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龟窝先生文集/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龟窝先生文集
卷之八
作者:金㙆
1846年
卷九

[编辑]

凤岩精舍记[编辑]

上之二年冬十月。新安之凤岩精舍成。遂以是月二十六日。奉安许𤃡亭先生南公位版。又以懒斋,由由轩,孤岩三先生。东西附焉。连世四贤。合食一堂。甚盛举也。将事之翌日。内兄范龟氏言于㙆曰。吾家今日之举。虽出于子孙追远之私情。而儒林间公共之舆论亦久矣。今君在外裔之列。尤不能无情于玆役。愿一言以识之。㙆辞谢不敢。而范龟氏之请久而不置。义又不可以终辞。谨按许𤃡亭先生。即㙆洞里先辈也。是以其遗躅之可按考者为颇详。公资有异禀。至孝出天。远近信服。于是儒状道启。褒闻频复。而鹤峯金先生实荐其行。宣祖大王屡有赏赐叙用之命。至肃庙乙卯。特赠公太仆正。因命棹楔以旌其闾。今石岘之孝子碑是已。自碑之前。溯水而上。至光渊之北。有断岸临流。即许𤃡亭遗址云。呜呼。公之至行懿迹。固已服众心而彻天听。至有貤赠旌表之典。则今不容更赘。而独其扁亭之义。使人想像于百世之下。意者其闻洗耳弃瓢之风者乎。是其胸中。必有超然自乐于尘世之表。一切声名利禄。初不足以动其毛发者。而无由考寻焉。为可恨耳。至若懒斋先生。以许𤃡贤子。克承庭训。蚤废举业。隐德饬躬。丁卯义幡。六年庐墓。可见平生志行之槩。而训诲诸子。必以小学为先。课读程规。必以中庸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为法。则非知所先后。笃于进修而能之乎。晩卜菟裘。实为新安开基之祖。而贻谟密勿。门户遂光大矣。于是由由轩先生以经术行谊。增重于师友。孤岩先生以清名直节。飏声于朝端。试以山城记观之。其愤邪扶正之意。爱君忧国之诚。溢于言表。权尚书跋语所谓有持守有学识云者。真知言哉。而至以礼论疏言之。当斥逐流窜之后。人方屏气胁息。不敢开一喙吐一舌。而先生乃能挺身沥血。犯䨓霆冒锋镝。而引经据传。排邪劈谬。卒能回日月于薄蚀。障狂澜于既倒。而复彝伦之正。泄神人之愤。则朱夫子所谓不知刘元城,陈了翁辈果何如者。即公之谓也。吁其盛矣。夫以四先生硕德重望。英才邃学。虽厄于时命。不能展布其所蕴而大有施设。然其一二事行之在人耳目者。亦足以扶彝教激颓波而垂裕于后昆。矜式于末学。则此岂独子孙追远之诚。思所以为崇报之道哉。抑亦乡里后生之所共钦慕景仰。而特事有所未遑耳。间者盖累发列院文字。而乃子孙持郑重之议。断以陈徐氏已例而从事焉。然则其事虽私。而公议未尝不行于其间也。倘异日者。有尚德好贤之君子。修举未遑之典而增饰之则尤幸矣。庙三间曰远慕。精舍十间。堂曰讲修。斋东曰崇德。西曰广业。合而扁之曰凤岩精舍。以凤凰山在其左也。其前即新安旧墟。虽兴废有数。使人不能无桑海辽鹤之感。然当日之流峙形胜。犹依旧也。北望鹤驾。西顾鼎岩。水南诸山。罗列拱揖于轩楹堂庑之前。而大野中盘。洛水襟带。使人杰而果由于地灵。宜乎群贤之辈出于玆土也。今乃像设于此。香火于此。使杖屦起居之处。为俎豆尊奉之所。则神理人情。岂不恔然胥悦。而桑梓之敬。羹墙之慕。亦岂不油然自生于俯仰顾眄之间乎。闻入享之月日。又是当日入宅之月日云。此亦非偶然者。物理有循环。气数有衰旺。南氏其将自此再昌欤。抑尝闻之。气数人事常相须。必人事之修然后可责气数。夫所谓人事者何也。内而身心性情之德。外而人伦日用之则是也。惟四先生者。盖尝从事于此。躬行而心得。是以为子则孝。为臣则忠。而贻谟趾美。赫业声光。若是其炳朗。凡为四先生之子孙者。倘能惕虑勉慕。追寻四先生之緖业。而博极于圣谟贤训之中。则将见学成行修。恢旧业于将坠。振家声于几替。而为孙不忝。于祖有光。岂不猗欤休哉。诸君盍相与勉之哉。玆役也。其殚竭心诚。终始干当者。内兄范龟氏之力为多。舍中规令。临汝斋柳令公所讲定云。

