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龜川先生遺稿/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龜川先生遺稿
卷之二
作者:李世弼
卷三

[编辑]

答李同甫喜朝別紙同甫作心經釋疑校本疑義。禀尤齋。使余論之。[编辑]

序摭取。○按釋疑於摭下有젹字。而校本不錄。豈以諺字故耶。考之他處。亦間有用諺釋處。此亦仍存似好。如何。同甫說下同

他處雖有諺釋處。而皆是音與文意之難解者。至於摭字。本非難曉之音。而旣加之石切三字。則諺釋字。不必更存也。

西山讀書記。○西山云云。今於註中無所考。何也。

篁墩以前則心經註。或稱西山讀書記。而篁墩附註程朱說話時。刪去讀書記三字。只存西山耶。

性學。○性學有出處否。豈指言性命之學。或性理之學耶。愚意恐指尊德性之學而言。盖以此書末張小註觀之。可見也。如何。

性命之學。性理之學。尊德性之學。名目雖似各異。細考其義。本非二致也。且末張小註。雖有尊德性云云。程氏之意。未知其必指此而言也。淺見當以性命性理之學見之。而尊德性之性。亦不越乎此也。

寄命于耳目。○校本曰。謂以耳目之欲。爲性命之正。愚意此釋恐未必是篁墩本意。妄見似謂以性命之理。不能實軆於心。而但寄之於耳目之聞見云耳。未知如何。又按先生籤紙。引區區此說曰。此說似勝。

此說誠然。校本有不敢知矣。

程敏政。○校本。號字上添字可勤三字。似當。盖考上下諸處。皆然。

依此添書恐當。

贊。惟理無形。是之謂微。○栗谷先生甞釋道心惟微之微曰。理無聲臭故微。區區甞妄疑。心與理自分道器。而先生說如此。今考此說。恐亦有所本矣。退溪以西山說。爲有漸次脉絡。然恐不如直就道心上釋微字之爲正也。如何如何。

惟理無形。是之謂微。雖似有不分道器之病。眞西山之意。亦不過曰道心發於理。而理無形也。故謂之微。初非只擧理言而不就道心而釋微字也。栗谷之意。未甞不如此。此等處。活看可也。

戒惧止是憂。○今以戒惧以下一一分屬。則窃意戒惧謹獨。當分道心人心。爲克治存養兩目。而存誠上帝屋漏四端字諒。當屬道心。閑邪懲窒四非意必。當屬人心。此則可謂分明。而鷄犬以下至簞食萬鍾。未有曉然者。豈鷄犬簟食。當屬人心。牛羊肩背。當屬道心耶。抑如退溪說。當泛謂之皆致精一於人心道心之事云耶。標題以鷄犬牛羊屬道心。一指簞食屬人心。推以句勢。雖若平順。然詳究其語意。亦未知其必襯。且考林隱心學圖。亦以求放心。置之省察一邊。其以鷄犬屬道心者。尤覺未安。如何如何。且校本從釋疑本說曰。若此推之。此下諸說。無不皆然。愚意濯濯是憂之下。只有一指簞食兩句。今曰諸說。恐非其實。若以大文是憂二字改作必辨。而註中此下之此。改作上。則似無欠闕也。如何如何。

退溪所謂泛謂之皆致精一於人心道心之事云者。恐似得之。標題以鷄犬簞食。分屬人心道心。語意果不襯合。終當以退溪說爲正也。林隱以求放心置之省察一邊者。此不過泛論之意也。以鷄犬屬道心。恐亦未安。如何。

校本大文。雖曰自戒惧止是憂。其註中戒惧存天理。屬道心。謹獨遏人欲。屬人心。此一段則只釋贊中戒惧謹獨一句。故此下諸說云者。卽指閑邪存誠。曰忿曰慾諸句矣。初非謂是憂以下。一指簞食兩句而止也。然則謂之諸說。恐無不可也。

克治存養○校本曰。人心雖非人欲。而易流於人欲。故西山下克治字。按此贊旣曰易流故危。則欲字雖下得重。然亦不害爲人心。克治二字。雖於人心不可用。而然旣以戒惧謹獨兩下說來。則人心雖非人欲。亦不可爲存天理邊工夫。故從其類而屬之於此。仍以克治言之也。論以事理。固亦無害。然以栗谷所論於人心道心說中者觀之。西山之所謂說。旣如下第三板。則安知西山之意果如此耶。且校本於上惟欲易流之下曰以人心爲人欲云。而此又曰云云。無乃上下逕庭耶。亦乞商量。

贊。惟欲易流二字。本非下得重也。飢欲食寒欲衣之欲。聖人所不免。此卽人心。不當衣而欲衣。不當食而欲食。此卽人欲。贊中惟欲易流之欲。卽指人心本軆。見其易流二字則其謂未流之前。可知也。貴說曰。欲字說得重。校本曰。以人心爲人欲云者。恐皆不察西山之本意也。惟欲易流。是爲欲之未流者。此非人心而何。栗谷所論。窃恐亦未詳西山本意也。詳見第三板校本上下云云。果爲逕庭矣。

