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音論 (四庫全書本)/全覽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音論 全覽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十
  音論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音論三卷
  國朝顧炎武撰炎武有左傳杜解補正已著録自陳第作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義而古音之門徑始明然創闢榛蕪猶未及研求䆳宻至炎武乃探討本原推尋經傳作音學五書以正之此其五書之一也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韻二韻書之始三唐宋韻譜異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二古詩無叶音三四聲之始四古人四聲一貫五入為閏聲六近代入聲之誤下卷分六篇一六書轉注之解二先儒兩聲各義之説不盡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語古反切之名六讀若共十五篇皆引據古人之説以相証驗中惟所論入聲變亂舊法未為甚確餘皆原原本本足以訂俗學之訛葢五書之綱領也書成於崇禎癸未其時舊本集韻與别本廣韻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異同由於陳彭年丁度又唐封演見聞紀其時亦未刋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韻定自許敬宗然全書持論精博百餘年來言韻學者雖愈闡愈宻或出於炎武所論之外而發明古義則陳第之後炎武屹為正宗陳萬䇿近道齋集有李光地小傳稱光地音學受之炎武又萬䇿作光地詩集後序稱光地推炎武音學妙契古先故所註古音不用呉棫韻補而用炎武詩本音則是書之為善本可槩見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音論卷上       崑山顧炎武撰
  古曰音今曰韻
  詩序曰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箋云聲謂宫商角徴羽也聲成文者宫商上下相應按此所謂音即今之所謂韻也然而古人不言韻
  梁劉勰文心雕龍曰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元周伯琦六書正譌曰單出為聲成文為音音和為韻
  唐書楊收傳曰夫旋宫以七聲為均均言韻也古無韻字猶言一韻聲也説文韻字註裴光逺曰古與均同按晉書律歴志云凡音聲之體務在和韻益則加倍損則減半和韻即和均也宋書律志云後漢至魏尺度漸長于古四分有餘杜夔依為律吕故致失韻失韻即失均也楊慎曰李善註傅毅舞賦繁欽與魏文帝牋並引樂汁圗徴曰聖人往承天以立五均均者六律調五聲之均也鶡冠子曰五聲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晉灼子虛賦註曰文章假借可以叶均今考自漢魏以上之書竝無言韻者知此字必起於晉宋以下也晉陸機文賦曰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文人言韻始見于此
  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李斯程邈出文降而為字矣二漢以上言音不言韻周顒沈約出音降而為韻矣
  韻書之始
  宋王應麟曰隋陸法言為切韻五卷後有郭知𤣥等九人増加按切韻隋陸法言撰夲儀同三司劉臻外史顔之推著作郎魏淵武陽太守盧思道散騎常侍李若國子博士蕭該蜀主諮議參軍辛徳源吏部侍郎薛道衡八人同撰集唐長孫訥言箋注郭知𤣥拾遺緒正更以朱箋三百字是十人今云九人者長孫訥言但箋注而未増加也後又有闗亮薛峋王仁煦祝尚丘孫愐嚴寳文裴務齊陳道固八人並增加字唐孫愐有唐韻今之廣韻則本朝景徳祥符中重脩今人以三書為一或謂廣韻為唐韻非也李燾曰隋陸法言撰唐郭知𤣥附益之者時號切韻天寳末陳州司馬孫愐以切韻為謬略復加刋正别為唐韻之名大中祥符元年改賜新名曰廣韻據此廣韻即唐韻但改其名耳玉海曰景徳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韻五卷依九經例頒行夲陸法言撰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為大宋重脩廣韻集韻韻例云令陳彭年丘雍因法言韻就為刋益三年五月庚子賜輔臣人一部宋史藝文志陳彭年等重脩廣韻五卷今切韻唐韻二書元本無傳所傳者廣韻五卷不著重脩人姓名而冠以孫愐唐韻之序其書雖出於宋時而唐人二百六韻之部分具在又宋時人著書多引廣韻如蔡沈書傳史炤通鑑釋文之類陸游云南渡初因討論御名禮部申省言未尋得廣韻則知書之見存於今者惟廣韻最古今取以為據云
  學者皆言韻書本於沈約隋書藝文志有沈約四聲一卷今不但約書亡而唐人之書亦亡宋許觀東齋記事曰自孫愐集為唐韻諸書遂廢然自隋至宋初用韻不異是知廣韻一書固唐之遺而唐人所承則約之譜也又按前此則魏有左校令李登晉有安復令吕静齊有中書郎周顒魏書江式傳言吕忱弟静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宫商龣徴羽各為一篇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音讀楚夏時有不同後魏崔光依宫商角徴羽本音為五韻詩以贈李彪髙氏小史云齊中書郎周顒字彦倫始作四聲切韻行於時隋志舊唐志亦載聲類等凡十餘家隋潘徽為秦王俊作韻纂序曰三蒼急就之流㣲存章句説文字林之屬唯别體形至於尋聲推韻良為疑混末有李登聲類吕静韻集始判清濁纔分宫羽又知約之前已有此書約特總而譜之或小有更定耳而謂自約剏始者亦流俗人之見也猶今之律文其初本于魏李悝之法經六篇蕭何定漢律益為九篇後稍増至六十篇歴代更脩以至于今而李悝之經不可得見矣
  唐初顔元孫干禄字書其列平聲覃談在陽之前蒸登在鹽之後上去二聲倣此則知當時韻譜次序或有不同
  唐宋韻譜異同
  廣韻上平聲
  一東獨用    二冬鍾同用
  三鍾      四江獨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八㣲獨用
  九魚獨用    十虞模同用
  十一模    十二齊獨用
  十三佳皆同用   十四皆
  十五灰咍同用   十六咍
  十七真諄臻同用   十八諄
  十九臻     二十文獨用
  二十一殷獨用  二十二元魂痕同用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桓同用  二十六桓
  二十七刪山同用  二十八山
  下平聲
  一先仙同用    二仙
  三蕭宵同用    四宵
  五肴獨用    六豪獨用
  七歌戈同用    八戈
  九麻獨用    十陽唐同用