记书筵事[编辑]

进讲日。僚官各挟册趋入。俯伏于书案前。臣㙆俯读新受音。东宫又读一番讫。臣㙆解说文义。从头至尾。略如谚释样。毕后又拈出其间文义可以敷衍陈说处。或多或少。不拘仰达。毕后俯伏。下番桂坊以次各达文义。而桂坊则必待下教而后达。毕后臣㙆又仰请下问。遂发问仰对后。东官掩卷。讲官遂退而出。盖自进讲至退出。不过数食顷。日日职事如斯而已。书筵体例。自是如此。而以愚见则君臣之间。固当以严敬为主。然侍讲之际。不必太拘以体貌。趁限以程课。须使拱手端坐。间以函丈。而勿太远以莹听。摄以威仪。而勿拘束以没样。庶几察言观色而纳约有道。舒气安心而陈说尽情。有疑则问。有怀则达。和易之意。行于严敬之中。观感之道。在于书册之外。而上下之间。志意相孚。精神交注。无龃龉怵迫之患。而有从容资益之效。今乃不然。才入书筵。便即伏地。使在上者不知在下者之面目为何状。使在下者莫察在上者之颜色为如何。而只随文逐义。草草塞责。有义不敢问。有怀不敢达。才毕所读。掩卷即退。至于师傅以下赞善谘议。则设讲数月。未尝一登讲筵。惟左右副宾客一再入参。夫以书筵之难且重。而其草率疏略如此。寻常怪恨。而只缘进讲日浅。未敢深言。以犯僭越之罪可叹。

龟岩精舍记事[编辑]

惟我先祖五友堂公。以瑰材伟器。博学宏词。既不偶于世。世亦鲜有知者。然其隐居求志。固竆读书。殆五六十年。养深而得厚。行修而德成。盖亦无愧于古人。观于行录及铭志文字。亦可知矣。呜呼。微显阐幽。必待后人之铺叙。报本追远。惟在子孙之继述。而顾门户衰替。丧忧滚汩。其于追述阐扬之道。实有所未遑焉。此先父兄之所寻常慨惋者也。况今世代推迁。庙室将祧。区区景慕之忱。且无追伸之所矣。于是而诸父诸兄。遂合辞而言曰。夫以吾先祖行谊文章之不可泯没既如彼。而凡吾子孙之得安居生息于斯者。莫非吾先祖贻谟之功也。虽礼制有限。庙不得不祧。而其追报寓慕之道。又岂无别有以处之者乎。尝观迩世人家。有如世德祠追远庙。皆所以致不忘于先祖。而酌权宜于义起。要其不僭于礼制。无歉于私情。而当世之先生君子。亦不以为非焉。此则可仿而行之也。遂定议立别庙。而相其地于后山中峯之下。即先祖奠居之地。而旧庙之遗墟即其傍也。因窃惟念吾家自集贤先祖之次子生员公。至公凡五世。不定厥居。自襄阳而真城。自真城而安望。自安望而始定居于龟尾。家失载籍。其事迹颠末。虽不可详知。以遗集旁考。则其来寓安望。盖是己亥以前。而移卜内龟。实在乙卯年间。皆公二三十岁时事也。夫以五世栖屑之馀。才经龙蛇俶扰之后。备尝艰虞丧祸之日。而乃于问学之暇。又能躬陟降度原隰。以奠子孙永世之业者。其志与事。又皆不可湮没而忽忘也。然则吾辈今日之举。实有私情之不能已者。而其举之必于遗墟之傍者。求之神理人情。又岂不恔甚矣乎。乃以辛亥三月开基。先营斋舍。越明年癸丑。始营别庙。寝郞李㙖甫实撰六伟。乙卯秋工始讫。其先斋厨而后庙宇。以工役有难易也。庙三间。斋舍夹室各二间。堂四间厨舍十二间。凡二十馀间。虽制度朴陋。规模草狭。而大抵竭子孙之力矣。庙曰追远斋。东曰致悫。西曰养正。堂曰讲修。合而扁之曰龟岩精舍。以是岁十月十七日午时奉安。翌日晨行祀事。其享礼品式。一依西山影堂仪节。盖先师李先生所斟酌公私之间而折衷焉者。呜呼。此先父兄之所经营而未就者。而乃于今日而始成。其亦有其时欤。自今以后。香火以时。瞻依有所。庶几小酬宿心而粗伸微忱矣。然复有一说焉。今玆之举。盖出于述先德而阐幽光。则其所以述而阐之者。亦必有其道矣。若但从事于笾豆之间盥荐之节。而曰是阐述也则亦末也。礼曰礼不忘其本。乐乐其所自生。易曰萃。王假有庙。诗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夫不忘本乐所生。实礼乐之所由出。而萃众志一人心。又莫如有庙。则凡吾宗族之为先祖子孙者。虽有远迩亲疏之不同。苟使入是庙行是庭。而思其所自生。念其所由本。则其爱敬和睦之心。必将油然而自生矣。是则礼乐之实。固将于此得焉。而疏者亲远者迩。所以萃众而一志者。又不待他求矣。因是而夙夜匪懈。虔恭朝夕。问学以明善。修省以诚身。孝悌行于家而信谊达于乡。则斯可无忝于先祖。而与议于阐述之方矣。夫然后齐宿于是则思致爱致悫之训而以尽著存不忘之实。课业于是则体山水蒙养之义。而驯致为人做圣之功。而佳辰令节。略仿韦家花树之会。少长咸集。讲信修睦于一堂之中。则惟此龟岩一舍。不但止于为奉先报本之地。实所以为收宗保族之一大基本。亦可谓本末俱举。名实相副。而今日辛勤成立之意。其将有辞于来仍矣。或者以此谓有待于异日之公议。而为是准备宛转之计。则又大非本意。故略记其成立之由如右。因以戒后人于无竆云尔。其始终主干玆役者。后孙埙,埻昆弟为有力焉。

