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音论 (四库全书本)/全览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音论 全览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十
  音论        小学类三韵书之属提要
  臣等谨案音论三卷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有左传杜解补正已著录自陈第作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而古音之门径始明然创辟榛芜犹未及研求䆳密至炎武乃探讨本原推寻经传作音学五书以正之此其五书之一也上卷分三篇一古曰音今曰韵二韵书之始三唐宋韵谱异同中卷分六篇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二古诗无叶音三四声之始四古人四声一贯五入为闰声六近代入声之误下卷分六篇一六书转注之解二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三反切之始四南北朝反语古反切之名六读若共十五篇皆引据古人之说以相证验中惟所论入声变乱旧法未为甚确馀皆原原本本足以订俗学之讹盖五书之纲领也书成于崇祯癸未其时旧本集韵与别本广韵皆尚未出故不知唐宋部分之异同由于陈彭年丁度又唐封演见闻纪其时亦未刊行故亦不知唐人官韵定自许敬宗然全书持论精博百馀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发明古义则陈第之后炎武屹为正宗陈万䇿近道斋集有李光地小传称光地音学受之炎武又万䇿作光地诗集后序称光地推炎武音学妙契古先故所注古音不用吴棫韵补而用炎武诗本音则是书之为善本可槩见矣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 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音论卷上       昆山顾炎武撰
  古曰音今曰韵
  诗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笺云声谓宫商角徴羽也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按此所谓音即今之所谓韵也然而古人不言韵
  梁刘勰文心雕龙曰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元周伯琦六书正讹曰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和为韵
  唐书杨收传曰夫旋宫以七声为均均言韵也古无韵字犹言一韵声也说文韵字注裴光远曰古与均同按晋书律历志云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益则加倍损则减半和韵即和均也宋书律志云后汉至魏尺度渐长于古四分有馀杜夔依为律吕故致失韵失韵即失均也杨慎曰李善注傅毅舞赋繁钦与魏文帝笺并引乐汁图徴曰圣人往承天以立五均均者六律调五声之均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晋灼子虚赋注曰文章假借可以叶均今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以下也晋陆机文赋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文人言韵始见于此
  三代以上言文不言字李斯程邈出文降而为字矣二汉以上言音不言韵周颙沈约出音降而为韵矣
  韵书之始
  宋王应麟曰隋陆法言为切韵五卷后有郭知玄等九人増加按切韵隋陆法言撰夲仪同三司刘臻外史颜之推著作郎魏渊武阳太守卢思道散骑常侍李若国子博士萧该蜀主谘议参军辛徳源吏部侍郎薛道衡八人同撰集唐长孙讷言笺注郭知玄拾遗绪正更以朱笺三百字是十人今云九人者长孙讷言但笺注而未増加也后又有关亮薛峋王仁煦祝尚丘孙愐严宝文裴务齐陈道固八人并增加字唐孙愐有唐韵今之广韵则本朝景徳祥符中重修今人以三书为一或谓广韵为唐韵非也李焘曰隋陆法言撰唐郭知玄附益之者时号切韵天宝末陈州司马孙愐以切韵为谬略复加刊正别为唐韵之名大中祥符元年改赐新名曰广韵据此广韵即唐韵但改其名耳玉海曰景徳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依九经例颁行夲陆法言撰大中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修广韵集韵韵例云令陈彭年丘雍因法言韵就为刊益三年五月庚子赐辅臣人一部宋史艺文志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五卷今切韵唐韵二书元本无传所传者广韵五卷不著重修人姓名而冠以孙愐唐韵之序其书虽出于宋时而唐人二百六韵之部分具在又宋时人著书多引广韵如蔡沈书传史炤通鉴释文之类陆游云南渡初因讨论御名礼部申省言未寻得广韵则知书之见存于今者惟广韵最古今取以为据云
  学者皆言韵书本于沈约隋书艺文志有沈约四声一卷今不但约书亡而唐人之书亦亡宋许观东斋记事曰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然自隋至宋初用韵不异是知广韵一书固唐之遗而唐人所承则约之谱也又按前此则魏有左校令李登晋有安复令吕静齐有中书郎周颙魏书江式传言吕忱弟静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龣徴羽各为一篇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后魏崔光依宫商角徴羽本音为五韵诗以赠李彪高氏小史云齐中书郎周颙字彦伦始作四声切韵行于时隋志旧唐志亦载声类等凡十馀家隋潘徽为秦王俊作韵纂序曰三苍急就之流微存章句说文字林之属唯别体形至于寻声推韵良为疑混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又知约之前已有此书约特总而谱之或小有更定耳而谓自约创始者亦流俗人之见也犹今之律文其初本于魏李悝之法经六篇萧何定汉律益为九篇后稍増至六十篇历代更修以至于今而李悝之经不可得见矣
  唐初颜元孙干禄字书其列平声覃谈在阳之前蒸登在盐之后上去二声仿此则知当时韵谱次序或有不同
  唐宋韵谱异同
  广韵上平声
  一东独用    二冬锺同用
  三锺      四江独用
  五支脂之同用    六脂
  七之      八微独用
  九鱼独用    十虞模同用
  十一模    十二齐独用
  十三佳皆同用   十四皆
  十五灰咍同用   十六咍
  十七真谆臻同用   十八谆
  十九臻     二十文独用
  二十一殷独用  二十二元魂痕同用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桓同用  二十六桓
