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集/卷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隆平集
卷二
作者:曾鞏 北宋
卷三

行幸[编辑]

建隆元年,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叛。五月,駕幸軍前,六月,筠自焚,澤潞平。七月,車駕還京,時筠子守節據上黨,聞筠死亦降。是年九月,李重進叛。十月,車駕還幸軍前。十一月,重進自焚。十二月,車駕還京。重進,太原人,周祖之甥,在周為平盧軍節度使、判揚州,至是以揚州叛。

開寶二年二月,親征太原。五月,太常博士李光贊上言,遂詔班師。六月,車駕還京。

太平興國四年二月,親征太原,先詢曹彬曰:「周世宗、太祖親征,何以不能克?」對曰:「世宗以史超敗於石嶺關,人情驚擾,故師還。太祖屯兵於甘草地,軍人多腹疾,遂中止。今兵甲精銳,翦孤壘猶拉朽爾。」上於是決計。四月,至太原。五月,墮其城,劉繼元始降,詔釋之。六月,車駕臨范陽,七月,還京。

咸平二年,北虜入寇。十二月,駕幸河北。三年正月,王師告捷,車駕還京。

景德元年,北虜入寇。十一月,駕幸軍前,次衛南縣,大將李繼隆奏:「今月二十四日,敗虜於澶州城北,虜將順國王撻覽,為王師強弩所斃,其眾遂遁。」時虜主及其母同入寇,因王繼忠遂乞修好。二十六日,駕至澶州,虜使韓杞見於行在,十二月,車駕還京。

景德四年,駕幸永安,朝拜諸陵。二月,幸河南。三月,車駕還京。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駕幸泰山,行封禪禮。辛亥,享昊天上帝,以太祖、太宗配,三獻畢,封金玉櫃。壬子,禪祭皇地,祗於社首山。十一月,幸曲阜縣,謁文宣王廟及孔陵,林木侵道,遂降輿,乘馬至宣尼墓,設奠再拜,又加謚齊太公曰昭烈武成王,建廟青州,追封周公曰文憲王,建廟曲阜縣,是月車駕還京。往還四十七日,未嘗遇雨雪。

大中祥符四年,車駕幸河中府,親祠汾陰。二月丁巳,至寶鼎縣奉祗宮。辛酉,上服袞冕,祀后土祗,改奉祗宮曰太寧宮,以寶鼎縣為慶成軍,隸河中府,又改慶成軍寶鼎縣曰榮河縣。三月,幸西京,至永安縣,謁諸陵。四月,車駕還京。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駕幸亳州太清宮,奉加號冊寶。丙午,至真源縣奉元宮,上齋於迎禧殿。戊申,上服通天冠、絳紗袍,進大次。己酉,行朝謁禮。改真源縣曰衛真,升應天府為南京。以新修聖祖殿為鴻慶宮。二月,車駕還京。

取士[编辑]

舊制,台閣近臣,每年得以抱文藝者,公薦於貢闈,知舉官去取不能無所徇。建隆四年,詔禁止之。

開寶二年,詔西川、山南、荊湖等路所薦舉人,並給往還券。

開寶六年,初殿試進士,自是為定制。故事,禮部放榜,敕下之日,醵錢為同喜飲於曲江,近世多於名園佛宇。太平興國元年,呂蒙正等及第,始官為供帳,仍賜御詩。至道二年,張洎以儒行篇刻板印賜近臣,並新及第人。

隋大業中,始設進士科,至唐為盛,每歲不過三十人,咸亨、上元中增至八十人,既而復故。開成間,連歲放四十人,俄仍舊制。太宗即位,旬日之間放進士三十三人,經科百九十六人,並賜綠袍木簡,未命官而釋褐,新制也。咸平三年,放進士四百一十四人,並九經而下共一千五百四十六人。景德初,進士遂至七百八十三人,自是取人,日益盛矣。景德以前,進士導從過多,景德二年,貢院乞令狀元用一節呵導,餘止雙控馬首,遇常參官斂馬側立,詔從之。

大中祥符八年,蔡齊殿試第一人及第,詔令金吾司差七人,許出節前引,遂為定制。

大中祥符五年,殿試題始賜印及草紙。

天聖中,初置武舉,至皇祐罷,治平元年復置。

制舉自乾德二年至治平,應詔人無定數。

招隱逸[编辑]