判书渊记己巳[编辑]

洛江出黄池。西南流三数百里。至府之搴芝山绝壁下。汇而为渊。越江而凤停鹤驾诸山。南走数三十里。与搴芝山相对为襟抱。真江山胜处也。高丽上洛金公某。就渊之上绝壁间隙地。筑台而游焉。即所谓上洛台者是也。国朝磨厓权公。以吏曹判书退朝。构亭于台之南奥处。为终老计。退陶李先生尝访公于此。有诗曰小舟横渡一江天。草屋中间谒退贤。上洛岩前千丈水。从今换作判书渊。渊之得名为判书。以是也。噫江山流峙。自是无情之物。方其未遇于人也。流者自流。峙者自峙。不过为狐兔鱼龙之窟宅。及其一经硕人之糚点。君子之题品。则山益高水益深而瞻仰于当时。想慕于后世。倘所谓地由人胜者非耶。夫以上洛公之硕德丰勋。判书公之清名直节。直与玆山玆水。峩峩洋洋于天壤之间。而世代绵邈。遗尘埋没。翠壁苔藓。凤去而台空。碧潭镜面。云过而影灭。则行人之指点而咨嗟。子孙之追慕而慨恨者。盖久矣。吾友员外公季周甫。即判书公之裔孙也。以廊庙之具华国之手。盖尝策名清朝。而不偶于时。方且卷怀林泉。遹追先业。与兄上舍公谠及族人。谋曰先祖判书公亭址。不可一任其为鞠草之场。而吾辈晩景事业。惟在于优游山泽。以歌咏先王之风而已。于是构七架屋于判书公旧亭墟后阜高处。背山面洛而扁之曰洛江亭。盖其事则肯构。其志则隐求。而既落之未几年。员外公不幸奄然逝矣。呜呼悲夫。夫物之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竆。而人事之感系焉。惟此一区江山。阅几千劫而遇上洛公而为上洛台。又几百年而遇判书公而为判书渊。又几百年而有员外公昆仲。重建玆亭。亭才突兀而人遂奄忽。则俛仰今昔。又令人发一慨也。虽然岩岩者依旧。渊渊者犹昔。而亭又重新于今日。则安知后人。其不曰玆亭也。即员外公之亭。而与上洛之台判书之渊。共留名于千后也哉。上舍公尝访余于岩斋。相与握手痛。因道亭中事曰此吾兄弟之所辛勤成就者。而弟今死矣。然又不可因遂废置。以负逝者心。仅已刻亭扁亭记及李夫子诗。揭之壁楣。又欲镌判书渊三字于渊之上绝壁间而力不逮。惟亭之北楣。正临判书渊。不妨刻揭其上。犹胜于全无标识。幸吾子之挥洒而因记其颠末焉。此亡弟之志也。余既悲其志。又幸托名其间。遂书以归之。

