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
作者:朱先进 于贵瑞 何洪林 陈智 王秋凤 郑涵 车涛 陈世苹 郭继勋 古松 韩士杰 郝彦宾 黄辉 贾根锁 李彦 李英年 林光辉 孟平 欧阳竹 饶良懿
2018年12月28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国科学数据
朱先进, 于贵瑞, 何洪林, 等.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7-28).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5.zh.


摘要&关键词

[编辑]

摘要:辐射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利用效率表现为光能利用率,反映了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生成有机物质的能力。揭示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可以为评估区域光能资源及其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也为评估区域有机物质固定能力及碳吸收能力提供依据。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结果及已发表文献的公开数据,构建了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包含51个生态系统126个站点年辐射、光能利用效率及吸收光能利用效率的观测记录。另外,本数据集还包含生态系统代码、年份、经度、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年均CO2质量浓度、年均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等生物气候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评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碳循环;辐射;生产力;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

Abstract & Keywords

[编辑]

Abstract: Light is a primary energy source. Its use efficiency reflects the capacity of ecosystem in converting light energy and producing organic matter. Revealing the values of light and its use efficiency in typical ecosystems provides reference for assessing regional light resources and their use efficiency, which is also helpful in assessing the regional capacity of organic matter producti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Based on ChinaFLUX observations and published literature, we built the radiation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dataset of typical ecosystem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0. This dataset contains 126 site-year light resource, light-use efficiency, and absorbed light use efficiency observed from 51 ecosystems. In addition, the dataset also contains the biotic and abiotic information such as ecosystem code, observation year, longitude, latitude, altitude, ecosystem type, annual air temperatur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CO2 mass concentration, annual mean leaf area index, annual maximum leaf area index. The dataset could provide data base for research on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Keywords: carbon cycle;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eddy covariance; terrestrial ecosystem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编辑]
数据集名称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
数据作者 朱先进,于贵瑞,何洪林,陈智,王秋凤,郑涵,车涛,陈世苹,郭继勋,古松,韩士杰,郝彦宾,黄辉,贾根锁,李彦,李英年,林光辉,孟平,欧阳竹,饶良懿,石培礼,孙春健,吴金水,王传宽,王辉民,王艳芬,王跃思,肖文发,闫俊华,杨大文,查同刚,张法伟,张劲松,张军辉,张宪洲,张旭东,张一平,赵斌,赵风华,赵亮,赵新全,赵仲辉,周广胜,周国逸
数据通信作者 于贵瑞(yugr@igsnrr.ac.cn)
数据时间范围 2002–2010年
地理区域 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
数据格式 *.xlsx
数据量 58 KB
数据服务系统 http://www.cnern.org.cn/data/meta?id=40574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6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039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6001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20302),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KFJ-SW-STS-169)。
数据集组成 本数据集包含51个生态系统126个站点年的光能利用效率观测记录,还包含生态系统代码、年份、站点经度、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CO2质量浓度、年均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等信息。

Dataset Profile

[编辑]
Title Radiation and light-use efficiency dataset of typical Chinese ecosystems (2002–2010)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Guirui (yugr@igsnrr.ac.cn)
Data author Zhu Xianjin, Yu Guirui, Wang Qiufeng, Chen Zhi, Zheng Han, Che Tao, Chen Shiping, Guo Jixun, Gu Song, Han Shijie, Hao Yanbin, Huang Hui, Jia Gensuo, Li Yan, Li Yingnian, Lin Guanghui, Meng Ping, Ouyang Zhu, Rao Liangyi, Shi Peili, Sun Chunjian, Wu Jinshui, Wang Chuankuan, Wang Huimin, Wang Yanfen, Wang Yuesi, Xiao Wenfa, Yan Junhua, Yang Dawen, Zha Tonggang, Zhang Fawei, Zhang Jinsong, Zhang Junhui, Zhang Xianzhou, Zhang Xudong, Zhang Yiping, Zhao Bin, Zhao Fenghua, Zhao Liang, Zhao Xinquan, Zhao Zhonghui, Zhou Guangsheng, Zhou Guoyi
Time range 2002–2010
Geographical scope 51 typical ecosystems of Chinese Flux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ChinaFLUX)
Data format *.xlsx
Data volume 58 KB
Data service system <http://www.cnern.org.cn/data/meta?id=40574>;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616>
Sources of funding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500390),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6YFA0600104),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DA1902030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FJ-SW-STS-169).
Dataset composition This dataset includes 126 site-year observations of 51 ecosystems. Specific information includes ecosystem code, observation year, latitude, longitude, ecosystem type, as well as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such as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mean CO2 mass concentration, and annual mean leaf area index.