  十一唐     十二庚耕清同用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獨用   十六蒸登同用
  十七登     十八尤侯幽同用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獨用  二十二覃談同用
  二十三談    二十四鹽添同用
  二十五添    二十六咸銜同用
  二十七銜    二十八嚴凡同用
  二十九凡
  上聲
  一董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獨用    四紙旨止同用
  五旨     六止
  七尾獨用    八語獨用
  九麌姥同用    十姥
  十一薺獨用   十二蟹駭同用
  十三駭     十四賄海同用
  十五海     十六軫準同用
  十七準    十八吻獨用
  十九隠獨用   二十阮混狠同用
  二十一混    二十二狠
  二十三旱緩同用  二十四緩
  二十五潸産同用  二十六産
  二十七銑獮同用  二十八獮
  二十九篠小同用  三十小
  三十一巧獨用  三十二晧獨用
  三十三哿果同用  三十四果
  三十五馬獨用  三十六養蕩同用
  三十七蕩    三十八梗耿静同用
  三十九耿    四十静
  四十一迥獨用  四十二拯等同用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厚黝同用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四十七寢獨用  四十八感敢同用
  四十九敢    五十琰忝儼同用
  五十一忝    五十二儼
  五十三豏檻范同用  五十四檻
  五十五范
  去聲
  一送獨用    二宋用同用
  三用      四絳獨用
  五寘至志同用    六至
  七志      八未獨用
  九御獨用    十遇暮同用
  十一暮     十二霽祭同用
  十三祭     十四泰獨用
  十五卦怪夬同用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隊代同用
  十九代     二十廢獨用
  二十一震稕同用  二十二稕
  二十三問獨用  二十四焮獨用
  二十五願慁恨同用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換同用
  二十九換    三十諫襇同用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線同用
  三十三線    三十四嘯笑同用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獨用
  三十七号獨用  三十八箇過同用
  三十九過    四十禡獨用
  四十一漾宕同用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諍勁同用  四十四諍
  四十五勁    四十六徑獨用
  四十七證嶝同用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𠋫㓜同用  五十𠋫
  五十一㓜    五十二沁獨用
  五十三勘闞同用  五十四闞
  五十五豓㮇釅同用  五十六㮇
  五十七釅    五十八陷鑑梵同用
  五十九鑑    六十梵
  入聲
  一屋獨用    二沃燭同用
  三燭      四覺獨用
  五質術櫛同用    六術
  七櫛     八物獨用
  九迄獨用    十月沒同用
  十一沒     十二曷末同用
  十三末    十四黠鎋同用
  十五鎋     十六屑薛同用
  十七薛    十八藥鐸同用
  十九鐸     二十陌麥㫺同用
  二十一麥    二十二㫺
  二十三錫獨用  二十四職徳同用
  二十五徳    二十六緝獨用
  二十七合盇同用  二十八盇
  二十九葉帖同用  三十帖
  三十一洽狎同用  三十二狎
  三十三業乏同用  三十四乏
  以上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此唐與宋初人遵用之書周必大所謂舊韻詳見下條意所謂一東二冬三鍾者乃隋唐以前相傳之譜本於沈氏之作而小字注云獨用同用則唐人之功令也唐人謂之官韻李肇國史補宋濟老子文場嘗試賦誤失官韻書凡五卷平聲以字多分上下二卷又按宋魏了翁曰唐韻於二十八刪二十九山之後繼以三十先三十一仙今廣韻二十七刪二十八山未知鶴山所見唐韻于何處多添一韻今平聲分上下以一先二仙為下平之首不知先字盖自真字而來又周公謹雲烟過眼録云吴彩鸞書切韻一本其書一先二仙為廿三先廿四仙據此似唐人無上下平之分或雖分上下而不别起一二之序然皆不可知矣韻㑹舉要卷之一注云平聲本無上下之分舊韻但以字繁釐為二卷宋景祐間丁翰林奉詔與司馬文正公諸儒作集韻始以平聲上平聲下為卷目今考廣韻已分上平聲下平聲不始于丁翰林也其曰平聲上平聲下不過以卷帙繁重而分之猶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下漢書五行志上之上五行志上之中五行志上之下也㫺人以上平為宫下平為商竊恐未然玉海引徐景安樂書凡宫為上平商為下平角為入徴為上羽為去至以上平始東終山取日生於東沒於山下平始先終凡取先輩傳與後輩者尤穿鑿可笑五音集韻又分自真至麻為中平
  廣韻三鍾部中恭字下註曰陸以恭蜙樅等入冬韻非也盖謂陸法言切韻若此則孫之與陸頗有不同而冬之與鍾又必不可以相雜乃今人則全不知之矣二冬三鍾在平聲為二韻在上聲則併為一韻以字少故也廣韻二腫部湩字下註曰此是冬字上聲
  禮部韻略上平聲
  一東獨用    二冬與鍾通
  三鍾      四江獨用
  五支與脂之通    六脂
  七之      八㣲獨用
  九魚獨用    十虞與模通
  十一模    十二齊獨用
  十三佳與皆通   十四皆
  十五灰與咍通   十六咍
  十七真與諄臻通   十八諄
  十九臻     二十文與欣通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與䰟痕通
  二十三䰟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與歡通  二十六歡
  二十七刪與山通  二十八山
  下平聲
  一先與僊通    二僊
  三蕭與宵通    四宵
  五爻獨用    六豪獨用
  七歌與戈通    八戈
  九麻獨用    十陽與唐通
  十一唐     十二庚與耕清通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獨用   十六蒸與登通
  十七登     十八尤與侯幽通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獨用  二十二覃與談通
  二十三談    二十四鹽與添嚴通
  二十五添    二十六嚴
  二十七咸與咸凡通  二十八銜
  二十九凡
  上聲