  二十七删山同用  二十八山
  下平声
  一先仙同用    二仙
  三萧宵同用    四宵
  五肴独用    六豪独用
  七歌戈同用    八戈
  九麻独用    十阳唐同用
  十一唐     十二庚耕清同用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独用   十六蒸登同用
  十七登     十八尤侯幽同用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独用  二十二覃谈同用
  二十三谈    二十四盐添同用
  二十五添    二十六咸衔同用
  二十七衔    二十八严凡同用
  二十九凡
  上声
  一董独用    二肿独用
  三讲独用    四纸旨止同用
  五旨     六止
  七尾独用    八语独用
  九麌姥同用    十姥
  十一荠独用   十二蟹骇同用
  十三骇     十四贿海同用
  十五海     十六轸准同用
  十七准    十八吻独用
  十九隐独用   二十阮混狠同用
  二十一混    二十二狠
  二十三旱缓同用  二十四缓
  二十五潸产同用  二十六产
  二十七铣狝同用  二十八狝
  二十九篠小同用  三十小
  三十一巧独用  三十二晧独用
  三十三哿果同用  三十四果
  三十五马独用  三十六养荡同用
  三十七荡    三十八梗耿静同用
  三十九耿    四十静
  四十一迥独用  四十二拯等同用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厚黝同用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四十七寝独用  四十八感敢同用
  四十九敢    五十琰忝俨同用
  五十一忝    五十二俨
  五十三豏槛范同用  五十四槛
  五十五范
  去声
  一送独用    二宋用同用
  三用      四绛独用
  五寘至志同用    六至
  七志      八未独用
  九御独用    十遇暮同用
  十一暮     十二霁祭同用
  十三祭     十四泰独用
  十五卦怪夬同用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队代同用
  十九代     二十废独用
  二十一震稕同用  二十二稕
  二十三问独用  二十四焮独用
  二十五愿慁恨同用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换同用
  二十九换    三十谏襇同用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线同用
  三十三线    三十四啸笑同用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独用
  三十七号独用  三十八个过同用
  三十九过    四十祃独用
  四十一漾宕同用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诤劲同用  四十四诤
  四十五劲    四十六径独用
  四十七证嶝同用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𠋫㓜同用  五十𠋫
  五十一㓜    五十二沁独用
  五十三勘阚同用  五十四阚
  五十五艳㮇酽同用  五十六㮇
  五十七酽    五十八陷鉴梵同用
  五十九鉴    六十梵
  入声
  一屋独用    二沃烛同用
  三烛      四觉独用
  五质术栉同用    六术
  七栉     八物独用
  九迄独用    十月没同用
  十一没     十二曷末同用
  十三末    十四黠鎋同用
  十五鎋     十六屑薛同用
  十七薛    十八药铎同用
  十九铎     二十陌麦㫺同用
  二十一麦    二十二㫺
  二十三锡独用  二十四职徳同用
  二十五徳    二十六缉独用
  二十七合盍同用  二十八盍
  二十九叶帖同用  三十帖
  三十一洽狎同用  三十二狎
  三十三业乏同用  三十四乏
  以上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此唐与宋初人遵用之书周必大所谓旧韵详见下条意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本于沈氏之作而小字注云独用同用则唐人之功令也唐人谓之官韵李肇国史补宋济老子文场尝试赋误失官韵书凡五卷平声以字多分上下二卷又按宋魏了翁曰唐韵于二十八删二十九山之后继以三十先三十一仙今广韵二十七删二十八山未知鹤山所见唐韵于何处多添一韵今平声分上下以一先二仙为下平之首不知先字盖自真字而来又周公谨云烟过眼录云吴彩鸾书切韵一本其书一先二仙为廿三先廿四仙据此似唐人无上下平之分或虽分上下而不别起一二之序然皆不可知矣韵会举要卷之一注云平声本无上下之分旧韵但以字繁釐为二卷宋景祐间丁翰林奉诏与司马文正公诸儒作集韵始以平声上平声下为卷目今考广韵已分上平声下平声不始于丁翰林也其曰平声上平声下不过以卷帙繁重而分之犹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下汉书五行志上之上五行志上之中五行志上之下也㫺人以上平为宫下平为商窃恐未然玉海引徐景安乐书凡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徴为上羽为去至以上平始东终山取日生于东没于山下平始先终凡取先辈传与后辈者尤穿凿可笑五音集韵又分自真至麻为中平
  广韵三锺部中恭字下注曰陆以恭蜙枞等入冬韵非也盖谓陆法言切韵若此则孙之与陆颇有不同而冬之与锺又必不可以相杂乃今人则全不知之矣二冬三锺在平声为二韵在上声则并为一韵以字少故也广韵二肿部湩字下注曰此是冬字上声
  礼部韵略上平声
  一东独用    二冬与锺通
  三锺      四江独用
  五支与脂之通    六脂
  七之      八微独用
  九鱼独用    十虞与模通
  十一模    十二齐独用
  十三佳与皆通   十四皆
  十五灰与咍通   十六咍
  十七真与谆臻通   十八谆
  十九臻     二十文与欣通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与魂痕通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与欢通  二十六欢
  二十七删与山通  二十八山
  下平声
  一先与仙通    二仙
  三萧与宵通    四宵
  五爻独用    六豪独用
  七歌与戈通    八戈
  九麻独用    十阳与唐通
  十一唐     十二庚与耕清通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独用   十六蒸与登通
  十七登     十八尤与侯幽通
  十九侯     二十幽
  二十一侵独用  二十二覃与谈通
