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龜窩先生文集/卷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龜窩先生文集
卷之八
作者:金㙆
1846年
卷九

[编辑]

鳳巖精舍記[编辑]

上之二年冬十月。新安之鳳巖精舍成。遂以是月二十六日。奉安許𤃡亭先生南公位版。又以懶齋,由由軒,孤巖三先生。東西附焉。連世四賢。合食一堂。甚盛擧也。將事之翌日。內兄範龜氏言於㙆曰。吾家今日之擧。雖出於子孫追遠之私情。而儒林間公共之輿論亦久矣。今君在外裔之列。尤不能無情於玆役。願一言以識之。㙆辭謝不敢。而範龜氏之請久而不置。義又不可以終辭。謹按許𤃡亭先生。卽㙆洞裏先輩也。是以其遺躅之可按考者爲頗詳。公資有異稟。至孝出天。遠近信服。於是儒狀道啓。褒聞頻複。而鶴峯金先生實薦其行。宣祖大王屢有賞賜敍用之命。至肅廟乙卯。特贈公太僕正。因命棹楔以旌其閭。今石峴之孝子碑是已。自碑之前。泝水而上。至光淵之北。有斷岸臨流。卽許𤃡亭遺址云。嗚呼。公之至行懿蹟。固已服衆心而徹天聽。至有貤贈旌表之典。則今不容更贅。而獨其扁亭之義。使人想像於百世之下。意者其聞洗耳棄瓢之風者乎。是其胷中。必有超然自樂於塵世之表。一切聲名利祿。初不足以動其毛髮者。而無由考尋焉。爲可恨耳。至若懶齋先生。以許𤃡賢子。克承庭訓。蚤廢擧業。隱德飭躳。丁卯義幡。六年廬墓。可見平生志行之槩。而訓誨諸子。必以小學爲先。課讀程規。必以中庸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爲法。則非知所先後。篤於進修而能之乎。晩卜菟裘。實爲新安開基之祖。而貽謨密勿。門戶遂光大矣。於是由由軒先生以經術行誼。增重於師友。孤巖先生以淸名直節。颺聲於朝端。試以山城記觀之。其憤邪扶正之意。愛君憂國之誠。溢於言表。權尙書跋語所謂有持守有學識云者。眞知言哉。而至以禮論疏言之。當斥逐流竄之後。人方屛氣脅息。不敢開一喙吐一舌。而先生乃能挺身瀝血。犯䨓霆冒鋒鏑。而引經據傳。排邪劈謬。卒能回日月於薄蝕。障狂瀾於旣倒。而復彝倫之正。洩神人之憤。則朱夫子所謂不知劉元城,陳了翁輩果何如者。卽公之謂也。吁其盛矣。夫以四先生碩德重望。英才邃學。雖戹於時命。不能展布其所蘊而大有施設。然其一二事行之在人耳目者。亦足以扶彝敎激頹波而垂裕於後昆。矜式於末學。則此豈獨子孫追遠之誠。思所以爲崇報之道哉。抑亦鄕里後生之所共欽慕景仰。而特事有所未遑耳。間者葢累發列院文字。而乃子孫持鄭重之議。斷以陳徐氏已例而從事焉。然則其事雖私。而公議未嘗不行於其間也。倘異日者。有尙德好賢之君子。修擧未遑之典而增飾之則尤幸矣。廟三間曰遠慕。精舍十間。堂曰講修。齋東曰崇德。西曰廣業。合而扁之曰鳳巖精舍。以鳳凰山在其左也。其前卽新安舊墟。雖興廢有數。使人不能無桑海遼鶴之感。然當日之流峙形勝。猶依舊也。北望鶴駕。西顧鼎巖。水南諸山。羅列拱揖於軒楹堂廡之前。而大野中盤。洛水襟帶。使人傑而果由於地靈。宜乎羣賢之輩出於玆土也。今乃像設於此。香火於此。使杖屨起居之處。爲俎豆尊奉之所。則神理人情。豈不恔然胥悅。而桑梓之敬。羹牆之慕。亦豈不油然自生於俯仰顧眄之間乎。聞入享之月日。又是當日入宅之月日云。此亦非偶然者。物理有循環。氣數有衰旺。南氏其將自此再昌歟。抑嘗聞之。氣數人事常相須。必人事之修然後可責氣數。夫所謂人事者何也。內而身心性情之德。外而人倫日用之則是也。惟四先生者。葢嘗從事於此。躬行而心得。是以爲子則孝。爲臣則忠。而貽謨趾美。赫業聲光。若是其炳朗。凡爲四先生之子孫者。倘能惕慮勉慕。追尋四先生之緖業。而博極於聖謨賢訓之中。則將見學成行修。恢舊業於將墜。振家聲於幾替。而爲孫不忝。于祖有光。豈不猗歟休哉。諸君盍相與勉之哉。玆役也。其殫竭心誠。終始幹當者。內兄範龜氏之力爲多。舍中規令。臨汝齋柳令公所講定云。

