秦物,絲毫不爽。賢士大夫皆樂與之游。晚年風流放誕。優伶徵逐。酒觴絲竹,無日無之。故其所作,亦皆率情便意。較少年倜儻雄直諸篇什,如出兩人。

  覃溪先生告余云:「山谷學杜,所以必用逆法者。正因本領不能敵古人,故不得已而用逆也。若李義山學杜,則不必用逆,又在山谷之上矣。此皆詩家秘妙真訣也。今我輩又萬萬不及山谷之本領,並用逆亦不能。然則如之何而可?則且先齩着牙忍性,不許用平下,不許直下,不許連下,此方可以入手。不然,則未有能成者也。」

  歸安吳隆元以散館歸班進士隨軍營效力,議敘得會考司主事。雍正元年癸卯二月分校順天鄉試。至八月會試,仍充分校官。官已至翰林學士。即蒙特命隆元一人教習本科庶吉士,二年充江南正考官。旋以罪戍關外,卒於戍所。不數年間,升沈顯晦,變幻無常,皆非人能逆料。富貴利達之念,睹此可以稍釋矣。

  查隱君晚號海上迂人,居龍山。與黃梨洲、陸麗京雅意切劘,所著文二卷、詩二卷、詞一卷,皆其婿朱達裒集之者,非全本也。論古諸作,頗具卓識。讀之令人慨然。

  毛初晴選唐人試體詩,附載其里人王錫數章,他手不與。矜重之抑已至矣。錫雜詠諸作,世盛傳稱,實多平近率直語。然其情閒致逸,於此亦略見一斑。

  德清徐志莘雖由門蔭得官,殊不自矜貴,沾沾以詩自豪。生平嚮往眉山,下筆清辨滔滔。老年放浪溪山,與漁樵為侶。所作尤雄潔可喜。裘馬之氣,一洗而空。

  國朝書家無爵位而名著者,查二瞻為最,收藏家多秘惜之。余觀所書詩句,亦清矯拔俗。惜其《種書堂遺稿》不可問矣。

  沈歸愚尚書云:「郁植字大木,號東堂。江南太倉人,諸生。八歲應試,作《五倫論》。吳梅村祭酒見而奇之。既長,研窮古學,為王新城賞鑒。康熙己未以博學鴻詞薦,未應試卒。詩體裁盛唐,不落元和以下。讀《悲歌》六章,可以見其生平。而《吏牘鈔存》等書遺其名,當據此補之。

  師荔扉喜刻書,宰望江,令搜訪邑人龍宮允詩。半就淪沒,僅得《和蘇集》,梓而行之。卷首序多己未諸徵士撰作,推許甚摯,惜未見其全也。世顧賞其《瓊花夢》、《芙蓉城傳奇》,何哉。

  徐東痴與顧亭林、王端士、費此度諸名士於康熙己未膺薦舉,俱辭不就試。王漁洋與東痴為中表兄弟,稱其詩近陶淵明、孟東野。辛亥秋,余邀翁覃溪學士過筠圃草堂閱舊本書,有東痴、漁洋手校邊仲子詩本,內跋語二則,東痴墨書,漁洋朱書。學士摹成神似,今藏余齋,題者甚眾。

  嚴海珊詠李副使詩,有「西涯衣缽委而去」語。又雲北地雖非西涯門人,然如王九思以仿西涯體中選。其餘諸子,多有親承指授者,皆奪於北地之燄。改轅背之,猶之北地背之也。子衡、孟獨抵排尤力。吳、楚繼起祧西涯禰北地惓惓皈依弗替者,石文隱、羅文肅、邵文庄數人耳。或海珊不知西涯為北地癸丑座主。

  余於書肆買一畫冊,不著款。淡墨抒寫,得大痴山人筆意。及驗其私印。則崔華也。按華太倉人,漁洋山人分校所取士。詩亦清拔絕俗,為山人所稱許。

  余嘗病《元史》最為譾陋,近日錢竹汀少詹《廿二史考異》中《元史》頗精詳。及觀仁和邵詹事遠平所輯《元史類編》,嘆其為良史。而詹事敘錄中以和禮霍孫、赤老溫未立傳,后妃傳無徵致憾。今世喜讀書熟悉有元一代朝章典故、能補訂此書者,吾不能不有望於凌仲子廣文、陳稽亭水部也。

  黃瑚初主吳梅村,繼主葉訒庵,嘗為二公代草。年三十八歿。后七年為康熙己未,詔內外臣僚舉博學鴻儒備顧問。葉學士主其事,首屈指及先生,而先生死矣。見《顧棟高傳》,顧於先生為表叔,其言自確。然則瑚實未列名薦牘。而《蒼峴先生文集》中乃謂葉學士以瑚名上,徵書下,病厲不行而死。誤矣。

  《蒼峴山人文集。陶元淳墓志銘》云:「益都趙秋谷、淄川畢公權皆與君善,才望相埒。康熙己未,天子開博學鴻詞科,光祿何公以君名上。君已先期出都門,遣騎追還,復以病告。」則子師並未與試,不當列入與試未取諸公名內。

  國朝三甲進士,由詞林躋通顯以勛業德望著者,不可勝數。如李文勤霨、魏文毅裔介、魏敏果象樞、王文靖熙、湯文正斌、熊文端賜履、陳文貞廷敬、張文端鵬翮、徐文敬潮、徐文定元夢、楊文定名時、高文良其倬、朱文端軾、福文端敏、史文靖貽直、張文和廷玉、張文敏照,尤卓卓者也。余亦三甲進士,由檢討至祭酒,緣事議革職,恩旨授編修。越二年,復官學士。

  海寧張英字仲張,康熙癸丑進士。出桐城張文端公之門,一時有大小張英之目。戊午,文端子廷瓚又出仲張門。仲張雖由是獲譴,而針芥之投,亦有莫之為而為之者矣。

  近人著書,當以邵學士晉涵《爾雅正義》、王觀察念孫《廣雅疏證》、阮巡撫元《經籍纂詁》為最典洽。余見桐城方密之所輯《通雅》,其該博亦不在三家下。惜其版久不印,今藏姚氏書塾。蘇州書賈將購而販賣之,甚可喜也。

