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餘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
(己未)
作者:黃宗羲 明末清初
本作品收錄於《黃梨洲文集/02
卷二·記類

吾邑至省下,其程不過三百里,而曹娥、錢清、錢塘三江橫截其間。又地勢卑下,曹娥而東未入姚江,率數十里而一堰,船之大者不能容數十斛,不然則不可以拖堰。風雨之夕,屈折篷底,躑躅泥淖,故行者為甚難。

自餘姚至曹娥,其路有二,分於城西二十里之曹墅橋。溯姚江而行,謂之南路;進曹墅橋入支港而行,謂之北路。南路二十里至下壩,又分為二:挽壩而上,旁渣湖行支港中,十八里至新壩,挽壩而上十里,即上虞治也;不挽下壩,仍溯姚江而行,三十里至通明壩,始挽而上,至上虞縣城,與支港之路會,又三十里乃至曹娥。初南路必出通明壩。宋淳熙間,魏王薨於四明,將葬於越,詔遣刑部尚書謝廓然運副韓彥質護喪,使者旁午,州縣震動,知上虞縣汪大定以通明壩高峻,潮汐雖登,僅過數舟,則已涸矣。於是增浚渣湖,別於支港創小堰以通舟,募遊手二百人,別以旗色分列左右,俟大舟入,引湖水灌之,水溢堰平,眾力扶喪,舟以進,略無欹側,舳艫相銜,俄頃俱濟。自是以來,反以支港為通衢,非大旱水涸,則無有由通明者矣。世傳史彌遠所開,有恩多怨多之謠,非也。北路較南弱十里,曆陡、橫河、驛亭三堰。南堰挽舟設轆轤,北堰則徒手舉之,故其舟尤小也。三堰盡掠夏蓋湖渡百官江,即曹娥之下流也。陸行二里至塔橋,與南路會。

自曹娥而西,路無支徑,地勢平衍,無拖堰之勞,無候潮之苦,較曹娥而東相懸絕矣。然按周益公《思陵錄》,錢清江者,東自三江口來,西過諸暨,約三百餘里,闊十餘丈,運河半貫其中,高於江水丈餘,故南北皆築堰。上水別設浮橋渡行旅,大舟例剝載小舟,則拖堰而過。梓宮船欲渡,待其潮水平漫,開閘,水勢奔注,久之稍定,兩岸以索牽制,始放御舟,將達南閘,大升輿繼之,御舟受觸,幸而篙工能事,得入閘口,輿舟不能入,橫截南岸,冊寶又往,江流湍急,舟人力不能加,直衝其腰。既而靈主亦來,復衝冊寶,勢尤可畏,運使趙不流頓足垂涕,幾欲赴水,當日之險如此。今自麻溪作堰,錢清上流之水引入錢塘,三江口作閘,潮水亦不入錢清,而錢清與運河相渾,有江之名,無江之實矣。不然,與曹娥而東,其艱難不甚相遠也。

錢塘之渡,自昔為難,孫覿《誌汪思恩》云:會稽渡錢塘,舟人冒利,箘載而行,半渡弭楫,邀取錢物,而暴風猝至,舉舟盡溺死,操舟者皆善泅,獨免。公為臨安守,曰不戳此輩則殺人未艾也,悉諭殺之。更造大艦十數,每一艦受若干人,製號如其數,以五采別異之,置吏監總,渡者給號登舟,即過數而號與舟不類者皆不受。舟人給直有定估,除十之一備修葺之費。抵今二十年,無一舟之覆。蓋錢塘除暴風積水亦不甚險,唯載人過甚,舟力不勝,則有覆沉之禍,舟子僥幸頃刻,往往以尋丈之舟,載至百十人,當事每每以空言申敕,安得如汪守者而與之講濟人之事乎?百官江本不甚闊,而土人輪日取利,止以一舟值渡,餘舟不得攙入,往來候渡甚艱,為令者苟革其輪日之例,則行者不滯矣。是故吾邑風氣樸略,較之三吳截然不同,無他,地使之然也。然而民生愈促,樸略變為智巧,是則非三江疊堰之所能限也,不能不歸之世運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