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亭遺稿/卷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龜亭遺稿
卷上
作者:南在
1869年
卷下

[编辑]

寄吉冶隱再○癸未[编辑]

鳳巖處士吉先生。曩在庚辰秋。以太常博士徵召。先生恥事二姓。堅臥不起。州官督令就道愈嚴。勢迫如京。上表陳情。上嘉其節義。遣還鄕閭。余入州。乃聞遭母喪廬墓側。奉詩先候起居云。

高麗五百獨先生。一代功名豈足榮。凜凜淸風吹六合。朝鮮億載永嘉聲。

其二[编辑]

天縱宣尼畏後生。道肥身瘦德尊榮。離倫獨立淸標迥。遠播佳名樹敎聲。

其三[编辑]

阿世悠悠半此生。乘時僥倖可誇榮。一身軒冕須臾事。鳳水冷冷萬古聲。

寄冶隱[编辑]

掛冠有高士。避世吉先生。寂寞平時事。流傳千古名。烏山入簾碧。鳳氷繞階淸。霜露春秋節。悠然不盡情。

謝監司南龜庵送酒冶隱[编辑]

五湖仙藥到柴荊。顚倒開緘手自傾。病骨勝酣回壯骨。衰情得醉返風情。家貧野蔬盛三豆。市遠村醪奠一甁。欲謝却嫌無謝地。但將蠅手祝遐齡。蔬恐作䔩

贈都巡問察理使呂樗谷稱○甲申[编辑]

北極天維遠。雙城地勢雄。俗號難卽化。仁德可移風。荒服懷綏內。頑民節制中。區區笑諸將。功業敢爭同。

送人[编辑]

鵬擊靑雲萬里餘。翰林豪氣孰肩諸。月峯如得新詩句。莫惜松窓咫尺書。

廣州淸風樓。次權槐亭韻。樓在客館東北。牧使洪錫構府今移山城。樓址在廢治。[编辑]

自憐阿睹已飛花。尙且逢場發興多。可笑此翁徒矍鑠。百端無計住韶華。

泗川臥龍山陵華峯[编辑]

臥龍山在南海陬。王子當年作遠遊。古塚漸平荒草合。寒鴉啼送夕陽愁。

星州東軒。次前朝都觀察使王公韻。[编辑]

萬事年年鬢雪加。韶華正似隙駒過。百花軒上重遊日。金井秋桐意緖多。

其二[编辑]

花開花落鬢霜加。百歲春光一鳥過。此日此軒還寂寞。滿園疏木夕陽多。

靈山喜雨亭[编辑]

種桑栽竹自成村。老樹疏陰掩掩一作壓縣門。來往十年頭白盡。山靈應有北山文。

坡州題詠[编辑]

小郡經營要路中。新京西畔舊京東。

淳昌題詠[编辑]

尖峯圍四面。一澗向東流。

[编辑]

劾藝文提學李崇仁疏己巳冬右司議時。與諫官具成佑,吳思忠,沈仁鳳,李堂聯名。[编辑]

伏以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此天下古今之常典也。苟爲臣子而不孝不敬。罪莫大焉。臣等竊惟李崇仁性稟奸貪。言行邪佞。才無經國。慮不及遠。但以文墨末藝。出身盜名。久居樞要。往者仁任用事。旣爲黨比。堅味盜國。又爲腹心。頗張威福。恣行不法。父母之喪未滿三年。不得掌試。國家之制也。而崇仁散騎常侍當母憂。求爲監試之官。而不可以朝服試之。故以常侍高官。降求上護軍以掌其試。且母死纔踰百日。啗肉自若。以毀人紀。是不孝也。比來上國以群兇貪饕。絶我國矣。而群凶伏誅。聖上中興。侍中李穡以天下名望。力疾入朝。而崇仁從行。不改本心。身親買賣。有同商賈。以浼我侍中之行。而使中國之人。唾我三韓士大夫之面。雖詩成七步。口誦堯舜之言。曾犬豕之不若。眞所謂小人儒也。豈可以爲侍讀。而置諸左右乎。至于近日。肆其姦謀。誣陷宗親。欲破父子兄弟夫婦之倫。情見辭窮。違命隱匿。殿下以侍讀之故。命赦勿問。又命宣麻。優禮待之。而崇仁不知天地包容之恩。遲留旬月。不卽進謝。其無上毀禮之意甚矣。其爲不敬。孰大於此。敗常亂俗。帝王之所不容宥。願令憲司按罪痛理。遠竄四裔。以懲不孝不敬與夫辱國之罪。以正人倫。以勵士節。王下疏于憲府。令究問。是夜憲司使臺卒守崇仁家。崇仁穴墻逃流京山府。

上時務疏王申九月大司憲時[编辑]

伏以臣等猥以庸愚。承乏憲司。安敢默然以負殿下願治之心。謹以管見。條列以聞。

一西北。國之藩屛。故於平壤置十翼。安州置十翼。義州置四翼。爲之擇人。每置千戶一人。使之揀士卒備器械。無事則歸農。有事則出擊。近來爲千戶者。率不擇人。例皆貪汚。不思職事。侵逼軍士。役使如奴隷。有女者勒令爲妾。恣行一己之欲。以致軍人各戶逃散越境。願擇有武才廉幹者定爲千戶。訓鍊士卒。修治器械。敢有如前作弊。守令傳報監司。痛行禁斷。

一前朝之季。下令各道。鍊鐵作兵器久矣。聞西北面鍊鐵倍產。而軍器之數不加多。願令評議使司移文都巡問使。每季月呈報。考其一月所鍊鐵物。所作軍器之數。申聞勸懲。

一古者。已嫁者父母歿。則無歸寧之義。其謹嚴如此。前朝之季。風俗頹敗。士大夫之妻趨謁權門。恬不爲愧。識者恥之。願自今文武兩班之婦女。除父母親兄弟姊妹親伯叔舅姨外。不許相往。以定風俗。

一三代以降。斯道不明。及經秦火。人心益晦。至漢明帝時。佛氏之敎始入中國。楚王英最先好之。卒被丹陽之死。梁武帝最篤信。未免臺城之餓。佛圖澄不能存趙。鳩摩羅什不能存秦。指空不能存元。未聞歷代人君敬其敎而能享其福者也。以我東方言之。新羅惑於浮屠。竭其財力。塔廟半於閭閻。遂至於亡。高麗毅王飯僧三萬。月至佛寺十餘所。卒有臨川之禍。恭愍王歲開文殊會。以普虛,懶翁爲師。普虛,懶翁皆有舍利。無救於亡。由是觀之。佛氏報應之說。不足信明矣。伏惟殿下慕佛氏淸淨寡欲。則以先王恭默無爲爲法。效佛氏慈悲不殺。則以先王克寬克仁好生之德爲念。畏佛氏報應之說。則以賞善罰惡。罪疑惟輕。功疑惟重爲範。如是則非獨生民蒙其澤。天地鬼神亦且陰佑之矣。

一治田者必去草。作室者必固基。爲國家者當除患於未然。而垂祚永世也。頃者前朝之裔。分置江華,巨濟。然猶有雜處州縣者。萬一有無賴之徒以王氏藉口而爲亂者。則非所以保全也。願皆江華,巨濟。預爲之防。

一躬行儉約。致治之本。茅茨土階。堯之儉也。菲衣惡食。禹之儉也。爲天下國家者以唐堯夏禹爲法。則何患乎不治。願令有司掌諸倉穀。量其一年出納之數。以節其用。金銀又非本國所出。無使妄費。

一中官閹豎。守門灑掃乃其職也。秦漢以來。宦寺之患。載在典籍。昭然可見。或便佞以惑主。蒙蔽以誤國。禍亂之作。誠不可殫記。殿下以天錫勇智之性。撥亂反正之才。博觀經史。其制御閹豎。必知其道。然不立法於始。後日之弊。不期而生矣。願殿下擇其勤謹幼弱者。分爲二番。每番各五十人。定其額數。授之以守門掃除之役。其餘老奸者。一皆放之。毋使近侍。一近君子遠小人。此人主之至德也。君子在側。則仁義之說。道德之言。常接乎耳。薰陶漸染。日進乎聖明。小人在側。則卑辭甘言之請。有時而得行。邪媚詭詐之謀。有時而得成。日就乎掩晦。此古今治亂興亡之幾也。願殿下日接群賢。議論治道。無使群小婦女得以日近。

一宮中執役之人。古有定額。前朝之季。不限其數。費廩太多。弊尙未革。願各殿執役之人。量宜定數外。皆許歸農。以省其費。

一鬼神之道。福善禍淫。人不修德。瀆祭何益。古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祖禰。各以所當祭者而祭之。豈有不自爲善。專事鬼神以獲其福之理乎。願自今除祀典所載理合祭者外。其他淫祀。一切禁斷。以爲常典。違者痛理。