記書筵事[编辑]

進講日。僚官各挾冊趨入。俯伏于書案前。臣㙆俯讀新受音。東宮又讀一番訖。臣㙆解說文義。從頭至尾。略如諺釋樣。畢後又拈出其間文義可以敷衍陳說處。或多或少。不拘仰達。畢後俯伏。下番桂坊以次各達文義。而桂坊則必待下敎而後達。畢後臣㙆又仰請下問。遂發問仰對後。東官掩卷。講官遂退而出。葢自進講至退出。不過數食頃。日日職事如斯而已。書筵體例。自是如此。而以愚見則君臣之間。固當以嚴敬爲主。然侍講之際。不必太拘以體貌。趁限以程課。須使拱手端坐。間以函丈。而勿太遠以瑩聽。攝以威儀。而勿拘束以沒樣。庶幾察言觀色而納約有道。舒氣安心而陳說盡情。有疑則問。有懷則達。和易之意。行於嚴敬之中。觀感之道。在於書冊之外。而上下之間。志意相孚。精神交注。無齟齬怵迫之患。而有從容資益之效。今乃不然。纔入書筵。便卽伏地。使在上者不知在下者之面目爲何狀。使在下者莫察在上者之顔色爲如何。而只隨文逐義。草草塞責。有義不敢問。有懷不敢達。纔畢所讀。掩卷卽退。至於師傅以下贊善諮議。則設講數月。未嘗一登講筵。惟左右副賓客一再入參。夫以書筵之難且重。而其草率疎略如此。尋常怪恨。而只緣進講日淺。未敢深言。以犯僭越之罪可歎。

龜巖精舍記事[编辑]

惟我先祖五友堂公。以瑰材偉器。博學宏詞。旣不偶於世。世亦尠有知者。然其隱居求志。固竆讀書。殆五六十年。養深而得厚。行修而德成。葢亦無愧於古人。觀於行錄及銘誌文字。亦可知矣。嗚呼。微顯闡幽。必待後人之鋪敍。報本追遠。惟在子孫之繼述。而顧門戶衰替。喪憂滾汩。其於追述闡揚之道。實有所未遑焉。此先父兄之所尋常慨惋者也。况今世代推遷。廟室將祧。區區景慕之忱。且無追伸之所矣。於是而諸父諸兄。遂合辭而言曰。夫以吾先祖行誼文章之不可泯沒旣如彼。而凡吾子孫之得安居生息於斯者。莫非吾先祖貽謨之功也。雖禮制有限。廟不得不祧。而其追報寓慕之道。又豈無別有以處之者乎。嘗觀邇世人家。有如世德祠追遠廟。皆所以致不忘於先祖。而酌權宜於義起。要其不僭於禮制。無歉於私情。而當世之先生君子。亦不以爲非焉。此則可倣而行之也。遂定議立別廟。而相其地於後山中峯之下。卽先祖奠居之地。而舊廟之遺墟卽其傍也。因竊惟念吾家自集賢先祖之次子生員公。至公凡五世。不定厥居。自襄陽而眞城。自眞城而安望。自安望而始定居于龜尾。家失載籍。其事蹟顚末。雖不可詳知。以遺集旁考。則其來寓安望。葢是己亥以前。而移卜內龜。實在乙卯年間。皆公二三十歲時事也。夫以五世栖屑之餘。纔經龍蛇俶擾之後。備嘗艱虞喪禍之日。而乃於問學之暇。又能躳陟降度原隰。以奠子孫永世之業者。其志與事。又皆不可湮沒而忽忘也。然則吾輩今日之擧。實有私情之不能已者。而其擧之必於遺墟之傍者。求之神理人情。又豈不恔甚矣乎。乃以辛亥三月開基。先營齋舍。越明年癸丑。始營別廟。寢郞李㙖甫實撰六偉。乙卯秋工始訖。其先齋廚而後廟宇。以工役有難易也。廟三間。齋舍夾室各二間。堂四間廚舍十二間。凡二十餘間。雖制度樸陋。規模草狹。而大抵竭子孫之力矣。廟曰追遠齋。東曰致愨。西曰養正。堂曰講修。合而扁之曰龜巖精舍。以是歲十月十七日午時奉安。翌日晨行祀事。其享禮品式。一依西山影堂儀節。葢先師李先生所斟酌公私之間而折衷焉者。嗚呼。此先父兄之所經營而未就者。而乃於今日而始成。其亦有其時歟。自今以後。香火以時。瞻依有所。庶幾小酬宿心而粗伸微忱矣。然復有一說焉。今玆之擧。葢出於述先德而闡幽光。則其所以述而闡之者。亦必有其道矣。若但從事於籩豆之間盥薦之節。而曰是闡述也則亦末也。禮曰禮不忘其本。樂樂其所自生。易曰萃。王假有廟。詩曰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夫不忘本樂所生。實禮樂之所由出。而萃衆志一人心。又莫如有廟。則凡吾宗族之爲先祖子孫者。雖有遠邇親疎之不同。苟使入是廟行是庭。而思其所自生。念其所由本。則其愛敬和睦之心。必將油然而自生矣。是則禮樂之實。固將於此得焉。而疎者親遠者邇。所以萃衆而一志者。又不待他求矣。因是而夙夜匪懈。虔恭朝夕。問學以明善。修省以誠身。孝悌行於家而信誼達於鄕。則斯可無忝於先祖。而與議於闡述之方矣。夫然後齊宿於是則思致愛致愨之訓而以盡著存不忘之實。課業於是則體山水蒙養之義。而馴致爲人做聖之功。而佳辰令節。略倣韋家花樹之會。少長咸集。講信修睦於一堂之中。則惟此龜巖一舍。不但止於爲奉先報本之地。實所以爲收宗保族之一大基本。亦可謂本末俱擧。名實相副。而今日辛勤成立之意。其將有辭於來仍矣。或者以此謂有待於異日之公議。而爲是準備宛轉之計。則又大非本意。故略記其成立之由如右。因以戒後人於無竆云爾。其始終主幹玆役者。後孫壎,埻昆弟爲有力焉。