心學圖○此圖。栗谷所論。固當爲定論。然其以天理人欲。分兩邊工夫爲未安者。無乃太過耶。此則西山於贊中。亦已分克治存養。爲兩下工夫矣。且栗谷於聖學輯要。以正心章屬之省察。而此則以爲正心是行而屬之省察。亦不可曉云。何乃自相矛盾耶。豈此爲初年未定之說故耶。且程氏復心。校本當作大文。而略爲註釋。如上下諸例也。如何如何。

天理人欲。分兩邊工夫。非但贊中爲然。古人亦多如此言者。未知栗谷何以非之耶。且以正心屬之省察。又以正心是行而屬之省察。語意之間。似有爲碍。而皆爲動邊工夫則一也。何必深病耶。涵養故其說如此。聖學輯要。乃大槩此圖工夫之分兩邊。似無不可。而至其工夫次第則終似失序。此則當以栗谷之言爲正耶。

一板。人心道心○按。標題以退溪說爲合於論七情。而不合於論人心道心。區區於此。窃有未能解者。夫問者以舜之先說人心。意或出於氣以成形。理亦賦焉之故。故退溪所答如此。盖謂人於日用間。人心易發。且最先。故先說云。所謂最先者。亦曰比之道心。必先發云耳。今標題所論工夫當先云云。俱未曉見可疑。

標題所論。果有不可知者矣。且雲峰胡氏曰。氣以成形。是之謂人。理亦賦焉。是之謂道。非人無以載此道。故言道心。必先言人心。此與退溪說不同矣。

二板。中庸明善○按。標題曰中庸恐誤。愚意語類旣作又如。此固可從。然上文旣以經中二字。兼庸學言。而此又更說中庸與大學爲對。亦恐不妨也。未知如何。

此則標題說恐當。經中,二字。雖似兼庸學而言。其所謂擇善固執。博學審問。謹思明辨。皆是中庸語。而大學之語。一不及焉。據此經中二字。似專指中庸也。旣曰經中果指中庸。則於此復曰中庸。豈不爲贅文乎。然則似當依語類作又如看也。

三板。西山眞氏曰。仁義禮智之理。皆根於性。○區區窃謂。仁義禮智之理。卽性也。豈有仁義禮智之理。復根於性之理耶。西山此說。毋乃理字或傳本之誤而然耶。且考標題。以栗谷所論西山以人心爲人欲者。謂考之不詳。妄意於此終不能無疑焉。盖贊中旣曰惟欲易流。是之謂危。據此易流二字。則所謂欲者。恐亦非專指人欲。或可輕輕地看過。然猶是下得重。今於此段。又曰克治。又曰不使滋長。又曰物欲退聽。縱使銛鋒悍馬之譬。謂但形容危字。然是數說。恐皆不甚襯切於人心。况滋長二字。本出於中庸遏人欲云云之下。且下二十五板小註西山說。又以克己之己。謂之人心。合前後之論而觀之。其以人心爲人欲也明矣。栗谷所論。恐不可非也。如何如何。

理固性也。似不可復以根爲言。而但有理而後有性。則理根於性者。不甚大害耶。惟欲易流之欲。卽飢欲食。寒欲衣。聖人所當有之欲。而但流則便爲人欲。故惟欲之下。下易流二字。以明其未流前所當有之欲。此正指人心也。何可謂下得重耶。此則不察西山之本意耳。克治二字。當通人心人欲工夫看。不當專以人欲上工夫言之也。懲忿窒慾。四非皆克。固可謂克治矣。使飢欲食寒欲衣之欲。不至於流者。亦豈非克治乎。中庸序曰。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治字之爲人心工夫。此亦可見矣。然則克治二字。於其重處則看得重。而於其輕處則看得輕矣。何可專以治邪思惡念當之耶。况見其不曰用力克治。不使少有。而必曰不使滋長。則其意不過曰聲色臭味之欲。不使之流云耳。初非謂此卽不當有之人欲。治而去之也。物欲退聽。雖指人欲。此則論人心道心後。泛言工效之說話。何可以此以亂其本意耶。且下二十五板小註西山說。果以克己之己。謂之人心。此固可疑。而但孔子之己。比舜之人心。孔子之禮。比舜之道心。孔子之克復。比舜之精一。對言兩下之際。文勢自不得不如此。此盖大綱比說。西山之意。本不以克己必謂之人心。此等處。固當活看。不必拘於文字。以失其正意也。設使此段果指人欲。上文所謂不使滋長一句。詳味其義。則非指人欲。極其分明。固不當執此而謂彼之指人欲也。

四板。未易充廣。故曰微。○按。標題論微字。以爲有三義。其正義則曰微妙而難見。其次曰雜乎人心而微。又其次曰未易充廣。仍以蔡傳難明而易昧者。證其正義。愚意蔡傳所論。正爲雜乎人心而言。不可爲微妙難見之證也。如何。且此微字固有此三義。而亦非各自爲一。盖當曰道心之軆自微妙。而又亦兼微昧微小之義。一倂包含可也。今分上中下說爲三格。則當只取其正義。而其次以下。不必存也。無乃未備也耶。