道士澄隱,字棲真,常山人。兼通儒釋典,太祖征太原還,幸其所居,問曰:「師年八十,容貌甚少,必能養生,宜以教朕。」對曰:「臣養生,不過精思煉氣爾。帝王養生則異於是。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正』,無為無欲,凝神太和,軒帝陶唐,享國永年,得此道也。」上悅厚賜之。

王昭素,酸棗人。篤學有至行,鄉人有訟,不之官府,而詣詔素,為之辨折,無不敬服。開寶二年,召至,命講易,年踰八十矣。居月余,求歸,特授國子博士,自李穆而下,有聞於時者,皆其門人也。

陳摶,居華山靈臺觀。太平興國間,兩至京師,賜號希夷先生。上令引至中書,宰相宋琪問修養之道,摶曰:「不知也。今上言皆究治亂之大旨,誠有道仁聖之主,正君臣協心治天下之時,勤行修煉,無大於此。」時年近百歲,居華山四十年。端拱二年,豫言其卒,以表來上,云:「大數有終,聖時難戀。」【二語可破從來飛升之感】命弟子賈德昇,鑿石室於張超谷,室成而逝。摶能逆知人意,有華陽隱士李奇,自言開元中郎官,年數百歲,顏如嬰兒,行數百里頃刻而至,常與摶酬唱,人以為神仙。【自言二字妙甚】

布衣潘閬,常賣藥京師,好交結,上左右有言其善吟詩者,至道初,召對,賜進士出身,國子四門助教,未幾追還所賜【潘君行徑正是後來隱士宗派】

真宗西祀,有言陝州魏野,河中李瀆,皆隱居求志,上特召之,皆稱疾不起。天禧四年,二人者繼逝,各追贈著作郎,仍賜其家粟帛。

卻貢獻[编辑]

淳化中,夏州趙保忠獻鶻,謂之海東青,上曰:「朕久罷畋遊,無所用也。」還以賜之。

景德中,文州尚牧獻白御馬一,上曰進貢無名,命亟還之。

大中祥符間,蒲端國獻昆侖奴,上曰:「異俗離去鄉土可憐也。」命還之。

天聖元年乾元節,知寧州、職方員外郎楊及,以繡佛來獻,上謂近臣曰:「及,佞人也!民安政舉,乃守臣之職,安用此為。」命亟還之。

仁宗諭輔臣曰:「川路舊貢織繡佛像者,悉罷之。」宰相王曾曰:「臣恭聞德音,所謂不作無益害有益也。」

溫鼎知廣州,歲貢柑橘及蜜煎果實,又致其餘於大臣,謂之貢餘,宰相王曾請加禁止,上曰:「貢且勞矣,況其餘乎。」命亟罷之。

英宗即位,于闐國遣使貢獨峰駝,上曰:「異物非朕所貴。」命還之。右贊善大夫陳世修獻白馬一,英宗賜帛五十段,仍還其馬。

慎名器[编辑]

教坊使衛得仁以老乞外官,引唐莊宗朝故事,冀領郡,太祖謂宰相曰:「伶人為刺史,亂世事,焉可效!」宰臣欲以為上州長史司馬,上曰:「此亦不當輕授。」止令與太常寺大樂令。

崇儀使尹繼倫,端拱二年敗北虜於唐河,殺其皮室相公,射虜將於越中臂,虜眾大潰,相蹂踐而死者,不可勝數。時李繼隆護糧,虜騎行將及,因是獲免,策功止加洛苑使、長州刺史。

唐制,郊祀行慶,止進勲階。五代肆赦,例遷官秩。宋初因之,未暇革去,右司諫孫何、起居郎耿望,言其非制,真宗嘉納,遂定三年磨勘進秩之法,郊禮止加散官勲爵。

景德初,李繼隆、石保吉敗北虜於澶淵,斃其驍將撻覽,飲至行賞,繼隆而下,止加勲階食邑。

真宗嘗語輔臣,欲省費用,減吏員,宰臣向敏中曰:「太祖、太宗朝閤門祇候,止三五員,今逾數百。除授未已,願慎擇焉。」上曰:「相承為例,當漸省之。」

魯國長公主以醫官使趙自化醫術有效,請授尚食使兼醫官,真宗曰:「元份嘗有請,已諭其不可,今乃復爾。」命樞密院召自化戒之。

樞密副使張士遜,請以子友直為館閣校勘,仁宗曰:「館閣所以待英俊,可以恩丐乎?」上命友直於館閣讀書,遂詔校勘無得增員。仁宗謂輔臣曰:「圖書之府,所以待賢俊而備討論也。比來公卿之族,多以恩澤為請,殆非請延之意也。」其詔自今輔臣兩省侍從,不得陳乞子弟親戚為館閣官,其進士及第三人以上亦考所進文召試入等始得除。