引 言

[编辑]

辐射是陆地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地球表层有机物质固定及食物生产的基础。植物对辐射的利用率表达为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反映了生态系统对光能的转化能力[1],也是计算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估区域碳平衡的重要参数[2]。揭示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强度既可以评估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的能力,又可以为评估区域生产力及其潜力提供数据支撑[3]

因光质的不同,到达地表的辐射有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之分。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是直接可被植被利用的能量,但却罕有直接观测数据的报道;总辐射具有相对较长的观测历史,但部分总辐射的能量不能为植物所吸收,使得生态系统辐射的评估受到局限,进一步限制了对典型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认识。同时,计算LUE的碳通量(如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等)及光能(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等)有多种,使得LUE的定义及计算途径趋于多样化[4]。比如基于光响应曲线可获得表观光量子效率,反映了植物对光能的最大利用能力[5],也可以基于生物量调查所获得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观测的辐射量(比如光合有效辐射、总辐射)计算生态系统对辐射的利用效率,为光能利用效率的计算提供了最原始依据[6][4]。其中,基于总初级生产力和光合有效辐射及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所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效率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含义,分别反映了植物光合过程对到达地面及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能力,也是计算其他途径光能利用效率的基础,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涡度相关观测可以获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CO2交换量,并可进一步拆分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为基于总初级生产力计算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可能[7][8][9]。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碳通量的同时,学者也同步进行了相关生物气候要素,如光合有效辐射等的观测,为评估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奠定了数据基础[10]。已有研究对特定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但尚无研究系统归纳不同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差异,限制了对辐射及光能利用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理解。因此,以中国通量网及中国区域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为基础,本文系统总结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以推进本数据集的进一步共享,并为区域光能分布、生产力及其潜力评估提供验证数据。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编辑]

1.1 数据来源

[编辑]

本数据集源于隶属ChinaFLUX的10个生态系统(当雄高寒草甸、海北高寒湿地、海北高寒灌丛、内蒙温带草地、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禹城温带农田、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双版纳热带常绿阔叶林)及中国区域已发表文献数据的其他41个生态系统(图1),站点经纬度信息见表1。本数据集是对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及公开发表数据综合集成的产物。