  一董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獨用    四紙與旨止通
  五旨     六止
  七尾獨用    八語獨用
  九麌與姥通    十姥
  十一薺獨用  十二蟹與駭通
  十三駭    十四賄與海通
  十五海    十六軫與準通
  十七準    十八吻與隠通
  十九隠     二十阮與混狠通
  二十一混    二十二狠
  二十三旱與緩通  二十四緩
  二十五潸與産通  二十六産
  二十七銑與獮通  二十八獮
  二十九篠與小通  三十小
  三十一巧獨用  三十二晧獨用
  三十三哿與果通  三十四果
  三十五馬獨用  三十六養與蕩通
  三十七蕩    三十八梗與耿静通
  三十九耿    四十靜
  四十一迥獨用  四十二拯與等通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與厚黝通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四十七寢獨用  四十八感與敢通
  四十九敢    五十琰與忝广通
  五十一忝    五十二广
  五十三豏與檻范通  五十四檻
  五十五范
  去聲
  一送獨用    二宋與用通
  三用      四絳獨用
  五寘與至志通    六至
  七志      八未獨用
  九御獨用    十遇與暮通
  十一暮     十二霽與祭通
  十三祭     十四㤗獨用
  十五卦與怪夬通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隊與代廢通
  十九代     二十廢
  二十一震與稕通  二十二稕
  二十三問與焮通  二十四焮
  二十五願與慁恨通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與换通
  二十九換    三十諌與襇通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與線通
  三十三線    三十四嘯與笑通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獨用
  三十七號獨用  三十八箇與過通
  三十九過    四十禡獨用
  四十一漾與宕通  四十二宕
  四十三敬與諍勁通  四十四諍
  四十五勁    四十六徑獨用
  四十七證與嶝通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與𠋫㓜通  五十𠋫
  五十一㓜    五十二沁獨用
  五十三勘與闞通  五十四闞
  五十五豓與㮇釅通  五十六㮇
  五十七釅    五十八陷與鑑梵通
  五十九鑑    六十梵
  入聲
  一屋獨用    二沃與燭通
  三燭      四覺獨用
  五質與術櫛通    六術
  七櫛     八勿與迄通
  九迄      十月與沒通
  十一沒    十二曷與末通
  十三末     十四黠與轄通
  十五轄     十六屑與薛通
  十七薛    十八藥與鐸通
  十九鐸     二十陌與麥㫺通
  二十一麥    二十二㫺
  二十三錫獨用  二十四職與徳通
  二十五徳    二十六緝獨用
  二十七合與盇通  二十八盇
  二十九葉與帖業通  三十帖
  三十一業    三十二洽與狎乏通
  三十三狎    三十四乏
  以上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此書始自宋景祐四年宋史藝文志有景祐禮部韻畧五卷淳熙監本禮部韻畧五卷而今所傳者則衢州免解進士毛晃增註于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表進近于六合湯聖𢎞濩處得宋刻本其卷端有云男進士居正挍勘重増而光宗諱及寧宗御名竝已迴避則此乃寧宗以後刻也與廣韻頗有不同
  廣韻上平聲二十一殷改為二十一欣二十六桓改為二十六歡殷字避宣祖諱桓字避欽宗諱二諱一欣部仍出殷字必是已祧不諱在高宗祔廟之後而居正所重增也宋史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禮部太常寺言欽宗祔廟翼祖當遷以後翼祖皇帝諱依禮不諱詔恭依今按翼祖諱敬韻中四十三敬不諱
  廣韻二十文獨用二十一殷獨用今二十文與欣通宋許觀東齋記事云景祐四年詔國子監以翰林學士丁度所脩禮部韻畧頒行其韻窄者凡十三處許令附近通用玉海亦云景祐中直講賈昌朝請脩禮部韻畧其窄韻凡十有三聴學者通用之 按唐時二十一殷雖云獨用而字少韻窄無獨用成篇者往往于真韻中間一用之如杜甫崔氏東山草堂詩用芹字獨孤及送韋明府荅李滁州二詩用勤字是也然絶無通文者而二十文獨用則又絶無通殷者合為一韻始自景祐去聲問焮亦然惟上聲吻隠廣韻目録註有同用字説見下條
  廣韻二十三魂改為二十三䰟以魂字為第二字
  廣韻下平聲二仙改為二僊以仙字為第二字
  廣韻五肴改為五爻
  廣韻二十四鹽二十五添同用二十六咸二十七銜同用二十八嚴二十九凡同用今升嚴為二十六與鹽添同用降咸為二十七銜為二十八與凡同用廣韻以六韻通為三韻今通為兩韻按唐人以鹽添為一韻咸銜為一韻嚴凡為一韻而元稹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用咸部十一字銜部八字雜入鹽部一字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用鹽部十三字添部三字雜入咸部一字銜部三字嚴部一字凡部一字不如來飲酒一首用鹽添銜嚴部各一字盖緣韻窄不免旁借即宋人改併之權輿也
  廣韻上聲十八吻獨用十九隠獨用今韻目録十八吻下註云隠同用其卷中十八吻十九隠又各自為部不相連屬而其下各註云獨用友人富平李子徳因篤以為目録誤又考唐人如李白寄韋六孫逖登㑹稽山杜甫贈鄭十八賁詩皆以隠韻字同軫準用其不與吻同明矣今十八吻與隠通
  廣韻五十二儼改為五十二广
  廣韻去聲三十七号改為三十七號廣韻三十七号本是号字註云亦作號而其次乃列號字今削去号字改為三十七號而注于其下曰亦作号
  廣韻二十三問獨用二十四焮獨用今二十三問與焮通
  廣韻四十三映改為四十三敬
  廣韻入聲八物改為八勿
  廣韻八物獨用九迄獨用今八勿與迄通
  廣韻十五鎋改為十五轄以鎋字為第二字
  廣韻三十怗改為三十帖
  廣韻二十九葉三十怗同用三十一洽三十二狎同用三十三業三十四乏同用今升業為三十一與葉帖同用降洽為三十二狎為三十三與乏同用廣韻以六韻通為三韻今通為兩韻宋周必大跋蕭御史殿試卷曰廣韻入聲三十一洽三十二狎通用三十三業三十四乏通用自唐迄本朝天禧中皆然此舊韻也仁廟初詔丁度等撰定集韻于是移業為第三十一洽為第三十二而以狎乏附之此今韻也 韻中字亦問有移易如下平聲謀矛等字元在十八尤今改入十九侯彪瀌等字元在二十幽今改入十八尤未知何故廣韻元收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玉海曰大宋重脩廣韻凡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言注一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禮部韻略止九千五百九十字申明續降一百八十三字據黄公紹韻㑹舉要凡例毛晃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晃表自云 按廣韻如上平聲一東部三百五十七字今止二百四字二冬部六十六字今止二十五字三鍾部二百三十五字今止一百一十三字又如上平聲二十六歡部内避欽宗諱胡官切二十九字俱不收下平聲十陽部内避太祖諱去王切一十三字俱不收去聲五十𠋫部内避髙宗諱古𠋫切二十字俱不收其它聖祖名廟諱舊諱御名不收者竝同此例