判書淵記己巳[编辑]

洛江出黃池。西南流三數百里。至府之搴芝山絶壁下。匯而爲淵。越江而鳳停鶴駕諸山。南走數三十里。與搴芝山相對爲襟抱。眞江山勝處也。高麗上洛金公某。就淵之上絶壁間隙地。築臺而遊焉。卽所謂上洛臺者是也。國朝磨厓權公。以吏曹判書退朝。構亭于臺之南奧處。爲終老計。退陶李先生嘗訪公于此。有詩曰小舟橫渡一江天。草屋中間謁退賢。上洛巖前千丈水。從今換作判書淵。淵之得名爲判書。以是也。噫江山流峙。自是無情之物。方其未遇於人也。流者自流。峙者自峙。不過爲狐兔魚龍之窟宅。及其一經碩人之糚點。君子之題品。則山益高水益深而瞻仰於當時。想慕於後世。倘所謂地由人勝者非耶。夫以上洛公之碩德豐勳。判書公之淸名直節。直與玆山玆水。峩峩洋洋於天壤之間。而世代緜邈。遺塵埋沒。翠壁苔蘚。鳳去而臺空。碧潭鏡面。雲過而影滅。則行人之指點而咨嗟。子孫之追慕而慨恨者。葢久矣。吾友員外公季周甫。卽判書公之裔孫也。以廊廟之具華國之手。葢嘗策名淸朝。而不偶於時。方且卷懷林泉。遹追先業。與兄上舍公讜及族人。謀曰先祖判書公亭址。不可一任其爲鞠草之場。而吾輩晩景事業。惟在於優游山澤。以歌詠先王之風而已。於是構七架屋於判書公舊亭墟後阜高處。背山面洛而扁之曰洛江亭。葢其事則肯構。其志則隱求。而旣落之未幾年。員外公不幸奄然逝矣。嗚呼悲夫。夫物之廢興成毁。相尋於無竆。而人事之感係焉。惟此一區江山。閱幾千劫而遇上洛公而爲上洛臺。又幾百年而遇判書公而爲判書淵。又幾百年而有員外公昆仲。重建玆亭。亭纔突兀而人遂奄忽。則俛仰今昔。又令人發一慨也。雖然巖巖者依舊。淵淵者猶昔。而亭又重新於今日。則安知後人。其不曰玆亭也。卽員外公之亭。而與上洛之臺判書之淵。共留名於千后也哉。上舍公嘗訪余于巖齋。相與握手痛。因道亭中事曰此吾兄弟之所辛勤成就者。而弟今死矣。然又不可因遂廢置。以負逝者心。僅已刻亭扁亭記及李夫子詩。揭之壁楣。又欲鐫判書淵三字于淵之上絶壁間而力不逮。惟亭之北楣。正臨判書淵。不妨刻揭其上。猶勝於全無標識。幸吾子之揮灑而因記其顚末焉。此亡弟之志也。余旣悲其志。又幸託名其間。遂書以歸之。