  劉文正公《書扇詩·跋》云:「己卯夏日有以《淵鑒類函》求售者,因次其卷頁,略加校讎。蟲豸一部,為類甚夥。有耳熟其名而未悉形狀,亦有心知其貌而未究稱名者。始信讀書考定,大非易事。家侄象山授經之餘,寫此二十四種於扇頭,因雜錄前人題詠於其背面。荊公所云費日力者,其在斯乎。公言如此。原詩前四行殘闕不可辨識,惟明僧通九《詠蜻蜓》,明趙寬夫《詠蜘蛛》,五西樵《詠叩頭蟲》,明何景明《詠絡緯》,唐薛維翰《詠飛蛾》,唐僧苾芻《詠蝌蚪》,宋梅堯臣《詠蒼蠅》。明朱之蕃《詠螳螂》,宋蘇軾《詠蝸牛》,宋羅處約《詠螽斯》,宋韓維《詠蝦蟆》,明郭善登《詠蜜蜂》,梁張率《詠魚》,明王叔承《詠蟹》,唐陸魯望《詠蜂》,宋歐陽季直《詠蟬》,元趙孟頫《詠蝴蝶》,元趙漪淵《詠促織》,宋文與可《詠蚊》,元張伯雨《詠蚱蜢》,明王元長《詠花蟲》,宋蘇軾《詠蜣螂》。按蝦魚蟹水族也,未可闌入蟲豸中。蜜蜂蜂屬也,蝌蚪蛙屬也,蚱蜢螽斯屬也,不必復見。《花蟲類函》所無也。七題故刪之,補益若干,成詩二十八章。所謂不賢者識其小乎,抑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者歟。」

  元國子學總教一人(見《元史》),馮志常,太宗時任(見《元史。選舉志》)。按國子學總教及提舉學校官,雖歷是職者甚少,然系元世創設,故為另立提舉學校官一人(見《元史》)。郝義恭,文宗時任(見《元史·選舉志》)。領國子十五人(並見《元史》)。李棟,至正時任(見《元史·世祖紀》下同)。宋道,長子人,至元時任。李謙,東阿人,至元時任。劉因,容城人,至元時任。李孟,上黨人,至大時任(見《元史·仁宗紀》下同)。張珪,皇慶時任。許思敬,皇慶時任。趙世延,成都人,延祐時任。廉恂,至元時任(見《元史·英宗紀》下同)。張養浩,濟南人,至治時任。富珠哩翀,順陽人,至治時任。韓讓,泰定時任。姚庸,泰定時任(並見《元史·泰定帝紀》)。趙世安,天歷時任(見《元史·文宗紀》)。托哩特穆爾,至正時任(見《元史·順帝紀》)。按元初多聘耆儒碩學典司教事,中葉更以中書平章領之,今類次如右。內惟富珠哩翀後官祭酒,不重見。兼國子祭酒十二人(並見《元史》)。蕭𣂏,奉元人,大德時任(見《元史·儒學傳》)。劉賡,洺水人,至大年任(見《元史·本傳》下同)。尚野,保定人,延祐時任。鄧文原,綿州人,至治年任。虞集,泰定時任。呂思誠,平定人,歐陽元,瀏陽人,元統時任。宋本,大都人,元統時任,劉敏中,章邱人,至正時任。蘇天爵,真定人,至正時任。歸暘,汴梁人,至正時任。張翥,晉寧人,至正時任。按以上諸人,俱系他官兼任。又有系專任,后升任,兼職如故,仍列祭酒。茲不重見。祭酒十二人(見《元史》者十一人,見《元人集》者一人)。許衡,河內人,中統時任(見《元史》本傳)。王恂,唐縣人,至元時任(見《元史·本傳》)。孔洙,至元時任(見《元史·世祖紀》)。張礎,渤海人,至元時任(見《元史》本傳)。苟宗道(見《元史·郝經傳》)。李之紹,平陰人,皇慶時任(見《元史》本傳)。孔克堅,至元時任(見《元史·孔思晦傳》)。李好文,東明人,至正時任(見《元史》本傳)。王思誠,嵫陽人,至正時任(見《元史》本傳)。陳祖仁,汴人,至正時任(見《元史》本傳)。趙子期,宛邱人(見納新《金台集》),未詳其名,亦未知何時。又《元史》葉李傳薦周砥等十人為祭酒等官,別無確證,今不錄。司業二十九人(見《元史》二十一人,見《元人集》者三人,見《元詩選·小傳》者四人,見《石鼓文音訓》者一人)。伊木沁(見《元史·劉因傳》)、耶律有尚(見祭酒)、商琥,至元時任(見《元史·商珽傳》)。黎立武,新喻人(見吳澄《草廬集》),李思衍,余幹人(見《元詩選·小傳》),滕安上,中山人(見姚燧《牧庵集》),李元禮,真定人,大德時任(見《元史》本傳),暢師文,南陽人,大德時任(見《元史》本傳)。尚野(見國子祭酒),至大時任。李之紹(見祭酒),皇慶時任。吳澄,崇仁人,皇慶時任(見《元史》本傳)。鄧文原(見國子祭酒),皇慶時任。齊履謙,延祐時任(見《元史》本傳),富珠哩翀(見兼國子祭酒),泰定時任。虞集(見兼國子祭酒),泰定時任。楊宗瑞(見《元史。處集傳》)、韓鏞,濟南人,至順時任(見《元史》本傳)。呂思誠(見兼國子祭酒)、謝瑞,遂寧人(見《元史》本傳,)貢師泰,宣城人(見《元史》本傳),宋褧,大都人,至元時任(見《元詩選·小傳》)。潘迪,至元時任(見《石鼓文音訓》)。王思誠(見祭酒),至正時任。劉敏中(見國子祭酒)、汪澤民,婺源人,至元時任。吳當,崇仁人,至正時任(見《元史》本傳)。王士能(見陳孚《玉堂集》)、段輔(見《元詩選·小傳》下同)、王士元,臨汾人,按以上三人未詳何時任,附此。又《元史》載至元二十年呂域、大德三年楊恆、蕭𣂏、仁宗時同恕,俱被召不赴,不錄。