云溪里社记[编辑]

云溪。即方潭先生权公所尝栖息处也。公天资颖悟。文华夙就。妙龄登上庠。既而从西厓柳先生游。得闻为己之学。事偏母尽其孝。与诸弟尽其友。及母殁服阕。将赴举。既骑马而回顾。念母夫人平日尝倚门送行。遂掩泣而返。不复迹公车。爱方潭水石。结茅数椽。日静处其中。乐与同志讲求经旨。于易有图。于孟子有就正录。于礼有祭礼诸篇。间以葛巾芒鞋。散步逍遥于云林钓台之间以自娱。朝廷以遗逸荐。授翊卫司洗马不就。地主躬造劝驾。则引东坡麋鹿游江洲之句以谢之。其清标雅操。可以想见于百岁之下矣。显庙丙午。特赠司宪府持平。正宗丙午。乡之人士相与议曰。以先生之贤而至今无俎豆之奉。殊非崇报之道。于是即其旧庙而像设揭虔。越四年庚戌。以旧庙狭窄。遂改建六架庙于旧阯。今上壬戌。李公镇东为洞主。与李君祚亿,南兄范龟。相与发虑规画。克期经始。不多月而讲堂成。其终始干役者。权君学升也。堂曰修教斋。东曰省三。西曰涵一。合而扁之曰云溪里社。于是位置规橅。咸得其宜。居观游息。始有其所。一日权君请余扁楣大字以揭之。既又曰凡立祠颠末。不可无识。愿一言以卒其惠。顾余贱弊不文。何敢重凂。然尝闻之。贤者百世之师也。其人已古。其世已远。而风猷声响。寝微而寝忘。则无以感发其好贤乐善之心。而思有以勉慕𨀣及。故或因其杖屦栖息之所。而有立院祭社之制。盖将使入是庙居是堂者。身履其地。目击遗躅。不待劝勉程督。而缁衣采菽之思。油然自发于俯仰顾眄之间。夫既感发其心志。则必将勉慕其德行。夫既勉慕其德行。则其所以反求而修省者。亦必有不能自已者。是则立祠尊贤。非但为先贤崇报之道。实所以为后学兴起斯文之意。今诸君之惓惓于玆役者。盖亦有见于此。遂不揆僭妄。略叙其事实。而附以立社之本意如右云尔。

[编辑]

春坊日记后识[编辑]

呜呼。臣㙆以不肖无状。经义学术。初非可论。而特以偶窃科第。且居在岭南之故。猥蒙先大王之误知。拔之众人之中而置之清显之列。自顾才器。何敢冒膺。但以洪恩无路报答。则惟有随其知思之所及。膂力之可堪。而竭诚图报。即其志也。乃于千万梦寐之外。奄遭崩天之痛。宗社之不幸。臣民之无禄。已无可言。而微臣私痛。尤有别于人人者。不知此生人世。将何以报答其万一也。虽睿质天成。圣学夙就。无所资于讲习。而冲龄万机。不能无挠夺。巨创攀擗。不能无损伤。则微臣过计之虑。安得无漆室之忧乎。自臣之退归。于今四易月矣。未知其间圣质之充长何如。圣学之造诣何如。但有悬悬一念。未尝不在于日下。而无由睹耿光而伸私悃。则辄慨然兴叹。偶览日记而书其下。

敬书先祖五友堂遗集后乙卯[编辑]