雲溪里社記[编辑]

雲溪。卽方潭先生權公所嘗栖息處也。公天資穎悟。文華夙就。妙齡登上庠。旣而從西厓柳先生遊。得聞爲己之學。事偏母盡其孝。與諸弟盡其友。及母歿服闋。將赴擧。旣騎馬而回顧。念母夫人平日嘗倚門送行。遂掩泣而返。不復迹公車。愛方潭水石。結茅數椽。日靜處其中。樂與同志講求經旨。於易有圖。於孟子有就正錄。於禮有祭禮諸篇。間以葛巾芒鞋。散步逍遙於雲林釣臺之間以自娛。朝廷以遺逸薦。授翊衛司洗馬不就。地主躬造勸駕。則引東坡麋鹿遊江洲之句以謝之。其淸標雅操。可以想見於百歲之下矣。顯廟丙午。特贈司憲府持平。正宗丙午。鄕之人士相與議曰。以先生之賢而至今無俎豆之奉。殊非崇報之道。於是卽其舊廟而像設揭虔。越四年庚戌。以舊廟狹窄。遂改建六架廟於舊阯。今上壬戌。李公鎭東爲洞主。與李君祚億,南兄範龜。相與發慮規畫。剋期經始。不多月而講堂成。其終始幹役者。權君學升也。堂曰修敎齋。東曰省三。西曰涵一。合而扁之曰雲溪里社。於是位置規橅。咸得其宜。居觀游息。始有其所。一日權君請余扁楣大字以揭之。旣又曰凡立祠顚末。不可無識。願一言以卒其惠。顧余賤弊不文。何敢重凂。然嘗聞之。賢者百世之師也。其人已古。其世已遠。而風猷聲響。寢微而寢忘。則無以感發其好賢樂善之心。而思有以勉慕𨀣及。故或因其杖屨栖息之所。而有立院祭社之制。葢將使入是廟居是堂者。身履其地。目擊遺躅。不待勸勉程督。而緇衣采菽之思。油然自發於俯仰顧眄之間。夫旣感發其心志。則必將勉慕其德行。夫旣勉慕其德行。則其所以反求而修省者。亦必有不能自已者。是則立祠尊賢。非但爲先賢崇報之道。實所以爲後學興起斯文之意。今諸君之惓惓於玆役者。葢亦有見於此。遂不揆僭妄。略敍其事實。而附以立社之本意如右云爾。

[编辑]

春坊日記後識[编辑]

嗚呼。臣㙆以不肖無狀。經義學術。初非可論。而特以偶竊科第。且居在嶺南之故。猥蒙先大王之誤知。拔之衆人之中而置之淸顯之列。自顧才器。何敢冒膺。但以洪恩無路報答。則惟有隨其知思之所及。膂力之可堪。而竭誠圖報。卽其志也。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奄遭崩天之痛。宗社之不幸。臣民之無祿。已無可言。而微臣私痛。尤有別於人人者。不知此生人世。將何以報答其萬一也。雖睿質天成。聖學夙就。無所資於講習。而冲齡萬機。不能無撓奪。巨創攀擗。不能無損傷。則微臣過計之慮。安得無漆室之憂乎。自臣之退歸。于今四易月矣。未知其間聖質之充長何如。聖學之造詣何如。但有懸懸一念。未嘗不在於日下。而無由覩耿光而伸私悃。則輒慨然興歎。偶覽日記而書其下。

敬書先祖五友堂遺集後乙卯[编辑]