  明兼國子祭酒二十六人(並見明《太學志》)。謝鐸,太平人,弘治十三年任(見明《太學志》下同)。按明初尚有領國子監事李文忠、兼國子祭酒梁貞,以俱系南京國子學,故不錄。以下各官,並同此例。李旻,仁和人,正德元年任。許詰,靈寶人,嘉靖八年任。吳惠,鄞縣人,嘉靖十四年任。崔桐,海門人,嘉靖十九年任。張袞,江陰人,嘉靖二十一年任。王道,武城人,嘉靖二十六年任。歐陽德,泰和人,嘉靖二十六年任。閔如霖,烏程人,嘉靖三十年任。吳山,高安人,嘉靖三十年任。敖銑,高安人,嘉靖三十二年任。高拱,新鄭人,嘉靖三十九年任。秦鳴雷,臨海人,嘉靖四十一年任。高儀,錢塘人,嘉靖四十二年任。陳以勤,南充人,嘉靖四十三年任。胡正蒙,餘姚人,嘉靖四十四年任。趙貞吉,內江人,隆慶元年任。丁士美,清河人,隆慶五年任。萬浩,進賢人,隆慶六年任。孫應鰲,如皋人,萬曆三年任。余有丁,鄞縣人,萬曆六年任。許國,歙縣人,萬曆八年任。張一桂,祥符人,萬曆十九年任。范謙,豐城人,萬曆十九年任。敖文禎,高安人,萬曆二十九年任。傅新德,定襄人,萬曆三十七年任。按以上俱系以他官兼任及有事迹可考者。其或暫行署攝。如《辟雍紀事》所載永樂十年梁里許、萬曆三十五年沈㴶、孫承澤,《學典》所載萬曆四十年周道登、四十六年張鼐、天啟元年成基命、崇禎二年倪嘉善等,俱官卑任淺,不在此例。又如先系實授,后升任,兼管監事,仍列祭酒,茲不重見。祭酒九十九人(見明《太學志》八十六人,見《辟雍紀事》者六人,見《明史》者七人)。胡儼,南昌人,永樂二年任(見明《太學志》下同)。按儼初任太學祭酒,后移建太學,仍任祭酒,故載自儼始。貝泰,金華人,宣德二年任,李勉時,安福人,正統六年任。蕭鎡,泰和人,正統十二年任。劉鉉,長洲人,景泰二年任。王恂,公安人,景泰四年任。陳詢,華亭人,景泰五年任。劉益,吉水人,天順三年任。司馬恂,山陰人,天順八年任。邢讓,襄陵人,成化二年任。陳鑒,吳縣人,成化五年任。周洪謨,長寧人,成化十一年任。耿裕,盧氏人,成化十二年任。邱浚,瓊山人,成化十三年任。費誾,丹徒人,成化二十三年任。鄭紀,仙遊人,弘治三年任。林瀚,閩縣人,弘治三年任。黃恂,餘姚人,弘治十七年任。張粲,平南人,弘治十八年任。周玉,臨海人,正德二年任。王鴻儒,南陽人,正德四年任。王雲鳳,和順人,正德四年任。石珤,稾城人,正德五年任。王瓚,永嘉人,正德八年任。魯鐸,景陵人,正德十二年任。陳霽,吳縣人,正德十二年任。趙永,臨淮人,正德十二年任。嚴嵩,分宜人,嘉靖三年任。陸深,上海人,嘉靖七年任。魏校,崑山人,嘉靖八年任。林文俊,莆田人,嘉靖十一年任。王激,永嘉人,嘉靖十三年任。賈詠,臨潁人,嘉靖十三年任。呂柟,高陵人,嘉靖十四年任。許成名,聊城人,嘉靖十五年任。王教,祥符人,嘉靖十五年任。徐階,華亭人,嘉靖二十二年任。王用賓,咸寧人,嘉靖二十四年任。周文燭,山陰人,嘉靖二十六年任。李本,餘姚人,嘉靖二十七年任。孫升,餘姚人,嘉靖二十八年任。李機,豐城人,嘉靖三十二年任。茅瓚,錢塘人,嘉靖三十二年任(見《辟雍紀事》)。尹台,永新人,嘉靖三十三年任(見明《太學志》,下同)。郭{般金},高平人,嘉靖三十四年任。林庭機,瀚季子,嘉靖三十六年任。汪鏜,鄞縣人,嘉靖四十五年任。林燫,庭機子,嘉靖四十五年任。胡傑,豐城人,隆慶元年任。王希烈,南昌人,隆慶元年任。孫鋌,升子,隆慶三年任。馬自強,同州人,隆慶四年任。林士章,漳浦人,萬曆元年任。王錫爵,太倉人,萬曆二年任。姚宏謨,秀水人,萬曆五年任。呂旻,龍溪人,萬曆五年任。陳思育,臨武人,萬曆七年任。周子義,無錫人,萬曆八年任。楊起元,歸善人,萬曆十年任(見《辟雍紀事》)。高起愚,銅梁人,萬曆十一年任(見明《太學志》,下同)。羅萬化,會稽人,萬曆十二年任。范應期,烏程人,萬曆十二年任。張位,新建人,萬曆十二年任。徐顯卿,長洲人,萬曆十三年任。韓世能,長洲人,萬曆十三年任。李長春,富順人,萬曆十四年任。田一攜,大田人,萬曆十五年任。黃鳳翔,晉江人,萬曆十七年任。劉元震,任邱人,萬曆十七年任。盛訥,定遠人,萬曆十九年任。曾朝節,臨武人,萬曆二十年任。成憲,蘇州人,萬曆二十一年任。蕭良有,漢陽人,萬曆二十三年任。李廷機,晉江人,萬曆二十四年任。劉應秋,吉水人,萬曆二十五年任。方從哲,德清人,萬曆二十六年任。楊道賓,江□人,萬曆二十九年任。黃汝良,晉江人,萬曆三十年任。蕭雲舉,宣化人,萬曆三十一年任。陶望齡,會稽人,萬曆三十一年任。周如砥,即墨人,萬曆三十五年任。朱國楨,烏程人,萬曆三十五年任。鄧士龍,南昌人,萬曆四十二年任。劉一燝,南昌人,萬曆四十三年任。盛以宏,潼關人,萬曆四十五年任。張邦,宜興人,萬曆四十六年任。何如寵,桐城人,萬曆四十七年任(《明史》本傳)。公鼐,蒙陰人,泰昌元年任(見明《太學志》)。蔡毅中,光山人,天啟三年任(見《明史》本傳)。王祚遠,普安人,天啟四年任(見《明史》本傳)。林釬,同安人,天啟七年任。孔貞運,句容人,崇禎元年任(見《明史。張至發傳》)。顧錫疇,崑山人,崇禎二年任(見《明史》本傳)。吳士元,進賢人,崇禎四年任(見《辟雍紀事》。下同)。傅冠,進賢人,崇禎七年任。倪元璐,上虞人,崇禎八年任(見《明史。程國祥傳》)。張四知,河南人,崇禎九年任(見《辟雍紀事》)。李建泰,曲沃人,崇禎時任(見《明史。魏藻德傳》)。按以上俱系實授。舊志又載成化六年李紹、何潛,嘉靖三十八年沈坤,隆慶九年呂調陽,萬曆二十一年陸可教,及《辟雍紀事》正德三年蔡清,均以未任不錄。兼國子司業二十一人(並見明《太學志》)。劉震,安福人,成化二十三年任(見明《太學志》。下同)。童承敘,沔陽人,嘉靖十四年任。趙貞吉,內江人,嘉靖二十九年任。董份,烏程人,嘉靖三十四年任。高儀,錢塘人,嘉靖三十六年任。晁瑮,開州人,嘉靖三十八年任。張居正,江陵人,嘉靖三十九年任。孫世芳,安東人,嘉靖四十一年任。黃風翔,晉江人,萬曆十年任。張位,新建人,萬曆十一年任。吳中行,宜興人,萬曆十二年任。趙用賢,常熟人,萬曆十三年任。盛訥(見祭酒),萬曆十四年任。余孟麟,祁門人,萬曆十六年任。蕭良有(見祭酒),萬曆十九年任。劉應秋(見祭酒),萬曆二十一年任。黃汝良(見祭酒),萬曆二十七年任。蕭雲舉(見祭酒),萬曆二十八年任。周如砥(見祭酒),萬曆二十八年任。李騰芳,湘潭人,萬曆三十二年任。湯賓尹,宣城人,萬曆三十七年任,司業七十二人(見明《大學志》五十九人,見《辟雍紀事》者九人,見《明史》者一人。見孫承澤《學典》者三人)。趙季通,天台人,永樂四年任(見明《太學志》,下同)。黃廣雲,臨桂人,永樂九年任。董子庄,樂安人,永樂十年任。趙琬,武進人,宣德十年任。曾暹,吉水人,景德四年任。吳匯,新喻人,天順三年任。張業,安福人,天順三年任。耿裕(見祭酒),成化七年任。費誾(見祭酒),成化十一年任。黃恂(見祭酒),弘治九年任。周玉(見祭酒),弘治十四年任。魯鐸(見祭酒),正德二年任。王瓚(見祭酒),正德三年任。黃瀾,莆田人,正德十年任。穆孔暉,棠邑人,正德十一年任。景暘,儀真人,正德十一年任。陸深(見祭酒),正德十三年任。吳惠(見祭酒),正德十六年任。林時,汝寧人,嘉靖六年任。陳寰,常熟人,嘉靖十一年任。馬汝驥,綏德人,嘉靖十八年任。張星,桂林人,嘉靖十四年任。王同祖,崑山人,嘉靖十八年任。江汝璧,貴溪人,嘉靖二十二年任。周文燭(見祭酒),二十三年任。李機,(見祭酒),嘉靖二十六年任。尹台(見祭酒),嘉靖二十九年任。林庭機(見祭酒),三十年任,王材,新城人,嘉靖三十四年任。呂調陽,桂林中衛人,嘉靖四十三年任。胡傑(見祭酒),嘉靖四十五年任。萬浩,進賢人,嘉靖四十五年任。林士章(見祭酒),隆慶二年任。馬自強(見祭酒),隆慶三年任。王錫爵(見祭酒),隆慶四年任。余有丁,鄞縣人,隆慶五年任。范應期,烏程人,隆慶六年任。李日華,華亭人,萬曆元年任。戴洵,奉化人。萬曆三年任。沈淵,新城人,萬曆四年任。呂(見祭酒),萬曆五年任。周子義(見祭酒),萬曆五年任。王宏海,安定人,萬曆七年任。劉咸,峽江人,萬曆十三年任。王祖嫡,德州人,萬曆十五年任。楊起元(見祭酒),萬曆十七年任。周應賓,鄞縣人,萬曆二十一年任。葉向高,福清人,萬曆二十三年任。方從哲(見祭酒),萬曆二十四年任。楊道賓(見祭酒),萬曆二十七年任。沈氵,烏程人,萬曆三十四年任。南師中,渭南人,萬曆三十六年任。邵景堯,象山人,萬曆三十九年任。周道登,吳江人,萬曆四十年任。孟時芳,蒲州人,萬曆四十一年任。公鼐(見祭酒),萬曆四十□年任。駱從宇,武康人,萬曆四十□年任。張鼐,華亭人,萬曆四十六年任。姜逢元,山陰人,萬曆四十八年任(見孫承澤《學典》)。董其昌,華亭人,泰昌元年任(見《明史。文苑傳》)。成基命,大名人,泰昌元年任(見明《太學志》)。蔡毅中(見祭酒),天啟三年任(見孫承澤《學典》)。李國晉,高陽人,天啟四年任(見《辟雍紀事》,下同),林釬(見祭酒),天啟七年任。朱之俊,汾陽人,天啟七年任。陳盟,富順人,崇禎元年任。姜曰廣,新建人,崇禎二年任。倪嘉善,桐城人,崇禎二年任(見孫承澤《學典》)。陳二錫,長洲人,崇禎二年任(見《辟雍紀事》,下同)。吳士元,進賢人,崇禎四年任。馬之驥,益都人,崇禎七年任。何瑞徵,信陽人,崇禎九年任。按以上俱系實授。明《太學志》又載萬曆十四年習孔教、十七年鄧以贊、二十三年季道統,均以未任不錄。