  二十三谈    二十四盐与添严通
  二十五添    二十六严
  二十七咸与咸凡通  二十八衔
  二十九凡
  上声
  一董独用    二肿独用
  三讲独用    四纸与旨止通
  五旨     六止
  七尾独用    八语独用
  九麌与姥通    十姥
  十一荠独用  十二蟹与骇通
  十三骇    十四贿与海通
  十五海    十六轸与准通
  十七准    十八吻与隐通
  十九隐     二十阮与混狠通
  二十一混    二十二狠
  二十三旱与缓通  二十四缓
  二十五潸与产通  二十六产
  二十七铣与狝通  二十八狝
  二十九篠与小通  三十小
  三十一巧独用  三十二晧独用
  三十三哿与果通  三十四果
  三十五马独用  三十六养与荡通
  三十七荡    三十八梗与耿静通
  三十九耿    四十静
  四十一迥独用  四十二拯与等通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与厚黝通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
  四十七寝独用  四十八感与敢通
  四十九敢    五十琰与忝广通
  五十一忝    五十二广
  五十三豏与槛范通  五十四槛
  五十五范
  去声
  一送独用    二宋与用通
  三用      四绛独用
  五寘与至志通    六至
  七志      八未独用
  九御独用    十遇与暮通
  十一暮     十二霁与祭通
  十三祭     十四㤗独用
  十五卦与怪夬通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队与代废通
  十九代     二十废
  二十一震与稕通  二十二稕
  二十三问与焮通  二十四焮
  二十五愿与慁恨通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与换通
  二十九换    三十諌与襇通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与线通
  三十三线    三十四啸与笑通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独用
  三十七号独用  三十八个与过通
  三十九过    四十祃独用
  四十一漾与宕通  四十二宕
  四十三敬与诤劲通  四十四诤
  四十五劲    四十六径独用
  四十七证与嶝通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与𠋫㓜通  五十𠋫
  五十一㓜    五十二沁独用
  五十三勘与阚通  五十四阚
  五十五艳与㮇酽通  五十六㮇
  五十七酽    五十八陷与鉴梵通
  五十九鉴    六十梵
  入声
  一屋独用    二沃与烛通
  三烛      四觉独用
  五质与术栉通    六术
  七栉     八勿与迄通
  九迄      十月与没通
  十一没    十二曷与末通
  十三末     十四黠与辖通
  十五辖     十六屑与薛通
  十七薛    十八药与铎通
  十九铎     二十陌与麦㫺通
  二十一麦    二十二㫺
  二十三锡独用  二十四职与徳通
  二十五徳    二十六缉独用
  二十七合与盍通  二十八盍
  二十九叶与帖业通  三十帖
  三十一业    三十二洽与狎乏通
  三十三狎    三十四乏
  以上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此书始自宋景祐四年宋史艺文志有景祐礼部韵略五卷淳熙监本礼部韵略五卷而今所传者则衢州免解进士毛晃增注于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表进近于六合汤圣弘濩处得宋刻本其卷端有云男进士居正挍勘重増而光宗讳及宁宗御名并已回避则此乃宁宗以后刻也与广韵颇有不同
  广韵上平声二十一殷改为二十一欣二十六桓改为二十六欢殷字避宣祖讳桓字避钦宗讳二讳一欣部仍出殷字必是已祧不讳在高宗祔庙之后而居正所重增也宋史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祔庙翼祖当迁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诏恭依今按翼祖讳敬韵中四十三敬不讳
  广韵二十文独用二十一殷独用今二十文与欣通宋许观东斋记事云景祐四年诏国子监以翰林学士丁度所修礼部韵略颁行其韵窄者凡十三处许令附近通用玉海亦云景祐中直讲贾昌朝请修礼部韵略其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 按唐时二十一殷虽云独用而字少韵窄无独用成篇者往往于真韵中间一用之如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用芹字独孤及送韦明府荅李滁州二诗用勤字是也然绝无通文者而二十文独用则又绝无通殷者合为一韵始自景祐去声问焮亦然惟上声吻隐广韵目录注有同用字说见下条
  广韵二十三魂改为二十三魂以魂字为第二字
  广韵下平声二仙改为二仙以仙字为第二字
  广韵五肴改为五爻
  广韵二十四盐二十五添同用二十六咸二十七衔同用二十八严二十九凡同用今升严为二十六与盐添同用降咸为二十七衔为二十八与凡同用广韵以六韵通为三韵今通为两韵按唐人以盐添为一韵咸衔为一韵严凡为一韵而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用咸部十一字衔部八字杂入盐部一字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用盐部十三字添部三字杂入咸部一字衔部三字严部一字凡部一字不如来饮酒一首用盐添衔严部各一字盖缘韵窄不免旁借即宋人改并之权舆也
  广韵上声十八吻独用十九隐独用今韵目录十八吻下注云隐同用其卷中十八吻十九隐又各自为部不相连属而其下各注云独用友人富平李子徳因笃以为目录误又考唐人如李白寄韦六孙逖登会稽山杜甫赠郑十八贲诗皆以隐韵字同轸准用其不与吻同明矣今十八吻与隐通
  广韵五十二俨改为五十二广
  广韵去声三十七号改为三十七号广韵三十七号本是号字注云亦作号而其次乃列号字今削去号字改为三十七号而注于其下曰亦作号
  广韵二十三问独用二十四焮独用今二十三问与焮通
  广韵四十三映改为四十三敬
  广韵入声八物改为八勿
  广韵八物独用九迄独用今八勿与迄通
  广韵十五鎋改为十五辖以鎋字为第二字
  广韵三十怗改为三十帖