朱子說曰。道心雜出於人心而微。此則道心爲人心所雜。不能盡露其本軆而微妙也。夫惟微之微。指其本軆之微。以序文微妙云者見之。可知矣。此說似爲逕庭。無乃初年之筆耶。西山說曰。如火然泉達。未易充廣者故微。此則只說道心初頭發見處。而非道心全軆之終始。此似未曉也。蔡氏說曰。難明而易昧故微。夫道心固有難明而易昧者矣。然此不是有違於微妙之旨耶。淺見言惟微之義。莫詳於中庸序。而是朱子定論。當以此爲斷案。以其微妙之妙字。推其微字。直言道心之本軆。不雜乎他義可知也。今者貴說則以爲道心之軆本自微妙。而又以微小兩義。一幷包含。此恐未安。未知如何。

五板。視爾友君子。○校本。盖天其理也一段。於視爾友章不襯。以當從標題別作上帝爲大文而註其下。然標題此大文。又當作龜山楊氏上而對越二字。可刪也。

此說恐當。

七板。又曰閉邪則誠自存。如人有室云云。○此說未有解詳者。夫邪乃自外而入者。則冦之比也。閉邪以防冦矣。然以閉邪則誠自存。及末端欲閉邪也等語觀之。似以閉邪爲修其垣墻之比。語意未免逕庭。何也。

此文大意。只以閉邪比之防冦而已。至於修垣墻一段。不過推衍防冦二字而言之。初不爲句句雙擧說下也。如此處。只取其大義。不必如是深疑。如何如何。

十板。怠勝敬者滅。○此滅字何義。西山所謂吉㐫存亡之亡。豈與此滅字同義。而所謂存亡。亦以國家之存亡言耶。愚意滅字若作家國存亡之亡。則太似迂遠。恐當以天理滅亡之意看也。未知如何。

以天理滅亡之意看亦好。而但聖人言近而旨遠。只如此看。恐落於一邊。家國滅亡之意。恐幷包於其中。未知如何。

以理從事○從事。當釋以事乙從耶。抑當連二字釋。如今從事學問等耶。

從事。當釋以事乙從也。從事學問云者。亦當釋以事乙從耶。似不當連二字釋之也。

徹上徹下。表裡如一。○旣曰直內。而又曰表裡如一。裡旣是內。表不當言於此。而今幷言之。毋乃侵過方外境界耶。且所謂上下。亦形容其全軆洞然之意耶。

直內一句。同甫每以靜一邊看。故曰表不當言于此。盖直內對以方外。故雖似專指靜一邊。其實直內之內。主心而言。方外之外。主事而言。旣曰直內主心。則於心言表裡。有何不可乎。淺見以表之言于此推之。盖可見直內之兼內外貫動靜之義也。直內非靜一邊之言。詳見於下。與此參考幸甚。上下似亦形容其全軆洞然之意耳。

十一板。合于周子太極之論。○校本。義立爲用。此立字。恐字之誤。

程子曰。義形於外。據此則形字固宜矣。又曰。敬義立而德不孤。據此則立字恐亦無妨矣。

貫乎一○標題曰。爲學之敬義動靜。與太極之陰陽動靜相合。愚意爲學二字。若改以人心則尤似精切也。如何。

此說似然。

敬以直內。必有事焉。○標題所引李錄曰。敬以直內。對義以方外。則敬靜義動。單言則與必有事焉。皆當貫動靜一顯微徹內外看。愚意於此。尋常未曉。敬以直內。本與義以方外。相對立語而分動靜也。雖單言。安得不爲靜一邊耶。若只說敬字則固可如此。旣曰直內。則恐不成兼動說也。如何如何。且校本以敬以直內。爲專以靜言。而以必有事焉。兼動靜言云。盖本孟子所言則固然。但此處所引則恐亦專以靜言。未知其必兼動靜也。篁墩於此。特引此四條者。盖以歸重於敬以直內故也。未知如何如何。

按孟子。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鄕。惟心之謂歟。朱子曰。只此四句。說得心之軆用終始。無所不備。又曰。操存四句。以惟心之謂歟一句結之。直指心之軆用而言。據此則操存一節。其兼動靜一內外可知。而章句程子言操存工夫。操之之道。敬以直內而已。敬直一句。若專指靜一邊。則程子何不曰操之之道。直內方外。而只以直內。以爲操存兼軆用上工夫耶。若曰操存只指靜而言則已矣。若曰兼動靜。則敬直亦不爲兼動靜言乎。盖坤卦所謂敬以直內。對以義以方外。故此則專屬於靜一邊矣。若單言之後。則兼動靜言。恐無不可也。此正與戒惧對以愼獨。則雖專指靜。單擧則自兼動靜者。同一意思也。如何如何。必有事焉。亦兼動靜言。篁墩特引此條者。愚意亦以敬直兼動靜故耳。

十二板。小註今摭如左。○左恐當作右。

愚意。以上四條之上字。恐是下字。何者。以上言敬直者。非止四條而已也。以下字見之。則程子曰。主一之謂敬。程子曰。整齊嚴肅。謝氏之惺惺法。尹氏之收斂其心。此卽發明敬字之四條也。至於尹謝兩言。雖非程子之言。旣受於程門。故程子敎之云云者。恐無不可也。不然。以上程子所言。何以不至於四條耶。然則左字非誤也。