  國朝兼管國子監大臣。和碩康親王崇安,雍正三年兼管。多羅果郡王允禮,雍正三年兼管。楊名時,江南江陰人,辛未進士,乾隆元年以尚書兼管。孫嘉淦,山西興縣人,癸巳進士,乾隆元年以尚書兼管。趙國麟,山東泰安人,己丑進士,乾隆三年以大學士兼管。劉吳龍,江西南昌人,癸卯進士,乾隆六年以尚書兼管。宗室德沛,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一年以侍郎兼管。鄂容安,滿洲鑲藍旗人,癸丑進士,乾隆十三年以侍郎兼管。觀保,滿洲正白旗人,丁巳進士,乾隆十四年以內閣學士兼管。德保,滿洲正白旗人,丁巳進士,乾隆三十年以侍郎兼管。悟勒穆濟,蒙古鑲紅旗人,乾隆三十年以內閣學士兼管。陸宗楷,浙江仁和人,癸卯進士,乾隆三十一年以侍郎兼管。蔡新,福建漳浦人,丙辰進士,乾隆三十四年以尚書兼管。劉墉,山東諸城人,辛未進士,乾隆四十八年以尚書兼署。蔡新,乾隆四十八年仍以大學士兼管。劉墉,乾隆五十年以尚書兼管。彭元瑞,江西南昌人,丁丑進士,乾隆五十四年以尚書兼管。劉墉,乾隆五十六年再以尚書兼管。滿洲祭酒。固爾嘉渾,正黃旗人,順治元年任。阿都里,鑲白旗人,康熙四年任。賈祿,鑲白旗人,康熙八年任。宜昌阿,鑲白旗人。康熙十二年任。阿里瑚。鑲白旗人。康熙十九年任。常錫布。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德布色,正紅旗人,康熙二十六年任。圖納哈,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七年任。鄂拜,鑲藍旗人,康熙三十年任。博濟,正藍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傅繼祖,正藍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尹泰。鑲黃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特默德,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年任。邵穆布,鑲藍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又以侍郎兼任。覺羅滿保,正黃旗人,甲戌進士,康熙四十五年任。查喇,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登德,鑲藍旗人,康熙四十九年任。花善,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齊蘇勒,正白旗人,康熙六十一年任。宗室伊爾登,正白旗人,雍正元年任。塞楞額,正白旗人,己丑進士,雍正二年任。鄂爾奇,鑲藍旗人,壬辰進士,雍正四年任。覺羅吳拜,正紅旗人,壬辰進士,雍正十一年任。國璉,鑲白旗人,戊戌進士,雍正十三年任。敷文,鑲黃旗人,庚戌進士,乾隆三年任。開泰,正黃旗人,甲辰進士,乾隆八年任。鄂容安,鑲藍旗人,癸丑進士,乾隆八年任。鍾音,鑲藍旗人,丙辰進士,乾隆十二年任。觀保,正白旗人,丁巳進士,乾隆十三年任。吳達善,正紅旗人,丙辰進士,乾隆十三年任。夢麟,正白旗人,乙丑進士,乾隆十五年任。雙慶,鑲白旗人,癸丑進士,乾隆十五年任。武極理,鑲紅旗人,翻譯進士,乾隆十八年任。宗室良誠,正藍旗人,戊辰進士,乾隆十八年任。全魁,鑲白旗人,辛未進士;乾隆二十四年任。富廷,鑲藍旗人,丙午舉人,乾隆二十七年任。宗室良誠,乾隆三十一年再任。達春,鑲白旗人,庚辰進士,乾隆三十四年任。奇臣,鑲白旗人,己卯舉人,乾隆三十五年任。宗室良誠,乾隆四十一年三任。覺羅吉善,鑲藍旗人,己卯舉人,乾隆四十二年任。瑚圖禮,正白旗人,丁未進士,乾隆五十六年任。那彥成,正白旗人,己酉進士,乾隆五十七年任。法式善,原名運昌,正黃旗人,庚子進士,乾隆五十九年任。漢祭酒。李若琳,順天大興人,前明壬戌進士,順治元年任。薛所蘊,河南孟縣人,前明戊辰進士,順治五年任。胡統虞,江南當塗人,前明癸未進士,順治五年任。傅維鱗,直隸靈壽人,丙戌進士,順治五年任。高珩,山東淄川人,前明癸未進士,順治六年任。王崇簡,順天宛平人,前明癸未進士,順治七年任。李呈祥,山東沾化人,前明癸未進士,順治八年任。李棠,順天大興人,丙戌進士,順治九年任。馮溥,山東臨朐人,丁亥進士,順治十一年任。吳偉業,前明辛未進士,順治十三年任。張士甄,順天通州人,己丑進士,順治十四年任。金釒宏,順天宛平人,壬辰進士,順治十五年任。章雲鷺,順天宛平人,丁亥進士,順治十六年任。熊伯龍,湖北漢陽人,己丑進士,順治十六年任。沙澄,山東蓬萊人,丙戌進士,順治十六年任。李中自,山西長子人,丁亥進士,康熙元年任。李儀古,直隸任邱人,己丑進士,康熙二年任。綦汝楫,山東高密人,乙未進士,康熙二年任。陳豈攵永,浙江海寧人,乙未進士,康熙三年任。熊伯龍,康熙六年再任。王守才,漢軍鑲紅旗人,康熙六年任。宋德宜,江南長洲人,乙未進士,康熙八年任。李仙根,四川遂寧人,辛丑進士,康熙九年任。楊正中,順天通州人,戊戌進士,康熙九年任。徐元文,江南崑山人,己亥進士,康熙九年任。單若魯,山東高密人,丙戌進士,康熙十年任。沈荃,江南青浦人,壬辰進士,康熙十三年任。馮源濟,順天涿州人,己未進士,康熙十五年任。王士禎,山東新城人,戊戌進士,康熙十九年任。李元振,河南柘城人,甲辰進士,康熙二十二年任。翁叔元,江南常熟人,丙辰進士,康熙二十四年任。曹禾,江南江陰人,甲辰進士,康熙二十六年任。汪,浙江錢塘人,丙辰進士,康熙二十八年任。吳苑,江南歙縣人,壬戌進士,康熙三十一年任。張榕端,河南磁州人,丙辰進士,康熙三十三年任。孫岳頒,江南吳縣人,壬戌進士,康熙三十四年任。四十一年又以侍郎兼任。胡作梅,湖廣荊門人,壬戌進士,康熙四十七年任。余正健,福建古田人,丁丑進士,康熙四十九年任。