一內帑出納。古者凡有內用。上命內謁。傳於承旨。承旨更啓上前署下玉牌。是其制也。前朝之季。內謁直下玉牌。而承旨不知。豈無詐冒之弊哉。願自今凡內用。承旨親稟。下都評議使司。以革前日之弊。一國之所重。在於戎事。握兵發兵。各有其職。古之制也。近者各道節度使直牒州府郡縣。其騎船軍陸守軍與夫雜凡供役者。盡令抄出赴京。倘有倭寇猝至。誰能禦之。願令諸道節度使呈報都評議使司。取旨行移。方許徵發。其直牒抄出。一皆禁斷。違者令本府糾理。

世系[编辑]

公姓南氏。諱在。宜寧人。遠祖諱敏。以唐按廉使當新羅景德王一云聖德王時。卜居于寧海府英陽縣。封英毅公。仍爲本貫。後有諱倜。及第。諱翼。檢校太子詹事。封英陽君。諱謙。一云讓衛尉注簿,令同正。生五子。皆登第。諱淑孫。檢校禮賓卿。諱之卓。卓一云倬及第。諱奕。一云奭禮卿。諱鎭勇。大將軍。俱顯于麗朝。

高祖諱君甫。通憲大夫樞密院直副使。葬宜寧。仍移籍。

曾祖諱益胝。承奉郞豐儲倉副使。贈▣▣▣▣▣

祖天老。奉順大夫知靈光郡事。贈門下省侍中。

考諱乙蕃。翊戴補祚贊化功臣。特進輔國崇祿大夫門下省侍中宜寧府院君。贈諡敬烈公。

外祖崔茳。參議。本慶州。

公前配卞韓國大夫人坡平尹氏。判三司事坡平君靖厚公虎女。守太尉文肅公瓘之十代孫女也。後配淑安宅主南陽洪氏。觀察使彝女。二子皆尹夫人出。

年譜[编辑]

辛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麗朝忠定王三年公生于開城府大平館東小洞私第。

壬辰恭愍王元年

甲午。弟誾生。

庚子。公十歲。

戊申皇明太祖洪武元年

庚戌。公二十歲。

辛亥

三月。以成均生員參進士試。

六月二十六日。親臨殿試。中同進士第五人。賜及第。知貢擧。政堂文學李穡。同知貢擧。評理田祿生。

乙卯辛禑元年

庚申。公三十歲。

拜閤門祇候。

丙寅。

拜全羅道按廉使。春夏番

丁卯

戊辰辛昌元年

九月。拜右司議大夫。

己巳恭讓王元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拜判典校寺事兼司憲府執義。

庚午。公四十歲。

正月。奉命鞫邊安烈于漢陽府。

初。辛禑之廢也。領三司事金佇欲謀迎辛禑。事覺繫獄。言與安烈等共謀爲內應。郞舍尹紹宗等上疏請下安烈。明正典刑。王命削其職流漢陽。大司憲成石磷上疏請誅安烈。王下紹宗等疏於憲司曰。就貶所更勿鞫誅之。憲司夜遣錄事孫元湜。移牒漢陽府尹金伯興誅安烈。都評議使司啓曰。大臣不可不問其故便置極刑。王命公及左司議吳思忠往鞫之。行至碧蹄驛遇元湜。只誅安烈而還。邊安烈傳

二月。奉命鞫李琳于全州。鞫琳子貴生于忠州。

初。金佇邊安烈之獄起。辭連琳及貴生。流遠地。其後安烈之誅也。曰。謀迎辛禑。豈獨我歟。亦有所言。金伯興不問。命吏出外斬之。尹紹宗等言。自古亂臣賊子。未有無黨而敢爲惡者。安烈腹心部將通山君李乙珍必與其謀。不可不問。王命憲官鞫乙珍于淸州。辭連琳及貴生。乃遣公及左獻納咸傅霖。鞫琳于全州地及貴生于忠州。其後諫官尹紹宗等上疏曰。今見執義南在及獻納咸傅霖等同鞫李貴生獄辭。云去歲十月。禹仁烈先到邊安烈家。貴生隨父琳繼至。安烈謂琳曰。今李乙珍,李庚道,郭忠輔等害侍中李我太祖舊諱。然後仁烈與王安德,禹洪壽等往驪興迎辛禑。計已定矣。仁烈不言微笑。其情固當鞫問。貴生之言明白。與臣等所論奏金佇之言。如出一口。請明正典刑。不許。李琳傳。琳卽辛禑謹妃之父也。

三月。請寢長湍幸行。不從。

丙子。王將幸長湍。公與諫官李舒諫止之。王不聽。己卯。遂次禮成江。觀戰艦習火戰。庚辰還宮。高麗史

四月九日。壬寅錄威化島回軍功。

敎曰。僞主辛禑恣行不道。乃與崔瑩欲犯遼陽。將使國家得罪天朝。社稷存亡。間不容髮。守侍中李我太祖舊諱與前侍中曹敏修。首倡大義。諭諸將定策回軍以安社稷。其同心協力者。侍中沈德符,鷹揚上護軍南誾等四十五人。皆賜功臣。故領三司事邊安烈等七人。雖已身死。功不可忘。禮曹判書尹紹宗,判典校寺事南在等於回軍之際。以社稷大計。援古贊計。亦可嘉也。褒賞之典。有司擧行。高麗史

