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
(己未)
作者:黄宗羲 明末清初
本作品收录于《黄梨洲文集/02
卷二·记类

吾邑至省下,其程不过三百里,而曹娥、钱清、钱塘三江横截其间。又地势卑下,曹娥而东未入姚江,率数十里而一堰,船之大者不能容数十斛,不然则不可以拖堰。风雨之夕,屈折篷底,踯躅泥淖,故行者为甚难。

自馀姚至曹娥,其路有二,分于城西二十里之曹墅桥。溯姚江而行,谓之南路;进曹墅桥入支港而行,谓之北路。南路二十里至下坝,又分为二:挽坝而上,旁渣湖行支港中,十八里至新坝,挽坝而上十里,即上虞治也;不挽下坝,仍溯姚江而行,三十里至通明坝,始挽而上,至上虞县城,与支港之路会,又三十里乃至曹娥。初南路必出通明坝。宋淳熙间,魏王薨于四明,将葬于越,诏遣刑部尚书谢廓然运副韩彦质护丧,使者旁午,州县震动,知上虞县汪大定以通明坝高峻,潮汐虽登,仅过数舟,则已涸矣。于是增浚渣湖,别于支港创小堰以通舟,募游手二百人,别以旗色分列左右,俟大舟入,引湖水灌之,水溢堰平,众力扶丧,舟以进,略无欹侧,舳舻相衔,俄顷俱济。自是以来,反以支港为通衢,非大旱水涸,则无有由通明者矣。世传史弥远所开,有恩多怨多之谣,非也。北路较南弱十里,历陡、横河、驿亭三堰。南堰挽舟设辘轳,北堰则徒手举之,故其舟尤小也。三堰尽掠夏盖湖渡百官江,即曹娥之下流也。陆行二里至塔桥,与南路会。

自曹娥而西,路无支径,地势平衍,无拖堰之劳,无候潮之苦,较曹娥而东相悬绝矣。然按周益公《思陵录》,钱清江者,东自三江口来,西过诸暨,约三百馀里,阔十馀丈,运河半贯其中,高于江水丈馀,故南北皆筑堰。上水别设浮桥渡行旅,大舟例剥载小舟,则拖堰而过。梓宫船欲渡,待其潮水平漫,开闸,水势奔注,久之稍定,两岸以索牵制,始放御舟,将达南闸,大升舆继之,御舟受触,幸而篙工能事,得入闸口,舆舟不能入,横截南岸,册宝又往,江流湍急,舟人力不能加,直冲其腰。既而灵主亦来,复冲册宝,势尤可畏,运使赵不流顿足垂涕,几欲赴水,当日之险如此。今自麻溪作堰,钱清上流之水引入钱塘,三江口作闸,潮水亦不入钱清,而钱清与运河相浑,有江之名,无江之实矣。不然,与曹娥而东,其艰难不甚相远也。

钱塘之渡,自昔为难,孙觌《志汪思恩》云:会稽渡钱塘,舟人冒利,箘载而行,半渡弭楫,邀取钱物,而暴风猝至,举舟尽溺死,操舟者皆善泅,独免。公为临安守,曰不戳此辈则杀人未艾也,悉谕杀之。更造大舰十数,每一舰受若干人,制号如其数,以五采别异之,置吏监总,渡者给号登舟,即过数而号与舟不类者皆不受。舟人给直有定估,除十之一备修葺之费。抵今二十年,无一舟之覆。盖钱塘除暴风积水亦不甚险,唯载人过甚,舟力不胜,则有覆沉之祸,舟子侥幸顷刻,往往以寻丈之舟,载至百十人,当事每每以空言申敕,安得如汪守者而与之讲济人之事乎?百官江本不甚阔,而土人轮日取利,止以一舟值渡,馀舟不得搀入,往来候渡甚艰,为令者苟革其轮日之例,则行者不滞矣。是故吾邑风气朴略,较之三吴截然不同,无他,地使之然也。然而民生愈促,朴略变为智巧,是则非三江叠堰之所能限也,不能不归之世运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