  广韵二十九叶三十怗同用三十一洽三十二狎同用三十三业三十四乏同用今升业为三十一与叶帖同用降洽为三十二狎为三十三与乏同用广韵以六韵通为三韵今通为两韵宋周必大跋萧御史殿试卷曰广韵入声三十一洽三十二狎通用三十三业三十四乏通用自唐迄本朝天禧中皆然此旧韵也仁庙初诏丁度等撰定集韵于是移业为第三十一洽为第三十二而以狎乏附之此今韵也 韵中字亦问有移易如下平声谋矛等字元在十八尤今改入十九侯彪瀌等字元在二十幽今改入十八尤未知何故广韵元收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玉海曰大宋重修广韵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言注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礼部韵略止九千五百九十字申明续降一百八十三字据黄公绍韵会举要凡例毛晃增二千六百五十五字晃表自云 按广韵如上平声一东部三百五十七字今止二百四字二冬部六十六字今止二十五字三锺部二百三十五字今止一百一十三字又如上平声二十六欢部内避钦宗讳胡官切二十九字俱不收下平声十阳部内避太祖讳去王切一十三字俱不收去声五十𠋫部内避高宗讳古𠋫切二十字俱不收其它圣祖名庙讳旧讳御名不收者并同此例
  按宋自景祐以后凡为词赋者一以礼部韵略为准后人因之不知此书止为科举之用其曰略者不备之称也山堂考索咸平三年七月丙子礼部言进士入试除官韵略外不得怀挟书䇿以此而废前人之全书岂不谬乎宋岳珂桯史载胡给事所贡院岁庚子大比赋题出舜闻若决江河而以闻善而行沛然莫御为韵晡后忽有老儒摘礼部韵示诸生谓沛字惟十四㤗有之一为颠沛一为沛邑注无沛决之义惟霈字从雨为可疑哄然叩帘请今广韵十四泰部霈下即有沛字注曰流貎亦滂沛又水名可见礼部韵略为不备之书也又按宋时有集韵一书玉海曰景祐元年四月丁已诏直史馆宋祁郑戬国子直讲王洙刊修广韵韵略宋史艺文志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五卷景徳韵略一卷丘雍挍定韵略五卷命知制诰丁度李淑详定宝元二年九月书成十一日进呈凡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新増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诏名曰集韵李焘五音韵补序曰景祐初宋祁郑戬建言见行广韵乃陈彭年丘雍等修繁省失当有误科试乞别刊定即诏祁戬与贾昌朝同修而丁度李淑典领之书成赐名集韵又曰切韵广韵皆莫如集韵详故司马光因之以修类篇是则宋时韵学元有详略二书今集韵不存而后人所祖述者皆本之韵略耳广韵之中或一字而各韵至三收四收五收又或一字而本韵中至两收三收或各义或同义盖古人之音必有所本如汉书则服䖍一音应劭一音如湻一音孟康一音晋灼一音庄子则简文一音司马彪一音李轨一音徐邈一音作韵之人并收而存之书不惟以给作诗之用盖所以综异闻备多识而不专于一师之学也汉书文帝纪阽于死亡下注服䖍曰阽音反坫之坫孟康曰阽音屋檐之檐师古曰服孟二音并通陈馀传泜水下注苏林曰泜音祗晋灼曰问其方人音柢师古曰苏晋二说皆是也苏音祗敬之祇音执夷反古音如是晋音根柢之柢音丁计反今其土俗呼水则然于今千载之下而得以推明秦汉以上之音者不为无助自宋礼部韵略专为科举之用病其繁复一切删而并之如牝字删五旨并十六轸而老子淮南子家语太玄经皆不可读矣等字删十五海并四十三等而管子韩非子贾谊新书皆不可读矣并详唐韵正本字下㫺人并收之苦心没而不见后之学者面墙之立既罕淹通胶柱之调复多拘阂故宋韵出而古音乃全亡矣欲审古音必从唐韵始愚所以列唐宋异同之辨于书之首卷欤
  黄公绍韵会举要平声上
  一东独用    二冬与锺通
  三江独用    四支与脂之通
  五微独用    六鱼独用
  七虞与模通    八齐独用
  九佳与皆通    十灰与咍通
  十一真与谆臻通   十二文与欣通
  十三元与魂痕通   十四寒与桓通
  十五删与山通
  平声下
  一先与仙通    二萧与宵通
  三肴独用    四豪独用
  五歌与戈通    六麻独用
  七阳与唐通    八庚与耕清通
  九青独用    十蒸与登通
  十一尤与侯幽通   十二侵独用
  十三覃与谈通   十四盐与添严通
  十五咸与衔凡通
  上声
  一董独用    二肿独用
  三讲独用    四纸与旨止通
  五尾独用    六语独用
  七麌与姥通    八荠独用
  九蟹与骇通    十贿与海通
  十一轸与准通   十二吻与隐通
  十三阮与混狠通   十四旱与缓通
  十五潸与产通   十六铣与狝通
  十七篠与小通   十八巧独用
  十九晧独用   二十哿与果通
  二十一马独用  二十二养与荡通
  二十三梗与眇静通  二十四迥独用
  二十五拯与等通  二十六有与厚黝通
  二十七寝独用  二十八感与敢通
  二十九琰与忝俨通  三十豏与槛范通
  去声
  一送独用    二宋与用通
  三绛独用    四寘与至志通
  五未独用    六御独用
  七遇与暮通    八霁与祭通
  九泰独用    十卦与怪夬通
  十一队与代废通   十二震与稕通
  十三问与焮通   十四愿与慁恨通
  十五翰与换通   十六谏与襇通
  十七霰与线通   十八啸与笑通
  十九效独用   二十号独用
  二十一个与过通  二十二祃独用
  二十三漾与宕通  二十四敬与诤劲通
  二十五径与证嶝通  二十六宥与𠋫㓜通
  二十七沁独用  二十八勘与阚通
  二十九艳与㮇酽通  三十陷与鉴梵通
  入声
  一屋独用    二沃与烛通
  三觉独用    四质与术栉通
  五物与迄通    六月与没通
  七曷与末通    八黠与辖通
  九屑与薛通    十药与铎通
  十一陌与麦㫺通   十二锡独用
  十三职与徳通   十四缉独用
  十五合与盍通   十六叶与帖业通
  十七洽与狎乏通
  以上平声三十韵上声三十韵去声三十韵入声一十七韵乃元初黄公绍所纂其目录云依平水刘氏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通用之韵为一百七韵刘氏名渊壬子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自元至今词人相承用之按唐韵分部虽二百有六然多注同用宋景祐又稍广之未敢擅改昔人相传之谱至平水刘氏师心变古一切改并其以证嶝并入径韵则又景祐之所未许毛居正之所不议而考之于古无一合焉者也毛居正议并东冬等韵乃其书所列四十六径部三十六字四十七证部二十六字四十八嶝部二十四字未尝议并公绍元人此书刘辰翁序称壬辰十月望日壬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书中亦往往引用蒙古韵乃独从刘氏所并而次之为书后代词人因仍莫觉夫学唐诗而用宋韵又宋末年刘氏一人之韵岂不甚谬而三四百年无能辨其失者又可与言三代秦汉之文乎一东韵以公字为首依三十六字毋次序始于宋吴棫韵补此书从之凡旧文一切更置





  音论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音论卷中       昆山顾炎武撰