閏四月八日庚午。辭職。

以前月諫長湍之幸。不得其言。辭職。高麗史

九日辛未。左遷拜鐵原府使。

十六日戊寅。刑曹判書韓尙質等。以左遷請寢事上疏。

尙質等以爲今臺省以言貶外。請授京官以開言路。王不聽。高麗史

十月十日。拜楊廣道廉問計定使。

辛未

壬申本朝太祖大王元年

四月一日壬子。因諫官疏削職流遠地。五日召還。

左常侍金震陽,右常侍李擴,右司議李來,左獻納李敢,右獻納權弘,左正言柳泝。論三司左使趙浚,前政堂文學鄭道傳,前密直副使南誾,前判書尹紹宗,前判事南在,淸州牧使趙璞等曰。鄭道傳起身賤地。竊位堂司。欲掩賤根。謀去本主。無由獨擧。織成萋菲之罪。連坐衆多之人。趙浚於一二卿相間。偶起讎嫌。與道傳同心。相扇變亂。賣美權勢。誘脅諸人。於是患失乾沒之輩。希旨生事之徒響應而作。其中南在,南誾爲扇亂之羽翼。尹紹宗,趙璞爲造言之喉舌。唱和而起。廣張罪網。施刑於不可刑之人。求罪於本無罪之地。衆心危懼。咸怨咨嗟。一以傷天地生物之和。二以傷殿下好生之德。歲庚午。淸州大水。辛未。城市乘桴。天災荐至。年穀不登。豈非所召也。又臣等聞誾嘗陳言曰。殿下內多慾而外施仁義。此言何謂也。且誾於國家。別無殊功。驟登台府。殿下之賜大矣。乃希合浚,道傳之意。曾無感恩知足之心。敢發輕辱不敬之言。所以激上意而逞其欲也。其用意如此。誠可畏哉。蓋此人輩厥罪惟均。殿下若因循不斷。不惟天怒人怨。恐有不及之後悔也。臣等本非故欲害人者也。但以公義如此。事勢如此。故不敢不請。伏望殿下收浚,誾,在,紹宗,璞等職牒功券。鞫問其罪。明正典刑。垂戒後來。疏上。留中不下。震陽等牒憲司。發史卒守浚,誾家。明日。伏閤更請。王召侍中沈德符,鄭夢周議。遂依申流浚,道傳遠地。削在,誾,紹宗,璞職。亦流遠地。大司憲姜淮伯,執義鄭煕,掌令金畝,徐甄,持平李作,李申疏請浚等罪。並劾判典校寺事吳思忠與紹宗同。乞並究理。命削職流遠地。震陽等言。古人曰。去草不去根。終當後生。去惡不去根。其惡長。浚,道傳。惡之根也在,紹宗,誾,璞。養其根而滋蔓者也。請將浚等並置極刑。王命移流道傳于光州。浚于泥山。在,誾,璞,紹宗,思忠皆聚水原。遣巡衛府千戶金龜聯,刑曹正郞李蟠與楊廣道觀察使姜隱同鞫。未行。我太祖大王自海州輿疾夜還于邸。鄭夢周,李穡,禹玄寶以謂若劾浚,在,誾置極刑。則璞,紹宗,思忠輩。不足制也。陰誘臺諫。連日交章。伏閤廷爭。請誅浚,道傳。王命先鞫誾等諸人。辭連道傳。然後可並鞫之。及夢周誅。我定宗啓曰。若不問夢周之黨。請罪臣等。王不得已下臺諫于巡軍。且曰。流之於外可矣。不必問也。翌日。兩府詣闕請鞫。命判三司事裴克廉,門下評理金湊同,巡軍提調金士衡等治之。震陽曰。鄭夢周,李穡,禹玄寶使李崇仁,李種學,趙瑚。謂臣等曰。門下侍中李我太祖舊諱恃功專擅。今墜馬病篤。宜先翦羽翼趙浚等。然後可圖也。於是囚崇仁,瑚,種學與其弟種善,夢周弟禮曹判書過,司宰令蹈及其黨鄭寓,李堂鞫之。皆服。乃召浚還。在,思忠並復職。宥道傳,誾,紹宗。流震陽,擴,來,敢,弘,煕,畝,甄,作,申,崇仁,瑚,種學,種善,寓,過,蹈,堂于遠地。玄寶孫成範,淮伯弟淮季。皆王愛壻。故玄寶之黨及淮伯皆不坐。泝亦以病免。我太祖麾下尹虎,柳曼殊,黃希碩等上書請治夢周之黨。王從之。奪震陽,擴,崇仁,瑚,種學,種善告身。其後臺諫交章請究問震陽等情狀以正其罪。王命更勿鞫訊。但據前日獄辭。分其輕重以聞。於是。杖震陽一百流遠地。金震陽傳按龍飛御天歌。侍中鄭夢周忌我太祖威德日盛。中外歸心。與其黨同謀。欲危太祖。太祖以世子奭朝見而還。出迎于黃州。遂畋于海州。墜馬。夢周聞之有喜色。嗾臺諫曰。李諱今墜馬病篤。宜先翦羽翼趙浚等。然後乃可圖也。乃劾三司左使趙浚,前政堂文學鄭道傳,前密直副使南誾,前禮曹判書尹紹宗,前判典校寺事南在,淸州牧使趙璞。王下其書都堂。夢周從中扇之。將浚等六人並流遠地。分遣其黨巡軍千戶金龜聯,刑曹正郞李蟠等。就貶所鞫間。將殺之。時太宗廬于齊陵之側。聞太祖墜馬而還。又聞夢周欲以太祖入京之日爲亂。乃馳迎于道。至碧瀾渡。告以夢周之謀。太祖力疾通宵而行。未明入京。夢周嗾省憲交章請誅浚,道傳等。太祖曰。如此誣枉。不可不辨。將造朝而病不能起。遣定宗及判懿德府事李和,前密直副使李濟,知密直司事黃希碩,禮曹判書趙珪等詣闕啓曰。今省憲論浚於立殿下之際有立他之議。而臣沮之。浚之所議者何人。聞臣沮之之言者伊誰。請召浚等。與臺諫明辨是非。往復再三。王不聽。讒構愈急。禍且不測。太宗密請殺夢周。太祖曰。死生有命。但當順受而已。終不聽。命太宗速還。終汝大事。太宗不得已至崇敎里舊邸。憂虞未決。俄有叩門聲。急出視之。乃廣興倉使鄭擢。極言生民利害決於斯時。而群小之構亂如彼。公何去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太宗卽還太祖邸。謂和,定宗及濟日。父公不聽吾言。然夢周不可不殺。我當任其咎。和,定宗及濟許諾。召麾下土判典客寺事趙英珪等曰。李氏之忠於王室。國人所知。今爲夢周所陷。加以惡名。其無一人爲李氏效力者耶。英珪曰。願盡力。太宗使英珪,海州牧使趙英茂,中郞將高呂,判軍器寺事李敷。入都評議使司擊夢周。忽有辟除之聲。出視之則夢周到門矣。以太祖庶兄元桂之壻司宰副令卞仲良洩其謀。夢周知之。欲觀變故。托以問疾而來也。太祖待夢周如初。和白太宗曰。誅夢周此其時矣。公怒可畏。奈何。太宗曰。機不可失。命英珪至定宗邸取劍要於路邊。敷,呂等隨之。時前判開城府事柳源死。夢周過弔其家遲留。故英珪等得備兵器以候之。夢周至。英珪馳擊不中。夢周顧叱。策馬而走。英珪馳及擊馬首。夢周墜而走。呂等斬之。太宗入告。太祖大驚而興。震怒曰。吾家素以忠孝聞。汝等擅殺大臣。國人以我爲不知乎。予欲仰藥而死也。太宗日。夢周等將陷我家。豈合坐而待亡。明日。太祖遣希碩啓王曰。夢周等黨比罪人。陰誘臺諫。誣陷忠良。今已伏罪。請召浚,誾等與臺諫辨明。王曰。吾將出臺諫于外。時太祖因怒病劇。至不能言。太宗與諸叔兄議。遣定宗啓曰。若不問夢周之黨。請罪臣等。王不得已乃下臺諫于巡軍獄。命判三司事裴克廉等鞫之。並杖流遠地。

六月十九日。拜密直司左副代言。

七月十七日丙申。我太祖大王卽位。

二十八日丁未。拜中樞院學士兼司憲府大司憲。封宜城君。

敎書曰。中樞院學士南在等。識天命之去就。察人心之向背。以民社大義。決意定策。推戴寡躬。共成大業。其功甚大云云。宗孫磐所錄

八月二十日己巳。策純忠奮義同德佐命開國功臣一等第十四人。

上曰。中樞院學士南在等。在前朝政亂之時。注意寡躬。以至今日。固守不變。其功可賞。次賜功臣之號。其褒賞之典。令有司擧行。命功臣都監立碑以紀其功。建長生殿在北部通明坊以圖其形。錫土田臧獲。嫡長世襲。不失其祿。子孫雖有罪犯。宥及永世。載諸信書以賜之。世乘命功臣以下。龍飛御天歌註。

祇受賜名。

公初諱謙。麗季極亂。聖祖將興。公志存經濟。契合風雲。及乎禪代之際。有辭功避賞之意。隱於宜山。不知所之。太祖旣受命。思公功大。物色求得之。賜名曰在。蓋喜其無恙尙在也。初字未詳。而賜名後自字敬之。蓋敬君賜之意也。

九月。上時務疏。

十一日己丑。啓請宅主毋令給祿。

啓曰。祿者古先哲王所以養士大夫之供職事者也。今功臣之母及妻封宅主者亦許食祿。殿下待功臣之意則厚矣。然一家之內。並受天祿。不合於義。乞上女公主王子翁主外。宅主毋令給祿。國初。王子之妻封翁主。雖非王子之妻。亦或封翁主。上曰。開國功臣父母妻。旣於錄券封爵。有爵無祿可乎。龍飛御天歌註

以大護軍李扶,奉常少卿許晐。請鞫問事上疏。

扶,晐有不遜語。公上疏曰。自古帝王之興。惟天所命。不關世類。今殿下以寬仁大度。當王氏衰亂之季。天命乃歸。群臣推戴。奄卽大寶。今李扶,許晐等不思殿下再造之恩。鼓煽妖言。以惑衆心。宜令有司鞫問治罪。國朝寶鑑

癸酉

正月十六日壬戌。入侍極陳佛氏之弊。

六月。差奏聞使。

將行。上遣公弟將軍贄賜衣酒。

九月。回自京師。

帝厚待之。且命之曰。爾國使臣行李往來。道遠費煩。自今三年一朝。金石一班

甲戌

三月丙戌。拜參贊門下府事。

六月。差陳奏副使。

皇朝以本國表辭帝以本國遣人至遼東。齎布帛金銀。假以行禮誘邊將。又遣人說誘女眞。潛渡鴨綠江等事。下手詔責之。上表辨明。其略曰。至若行禮於遼東。是亦景仰於上國。當使价往來之際。有賓主交接之儀。在禮則然。於誘何敢。其有女眞隷于東寧。旣皆作軍而當差。安有遣人而說誘。但遼東都司起取脫歡不花之時。其管下人民或有不卽隨行者。由彼安土。非臣勒留。無所供於我邦。各自守其舊業。鄭道傳之辭也。倨傲。大怒。命遼東毋納朝鮮之使。使臣至遼東。不得入而還者凡五輩。已而帝遣使諭上送親男。時太宗爲靖安君。上曰。天子若有所問。非汝莫能對。太宗對曰。臣爲宗社大計。豈能辭避。上涕出曰。萬里之路。能無恙而還乎。朝臣皆爲太宗難之。公曰。靖安君有萬里之行。吾輩高枕死於此可乎。乃自請往。遂命太宗。與趙胖及公奉表如京師。

十二月。復命。

帝引見再三。優禮遣還。時本國與大國通信不久。道路艱阻。公經草澤之中。歷燕齊至南京數萬餘里。而坐轎中手布算。度前幾里有山有川。無不洞然。華人莫不異之。國朝寶鑑及龍飛御天歌。時本國以下。家乘。

