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鳳巖集 (韓夢麟)/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鳳巖集
卷之三
作者:韓夢麟
1807年
卷四

學則並序

[编辑]

幼余失學矇▦知▦▦▦▦▦▦▦▦▦▦▦▦▦負笈相從曉▦講貫▦▦▦▦▦▦▦▦▦▦▦▦葉若其聖工無人學習▦▦▦▦▦▦▦▦▦▦▦徒孰肯自強▦▦▦▦▦▦▦▦▦▦▦▦▦▦▦笑。然於▦▦。與夫儒道。略有耳▦▦▦▦▦▦▦▦言。庸作箴戒。名以學則。目有十四。▦▦▦▦▦▦▦悌。尊師宜室。交朋睦宗。重喪謹祭。訓▦▦▦▦▦▦史。曁持心身。徇序以編。逐條以陳。文雖荒拙。意實勤眷。况其所集。非我杜撰。先聖垂訓。前賢遺辭。皆切日用。不可暫離。毋我爲鄙。幷書以棄。拳拳服應。▦▦▦怠。

崇禎再周協洽之歲上黨韓夢麟▦▦▦▦▦▦▦遺門弟▦▦▦▦▦▦▦▦▦▦▦▦▦▦▦▦▦

孝父母

[编辑]

父兮我生。母兮我育。匪父何生。匪母何育。耳目聦明。莫非親遺。手足便利。孰微親賜。一呼一吸。▦▦▦▦。咸受之親。非我私物。其在襁褓。擇置淨燥。寒則加衣。飢則以乳。稍有知識。敎導義方。及其長大。期成賢良。名欲其揚。壽欲▦▦。恐有疾病。憂有災厄。凡所愛恤。靡不用極。若論其德。嶽不爲高。試言其恩。海▦▦▦。何以報之。惟殫孝思。竭誠竭力。養體養志。夏則扇枕。冬則溫被。不敢唾洟。不敢噦噫。不敢袒裼。不敢▦倚。昏定晨省。出告反面。柔色以溫。先意承順。惡而不怨。愛則不忘。就食無方。遊居有常。得一嘉味。思供親厨。得一美衣。思奉親軀。一擧手足。不敢忘父。一出言語。不敢忘母。爲下不亂。居上不驕。勿踐危▦。▦貽親憂。勿出惡言。恐作親羞。有過幾諫。有事代勞。病則致憂。喪則致哀。葬之以禮。祭之以誠。苟能若是。可恔人情。彼不肖者。物我其親。惟▦一己。罔念大恩。悖倫悖理。不恭不順。嚴父呵責。反以爲怨。慈母訓戒。反以爲讎。凡若此類。禽獸何殊。縱逭顯戮。必受陰誅。▦不是懲。嗟爾學徒。

忠君上

[编辑]

維玆下民。君后食之。制産足財。設倉濟飢。德侔天地。恩猶父師。人生於三。事之如一。移孝爲忠。其敢或失。在乎草野。力穡以供。登彼朝端。盡心奉公。君雖無失。猶勤箴警。如其有過。尤宜諫諍。入居內職。補衮爲主。出宰外方。安民爲務。仕於治朝。獻可替否。値乎亂世。立節死義。雖蒙寵幸。罔敢或易。雖被䟽斥。罔敢或怨。其事掊克。國有常憲。毋爲容悅。邦其淪喪。昔者臯夔。繩糾贊襄。國旣昇平。身亦安康。後世稱道。號爲忠良。唉彼斯高。貪饕諛佞。國旣傾覆。身亦潤鼎。後人鄙唾。名爲姦猾。凡厥臣子。盍觀得失。陳善閉邪。以爲己職。引君當道。以爲己責。君子在野。思所進陟。小人在朝。思所斥逐。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謇謇匪躬。諤諤不阿。鞠躬盡瘁。亮不專美。補闕拾遺。黯與同軌。其或反是。不知納誨。貪位苟祿。未免尸素。是爲巨猾。亦云大蠧。始雖免禍。終必嬰戮。爲人臣者。奈何不勖。嗟爾學子。宜監于玆。他日得君。毋從詭隨。

和室家

[编辑]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易序卦畫。首以乾坤。詩咏風雅。始以關雎。是知齊家。必自刑妻。在中主饋。捨婦其誰。採蘋奠宗。匪婦奚爲。肆當合巹。敬愼其儀。執摯腆辭。共牢章別。生則同室。死則同穴。其誼至重。其情至密。父母所命。兄弟所宗。待宜加厚。視豈敢輕。畜之以恩。使彼效誠。莅之以莊。俾彼知敬。産業以成。家道以正。如其不順。敎而整之。敎而不聽。責而警之。不可狎昵。以取輕侮。不可踈薄。以取怨怒。樂以鍾皷。友以琴瑟。親旣安樂。子亦歡悅。彼不良人。不識此義。恩逐情移。慾由私熾。踈棄正嫡。昵愛賤妾。彼無定性。巧僞是習。利人財貨。冶容以事。妬寵怙勢。無所不至。顧此糟糠。終身仰望。生同甘苦。死極悲傷。凡厥有室。盍觀詩訓。縞衣綦巾。聊樂我員。詩人吟咏。先得我心。爰題此篇。用作頂針。

友兄弟

[编辑]

骨肉至親。曰惟兄弟。一榦分枝。同氣異體。有患相恤。有喪相救。內雖䦧墻。外則禦侮。宜相好矣。毋相猶矣。自爲稚少。在親左右。共被而寢。同案而食。學則連業。衣則傳服。雖甚惡人。鮮不相愛。及其長大。各有匹配。各私其田。各私其財。人雖篤厚。不能不衰。矧乎婦女。性本偏私。異姓相聚。少能相和。爭短競長。絜少較多。從傍浸潤。蠱惑男兒。幾箇剛膓。能不見欺。竟使萼棣。幻作反弓。是誰之愆。亶由不聦。凡爲弟昆。盍加警懼。雖有小忿。相忍不吐。雖有奇貨。相讓不取。其有飮食。雖薄必同。其有衣服。雖弊必通。傍人讚間。俾不能容。怡怡至情。表外弸中。綽綽和氣。溢門盈戶。若塤若箎。如足如手。自取荒頓。薛包讓田。數問衣薄。溫公愛昆。若使兄溫。未免弟寒。假令弟飽。兄獨呼庚。是猶一木。或枯或榮。亦如一身。或病或健。兄意焉快。弟心何穩。和樂且湛。詩咏其美。弗念弗友。書垂其戒。嗟嗟小子。罔敢或怠。

事長老

[编辑]

人生斯世。必有長少。少之事長。自有常道。事之如何。以敬而已。年長以倍。便以父事。十年以長。卽以兄事。徐行後長。是謂之弟。疾行先長。是謂不弟。從而登高。必向所視。侍而决拾。必約其矢。入謁於室。摳衣趍位。出遇於道。拱手避立。坐不畫地。暑不搖翣。負劒而詔。掩口而對。運箒而糞。袂拘而退。父齒隨行。兄齒鴈行。重任則分。輕任則幷。杖不敢遷。年不敢問。賜不敢辭。叱不敢慍。如其侍飮。尊所受拜。如其侍食。先飯後已。執顔勿怠。整衣勿撥。琴瑟不執。書冊不越。克循此禮。始謂老老。嗟今之人。胡自驕傲。挾才挾貴。能侮長者。見父之執。不肯自下。對兄之友。便欲抗禮。習俗如斯。寧不興嘅。今我題書。用戒後學。念玆在玆。毋驕恃力。

尊師傅

[编辑]