整齊嚴肅○主事物主容止。互看亦得之說。標題引朱子答何叔京書。以明其非。此固然矣。然愚意不必引他語。卽此下小註所謂程子言敬。必以整齊嚴肅。正衣冠。尊瞻視爲先云者。亦可知矣。校本依舊存此。未知如何。恐當略爲刪正也。且妄見以爲整齊嚴肅亦非敬。心自一者乃敬也。此意亦未知不大悖否。

此說似是。

十三板。照管。○標題所釋不忘銘心等語。恐不甚襯。校本曰。照察管攝。此似爲得也。如何。

此說似是。

小註西山眞氏曰。持敬之道。○按。標題分朱子眞氏二說。以爲不同。朱子則謂或用主一之功。而兼整齊惺惺收斂之意。眞氏則謂或用整齊外面之功。以養內裡惺惺收斂之法。盖觀朱子之意。卽所謂若從一方入。三方入處。皆在其中者。而眞氏則似若令其遍從四方而入。豈果眞不同耶。窃念整齊嚴肅。就容貌言。惺惺收斂。就心地言。容貌整齊嚴肅則心地必當惺惺收斂。心地惺惺收斂則容貌必當整齊嚴肅。所以朱子之說然也。然容貌雖整齊嚴肅。而心地不可任其自惺惺收斂。心地雖惺惺收斂。容貌不可任其自整齊嚴肅。須當交致其功。故西山說又如此。言雖不同而意實無異也。如何如何。

來說詳備無欠。

十八板。如分桐葉。○標題以此爲用李泌事。校本則以爲用成王封叔虞語。而非取其事云。愚意。葉一分固不可續。而成王旣以此封叔虞。則又不可復改。此皆一絶不復生之比也。然則其事亦不可謂不相類。且李泌事隱晦。不如此事之易知。未知如何。

若以成王之桐葉爲言。其事終似不相類矣。如何。

二十三板。譬之止脫灑。○校本從退溪所論。以爲譬之下當有被字。是卽以延蔓爲纏繞也。然愚意延蔓。卽指言能延蔓之物。盖如女蘿等易長大之物也。謂若無別物纏繞。則此延蔓之物。可以上去云也。近思釋疑。守夢曰。延蔓之物。卽是上去者。纏繞。別物纏繞云。其意恐亦如此也。未知如何如何。

譬之下。若有被字。則校本說似勝。而亦不敢強爲之說曰落被字也。貴說亦本自好。似當以此爲正耶。

二十四板。思不與焉。○校本以眞氏說爲可疑。按眞氏非亦眞以爲思不與焉也。特以思字不在於四者之中。故故設此話頭以問。而仍以勿字當思字。總四者而言之也。恐當活看也。如何如何。盖此思字。正如五行之土。五性之信。非思則視聽言動。皆安得得其正哉。眞氏亦非不知此而言之也。如何如何。

眞氏所謂思不與焉何哉之下。專以心字釋勿字矣。心能包思字。然思與心。各自不同。不可謂專以思字當勿字也。先儒已言眞氏此段之失矣。校本說。不可遽以爲非也。

二十六板。象恭色莊。○按。退溪以史氏此言。謂大失程子本旨。然以愚見言之。心廣軆胖以下。乃愼獨之效。今以不能愼獨而如此。謂之象恭色莊。所以甚言其非也。其與程子所言。未見有相背也。如何。

此說恐是。

二十九板。小註見知處。止先生合而論之。○校本以蘓爲蘓昞。楊爲楊時。未知蘓,楊有何說。而朱子又於何處。合而論之耶。標題以蘓疑爲游字之誤。此果如何否。且見知卽見知於人。己知卽我所知也。如下文幾纔動則己必知之。卽己知也。己旣知則人必知。卽見知也。而今校本。以迹雖未形。人雖不知兩段。爲見知己知。夫己獨知之。固當爲己知。而若幾則已動。恐亦當屬於己知。而不合於見知也。如何如何。

中庸或問曰。游,楊說不同。而子一之。何耶。朱子答曰。合而一之。亦何不可之有哉。語類又問曰。彈琴殺心。是就人知處言。而游,楊說。是就己知處言。章句合二者而言否。朱子曰。有動于中。固已自知。亦不能掩人之知。所謂誠之不可掩矣。據此兩條。有游,楊而無蘓,楊。標題所疑。恐似得之。合之而論之者。卽指中庸莫見乎隱章句也。而游,楊所論。俱見于或問小註中耳。且校本。跡雖未形。人雖不知此兩段。分屬己知人知。同甫疑之。淺見不然。有幾則不但已自知之。人亦必知之。故以程子彈琴事見之。豈非幾動人知之者耶。朱子曰。幾纔動則己必知之。己旣知則人必知之。以此見之。己知人知。自是一箇知。校本。以幾則已動。亦屬于人知。固無不可。而據語類則蘓,楊之蘓字。本是游字。又可見矣。