嗚呼。夫士之能展布其所蘊。而聲名事業。稱述於百世之下者。此達而施於世者之所爲也。若夫竆居草茅。坎壈以沒世。則雖有才志抱負之美。當世之人。亦不能盡知之。况於聲寢響寂之後乎。惟我先祖五友公。以雋拔之才。積厚之學。竟閼而不試於時。是以聲績事業。後世無述焉。此當世知公者。葢莫不爲公惜之。而其在後嗣子孫。亦不能無慨恨於心者。然達施竆養。特時有幸不幸耳。彼聲名事業之有無稱述。不足加損於本分。而所可恨者。公閒居五六十年。日以經籍自娛。而所嘗推詡以道義交者。亦皆一時名賢。其得之觀玩之餘。而發於往復之間者。想亦不少。觀於四休公所撰行錄所謂講論經旨。往來書疏。積成卷軸者。亦可見矣。今考其遺草。僅存於巾衍者。不過詩文若干篇。知舊間挽祭文字。亦無一存者。嗚呼。咳唾影響。已是古人之糟粕。而此又不能收拾寶藏。使當日志業德行。不得彷彿其萬一。則豈不爲之重可慨也耶。伯父檜村公嘗裒集斷爛。彙爲三冊。手寫以藏之。齋居暇日。伏讀而敬玩之。其當龍蛇搶攘。離寓喪亂之辰。隱憂深慮。感憤激慨之什。隱然有杜陵夔峽之思。而至其卷懷林泉。結茅潭上。託契於松韻菊英之間。寄傲於風牕月楹之中。呼吸精華。陶寫性靈之句。依然有樂園三逕之趣。而自解一說。亦可以見其澤物利人之仁。樂天知命之義。則之數篇也。使善觀者觀之。亦若可以想公之平生矣。又何必多乎哉。顧其編輯之間。間有年紀先後目錄次第。不能無商量處。遂與家弟墩。謹按本而略加釐正如右云爾。

書二樂樓老先生詩板後己未[编辑]

㙆嘗讀先生丹邱諸詠於文集中。每敬玩而深味之。歲戊午春。蒙恩除。待罪丹陽。輒誦先生碧水丹山之句。而訪其遺蹟焉。則漠然但見山高水深而無有存者。惟十六灘五言十六絶。揭在東軒西壁上。又有七言一律。後人追刻而揭之買浦縣壁。至二樂兩潭三仙巖之作則皆不可得以見矣。夫二樂兩潭仙巖。卽一郡之最勝處。而實先生杖屨之所及也。其遺芬剩馥。至今衣被昭回於峨洋丹碧之間。使人想像欽慕而不能已者。不但爲山水之勝而已。然則有是山水而無先生題詠於其間者。豈非丹邱之欠事耶。因竊惟念先生當日諸作。只是卽境寓興。以爲陶寫性靈之資。而不欲張皇標榜。以供後人之眼目。如騷人墨客之爲。則此其意尤可敬而不可傷也。雖然凡人之情。寓慕於所見者易。興想於所不見者難。今距先生莅郡之日。已三百年於此矣。世代緜邈。文獻無徵。後之入是郡而踐斯境者。其將於何所觀之而以寓其高山景行之思也。於是取文集中二樂樓詩。鏤于板。又念夫兩潭三仙三詩。雖非斯樓之作。而莫非先生仁智之發也。遂幷刻于左方。揭之楣間云爾。

書李進汝朱子書問目彙編後壬戌[编辑]

吾友廣陵李東汲進汝甫。間嘗就朱子全書中。採錄問目諸條。以類彙編。手自淨寫。分爲五冊。名曰朱子書問目彙編。旣而撰次其所以編輯之意爲之序。一日袖而示余於漢城之頖舍曰。此吾暮年盡心力處。請一言以識之。余辭不獲。遂僭而爲之說曰。嗚呼。朱子一書。如地負海涵。無所不有。何莫非妙道精義之發。而退陶老先生尙嫌其篇袠浩穰。未易究觀。於是乎有節要之書。然則抄節便覽。亦昔賢之所不免。况後學之有志於是書。而患精力之不能包羅會通者。又安可嫌於揀擇去取。而不爲之稍加採摭。以爲切約用工之道乎。今其一時師友之間。反覆問難。丁寧辨誨。雖其問答有淺深。議論有蚤晩。而均之爲指南之車昏衢之燭。特以所問非一人。而所答非一時。記載錯出。次第散落。考索究觀之際。有難參互而會通。此進汝甫類編之所以作也。葢嘗奉而玩之。其採錄之勤。彙分之精。苟非用力之深者。不足以及此。而向之難於包羅而會通者。不煩考索而瞭然可盡。是則不惟進汝甫私覽之便。而其有益於窮鄕晩學之士。亦不淺尠。雖然抑愚有一說焉。朱夫子以類聚言仁。恐啓後學好逕欲速之意。擧似於南軒。使世之讀是編者。但取其考閱之便用功之省。而略綽看過。自謂已盡。不復深思力究。優游厭飫。以進乎其大。則是其弊不但止於好逕欲速。而吾子辛勤編輯之意。卒同歸於一部類苑而已。此則㙆與進汝氏之所共勉戒者。未知進汝甫。以爲如何也。