呜呼。夫士之能展布其所蕴。而声名事业。称述于百世之下者。此达而施于世者之所为也。若夫竆居草茅。坎𡒄以没世。则虽有才志抱负之美。当世之人。亦不能尽知之。况于声寝响寂之后乎。惟我先祖五友公。以隽拔之才。积厚之学。竟阏而不试于时。是以声绩事业。后世无述焉。此当世知公者。盖莫不为公惜之。而其在后嗣子孙。亦不能无慨恨于心者。然达施竆养。特时有幸不幸耳。彼声名事业之有无称述。不足加损于本分。而所可恨者。公闲居五六十年。日以经籍自娱。而所尝推诩以道义交者。亦皆一时名贤。其得之观玩之馀。而发于往复之间者。想亦不少。观于四休公所撰行录所谓讲论经旨。往来书疏。积成卷轴者。亦可见矣。今考其遗草。仅存于巾衍者。不过诗文若干篇。知旧间挽祭文字。亦无一存者。呜呼。咳唾影响。已是古人之糟粕。而此又不能收拾宝藏。使当日志业德行。不得仿佛其万一。则岂不为之重可慨也耶。伯父桧村公尝裒集断烂。汇为三册。手写以藏之。斋居暇日。伏读而敬玩之。其当龙蛇抢攘。离寓丧乱之辰。隐忧深虑。感愤激慨之什。隐然有杜陵夔峡之思。而至其卷怀林泉。结茅潭上。托契于松韵菊英之间。寄傲于风窗月楹之中。呼吸精华。陶写性灵之句。依然有乐园三迳之趣。而自解一说。亦可以见其泽物利人之仁。乐天知命之义。则之数篇也。使善观者观之。亦若可以想公之平生矣。又何必多乎哉。顾其编辑之间。间有年纪先后目录次第。不能无商量处。遂与家弟墩。谨按本而略加厘正如右云尔。

书二乐楼老先生诗板后己未[编辑]

㙆尝读先生丹邱诸咏于文集中。每敬玩而深味之。岁戊午春。蒙恩除。待罪丹阳。辄诵先生碧水丹山之句。而访其遗迹焉。则漠然但见山高水深而无有存者。惟十六滩五言十六绝。揭在东轩西壁上。又有七言一律。后人追刻而揭之买浦县壁。至二乐两潭三仙岩之作则皆不可得以见矣。夫二乐两潭仙岩。即一郡之最胜处。而实先生杖屦之所及也。其遗芬剩馥。至今衣被昭回于峨洋丹碧之间。使人想像钦慕而不能已者。不但为山水之胜而已。然则有是山水而无先生题咏于其间者。岂非丹邱之欠事耶。因窃惟念先生当日诸作。只是即境寓兴。以为陶写性灵之资。而不欲张皇标榜。以供后人之眼目。如骚人墨客之为。则此其意尤可敬而不可伤也。虽然凡人之情。寓慕于所见者易。兴想于所不见者难。今距先生莅郡之日。已三百年于此矣。世代绵邈。文献无征。后之入是郡而践斯境者。其将于何所观之而以寓其高山景行之思也。于是取文集中二乐楼诗。镂于板。又念夫两潭三仙三诗。虽非斯楼之作。而莫非先生仁智之发也。遂幷刻于左方。揭之楣间云尔。

书李进汝朱子书问目汇编后壬戌[编辑]

吾友广陵李东汲进汝甫。间尝就朱子全书中。采录问目诸条。以类汇编。手自净写。分为五册。名曰朱子书问目汇编。既而撰次其所以编辑之意为之序。一日袖而示余于汉城之頖舍曰。此吾暮年尽心力处。请一言以识之。余辞不获。遂僭而为之说曰。呜呼。朱子一书。如地负海涵。无所不有。何莫非妙道精义之发。而退陶老先生尚嫌其篇袠浩穰。未易究观。于是乎有节要之书。然则抄节便览。亦昔贤之所不免。况后学之有志于是书。而患精力之不能包罗会通者。又安可嫌于拣择去取。而不为之稍加采摭。以为切约用工之道乎。今其一时师友之间。反复问难。丁宁辨诲。虽其问答有浅深。议论有蚤晩。而均之为指南之车昏衢之烛。特以所问非一人。而所答非一时。记载错出。次第散落。考索究观之际。有难参互而会通。此进汝甫类编之所以作也。盖尝奉而玩之。其采录之勤。汇分之精。苟非用力之深者。不足以及此。而向之难于包罗而会通者。不烦考索而了然可尽。是则不惟进汝甫私览之便。而其有益于穷乡晩学之士。亦不浅鲜。虽然抑愚有一说焉。朱夫子以类聚言仁。恐启后学好迳欲速之意。举似于南轩。使世之读是编者。但取其考阅之便用功之省。而略绰看过。自谓已尽。不复深思力究。优游厌饫。以进乎其大。则是其弊不但止于好迳欲速。而吾子辛勤编辑之意。卒同归于一部类苑而已。此则㙆与进汝氏之所共勉戒者。未知进汝甫。以为如何也。