  按宋自景祐以後凡為詞賦者一以禮部韻略為準後人因之不知此書止為科舉之用其曰略者不備之稱也山堂考索咸平三年七月丙子禮部言進士入試除官韻畧外不得懐挾書䇿以此而廢前人之全書豈不謬乎宋岳珂桯史載胡給事所貢院嵗庚子大比賦題出舜聞若決江河而以聞善而行沛然莫禦為韻晡後忽有老儒摘禮部韻示諸生謂沛字惟十四㤗有之一為顛沛一為沛邑註無沛決之義惟霈字從雨為可疑鬨然叩簾請今廣韻十四泰部霈下即有沛字註曰流貎亦滂沛又水名可見禮部韻畧為不備之書也又按宋時有集韻一書玉海曰景祐元年四月丁已詔直史館宋祁鄭戩國子直講王洙刋脩廣韻韻略宋史藝文志陳彭年等重脩廣韻五卷景徳韻畧一巻丘雍挍定韻畧五卷命知制誥丁度李淑詳定寳元二年九月書成十一日進呈凡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新増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詔名曰集韻李燾五音韻補序曰景祐初宋祁鄭戩建言見行廣韻乃陳彭年丘雍等脩繁省失當有誤科試乞别刋定即詔祁戩與賈昌朝同脩而丁度李淑典領之書成賜名集韻又曰切韻廣韻皆莫如集韻詳故司馬光因之以脩類篇是則宋時韻學元有詳略二書今集韻不存而後人所祖述者皆本之韻略耳廣韻之中或一字而各韻至三收四收五收又或一字而本韻中至兩收三收或各義或同義盖古人之音必有所本如漢書則服䖍一音應劭一音如湻一音孟康一音晉灼一音莊子則簡文一音司馬彪一音李軌一音徐邈一音作韻之人並收而存之書不惟以給作詩之用盖所以綜異聞備多識而不專於一師之學也漢書文帝紀阽于死亾下註服䖍曰阽音反坫之坫孟康曰阽音屋檐之檐師古曰服孟二音竝通陳餘傳泜水下註蘇林曰泜音祗晉灼曰問其方人音柢師古曰蘇晉二説皆是也蘇音祗敬之祇音執夷反古音如是晉音根柢之柢音丁計反今其土俗呼水則然於今千載之下而得以推明秦漢以上之音者不為無助自宋禮部韻略專為科舉之用病其繁複一切刪而併之如牝字刪五㫖併十六軫而老子淮南子家語太𤣥經皆不可讀矣等字刪十五海併四十三等而管子韓非子賈誼新書皆不可讀矣竝詳唐韻正本字下㫺人竝收之苦心沒而不見後之學者面牆之立既罕淹通膠柱之調復多拘閡故宋韻出而古音乃全亡矣欲審古音必從唐韻始愚所以列唐宋異同之辨於書之首卷歟
  黄公紹韻㑹舉要平聲上
  一東獨用    二冬與鍾通
  三江獨用    四支與脂之通
  五㣲獨用    六魚獨用
  七虞與模通    八齊獨用
  九佳與皆通    十灰與咍通
  十一真與諄臻通   十二文與欣通
  十三元與魂痕通   十四寒與桓通
  十五刪與山通
  平聲下
  一先與僊通    二蕭與宵通
  三肴獨用    四豪獨用
  五歌與戈通    六麻獨用
  七陽與唐通    八庚與耕清通
  九青獨用    十蒸與登通
  十一尤與侯幽通   十二侵獨用
  十三覃與談通   十四鹽與添嚴通
  十五咸與銜凡通
  上聲
  一董獨用    二腫獨用
  三講獨用    四紙與旨止通
  五尾獨用    六語獨用
  七麌與姥通    八薺獨用
  九蟹與駭通    十賄與海通
  十一軫與準通   十二吻與隠通
  十三阮與混狠通   十四旱與緩通
  十五潸與産通   十六銑與獮通
  十七篠與小通   十八巧獨用
  十九晧獨用   二十哿與果通
  二十一馬獨用  二十二養與蕩通
  二十三梗與眇静通  二十四迥獨用
  二十五拯與等通  二十六有與厚黝通
  二十七寢獨用  二十八感與敢通
  二十九琰與忝儼通  三十豏與檻范通
  去聲
  一送獨用    二宋與用通
  三絳獨用    四寘與至志通
  五未獨用    六御獨用
  七遇與暮通    八霽與祭通
  九泰獨用    十卦與怪夬通
  十一隊與代廢通   十二震與稕通
  十三問與焮通   十四願與慁恨通
  十五翰與換通   十六諫與襇通
  十七霰與線通   十八嘯與笑通
  十九效獨用   二十號獨用
  二十一箇與過通  二十二禡獨用
  二十三漾與宕通  二十四敬與諍勁通
  二十五徑與證嶝通  二十六宥與𠋫㓜通
  二十七沁獨用  二十八勘與闞通
  二十九豓與㮇釅通  三十陷與鑑梵通
  入聲
  一屋獨用    二沃與燭通
  三覺獨用    四質與術櫛通
  五物與迄通    六月與沒通
  七曷與末通    八黠與轄通
  九屑與薛通    十藥與鐸通
  十一陌與麥㫺通   十二錫獨用
  十三職與徳通   十四緝獨用
  十五合與盇通   十六葉與帖業通
  十七洽與狎乏通
  以上平聲三十韻上聲三十韻去聲三十韻入聲一十七韻乃元初黄公紹所纂其目録云依平水劉氏壬子新刋禮部韻略併通用之韻為一百七韻劉氏名淵壬子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自元至今詞人相承用之按唐韻分部雖二百有六然多注同用宋景祐又稍廣之未敢擅改昔人相傳之譜至平水劉氏師心變古一切改併其以證嶝併入徑韻則又景祐之所未許毛居正之所不議而考之於古無一合焉者也毛居正議併東冬等韻乃其書所列四十六徑部三十六字四十七證部二十六字四十八嶝部二十四字未嘗議併公紹元人此書劉辰翁序稱壬辰十月望日壬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書中亦往往引用䝉古韻乃獨從劉氏所併而次之為書後代詞人因仍莫覺夫學唐詩而用宋韻又宋末年劉氏一人之韻豈不甚謬而三四百年無能辨其失者又可與言三代秦漢之文乎一東韻以公字為首依三十六字毋次序始於宋吴棫韻補此書從之凡舊文一切更置





  音論卷上



  欽定四庫全書
  音論卷中       崑山顧炎武撰
  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宋陳振孫書録解題曰古今世殊南北俗異言語聲音有不得盡合者古之為詩學者多以風誦不專在竹帛竹帛所傳不過文字而聲音不可得而傳也又漢以前未有反切之學許氏說文鄭氏箋註但曰讀若某而已其於後世四聲七音又豈能盡合哉反切之學自西域入中國至齊梁盛行然後聲病之説詳焉韻書肇於陸法言於是有音同韻異若東冬鍾魚虞模庚耕清青蒸登之部斷斷乎不可以相雜若此者豈惟古書未之有漢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陸徳眀於燕燕詩以南韻心有讀南作泥心切者陸以為古人韻緩不煩改字此誠名言今之讀古書者但當随其聲而讀之若家之為姑慶之為羌馬之為姥聲韻全别不容不改茍其聲相近可讀則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符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員反天字必欲作鐵因反之類則贅矣