民生之初。鮮有知識。不有先覺。孰開其惑。惑而終身。違獸幾希。所以童孺。貴得嚴師。敎之導之。乃發蔽蒙。惟師之德。與父母同。身體髮膚。雖受父母。德行技藝。必資師傅。寧不知尊。事宜如一。方其及門。束脩請謁。迨其升堂。作揖就列。周旋丈席。撿餙衣帶。溫恭自虗。無敢傲怠。請業則起。請益則起。遜受敎誨。樂聞道義。孝親忠君。交友事長。至于刑妻。必諮必講。我若好學。師必誠告。惟此尊師。盖以尊道。道本在我。我始不知。是師是傅。實牖我迷。德以師進。名以師顯。如欲報之。勞豈敢憚。生宜誠事。死當心喪。效顔視父。法賜築塲。奈何今人。莫知其重。曰師曰弟。羣譏衆謗。官盛近諛。位卑足愧。其負笈者。亦眛敬愛。從桴其誰。立雪無人。學以是絶。道由玆湮。三綱不明。五倫斁敗。自忽師道。馴致斯害。余其懲此。爲題是篇。吾黨小子。盍各勉旃。

交朋友

[编辑]

易贊斷金。詩咏伐木。紀綱人道。建立人極。其分若踈。所關甚親。上自天子。下及庶人。如微益友。仁何以輔。若非良朋。業何能修。肆昔君子。必愼擇友。取其直諒。捨其善柔。近其多聞。遠其便僻。相與責善。相與忠告。于以進道。于以成德。所以古人。卓出後學。奈何近世。交道廢絶。徒以歡狎。指爲膠桼。徒以戱謔。號爲刎頸。朝托金蘭。暮已擠井。昨照肝膽。今忽反眼。交誼若此。堪可傷歎。嗟我諸友。宜加勉旃。愼厥交遊。必取仁賢。道德相親。意氣相期。或相琢磨。或相切偲。其有不善。善以相䂓。其有不義。義以相礪。莫挾賢長。莫挾貴勢。務爲心友。不作面朋。面朋維何。利盡交喪。心友維何。死生不背。非道相悅。僞朋日聚。聞過則喜。勝友自萃。相觀而善。處交之的。毋友不如。擇交之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素與㓒藏。變質爲黑。友之損益。我之賢愚。吾黨小子。盍審厥初。

訓子孫

[编辑]

人有子孫。貴於敎育。愛而勿誨。何異禽犢。敎之之法。當依小學。先以孝悌。繼以文章。戒勿放曠。戒匆怠荒。勉使勤苦。期於立揚。人情於子。無不欲聖。希聖之道。惟在養正。人情於孫。莫不欲智。益智之術。無如敎字。食以美食。徒使充膓。敎以德行。勝於膏梁。衣以錦繡。只啓豪奢。誨以文藝。優於綺羅。遺金一籝。何如一經。與其撫背。不若撻脛。撫背性驕。撻脛行正。莫令口飫。且敎舌耕。口飫志逸。舌耕智明。如何今人。養子不敎。但欲飽煖。曾不訓導。狃於博奕。莫知呵詆。溺於酒色。不知禁制。欲令劬書。恐或生病。欲使謹飭。悶或拂性。荏苒歲月。蹉過少壯。遂作癡騃。謾自追悔。凡爲人父。盍鑑在玆。如其愛子。敎宜及時。

睦宗族

[编辑]

樹有千柯。本於一株。川自一源。分爲萬流。人之宗族。亦與此同。遠而袒免。近而期功。雖異派分。出一祖宗。祖宗視之。旣無彼此。子孫繼之。敢忘親誼。務相和睦。不相猜忌。其有飮食。必相招邀。其有患難。必相拯救。縱有小忿。相與忍之。苟有小利。相與分之。九世同居。張不專美。百口共爨。可踵李氏。夫何近世。風俗壞廢。視其至親。無異路人。况於踈族。孰肯顧憐。族人貧賤。公肆凌轢。族人顯榮。陰懷不悅。族人善良。鮮不媢疾。族人過惡。鮮不暴揚。馬飫菽粟。族泣空膓。僕穿綺紈。族多呼寒。利競錐刀。或至訟官。忿起毫末。或至歐打。習以爲常。人不爲訝。所以志士。爲世一噫。嗟我小子。盍以爲戒。

御僮僕

[编辑]

家有嚴君。家長之謂。誰其執役。奉我一己。問耕問織。惟奴惟婢。身雖卑賤。是亦人子。寔宜善遇。寧可虐使。耕耘紡績。飽我煖我。不憚祁寒。不避盛夏。龜手炙背。趍走聽令。其勞可酬。其功可尙。軫飢恤寒。均一衣食。恩以撫之。彼必感德。正以馭之。彼必畏威。誰不效忠。孰敢爲欺。上下相孚。家務乃成。胡今之人。不通其情。凍之餒之。徒責盡誠。勞之苦之。惟求從命。彼義合者。曷不爲病。或玩而狎。或嬖而溺。犯義干分。曾不呵責。有如驕子。卒莫能制。或怨而叛。或棄而逝。園荒孰鋤。機廢誰理。飢寒逼身。負薪汲水。凡百有家。其可忽諸。惠以懷之。嚴而莅之。惟惠惟嚴。御衆之䂓。

重喪葬

[编辑]

送死當大。鄒聖有語。厚亡過存。范氏攸著。人所自致。必也親喪。始死皇皇。旣殯望望。衣衾棺槨。咸稱家財。哭泣擗踊。動遵禮儀。寢苫枕塊。以極其悲。麤衰苴絰。以餙其哀。四日成服。三月居廬。非喪不言。惟講禮書。外而不內。粥而不飯。晨昏哭臨。朔望殷奠。不怠不懈。必誠必信。中月謀葬。擇地營兆。築以灰炭。封以莎土。堂斧隨宜。堅牢是務。旣窆而返。主奉于寢。虞而卒哭。䟽食水飮。不肉不魚。不稻不帛。不賭博奕。不事戱謔。怒不至詈。笑不見齒。如非服役。不脫絰帶。如非老疾。不飮酒醴。一朞而練。再周而祥。禫而卽吉。吉祭復常。父母之喪。此其大綱。旁親服制。各有等殺。期與大功。是曰重制。葬而後歸。始食酒肉。小功緦麻。斯謂輕服。殯而食肉。不與宴樂。至於師喪。與他有異。外無衰裳。內有哀毁。三年朞年。五月九月。服以義制。禮緣情設。參情酌義。以爲久速。初無定例。惟在自度。不赴公會。不充國賓。凡於動止。自異常人。禮文如此。姑擧其槩。若其條目。備在喪禮。好禮之士。其各勉勵。

謹祭祀

[编辑]

相彼豺㺚。猶知報本。矧伊最靈。可昧追遠。肆昔先王。制爲禮典。建廟立主。以享以奠。正至俗節。與夫朔望。齋宿精明。誠以獻饗。凡薦皆然。矧爾時祀。散齋致齋。必敬必戒。何謂散齋。齋之於外。不食葱蒜。不預凶穢。有疾不問。有喪不吊。飮酒食肉。亦不過度。如是二日。罔敢或怠。何謂致齋。齋之於內。專一其心。靜念所祭。思其所樂。思其所嗜。居處是思。笑語是想。若此一宿。罔敢或妄。誠旣曰篤。神乃格思。逮其將事。必見所齋。如何今世。齋不致誠。變食遷坐。一無所行。茹葷犯凶。一無所恤。只以行素。視爲大節。過忌之日。卽飫酒肉。習俗之誤。堪可太息。惟是時祭。祭之重者。比之墓祀。不啻其大。世人循習。未達此禮。獨於塚墓。四節享獻。其於家廟。一不祇薦。此實流俗。殊非禮意。吾黨小子。其各㫼此。每當仲月。必薦歲事。祭苟欲豐。貧恐難備。蔬菜一器。亦可用享。何必多品。惟精是尙。躬自具饌。愼莫怠荒。凡我此語。側耳敬聽。

讀書史

[编辑]