徐日ピ,江西高安人,戊辰進士,康熙五十一年任。李周望,山西蔚州人,丁丑進士,康熙五十七年任。劉師恕,江南寶應人,庚辰進士,康熙六十一年任。王圖炳,江南婁縣人,壬辰進士,雍正元年任。王傳,江西鄱陽人,辛未進士,雍正元年任。張廷璐,桐城縣人,戊戌進士,雍正三年任。蔡嵩,江南南匯人,癸巳進士,雍正五年任。謝王寵,陝西寧夏人,丙戌進士,雍正六年任。孫嘉淦,山西興縣人,癸巳進士,雍正七年任。邵基,浙江鄞縣人,辛丑進士,雍正十年任。崔紀,山西永濟人,戊戌進士,雍正十三年任。李鳳翥,江西建昌人,丁丑進士,乾隆元年任。謝道承,福建閩縣人,辛丑進士,乾隆四年任。崔紀,乾隆六年再任。陸宗楷,浙江仁和人,癸卯進士,乾隆十一年任。曹秀先,江西新建人,丙辰進士,乾隆三十年任。歐陽瑾,江西分宜人,癸丑進士,乾隆三十一年署任。梁錫,山西介休人,甲辰舉人,辛未經學,乾隆三十一年任。張裕犖,江南桐城人,戊辰進士,乾隆三十四年任。鄒奕孝,江南金匱人,丁丑進士,乾隆四十五年任。韋謙恆,江南蕪湖人,癸未進士,乾隆五十二年任。鄒炳泰,江南無錫人,壬辰進士,乾隆五十二年任。韋謙恆,乾隆五十四年再任。汪廷珍,江南山陽人,己酉進士,乾隆五十六年任。胡長齡,江南通州人,己酉進士,乾隆六十年任。陳崇本,河南商邱人,乙未進士,嘉慶元年任。胡長齡,嘉慶二年署任。錢樾,浙江嘉興人,壬辰進士,嘉慶五年以侍郎署。陳萬全,浙江石門人,辛丑進士,嘉慶五年以侍郎署。滿洲司業(國初設滿洲司業二員,分左右缺。乾隆十三年裁一員)。李虎沙、傅達禮,正黃旗人。白清額,鑲白旗人。莽吉圖,鑲白旗人。鄢代、曹爾和、尹希,鑲黃旗人。康熙十六年任。葛思泰,鑲黃旗人,康熙十七年任。滿都戶達鼐,正黃旗人,康熙十八年任。拜山,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花善,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三年任。博濟,正藍旗人,康熙二十四年任。宋古宏,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席爾圖,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薩爾圖,正黃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莫索理,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黨阿賴,鑲紅旗人,康熙三十六年任。滿丕,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登德,鑲藍旗人,康熙四十五年任。常額,正紅旗人,康熙四十六年任。察爾岱,正藍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己克塞,正藍旗人,康熙五十六年任。齊二,鑲黃旗人,康熙五十七年任。明圖,鑲藍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博禮,鑲黃旗人,康熙六十年任。馬泰,正黃旗人,雍正三年任。文保,鑲藍旗人,甲辰進士,雍正六年任。朱蘭泰,正白旗人,庚辰進士,雍正七年任。那爾布,正黃旗人,舉人,雍正十年任。塞爾登,正紅旗人,己卯舉人,雍正十一年任。開泰,正黃旗人,甲辰進士,乾隆元年任。鶴年,鑲藍旗人,丙辰進士,乾隆八年任。鍾音,鑲藍旗人,丙辰進士,乾隆九年任。僧格勒,正黃旗人,癸巳進士,乾隆十二年任。溫敏,正黃旗人,乙丑進士,乾隆十三年任。諾敏,正白旗人,丁巳進士,乾隆十八年任。博卿額,鑲黃旗人,戊辰進士,乾隆二十三年任。三十三年以庶子任,又以學士兼任。國隆阿,鑲黃旗人,辛未進士,乾隆三十四年任。懷蔭布,正黃旗人,丙辰進士,乾隆四十年任。圖敏,鑲黃旗人,壬辰進士,乾隆四十四年任。運昌,改名法式善,正黃旗人,庚子進士,乾隆四十八年任。納麟寶,正黃旗人,戊戌進士,乾隆五十年任。德昌,鑲黃旗人,乙未進士,乾隆五十六年任。舒聘,鑲白旗人,乙酉舉人,乾隆五十年任。德文,正白旗人,庚戌進士,乾隆六十年任。榮麟,正藍旗人,己酉進士,嘉慶三年任。蒙古司業(國初設蒙古司業一員,順治十七年裁,雍正五年復置)。牧克登,正白旗人,雍正五年任。根都斯何,鑲紅旗人,雍正七年任。三達禮,正紅旗人,乾隆三年任。多爾濟,正白旗人,乾隆六年任。德成,正紅旗人,乾隆十二年任。吉太,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兆明,正黃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伍珠克,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明泰,鑲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色布騰,鑲黃旗人,乾隆四十年任。佛祿,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額爾克圖,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五格,正紅旗人,乾隆五十四年任。哈拉爾岱,鑲白旗人,乾隆五十六年任。堆齊,鑲黃旗人,乾隆六十年任。漢司業。薛所蘊,河南孟縣人,前明戊辰進士,順治元年任。馮傑,直隸高陽人,前明丁丑進士,順治元年任。羅憲汶,江西南昌人,前明癸未進士順治二年任。劉肇國,湖廣潛江人,前明癸未進士,順治四年任。曹溶,浙江秀水人,前明丁丑進士,順治六年任。呂纘祖,直隸滄州人,丙戌進士,順治六年任。李棠,順天大興人,丙戌進士,順治八年任。單若魯,山東高密人,丙戌進士,順治九年任。王熙,順天宛平人,丁亥進士,順治九年任。