  楊慎曰宋吴才老叶音以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勞叶音僚我思肥泉兹之永歎歎叶他涓反出自北門憂心殷殷門叶眉貧反四牡有驕朱幩鑣鑣驕叶音高今按勞之與夭歎之與泉門之與殷驕之與鑣本自相合才老必欲改之者以勞在豪韻夭在宵韻故改勞為僚以就夭也泉在仙韻歎在寒韻故改歎為他涓反以就泉也門驕二音之改意亦如此才老詩中所叶如揚且之顔為魚堅反鶉之奔奔為逋民反凡百餘字皆改古音以就沈約之韻也不思古韻寛緩如字讀自可協何用勞脣吻費簡冊哉况四聲之分在齊梁間成周之世豈知有沈約韻哉予嘗慨近世俗儒信今疑古春秋三傳之祖也反以三傳疑春秋孟子班爵禄章王制之祖也反以漢人王制劉歆周禮而疑之謂孟子此章不與相合詩楚辭音韻之祖也反以沈約韻而改詩楚辭古音以合之其亦繆矣
  愚按古音止有十部一東冬鍾江二脂之㣲齊佳皆灰咍三魚虞模侯四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五蕭宵肴豪幽六歌戈七陽唐八耕清青九蒸登十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宋齊以下作韻書者於此十大部固不必分而分其支韻字半入脂之半入歌戈麻韻字半入歌戈半入魚虞庚韻字半入陽唐半入耕清尤韻字半入脂之半入蕭宵宋齊以下作韻書者於此四小部又不當合而合上去二聲倣此入聲之中别多舛錯今随條正之
  古詩無叶音
  宋徐蕆序吴才老韻補曰自補音之書成然後三百篇始得為詩從而考古箴銘誦歌謡諺之類莫不字順音叶而腐儒之言曰補音所據多出於詩後殆後人因詩以為韻不當以是韻詩也殊不知音韻之正本諸字之諧聲有不可易者如霾為亡皆切而當為陵之切者因其以貍得聲之皆二韻本通不必改為貍音浼為每罪切而當為美辨切者因其以免得聲有為云九切而賄痏洧鮪皆以有得聲則當為羽軌切矣今按當為羽鬼切皮為蒲麋切而波坡頗跛皆以皮得聲則當為蒲禾切矣又如服之為房六切其見於詩者凡十有七皆當為蒲北切而無與房六叶者友之為云九切其見於詩者凡十皆當為羽軌切今按亦當為羽鬼切而無與云九叶者以是類推之雖無以他書為證可也腐儒尚安用譊譊焉
  元戴侗六書故曰經傳行皆户郎切未嘗有恊生韻者慶皆去羊切未嘗有恊敬韻者如野之上與切下之後五切皆古正音非叶韻也
  陳第字季立毛詩古音考序曰夫詩以聲敎也取其可歌可詠可長言嗟歎至於手舞足蹈而不自知以感動其興觀羣怨事父事君之心且將從容以由繹夫鳥獸草木之名義斯其所以為詩也若其意深長而於韻不諧則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以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盖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合於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於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國何以母必讀米非韻杞韻止則韻祉韻喜矣馬必讀姥非韻組韻黼則韻旅韻土矣京必讀疆非韻堂韻将則韻常韻王矣福必讀偪按福字方墨反非偪也非韻食韻翼則韻徳韻億矣厥類實繁難以殫舉其矩律之嚴即唐韻不啻此其故何邪又易象左國楚辭秦碑漢賦以至上古歌謡箴銘頌賛往往韻與詩合實古音之證也或謂三百篇詩辭之祖後有作者規而韻之耳不知魏晉之世古音頗存至隋唐澌盡矣唐宋名儒傳學好古間用古音以炫異燿竒則誠有之若讀垤為姪以與日韻堯戒也讀明為芒以與良韻皋陶歌也是皆前於詩者夫又何放且讀皮為婆宋役人謳也讀丘為欺齊嬰兒語也讀兄為荒晉輿人謡也按兄字虛王反非荒也讀裘為其魯朱儒謔也讀作為詛蜀百姓辭也讀口為苦漢白渠誦也又家姑讀也秦夫人之占懷回讀也魯聲伯之夢按懷回即是一音旂芹讀也晉滅虢之徴瓜孤讀也衛良夫之譟彼其閭巷賛毁之間夢寐卜筮之頃何暇屑屑模擬若後世吟詩者之限韻邪愚少受詩家庭竊嘗留心於此晚年獨居海上惟取三百篇日夕讀之懼子姪之學詩不知古音也於是稍為考據列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采之他書也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伍以諧其韻無非欲便於歌詠可長言嗟歎而已矣嗟夫古今一意古今一聲以吾之意而逆古人之意其理不逺也以吾之聲而調古人之聲其音不逺也患在是今非古執字泥音則支離日甚孔子所刪幾於不可讀矣愚也聞見孤陋考究未詳姑藉之以請正眀達君子
  讀詩拙言曰説者謂自典午失其馭中原之人入於江左而河淮南北間雜方言聲音之變或自此始然一郡之内聲有不同繫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語有遞轉繫乎時者也况有文字而後有音讀由大小篆而八分由八分而隸凡幾變矣音能不變乎所貴誦詩讀書尚論其當世之音而已矣三百篇詩之祖亦韻之祖也作韻書者宜權輿於此遡原沿流部提其字曰古音某今音某則今音行而古音庶幾不泯矣自周至後漢音已轉移其未變者實多愚考說文之中多與毛詩合者乃徐鉉脩説文槩依孫愐之切韻是以唐音而反律古矣厥後諸韻書引古詩如晨星而於唐宋名家之辭每數數焉無亦譜子孫而忘宗祖乎
  又曰愚編旁證采易獨詳以時世近而聲音同也如天如行如慶如明凡五十餘字悉載之首矣此實周代之音非叶也歴數彖象行凡四十有四明凡一十有七慶凡一十有二無不同音者又如當字詩無所附六十四卦位當不當凡二十有七皆讀平聲決其為古音無疑也沈括云慶古人叶韻音羌諸儒據以為然故註詩者一則曰叶再則曰叶近有易本於當字註云本去叶平亦襲沈括之説也夫後世如淮西之碑聖徳之頌説者謂間用叶音以慕古耳孔子何慕乎乃其賛易字無正音而一取諸叶胡為者也且叶或一二用三四用多矣五六用至多矣蔓衍數十更無一不叶又胡為者也註者宜云慶古本讀羌而今讀如磬當古本讀璫而今讀如瓽庶得之矣胡為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叶也是以楷書為正字篆隸為摹楷而作矣顛倒古今反覆倫類莫此甚也倡自一人天下羣而和之誤自一世後世韙而從之智者不敢生疑賢者不敢致詰若安之為固然遵之為謨訓者九原可作不啞然而笑乎屈宋古音義序曰夫毛詩易象之音若日月中天耿然不可易矣今考之屈宋其音往往與詩易合其詩易所無者又往往與周秦漢魏之歌謡詩賦合其為上世之音何疑自唐顔師古太子賢註兩漢書於長卿子雲孟堅平子諸賦音有與時乖者直以合韻叶音當之後儒相緣不復致思故自毛詩易象楚辭漢賦與凡古昔有韻之篇悉委於叶之一字矣余實深慨而歎息之竊念少好楚辭楚辭之中尤好屈宋一一以古音讀之聲韻頗諧故復集此一篇公之同好
  已上皆季立之論其辨古音非叶極為精當然愚以古詩中間有一二與正音不合者如興蒸之屬也而小戎末章與音為韻大明七章與林心為韻戎東之属也而常棣四章與務為韻常武首章與祖父為韻又如箕子洪範則以平與偏為韻孔子繫易於屯於比於恒則以禽與窮中終容凶功為韻於䝉於㤗則以實與順㢲願亂為韻此或出於方音之不同今之讀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雖謂之叶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