爲學有方。窮理爲貴。窮理如何。讀書是已。讀書之法。自有其序。先讀小學。次讀大學。次讀語孟。詩書禮樂。次讀思傳。麟經羲易。循環溫習。反覆紬繹。心經近思。禮家諸書。間間精讀。孜孜卷舒。其他史策。亦時寓目。通達事變。以長見識。第其誦讀。必有準的。受不欲多。讀不厭熟。儼啓方冊。對越聖賢。虗心平氣。精思極硏。字字考驗。勾句推詳。方讀一行。志在一行。方讀一章。心在一章。前段未了。不及後段。上簡旣畢。方及下簡。孔孟循誘。如親受錘。章賜問卞。若躬質疑。每章每句。必求踐履。一言一語。仔細玩味。疑則必問。思則必透。不知不止。不得不措。期於貫通。少無礙窒。期於精熟。久不忘失。得寸我寸。得尺我尺。小可成名。大可進德。如此然後。方謂善讀。奈何後生。矇不知此。只以涉獵。以爲能事。不知務精。但知務博。口誦典謨。志在鴻鵠。手閱篇章。心慕博奕。朝得暮失。昨學今忘。汎濫不切。畢竟何成。非特讀書。又宜推類。事事物物。罔不有理。隨事卽物。惟理是窮。非專非一。雖格不通。今我作此。以寓箴戒。嗟爾諸生。各自勉勵。

持心身

[编辑]

人有此心。又有此身。身宜持守。心要操存。存心奚以。敬以直內。儼然若思。對越上帝。執玉奉盈。見賓承祭。禁其走作。防其昏昧。匆令膠擾。每自喚醒。有事斯應。無事常靜。終夕乾乾。造次顚沛。登山入水。亦是這箇。讀書寫字。亦是這箇。眞實無妄。主一無適。內旣涵養。外自嚴飭。持身如何。義以方外。雖曰方外。實則由內。隨事省察。以一裁萬。義利公私。痛析明辨。從善去惡。一刀兩段。容貌辭氣。日用云爲。咸得其正。各適其宜。九容九思。參前倚衡。一擧一措。度重量輕。右遵規矩。左從準繩。外旣井井。中必惺惺。敬義夾持。可躋聖賢。嗟我同志。各自警省。惟此直方。要在謹獨。毋曰無知。爾心有怍。毋曰不見。十手其嚴。行不愧影。寢不愧衾。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事斯語。顔入聖域。親著四箴。程牖後學。克己之要。惟在勿字。勿與不勿。聖狂判異。克之何先。先從性偏。上蔡身驗。有此名言。克無別法。遇敵向前。考亭戰喩。示我要詮。存養克治。如車兩輪。隨處加工。罔或偏廢。我之德性。自與道契。我之懿行。自與義配。表裏如一。身心俱泰。奈何後生。捨斯莫察。思慮紛汩。動作無節。心不昏沉。卽必放失。身不驕惰。卽必粗率。學何由進。業何由廣。今我作箴。用戒吾黨。爾宜惕若。不息自強。

[编辑]

性命理氣說

[编辑]

或有問於余曰。中庸首章曰天命之謂性。天不言。如何而命於人耶。余答曰。天以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化生萬物。旣成其形。又賦其理。便是上天命令之也。何必諄諄然以言命之而後。謂之命耶。曰所謂性者。指甚底物耶。曰人物之生。各得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是所謂性也。曰人與物均禀五常之德。則其形與性。宜無人物之異。而以言其形。則人頭向上。鳥獸橫生。植物向下。而耳目口鼻。羽毛枝幹。有萬不同。以言其性。則人則有聦明識道理。而明孝悌忠信之道。知禮義廉恥之節。禽獸不過知飮啄能運動而已。草木則元無知覺。烏在其均冒五常之理歟。曰理一而已。初無偏正之殊。而但所乘之氣。升降飛揚。雜揉參差。故人則受氣之正。其形骸與天地相應。而所得之理。不爲氣掩。能自發用。物則得氣之偏。其狀貌與吾人懸絶。而所得之理。爲氣所掩。不自發用。此人物之所以分而有通塞之不同也。曰人之能自發用。則固知禀得五常之德。而物之無知識者。何以知其亦冒五常之理耶。曰仁義禮智之性。卽元亨利貞之理。而元者生理之始。亨者生理之通。利者生理之遂。貞者生理之成。天下無一物不得始通遂成之理。則可以見萬物之同得仁義禮智之性也。而况禽獸中如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雎鳩之有別。鴻鴈之有序。犬之司夜。鷄之司晨。是亦禽獸之僅通一路者也。於此可知是理之同得。而其不能變而通之者。特以局於形氣而然耳。至於草木之全塞不通者。固不足道。而亦不可謂初不禀是理也。朱夫子曰性者人物之所同得。非惟人有是而物亦有是。又曰人物性本同。只氣禀異。據此兩言。亦可的然矣。曰人旣禀氣之正且通。則宜無聖狂賢愚之別。而有上智焉。有下愚焉。而或有剛烈者。或有軟弱者。有躁暴忿厲之人。有姦譎憸邪之人何也。曰論其本然之性。則初無堯舜桀跖之異。而言其氣質之性。則自有淸濁粹駁之不一。禀氣之至淸至粹者。爲上智之人。禀氣之至濁至駁者。爲下愚之人。質之剛烈者。得陽氣之多者。而質之軟弱者。得陰氣之多者也。躁暴忿厲底人。受陽氣之惡者。而姦譎憸邪底人。受陰氣之惡者也。此皆賦形之初。値二氣之夾雜而有許多般㨾。如天沛然下雨。隨他溪澗科坎小大淺深。所得之雨。便有脉胳之不齊。又如水無有不淸。傾放白椀中。是一般色。傾放黑椀中。又是一般色。隨其椀之白黑。便有淸濁。此北溪陳氏所謂人之所以有萬殊不齊。只緣氣禀不同者也。曰理與氣是一物耶。抑二物耶。曰旣非一物。亦非二物。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何謂非二物也。理氣雖有二名。而渾然無間。元不相離。則不可指爲二物。程子所謂器亦道道亦器者此也。何謂非一物也。理氣雖不相離。而妙合之中。實不相雜。則不可指爲一物。朱子所謂理自理氣自氣者亦此也。曰然則無先後之可言歟。曰朱子曰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又曰理氣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觀此可以知理氣之先後矣。曰有理發氣發之說如何。曰此則已有先賢之論卞。愚不敢妄論。而但反諸吾心而略有所驗。盖外面有可喜可怒之事感於中。則便發其喜怒之情者氣也。而所以使發其喜怒之心者理也。外面有可哀可惧之事感於中。則便起其哀惧之情者氣也。而所以使起其哀懼之念者理也。如見孺子入井之時。則其心怵惕乃氣也。而所以使其心怵惕者則理也。過宗廟之時。則其心恭敬乃氣也。而所以使其心恭敬者則理也。非氣則雖有理而不能發。非理則雖有氣而無所發。栗谷所謂發之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此一語恐爲不易之定論也。曰心一也而有曰道心。有曰人心。曰四端曰七情。曰志曰意曰念曰慮曰思。何其名目之不一耶。曰心之虗靈知覺。一而已矣。其感動之際。原於性命之正而從義理上去者。謂之道心。出於形氣之私而從利慾上去者。謂之人心。其源雖一。其流旣岐。則人心不可喚做道心。道心亦不可喚做人心。至於四端是七情之純善者也。七情是四端之揔會者也。言七情則四端包在其中。言四端則七情亦不外是。何者。遇喜則喜。臨喪則哀。見親戚而慈愛。見賢能而欲齊者。是喜也哀也愛也欲也之情而實仁之端也。當怒而怒。當惡而惡。見尊貴而恐惧。臨祭祀而畏敬者。怒也惡也惧也之情。而實義也禮也之端也。知其可喜怒哀惧而喜怒哀惧焉。知其不當愛惡欲而不愛惡欲焉者。是非之端。而七情都在於其間。然則四端豈非七情乎。七情庸非四端乎。若夫志者心之所之之謂也。情旣發而定其趍向者也。或之於善。或之於惡者皆志也。意者心有計較之謂也。情旣發而商量運用者也。旣要如此。又要如彼者皆意也。念也慮也思也三者。皆意之別名而思較重。念慮較輕。隨其所主而各立其名耳。豈有許多別㨾心耶。問者唯唯而退。於是乎著。