按。愼獨云云。○按。溫公事當屬愼獨。朱然事當屬戒惧。而篁墩以愼獨起頭而幷論二者。語欠明白。如何。

溫公事當屬愼獨。而朱然事當屬於戒惧矣。然所謂欽。欽卽敬字之意。固當屬戒惧矣。亦不可屬於愼獨乎。况篁墩之意。似是大綱說。豈欲如同甫之如此細分乎。如何。

二板。此大可驗。○校本從釋疑。以爲此字指交戰處。盖上交戰之驗。則恐指若有兩人之驗。此大可驗。卽指心使氣不亂之驗。此兩字兩驗字。意各有在。按標題引考誤說。其說亦然。第乞更商量。

此說恐當。

六板。人心之發見。○校本曰。此必初年問答。標題以爲趙氏。卽朱子晩年門人。此有未詳。恐當更考。

趙問若是晩年。則似無是之之理。無乃此問則在於初年。而爲門人在於晩年耶。

八板。林用中。○主一銘。恐亦林用中所作。略入此意。未知如何。

主一銘雖林作。於此不必添入。

九板。降伏得。○此三字。諸書皆無。所釋何也。此所謂心。專以易舍而言。故謂之如此耶。

降伏得。似指操存也。盖心易舍亡故耳。

十一板。元凱。○窃謂元凱之學。比之於相如之文。固有優劣。然癖亦是病也。所謂方成癖者。非許之之辭。乃所以病之也。惟顔子心齋爲可學云耳。未知果如此否。

此說恐當。

十二板。舍達。○此段旣爲問之之辭。則達去如斯之吐。似當曰阿也。如何。且愚意朱子固以舍生達理爲釋。然安知其非以用行舍藏。其達也亦將如此云云耶。曾以此仰禀蒙敎。

似當以舍生達理爲正釋。用行舍藏云云。恐不可爲備一說。未知如何。

十三板。莫枉了五通。○校本以枉字謂爲抑勒。然妄意釋疑本說五通神枉被虛言。故謂之莫枉云者。恐得本意。何故改以抑字之意耶。

五通神枉被虛言云者。豈不推衍太過耶。校本所謂抑勒二字。雖似欠當。而其意只自如此。盖曰莫以五通抑勒爲言云云也。

且慢○慢卽緩字之意。所謂緩者。謂於此學緩歇耶。抑謂其且當於禪道文章等緩歇耶。妄見恐謂其學緩歇也。如何如何。

以文勢見之。且慢一句。指禪道文章而言。謂之於此學緩歇者。恐非其意。如何。

十四板。不成。○校本曰。成。近語辭。愚意恐非語辭。如不成義理之成也。如何如何。

此說恐當。

斷章○按。此乃論語末篇末章。所謂斷章。卽以其後更無他章而謂之斷章也耶。

斷章之斷。卽决斷之意。首章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末章更言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以斷首章之意耳。若以更無他章爲斷章。則經傳中末篇末章。皆可爲斷章耶。

十五板。致禮致樂。○致字。鄭氏以爲深審。禮記本註亦曰。硏窮其理。妄意此皆未襯。所謂致者。卽推致到極之意。似當曰樂乙닐위여禮乙닐위여皆就其治心治躬而言。恐非審與窮之意也。如何。又按下二十二板。眞氏釋此曰。致者。極其至之謂。恐此爲得其正義也。

以大學致知之訓見之。可知其然。

十八板。曹操遺令事。○校本。以詐爲儉約之事。爲其遺令之本意。然按標題引溫公語。以天下遺子孫而身享漢臣之名云云。窃意操之遺令之微意。必在於此。若只欲覆其僭侈之罪而已。則恐不待溫公之識見。而亦可覷破。未知如何。

溫公旣曰。實以天下遺子孫。身享漢臣之名。此遺令之意云。則欲覆僭侈之罪者。與溫公云云不同。校本說。似不可從矣。

十九板。似人者。不忽於人可知。○此間本有吐曰似人者丷口不忽於人仒乀可知矣又夕愚意此吐非是。當曰見似人者丷口不忽乀丁於人可知矣匚亽盖以下文推之可見。未知如何。

貴吐恐當。

中以一榜。止中處之。○兩牖各書天道仁義。而就天道牖中。書毋不敬。仁義牖中。書思無邪耶。所謂中處之中。卽指兩牖之中耶。

中以一榜。此中字。恐指兩牖之中也。一榜云者。或如今之懸板否。無不敬思無邪。書於一榜。懸於兩牖之間。而身處於其中也。

二十板。憤。○校本從釋疑曰。與忿字不同。性之發也。妄意此憤字。卽心求通而未能之謂。固與忿怒之忿不同。然忿亦不可不謂之性之發也。盖大學忿懥。乃七情之一也。安得不謂之性之發也。