  四聲之始
  南史陸厥傳曰永明末盛為文章吴興沈約陳郡謝朓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蠭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内角徴不同不可増減世呼為永明體
  周顒傳曰顒始著四聲切韻行於時
  沈約傳曰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嘗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約也
  庾肩吾傳曰齊永明中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
  陸厥傳又曰時有王斌者不知何許人著四聲論行於時
  今考江左之文自梁天監以前多以去入二聲同用以後則若有界限絶不相通是知四聲之論起於永眀而定於梁陳之間也藝文類聚載武帝清暑殿效柏梁體聮句帝云居中負扆寄纓紱而司徒左西屬江葺和云鼎味參和臣多匱以去和入則其時未用四聲可知乃約所自作冠子祝辭讀化為平髙士賛讀緇為去正陽堂宴勞凱旋詩讀傳為上今廣韻化字傅字無平上二聲而去聲有滓字無緇字論語湼而不緇楚辭及史記屈原傳並作泥而不滓索隠曰泥音湼滓音緇是約雖譜定四聲而猶存古意不若後人之昧而拘也
  四聲之譜誠不可無然古人之字有定作一聲者有不定作一聲者既以四聲分部則於古人之所己用不得不兩收三收四收而其所闕漏者遂為太古之音後人疑不敢用又江左諸公本從辭賦入門未通古訓於是聲音一而文字愈繁作賦巧而研經彌拙且使今人古人如異域之不相曉而叶音之説作元和元年郷貢進士李行脩言近學無專門經無師授以音定字以疏釋經是能使生徒由之中科不能使天下由之致理是則自唐以前猶未以音定字可知也
  古人四聲一貫
  四聲之論雖起於江左然古人之詩已自有遲疾輕重之分故平多韻平仄多韻仄亦有不盡然者而上或轉為平去或轉為平上入或轉為平上去則在歌者之抑揚髙下而已故四聲可以並用騏駵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韻驂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嵗發烈褐三字皆去而韻嵗今之學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兩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韻補寔始此説不知古人何嘗屑屑於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 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雜而學者愈迷不識其本此所謂大道以多岐亡羊者也陳氏之書盖多此病至其末卷乃曰四聲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韻此類實多舊説必以平叶平仄叶仄也無亦以今而泥古乎斯言切中肯綮季立毛詩古音考邶谷風怒字下註曰四聲之説起于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釐若經生為邪且上去二音亦輕重之間耳綢繆隅字下註曰或問二平而接以去聲可乎中原音韻聲多此類其音節未嘗不和暢也二條所論至當但全書之中隔閡四聲多為註釋瑣碎殊甚不知季立既發此論而何以猶扞格於四聲一一為之引證亦所謂勞脣吻而費簡冊者也方子謙名日升之小補抑又甚焉今之為書取前人一字而叶兩三聲者盡併之使學者之視聴一而不亂其庶乎守約之㫖也夫
  五方之音有遲疾輕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輕土多利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陸法言切韻序曰吴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約而言之即一人之身而出辭吐氣先後之間已有不能齊者其重其疾則為入為去為上其輕其遲則為平遲之又遲則一字而為二字茨為蒺藜椎為終葵是也亦有二字併為一字者舊唐書云吐谷渾俗多謂之𨓆渾盖語急而然故註家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劉勰文心雕龍謂疾呼中宫徐呼中徴韓非子外儲説右上篇有此語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兩音三音之所繇昉已
  平上去入之名漢時未有然公羊莊二十八年傳曰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何休註于伐者為客下曰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于伐者為主下曰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長言則今之平上去聲也短言則今之入聲也
  平上去三聲固多通貫惟入聲似覺差殊然而祝之為州見於榖梁蒲之為亳見於公羊趨之為促見於周禮提是支反之為折常列反見於檀弓若此之類不可悉數迨至六朝詩律漸工韻分已宻而唐人功令猶許通用故廣韻中有一字而收之三聲四聲者非謂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詩之人使随其遲疾輕重而用之也後之陋儒未究厥㫖乃謂四聲之設同諸五行四序如東西之易向晝夜之異位而不相合也豈不謬哉且夫古之為詩主乎音者也江左諸公之為詩主乎文者也文者一定而難移音者無方而易轉夫不過喉舌之間疾徐之頃而已諧於音順於耳矣故或平或仄時措之宜而無所窒礙角弓之反上賔筵之反平桃夭之室入東山之室去惟其時也大東一篇兩言來而前韻疚後韻服離騷一篇兩言索而前韻妬後韻廹惟其當也有定之四聲以同天下之文無定之四聲以恊天下之律聖人之所以和順于道徳而理於義非達天徳者其孰能知之
  夫一字而可以三聲四聲若易爻之上下無常而唯變所適也然上如其平去如其上入如其去而又還如其平是所謂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此聲音文字相生相貫自然之理也
  或曰一字而可以三聲則天可讀為上去乎曰天不可去而地可平楚辭天問唘棘賔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是也東不可去而北可平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東西南北馳騖往來是也是以四聲同用則歌者以上為平而不以平為上以入為去而不以去為入何則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平音最長上去次之入則詘然而止無餘音矣凡歌者貴其有餘音也以無餘從有餘樂之倫也
  入為閏聲