天君說。諭治心工夫。

[编辑]

天君之初宰膈縣也。掃淸太宇。高拱靈臺。少思慮簡出入。內無聲色珍玩之好。外絶馳聘弋獵之娛。澹然無欲。只有赤心而已。在位且十年。漸不克終。耳欲聲目欲色。口焉欲味。鼻焉欲臭。四支焉欲安佚。而出入無時。動作無節。稍多愆尤。已失純一無僞之天矣。及其十八九載。所爲多狂妄。或馳意馬。或驅情車。奔走於利慾塲中。彷徨於旁蹊曲徑。或升而天飛。或沉而淵淪。什九在外。什一在內。每出輒千里。而其返也動以日月計。靈臺下有一人號主一翁者。俟天君將出。當乘輿前。叩馬而諫曰比者主君久曠安宅。盤遊不返。將使巍然靈臺。未免爲無主一荒屋矣。今乘輿復駕。敢請君出將何之也。君曰吾將與二豪者遊。以大吾之門而壽吾之名也。翁問曰君所謂二豪者。未知何如人也。君曰一曰功名。二曰富貴也。翁乃顰蹙而曰此卽君之蟊賊耳鴆毒耳。其不毁壞其門戶。腥穢其聲名則幸耳。君何不放遠。而乃反欲與之遊乎。且君受命于天。握赤符宰靈臺。宜使六府孔修。五官率職而後。可復帝者之命。君請還宮靜處。洗濯査滓。剝去塵埃。禮以鐍其門。信以固其郛。非法不道。非義不服。則百僚師師。羣邪屛退矣。如此則將大君之門而不啻可容駟馬車。壽君之名而不但延譽於萬億年矣。顧君可與爲友者有五人焉。四人曰仁曰義曰禮曰智也。其一人則曰無妄子也。君誠能與此五人者爲友。則必能心無私累。事皆合宜。儀則粲然。是非瞭然。而所行皆眞實而無僞。若其常自惺惺。主一無適。臣亦不敢辭輔導之責。言未已。天君忽然大覺。乃以主一翁爲媒。迎五人於半畒塘邊。以仁爲春官鄕。使施惻隱之政。以義爲秋官卿。使主斷制之事。以禮爲夏官卿。使之明節文正儀則。以智爲冬官卿。使之定上下辨是非。拜主一翁無妄子。爲左右相。以直內之任。付之主一翁。以閉邪之職。責之無妄子。而凡意必固我四蠧之藏於內者。鋤而遏絶之。聲色臭味安逸之侵于外者。捍而斥逐之。分命五官及百執事曰。汝惟作朕股肱耳目。汝惟不怠。各率乃職。凡事必主一翁無妄子是聽。俾予從欲以治。無爲而化。於是改元復初。與宇內更始。自是厥後。春風習習於方塘。和氣藹藹於靈臺。號稱太和乾坤。垂五十餘年。

天君居安宅說

[编辑]

天君卽位旣久。以胷海波動。又數有外患。將入居于安宅。以主一翁爲御。無妄子爲右。令五官七情等諸臣。咸侍前後。從禮門而出。遵義路而行。踰仁山涉智水。少憇于半畒塘邊。于時玉宇澄淸。一塵不起。光風徐來。霽月初照。天君肅容正襟而坐。朗吟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之句。忽見道傍有五人相携而來。一曰色。二曰聲。三曰味。四曰臭。五曰安佚。各以其能。欲誘天君。天君令五官先試之。俄而反命曰彼五人者。才各有長。雖不能相通。然能取其長。亦可用也。其名色者。彬彬然粲粲然。悅人之目。其名聲者。泠泠然淨淨然。悅人之耳。味則甘臑而利於口。臭則芬芳而觸于鼻。安佚則導人以宴安。君請隨其才而用之。天君曰色我所欲也。聲我所欲也。臭味安佚亦我所欲也。吾將使五人者。置之座側。以備使令。主一翁叩頭而諫曰先王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至於味也臭也安佚也。亦皆踈絶而未嘗一日近乎前。故先王之治。如彼其馨香。今此五人者。非無一長可取。而率皆左道誤人。人君苟說而信之。則其將纏繞于身。終難解脫矣。君請屛諸四夷。不與同中國。天君大覺。怒罵五官曰竪子幾敗乃公事。乃麾而去之。俄有二客躍出。一曰功名。二曰富貴。當乘輿前。遮說天君曰君請暫幸臣第。聽臣之計。臣請以君上之名。巍巍然垂于後世。以君上之身。赫赫乎顯乎當今。君將許之乎。天君曰諾。將引車欲從二人者行。無妄公諫曰彼二人者。不顧禮義。貪冒嗜利之人也。旣不能以義理自克。又欲以非禮干聖明。誠用客謀。大事去矣。天君乃命摽二人者使去。卽馳入安宅。棟宇高峻。殿廡靜深。噦噦噲噲。顯敞寡仇。實天下廣居也。天君乃命洞開諸門。無有壅蔽。悉召五官等諸臣。咸造在庭。出矢言曰來汝監察官。尊爾瞻視。視遠惟明。毋使亂色一接于目。來汝採聽官。毋側爾聽。聽必思聦。毋使淫聲一入於耳。咨爾出納官。愼爾樞機。出納惟允。咨爾審卞官。愼乃攸司。審卞惟勤。爾四端七情曁百執事。各恭爾位。發皆中節。毋忝爾所事。羣臣咸拜手稽首颺言曰。臣等雖不敏。敢不對揚休命。自是之後。天君高拱無爲。百體莫不從令。六府孔修。庶績咸煕。時有膈縣人四箇弟兄。隱伏丹田之側。長曰意。次曰必。次曰固。次曰我。或經營於前。或執滯於後。相爲終始。頗肆胷臆。羣臣乃表陳四凶之罪曰。方今宇內和泰之日。有此四凶。濁亂政令。伏願聖上亟示竄殛之典。以昭盛明之治。天君乃放逐四凶。殄殲其族。日與主一翁等。都兪吁咈於安宅之上。談道德說禮樂。致中和贊化育。四海之內。咸仰君德。皷腹而歌曰瞻彼安宅。殖殖其庭。忠信爲基。廉潔爲堂。其大無外。其廣無量。君子攸芋。小人所望。穆穆天君。端拱無爲。聲敎所及。孰不曰其君也哉。

雜說

[编辑]