此說恐當。

二十一板。劉淳叟。○校本曰。未詳其名。按標題。引理學錄曰名堯夫。恐當入錄也。

依此入錄恐當。

二十三板。汚泥止水矣。○汚泥。卽鄙詐易慢之比。水卽心之比也。然所謂撓而濁之者。卽謂泥本非水。而撓而濁之於水。則可謂之水云耶。

鄙詐易慢。雖非本心。亦不可不謂之心也。至於汚泥則雖撓而濁之。亦豈可謂水耶。但有鄙詐則失其本心。撓汚泥則失其本淸。只此一欵同矣。貴說云云。恐似得之。

比擬善類○此善類二字。當如陳氏說。就事之善惡言耶。抑指言善人之類耶。

幷包善事善人之類而言耶。

二十五板。出辭氣。止可知。○上言何者爲巧言。何者爲令色。而下只言出辭氣一段。

巧言令色。分輕重則巧言尤重。故於此取其尤重者。只以出辭氣。可遠鄙倍一段戒之耶。抑辭氣字。幷包令色耶。

三十板。四端。○校本。引朱子惻隱羞惡有中節不中節之語。以退,栗純善之言。爲未得爲定論。區區窃惑焉。夫所謂純善者。盖本孟子所言而云耳。夫孟子說此時。以見赤子入井爲言。則是專說其善一邊矣。曷甞有兼不當惻隱處而言耶。此退栗所以謂純善者也。今若曰。文純公,文成公皆以四端爲純善。而然考朱子說。則如此如此。據此孟子所言。雖專就善一邊言。而若泛論此四者。則又亦自有善惡云云可也。今直以純善云者爲非定論。恐或非孟子本文之意也。如何如何。

鄙見本亦如此。

三卷三板。蘭溪范氏曰云云。○觸情之觸。何義。且范氏以爲雖百慮紛擾。而所謂至靜者固自若。然則心雖動時。亦別有不動者存矣。盖念人只有一箇心。動靜又不同時。夫豈有二心一動一不動之理耶。或謂此與下文胡文定所謂一日之間。百起百滅。而心固自若者同。未可非之者。愚意不然。文定所謂自若之心。卽兼體用而言。盖所謂存者。本非只謂未發。只隨物隨應。則雖終日運用。其心之軆用。只當自若。如事物旣應而無所偏倚者。軆之所以自若也。事物方應而無所乖戾者。用之所以自若也。此則固然矣。至若范氏所論。則有不同者。旣曰心雖未甞不動。而有所謂至靜。又曰。百慮煩撓而至靜者自若。夫百慮雖甚煩撓。旣過之後。則至靜者固當自若矣。安有一邊煩撓而一邊自若之理耶。此區區所以爲疑者也。且朱子所謂非百起百滅之中。別有一物不起不滅云者。豈不大煞分明耶。又按退溪論此。以爲非無此理。但自若二字可疑。其詩亦曰。蘭溪無乃太深言。可謂己經先賢勘破也。如何如何。

此心隨物隨應。無所乖戾。則其動之中。自有靜之自若者。此所謂動中之靜者也。至如范氏所謂百慮煩撓云者。此乃心失存主而奔馳之謂。烏可以至靜自若論之也。貴說所論。恐似得之耳。觸情之觸。或外物觸其形之觸耶。槩外物動其情云耳。

小註程子周子之說○程子曰。心豈有出入。亦以操舍而言。周子曰。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又曰。寡欲以至於無。所謂合于程周云云。恐指此也。但程子學者覺也一段。未記其出處。乞蒙敎示。

程子曰。學莫先於致知。能致其知則思日益明。至於久而後有覺爾。又曰。學而無覺。則亦何以學爲也。見大學或問。又見於二程全書。

五板。依前無狀。○校本曰。謂夢中所見解散。無有形狀云。此意未詳。妄意。如無狀之人。終日所爲。無非罪惡。只睡未覺時。爲稍寡過。而及其覺後。又依前無狀。盖以睡時爲夜氣之比也。無狀。似如無狀小人之無狀。豈別有深義如校本耶。

此說恐當。校本有不敢知者矣。

被他。止九分。○被他之他。恐指旦晝之所爲。他長之他亦然。自家卽良心也。未知果如此否。

此說誠然。

七板。皆非自然。○校本所錄。別以一心執持此心云者。卽所謂須強把這心來制縛也。然只此一段則皆字無所當。愚意恐兼亦須寄寓在一箇形象而言。故曰皆非自然也。如何如何。

文義誠如來示。

却不如止愈也○校本ᄒᆞᆫᄭᅯᆼ이恐ᄒᆞᆫᄭᅰ임之誤。且一串數珠之數珠。當何釋。豈當曰ᄒᆞᆷᄭᅰ임數ᄒᆞᄂᆞᆫ珠를耶。

小註按此言○按乃篁墩之按也。此言卽單指君實近年病漸放下一段耶。

兩段所論。恐皆是。

九板。致志。○按此致志二字。先生方聽鍾聲。是意專在此。而其聲未絶。心已走作矣。非指言未發境界之不能久也。盖欲使學者專心於事耳。如何如何。

使學者專心於所當之事耳。

十板。眞箇是不同。○所謂不同。是指日中與夜裡自別耶。

日中與夜裡同不同。不必擧論。貴說似未得當。眞箇不同云者。其意盖曰。依李先生言。工夫做去。眞是自別云耳。盖見其工效之自別而贊之之辭也。

十六板小註。正毫止之辨。○校本從釋疑曰。聖人以出入周流不滯爲貴。妄意此出入字。旣非篁墩本語。且入善出惡則其以出入爲貴云者。恐非聖賢本意。此二字。刪去似當也。如何。且篁墩所謂聖賢論心。固以出入操存爲難者。猶未曉然。夫操存與入固難。出亦豈不易耶。