乙亥

二月。丁敬烈公憂。

七月朔王辰。特命引見于便殿。勸以薑桂之滋。二十二日癸丑。錄回軍功臣三等。賜田地三十結。

王旨曰。前朝高麗之季。僞主辛禑頑凶狂悖。乃與其臣崔瑩。謀攻遼陽。督責諸將。將渡鴨江。時予爲左軍都統使。諭諸將以謂以小國犯天子之境。於義不順。況得罪天朝。則東方之民殆無類矣。諸將悉能明曉逆順。當時師若渡江。東民安得安堵至今。惟爾諸將。聽寡人之言。仗義還師。以安東方。肆予寡躬。得有今日。若論其功。宜在旌賞。中樞院學士南在等二人。雖不預師行。其於還京。社稷大計擬議之際。援古贊計。可依三等功臣崔鄲之例。褒賞之典。有司擧行。錄券

丙子

十二月三日丁亥。起復。拜藝文館,春秋館太學士。五道都兵馬使。征一歧對馬島。

公與都統處置使金士衡啓行。上出南門外餞之。各賜毛冠甲胄弓矢敎書。都堂餞於漢江。東國文獻備考

丁丑

正月。班師。

三月。服闋。

戊寅惠帝建文元年。

拜政堂文學。

八月二十八日己巳。弟誾被禍。

時公奉命禱祀于松岳。弟誾與鄭道傳之謀。聞變自還。謁于諸王子。有欲並罪者。太宗曰。在素不與誾同心。不可連及。其歸我第。戊寅記事

十月。放于宜寧縣。

初。太宗欲全公命。置于第。母夫人謂死於誾亂。哭之甚。公拔鬚送之。母夫人曰。不死矣。事定。見母夫人于果川田莊。仍留止。及聞治誾黨與。公懼。微服避之。大將軍馬天牧。逢諸完山路上。拘置其官。來告於朝。有是命。誾性豪邁無檢束。自幼好奇計。開國之際。功在上列。然以不學無識。贊成康氏奪嫡之計。遂與道傳等圖擅國柄。欲去宗室。卒及於禍。年四十五。戊寅記事

特命召還。

祇受宅基賜給。

上定鼎之時。命術者擇基。賜公家基漢城府南小門洞。公別構一堂于宅之西南隅。揭號曰翠微。以詩酒自娛。寔終南山之未及上處也。宅邊有一巖。其狀類龜。公因自號曰龜亭。龜亭或稱龜庵。一作巖遺址今尙存。南小門。卽京城東南隅光煕門坊。卽明哲坊。有翠微堂遺址及池井。

己卯定宗大王元年

庚辰。公五十歲。

正月。啓請冊儲。

太宗平定鄭道傳之亂。時人皆欲請於太祖以爲世子。太宗固讓。請以定廟爲世子。定廟曰。當初建議開國。至於今日之事。皆是靖安之功。我不可爲世子。太宗讓益固。定廟曰。然則我有以處之。至時。公於闕庭大言曰。卽今當令靖安君爲世子。玆事不可緩也。太宗聞而責之。及朴苞之亂。參贊門下府事河崙啓曰。若無靖安君。大事不成。亦安有今日乎。且以昨日之事蓋指公闕庭之請也觀之。天意人心。亦可知矣。請早定位號。定廟曰。卿等之言甚善。遂冊爲世子。蓋定策太宗。皆公與河崙之力也。龍飛御天歌註及東閣雜記

辛巳太宗大王元年

拜判中樞院事

拜世子書筵官

上卽位之初。首降德音。以定東宮之位。置書筵官。以公及門下左侍中趙浚,簽書中樞院事鄭摠。其學業皆可以備勸講之任。命爲師傅賓客。朝鮮經國大典。鄭道傳撰。

兼監倉安集轉運勸農管學事提調刑獄兵馬公事。

壬午成祖永樂元年癸未

六月。拜慶尙道都觀察使黜陟使。

十月三十日甲戌。上時務疏。

公條陳時務。其一道內防禦之虛疏。以壯勇之皆侍衛于京故也。請除之以充船軍。其一陸輸之弊。民皆苦之。請依舊漕運。其一倉庫田租。自納米以來。民困於轉輸。且此道納布易。納米難。請依舊收布。政府啓聞。除侍衛五百人。

閏十一月。宣醞于任所。

公因禁令斷酒。而勤於職事。上慮其生病。宣內醞于任所。仍命自今服藥用酒。東國文獻備考

甲申。

遞歸。

三月。拜開城府留後。

五月乙亥。拜議政府贊成事。

七月二十五日甲子。漢陽毋岳相宮都。幸行扈駕。

十月二十日戊子。遭劾。特命視事。

臺諫,刑曹劾公守直。以爲李居易之黨也。己丑。上召三省掌務李致,正郞趙末生,正言卓愼等敎曰。劾贊成事南在守直何也。仍下三省掌務于巡禁司鞫問。公詣闕謝恩。上命公視事。公使朴錫命啓曰。初。臣爲慶尙道都觀察使。見代而來。李居易至臣家饋酒食。仍曰。吾與汝弟。交則甚厚。今汝弟死矣。吾欲待汝如汝弟。汝亦待我如▣弟也。臣聞其言。跪而對曰。令公毋忘我也。我亦不忘令公也。爲是臣亦一往其家而已。若居易宿於臣家。臣宿於居易家。則居易大臣也。臣亦宰相也。二家伴人僕從。豈不知之。戊寅年臣得罪之時。居易欲加死刑於臣。臣至今未忘。豈與居易爲黨乎。且在漢京。殿下爲靖安君。臣進見。乃許坐於西廳。臣曰。朝鮮基業。畢竟歸于公家。當其時。戮力輔佐矣。殿下聞而墮淚。傳于錫命曰。卿雖不爲如此之言。予豈不知乎。卿其勿疑。公拜謝而退。世乘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拜大司憲。

啓請執義權遇等就職。

時浚慕華樓南池。功久未就。司憲府劾提調官朴子靑。上怒。召責持平崔自海勒歸其家。執義權遇等皆待罪。公啓日。臺諫。人主之耳目也。言雖不中。亦不加罪者。所以開言路廣視聽爲萬世計也。子靑被劾事不足論。設若奸臣用權。事關大體。而臺諫緘默不言。則非細故也。上卽命遇等就職。國朝寶鑑

八月十八日。因政府疏。駁遞大司憲。

己丑

庚寅。公六十歲。

辛卯

十月二十一日。錄佐命原從功臣一等。賜田地三十結奴婢三十口。

王旨曰。南在等三十八員。爰自潛邸。夙夜翊衛。服勞不怠。式至今休。其勞可賞。南在等歲在甲戌。又從寡躬。入覲天庭。勤勞跋涉。其功可賞。子孫蔭職。宥及後世。錄券

壬辰

十月。拜議政府右政丞。

癸巳

甲午

三月九日。親試取鄭麟趾等三十三人。

公以監春秋館事掌會試。策天人相感之道於慶會樓下。取新生員鄭麟趾,趙瑞康等。上曰權蹈,成漑,李賀,李隨。皆朝士也。而無中試者。可見掌試之公也。

四月。改官制。仍拜判議政府事。

承命修高麗史。

改官制。仍拜左議政。封宜寧府院君。

乙未。

孫睴尙貞善公主。

上敎大臣曰。予有一女年尙幼。然及國家無事。欲令適人。廣求士族家。已得議郞南景文之子。凡爲駙馬者。不患貧賤。若門閥子孫。習於驕奢。鮮有不敗者。此兒雖議政之孫。議政已老。其父早世。鞠於寡毋。端不驕逸。故今已選定。以其無驕逸之習也。國朝寶鑑○議郞卽龜亭長子。駙馬卽宜山尉暉。暉孫怡枉被誅。後絶嗣。

五月。因緩治閔無悔獄。遭劾免。

獻宗廟酌獻禮議。

禮曹上儀註。上下詢。公曰。孔子稱宗廟之禮。煩則怠。簡則慢。不煩不簡。乃可久行。東國文獻備考

九月二十一日。拜修文殿大提學。

丙申

三月二十五日。拜領議政。

親試取鄭之澹等九人。重試金赭等五人。

十月。辭免。

丁酉

戊戌世宗大王元年

己亥。

孫簡中生員試。

十二月十四日甲申。公卒于京城明哲坊第。壽六十九。

訃聞。停朝市。致賻米豆七十石紙二百卷。官庇葬事。

特命撤肉膳。

時兩宮上王世宗行幸在外。爲撤肉膳。群臣以山嵐瘴氣可畏。請勿減肉。上曰。君聞大臣卒減膳。雖無古制。臣爲君喪三年。君爲臣三日去肉膳。不亦可乎。仍命立大臣喪三日減膳之法。

十五日。上王遣宰臣尹淮賜祭。

十九日。親臨弔祭。贈諡忠景公。

上備法駕。率百官幸公第賜祭。上不及其門六七步許下馬入幄次。公孫智伏道左以迎。命智奠爵。典祀少尹金尙直讀敎祭文訖。上還駕。智伏道左哀哭。上軾而過。

庚子

二月。以一等禮葬于楊州注谷戌坐辰向之原。庚兌龍艮。得木丙破。

初。太祖之定鼎漢陽也。親卜仙寢於健元陵。以陵外佛巖山注洞卽花蝶洞。俗稱注乙谷。之原賜公。爲日後陪葬之地。且賜旁近田土臧獲。使傳之永世。爲守塚戶。故先葬敬烈公而繼葬公焉。