駙馬都尉柴宗慶,求為使相,仁宗謂輔臣曰:「如何?」宰相王曾對曰:「先朝石保吉、魏咸信,皆歷行陳有勞,晚方除使相。且將相之任系國重輕,豈容私請。」上曰:「朝廷名分,何可妄求,卿等可詔宗慶諭之。」

杜衍為宰相,凡內降與恩澤者,少積至十數,於上前面納,仁宗語諫官歐陽修曰:「外人知杜衍封還內降邪?朕居禁中,有求恩澤者,每以衍不可為告,而止者多於所封還也!」【足見仁宗任相之專,然人主恩威由己,何必諉之臣下】

章懿太后弟李用和長子璋既為閤門副使,次子珣又求任通事舍人。仁宗諭之曰:「朝廷爵賞所與天下共也,戚里之家,兄弟遷補,皆如己欲,使朕將何以待諸勲舊乎?」

章惠皇后弟汝州兵馬總管楊景宗,乞為郡。仁宗以其累犯法復起,曰:「朕於景宗何愛一郡,然貪虐之性,老而益甚,使為郡,則一方受弊矣!」

張堯佐為三司使,言者慮其遂大用也,力爭攻之。上諭輔臣曰:「自今后妃之家,毋得用為執政,著以為令。」

翰林侍讀學士張瓌,判吏部流內銓,其子郾城主簿庖民鎖事未嘗考功補考而又考限未至,同判銓翰林侍讀學士范鎮令用例以隨身歷為證而不取審狀書考移令瓌雖礙親不預其事,然知其故而弗止,英宗以問輔臣,皆言瓌可勿劾,上曰:「瓌私其子,可不顧銓法耶!」命特奪一官,降知濠州,鎮亦坐贖金。

英宗皇帝患吏員猥多,乃詔待制以上六周年中書取旨轉官至諫議大夫止京朝官並四周年與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監以七十員為額於前行郎中先補官者補其闕,酬賞及特恩,不在此限。

革弊[编辑]

五代以來,天下郵傳皆役平民,建隆二年,始命以軍人代之。五代時使臣往來及輦運,官司皆役僑居人戶,謂之遞夫,建隆三年詔禁止之。

五代承唐季亂離之後,國用窘蹙,故冬服止及將相、翰林學士、諸軍大校。建隆三年,初賜文武常參官。太平興國二年十月朔,詔賜百官、諸軍校百夫長以上,及遣使齎賜藩鎮州郡冬服,自是以為常。

五代以來,領節旄者多武夫,悍卒所至,必補親吏代判,緣是為姦,民被其患。乾德三年,詔諸州長吏或藉人代判者,於賓幕內擇公幹官不得復任元從人。

五代以來,衣服旗幟止以綵繢。開寶四年郊禋,初易以繡衣鹵簿。

內臣李承進逮事唐莊宗,太祖嘗問莊宗時事,對曰:「莊宗好畋獵,每次近郊,衛士必控馬首曰:『兒郎輩寒冷,望陛下與救接。』莊宗隨所欲給之,如此者非一。晚年蕭牆之禍,由賞賚無節,威令不行也。」太祖嘆曰:「二十年來夾河戰爭,不能以軍法約束此輩,誠兒戲。」

開寶四年郊禋,優賞三班,殿直撾登聞鼓,援御馬直例,上遣中使謂曰:「朕之所與,便為恩澤,豈有例邪!」盡戮撾鼓者四十人,餘配諸州驍健,自都指揮使尹進而下,並杖而降籍。初平蜀日,選孟昶親兵一百二十人,隸殿前司,謂之三班殿直,至是遂廢。

堂後官五代以來擇用諸司人吏倚法徇私,莫可檢察。開寶未始詔流內銓擇選人令與升朝官判司簿尉與上縣令俾充是選,其後止以諸科出身人充。

漢乾祐以來,天下令錄判司簿尉並據所請俸折支物每一千分兩戶俾月輸緡錢除二稅外與免徭役,謂之俸戶。開寶九年太祖即位始詔罷之。

親從指揮使馬翰,稱京城有賊,願自緝捕。真宗謂輔臣曰:「朕尹京日,聞翰以緝捕為名,頗為民害,未彰露,姑置之。自今捕盜,止委開封府可也。」

節儉[编辑]