表1 生态系统名称及经纬度信息

生态系统代码 生态系统名称缩写 生态系统全称 纬度(°N) 经度(°E) 观测年份
XSBN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热带常绿阔叶林 21.95 101.20 2003~2008
DHS 鼎湖山 鼎湖山温带常绿阔叶林 23.17 112.53 2003~2008
ALS 哀牢山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4.53 101.02 2009~2010
QYZ 千烟洲 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26.73 115.05 2003~2008
HT 会同 会同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26.83 109.75 2008
TY 桃源 桃源亚热带水稻田 28.92 111.45 2003
YY 岳阳 岳阳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29.53 112.86 2006–2007
DX 当雄 当雄高寒草甸 29.67 91.33 2004–2008
AQ 安庆 安庆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30.47 116.99 2006–2007
DTG 东滩-高滩 东滩高滩亚热带滨海湿地 31.52 121.96 2005–2007
DTD 东滩-低滩 东滩低滩亚热带滨海湿地 31.52 121.97 2005–2007
DTZ 东滩-中滩 东滩中滩亚热带滨海湿地 31.58 121.90 2005
XP 西平 西平温带落叶阔叶林 33.35 113.91 2010
SJY 三江源 三江源高寒草地 34.35 100.55 2006
WS 位山 位山温带农田 36.65 116.05 2007–2008
YC 禹城 禹城温带农田 36.83 116.57 2003–2008
HB 海北 海北高寒草地 37.62 101.30 2002–2004
HBGC 海北灌丛 海北高寒灌丛 37.67 101.33 2003–2008
HBSD 海北湿地 海北高寒湿地 37.68 101.31 2004–2008
DXF 大兴 大兴温带落叶阔叶林 39.53 116.25 2006
KBQG 库布齐草地 库布齐温带草原 40.38 108.55 2006
KBQF 库布齐森林 库布齐温带落叶阔叶林 40.54 108.69 2005–2006
PJ 盘锦 盘锦温带滨海湿地 41.13 121.90 2005
DLC 多伦农田 多伦温带农田 42.05 116.67 2005–2006
DLG 多伦草地 多伦温带草原 42.05 116.28 2005–2006, 2010
CBS 长白山 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 42.40 128.10 2003–2008
XLHTF 锡林浩特围封 锡林浩特温带围封草原 43.55 116.67 2006
XLHTD 锡林浩特退化 锡林浩特温带退化草原 43.55 116.67 2006
XLHT 锡林浩特-克氏针茅草原 锡林浩特温带典型草原 44.13 116.33 2004–2006
FK 阜康 阜康温带荒漠 44.28 87.93 2004–2007
NM 内蒙 内蒙温带草原 44.53 116.67 2004–2008
TYC 通榆农田 通榆温带农田 44.57 122.92 2004–2006
CL 长岭 长岭温带草原 44.58 123.50 2007–2008
TYG 通榆草地 通榆温带草原 44.59 122.52 2004–2006
LS 老山 老山温带常绿针叶林 45.33 127.67 2004
MES 帽儿山 帽儿山温带常绿针叶林 45.42 127.67 2005
SJS 三江湿地 三江温带湿地 47.58 133.52 2005
SJD 三江水稻 三江温带农田 47.58 133.52 2005
SJC 三江大豆 三江温带农田 47.58 133.52 2005
HZ 呼中 呼中温带常绿针叶林 51.78 123.02 2007–2008
REG 若尔盖 若尔盖高寒湿地 33.93 102.87 2008–2009
GQ 湛江高桥 湛江高桥热带红树林 21.57 109.76 2010
YX 云霄 云霄亚热带红树林 23.92 117.42 2009
HN 怀宁 怀宁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33.00 117.00 2005
YK 盈科 盈科温带农田 38.86 100.41 2008
XLD 小浪底 小浪底温带落叶阔叶林 35.020 112.47 2007–2009
DG 东莞 东莞亚热带草原 22.97 113.74 2009–2010
HG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温带草原 35.95 104.13 2007–2008
JFL 尖峰岭 尖峰岭热带常绿阔叶林 18.61 108.84 2006–2009
HY 海晏 海晏高寒草地 36.95 100.75 2010
AR 阿柔 阿柔高寒草地 38.04 100.46 2009


图片

图1 站点分布图(审图号:GS(2018)4935号)


1.2 数据获取方法

[编辑]

1.2.1 辐射数据获取

[编辑]

鉴于文献收集的生态系统中少有各生态系统辐射数据的报道,为保证各生态系统辐射数据的一致性,本数据集基于各生态系统的经纬度信息,利用中国区域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空间数据提取获得。中国总辐射空间数据是基于相对湿度、温度、降水等因子计算,再利用地统计学软件插值获得[11]。中国光合有效辐射空间数据是基于中国气象局740个站点的气象数据、122个站点的总辐射数据、36个中国生态系统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台站观测的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利用ArcGIS插补,进而基于每天插补的PAR累加得到每年的总光合有效辐射[12]

1.2.2 光能利用效率数据获取

[编辑]

本数据集所指的光能利用效率系基于年总初级生产力(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AGPP)及年总光合有效辐射(Annual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等计算得到,包括基于年总光合有效辐射(PAR)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和基于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nnual 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APAR)计算得到的吸收光能利用效率(Absorbed Light Use Efficiency,ALUE)[7],其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图片 (1)

图片 (2)

其中AGPP为年总初级生产力,PAR为年总光合有效辐射,APAR为年总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AGPP通过涡度相关观测而获得。涡度相关技术是基于微气象学原理观测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及水汽、能量通量交换量的手段,以高频红外气体分析仪及风速仪为主要观测设备,通过观测冠层上方的CO2、水汽及能量脉动获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水能量通量,进而基于非线性回归关系将碳通量拆分为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13][14]。对于ChinaFLUX观测的数据,本数据集选用ChinaFLUX通用数据处理流程进行数据质量控制、插补和拆分[10]。对于文献收集的各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本数据集选用公开文献已发表的该生态系统完整年份的AGPP,要求公开文献中有该生态系统的AGPP的数值报道。

理论上,特定生态系统特定年份的APAR是该生态系统每天APAR的累加值,但对文献收集的数据库中的各个生态系统,限于无法获取它们每天的PAR及LAI,本数据集无法通过计算每个生态系统每天的APAR累加得到其年总量。同时,为了保障本数据集中所用数据的一致性,本数据集选用近似途径来计算各生态系统的APAR,即利用每年的年总光合有效辐射量与年均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所占比例(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fPAR)相乘而获得。其中fPAR则采用比尔–兰伯特定律计算:

图片 (3)

其中k为消光系数,根据已有文献结果,本数据集选用0.5[15]。LAI为各生态系统的年均叶面积指数,基于各生态系统的经纬度信息及观测年份,在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GLASS)数据集中[16]提取而获得。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2.3 辅助数据获取

[编辑]

本数据集还提供了基于CO2摩尔分数、大气压强计算而得到的各生态系统年均CO2摩尔质量浓度(ρc ),CO2摩尔分数选用美国夏威夷Mauna Loa站点观测的各年数值,大气压强采用压高公式计算获得[7]

2 数据样本描述

[编辑]

本数据集共有两个数据表:数据和数据来源,数据量57 KB。数据显示本数据集中各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观测年份及观测数值,共126条数据记录,涉及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4种生态系统类型51个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18个,草地生态系统16个,农田生态系统8个,湿地生态系统9个。数据来源显示本数据集中所获数据的主要出处共有31个。


图片

图2 数据处理流程图


数据表中生态系统代码的含义:数据表中的生态系统代码是各生态系统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在个别生态系统,首字母相同时,补充管理措施或者生态系统类型的首字母予以区分。如XLHTD,XLHT分别是Xi、Lin、Hao、Te的首字母大写,D表示该生态系统是退化生态系统(Degradation)。数据集中出现的生态站名称与代码的对应关系如表2。


表2 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光能及其利用效率数据集

数据项 数据类型 实例
序号 数字 1
生态系统代码 字符 DHS
生态系统名称缩写 字符 鼎湖山
生态系统全称 字符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
纬度 数字 23.167
经度 数字 112.533
海拔(m) 数字 300
观测年份 数字 2003
年均气温(℃) 数字 20.66
年总降水量(mm) 数字 1289.40
年均CO2质量浓度(mg CO2 m-3) 数字 723.34
插值的年总辐射(MJ m-2 yr-1) 数字 4891.72
插值的年总光合有效辐射(MJ m-2 yr-1) 数字 2019.36
观测的年总辐射(MJ m-2 yr-1) 数字 4534.91
观测的年总光合有效辐射(MJ m-2 yr-1) 数字 1796.79
年均叶面积指数(m2 m-2) 数字 3.84
最大叶面积指数(m2 m-2) 数字 4.4
光能利用效率(g C MJ-1) 数字 744.94
吸收光能利用效率(g C MJ -1) 数字 1.97
数据来源 字符 ChinaFLUX


3 数据质量控制

[编辑]

为保障本数据集获取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的质量,本数据集从总初级生产力和光能两个角度进行了质量控制。

(1)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来源于ChinaFLUX的长期观测和文献已发表的数据。其中,ChinaFLUX各生态系统已有多年涡度相关观测经验,并在每年对观测仪器进行标定,保证了观测数据的精度。同时,本研究中各ChinaFLUX生态系统所观测的数据均采用ChinaFLUX的通用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处理,ChinaFLUX通用数据处理流程已被各方所认可,保障了各生态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17]。此外,文献所报道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均经过同行专家评阅并达到发表标准,保证了文献所收集数据的可信度。

(2)辐射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总辐射[11]和光合有效辐射[12]的空间分布数据集,这两个数据集的获取方法已较为完善,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已被国内外学者普遍引用。同时,本数据集进一步利用ChinaFLUX各生态系统观测的总辐射及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对提取自空间数据集的辐射数据进行了验证(图3)。结果发现,观测数据与提取的插值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观测的总辐射数据可以解释93%的插值数据空间变异(图3a),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可以解释77%的插值数据空间变异(图3b)。尽管光合有效辐射的观测值与提取值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主要与ChinaFLUX各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仪器的衰减有关。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ChinaFLUX各生态系统所用的光合有效辐射观测仪器存在衰减现象,表现为观测值的减小[18]


图片

图3 ChinaFLUX各生态系统观测的(x轴)总辐射(a)和光合有效辐射(b)与提取自空间插值数据(y轴)间的关系


4 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

[编辑]

本数据集收录了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的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可以为典型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及潜力评估、区域光热资源管理等提供数据参考。但鉴于各关键变量的获取方法均有些许不足,本数据集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引起重视:

(1)辐射数据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光能利用效率呈现不确定性。本数据集的辐射数据源于插值后的空间分布数据,尽管该空间分布数据已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但生成辐射空间分布的插值方法有多种,使得本数据集所提取的数值可能与其他现有数据源存在偏差,进而引起光能利用效率数值的差异。