辛丑

十一月戊辰。特命廟庭配享。

太上王與領議政柳廷顯及李原,卞季良,許稠,趙末生,李之剛,李陽德,金益精等置酒。敎曰。高麗太祖配享功臣凡六。今我太祖配享惟四人耳。議其有功者加配享何如。開國之時功之大小。予盡知之。戊辰。又敎金益精曰。李濟,南在,南誾等倡義開國。皆當配享太廟。然在之配享與否。令禮官議于三議政以聞。在若不宜配太祖。則當配於予矣。廷顯等皆無異議。

壬寅

正月五日癸亥。遣使賜祭。

上朝新宮。遣使賜祭于公及弟宜城君誾。諭以將配食太祖廟庭。諡誾剛武。

九日。親行宗廟春享大祭。躋配于太祖廟庭。

壬申純祖大王十二年

九月十五日。遣楊根郡守鄭度采賜祭于墓所。

遺事[编辑]

公歷事太祖恭靖太宗世宗四朝二十八年。位至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筵,春秋館,書雲觀事。修文殿大提學,世子師。策純忠奮義佐命開國功臣。封宜寧府院君。家譜○宜寧或作宜山,宜城。佐命今作同德。

南在。誾之兄。開國功臣。官至議政。封宜山府院君。諡忠景。輿地勝覽。宜寧人物條。

公豁達多大略。外似不檢。內實明察。文章平正淸麗。詳明算法。自中國初來。人莫有能解者。公卽究得之。世謂南算。公五代孫永興公行狀。公六代孫別坐彥紀所撰。

先龜亭公好酒多大略。然謹言語。未嘗少失。好與客着棋。終日不倦。客問其故。答曰。生人有氣。必有言語。有言語則不及朝廷者鮮矣。終日着棋。可以避言諱也。人服其謹愼。

先龜亭公持心大謹。不檢形外。一日。着國家所禁衣服朝於闕。有人諫於家曰。大臣亦爲禁服耶。龜亭瞿然呼婢曰。我朝會時服何衣耶。人服其雅量宏遠。不審衣服。以上。秋江冷話。○秋江名孝溫。公五代孫。故稱先。冷話其所著小記。

南政承在罷相。養閒於墨寺洞本第。日以棋局爲事。有墨寺長老屢造焉。相與圍棋。而長老陽不勝。公大喜。旣脫其衣。又脫其冠。至於中裙則長老不敢脫。哀懇再三然後免。日暮而長老還寺。則公使婢子三三人持米豆饌物以遺之。由是長老無日不脫衣。而所得日增。公亦不知也。有閔姓朝官往謁。公亦與之對棋。閔臨局。爭道不遜。至以手犯公頂。公不悅曰。此客氣豪。得志則得志。不得志則不得志也。靑坡劇談

公之親筆着押。載於公之季氏宜城君誾遺子孫書末端。其書書之素絹。末曰。證保同生兄開國功臣南着押。

公慶尙道宜寧人。少登第。通古達今。歷敭臺省。出入中外。有經濟之才。及革代之際。翊戴之謀多出於公。甲戌間。上王以世子人朝。公從行。一時偕行宰相頗不恭。獨公禮敬。逮至戊寅。其弟誾與鄭道傳,沈老生謀去諸嫡。上王以公不與謀。置諸私第。事定。免死流之。上王日。南在與其弟不好。人所共知。必無與知之理。後復召還。累官至領議政。就封府院君。上王以耆舊。特加禮貌。年六十九卒。其孫暉尙上王第四女貞善公主。其少也家貧。一奴一馬以祗候。九年不遷。史臣所錄

公第在終南之巓。別構一堂于宅西南隅而揭號曰翠微。前鑿蓮池。池邊有一鴨脚樹。甚高大。鬱爲禁中之所指點。列聖憑望。認以爲某家樹也。至宣廟己丑年間。樹忽枯死。宣廟遣中使就視焉。國朝名臣錄太祖旣定健元陵之後。與公憩于前嶺。命名曰忘憂里。以其下民田特賜公。以爲守塚之戶。又賜以副用之地。以寓萬歲後陪葬之意也。

附錄[编辑]

開國功臣軸[编辑]

回軍原從功臣軸[编辑]

洪武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二日。左承旨李懃次知口傳王旨。前朝高麗之季。僞主辛禑頑凶狂悖。迺與其臣崔瑩。謀攻打遼陽。督責諸將。將渡鴨綠。時予爲左軍都統使。諭諸將以謂以小國犯天子之境。於義不順。況得罪天朝。則東方之人殆無類矣。諸將悉能明曉逆順。當時師若渡江。東民安得安堵至今。惟爾諸將聽寡人之言。仗義還師。以安東人。肆予寡躬得有今日若論其功。宜在旌賞。靑城伯沈德符,判中樞院事南誾等十四人。克定大策。諭衆回軍。可爲一等功臣。前判慈惠府事慶補等十五人。亦知大義。參謀與議。可爲二等功臣。前判慈惠府事崔鄲,前開城尹南成理等二十四人。亦識利害。順從無違。可爲三等功臣。中樞院學士南在,兵曹典書尹紹宗等二人。雖不預師行。其還於京。社稷大計擬議之際。援古贊計。可依三等功臣崔鄲之例。卒侍中曹敏修,故判三司事尹虎等四人。一等功臣沈德符之例。故三司左使趙仁璧等四人。二等功臣慶補之例。故判慈惠府事安慶等三人。三等功臣崔鄲之例。爲等褒賞之典。有司擧行。以王旨內事意。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初七日。右承旨,翊戴開國功臣,通政大夫,經筵參贊官,寶文閣直學士,知製敎,知戶曹事臣閔汝翼伏奉王旨。依申敎各等功臣田地一等八十結。二等五十結。三等三十結賞給。爾錄券施行。軸在南成理孫璹家

佐命原從功臣軸[编辑]

永樂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知申事金汝知敬奉王旨。南在等三十八員爰自潛邸。夙夜翊衛。服勞不怠。式至今休。其勞可賞。南在等歲在甲戌。又從寡躬入覲天庭。勤勞跋涉。其功可賞。南在等一等田地三十結奴婢三口。王旨內功勞可賞。原從功臣稱下紀功。子孫蔭職。宥及後世。勳府謄錄

賜祭文世宗己亥十二月十五日。上王命宰臣尹淮齎來。[编辑]

死生修短之理。蓋因天命之自然。哀榮贈恤之恩。實是國家之常典。矧於股肱之老。盍致禮數之隆。惟卿性資英豪。識見高邁。學致多聞之富。慶鍾積善之餘。識天命之去留。察人心之向背。當麗季魚爛之際。値我家龍興之時。佐太祖以憂勞。拯生民於塗炭。仗義決策。贊成創業之宏規。應天順人。允叶開國之上策。振烏府之紀綱。姦回悉皆膽落。司銀臺之喉舌。敷奏不爲面從。名望重於朝廷。風聲肅於中外。曩予朝覲之日。乃爲副貳之官。不憚跋涉之勤勞。與同甘苦於蚤夜。逮當纂承之後。益申弼亮之功。以身係其安危。與國同其休戚。好善惡惡。足爲戒於後人。尊主庇民。誠無怪於前哲。年彌高而氣彌壯。位愈高而心愈謙。方期頤養而居閒。共享昇平之有永。何知一疾之作。遽爲九泉之遊。興言及此。慟悼無已。於戲。惟卿所守。不隨死生而存亡。若有可疑。於何顧問而裁斷。聊伸恤典。少慰英靈。

親臨弔祭文世宗己亥十二月十九日[编辑]

蓋聞元首股肱。一體同心。是以君之於臣。生則加爵祿之榮。死則擧弔恤之典。此古今之通義。國家之恒規。惟卿廊廟偉資。山河秀氣。有貫穿百家之學。有酬酢萬變之才。剖竹分魚而歌騰五袴。登車攬轡而詠彼甘棠。獻善宣美。政膺喉舌之司。激濁揚淸。獨聳烏臺之望。以至領袖巖廊。調和鼎鼐。踐履中外。聲名藉甚。昔在麗季。政散民離。天命民心。歸于一德。卿乃炳其幾微。翊戴聖祖。以開億萬年無疆之洪祚。當我上王入覲天庭。陪從跋涉。捍禦艱難。逮至踐阼。裨益弘多。在予沖人。如卿之老。尤爲氷鑑藥石。今焉已矣。何以爲心。矧卿於寡人有舊恩之好。卿之孫則有連姻之慶。謂將儀表百僚。弼亮四海。而天不憖遺。遽停相杵。可謂痛哉。爰命有司。謹治喪事。今將菲薄。來奠素帷。於戲。休戚之心。永肩於終始。哀榮之禮。當極於存亡。