書安章仲德文三山院序後三山院。卽陶山,玉山,德山。[编辑]

宜春故多奇偉傑卓之士。其地又有如退巖,鼎巖,扶義諸名勝。皆先賢遺躅所在也。雖時世變嬗。風氣習俗。不能不與之升降。然其遺風遠韻。不能盡沫。士之生於是邦者。意必有感發興起有志慕古之人。而顧不佞守株竆巷。不能以一筇南爲。訪其人而與之友。則輒不禁地遠之歎。一日安君德文章仲甫。惠然來訪。不佞於章仲甫。曾無一面之雅。而乃不遠數百里枉顧。其意誠可感也。因考其所遊歷。與之語半日。又出其所自述三山院序文。諸君子所贈與後敍。然後始知章仲甫一行。似有非偶然者。豈向所謂感發而興起者歟。有志而慕古者歟。豈不佞所欲訪而友之者歟。不然而使章仲甫耽於山水也。則毗盧,衆香,萬瀑之洞,九龍之淵。與夫方丈,漢挐,瀛海之大,江漢之深。乃一國之大觀也。使其求於人物也。則東華甲第名公巨卿。顧眄生光寵。吹噓成羽毛。固一國之所奔趨也。章仲甫皆不願也。獨惓惓於三山院如此。旣繪畫而寶玩之。又躳探而實踐之。逶迤東北數百里不倦。其間所歷訪而止宿者。率皆竆廬枯落。忍飢守拙之士。且觀於其序文。聽其言。又激昂慷慨無表𧟊修飾態。此眞有所感發興起者矣。眞有志慕古者矣。不佞雖欲攀附而與之友。柰其歸袖翩然。邈無更奉之期。則烏能無感慨於懷。遂書此以贈之。聊備替面之資云爾。

書卞孝子廷八行錄後戊辰[编辑]

朱夫子有言曰以其可以求知於世而爲之。則割股廬墓。敝車羸馬。亦爲人噫。自世敎衰。人不興行久矣。雖間有過人之行高世之名。苟有一毫求知爲人之心。卽僞耳虛耳。亦何足道哉。余於卞孝子之行。有以一事知其爲眞孝子而不求人知者也。孝子病且卒。盡取其廬墓日記及平日詩文之發於孝思者。付諸火。嗚呼。若孝子者。非惟不求人知。亦恐人之或知之者。玆豈非眞孝子也耶。愚然後知孝子平日承順之志。甘旨之供。與夫嘗糞血指廬墓及行錄所載細行微節。皆出於眞誠實心。而無一毫虛僞勉强之爲者。而彼山泉巢燕之異。乃無心之感。自然之應耳。嗚呼。此豈求而可得者哉。惜乎。其生也晩。旣不得與大連小連。並蒙大聖人嘉賞之言。又不得編入朱夫子小學書中。與王祥黔婁諸人。齊美於孝子之傳也。余嘗造公於倚廬之日。竊觀其哀戚之容。孺慕之情。令人有感動者。余固心識之。未幾而聞公之歿。則又悽然悲孝子之不得其年。一日公之子之恭。袖公行錄及諸君敍述文字。訪余於龜陰之社。請一言識其後。夫不求人知。斯固孝子之純心。而闡發幽隱。亦人子之至情。遂書此以歸之。

東籬金公遺集後跋辛未[编辑]