無名子與諸生坐高堂講道之餘。問乎諸生曰子等其欲服美而食旨乎。居安而享榮乎。僉曰然。欲之而不可得。人孰無此志。曰然則子有文繡。胡不服焉。子有膏粱。胡不食焉。安宅在此。子何曠之而不居。尊爵在彼。子何舍之而不取。諸生咸瞿然相顧而答曰生等皆貧賤者。冬煖而呼寒。年豐而啼飢。縕袍之不掩骼。烏有文繡之可衣。藜藿之不盈膓。安有膏粱之可食。甕牖繩樞。僅容俯仰。則安宅之居。非所敢望。鑿井耕田。守分𤱶畒。則尊爵之榮。非所敢圖。先生容或有戱我輩乎。何言之若是易也。無名子乃蹙然正襟而坐曰人之有生。同具此理。苟能因此理而明之。以全付畀之重。則令聞廣譽施於身。此非適體之文繡乎。道德仁義飽乎中。此非悅口之膏粱乎。不煩營始而安宅在此。不干公侯而尊爵在此。子能着此文繡。飽此膏粱。居爾安宅。縻爾尊爵。則其視綺羅之加於身。不啻若懸鶉。方丈之列於前。不啻若糠粃。而峻宇彫墻。不足以動吾心。高牙大纛。不足以嬰吾情。而况珠玉錦繡。乃迷心之毒。臑毳肥甘。實腐膓之藥。嵬嵬高堂。易致毁壞。鞙鞙佩璲。易招禍殃。至於吾之文繡。簡而文而。初無迷心之害。吾之膏粱。旨且美而。初無腐膓之患。人皆敬吾之宅。未嘗毁之。尊吾之爵。未嘗賤之。子等何苦而舍如此之珍衣。厭如此之滋味。曠如此之廣居。辭如此之良貴。而徒起慕於迷心之毒。腐膓之藥。易致毁壞之堂。易招禍殃之爵乎。此誠古人所謂拋却自家無限寶藏。而沿路丐乞者也。所謂以我之千金。羡人之弊箒者也。豈非惑之甚者乎。諸生皆赧然而起拜曰生等久爲慾浪所汩。牛山之木。幾乎濯濯矣。今聞先生之言。山徑之茅。頓覺開豁矣。願先生幸卒敎之。俾不至於竟昧大方也。旣衣我文繡。飽我膏粱。居吾宅享吾爵。而如有外寇侵迭。投間抵隙。則將何以禦之。曰以禮義爲干櫓。忠信爲甲冑。固敬之鑰。守信之郭。則雖有暴客。孰敢侮余。趁其暇日。星言夙駕。上仁山之高頂。溯智水之源流。披拂於楊柳之風。翺翔乎梧桐之月。則雖南面王樂。無以易此。子等胡不慥慥焉。諸生上手稱謝而對曰某等雖不敏。敢不以早夜求從訓辭。

雜著

[编辑]

自責

[编辑]

噫。世之爲民者四。曰士曰農曰工曰賈是已。士者何事。曰講詩書禮樂。以修身者也。農者何爲。曰播麥稷稻粱。以爲食者也。工則居肆。以贍其器用。賈則行貨。以通其有無者也。苟或爲士而無爲士之實。則不可謂之士也。爲農而無爲農之實。則不可謂之農也。至工也賈也。亦莫不然。於此有人焉。冠章甫衣縫掖。而曰我爲士也則可乎。曰不可。士必通六藝而撿其身。然後方無愧於爲士之名。秉耒耟庤錢鎛。而曰我爲農也則可乎。曰不可。農必播百穀而豐其食。然後可無愧於爲農之名。名爲工也而不作器用。則非吾所謂工也。名爲賈也而不通貨財。則非吾所謂賈也。我之生斯世。且四十歲矣。資質庸愚。志氣昏惰。衣布帶韋。將爲士也。而不知詩書爲何事。禮樂爲何業。則不啻乎猿狙之衣周公服也。荷鋤執耒。欲爲農也。而不知黍稷宜何田。稻粱宜何土。則不啻乎聾者之於鐘皷聲也。欲居肆而爲工則才拙矣。不能引繩墨而斲輪輿。欲行貨而爲賈則力綿矣。不能牽車牛而事貿遷。其於四民。未能一焉。而徒沐乎上之禮樂之敎。飽乎人之膏粱之食。百工之器用。吾得以用之。商賈之財貨。吾得以資之。却如此枉過了日月。則俯仰天地。不勝愧怍。而至於事親之際。不能愉色婉容。以致玆母之悅。祭祀之日。不能致誠盡禮。以格祖考之神。居家無法。家衆由而不和。接人無禮。鄕人以之不親。此乃天地間。一無狀不肖人也。自顧平生所做何事。庸自咎責。因以示吾黨。

遺戒宗孫國顯

[编辑]

嗟爾國顯。非我宗孫耶。宗孫之職。惟在於謹守祠宇。恭奉祭享而已。祠宇如頹剝漫漶。則隨毁隨緝。常如新搆。而晨謁之後。灑掃前庭。務令精潔。祭享之時。須竭力營辦。與汝婦親執造饌。勿使兒童汚穢。勿使婢僕偸竊。而至於時祭。祭之大者。世俗不行。吾家獨行。汝等必以家貧難行爲悶。然行之已久。中道廢格。非但有慊於子孫之心。恐必得罪於祖先之靈。如不以分至日。依禮行之。則以三名日。侵晨先行。而不須多品。雖飯羹二品。猶愈於不行。沙溪,重峯兩先生有已行之例矣。然財力可及而故爲損略。亦非奉先之道也。且寒食退在於三月則非仲月。以分至日行之可也。

示諸生

[编辑]

噫。人之所以爲人。不在於容貌之俊異。言語之巧辨也。在於讀書明理。飭躬勵行而已。於此有人焉。貌如冠玉。口若懸河。而目不知書。行無可稱。則此眞沒字之碑。能言之鳥耳。烏可謂之人哉。今爾等所以贏粮負笈。辛苦來留於此者。其意豈徒然哉。盖欲學古人書。效古人言行。一以爲飭身謹行之方。一以爲顯名榮親之資耳。今乃與同輩。日事遊戱。或喧噪闘閧。或驕悍怠傲。不曾着力於冊子上工夫。而於飭身謹行之事。視之不啻如越人之章甫。則名雖從師受業。而實無絲毫補益。惡在其遠來喫苦之意也。若一向如此悠悠。蹉過却合做底少壯時節。則老大之後。雖悔何及。將未免向所謂沒字之碑能言之鳥耳。豈不大可寒心哉。且爾父母之資送汝等也。必以勤勉受學。無或怠豫。爲丁寧之戒矣。爾等胡不念爾父母之戒乎。爾之兄弟親戚。亦必送汝而言曰汝今得師依歸。必將有成云矣。爾等胡不思爾兄弟親戚之言乎。爾等若不及時勉勵。竟無所就。則爾父母親戚。其將謂何。爾亦將何辭以答乎。惟望爾等念爾父母親戚之言。體我勸勉告喩之意。自是以後。一洗舊習。勉勉讀書。孜孜檢身。勿以戱嬉爭闘等事。留於心胷之間。得免爲世俗輕薄無行之輩。則其有光於我。而副爾父兄親戚之心者。爲如何哉。指引䂓戒。雖資於師友。若其立志勇往。非人所可與也。爾輩終須勉之。

經義問答

[编辑]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云云。上大學是學業之義。下大學是學校之義。二者似有不同而其實則一也。或以下大學之大讀作泰。恐非是。

下大學音讀。正如來示。

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未知王宮國都。只有大學。而閭巷只有小學耶。抑宮都閭巷。兼有大小學耶。

小學立敎篇。禮記曰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陳氏註曰民在家者。朝夕受敎於塾也。黨之學曰庠。敎閭塾所升之人也。州之學曰序。敎黨學所升之人也。國中之學。謂之國學。以敎元子衆子及大夫士之子與所升俊選之士。以此觀之。只於王宮國都。有大學。而序云自王公以下。皆入小學。則國都兼有小學者可知。

次第節目之詳云云。明儒謂次第。指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而言。節目。指灑掃應對六藝窮正修治之類而言。愚意則謂入學大小之序。包在學校之設其廣如此一句中。次第則恐當以節目中先後之序看。未知如何。

次第節目。愚則以前說爲是。學校之設其廣如此云者。指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而言。未知如何。

時則有若孔子之聖。應上聦明睿智一節。盖聖人得位。則其法行而無事乎書。聖人不得位。則其法廢而書於是作。卽書而求之。法未嘗亡。故此序起頭。提出書法二字。作一篇關鍵。末乃節節收殺。如曰古者大學敎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旨及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是也。未知如何。