墓所賜祭文純祖壬申九月。楊根郡守鄭度采齎來。[编辑]

書稱紀蹟。禮揭司勳。儘玆開創。崇報當先。聖祖龍興。粵在壬申。啓我洪基。賴此良臣。良臣伊誰。翼翼忠景。炳幾決策。首贊邦命。性姿英豪。識見高邁。際會風雲。經綸草昧。間世之才。爲時而出。學富多聞。智周庶物。山河秀氣。廊廟偉器。旣倡大義。遂佐晟治。望重烏臺。形圖麟閣。藩臬銓部。文苑鼎席。主遇雖隆。善居功名。陪葬仙寢。腏食廟庭。四朝元老。功莫與儔。奕世簪纓。家國同休。餘四百載。是歲重回。眇予寡人。眷焉興懷。孟秋南殿。有儼晬容。昭薦精禋。虔罄微悰。股肱一體。念切報功。伻官致酹。庶感予衷。

行狀十一代孫磐撰[编辑]

惟我鼻祖英毅公。姓南諱敏。受籍英陽之後。歷羅麗簪組相承。有及第諱倜。英陽君諱翼皆顯。至府君高祖諱君甫。樞密直副使。葬宜寧。仍移籍。曾祖諱益胝。豐儲副使。祖諱天老。靈光郡事。贈門下侍中。祖妣咸陽朴氏。中郞將諱琮女。考諱乙蕃。特進門下侍中。贈諡敬烈公。妣鷄林崔氏。參議諱茳女。民部議郞諱伯倫孫女。文昌侯致遠之後。府君於敬烈。爲長男也。府君生於忠定王辛卯。中恭愍王辛亥同進士出身第五。逮恭讓王時。諫官金震陽論流府君及府君之季誾,趙浚,鄭道傳,尹紹宗,趙璞等。蓋有推戴我太祖之意故也。及太祖受命。以府君拜中樞院學士兼司憲府大司憲。下敎曰。中樞院學士南在。識天命之去就。察人心之向背。以民社大義。決意定策。推戴寡躬。共成大業。其功甚大。策開國勳一等。歷官楊廣道廉問計定使,慶尙道都觀察黜陟使,春秋館太學士兼五道都兵馬使,議政府贊成事。嘗避官遯于野。太祖思公甚。至物色求之。賜名在。蓋府君初名謙。而喜其無恙尙在也。府君乃字以敬之。亦出敬君賜之義也。府君懲前朝壞壞亂之弊。急新政先務之要。條上十一事。二年癸酉。府君以奏聞使出疆。上特遣府君之弟將軍。贄賜以衣酒。三年甲戌。高皇帝以本國表辭倨傲。命遼東毋納朝鮮之使。使臣至遼。不得人而還者五輩。而已遣使諭以送親男。時太宗爲靖安君。上謂太宗曰。天子若有所問。非汝莫能對。太宗對曰。臣爲宗社大計。豈敢辭避。上揮涕曰。汝體質羸瘦。萬里之行。能無恙乎。是行也。朝臣皆爲太宗危之。府君奮然曰。靖安君有萬里之行。吾輩安枕死於此乎。仍自請往。上遂命府君及趙胖與之偕行。行中諸人或有失禮於侍御之節者。惟府君執禮盡敬。及如京。帝引見再三。優禮遣還。太祖益禮重焉。先是。算法自中國初來。人莫有能解者。府君究得之如神。人謂府君南算。及奉表赴京。坐轎中布算。度前幾里有山幾里有水。歷歷皆驗。華人莫不驚異之。四年乙亥正月。府君遭敬烈公喪。七月壬辰。上特命召對于便殿。憫其羸毀。勉以從權。五年丙子十二月。以征倭事承命起復。由藝文春秋館太學士爲都兵馬使。從都統使金士衡發五道兵擊一歧對馬島。將行。上親餞于南門外。賜以冠劍弓矢。六年丁丑正月。班師。七年戊寅。府君以政堂文學奉命致祭于松岳。聞弟誾與芳碩之亂。坐法還謁于諸王子。有欲並害府君者。太宗欲全之。下敎曰。素不與誾同心。不可連及。其還我第。時府君之母夫人在果州田莊。謂府君亦死於亂。日夜號慟。意在必死。府君拔其鬚送之。母夫人始知府君得全矣。事定。放于宜寧。未幾。上王曰。南在必無與知之理。特命召還。庚辰正月甲午。定宗卽位。府君首建早定儲嗣之議。河崙等仍請曰。天意人心可知。請定位號。定宗曰善。遂定靖安君爲儲。定策之功。公實伯焉。太宗卽位之初。選書筵官。以府君學業可以備勸講之任。特拜師傅。三年癸未十月甲戌。府君以慶尙道都觀察使疏陳弊瘼。請壯邊圉復漕運及除米納布等事。皆蒙採施。至今賴之。閏月壬戌。上聞府君因禁斷酒。慮其勤於事而致某病。特賜宮醞于任所。仍令服藥用酒。府君嘗與吉冶隱再相善。中間出處雖異。而心常景慕。及受嶺節。遂造其廬。爲詩而褒其節。營廟而成其志。四年甲申五月乙亥。拜議政府贊成事。七月甲子。上幸毋岳。相宮都之地。府君亦從焉。十月戊子。臺諫劾府君以居易之黨。上素知府君之冤。下三省官于巡禁司鞫詰之。因命府君出視事。府君詣闕謝恩。具陳所懷。上至墮淚而敎之曰。卿之心事。予豈不知乎。府君拜謝而退。八年戊子。浚慕華館南池。功久不就。憲府劾提調官朴子靑等。上召責持平崔自海。勒歸其家。執義權遇等待罪。府君時以大司憲進諫曰。臺諫。人主之耳目也。言雖不中。亦不加罪者。所以開言路廣視聽爲萬世計也。子靑被責。固不足論。設若奸臣弄權。事關大體。臺諫含默不言。非細虞也。上卽命遇等就職。十四年甲午。府君以判府事擢拜右議政。封宜寧府院君。同年陞左。以監春秋掌會試。取生員趙瑞康等三十三人。上曰。權蹈,成漑,李賀,李隨皆朝士。而無中試者。可見掌試之公也。上命府君及河崙改修高麗史。上曰。恭愍王以下事多不實。宜更竄之。十五年乙未。解相。以勳封兼修文殿大提學,世子傅。是時上爲貴主擇駙馬。定于府君之孫宜山君暉。語于大臣曰。凡爲駙馬者。習於驕奢。尠有不敗。今此選定。端爲其家之儉約。此可見府君儉德之素著也。十六年丙申。拜領議政。世宗元年己亥十二月十四日。卒于第。享年六十九。停朝市致賻賵。同月己丑。上備法駕。率百官幸公第。賜祭弔孤。官庇葬事。贈諡忠景。危身奉上曰忠。由義而濟曰景。上王又遣尹淮齎敎賜祭。四年壬寅春正月癸亥。遣使賜祭于家廟。九日丁卯。配享太祖廟庭。葬于敬烈公墓前辰向之原。蓋國初園陵之副用也。太祖特命賜公。以寓陪葬之意。封墓用馬鬣之制。而不用莎臺。只豎短表刻兩行曰。開國功臣議政府領議政忠景公南在之墓十七字。碑前設石床。床前立長明臺。臺之左右。立石人一雙。大小體樣與敬烈公墓前設稍大。而極草草。殆不如近世士庶墓前設。尤可見遺訓昭儉之德也。前夫人卞韓國大夫人坡平尹氏。坡平君諱虎女。先府君卒。葬于松都東大門外天壽院洞田齋宮里負子之原。諱日五月二十八日也。生二男。長兵曹議郞。贈領議政府事諱景文。次景武。議郞娶溫陽方恂女。生三男。長左議政諱智。次直提學簡。次宜山君暉。尙太宗第四女貞善公主。後夫人淑安宅主南陽洪氏。觀察使諱彝女也。府君嘗卜居于漢師南小門洞城底。蓋國初定都時上命堪輿家。擇而賜者也。於其宅南。別構一堂。揭號曰翠微。此寔爲終南之山腰而名之也。每於公退之暇。輒與客着棋終日。或問其故。答曰。生人有氣。必有言語。有語而不及朝廷鮮矣。終日着棋。所以避言諱也。人服其謹愼。府君以英豪之姿。高邁之識。通今達古。燭微炳幾。妙歲登第。遭遇盛際。倡義決策。克成洪業。盡言革弊。載贊新化。勤護聖躬。盡節於萬里之行。遠避政權。脫危於兩家之亂。其碩德雅望豐功盛烈。足以銘彝鼎而被絃歌。是宜恩眷閱三朝而彌隆。福慶緜屢世而益熾。雖郭汾陽之苗裔蕃衍。李平章之奕世通顯。猶未足以並其美而將其武。嗚呼盛哉。嗚呼休哉。