  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宋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古今世殊南北俗异言语声音有不得尽合者古之为诗学者多以风诵不专在竹帛竹帛所传不过文字而声音不可得而传也又汉以前未有反切之学许氏说文郑氏笺注但曰读若某而已其于后世四声七音又岂能尽合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韵书肇于陆法言于是有音同韵异若东冬锺鱼虞模庚耕清青蒸登之部断断乎不可以相杂若此者岂惟古书未之有汉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陆徳眀于燕燕诗以南韵心有读南作泥心切者陆以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此诚名言今之读古书者但当随其声而读之若家之为姑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茍其声相近可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符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
  杨慎曰宋吴才老叶音以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劳叶音僚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叹叶他涓反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门叶眉贫反四牡有骄朱幩镳镳骄叶音高今按劳之与夭叹之与泉门之与殷骄之与镳本自相合才老必欲改之者以劳在豪韵夭在宵韵故改劳为僚以就夭也泉在仙韵叹在寒韵故改叹为他涓反以就泉也门骄二音之改意亦如此才老诗中所叶如扬且之颜为鱼坚反鹑之奔奔为逋民反凡百馀字皆改古音以就沈约之韵也不思古韵宽缓如字读自可协何用劳唇吻费简册哉况四声之分在齐梁间成周之世岂知有沈约韵哉予尝慨近世俗儒信今疑古春秋三传之祖也反以三传疑春秋孟子班爵禄章王制之祖也反以汉人王制刘歆周礼而疑之谓孟子此章不与相合诗楚辞音韵之祖也反以沈约韵而改诗楚辞古音以合之其亦缪矣
  愚按古音止有十部一东冬锺江二脂之微齐佳皆灰咍三鱼虞模侯四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五萧宵肴豪幽六歌戈七阳唐八耕清青九蒸登十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宋齐以下作韵书者于此十大部固不必分而分其支韵字半入脂之半入歌戈麻韵字半入歌戈半入鱼虞庚韵字半入阳唐半入耕清尤韵字半入脂之半入萧宵宋齐以下作韵书者于此四小部又不当合而合上去二声仿此入声之中别多舛错今随条正之
  古诗无叶音
  宋徐蒇序吴才老韵补曰自补音之书成然后三百篇始得为诗从而考古箴铭诵歌谣谚之类莫不字顺音叶而腐儒之言曰补音所据多出于诗后殆后人因诗以为韵不当以是韵诗也殊不知音韵之正本诸字之谐声有不可易者如霾为亡皆切而当为陵之切者因其以狸得声之皆二韵本通不必改为狸音浼为每罪切而当为美辨切者因其以免得声有为云九切而贿痏洧鲔皆以有得声则当为羽轨切矣今按当为羽鬼切皮为蒲麋切而波坡颇跛皆以皮得声则当为蒲禾切矣又如服之为房六切其见于诗者凡十有七皆当为蒲北切而无与房六叶者友之为云九切其见于诗者凡十皆当为羽轨切今按亦当为羽鬼切而无与云九叶者以是类推之虽无以他书为证可也腐儒尚安用𫍢𫍢焉
  元戴侗六书故曰经传行皆户郎切未尝有恊生韵者庆皆去羊切未尝有恊敬韵者如野之上与切下之后五切皆古正音非叶韵也
  陈第字季立毛诗古音考序曰夫诗以声教也取其可歌可咏可长言嗟叹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知以感动其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心且将从容以由绎夫鸟兽草木之名义斯其所以为诗也若其意深长而于韵不谐则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合于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于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何以母必读米非韵杞韵止则韵祉韵喜矣马必读姥非韵组韵黼则韵旅韵土矣京必读疆非韵堂韵将则韵常韵王矣福必读偪按福字方墨反非偪也非韵食韵翼则韵徳韵亿矣厥类实繁难以殚举其矩律之严即唐韵不啻此其故何邪又易象左国楚辞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颂赞往往韵与诗合实古音之证也或谓三百篇诗辞之祖后有作者规而韵之耳不知魏晋之世古音颇存至隋唐澌尽矣唐宋名儒传学好古间用古音以炫异燿奇则诚有之若读垤为侄以与日韵尧戒也读明为芒以与良韵皋陶歌也是皆前于诗者夫又何放且读皮为婆宋役人讴也读丘为欺齐婴儿语也读兄为荒晋舆人谣也按兄字虚王反非荒也读裘为其鲁朱儒谑也读作为诅蜀百姓辞也读口为苦汉白渠诵也又家姑读也秦夫人之占怀回读也鲁声伯之梦按怀回即是一音旗芹读也晋灭虢之徴瓜孤读也卫良夫之噪彼其闾巷赞毁之间梦寐卜筮之顷何暇屑屑模拟若后世吟诗者之限韵邪愚少受诗家庭窃尝留心于此晚年独居海上惟取三百篇日夕读之惧子侄之学诗不知古音也于是稍为考据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之他书也二者俱无则宛转以审其音参伍以谐其韵无非欲便于歌咏可长言嗟叹而已矣嗟夫古今一意古今一声以吾之意而逆古人之意其理不远也以吾之声而调古人之声其音不远也患在是今非古执字泥音则支离日甚孔子所删几于不可读矣愚也闻见孤陋考究未详姑藉之以请正眀达君子
  读诗拙言曰说者谓自典午失其驭中原之人入于江左而河淮南北间杂方言声音之变或自此始然一郡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转系乎时者也况有文字而后有音读由大小篆而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所贵诵诗读书尚论其当世之音而已矣三百篇诗之祖亦韵之祖也作韵书者宜权舆于此溯原沿流部提其字曰古音某今音某则今音行而古音庶几不泯矣自周至后汉音已转移其未变者实多愚考说文之中多与毛诗合者乃徐铉修说文槩依孙愐之切韵是以唐音而反律古矣厥后诸韵书引古诗如晨星而于唐宋名家之辞每数数焉无亦谱子孙而忘宗祖乎
  又曰愚编旁证采易独详以时世近而声音同也如天如行如庆如明凡五十馀字悉载之首矣此实周代之音非叶也历数彖象行凡四十有四明凡一十有七庆凡一十有二无不同音者又如当字诗无所附六十四卦位当不当凡二十有七皆读平声决其为古音无疑也沈括云庆古人叶韵音羌诸儒据以为然故注诗者一则曰叶再则曰叶近有易本于当字注云本去叶平亦袭沈括之说也夫后世如淮西之碑圣徳之颂说者谓间用叶音以慕古耳孔子何慕乎乃其赞易字无正音而一取诸叶胡为者也且叶或一二用三四用多矣五六用至多矣蔓衍数十更无一不叶又胡为者也注者宜云庆古本读羌而今读如磬当古本读珰而今读如瓽庶得之矣胡为以今之读为正而以古之正为叶也是以楷书为正字篆隶为摹楷而作矣颠倒古今反复伦类莫此甚也倡自一人天下群而和之误自一世后世韪而从之智者不敢生疑贤者不敢致诘若安之为固然遵之为谟训者九原可作不哑然而笑乎屈宋古音义序曰夫毛诗易象之音若日月中天耿然不可易矣今考之屈宋其音往往与诗易合其诗易所无者又往往与周秦汉魏之歌谣诗赋合其为上世之音何疑自唐颜师古太子贤注两汉书于长卿子云孟坚平子诸赋音有与时乖者直以合韵叶音当之后儒相缘不复致思故自毛诗易象楚辞汉赋与凡古昔有韵之篇悉委于叶之一字矣余实深慨而叹息之窃念少好楚辞楚辞之中尤好屈宋一一以古音读之声韵颇谐故复集此一篇公之同好