出入二字。刪之似當。但出入旣刪去。則聖人二字。亦當刪去。何者。周流不滯一句。非孔子之言。卽程子之說故也。淺見出入二字。不必刪去。用篁墩全文之意而曰。聖人旣以出入操存爲難。程子又以周流不滯爲言。若一於靜。如入於禪云云。則似或得之耶。同甫又以出入爲難爲未曉。此則不然。夫所謂出入爲難云。非謂心之難於出入也。此心忽然在此。復忽然在萬里之外。又乍出乍入。若無定着者。故是謂難耳。孔子曰。出入無鄕者。惟心之謂歟。此豈非難之之意耶。

二十板。要須止滲漏。○校本動而靜而。兩而字皆以字之誤。謹按朱子以南軒此語。爲先動後靜。故謂之次序未安。易而置之。乃有可行之實。故篁墩遵行此意。易置動靜而分割。要須察夫四字。各屬二者。然區區甞疑察夫字。爲工夫有力。而要須字。又太泛然矣。今看校本。以爲要須察夫之意至於滲漏。盖謂此四字當爲起頭。而動靜二字上則別無他字也。然要須之意。本當止於所本。况以察夫二字。謂至於滲漏則其意尤不緊着。恐未必然。無乃南軒本意。初亦以察夫屬動。而於靜脫漏也耶。又按晦齋與忘機堂第三書。有曰南軒所謂要須存諸靜。以涵動之所本。察夫動。以見靜之所存。而後無滲漏者是也云云。若果如此。是必南軒改定者然也。不知晦齋從何處見得而有是說耶。若無所見。則必不自以己意更易先賢文字矣。且考見行南軒文集。元無此書。幸乞有以下敎。

篁墩之要須察夫。分屬動靜。校本之以此四字。至於滲漏云者。其爲未安。果如同甫之云云矣。且同甫以爲南軒於靜字脫漏。此則未知其然也。淺見察夫二字。南軒本意。似不以動一邊省察工夫當之。只以其泛察靜之所存。動之所本之義理言也。然則動之所本以上。言察知義理之如是也。動靜相須。軆用不離。而後爲無滲漏者。旣察知所存所本義理之如是。而必使動靜相須。軆用不離。而無滲漏云也。由是見之。察夫之察字。察知其動靜之理而已。非動時省察工夫之察也。南軒備論動靜工夫。而至於靜也。决無遺脫之理。設或遺脫。朱子答書。動靜之易置。猶以爲不可。則况於靜也遺脫。獨無一言耶。且考性理大全。無察夫二字。或是衍文耶。晦齋云云則未可知矣。

二十四板。明道之語。○明道語。是何語耶。恐當考錄。莫是上文聖賢千言萬語云云一段耶。

此說似然。

這理○理豈泛言道理。抑亦指求放心言否。

似指求放心也。朱子所論。實主求放心而言。故知其非泛指道理也。

端莊存養○端莊指外。存養指內。分而言之否。

右兩段說。皆似然。

昭曠之原。○昭曠二字。本出莊子天地篇。解之者以爲虛明洞徹。後馬史鄒陽傳。亦曰獨觀於昭曠之道云云。其出處似如此。不審是否。

此說恐然。

二十九板。流爲一物。○流爲一物者。豈謂心爲一身之主。得其宰則能管攝四肢百體。不得其宰則不能如此。是不過與耳目手足同爲一物而已之意耶。

南軒此語。本以人心對血氣而言。則流爲一物云者。心不得主宰則反爲血氣所使。與血氣爲一物云耳。耳目手足固亦爲血氣。而然不如直以血氣爲言之爲愈也。如何。

三十板。小註先師。○倪氏卽定宇門人。先師恐指定宇也。此意似當錄也。如何。

恐當添入。

三十四板。定宇。○定宇。卽新安陳氏櫟號也。此亦似當錄。

亦當添入。

四卷一板。講之不熟。止深察。○校本引朱子論龜山與廖用中書。以爲楊自不免講不熟見不明之病。盖念龜山設有此病。今於此段。當只取其語之好而已。何必决摘言者之平生。反咎其不免此病耶。此書若廣引博證。別爲論辨。如庸學或問。則並論此等亦可也。此則只取其語句文義。精加解釋而已。恐不必然也。如何如何。