曹本榮,湖廣黃岡人,己亥進士,順治十年任。姜元衡,山東即墨人,己丑進士,順治十二年任。張永祺,順天大興人,壬辰進士,順治十三年任。楊永寧,湖廣黃岡人,壬辰進士。楊義,山西洪洞人,前明戊辰進士,順治十四年任。田逢吉,山西高平人,乙未進士,順治十七年任。陳洪明,漢軍鑲藍旗人,順治十八年任。陳豈攵永,浙江海寧人,乙未進士。田種玉,順天宛平人,乙未進士。馬晉允,浙江餘姚人,戊戌進士。張貞生,江西廬陵人,戊戌進士。熊賜履,湖廣孝感人,戊戌進士,康熙元年任。熊賜履,湖廣孝感人,戊戌進士,康熙三年任。宋德宜,江南長洲人,乙未進士,康熙三年任。李仙根,四川遂寧人,辛丑進士,康熙六年任。胡簡敬,江南沭陽人,乙未進士,康熙六年任。田麟,直隸水平人,戊戌進士,康熙七年任。楊正中,順天通州人,戊戌進士,康熙七年任。吳國對,江南全椒人,戊戌進士,康熙七年任。杜臻,浙江秀水縣人,戊戌進士。吳本植,直隸安平人,戊戌進士。康熙八年任。陳廷敬,山西澤州人,戊戌進士,康熙八年任。王昌,山東高密人,戊戌進士,康熙九年任。譚篆,湖廣景陵人,戊戌進士,康熙九年任。李天馥,河南永城人,戊戌進士,康熙九年任。王封氵榮,湖廣黃岡人,戊戌進士,康熙十一年任。吳本植,康熙十一年再任。蘇宣化,順天大興人,己亥進士,康熙十二年任。周之麟,浙江蕭山人,己亥進士,康熙十三年任。葉方藹,江南崑山人,己亥進士,康熙十四年任。蔣宏道,順天大興人,己亥進士,康熙十四年任。朱之佐,順天大興人,己亥進士,康熙十四年任。張玉書,江南丹徒人,辛丑進士,康熙十四年任。王維珍,漢軍鑲藍旗人,庚戌進士,康熙十五年任。田喜{},山西馬邑人,辛丑進士,康熙十七年任。劉芳,順天宛平人,辛丑進士,康熙十九年任。彭孫通,浙江海寧人,己亥進士,康熙二十四年任。彭定求,江南長洲人,丙辰進士,康熙二十四年任。董り,江南吳江人,癸丑進士,康熙二十七年任。吳涵,浙江石門人,壬戌進士,康熙二十八年任。徐倬,浙江德清人,癸丑進士,康熙三十一年任。秦宗游,浙江山陰人,己未進士,康熙三十一年任。彭會淇,江南溧陽人,丙辰進士,康熙三十一年任。張豫章,江南青浦人,戊辰進士,康熙三十三年任。魯瑗,江西新城人,乙丑進士,康熙三十九年任。黃叔琳,順天大興人,辛未進士,康熙四十二年任。胡潤,湖廣通山人,辛未進士,康熙四十三年任。顧悅履,浙江海寧人,甲戌進士,康熙四十五年任。張德桂,廣東從化人,甲戌進士,康熙四十五年任。熊葦,直隸束鹿人,甲戌進士,康熙四十八年任。汪隆,湖廣江夏人,甲戌進士,康熙四十八年任。張元臣,貴州銅仁人,丁丑進士,康熙四十九年任。李鳳翥,江西建昌人,丁丑進士,康熙四十九年任。樊澤遠,四川宜賓人,乙丑進士,康熙四十九年任。李周望,山西蔚州人,丁丑進士,康熙五十三年任。吳相,福建寧洋人,癸未進士,康熙五十三年任。盧軒,浙江海寧人,乙丑進士,康熙五十四年任。陳厚耀,江南泰州人,丙戌進士,康熙五十五年任。謝履忠,南昆明人,癸未進士,康熙五十七年任。沈翼機,浙江海寧人,丙戌進士,康熙六十一年任。黃鴻中,山東即墨人,戊戌進士,雍正元年任。孫嘉淦,山西興縣人,癸巳進士。彭維新,湖廣茶陵人,丙戌進士。王蘭生,直隸交河人,辛丑進士。雍正三年任。庄楷,江南武進人,癸巳進士,雍正五年任。勵宗萬,直隸靜海人,辛丑進士,雍正六年任。崔紀,山西永濟人,戊戌進士,雍正七年任。胡宗緒,江南桐城人,庚戌進士,雍正九年任。陳萬策,福建晉江人,戊戌進士,雍正十年任。習,江南吳縣人,戊戌進士,雍正十一年任。王安國,江南高郵人,甲辰進士,雍正十二年任。隋人鵬,山東蓬萊人,丁未進士,雍正十二年任。李光奧,福建安溪人,辛丑進士,乾隆三年任。陸宗楷,浙江仁和人,癸卯進士,乾隆四年任。徐以ピ,浙江錢塘人,庚戌進士,乾隆六年任。陳世烈,南建水人,丁巳進士,乾隆八年任。陳大龠,江南溧陽人,己未進士,乾隆十二年任。張九鑒,湖南湘潭人,丁巳進士,乾隆十三年任。吳鼎,江南無錫人,甲子舉人,辛未經學,乾隆十六年任。梁錫,山西介休人,甲辰舉人,辛未經學,乾隆十六年任。王延年,浙江錢塘人,丙午舉人,乾隆十七年任。曹洛,江南當塗人,己酉舉人,乾隆十八年任。梁國治,浙江會稽人,戊辰進士,乾隆十九年任。朱基,江西高安人,丙辰進士,乾隆二十一年任。盧,貴州貴築人,壬申進士,乾隆二十四年任。蔣鼎,江南常熟人,辛未進士,乾隆二十五年任。張裕犖,江南桐城人,戊辰進士,乾隆二十六年任。盧,乾隆三十一年再任。劉亨地,湖南湘潭人,丁丑進士,乾隆三十二年任。朱元,浙江錢塘人,甲戌進士,乾隆三十三年任。王懿修,江南青陽人,丙戌進士,乾隆四十五年任。翁方綱,順天大興人,壬申進士,乾隆四十六年任。鄒炳泰,江南無錫人,壬辰進士,乾隆四十六年任。李潢,湖北鍾祥人,辛卯進士,乾隆五十二年任。黃壽齡,江西新城人,壬辰進士,乾隆五十三年任。秦潮,江南無錫人,丙戌進士,乾隆五十三年任。秦承業,江南江寧人,辛丑進士,乾隆六十年任。邵玉清,直隸天津人,甲辰進士,嘉慶二年任。周兆基,湖北江夏人,甲辰進士,嘉慶二年任。按漢祭酒司業,自順治元年以來,參諸各家記錄,其人多可指數,故所敘次較備。至滿洲蒙古設置,詳於康熙年以後。順治間因革損益,則無纂述。恭閱《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元年十一月,設滿洲司業一員,助教二員。十五年五月,升司業圖爾哈圖為祭酒,以前未見滿洲祭酒也。十六年吏部定以太常寺少卿管滿洲祭酒事,太常寺寺丞管滿洲司業事,是前此未有成例也。十七年三月,裁國子監蒙古祭酒司業,增設滿洲監丞。蒙古祭酒司業設於何年,又不可考。七月,以通政司知事白成格、戶部主事華善,俱為國子監司業。是又不專用太常寺官矣。國子監志及舊碑,滿洲司業有白清額、花善名。白清額無歷任之年,花善則在康熙二十三年,亦未可為據。《會典》、《職官表》二書所載皆今制。惟王新城尚書徵引稍備,又與此多有不同。嗟乎。百餘年來,遺文舊事,難於稽核如此。謹錄所聞知,以俟博洽之士正定焉。