太祖嘗閱孟昶宮中物,有寶裝溺器,遽命毀之,曰:「以此奉身,不亡何待!」

太宗未嘗御新衣,樞密使王顯等侍,數視上袴,上怪而問之,對曰:「陛下袴紋縷皆倒。」上笑曰:「瀚濯頻故爾。朕念機杼之勞,且欲化天下以儉也。」

油衣庫言簾幕損弊者數萬,請毀棄之。太宗命煮染雜色成旗幟數千。它日有司又以營繕棄材請給甄官薪,上命擇其可用者,成什物數千,分賜宰相,李昉等咸相顧而嘆曰:「富有天下而猶器微物於已棄之餘,則其大者可知矣。」

御馬舊以織成帛覆鞍勒,至道二年,詔以黃絹代之,輔臣嘗因奏事至福寧殿之西閣,見仁宗所御幄簾茵衾皆質素暗弊,自是大臣之家無復僭侈。

宰執[编辑]

唐以侍中、中書令為真宰相。又言故事左右僕射各一人,侍中、中書令各二人為正宰相。武德初,李勣任左僕射,以南省務疏於北省,始命帶中書門下三品並平章事者為真宰相,其宰相僕射不帶同三品者,但釐尚書省務而已,貞觀、至德間置左右相。又有知政事、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知機務,皆宰相之稱。高宗謂參知政事崔知溫曰:「郭待舉、岑長倩、郭正一、魏元同,歷任尚皆淺,且令預聞政事,未可與卿等同名,待舉等並與中書門下同受進止平章事,則是平章事亦或居參知政事之下,其後方鎮遂有以恩授平章者,然而宰相謂之平章事,蓋始於唐矣。乾德二年,太祖既以趙普為相,且欲用薛居正、呂余慶,詢翰林學士陶榖曰:「下丞相一等何官?」榖對曰:「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翌日,並命居正、余慶參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凡上殿庭,別設塼位,居宰相後,敕尾列銜仍下押字。太宗始命與宰相更互知印,時議者謂榖之對為失,而下丞相一等,漢御史大夫是也。雖然唐參知政事固宰相之任,曾何以為百王不易之制。殆稱謂適同爾宙制因睦輕重蓋可見矣。僕射、侍中皆秦官,僕役於射,謂之僕射,緣所領之事,而立名者爾;侍中則丞相之史也。唐之以為宰相,名同而實異甚矣,樞密使唐特以宦者處之,朱梁改曰崇政院,始命敬翔為使,後唐同光,復其舊稱,命宰相兼其任。石晉天福中,廢樞密而置宣徽南北院,至開通初,復置樞密院,而宣徽之名,因以不廢。宋興,以平章事為宰相,以參知政事、樞密使、副、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並為執政官,宣徽使居執政官之次,或以加前執政,或以待勲舊焉。

宰相[编辑]

【並以先後為次出而復任者互存】

范質 王溥 魏仁浦 趙普 薛居正 沈義倫 盧多遜 右自建隆無年正月至開寶九年十月

薛居正子平 沈義倫 盧多遜 趙普 宋琪 李昉 趙普 呂蒙正聖功 李昉 張齊賢 呂蒙正 呂端 右自太平興國元年十月至至道三年三月

呂端 張齊賢 李沆太初 呂蒙正 向敏中 寇準平仲 畢士安 王旦子明 向敏中 王欽若 寇準 李迪復吉 丁謂 馮拯 右自至道三年三月至乾興元年二月

丁謂 馮拯 王曾孝先 王欽若定國 張知白月晦 張士遜 呂夷簡 張士遜 李迪 王曾 王隨子正 陳堯佐 張士遜 章得像 杜衍 賈昌朝 陳執中 文彥博 宋庠公序 龐籍 陳執中 梁適 富弼 劉沆冲之 韓琦 曾公亮 右自乾興元年二月至嘉祐八年三月

韓琦 曾公亮 右自嘉祐八年三月至治平四年正月

參知政事[编辑]

薛居正 呂餘慶 劉熙古 盧多遜 右自乾德二年四月至開寶九年十月

竇偁 郭贄 宋琪 李昉 李穆 呂蒙正 李至 辛仲甫 王沔 陳恕 張齊賢 賈黃中 李沆 呂端 蘇易簡 趙昌言 寇準  向敏中 張洎 李昌齡 溫仲舒 王化基 右自太平興國元年十月至至道三年三月