來說極是。

規模節目。語類有二說。一則以明明德於天下爲䂓模。一則以止至善爲規模。未知如何。

陳氏曰規模之大。指三綱領。節目之詳。指八條目。愚以是說爲是。語類所論。初不載於註䟽。則無乃以陳說爲長歟。

補其闕略。小註爲補亡章。恐甚未安。未知如何。

補其闕略。非指第五章格物致知而何。

此序。新安陳氏分爲六節。未知當如何分之。蔡虗齋亦作四大節看。愚頗好之。未知如何。

自初止敎人之法也爲一節。自盖天降止所由設也爲一節。自三代之隆止所以分也爲一節。自夫以學校之設止節目之詳者也爲一節。自三千之徒止壞亂極矣爲一節。自天運循環止終篇爲一節。此亦臆見。未知不悖於文理耶。蔡虗齋四節之說。見於何書。愚未曾見也。

由是之是。當以大學看耶。

是字指大學而言無疑。

大學之道道字。只是方法之意。恐不可與下文則近道之道字同看。未知如何。

大學之道字。與則近道之道字。有何分別耶。傳十章曰君子有大道。其小註日道大學之道。道字何異耶。

明德固是合心性底物。而以章句所訓之語觀之。則當以心爲主。玉溪所謂只是本心是也。所謂本心者。是侵過性邊去說。非單言氣之心也。虗靈則心之本體。而朱子謂專屬氣。則不可以虛靈二字。便謂之明德也。或謂虛靈之氣。不屬氣禀。虛靈氣禀。果有異同耶。窃聞陶塘兩門有心說岐異之論。盖於明德一段。見得分明。則庶可卞其得失所在矣。然愚之所以從前窒礙於此者。只以心與氣質有難區別故也。固嘗以爲章句所謂人之所得乎天者。盖指理氣本然之原頭也。及其賦於人則理無不全而氣有不齊。其所謂虗靈者。氣之精爽而亦不離於禀賦。則似不無聖凡之殊也。今因熟讀。更加理會。則所謂心者雖屬于氣。而其爲氣也至虛至靈。所以管百體而宰萬物者也。初無形象之可見。與醫家所謂五藏之心有間。然心與氣質。終非二物。故纔涉作用。便爲所掩。種種有善惡之不齊者。由於氣質而非心之本然也。雖於未發之時。本體呈露。只是湛然而已。氣質之美惡。不可容着於其間也。向所謂虗靈之氣不屬氣禀者。豈以是耶。邇來看得如此。未知如何。嘗按栗谷語錄。有虗靈底。亦有優劣之語。誠可疑也。

橫渠曰心統性情。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用。心者性情之主。盖性者卽理也體也未發者也。情者卽氣也用也已發者也。明德合心性兼理氣者也。不可專言性。不可專言心。章句所謂虛靈不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可知其合心性理氣而言也。故先儒曰明德者。卽此理之在心裏而光明照徹者也。據此一言。亦足以知之矣。至於所謂虛靈。北溪陳氏曰人生得天地之理。又得天地之氣。理與氣合。所以虗靈。此在小註。分明可據。何必以專屬氣不屬氣禀疑之乎。其他問目繁多。不能領略。未知所對。自愧老昏。

因其所發而遂明之。盖本體之明。雖有未息者。而必就其發處驗之。乃可見其然也。故從古聖賢。皆言用以見體。要使學者有下工處也。如孟子四端之類是也。章勾必以所發爲言者。豈以是歟。

來說誠然。

皆當止於至善止字。大全講義作至字。恐當從之。

止字是止而不遷之意。則止字比於至字似長。與講義所謂學者雖或知之。而亦鮮能必至於是而不去。不無異同何者。朱子曰未至其地則必求其至。旣至其地則不當遷動而之他。講義所謂至字。必求其至之至也。章句所謂止字。不當遷動之意也。未知如何。

天理之極。小註新安吳氏一本萬殊之說。誠非矣。而栗翁駁之之說。以爲與人慾對說。故不曰事理而曰天理者。亦恐未安。未知如何。

一本萬殊之說。明者直斥其非。而吾則愚不及此。未敢雌黃。與人慾對說。故不曰事理而曰天理者。正發蒙蔀。來諭謂之未安者。愚所未達也。

知止。卽物格知至之事。定靜安。卽知止之功效。旣知所止。則四者果一時齊到而略無等級耶。抑或有靜而未安。安而未慮者耶。語類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見。又云定靜安。皆容易進。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此最是難進處。由前之說則似是一時齊到之意。由後之說則似有等級之可言。未知當從何說。

知止。如知爲子而必孝。知爲臣而必忠。能得。是身親爲忠孝之事。則自知止至能得。不能無淺深之異。知行之殊。雖曰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見。豈可一時齊到。略無難易之分耶。但或問曰非如孔子之志學至從心。孟子之善信至聖神。實有等級之相懸。爲終身經歷之次序。愚以是爲正。

始終先言終。人多有意看。或謂事以終爲重故云然。或謂猶貞須元之義。然觀書之病。每在泥看文字。曲爲傅會。聖人本意。恐不若是之深。乃陶菴所謂不必深看者却好。

終始之說。不必深看云者。可免穿鑿之譏。

明明德於天下。章句但釋以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人多錯看。以爲明民之明德。然而觀明明德之義。篇首旣以自明釋之。至此却又屬民看。則上下矛盾。决不成說矣。朱子之意盖曰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乃所以明己之德於夭下云爾。以或問之說參之。則儘明白有據。若謂明民之明德。則朱子釋之。必不當若是之踈略也。未知如何。

旣曰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則可知非但明己德。而使天下之民皆效之而明其德也。此非明民之明德乎。小註陳氏曰明明德者。明己之德體也。明明德於天下者。新天下之民。使之皆明其德。此亦非明民之明德乎。玉溪盧氏曰新民是要人人皆明明德。民無不新。則民之明德無不明。而我之明德明於天下矣。許氏曰新民不過使人各明其德而已。或問又曰使彼有明德。不能自明者。皆有以自明而去其舊染之汚。此皆言明民之德也。講義曰明明德於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及人。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各誠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平矣。此皆言明己之德而推而明民之德者也。愚未知來諭之所在也。無乃未達問辭而爲此誤答耶。更示之如何。

格物之格。章句訓以至字。或問以格于文祖之格爲證。則只是至字之義也。但其下又下窮至二字。故讀者每因此而生疑。遂謂格有窮至兩義。而至於物格之格。又着窮意。說不去。或把至字看作極字義。而又與無不到之意不相合。嘗按栗谷輯要。格字有窮至兩義。格物之格。窮字意多。物格之格。只是至字意。心窃疑之。只是一格字。而上下各有一義。恐非朱子之意。及考尤菴經義。有曰輯要所謂窮字意至字義者。似是以工夫功效之異而言之。非謂格物之格。可含窮字意看也。得此說而後。始覺栗翁之本意却不如此也。大抵格物云者。語意艱澁。訓釋之際。只說至字則語欠通暢。故朱子始以至字爲訓。下方却又揷入窮字以釋之。盖是窮而至之云爾。雖似突兀而實不得已也。自古諸儒於此格物二字。論議多端。盖緣窮至之訓。不能活看而然也。窃意窮至二字。非直解格字之意。只就其用功處而言也。至無不到三字。乃見格字之意。須看欲其二字通透則其意可知矣。

章句先曰格至也。繼之曰窮至事物之理。此則非但至字義也。或問先曰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祖之格。繼之曰窮之而至其極。此亦非但至字意也。而况程子曰格至也。窮之而至其極。朱子曰理之在物者。旣有以詣其極而無餘。又曰須窮極事物之理到盡處。延平曰凡遇一事。自當就此事。反覆推尋。以究其理。西山曰於天下事物之理。窮究到極處。此皆非但至字義也。退溪謂格物重在窮字。物格重在至字。似與栗翁之意相爲發解。尤翁所謂似是工夫功效言之者誠然。