此說甚善。

二板。索性。○標題引語錄釋此曰。猶言白直。又猶直截。然恐非本文之義。釋疑以爲ᄀᆞ쟝此恐得之也。恐當以此改錄。或添入於語錄之下。如何如何。

語錄亦以ᄀᆞ쟝爲言矣。

小註。初上一書。止又上一書。○二書恐皆書札之書。初則上之於在要路之某人。後則又上之於朱子。此盖一人而前後所爲如此也。不審是否。上州。卽大州之謂耶。

此說恐然。

三板。命之所以。止無窮也。○按南軒此語。固以中庸首章言。然其所謂不已不偏無窮三者。恐皆各有出處。夫不已。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也。不偏。卽不偏之謂中也。無窮。卽敎思無窮也。然不偏云者。於性字不甚襯。豈中卽狀性之軆段。故云爾耶。

此說亦然。

七板。程子曰人於云云。○按。此下皆以天理人欲對說。豈孟子所謂欲。雖說人所不可無之欲。然亦易至於不善。且以類分。則不得不歸於人欲邊故耶。

孟子所謂欲。本指人心而言也。然以人心謂人欲。卽程子之言。故於此爲說。乃如此耶。

八板。不是僻。○校本曰。不是偏僻於禁絶作字作文也。愚意恐非指此。盖謂不要人學寫字學詩文者。非欲隱僻而然也。道理本當如此。故然云耳。如何如何。

校本似有理。

十一板。縱不得。亦不至失。○不得則便失。不失則便得。豈有不得不失之時耶。此語疑或有脫誤。

如此處。固當活看。大意盖與雖不中不遠云者相似也。恐非有脫誤耳。

十三板。軆大。○校本曰。猶大事也。標題曰。按謂事軆重大也。志意標題之說似勝。如何。

此說恐當。

十五板。知誘物化。○校本曰。知誘ᄒᆞ이고一云知乀物애誘ᄒᆞ이여又按。標題引聖學輯要栗谷說。心爲物所誘而化者。然則似當以校本所謂一云者爲正也。如何。

此說恐當。

十六板小註。當以是。○是固指視。然毋乃視字之誤耶。

前見論語註。是字右人亦疑之。未能記得。考之如何。

人有秉彜○開眼便錯。旣爲諺所云。豈有人秉彜云云。亦古語而程子用之耶。不然。何以與上文相對說下耶。

以文勢見之。人有秉彜。或似是古語。而有未詳矣。

二十板。若相似者。止不同。○所謂其言之若相似者。卽觀心之說。與操存精一也不同。卽聖人釋氏云云也。下文無惑於斯。恐亦指所謂若相似之言也。如何如何。

此說恐當。

二十二板。今未曾。止解迫切。○愚意此段做工夫。卽說敬齋箴事。而開後門。又相戰時事。其下卽繼然。亦不解迫切云云。語意未免隔斷。必自未曾至門然十一字截去然後。其義方爲通順也。如何。

語類。如此處亦多。恐不必截去。

從粗說入精。止入深。○淺下恐脫說字。盖文軆當然也。且所謂精粗淺深。如正衣冠尊瞻視。足容重手容恭。爲粗與淺。而出門承事。守口防意。乃精深也耶。

此說恐當。

二十八板。杜撰。○校本曰。杜塞前人之語而以己意撰造。喜朝曾王父所輯郊扉燕筆曰。杜默爲詩。多不合律。當時言事不合格者。謂之杜撰。今不知此語本出於何書。然比之諸說。此稍可信也。未知如何。

退溪啓蒙傳疑。釋之曰。杜。猶防也備也。撰。具也述也。凡本無義理。無實而造述其事。姑取防備者。謂之杜撰。或曰。昔有杜氏人之所撰書。都是妄語。故謂之杜撰。

要得○校本曰。釋於讀書。妄意釋於說話亦好。未知果孰勝否。

校本似正。

答朴大叔[编辑]

心經西山贊曰。人心伊何。生於形氣。有好有樂。有忿有懥。崔汝和曰。心經贊此好樂忿懥爲人心。夫好樂忿懥。是七情之全軆也。何可全屬於人心乎云云。

愚按。西山之意。以好樂忿懥。專屬人心。此殊可疑。盖四者。統言七情之全軆。與中庸所謂喜怒哀樂。大意相同。本非只擧人心一邊而言也。顔子好學之好。閔子,子路,冉有,子貢侍側。而子樂之樂。大舜誅四㐫。周武一怒安天下之怒。亦可謂人心乎。然則好樂忿懥。當包人心道心看。不可專以人心言也。

尤齋曰。不分形氣性命而偏屬人心。則果似未安。明齋曰。此言偏於喜怒而不能察者。乃形氣之人心也。然道心亦有喜怒。高明所辨甚精云云。此以上。昔年弟亦有和台之疑。問于尤,明兩丈。其所答如此矣。近來更加反覆。始知贊語不知爲病。大抵忿懥好樂。泛言之則自是七情之全體。固當兼人心道心看矣。然從形氣上言則謂之人心。從性命上言則謂之道心。只見其所主而言之者如何耳。亦不可以一槩斷之也。夫大學所謂如好好色之好。孟子所謂池㙜鳥獸獨樂之樂。文仲子所謂聞人之毁己而怒之怒。不以人心言。兼包道心看耶。贊旣云人心伊何。生於形氣。則所謂好樂忿懥。當蒙上文生於形氣字看。然則自不害爲形氣上之人心也。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