  平聲音長入聲音短平聲字多入聲字少長者多短者少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故入聲之部合之三聲但有其四見古音表而五方之音或有或無尚不能齊必欲以配三聲或以其無是聲也而削之元周徳清中原音韻併作三聲則均之不達矣
  詩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聲之字其入與入為韻者什之七入與平上去為韻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人未嘗無入聲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聲可轉為三聲也故入聲聲之閏也猶五音之有變宫變徴而為七也
  近代入聲之誤
  韻書之序平聲一東二冬入聲一屋二沃若將以屋承東以沃承冬者久仍其誤而莫察也屋之平聲為烏故小戎以韻驅馵不協於東董送可知也沃之平聲為夭故揚之水以韻鑿襮樂不協於冬腫宋可知也術轉去而音遂故月令有審端徑術之文曷轉去而音害故孟子有時日害䘮之引質為傳質為臣之質覺為尚寐無覺之覺沒音妺也見於子産之書燭音主也著於孝武之紀此皆載之經傳章章著明者至其韻中之字随部而誤者十之八以古人兩部混併為一而誤者十之二是以審音之士談及入聲便茫然不解而以意為之遂不勝其舛互矣兹既本之五經參之傳記而亦略取說文形聲之指不惟通其本音而又可轉之於平上去三代之音久絶而復存其必自今日始乎
  夫平之讀去中中將將行行興興上之讀去語語弟弟好好有有而人不疑之者一音之自為流轉也去之讀入宿宿出出惡惡易易而人疑之者宿宥而宿屋出至而出術惡暮而惡鐸易寘而易昔後之為韻者以屋承東以術承諄以鐸承唐以昔承清若吕之代嬴黄之易□而其統系遂不可尋矣或曰平贏而入詘固有三平而共一入者是殆不然夫古人之制字必有所從來以文相麗以聲相恊在乎此者不得移乎彼所謂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夫文字則亦有然者也若曰他部可承三代經傳之文何無一出於彼者乎故歌戈麻三韻舊無入聲侵覃以下九韻舊有入聲今因之餘則反之















  音論卷中



  欽定四庫全書
  音論卷下       崑山顧炎武撰
  六書轉注之解
  唐張説故廣州都督甄公碑文曰錫姓因生如堅之讀形聲轉注以眞為音
  宋張有曰轉注者展轉其聲注釋他字之用也如其無少長之類
  禮部韻略曰老字下从匕音化考字下从丂音巧玉篇丂部九十四丂苦道切各自成文非反匕為丂也周禮六書三曰轉注謂一字數義展轉注釋而後可通後世不得其說遂以反此作彼為轉注衛常本作恒書勢云五曰轉注考老是也裴務齊切韻云考字左迴老字右轉其說皆非趙宧光説文長箋曰老考二字序文引作轉注而本訓釋文老从人毛匕考从老省丂聲是老乃㑹意考則諧聲一人之書自相矛盾
  趙古則曰自許叔重以來以同意相受考老字為轉注依聲託事令長字為假借之説既興康成以之而解經漁仲以之而成略遂失假借轉注之本指蕭楚謂一字轉其聲而讀之是為轉注近世程端禮謂轉注為轉聲假借為借聲足正考老之謬
  楊慎曰六書當分六體班固云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假借轉注是也六書以十分計之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聲居其四假借借此四者也轉注注此四者也四象以為經假借轉注以為緯四象之書有限假借轉注無窮也鄭漁仲六書考論假借極有發明至説轉注之義則謬以千里矣
  陸深書輯曰轉注者轉其音以注為别字令長之類是也假借者不轉音而借為别用能朋之類是也
  先儒兩聲各義之説不盡然
  凡上去入之字各有二聲或三聲四聲可逓轉而上同以至於平古人謂之轉注其臨文之用或浮或切在所不拘而先儒謂一字兩聲各有意義如惡字為愛惡之惡則去聲為美惡之惡則入聲顔氏家訓言此音始於葛洪徐邈乃自晉宋以下同然一辭莫有非之者余考惡字如楚辭離騷有曰理弱而媒拙兮恐𨗳言之不固時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閨中既邃逺兮哲王又不寤懐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又曰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懐乎故宇時幽昧以眩矅兮孰云察余之美惡漢趙幽王友歌我妃既妬兮誣我以惡䜛女亂國兮上曽不寤此皆美惡之惡而讀去聲漢劉歆遂初賦何叔子之好直兮為羣邪之所惡賴祁子之一言兮幾不免乎徂落魏丁儀厲志賦嗟世俗之參差兮將未審乎好惡咸随情而與議兮固真偽以紛錯此皆愛惡之惡而讀入聲詳唐韻正十九鐸部惡字下乃知去入之别不過發言輕重之間而非有此疆爾界之分也凡書中兩聲之字此類寔多難以枚舉自訓詁出而經學衰韻書行而古詩廢小辯愈滋大道日隠噫先聖之㣲言汩於䝉師之口耳者多矣知類通達吾以望之後之君子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論例曰質有精粗謂之好惡竝如字心有愛憎稱為好惡並去聲當體則為名譽去聲情乖則為毁譽平聲今考之於詩邶之日月衛之木𤓰鄭之女曰雞鳴並以好韻報此心所愛而去聲者也書洪範無有作好遵王之道此心所愛而上聲者也若譽字三見於詩車舝之式燕且譽振鷺之以永終譽皆作去聲而韓奕之韓姞燕譽獨作平聲此豈得謂為情乖者乎以此讀經所謂泥而未光者也
  顔氏家訓江南學士讀左傳口相傳述自為凡例軍自敗曰敗打破人軍曰敗音補敗反諸記傳未見補敗反徐仙民讀左傳唯一處有此音又不言自敗敗人之别此為穿鑿耳
  漢書髙帝紀縣給衣衾棺𦵏具如湻曰棺音貫師古曰初為槥櫝至縣更給衣及棺備其𦵏具耳不勞改讀音為貫也又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師古曰上王音于放反劉攽曰予謂王作如字何害據此二條則一字兩聲繁辭曲説昔人已有悟其非者矣
  左傳昭五年觀兵於坁箕之山釋文曰觀舊音官讀爾雅者皆官喚反周禮司爟鄭康成讀如予若觀火之觀是以觀為去聲晉陸機為顧彦先贈婦詩浮海難為水游林難為觀晉書張寔傳永嘉中長安謡曰秦川中血沒腕惟有凉州倚柱觀竝作去聲宋魏了翁論觀卦曰今轉注之説則彖象為觀示之觀六爻為觀瞻之觀竊意未有四聲反切以前安知不為一音乎何楷周易訂詁云觀字本去聲後人讀平聲反以去為轉音且考諸義則二字固可一而參諸易詩以後東漢以前則凡有韻之語與孫炎沈約以後必限以四聲拘以音切者亦不可同日語也
  且如唐人律詩至嚴其中略舉一二如翰字或平或去看字或平或去望字忘字或平或去醒字或平或上且得謂之有兩義乎此正六書所謂轉注之字而韻中之兩收三收以示天下作詩之人随其遲疾輕重而用之者也
  反切之始
  顔氏家訓曰九州之人言語不同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辭之經後有揚雄著方言其書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逮鄭𤣥注六經髙誘解吕覽淮南許慎造説文劉熹製釋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證音字而古語與今殊别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益使人疑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按爾雅註疏孫炎字叔然三國志樂安孫叔然註云與晉武帝同名受學鄭𤣥之門人稱東州大儒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髙貴鄉公不解反語以為怪異自兹厥後音韻蠭出各有土風逓相非笑此反切之所自起