(2)年总初级生产力数值的不确定性也会引起光能利用效率的不确定性。本数据集中,ChinaFLUX各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源于ChinaFLUX的长期观测及通用数据处理流程,而其他生态系统的年总初级生产力源于已发表的文献,使得不同生态系统的数据处理程序存在偏差。同时,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数据处理流程,不同学者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参数设定等细节也会对年总初级生产力的数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因而,本数据集中所报道各光能利用效率数值可能与其他学者所报道的结果存在些许偏差。

(3)本数据集中各数值仅反映了当前观测年份该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状况。限于不同年份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基于本数据集中各结果外推其他年份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时,需对外推结果谨慎对待。

(4)本数据集中所报道的光能利用效率是基于公式(1)–(3)而获得的,反映了各生态系统在固定时间尺度(一年内)对光能的转化能力,可以为其他定义下光能利用效率的大小提供参考。但鉴于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在时间及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未来选用本数据集中各光能利用效率数值时,需根据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予以区别对待。

数据使用中如遇其他问题,可详细参考已发表的论文[7]

本数据集由CERN综合中心数据资源服务网站(http://www.cnern.org.cn)提供数据服务。登录系统后在首页点击“数据论文数据”图标或在数据资源栏目选择“数据论文数据”中的“碳氮水通量观测专题”进入相应页面下载数据。也可登录Science Data Bank(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616)访问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编辑]
  1. MONTEITH J L. Solar Radi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Tropical Ecosystem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72, 9(3): 747-766.
  2. RUNNING S W, NEMANI R R, HEINSCH F A, et al., A continuous satellite-derived measure of global terrestrial primary production[J]. Bioscience, 2004, 54(6): 547-560.
  3. HILKER T, COOPS N C, WULDER M A, et al.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in light use efficiency based models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requirement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8, 404(2-3): 411-423.
  4. ^ 4.0 4.1 ALBRIZIO R, STEDUTO P.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of field-grown sunflower, sorghum, wheat and chickpea: I.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5, 130(3): 254-268.
  5. ZHANG L M, YU G R, SUN X M,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apparent quantum yield (alpha) and maximum photosynthesis rate (P-max) of different forest ecosystem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37(3-4): 176-187.
  6. 袁文平, 蔡文文, 刘丹, 等.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遥感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29(5): 541-550.
  7. ^ 7.0 7.1 7.2 7.3 ZHU X J, YU G R, WANG Q F, et al. Approaches of climat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nnu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mong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 62: 174-181.
  8. SCHWALM C R, BLACK T A, ARNIRO B D, et al. Photosynthetic light use efficiency of three biomes across an east-west continental-scale transect in Canad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40(1-4): 269-286.
  9. GARBULSKY M F, PEÑUELAS J, PAPALE D, et al. 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the variability of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across terrestrial ecosystems[J].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10, 19(2): 253-267.
  10. ^ 10.0 10.1 YU G R, WEN X F, SUN X M, et al. Overview of ChinaFLUX and evaluation of its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6, 137(3-4): 125-137.
  11. ^ 11.0 11.1 何洪林, 于贵瑞, 刘新安, 等. 中国陆地生态信息空间化技术研究(Ⅱ)——太阳辐射要素[J]. 资源科学, 2004, 19(5): 679-687.
  12. ^ 12.0 12.1 ZHU X, HE H, LIU M, et al.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50 year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6): 803-817.
  13. REICHSTEIN M, FALGE E, BALDOCCHI D, et al. On the separation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 into assimilation 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view and improved algorithm[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5, 11(9): 1424-1439.
  14. FALGE E, BALDOCCHI D, OLSON R, et al. Gap filling strategies for defensible annual sums of net ecosystem exchange[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1, 107(1): 43-69.
  15. YUAN W P, LIU S G, YU G R, et al. Global estimat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based on MODIS and global meteorology dat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0, 114(7): 1416-1431.
  16. LIANG S, ZHAO X, LIU S, et al. A long-term 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 (GLASS) data-set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13, 6(sup1): 5-33.
  17. YU G, REN W, CHEN Z, et al. Construction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water fluxes coordinated observation[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7): 803-826.
  18. 朱治林, 孙晓敏, 于贵瑞, 等. 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长期观测中的仪器性能衰变和数据校正[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1): 2954-2962.

数据引用格式

[编辑]

朱先进, 于贵瑞, 何洪林, 等.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8. (2018-06-18). DOI: 10.11922/sciencedb.616.


本作品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协议下发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