  已上皆季立之论其辨古音非叶极为精当然愚以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兴蒸之属也而小戎末章与音为韵大明七章与林心为韵戎东之属也而常棣四章与务为韵常武首章与祖父为韵又如箕子洪范则以平与偏为韵孔子系易于屯于比于恒则以禽与穷中终容凶功为韵于蒙于㤗则以实与顺㢲愿乱为韵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虽谓之叶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
  四声之始
  南史陆厥传曰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徴不同不可増减世呼为永明体
  周颙传曰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沈约传曰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约也
  庾肩吾传曰齐永明中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
  陆厥传又曰时有王斌者不知何许人著四声论行于时
  今考江左之文自梁天监以前多以去入二声同用以后则若有界限绝不相通是知四声之论起于永眀而定于梁陈之间也艺文类聚载武帝清暑殿效柏梁体联句帝云居中负扆寄缨绂而司徒左西属江葺和云鼎味参和臣多匮以去和入则其时未用四声可知乃约所自作冠子祝辞读化为平高士赞读缁为去正阳堂宴劳凯旋诗读传为上今广韵化字傅字无平上二声而去声有滓字无缁字论语涅而不缁楚辞及史记屈原传并作泥而不滓索隐曰泥音涅滓音缁是约虽谱定四声而犹存古意不若后人之昧而拘也
  四声之谱诚不可无然古人之字有定作一声者有不定作一声者既以四声分部则于古人之所己用不得不两收三收四收而其所阙漏者遂为太古之音后人疑不敢用又江左诸公本从辞赋入门未通古训于是声音一而文字愈繁作赋巧而研经弥拙且使今人古人如异域之不相晓而叶音之说作元和元年郷贡进士李行修言近学无专门经无师授以音定字以疏释经是能使生徒由之中科不能使天下由之致理是则自唐以前犹未以音定字可知也
  古人四声一贯
  四声之论虽起于江左然古人之诗已自有迟疾轻重之分故平多韵平仄多韵仄亦有不尽然者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骐駵是中䯄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合軜邑念四字皆平而韵骖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发烈褐三字皆去而韵岁今之学者必曰此字元有三音有两音故可通用吴才老韵补寔始此说不知古人何尝屑屑于此哉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今一 一取而注之字愈多音愈杂而学者愈迷不识其本此所谓大道以多岐亡羊者也陈氏之书盖多此病至其末卷乃曰四声之辨古人未有中原音韵此类实多旧说必以平叶平仄叶仄也无亦以今而泥古乎斯言切中肯綮季立毛诗古音考邶谷风怒字下注曰四声之说起于后世古人之诗取其可歌可咏岂屑屑毫厘若经生为邪且上去二音亦轻重之间耳绸缪隅字下注曰或问二平而接以去声可乎中原音韵声多此类其音节未尝不和畅也二条所论至当但全书之中隔阂四声多为注释琐碎殊甚不知季立既发此论而何以犹扞格于四声一一为之引证亦所谓劳唇吻而费简册者也方子谦名日升之小补抑又甚焉今之为书取前人一字而叶两三声者尽并之使学者之视听一而不乱其庶乎守约之旨也夫
  五方之音有迟疾轻重之不同淮南子云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陆法言切韵序曰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约而言之即一人之身而出辞吐气先后之间已有不能齐者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上其轻其迟则为平迟之又迟则一字而为二字茨为蒺藜椎为终葵是也亦有二字并为一字者旧唐书云吐谷浑俗多谓之𨓆浑盖语急而然故注家多有疾言徐言之解而刘勰文心雕龙谓疾呼中宫徐呼中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有此语夫一字而可以疾呼徐呼此一字两音三音之所繇昉已
  平上去入之名汉时未有然公羊庄二十八年传曰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于伐者为客下曰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于伐者为主下曰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长言则今之平上去声也短言则今之入声也
  平上去三声固多通贯惟入声似觉差殊然而祝之为州见于榖梁蒲之为亳见于公羊趋之为促见于周礼提是支反之为折常列反见于檀弓若此之类不可悉数迨至六朝诗律渐工韵分已密而唐人功令犹许通用故广韵中有一字而收之三声四声者非谓一字有此多音乃以示天下作诗之人使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也后之陋儒未究厥旨乃谓四声之设同诸五行四序如东西之易向昼夜之异位而不相合也岂不谬哉且夫古之为诗主乎音者也江左诸公之为诗主乎文者也文者一定而难移音者无方而易转夫不过喉舌之间疾徐之顷而已谐于音顺于耳矣故或平或仄时措之宜而无所窒碍角弓之反上宾筵之反平桃夭之室入东山之室去惟其时也大东一篇两言来而前韵疚后韵服离骚一篇两言索而前韵妒后韵迫惟其当也有定之四声以同天下之文无定之四声以恊天下之律圣人之所以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非达天徳者其孰能知之
  夫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适也然上如其平去如其上入如其去而又还如其平是所谓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此声音文字相生相贯自然之理也
  或曰一字而可以三声则天可读为上去乎曰天不可去而地可平楚辞天问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是也东不可去而北可平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东西南北驰骛往来是也是以四声同用则歌者以上为平而不以平为上以入为去而不以去为入何则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馀音矣凡歌者贵其有馀音也以无馀从有馀乐之伦也