书安章仲德文三山院序后三山院。即陶山,玉山,德山。[编辑]

宜春故多奇伟杰卓之士。其地又有如退岩,鼎岩,扶义诸名胜。皆先贤遗躅所在也。虽时世变嬗。风气习俗。不能不与之升降。然其遗风远韵。不能尽沫。士之生于是邦者。意必有感发兴起有志慕古之人。而顾不佞守株竆巷。不能以一筇南为。访其人而与之友。则辄不禁地远之叹。一日安君德文章仲甫。惠然来访。不佞于章仲甫。曾无一面之雅。而乃不远数百里枉顾。其意诚可感也。因考其所游历。与之语半日。又出其所自述三山院序文。诸君子所赠与后叙。然后始知章仲甫一行。似有非偶然者。岂向所谓感发而兴起者欤。有志而慕古者欤。岂不佞所欲访而友之者欤。不然而使章仲甫耽于山水也。则毗卢,众香,万瀑之洞,九龙之渊。与夫方丈,汉挐,瀛海之大,江汉之深。乃一国之大观也。使其求于人物也。则东华甲第名公巨卿。顾眄生光宠。吹嘘成羽毛。固一国之所奔趋也。章仲甫皆不愿也。独惓惓于三山院如此。既绘画而宝玩之。又躬探而实践之。逶迤东北数百里不倦。其间所历访而止宿者。率皆竆庐枯落。忍饥守拙之士。且观于其序文。听其言。又激昂慷慨无表𧟊修饰态。此真有所感发兴起者矣。真有志慕古者矣。不佞虽欲攀附而与之友。柰其归袖翩然。邈无更奉之期。则乌能无感慨于怀。遂书此以赠之。聊备替面之资云尔。

书卞孝子廷八行录后戊辰[编辑]

朱夫子有言曰以其可以求知于世而为之。则割股庐墓。敝车羸马。亦为人噫。自世教衰。人不兴行久矣。虽间有过人之行高世之名。苟有一毫求知为人之心。即伪耳虚耳。亦何足道哉。余于卞孝子之行。有以一事知其为真孝子而不求人知者也。孝子病且卒。尽取其庐墓日记及平日诗文之发于孝思者。付诸火。呜呼。若孝子者。非惟不求人知。亦恐人之或知之者。玆岂非真孝子也耶。愚然后知孝子平日承顺之志。甘旨之供。与夫尝粪血指庐墓及行录所载细行微节。皆出于真诚实心。而无一毫虚伪勉强之为者。而彼山泉巢燕之异。乃无心之感。自然之应耳。呜呼。此岂求而可得者哉。惜乎。其生也晩。既不得与大连小连。并蒙大圣人嘉赏之言。又不得编入朱夫子小学书中。与王祥黔娄诸人。齐美于孝子之传也。余尝造公于倚庐之日。窃观其哀戚之容。孺慕之情。令人有感动者。余固心识之。未几而闻公之殁。则又凄然悲孝子之不得其年。一日公之子之恭。袖公行录及诸君叙述文字。访余于龟阴之社。请一言识其后。夫不求人知。斯固孝子之纯心。而阐发幽隐。亦人子之至情。遂书此以归之。

东篱金公遗集后跋辛未[编辑]