右東籬先生金公遺集三冊。鄕之人士謀剞劂。後孫等請一言以附卷端。顧眇末後生。無所識知。第諸君之請旣勤。且以平日景行之思。不揆僭妄而略綴數語於後曰。鄒夫子不云乎。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先生以魁才偉氣。博學宏詞。經龍蛇俶擾之秋。値廢朝昏亂之日。晩登桂籍。暫膺郡寄而非其志也。卒乃投紱賦歸。逍遙物表。遂使天球弘璧。不得陳列於明堂寶几之側。而遠韻遺光。徒爲後人欽賞之資而已。則斯固先生之不幸。而亦爲世道所深慨者也。然先生嘗爲晦齋先生辨誣疏矣。又嘗草疏斥李爾瞻之奸矣。百歲之下。尙令人張膽而增氣。倘非衛道之誠憂國之忠。不以利害禍福動其中者。能之乎。至於自號扁堂之意。葢亦聞陶令之風者。方其寄傲南窻。舒嘯東皋。消百憂於琴書。寄閒情於雲鳥。步松逕掇菊英。而其悠然之趣。無求之意。亦可謂異世而同調。千載而朝暮。則此豈只慕悅其蕭散閒曠之趣哉。葢必有所感發而寄意者存焉。吁亦唏矣。先生嘗從謙庵,西厓兩先生學。又嘗從鶴峯,寒岡諸老先生遊。於行己出處之方。葢已講之熟矣。是以其始終樹立。正大光明如此。然則後之求先生者。當讀其書論其世。而又考其師友淵源之所自。則亦可以彷彿其萬一矣。遺集宜不止此。而不幸盡入於灰燼中。今此編輯。皆是收拾散逸之餘者。只有詩文若干篇。而一時師友間往還書疏論說文字。皆無存者。惜哉。

書揭伊川東閣小識[编辑]

昔明道先生爲扶溝令。書視民如傷四字於座右以自警。又嘗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伊川先生寄佺道士詩曰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時還解壽斯民。走每敬誦而深味之。及來此州。州號曰伊川。又有明道巖在伊川之西。葢亦異焉。公餘暇日。步自天遊堂後。指點顧眄之間。實有所感發於中者。噫世復有壽民之丹乎。如明道所謂視民如傷。存心愛物之訓。非是物也耶。誠牧民者單方妙劑。而於伊川似更親切。因以愛濟二字。扁之東閣。又書此八字于壁上。以爲朝夕觀省之資云爾。

書高山講會題名錄後[编辑]

惟玆高山一區。卽先生講道之所也。中間營置書堂。意葢有在。而一番陳請。有意未就。則堂遂巋然爲一空閣矣。柳公範休甫。適當堂任。因設講會。會者凡百餘員。講先生遺集中率性之謂道一性具四德心無出入三說。柳公實主皋比。其難疑答問之間。雖衆說不一。而亦足以互相發明。信可樂也。臨罷堂長引諸生申勉之書。堂中節目揭之壁。因以屬不佞識題名錄。辭不獲。且念先生棄後學。于今三十餘年矣。歲月滋荒。而典刑愈微。溪山依舊而絃誦響寂。每行過山門。輒不禁西林之感。乃今得與多士。周旋於留馥之地。而講先生遺書。怳然若陪侍燕閒而親聆其音旨。其所以感發興起於俯仰顧眄之間者。已不淺尠。而又况所講三說者。卽義理之源本。問學之頭顱。先生之所發明開示。丁寧的確又如此。倘使諸生因其所已講而益加硏索之工。則於存心養性修德凝道之工。亦必有不容自已。而盡力以求之者矣。夫如是則今此數日講會。未必不爲作興之張本。而其於尊奉先生之道。孰有大於此者。僉君子盍自勉焉。

松堂朴先生神道碑後小識[编辑]

先生歿二百有八年。至元陵丙寅。相臣建請己卯名賢中。學問名節特異者。贈爵贈諡。於是贈先生爵吏曹判書知義禁五衛都總府都總管。諡文穆。道德博聞曰文。布德執義曰穆。後六十六年今上辛未。立先生神道碑。碑文用眉叟許先生文。故所贈爵諡不載焉。謹此附錄于左方。

退陶書節要跋[编辑]

退陶夫子一生用力於朱子書。於是有節要之編。葢取其尤關於日用而最切於受用者。以爲便覽用功之地。而所以嘉惠後學於無竆者。其功顧不大歟。惟我大山先生之有退陶節要書。亦此意也。噫退陶夫子實承朱子之統。而其言之載於書而傳于後者。亦朱子之書也。就觀全書。孰非妙道精義之發。而其尤關而最切者。亦惟在於門人知舊答問之書。此先生所以深有契於此書。而沈潛反覆之餘。竊取退陶夫子節要。朱書之遺意。稍加節約。惟務得要。編爲五冊。葢其用意深切。規模精密。直與朱子書節要。同其功用。獨朱節則有退陶序文。而此書則無之。葢亦先生謙挹之意。然先生嘗與門人川沙公有往復書。在文集中。學者就而攷之。亦可以知當日編輯之至意也。遠邇同志。方謀鋟諸梓。先生之孫秉運等。請一言以記卷端。義有不敢以僭猥辭者。遂謹識之。後學聞韶金㙆謹書。