物格而后知至一節。陶菴以章勾可得二字。謂是復說工夫。不必看以功效。其意儘好。然此兩節之分屬工夫功效。先儒之說。亦有意見。恐不可遽廢之也。窃嘗論之。上節說出八條目意已足矣。而此節又反復說之者。盖承第一節說工夫。第二節說功效而分解之也。若只以復說工夫之意看。則上下文理。殊無着落。而后二字。實與第二節語意相似。此旣是工夫。則定靜安慮。亦當作工夫看否。愚意以爲此節功效中兼有工夫。如此看得。未知如何。

上一節說工夫。故下六箇先字。下一節說功效。故下七箇后字。復說工夫之說。愚所未曉。可得二字。只謂知此理然后可得爲此云云。何必以做工夫看耶。

意誠以下皆得所止之序云者。或謂六者皆得所止而其序如此。或謂修身爲明明德之所止。而自誠意以下爲得之之序。平天下爲新民之所止。而自齊家以下爲得之之序。愚以後說爲長。未知如何。

小註新安陳氏曰意誠心正身修。明明德所以得止至善之次序。家齊國治天下平。新民所以得止至善之次序也。皆之一字。包明明德新民而言。愚以是說爲正。

按經文首尾相貫。一字一句。皆有下落。但末二節。實與第三節相應。而只言本末。不言終始。厚薄二字。上文之所不言。而此却別說者何也。窃意本末終始。不必分作兩項事。旣言本末則終始自在其中矣。厚薄二字。雖似突兀。實承上一句而申言末不治之意。盖謂身旣不修。則所厚之家且不可齊。况所薄之國與天下云爾。如此看得則一章文體。庶無罅漏。而亦不悖於經旨否乎。

來說誠然。是故第四章釋本末小註曰此言知本則不特終始先後之義在其中。而爲本及本亂末治者否之意。亦在其中矣。終始厚薄。皆該本末中者可知。退溪又謂傳者特擧本末二字而釋之。所謂先後終始厚薄皆在其中云云。來諭所言如此看得則庶無罅漏之示。正得讀書之義。可賀可賀。

致知之知。章句訓以猶謀也。以人之知識而言也。或問以心之神明妙衆理宰萬物釋之。此則似指本然之知覺也。何其不同歟。

人之知識。顧非本然之知覺歟。來說所謂何其不同者。愚未之信。

補其闕略云云。

鄙意則補亡章。卽朱子采程子之意。以輯其放失者也。誠正二章下添補之語。乃朱子窃附己意。以補其闕略者也。夫放失者。盖謂本有而今亡者也。采而輯之。卽補亡章所謂間嘗窃取程子之意。以補之者也。補其闕略者。盖謂本無而追補之者也。卽朱子以己意追補於誠正二章下者也。未知如何。

曰補其闕略下小註。明言補傳之第五章云云。則不必更爲他說。又大學通旨。釋窃附己意之義。曰言窃取程子之意。又附以己意。補第五章之缺略。此亦可見其補闕略者。指第五章而言也。誠正二章下所論。如他經書章下註例也。似不可謂添補。未知如何。

陳氏六節分段云云。

下示第一節第二節第六節分段。果合鄙意。而中間第三節第四節第五節分段。少有逕庭。鄙意則自三代之隆至所能及也爲一節。盖言敎行而其法之極盛也。自及周之衰至以發其意爲一節。盖言書出而其義之極闡也。自孟子沒至壞亂極矣爲一節。盖言書之義又不明。而世道之極亂也。如是分看。未知如何。

曰昨年妄以己意分段以答。而厥後考見大學通旨。則與鄙見大相逕庭。自覺昏謬。今見來說。果優愚見。而亦與通旨小有不合。故謄送通旨。下覽如何。

大學之書至法也此一節。言大學一書之義。以治統道統貫一篇。

盖自天降至所由設也此一節。原其所以爲敎。兼治統道統而言。

三代之隆至所能及也此一節。言治統之所以行。

及周之衰至而知者鮮矣此一節。言道統之所以傳。

自是以來至壞亂極矣此一節。言治統道統俱廢。

天運循環至小補云此一節。言治統道統俱明。

大學之道道字云云。

君子有大道之道。果是與大學之道道字同。而但鄙意則兩道字皆是方術之義也。故章句曰道謂居其位而修己治人之術。術卽方術之謂也。近道之道。乃中庸所謂率性之道。不甚大異乎。近來陶塘兩賢之意皆如此。未知如何。

曰則近道小註。仁山金氏曰不曰此是大學之道而曰近道。盖道者當行之路。知所先後。方是見得在面前。而未行於道上。所以只曰近道。然則近道之道字。非大學之道乎。朱夫子解率性之道字曰道猶路也。指人之所共由者而言也。大學之道。非人之所共由者乎。或問又曰格物者適道之始。思欲格物則固已近道矣。格物非大學之道乎。愚未見道之異也。

虗靈云云。

栗谷曰靈者心之知處。雖未感物而靈固自若。不可曰心之感。尤翁曰朱子明言虗靈自是本體。而盧氏乃謂靈者心之感。旣曰感則是已發也用也。盖虛是能受底。靈是能感底。而盧氏直以靈爲感。故栗谷非之。觀此二說。可知盧說之非矣。

一本萬殊。後更思之。栗谷駁之之說誠好矣。未見其未安也。

曰虗靈二字。乍看盧氏之說似有理。故前者以分寂感。不以爲非矣。今奉辯諭。乃知栗尤兩賢之不取。此亦孤陋之致。可愧可愧。

所處而安云云。

所處而安。是謂身之安。不必看作知之安。已覺所問之差。而但下示所謂安慮得屬行者恐可疑。夫安雖云身之安。而其屬知則固自若。此一節盖知爲之主。故定靜安慮。固當以一知字串之。志有定向。非志能自有定向。非知則不能定也。心不妄動。亦非知則不能也。所處而安。亦是知之效也。定靜安。是物未來之前。慮是物來而方商量詳審。未及於行者也。此四者當屬乎知。至於得字。始施於行而得其所止。故乃屬行。盖定是志之定。靜是心之靜。安是身之安。慮是事之慮。自志而心身事。自有大小淺深。至爲精密。而其屬乎知則一也。未知如何。

曰以章句觀之。則所處而安。以身言之。似屬於行。處事精詳。以事言之。亦似屬行。故前者以安慮謂之屬行。今見來卞。又以小註中事未來事方來等說觀之。則來說所謂皆屬乎知者誠然。古所謂有智無智。豈止三十里云者此也。

傳二章

苟日新之日。謂始自向新之日歟。謂已能盡新之日歟。由前之說。則苟日新之新字。當爲初學工夫。而至下新字。方可言極至之效。由後之說。則苟日新之新字。當作十分新看。而下二新字。特言其繼續之功也。鄙意則前說似勝。未知如何。

苟日新之日。前說近是。小註朱子曰首句是爲學入頭處。誠能日新。則下兩句工夫。方能接續做去。此非始自向新之日歟。

作新民之新。與經文新民之新似同義。而朱子之必釋以民之自新者。抑有何意歟。

民之同有善心者。觀上之所爲而有以興起而能自新。則朱子之釋以民之自新者可知矣。

傳三章

沒世。或謂先王旣沒於世。或云先王之世已沒。前說以人世之義看。後說以世代之義看。後說似勝。未知如何。又或云沒世指民而言。盖民沒齒不忘云爾。恐非是。

章勾曰旣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小註朱子曰沒世而人不能忘。如堯舜文武之德。萬世尊仰之。所謂愈久而不忘。與萬世尊仰者。此皆言世代之久。後說得之。至於沒世指民之說。可謂無據。