神道碑銘並序○十代孫九萬撰[编辑]

維我南氏自英毅公諱敏籍英陽以來。簪紳相承。至高麗中葉。有樞密院直副使諱君甫。移貫宜寧。是生豐儲倉副使諱益胝。是生靈光郡事諱天老。是生檢校門下侍中敬烈公諱乙蕃。敬烈之配鷄林崔氏。參議諱茳之女。是生公四世祖考及妣也。公以忠定王三年辛卯歲生。初諱謙。歲辛亥。李穡知貢擧。公中同進士第五。歷職無可攷。時當麗季極亂。聖祖將興。公志存經濟。契合風雲。及乎禪代之際。有辭功遜賞之意。遯于荒墅。太祖旣受命。思公甚。物色求得。賜名曰在。蓋喜其尙在也。公自字以敬之。蓋敬君賜之意也。策開國勳一等第十三。拜中樞院學士兼司憲府大司憲。封宜城君。疏陳創業初急先務十一事。二年六月。差奏聞使將赴京。上遣公弟將軍贄賜衣酒。九月。回自京師。啓曰。帝厚待之。且命曰。爾國使臣道遠煩費。自今三年一朝。三年甲戌。帝以本國表辭倨傲有嘖言。太宗以靖安君自請使行。擧朝皆危之。公日。靖安君有此行。吾輩安枕死於此乎。亦自請以副价行。行中諸人或有不敬盡於侍御。獨公執禮甚恭。及如京事解。帝優禮遣還。四年乙亥正月。遭敬烈公憂。七月。上引見于便殿。勸以薑桂之滋。五年丙子十二月。以藝文館春秋館太學士。爲都兵馬使。從都統處置使金士衡。征一歧對馬島。上出南門外餞之。都堂餞于漢江。翌年正月。還師。七年戊寅。以政堂文學。奉命致祭于松岳。聞芳碩之亂作。弟誾爲罪首。還謁于諸王子。有欲並害公者。太宗曰。某素不與誾同心。不可連坐。其歸我第。及事定。宥放于外。俄召還。庚辰正月。定宗卽位。公於闕庭大言曰。卽今當立靖安君爲儲嗣。不可緩也。河崙因公言上言于定宗曰。天意人心可知。請早定位號。上許之。太宗定策之功。公實首發。曁太宗卽位。首置世子書筵官。以趙浚及公與鄭摠學業可備勸講。命爲從官。品拜師傅賓客之職。三年癸未。拜慶尙道都觀察使。條陳時務報政府。政府啓聞許施。上聞公因禁令斷酒。而勤於職事。慮或生病。十二月。賜宮醞任所。仍命自今服藥用酒。而四年甲申五月。拜議政府贊成事。十月。臺諫刑曹以李居易之黨劾公。上下三省官于巡禁司鞫問。命公視事。公詣闕謝恩。且陳昔者效力危難之事。上曰。卿雖不言。予豈不知。卿其勿疑。八年戊子。持平崔自海論事忤旨。勒歸其家。執義權遇等待罪。公以大司憲言于上曰。臺諫。人主耳目。言雖不中。亦不可加罪者。所以開言路廣視聽爲萬世計。上卽命自海等就職。十四年甲午。拜右議政。宜寧府院君。以監春秋館事掌試取士。上曰。權蹈,成槪,李賀,李隨皆朝士也。無中試者。可見掌試之公。上命河崙及公改修高麗史曰。恭愍王以下事多不實。宜更竄之。同年。陞拜左議政。十五年乙未。解相職。以勳兼修文殿大提學世子傅。十六年丙申。拜領議政。而已免。世宗元年己亥十二月十四日。以勳封。卒于第。停朝市。致賻賵庇葬具。太常議諡曰忠景。上備法駕。率百官幸公第。賜祭弔孤。其祭文略曰。惟卿廊廟偉姿。山河秀氣。有貫穿百家之學。有酬酢萬變之才。翊戴聖祖。開億萬年無疆之洪休。當我上王入覲天庭。陪從跋涉。捍禦艱難。逮至踐阼。裨益弘多。在予沖人。尤爲藥石。矧卿於寡人有舊恩之好。卿之孫則有連姻之慶。謂將儀表百僚。弼亮四海。今其已矣。何以爲心。上王遣宰臣尹淮賚敎賜祭。其文略曰。惟卿性姿英豪。識見高邁。仗義決策。密定創業之宏規。應天順人。協贊開國之偉績。曩予朝覲之日。乃爲副貳之官。不憚跋踄之勤勞。實同甘苦於蚤夜。逮當纂承之後。益申弼亮之功。何知一病之作。遽爲九原之逝。興言及此。慟悼無已。太祖之定鼎漢陽也。親卜仙寢於健元陵。以陵外佛巖山下注洞之原賜公。爲日後陪葬之地。且賜其近田民。使傳之永世。爲守塚戶。故先葬敬烈公。繼葬公焉。公之舊宅。漢師南部明哲坊第二里城底。亦國初定都時。術者以上命擇基賜之者也。公別構一堂于宅之西南隅。揭號曰翠微。寔終南山之未及上處也。宅邊有一巖。其狀類龜。公因自號龜亭。而亭或作巖。巖或作庵。公豁達多大略。外似不檢。內實明察。文章平正淸麗。尙論者以經濟之器曠達奧雅之目歸之。旁通算術。究前人所未解。世謂之南算。四年壬寅。以上王命。追配太祖廟庭。遣使賜祭。配食如禮。健元陵碑陰刻。書功臣四十人。而公居第十四。其後獻陵碑陰。亦刻功臣三十九人。而公居第十三。配卞韓國大夫人坡平尹氏。高麗侍中瓘之後。判三司事坡平君靖厚公虎之女。先公卒。葬于長湍地松都天壽院後。後配淑安宅主南陽洪氏。觀察使彝之女。葬地闕未聞。尹夫人育二男。長景文。兵曹議郞。次景武。議郞三男。長左議政智。次直提學簡。次宜山君暉。尙太宗女貞善公主。公以間世之才。妙年發軔。經綸草昧。晚歲持衡。保佑盈盛。其謨猷籌策。軒天地懸日月。必有不勝僂指而數者。然今年代旣遠。家乘多佚。至若金櫃石室之莊。又非外人所可窺。玆用搜輯稗史斷簡之餘。掇拾子孫口語之傳。略成文字如此。嗚呼。此何足以光于前而垂于後也。雖然。當時紀實之語。猶幸有獻英二廟致祭之文。公之盛德大業。此亦可得其梗槪。又何恨也。昔漢得天下定宗廟。陳平之功居多。而自傷其多陰謀曰。吾世卽廢。終不能復起。宋之諸功臣如曹翰者。及其身死。子孫有行乞。而曹彬獨以厚德遺後。奕世通顯。若公則諸孫及公時已貴盛。而下世今三百年。苗裔蕃衍。愈久而未艾。此又曹氏之所未及。噫。欲知水源。當觀於其流。欲知木本。當觀於其葉。今欲考公之德。可懲者在此。烏足問紀事之詳略也。銘曰:

天命神武。拯濟荒屯。締搆之功。必藉良臣。麗運欲訖。聖神勃興。奇才異人。如響斯應。惟時協策。曰有忠景。勳則開國。位則議政。旣贊其創。且佐其治。蕭法曹守。兼而有之。歷事四朝。鐫功二陵。陪葬寢園。配食廟庭。顯顯令德。受祿于天。生榮死哀。其孰與肩。又有賢孫。黃閣繼登。餘慶之遠。及于雲仍。俾爾熾昌。惟公是庇。式至于今。宜念所自。眷慕流風。年已三百。墓道無樹。裔人之責。玆綴遺事。繼之以詩。刻石視後。永永無期。

墓表十五代孫公轍撰[编辑]