  入为闰声
  平声音长入声音短平声字多入声字少长者多短者少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故入声之部合之三声但有其四见古音表而五方之音或有或无尚不能齐必欲以配三声或以其无是声也而削之元周徳清中原音韵并作三声则均之不达矣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古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声也故入声声之闰也犹五音之有变宫变徴而为七也
  近代入声之误
  韵书之序平声一东二冬入声一屋二沃若将以屋承东以沃承冬者久仍其误而莫察也屋之平声为乌故小戎以韵驱馵不协于东董送可知也沃之平声为夭故扬之水以韵凿襮乐不协于冬肿宋可知也术转去而音遂故月令有审端径术之文曷转去而音害故孟子有时日害䘮之引质为传质为臣之质觉为尚寐无觉之觉没音妺也见于子产之书烛音主也著于孝武之纪此皆载之经传章章著明者至其韵中之字随部而误者十之八以古人两部混并为一而误者十之二是以审音之士谈及入声便茫然不解而以意为之遂不胜其舛互矣兹既本之五经参之传记而亦略取说文形声之指不惟通其本音而又可转之于平上去三代之音久绝而复存其必自今日始乎
  夫平之读去中中将将行行兴兴上之读去语语弟弟好好有有而人不疑之者一音之自为流转也去之读入宿宿出出恶恶易易而人疑之者宿宥而宿屋出至而出术恶暮而恶铎易寘而易昔后之为韵者以屋承东以术承谆以铎承唐以昔承清若吕之代嬴黄之易□而其统系遂不可寻矣或曰平赢而入诎固有三平而共一入者是殆不然夫古人之制字必有所从来以文相丽以声相恊在乎此者不得移乎彼所谓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夫文字则亦有然者也若曰他部可承三代经传之文何无一出于彼者乎故歌戈麻三韵旧无入声侵覃以下九韵旧有入声今因之馀则反之















  音论卷中



  钦定四库全书
  音论卷下       昆山顾炎武撰
  六书转注之解
  唐张说故广州都督甄公碑文曰锡姓因生如坚之读形声转注以真为音
  宋张有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如其无少长之类
  礼部韵略曰老字下从匕音化考字下从丂音巧玉篇丂部九十四丂苦道切各自成文非反匕为丂也周礼六书三曰转注谓一字数义展转注释而后可通后世不得其说遂以反此作彼为转注卫常本作恒书势云五曰转注考老是也裴务齐切韵云考字左回老字右转其说皆非赵宧光说文长笺曰老考二字序文引作转注而本训释文老从人毛匕考从老省丂声是老乃会意考则谐声一人之书自相矛盾
  赵古则曰自许叔重以来以同意相受考老字为转注依声托事令长字为假借之说既兴康成以之而解经渔仲以之而成略遂失假借转注之本指萧楚谓一字转其声而读之是为转注近世程端礼谓转注为转声假借为借声足正考老之谬
  杨慎曰六书当分六体班固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假借转注是也六书以十分计之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假借借此四者也转注注此四者也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四象之书有限假借转注无穷也郑渔仲六书考论假借极有发明至说转注之义则谬以千里矣
  陆深书辑曰转注者转其音以注为别字令长之类是也假借者不转音而借为别用能朋之类是也
  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
  凡上去入之字各有二声或三声四声可逓转而上同以至于平古人谓之转注其临文之用或浮或切在所不拘而先儒谓一字两声各有意义如恶字为爱恶之恶则去声为美恶之恶则入声颜氏家训言此音始于葛洪徐邈乃自晋宋以下同然一辞莫有非之者余考恶字如楚辞离骚有曰理弱而媒拙兮恐𨗳言之不固时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又曰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时幽昧以眩矅兮孰云察余之美恶汉赵幽王友歌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䜛女乱国兮上曽不寤此皆美恶之恶而读去声汉刘歆遂初赋何叔子之好直兮为群邪之所恶赖祁子之一言兮几不免乎徂落魏丁仪厉志赋嗟世俗之参差兮将未审乎好恶咸随情而与议兮固真伪以纷错此皆爱恶之恶而读入声详唐韵正十九铎部恶字下乃知去入之别不过发言轻重之间而非有此疆尔界之分也凡书中两声之字此类寔多难以枚举自训诂出而经学衰韵书行而古诗废小辩愈滋大道日隐噫先圣之微言汩于蒙师之口耳者多矣知类通达吾以望之后之君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曰质有精粗谓之好恶并如字心有爱憎称为好恶并去声当体则为名誉去声情乖则为毁誉平声今考之于诗邶之日月卫之木瓜郑之女曰鸡鸣并以好韵报此心所爱而去声者也书洪范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此心所爱而上声者也若誉字三见于诗车舝之式燕且誉振鹭之以永终誉皆作去声而韩奕之韩姞燕誉独作平声此岂得谓为情乖者乎以此读经所谓泥而未光者也
  颜氏家训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败音补败反诸记传未见补败反徐仙民读左传唯一处有此音又不言自败败人之别此为穿凿耳
  汉书高帝纪县给衣衾棺葬具如湻曰棺音贯师古曰初为槥椟至县更给衣及棺备其葬具耳不劳改读音为贯也又项羽背约而王君王于南郑师古曰上王音于放反刘攽曰予谓王作如字何害据此二条则一字两声繁辞曲说昔人已有悟其非者矣
  左传昭五年观兵于坁箕之山释文曰观旧音官读尔雅者皆官唤反周礼司爟郑康成读如予若观火之观是以观为去声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浮海难为水游林难为观晋书张寔传永嘉中长安谣曰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并作去声宋魏了翁论观卦曰今转注之说则彖象为观示之观六爻为观瞻之观窃意未有四声反切以前安知不为一音乎何楷周易订诂云观字本去声后人读平声反以去为转音且考诸义则二字固可一而参诸易诗以后东汉以前则凡有韵之语与孙炎沈约以后必限以四声拘以音切者亦不可同日语也
  且如唐人律诗至严其中略举一二如翰字或平或去看字或平或去望字忘字或平或去醒字或平或上且得谓之有两义乎此正六书所谓转注之字而韵中之两收三收以示天下作诗之人随其迟疾轻重而用之者也
  反切之始