傳六章

或問自欺。是一人之心。欺之者何物。見欺者何物。愚答曰欺之者意也。見欺者心也。又問何謂欺之。何謂見欺。愚答曰知爲善當十分。去惡當十分者本心也。而意不能十分爲善十分去惡。則是爲欺本心也。旣欲如此。又不如此。則是以我欺我。故曰自欺也。又問誠如子之言。則知爲善去惡之當十分者。然後方有自欺之資。若元不知爲善去惡之當十分者。則便著自欺不得。然則自欺猶可語之於爲善之人。而不可語之於爲不善之人也。愚答曰不然。以第二節觀之。夫小人之平居爲不善者。及其見君子。無不欲揜其不善。則雖爲不善。而未嘗不粗知善之當爲惡之當去也。才欲揜之。便是自欺。但自欺有精底粗底。夫爲善去惡。雖已至九分地頭。而猶有一分未盡。卽未免一分自欺。是則君子隱然心術之微而自欺之精者也。至於陰爲不善而陽欲揜之者。是小人顯然詐僞之著而自欺之粗者也。此雖有懸然不同。若存留一分自欺之微而不卽决去。則終必至於小人之爲不善矣。此第二節所以極言自欺之病。而使人欲深懼而警察之也。又問凡人之所謂欺者。盖指掩覆而秘諱之也。然則爲善去惡。未能十分盡。而苟且掩覆。有若能盡者然。此之謂自欺耶。愚答曰是固欺也。而特言其自欺之病耳。夫爲善去惡未能十分處。便是自欺地頭。何必更待苟且掩覆。然後謂之自欺也耶。

自欺之義甚精。最難曉解。愚嘗謂八九分善念中。或有一二分惡念偸起。則這便是爲善去惡之未盡處。這便是自欺地頭。至若存留此惡念。不卽决去。及苟且掩覆者。則只看作自欺之肆矣。偶閱三淵集。得自欺說。始知語類釋自欺。有言容着在這裏。又有言如人爲善。他心下自知有箇不滿處。却不說有不滿處。却遮盖了。硬說我做得是。這便是自欺。觀語類二說。前說則非以惡念起處便爲爲善去惡之未盡處。以已有惡念而不卽决去處。爲爲善去惡之未盡處而爲自欺地頭。後說則以苟且掩覆接人相瞞處。爲自欺地頭。窃念惡念起處與容着在這裏與苟且掩覆此三者。雖相次第而見。非爲別串。而惡念所起。卽容着掩覆之張本。則此處便是爲善去惡之未盡處。何更待容着掩覆然後。爲爲善去惡之未盡處乎。如是思之。不能無疑於語類二說。而後更思之。章句曰自欺云者。知爲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夫旣曰去惡。則是謂已有可去之惡。而能决去與不能决去。爲此心誠不誠之機而自欺之關頭。若元無惡念。則是元無可去者。何論其去之之實與不實哉。以此觀之。雖或有惡念起時而隨卽决去。則這便是誠意。這便是無自欺也。若不能决去。容着在這裏。則此處始爲爲善去惡之未盡處。這便是自欺地頭。此語類前說所以不言惡念起處。而必言其不能决去處者耶。至若後說則似特言自欺之病耳。未知如何。

自欺之說。極爲要切。固非淺陋所可容議。而但曰欺之者意也。見欺者心也。此必有所見而言也。於鄙意不能無疑。意卽心之所發也。心卽意之本體也。心意雖有體用之分。固無彼我之別。欲爲善而不能十分爲善。欲去惡而不能十分去惡者。此乃以心欺心。自我欺我。豈有欺之見欺。有若二人耶。愚未曉然。回示如何。

閒居一節。此謂誠於中形於外。觀此謂二字。分明是承上言惡一邊。而人多以誠字屬惡不得。此雖若可疑。而朱子旣曰小人閒居爲不善。是誠心爲不善。則誠字屬惡。亦已曉釋矣。雙峯所謂兼善惡說。恐可疑。

朱子曰誠於中形於外。那箇形色氣貌之見於外者。决不能欺人。祇自欺而已。新安陳氏又曰誠於中形於外。是惡之實中形外者。所謂誠於中者。分明說惡一邊。而饒氏之兼善惡說者可疑。誠如賢者之言。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承上節如見其肺肝言。似亦指惡一邊。而章句釋以善惡之不可掩者何也。

講義釋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之義曰。隱微之間。實有不善。則人皆知之。如十目之所同視。十手之所同指。無不見之。甚可畏也。繼而曰隱微之間。實無不善。則其形於外也亦然。此兼善惡而言之也。章勾所謂善惡之不可掩者如此云者可知也。以此觀之。則上文所謂誠於中者。饒氏以爲兼善惡說。不無所據。未知如何。

傳七章

章勾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栗谷以或字爲疑。以爲欲動情勝。則其用必失其正。有何或之可言哉。以此刪去或字於聖學輯要。而尤翁解之曰自致知誠意之後。工夫漸密。故於此承之以或字。盖此實因致知誠意而言。如有如此者。則或有如此之意云爾。鄙意則栗谷之刪去或字。恐未免太遽。而尤翁之所以解之者。又似不親切。夫或字非謂欲動情勝後或正或不正也。直承上文心之用不能無一勾說來。盖謂四者皆人心之所固有。本非不正而如此則或失其正云爾。有何可疑。而至若謂之承致知誠意而出則不亦遠乎。兩賢之意。終未得曉然。未知如何。

兩賢之意。不敢輕議。賢者之言。亦甚有理。而更有一說。敢此贅陳。章句所謂一有之一字。卽或字之意也。與下或字相應。有之二字。卽滯固之意也。事已過而滯固於心者也。事至而隨應。物去而不留然後。心可得正。而如遇可喜底事則旣喜而又留滯於心。見可怒底事則旣怒而更滯固於心。則心何以得正乎。一或滯固而不察。則其心亦或不能不失其正云矣。愚見如此。未知如何。

小註雲峯胡氏曰心之體無不正。所謂正心者。正其心之用也。在正其心此正字。是說正之之工夫。不得其正此正字。是說心之體。鄙意雲峯所論。恐未曉然。夫心之體。雖曰本正。而仍其用之不正而不能存其正。則正其用。又所以正其體。恐不必以正心之心爲專言用。而至於不得其正。章勾旣曰其用之所行。不能不失其正。則又何言軆耶。未知如何。

來說誠然。

傳九章

此章起頭。又別下必先二字。窃聞陶翁以爲自誠意至修身。明明德之事已畢。而齊家卽新民之始也。故以必先二字。緊重下語。以示要治人者先自近治。又聞權陽村以爲承經文結語而分厚薄也。或疑兩說不同。而鄙意則經文厚薄一節。亦以新民而始。故特言之。則兩賢之言。實相發而不相妨。未知如何。

必先二字。將言治國之道。故云必先齊其家。陶翁之說。可謂切至。

傳十章

旣曰老老。則似當曰幼幼。而必曰恤孤者何也。且旣曰孤。則孤非吾之幼。而指天下無父之幼可知。但不背。謂不負其上歟。謂不負其孤歟。

孤者幼而無父之稱也。無父之孤。尤爲可矜。故謂之恤孤。雖非己之子。而一家豈無無父之孤耶。不背。謂不背上之所爲而不背其孤。未知如何。

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其口出。謂好人之善言。不啻若出於我口者耶。抑謂見人之彦聖。中心好之。不但好之於口語之間者耶。如前之說。則於彦聖二字不屬。如後之說。則於若一字又不屬。未知當如何看耶。

後說近是。書秦誓註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之。或曰心之所好。甚於口之所言也。其小註又曰心之好。不啻如口之稱。口之稱美有限。心之好慕無窮。又曰於人之彦聖則好彼之德。誠發於心。而在心之好。有甚於在口之好也。觀此可知其義耳。

補其闕略云云。

所證通旨之說。不啻明的。始覺前見之乖謬。顧此未嘗知通旨之爲何書。自愧孤陋。其書未知出於何世何賢耶。幸望俯示也。

大學通旨。皇明洪武時人蔣文質所著。文質字彬夫。號蒼巖遯叟。永嘉人。王瑞稱之曰先生資禀英邁。聞道甚早。其授受旣有源委。而一時麗澤相資者。率多不世之才。故咸有著述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