向敏中 李昌齡 溫仲舒 王化基 李至 李沆 向敏中 王旦 王欽若 畢士安 馮拯 趙安仁 丁謂 陳彭年 王曾 張知白 李迪 丁謂 任中正 王曾 右自至道三年三月至乾興元年二月

任中正 王曾 呂夷簡 魯宗道 夏竦 薛奎 王晦叔 晏殊 王隋 蔡齊 盛度 韓億 程琳 石中立 李若谷 宋綬 晁宗愨 王舉正 賈昌朝 范仲淹 陳執中 宋庠 吳育 丁度 文彥博 明鎬 高若訥 劉沆 梁適 程戡 王堯臣 曾公亮 張昇 孫抃 歐陽修 趙槩 右自乾興元年二月至嘉祐八年三月

歐陽修 趙槩 右自嘉祐八年三月至治平四年正月

樞密[编辑]

吳庭祚使 趙普使 李處耘宣兼副 李崇矩使 王仁贍 楚昭輔副升使 曹彬使 右自建隆元年正月至開寶九年十月

曹彬使加平章 楚昭輔使 石熙載簽書並副又加使 柴禹錫宣兼檢校 王顯宣兼副升使 張齊賢 王沔簽升副 張宏 趙昌言 楊守一宣兼同知 張齊賢 張士遜宣兼簽 溫仲舒副升使 寇準副改知 柴禹錫宣兼副 劉昌言同知 趙鎔宣兼知 向敏中同知 錢若水同知 李惟清 右自太平興國元年十月至至道三年三月

曹彬使平章 趙鎔 王顯使 向敏中 夏侯嶠 錢若水同知 李惟清同知 楊礪 宋湜 周瑩宣兼知 王旦同知 王繼英宣兼知升使 馮拯同知改簽 陳堯叟同知改簽加平章升使 丁謂使 王欽若同知加平章升使 韓崇訓 馬知節宣兼簽改副 寇準使加平章 王嗣宗 曹利用副改知升使加平章又加侍中 張旻宣兼副 任中正平章副 馬知節 周起 馮拯使加平章 曹瑋 錢惟演 張士遜 右自至道三年三月至乾興元年二月

曹利用使僕射侍中 張士遜 張旻使加僕射侍中,天聖七年改名耆 錢惟演使 張知白 晏殊 夏竦 范雍 姜遵 張堯佐 夏竦使 趙稹 晏殊 楊崇勛宣兼副升使 王晦叔使 王德用簽改同知升知又加宣 李諮副改知 王曾使同平章 王隨 韓億同知 蔡齊 章得像同知 盛度 王鬷同知 王博文同知 陳執中同知升知 張觀同知 夏守同知 王鬷 晏殊知升使加平章 宋綬 王貽永同知改副升使加平章 杜衍同知改副升使 鄭戩 任師中 任布 韓琦 范仲淹 富弼 賈昌朝使 吳育 龐籍副升使 丁度 夏竦使 高若訥副升使 宋庠使 梁適 王堯臣 狄青副升使 孫沔 田況 王德用使同平章 程戡 韓琦使 賈昌朝使 宋庠使 田況使 張昪 孫抃 曾公亮使 歐陽修 趙槩 陳升之 包拯 胡宿 吳奎 王疇 右自乾興元年二月至嘉祐八年三月

張昪使 胡宿 富弼使 吳奎 王疇 陳升之 文彥博使 呂公弼 郭逵同簽 右自嘉祐八年三月至治平四年正月

宣徽使[编辑]

昝居潤 張美 李處耘北改南兼樞 李崇矩北兼樞 曹彬 潘美北改南 右自建隆元年正月至開寶九年十月

潘美 王仁贍 柴禹錫北檢校樞 王顯南兼樞 張德超北兼樞 郭守文 楊守一北兼樞 張士遜北兼樞 柴禹錫北兼樞 趙鎔北兼樞 右自太平興國元年十月至至道三年三月

趙镕南兼樞 周瑩南兼樞 王繼英北兼樞 雷有終 馬知節簽樞加北 張旻南兼樞 曹瑋北兼樞 右自至道三年三月至乾興元年二月

楊崇勲南兼樞 王德用知樞加南 夏守斌南[按:當為夏守贇] 李知用南加平章 夏竦 程琳 李昭亮 鄭戡 張堯佐 狄青 吳育 富弼 曹佾 程戡 右自乾興元年二月至嘉祐八年三月其後不除

本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