  颜氏家训曰九州之人言语不同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辞之经后有扬雄著方言其书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按尔雅注疏孙炎字叔然三国志乐安孙叔然注云与晋武帝同名受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逓相非笑此反切之所自起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论例曰先儒音字比方为音至魏秘书孙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并依孙反音以传后学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其乡同言异字同音异于兹遂生轻重讹谬
  按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周礼士师五戒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诰用之于会同三曰禁用诸田役四曰纠用诸国中五曰宪用诸都鄙徐言之则为之于疾言之则为诸一也 小尔雅曰诸之乎也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慢声为者与急声为诸慢声为而已急声为耳慢声为之矣急声为只是也愚尝考之经传盖不止此如诗墙有茨传茨蒺藜也本尔雅文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断壶今人谓之胡卢北史后妃传作瓠芦瓠芦正切壶字左传有山鞠穷乎鞠穷是芎䓖鞠穷正切芎字著于丁宁注丁宁钲也广韵丁中茎切丁宁正切钲字守陴者皆哭注陴城上僻倪僻音避僻倪正切陴字弃甲则那那何也后人言奈何奈何正切那字六卿三族降听政注降和同也和同正切降字春秋桓十二年公及宋公燕人盟于榖丘左传作句渎之丘句渎正切榖字公羊传邾娄后名邹邾娄正切邹字礼记檀弓铭明旌也明旌正切铭字玉藻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终葵正切椎字尔雅禘大祭也大祭正切禘字不律谓之笔不律正切笔字须蕵芜蕵芜正切须字列子杨朱南之沛庄子阳子居南之沛子居正切朱字古人谓耳为聪易传聪不明也灵枢经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窗笼正切聪字方言鼅鼄或谓之蠾蝓烛臾二音蠾蝓正切鼄字婿谓之倩注今俗呼女婿为卒便卒便正切倩字说文铃令丁也令丁正切铃字鸠鹘古忽反张流反也鹘鸼正切鸠字痤一曰族絫徐铉以为即左传之瘯蠡力戈反瘯蠡正切痤字释名韠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蔽膝正切韠字王子年拾遗记晋武帝赐张华侧理纸侧理正切纸字水经注晏谟伏琛云潍水即扶淇之水也扶淇正切潍字广韵狻猊狮子狻猊正切狮字以此推之反语不始于汉末矣
  左传襄十年会于柤会吴子夀梦也注夀梦吴子乘十二年经书吴子乘卒服䖍云夀梦发声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按梦古音莫登反夀梦二字合为乘字
  宋宋庠国语补音行玉二十瑴下云按诸本二十字无作廿者旧音独出廿字如此则当音入颜之推稽圣赋云魏妪何多一孕四十中山何伙有子百廿此其证又以三十为卅苏合反四十为卌先立反皆兴于秦隶书之后务从简便因各有音大抵急言之耳按此并以二字为一与反切相近故引之宋洪迈论史记秦始皇刻石其辞皆四言为句其刻泰山曰卄有六年琅邪台曰维卄六年之罘东观皆云维卄九年会稽曰卅有七年此即卄字卅字之始后人传写误以一字为二作二十三十字而薛尚功古器款识周微栾鼎铭曰维王廿有三年伯姬鼎铭曰维王廿有八年则不始于秦矣
  南北朝反语
  南北朝人作反语多是双反韵家谓之正纽到纽史之所载如晋孝武帝作清暑殿有识者以清暑反为楚声楚声为清声楚为暑也宋明帝多忌袁粲旧名袁愍为陨门陨门为袁门陨为愍也刘悛旧名刘忱为临仇临仇为刘仇临为忱也齐世祖于青溪立宫号曰旧宫时人反之曰旧宫者穷厩穷厩为旧厩穷为宫也文惠太子立楼馆于锺山下号曰东田东田反语为颠童颠童为东童颠为田也梁武帝创同泰寺开大通门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同泰为大泰同为通也陈后主名叔宝反语为少福少福为叔福少为宝也北齐刘逖请改元为武平谓和士开曰武平反为明辅明辅为武辅明为平也隋文帝谓杨英反为嬴殃杨英为嬴英杨为殃也唐高宗改元通干以反语不善诏停之通干反为天穷通乾为天乾通为穷也又如水经注索郎酒反为桑落桑落为索落桑为郎也孔氏志怪卢充幽㛰反为温休温休为幽休温为㛰也又有三字反者吴孙亮初童谣曰于何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堈常阁为石阁常为堈也齐武帝永明初百姓歌曰陶郎来言唐来劳也陶郎为唐郎陶为劳也梁武帝中大通中民间谣曰鹿子开城门鹿子开者反语为来子哭鹿开为来开鹿为哭也
  北齐济南王立为皇太子初学反语于迹字下注云自反侍者未达其故太子曰迹字足旁亦岂非自反邪以足亦反为迹也如矢引为矧女良为娘舍予为舒手延为挻目亡为盲目少为眇侃言为諐欠金为钦之类皆自反也
  赵宧光曰释典译法真言中此方无字可当梵音者即用二字聚作一体谓之切身乃古人自反之字则已先有之矣
  玉篇广韵指南有□字注曰此不是字有声无形借用女联为形又借女联为切呐字平声呐女劣切
  反切之名
  礼部韵略曰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韵谓之切其实一也
  反切之名自南北朝以上皆谓之反孙愐唐韵则谓之切盖当时讳反字如荀子口行相反战国䇿上党之民皆反为赵淮南子谈语而不称师是反也家语其彊御足以反是独立今本并作返梁书侯景传取台城如反掌亦作返皆是后人所改隋以前不避反字汉器首山宫镫蒲坂字作蒲反而水经说文汳字唐人亦改作汴路史云隋炀帝恶其从反易之饭字亦或为飰
  唐玄度九经字様序曰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沙门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曰梁沈约创立纽字之图其卷内之字盖字下云公害翻代反以翻𠬪字下云平表纽代反以纽是则反也翻也切也纽也一也然张参五经文字并不讳反则知凡此之类必起于大历以后矣
  读若
  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多注云读若赵宧光说文长笺凡例曰古无音切二法音声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若若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又曰本文读若与徐氏切韵不合者汉唐音声稍变欲求古今异读以汉正唐以唐正今全赖其异不然后此者转复移易各就方言而不知底极矣
  反切之法亦有韵窄而不可通者广韵上声四十二拯部拯字下云无韵切音蒸上声以本音之外止有丑拯其拯色庱三切而互用则终于莫晓故变反切之法而以平声之字音之亦古人读若之意也











  音论卷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