右东篱先生金公遗集三册。乡之人士谋剞劂。后孙等请一言以附卷端。顾眇末后生。无所识知。第诸君之请既勤。且以平日景行之思。不揆僭妄而略缀数语于后曰。邹夫子不云乎。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先生以魁才伟气。博学宏词。经龙蛇俶扰之秋。值废朝昏乱之日。晩登桂籍。暂膺郡寄而非其志也。卒乃投绂赋归。逍遥物表。遂使天球弘璧。不得陈列于明堂宝几之侧。而远韵遗光。徒为后人钦赏之资而已。则斯固先生之不幸。而亦为世道所深慨者也。然先生尝为晦斋先生辨诬疏矣。又尝草疏斥李尔瞻之奸矣。百岁之下。尚令人张胆而增气。倘非卫道之诚忧国之忠。不以利害祸福动其中者。能之乎。至于自号扁堂之意。盖亦闻陶令之风者。方其寄傲南窗。舒啸东皋。消百忧于琴书。寄闲情于云鸟。步松迳掇菊英。而其悠然之趣。无求之意。亦可谓异世而同调。千载而朝暮。则此岂只慕悦其萧散闲旷之趣哉。盖必有所感发而寄意者存焉。吁亦唏矣。先生尝从谦庵,西厓两先生学。又尝从鹤峯,寒冈诸老先生游。于行己出处之方。盖已讲之熟矣。是以其始终树立。正大光明如此。然则后之求先生者。当读其书论其世。而又考其师友渊源之所自。则亦可以仿佛其万一矣。遗集宜不止此。而不幸尽入于灰烬中。今此编辑。皆是收拾散逸之馀者。只有诗文若干篇。而一时师友间往还书疏论说文字。皆无存者。惜哉。

书揭伊川东阁小识[编辑]

昔明道先生为扶沟令。书视民如伤四字于座右以自警。又尝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伊川先生寄佺道士诗曰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走每敬诵而深味之。及来此州。州号曰伊川。又有明道岩在伊川之西。盖亦异焉。公馀暇日。步自天游堂后。指点顾眄之间。实有所感发于中者。噫世复有寿民之丹乎。如明道所谓视民如伤。存心爱物之训。非是物也耶。诚牧民者单方妙剂。而于伊川似更亲切。因以爱济二字。扁之东阁。又书此八字于壁上。以为朝夕观省之资云尔。

书高山讲会题名录后[编辑]

惟玆高山一区。即先生讲道之所也。中间营置书堂。意盖有在。而一番陈请。有意未就。则堂遂岿然为一空阁矣。柳公范休甫。适当堂任。因设讲会。会者凡百馀员。讲先生遗集中率性之谓道一性具四德心无出入三说。柳公实主皋比。其难疑答问之间。虽众说不一。而亦足以互相发明。信可乐也。临罢堂长引诸生申勉之书。堂中节目揭之壁。因以属不佞识题名录。辞不获。且念先生弃后学。于今三十馀年矣。岁月滋荒。而典刑愈微。溪山依旧而弦诵响寂。每行过山门。辄不禁西林之感。乃今得与多士。周旋于留馥之地。而讲先生遗书。恍然若陪侍燕闲而亲聆其音旨。其所以感发兴起于俯仰顾眄之间者。已不浅鲜。而又况所讲三说者。即义理之源本。问学之头颅。先生之所发明开示。丁宁的确又如此。倘使诸生因其所已讲而益加硏索之工。则于存心养性修德凝道之工。亦必有不容自已。而尽力以求之者矣。夫如是则今此数日讲会。未必不为作兴之张本。而其于尊奉先生之道。孰有大于此者。佥君子盍自勉焉。

松堂朴先生神道碑后小识[编辑]

先生殁二百有八年。至元陵丙寅。相臣建请己卯名贤中。学问名节特异者。赠爵赠谥。于是赠先生爵吏曹判书知义禁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谥文穆。道德博闻曰文。布德执义曰穆。后六十六年今上辛未。立先生神道碑。碑文用眉叟许先生文。故所赠爵谥不载焉。谨此附录于左方。

退陶书节要跋[编辑]

退陶夫子一生用力于朱子书。于是有节要之编。盖取其尤关于日用而最切于受用者。以为便览用功之地。而所以嘉惠后学于无竆者。其功顾不大欤。惟我大山先生之有退陶节要书。亦此意也。噫退陶夫子实承朱子之统。而其言之载于书而传于后者。亦朱子之书也。就观全书。孰非妙道精义之发。而其尤关而最切者。亦惟在于门人知旧答问之书。此先生所以深有契于此书。而沈潜反复之馀。窃取退陶夫子节要。朱书之遗意。稍加节约。惟务得要。编为五册。盖其用意深切。规模精密。直与朱子书节要。同其功用。独朱节则有退陶序文。而此书则无之。盖亦先生谦挹之意。然先生尝与门人川沙公有往复书。在文集中。学者就而考之。亦可以知当日编辑之至意也。远迩同志。方谋锓诸梓。先生之孙秉运等。请一言以记卷端。义有不敢以僭猥辞者。遂谨识之。后学闻韶金㙆谨书。