  《唐書。食貨志》,憲宗以錢少,商賈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以輕裝趨四方,合券取之。號飛錢。王圻《稗史類編》,謂置關子是也。方以智《通雅》,盧坦請許於三司飛錢,每千增百錢。顧炎武《日知錄》,謂飛錢即今之會票。

  《元史》,劉宣曰,「交鈔漢唐以來未嘗有。宋紹興初,軍餉不繼,造此以誘商旅,民甚便之。稍有滯礙,即用見錢。尚存古人子母相權之意」。趙孟ぽ亦言鈔乃宋時所創,施於邊郡。

  宋真宗時,張詠鎮蜀,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一十二界,謂之交子。富民主之。后富民貲衰,轉運使薛田、張若谷請置益州交子務,私造者禁之。大觀元年詔改為錢引務。后增印日多,以十年為一界。曾鞏《隆平集》曰,「天聖中,民訟不已,知益州寇請禁之。上曰:」蜀民用交子久矣,罷之可乎?『「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大觀元年改交子為錢引,分一貫及五百。

  《楮幣譜》。蜀民制楮為券,表裡印記隱密題號,朱墨間錯,私自參驗書緡之數,以便貿易。謂之交子。凡遇出納,本一貫取三十錢為息。后官為置務。熙寧間,戴蒙請置鈔紙院,改交子務為錢引務。所鑄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藍。曰紅團,以朱。六印皆花紋,紅團背印則以□。故事監官一員,元豐元年增一員。掌典十人,貼書六十九人,印匠八十一人,雕匠六人,鑄匠二人,雜役凡一十二人。所用之紙,初自置場,后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特置官蒞之,移寓淨眾寺。紹興五年始創抄紙場於寺旁。抄匠六十一人,雜役三十人。凡引一界滿,納舊易新。率千人取錢六十四,曰貫頭錢。其納換不盡者,曰水火不到錢。今一界所收,並貫頭錢,凡一百九十萬道,總領所榷取以供軍儲。所印之數,自元豐元年兼收兩界之後,屢增其額。至慶元三年(凡一百二十年),合四千九百三十七萬一千六百八十道矣。而又偽造竊行,引日益增,錢日益銷,子母不能相權。然有稱提之法。以錢稱提者,引價低,則官出藏鏹增價與民市引是也。以法稱提者,凡民以錢輸官,當折引,則以一貫二百八十為限是也。蓋有錢則有引。天聖所印之數,視錢以為準者也。自軍興增科,鑿空為錢。天下大計,仰給於紙。猶幸守和議,引之出納有常。半藏諸司之庫,半流轉於民,維持不壞。識者有憂,其在軍旅之際乎。

  宋潞州交子。熙寧三年,轉運司以其法行則鹽{樊石}不售,奏罷之。

  陝交子,文彥博言其不便。

  《宋史。食貨志》。潞州交子務,熙寧二年置。陝西交子務,熙寧四年置。京西北路交子務,熙寧三年置。行在交子務,紹興六年置。

  高宗紹興元年,神武軍分屯婺州。朝廷以水道不通,始置見錢關子,召商人入中。其法入見錢於婺州,執關子赴杭越榷貨務請錢。

  《食貨志》。紹興三十年,戶部侍郎錢端禮造會子,儲見錢於城,內外流轉。明年,詔會子務隸都茶場。三十二年,定偽造會子法。《洪容齋三筆》。印造益多,不勝其弊。壽皇出內庫銀三百萬兩售於市,以錢易楮。《文獻通考》。乾道元年戶部侍郎林安宅乞別給會子背印。宋世鈔制有交子、會子、關子之別,鈔之名始見於此。賴有《楮幣譜》,文字形制,約略可考。邱謂宋之交會,南渡后取紙於徽池。猶是別用紙為之,而印文書字於其上。金元之鈔,則以桑皮就造為鈔而印以字紋也。