鶴川李公遺藁跋癸酉[编辑]

右鶴川遺藁凡若干篇。公以退陶先生族子。早從先生學。妙齡登第。其師友間傳習切偲之工。必有超然於俗學之外。而深造自得於晩暮飽飫之中者。亦不淺尠。以是而出而試於世。其施設事業。亦必大有可觀者。乃位不過郞潛郡寄之間。而師友講劘論辨之旨。平生志事行治之詳。又無從以尋逐焉。則是豈不深可慨也耶。噫直道難諧。鑿枘寡合。公之不偶於世。只足以見公之賢。而不足爲公病也。世代推遷。記載散佚。後孫后山公爲是之慨。葢嘗收拾詩百餘篇。輓二書三祭文三墓誌一。副以公墓銘。合爲一篇。小山李先生實序其卷首。且將壽諸梓。後孫某某等。議續成其志。屬余丁乙之役。因請一言於卷端。余觀是篇也已經大小山后山諸先生手校。而小山弁文又已鋪張無餘矣。又何用贅說爲耶。第其請益勤。遂略記數語於後以歸之。

哀辭[编辑]

李幼聞重祖哀辭丁卯[编辑]

嗚呼。以百年沈鬱之冤。而欲伸白昭雪於百年之後者。非孝之至誠之極而能之乎。誠極矣孝至矣。而尙且不能則天也。然則公之抱積冤而奄然以歸於今日者。非天而何。嗚呼。公之爲葛爺苦心血誠。直可以透金石而徹穹壤。於是相公哀其志。先王察其冤。覆盆之天日。且將朝夕可覩。而不幸弓劒奄棄而事遂寢。嗚呼。此非獨公一家事也。卽嶺運興替之所關。吾道顯晦之所繫。豈人力所及哉。天也。公於天亦何哉。然所謂天者理也。理無終詘而時有屯亨。方今聖明繼極。羣枉畢伸。公之精神筋力。又老而不衰。私竊謂此必天相之以有待也。而乃公奄然至於斯。則愚未知理終不可伸。而時終一於屯耶。設使天定時至而事或得白。公則不得見矣。然其見與否。亦不足論也。苟有其時。則公之志㬥矣。公之事遂矣。地下之目將瞑矣。來者未可必。而今日之歸。冤固自如也。則此吾黨之士。莫不齎咨涕洟。不惟哀其死而哀其志。不惟哀其志而哀吾道之竆且否也。嗚呼。㙆之遭罹。方且求死而不得。奚暇悲人之死。然聞公之大歸有日。不可無一語相送。而精神剝落。文思枯渴。於公志行之詳。情契之密。皆有所不遑焉。獨以公抱冤而歸。抆淚書之。嗚呼。公其知也否。

祝文[编辑]

崑山書院常享文丙子[编辑]

德修眞靜。道賁邱園。遺風灑灑。永世不諼。

右眞靜公

學求天人。論的道器。牖我髦士。百世椒荔。

右克齋公

鳳巖精舍常享文[编辑]

通神至行。勵世高風。源遠流長。感慕彌隆。

公山精舍常享文代本孫作[编辑]

行著克家。謨裕貽厥。精衷泂酌。永世無斁。

右魯厓公

秀穎之姿。遠大之期。不幸短命。今古一唏。

右雲澗公

問業大方。隱德林泉。優游卒歲。庶幾无憫。

右晴川公

光山書院常享文[编辑]

通神至孝。急難孤忠。敢不胥勖。有此明宮。

右蘭皋公

幾炳禍胎。義扶倫綱。遺風未沫。報祀無疆。

右安分堂公

滄洲書院常享文[编辑]

跡隱義炳。行苦心靖。遺風永世。報祀勿替。

杏溪里社常享文[编辑]

學古冲襟。勵世高標。遺風未沫。報祀孔昭。

雲山書院常享文[编辑]

斥邪衛道。納約匡君。屹爲砥柱。起我後人。

右淡庵公

師受學訣。友資仁輔。遺風未沫。敢忘崇報。

右惺軒公

泗溪書院常享文[编辑]

行篤律己。績茂護聖。餘敎在人。百世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