鹤川李公遗稿跋癸酉[编辑]

右鹤川遗稿凡若干篇。公以退陶先生族子。早从先生学。妙龄登第。其师友间传习切偲之工。必有超然于俗学之外。而深造自得于晩暮饱饫之中者。亦不浅鲜。以是而出而试于世。其施设事业。亦必大有可观者。乃位不过郞潜郡寄之间。而师友讲劘论辨之旨。平生志事行治之详。又无从以寻逐焉。则是岂不深可慨也耶。噫直道难谐。凿枘寡合。公之不偶于世。只足以见公之贤。而不足为公病也。世代推迁。记载散佚。后孙后山公为是之慨。盖尝收拾诗百馀篇。挽二书三祭文三墓志一。副以公墓铭。合为一篇。小山李先生实序其卷首。且将寿诸梓。后孙某某等。议续成其志。属余丁乙之役。因请一言于卷端。余观是篇也已经大小山后山诸先生手校。而小山弁文又已铺张无馀矣。又何用赘说为耶。第其请益勤。遂略记数语于后以归之。

哀辞[编辑]

李幼闻重祖哀辞丁卯[编辑]

呜呼。以百年沈郁之冤。而欲伸白昭雪于百年之后者。非孝之至诚之极而能之乎。诚极矣孝至矣。而尚且不能则天也。然则公之抱积冤而奄然以归于今日者。非天而何。呜呼。公之为葛爷苦心血诚。直可以透金石而彻穹壤。于是相公哀其志。先王察其冤。覆盆之天日。且将朝夕可睹。而不幸弓剑奄弃而事遂寝。呜呼。此非独公一家事也。即岭运兴替之所关。吾道显晦之所系。岂人力所及哉。天也。公于天亦何哉。然所谓天者理也。理无终诎而时有屯亨。方今圣明继极。群枉毕伸。公之精神筋力。又老而不衰。私窃谓此必天相之以有待也。而乃公奄然至于斯。则愚未知理终不可伸。而时终一于屯耶。设使天定时至而事或得白。公则不得见矣。然其见与否。亦不足论也。苟有其时。则公之志㬥矣。公之事遂矣。地下之目将瞑矣。来者未可必。而今日之归。冤固自如也。则此吾党之士。莫不赍咨涕洟。不惟哀其死而哀其志。不惟哀其志而哀吾道之竆且否也。呜呼。㙆之遭罹。方且求死而不得。奚暇悲人之死。然闻公之大归有日。不可无一语相送。而精神剥落。文思枯渴。于公志行之详。情契之密。皆有所不遑焉。独以公抱冤而归。抆泪书之。呜呼。公其知也否。

祝文[编辑]

昆山书院常享文丙子[编辑]

德修真静。道贲邱园。遗风洒洒。永世不谖。

右真静公

学求天人。论的道器。牖我髦士。百世椒荔。

右克斋公

凤岩精舍常享文[编辑]

通神至行。励世高风。源远流长。感慕弥隆。

公山精舍常享文代本孙作[编辑]

行著克家。谟裕贻厥。精衷泂酌。永世无斁。

右鲁厓公

秀颖之姿。远大之期。不幸短命。今古一唏。

右云涧公

问业大方。隐德林泉。优游卒岁。庶几无悯。

右晴川公

光山书院常享文[编辑]

通神至孝。急难孤忠。敢不胥勖。有此明宫。

右兰皋公

几炳祸胎。义扶伦纲。遗风未沫。报祀无疆。

右安分堂公

沧洲书院常享文[编辑]

迹隐义炳。行苦心靖。遗风永世。报祀勿替。

杏溪里社常享文[编辑]

学古冲襟。励世高标。遗风未沫。报祀孔昭。

云山书院常享文[编辑]

斥邪卫道。纳约匡君。屹为砥柱。起我后人。

右淡庵公

师受学诀。友资仁辅。遗风未沫。敢忘崇报。

右惺轩公

泗溪书院常享文[编辑]

行笃律己。绩茂护圣。馀教在人。百世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