  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論例曰先儒音字比方為音至魏祕書孫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並依孫反音以傳後學鄭康成云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鄉同言異字同音異於兹遂生輕重譌謬
  按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謂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盇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周禮士師五戒一曰誓用之于軍旅二曰誥用之于㑹同三曰禁用諸田役四曰糾用諸國中五曰憲用諸都鄙徐言之則為之于疾言之則為諸一也 小爾雅曰諸之乎也鄭樵謂慢聲為二急聲為一慢聲為者焉急聲為旃慢聲為者與急聲為諸慢聲為而已急聲為耳慢聲為之矣急聲為只是也愚嘗考之經傳盖不止此如詩牆有茨傳茨蒺藜也本爾雅文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斷壺今人謂之胡盧北史后妃傳作瓠蘆瓠蘆正切壺字左傳有山鞠窮乎鞠窮是芎藭鞠窮正切芎字著於丁寧註丁寧鉦也廣韻丁中莖切丁寧正切鉦字守陴者皆哭註陴城上僻倪僻音避僻倪正切陴字棄甲則那那何也後人言奈何奈何正切那字六卿三族降聴政註降和同也和同正切降字春秋桓十二年公及宋公燕人盟于榖丘左傳作句瀆之丘句瀆正切榖字公羊傳邾婁後名鄒邾婁正切鄒字禮記檀弓銘明旌也明旌正切銘字玉藻終葵椎也方言齊人謂椎為終葵終葵正切椎字爾雅禘大祭也大祭正切禘字不律謂之筆不律正切筆字須蕵蕪蕵蕪正切須字列子楊朱南之沛莊子陽子居南之沛子居正切朱字古人謂耳為聰易傳聰不明也靈樞經少陽根於竅隂結於窻籠窻籠者耳中也窻籠正切聰字方言鼅鼄或謂之蠾蝓燭臾二音蠾蝓正切鼄字壻謂之倩註今俗呼女壻為卒便卒便正切倩字說文鈴令丁也令丁正切鈴字鳩鶻古忽反張流反也鶻鵃正切鳩字痤一曰族絫徐鉉以為即左傳之瘯蠡力戈反瘯蠡正切痤字釋名韠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蔽膝正切韠字王子年拾遺記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側理正切紙字水經注晏謨伏琛云濰水即扶淇之水也扶淇正切濰字廣韻狻猊獅子狻猊正切獅字以此推之反語不始於漢末矣
  左傳襄十年㑹于柤㑹吴子夀夢也註夀夢吴子乗十二年經書吴子乗卒服䖍云夀夢發聲吴蠻夷言多發聲數語共成一言按夢古音莫登反夀夢二字合為乗字
  宋宋庠國語補音行玉二十瑴下云按諸本二十字無作廿者舊音獨出廿字如此則當音入顔之推稽聖賦云魏嫗何多一孕四十中山何夥有子百廿此其證又以三十為卅蘇合反四十為卌先立反皆興於秦𨽻書之後務從簡便因各有音大抵急言之耳按此竝以二字為一與反切相近故引之宋洪邁論史記秦始皇刻石其辭皆四言為句其刻泰山曰卄有六年琅邪臺曰維卄六年之罘東觀皆云維卄九年㑹稽曰卅有七年此即卄字卅字之始後人傳寫誤以一字為二作二十三十字而薛尚功古器欵識周㣲欒鼎銘曰維王廿有三年伯姬鼎銘曰維王廿有八年則不始於秦矣
  南北朝反語
  南北朝人作反語多是雙反韻家謂之正紐到紐史之所載如晉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識者以清暑反為楚聲楚聲為清聲楚為暑也宋明帝多忌袁粲舊名袁愍為隕門隕門為袁門隕為愍也劉悛舊名劉忱為臨讎臨讎為劉讎臨為忱也齊世祖於青溪立宫號曰舊宫時人反之曰舊宫者窮廐窮廐為舊廐窮為宫也文惠太子立樓館於鍾山下號曰東田東田反語為顛童顛童為東童顛為田也梁武帝創同泰寺開大通門對寺之南門取反語以協同泰同泰為大泰同為通也陳後主名叔寳反語為少福少福為叔福少為寳也北齊劉逖請改元為武平謂和士開曰武平反為明輔明輔為武輔明為平也隋文帝謂楊英反為嬴殃楊英為嬴英楊為殃也唐髙宗改元通乾以反語不善詔停之通乾反為天窮通乾為天乾通為窮也又如水經注索郎酒反為桑落桑落為索落桑為郎也孔氏志怪盧充幽㛰反為温休温休為幽休温為㛰也又有三字反者吴孫亮初童謡曰於何相求常子閣常子閣者反語石子堈常閣為石閣常為堈也齊武帝永明初百姓歌曰陶郎來言唐來勞也陶郎為唐郎陶為勞也梁武帝中大通中民間謡曰鹿子開城門鹿子開者反語為來子哭鹿開為來開鹿為哭也
  北齊濟南王立為皇太子初學反語於跡字下注云自反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旁亦豈非自反邪以足亦反為跡也如矢引為矧女良為娘舍予為舒手延為挻目亡為盲目少為眇侃言為諐欠金為欽之類皆自反也
  趙宧光曰釋典譯法真言中此方無字可當梵音者即用二字聚作一體謂之切身乃古人自反之字則已先有之矣
  玉篇廣韻指南有□字註曰此不是字有聲無形借用女聮為形又借女聮為切呐字平聲呐女劣切
  反切之名
  禮部韻略曰音韻展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其實一也
  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謂之反孫愐唐韻則謂之切盖當時諱反字如荀子口行相反戰國䇿上黨之民皆反為趙淮南子談語而不稱師是反也家語其彊禦足以反是獨立今本竝作返梁書侯景傳取臺城如反掌亦作返皆是後人所改隋以前不避反字漢器首山宫鐙蒲坂字作蒲反而水經説文汳字唐人亦改作汴路史云隋煬帝惡其從反易之飯字亦或為飰
  唐𤣥度九經字様序曰避以反言但紐四聲定其音旨沙門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序曰梁沈約創立紐字之圖其卷内之字盖字下云公害翻代反以翻𠬪字下云平表紐代反以紐是則反也翻也切也紐也一也然張參五經文字竝不諱反則知凡此之類必起於大歴以後矣
  讀若
  漢時人未有反切故於字之難知者多注云讀若趙宧光説文長箋凡例曰古無音切二法音聲之道無邉而同音者甚少故許氏但有讀若若者猶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筆傳也又曰本文讀若與徐氏切韻不合者漢唐音聲稍變欲求古今異讀以漢正唐以唐正今全賴其異不然後此者轉復移易各就方言而不知底極矣
  反切之法亦有韻窄而不可通者廣韻上聲四十二拯部拯字下云無韻切音蒸上聲以本音之外止有丑拯其拯色庱三切而互用則終於莫曉故變反切之法而以平聲之字音之亦古人讀若之意也











  音論卷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