世宗元年己亥十二月十四日。純忠奮義同德開國功臣,議政府領議政,世子師,宜寧府院君南公以疾卒。上備法駕率百官幸其第。弔祭致賵賻庀葬。太上王又遣宰臣尹淮賜祭。以不卽見公爲恨。於是太常議諡曰忠景。公諱謙。後改爲在。字敬之。自號龜亭居士。以高麗忠定王三年辛卯生。少卓犖。好學有文。李穡知貢擧。公中同進士第五。歷職無攷。時辛氏政亂。我太祖大王慨然有應天濟屯之志。公往附之。太祖嘗待以故人之禮。所與謀劃者不可勝計。而事皆秘。已而太祖自威化回軍。公與趙浚,李之蘭等奉太祖受禪于壽昌宮。及封功臣。公惶恐遯于野。太祖使人物色得之。遂賜今名。蓋喜其尙在也。策開國勳一等。賜鐵券。拜中樞院學士。陞司憲府大司憲。上嘗宴功臣于新宮。命伶人歌文德曲。諭曰。寡人之得至此。卿等之功也。公退而上疏。論創業先務十一事。皆蒙嘉納。二年癸酉。差奏聞使如京師。上遣公弟贄賜衣酒。旣至。天子厚遇之。且命自今三年一朝。甲戌。天子怒本國表辭慢甚。下詔責之。朝廷洶懼。將遣靖安君爲使以辨之。公曰。靖安君有此行。吾輩豈可坐而死於此乎。自請爲副。在途執禮益恭。靖安由是愈賢公。事解還朝。居無何。遭父憂。七月。上引見臥內。勸以薑桂之滋。丙子。拜藝文館春秋館太學士。十二月。以都兵馬使往征一歧對馬等島。上出南門外餞之。旣至。與都統處置使金士衡大破賊奴。賊遠遁。翌年正月。班師。上又召見慰諭。戊寅。遷政堂文學。庚辰。定宗卽位。將賀。百官在位。公乃大言於衆曰。靖安君卽先王親子。且有勳勞。今宜定爲儲嗣。不可緩也。大臣河崙言於定宗曰。南某之言如此。天意人心可知。請早定位號。定宗許之。遂策靖安君爲王世弟。公與有力焉。太宗元年。置世子書筵官。以公與鄭摠學術醇正。可備勸講。特授世子師傅。又移賓客。三年癸未。出爲慶尙道觀察使。四年。拜議政府贊成事。會臺諫以公黨李居易劾之。上怒。下巡禁司鞫問。命公視事。公入見上謝恩。仍涕泣陳昔日效力危難之際。上曰。卿雖不言。予已知之。卿其勿疑。甲午。擢爲議政府右議政。宜寧府院君。監春秋館書雲觀事。承命改修高麗史。公位宰相二十年。持心公平。避遠權勢。不可干以非義。見人主有過。必盡言不諱。上亦改容受之。嘗考試殿中。上諱筵臣曰。權蹈,成槪,李賀,李隨皆朝士也。無中試者。可見掌試之公。持平崔自海等論事忤旨。勒歸其家。公言臺諫人主之耳目。言雖不中。當優容之。不宜加罪以塞一世之言路。上立命自海等就職。其見敬信如此。同年。陞左議政。兼修文殿大提學。丙申。拜領議政。未幾免。家居四年而卒。享年六十九。葬于楊州賜洞之原。初太祖旣定壽陵。以近陵一麓賜公陪葬。故里人名之曰賜洞。後配享太祖廟庭。公狀貌秀偉。胸中豁達有大略。自下僚起佐眞主。經綸草昧。酬酢萬變。常見人所不見。處功名如寒士。當國家危疑之際。小心謹愼。不罹於禍災。至今稱爲賢相國。文章淸麗平正。尤明於算法。其法傳于世。人謂之南公算。公世爲宜寧人。考諱乙蕃。檢校門下侍中。諡敬烈。妣鷄林崔氏。譜系具著碑誌中。公娶坡平尹氏。封卞韓國夫人。再娶南陽洪氏。封淑安宅主。二男。景文。兵曹議郞。景武。議郞三男。智。左議政。簡。直提學。暉。尙貞善公主。封宜山尉。內外雲仍。今多顯達世其家。

忠景,忠簡兩先祖官敎跋十代孫九萬撰[编辑]

右十代祖考忠景公官敎一道。其文曰王旨。南在爲純忠奮義同德開國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宜寧府院君,修文殿大提學,世子傅者。永樂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寶篆曰朝鮮國王之印。八代祖考忠簡公官敎一道。其文曰敎旨。南智爲大匡輔國崇祿大夫,領中樞院事者。景泰三年十月初一日。寶篆曰施命之寶云。惟我二先祖後孫。方今襲冠紳居京師。無慮數十家。當時舊物。無一傳而守之者。獨此二官敎。乃得於五代祖僉知府君之庶弟致勵之裔孫在德山者。此豈非禮失而求諸野者耶。今此二紙。其爲後孫所貴重。則固不啻拱璧。其於考國家典章。備掌故闕文。亦有賴焉。以言乎紙幅。長不過方尺。厚不過紈素。其視今相臣官敎長幾丈而厚加革者。其侈儉何如也。以言乎字畫。全用行草。而遒逸有法度。非悤悤時所可作。想當時寫此者要不出諸郞吏手。非必以筆名者。猶且如此。一時人文之盛。其視今官曹記注苟簡而陋俗。其工拙何如也。且忠景公勳號。此云純忠奮義同德開國。而勳府之錄。則洪武二十五年壬申七月日。策益安大君芳毅等三十九員開國功臣。或純忠佐命。或奮義佐命。一等十五員中十三人。宜寧府院君南某。階至左議政。諡忠景公。配享太祖廟庭云。太廟配享位版。則太祖室第三位。題以左議政宜寧府院君文景公南某云。宗家不遷之主。則題以純忠奮義佐命開國功臣,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筵,春秋館,書雲觀事。修文殿大提學,世子師,宜寧府院君忠景公云。墓表則刻以開國功臣議政府領議政忠景公南某之墓云。以勳號言之。此官敎有同德二字。而勳府所錄。家廟題主。皆無同德。乃有佐命。其錯一也。以職銜言之。此官敎乃解相而移拜者。議政之爲領爲左無可證。題主墓表皆云領議政。而勳府太廟撮要皆云左議政。其錯二也。以諡號言之。題主墓表勳府撮要皆云忠景公。而惟太廟書以文景公。其錯三也。若公若私今取考者有五。而互相牴牾乃如此。此誠後孫不能修明先德。表章踐歷。使昭在人耳目而然。然國家文獻亦可謂不備之甚矣。在今所徵信。猶幸有此官敎。勳號則當以官敎爲据。職銜與諡號則當以墓表與題主爲信。若勳府太廟之謬誤。似出於屢經兵燹追後記憶之失實。安得一倂論列。上請於朝。有所是正耶。且念朝鮮國王之印。卽大明高皇帝頒賜我太祖開國之初者。繼及累朝。凡於臣僚除拜。皆用此印。當其時專心事大。國無他寶可知。豈意數百載後。乃有天地飜覆之變。不能使我國與此印相終始。於悒何言。昔歐陽公得荒墟斷石之搨本。猶以爲寶重。稱其有補於稽古。況此祖宗盛時之遺文。楮墨之尙完。寶章之煌煌者耶。今之得此。誠是不期之幸。爲後孫者豈不欲十襲而藏。金緘而固之。以爲千萬歲保守計。然而有成則有毀。有得則有失。亦物之常理。夏后之關石和鈞。周家之赤刀大訓。亦未聞傳之至今。況此大夫士家傳之故紙。烏可必其長存於久遠耶。深恐日後櫝破珠亡。並其所載文字而佚焉。故謹此具錄於跋語。且記其有感於古者。庶冀盤盂彝鼎。器雖不存。款識之辭。猶可見於簡策之傳也。

宜春世寶跋十一代孫龍翼撰[编辑]

古人以王家氈,魏公笏爲傳家寶。子孫追遠之誠當如是也。今觀先祖忠景公曁旁祖忠簡公相府告身二道。尤有以起後嗣之感也。夫祖孫作相者蓋寡。而至若祖佐聖祖創大業。孫佑神孫致太平。功德流傳。子支蕃衍。則實是前史所罕有者。況歷年久遠。喬木凋零之後。恩麻二紙飄落所不知。終爲雲仍所得。筆跡寶畫。宛然如昨。則豈非事之尤奇。而有數存於其間耶。藥泉亦繼箕裘之業。先爲跋。又屬龍翼續之。仍送宗孫磐家。使之永世寶藏云爾。

請配享位版改題疏景宗壬寅八月五日○十二代孫就明[编辑]

伏以臣之十二代祖開國功臣領議政忠景公南在。配享太祖廟庭。其爵名諡號墓表。家乘班班俱載。後孫故相臣南九萬曾爲宗廟都提調。奉審時見先祖位版。則書以左議政文景公。以領字爲左忠字爲文。與家乘所載爵諡大有違錯。莫重配享位版。誤書如此。九萬生時以爲累經兵燹之後。或不無訛傳誤書之致也。欲陳疏請改。而事旣重大。且於晚年。在朝日少。有志未遑。久爲諸子孫之恨。九萬自述宜寧府院君官敎題跋。備論考證。今者廟議以九萬先朝宿德名臣。將配享于先大王廟庭。趾美遠祖。其光前榮後之感當如何哉。若於此時。位版誤字不爲改書。則終無正訛之日。其在配享祀文。亦不宜襲訛而仍存。伏乞聖明下臣此疏於該曹。趁卽擧行。千萬幸甚。竊念太廟。關係甚重。爵諡誤書。事體未安。不但爲臣私門之歉恨。故臣近密。不得不冒瀆至此。臣無任戰悸屛營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八月。承旨趙景命持公事入侍時。配亭位版誤書字。分付該曹改題事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