  金自貞元至大安中間,交鈔之制凡四改。始大小鈔並行,后專行小鈔。春明《夢余錄》。金人循交子法置交鈔,自一貫至五貫五等,謂之大鈔。自一百至七百五等,謂之小鈔。《稗史類編》。一貫至五貫,名大鈔。一百文至七百文,名小鈔。以七年為限,新舊易跡。

  金元鈔制,以桑皮故紙為之。《金史》言鈔制,為闌作花紋,其上衡書貫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號(《大學衍義》補曰,左書號,右書料)。料號外篆書偽造交鈔者斬。告捕者賞錢三百貫。料號衡闌下,曰中都交鈔庫准尚書戶部符承都堂札付戶部覆黠勘。令史姓名押字,又曰聖旨印造。逐路交鈔,於某處庫納錢換鈔。更許於某處庫納鈔換錢,官司同見錢流轉。其鈔不限年月,如字文故暗,鈔紙擦磨,許於所屬司庫納舊換新,支錢換錢,克工墨錢,官為押字。《稗史類編》所云經由行換之法及印章花押者是也。貞元初,設印造鈔引庫及交鈔庫。鈔文雲不限年月,則是章宗以後更定者。泰和七年十月,楊序言交鈔料號不明,年月故暗。雖令赴庫易新,然外路無設定庫司,欲易無所。遠者直須赴都。上以問高汝礪。對曰:「今官軍凡納鈔者,受而不支。於鈔背印記官吏姓名。」是官吏姓名又有印記於鈔背者。范成大《攬轡錄》。七年納,換到給錢,七十為陌。與《金史》稍異。其曰七年納。蓋大定鈔制如此。至興定四年,鎮南軍節度使溫迪罕思敬上書言,宜令以銀鑄錢為數等,文曰興定,而未之行。至元光,珍貨以綾印製。則又鈔制之異者矣。元之中統銀貨所由也。

  《元史。食貨志》。鈔以物為母,鈔為子,子母相權而行。世祖中統元年造交鈔,以絲為本。蘇天爵《元文類》。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每一貫同交鈔一兩,兩貫同白銀一兩。王惲《秋澗集》。諸路通行壹拾文、貳拾文、叄拾文、伍拾文、壹伯文、貳伯文、叄伯文、伍伯文、壹貫文省、貳貫文省(元註:文省如七十足陌,八十足陌,若使同銅錢,便省官私利益。鈔文故先作「文省」二字)。葉子奇《草木子》。元海運自朱清、張始,朝廷以二人功,賜鈔印,聽其自印。鈔色比官造加黑,印朱加紅。《輟耕錄》。葉公李獻至元鈔樣,世皇嘉納,使用鑄版。春明《夢余錄》。世祖后造至元鈔大行,以一當五,名曰金鈔子。道園《學古錄》。至大銀鈔,視中統一當其二十五。自中統元年至天歷二年,七十五年中,中統鈔共一千五百九十三萬五千三百九十五錠,至元鈔共三千六百一十八萬一千九百二十九錠,至大銀鈔一百四十五錠(外三百六十八錠,字闕,不知是某鈔),共計五千二百一十一萬七千八百三十七錠。可謂富盛矣。惟至大三年所印止五百一十三錠,蓋是年兼行錢法也。至順元年以後,三十九年中所印造鈔數,《元史》未載。元至正十一年後,每日印造,不可數記矣。

  《明史。食貨志》。太祖洪武七年設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以桑穰為料。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質青色,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其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圖錢貫,十串為一貫。其下雲,「中書省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十五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五百文,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其等凡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十三年以鈔用久爛,立倒鈔法。令所在置行用庫,許軍民商賈以鈔納庫易新鈔,量收工墨直。會中書省廢。乃以造鈔屬戶部,鑄錢屬工部,而改寶鈔文中書省為戶部,與舊鈔兼行。十五年置戶部寶鈔廣源庫廣惠庫。入則廣源掌之,出則廣惠掌之。二十二年詔更造小鈔,自十文至五十文。二十五年設寶鈔行用庫於東市,凡三庫。各給鈔三萬錠為鈔本,倒收舊鈔送內府。令大明寶鈔與歷代錢兼行,鈔一貫准錢千文。提舉司於三月內印造,十月止。所造鈔送內府充賞賚。明年罷行用庫,又罷寶泉局。時兩浙、江、閩、廣民重錢輕鈔,有以錢一百六十文折鈔一貫者,由是物價翔貴,而錢法益壞不行。成祖永樂二年設北京寶鈔提舉司。帝初即位,戶部尚書夏原吉請更鈔版篆文為永樂,帝命仍其舊。自后終明世皆用洪武年號雲。宣德初,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天順中,鈔一貫不能直錢一文。隆慶初,寶鈔不用,垂百餘年。天啟時,給事中惠世揚復請造行。崇禎末,有蔣臣者申其說,擢為戶部司務。倪元璐方掌部事,力主之,然終不可行而止。春明《夢余錄》曰,寶鈔局始於洪武八年,永樂仍建局於北京,后廢。造鈔之法,用桑穰料。其制方,高一尺,闊六寸許。以青色為質,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天下通行」。中圖鈔貫狀,十串則為一貫。其下曰,「戶部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五百文,則畫鈔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每鈔一貫,折銅錢一千文,紋銀一兩。其餘以是為差。其等凡六。曰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四貫,易金一兩。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違者治罪。按明初有銀禁,恐其或滯錢鈔也。而錢之用不出於閩、廣。宣德正統以後,始用於西北。白天順成化以來,鈔之用益微。《稗史類編》曰,今之鈔蓋始於金而元承其制也,本朝沿襲之。聞洪熙宣德間猶有百文鈔。今但有貫文者,每貫值銀三厘,錢二文,非復國初之直矣。今鈔之制以桑楮皮為之,豎長一官尺,橫八寸,額上橫作楷書雲,「大明通行寶鈔」,中作楷書「一貫」二字,字下圖一貫錢形。左右作疊篆各四字,雲「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其下楷書鈔法禁例。上下鈐戶部印,四圍花文闌。張爾岐《蒿庵閒話》曰,明朝寶鈔之制,用綿紙,厚如錢。色青黎,外用墨欄周界。界內上端橫書「大明通行寶鈔」六字,其下復為龍文欄。界寬寸許,中一橫墨線,界為兩方。上方橫書「一貫」二大字,字上畫錢索之形。兩旁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八字。下方細書七行,書雲「戶部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年月。」識以兩朱印,印文不可辨。背面下截為花文欄,界內橫書「一貫」兩大字,字下亦為錢索形。上截空處,亦識以一朱印。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凡六等。制並同。惟橫書字錢索形,各如其數。嘗聞之一木工雲,鈔正面墨欄之長,即鈔尺也。墨欄之一長一橫,即民間市尺也。語似有本。又曰,世傳明鈔,大學生課本仿紙為之,其青黎色是紙墨雜合所致。按宋孝宗造湖廣會子,亦下江西、湖南漕司根刷舉人落卷及毀抹茶引,應副抄造。以宋例明,當不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