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2012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
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讲人为时西安市代市长董军)
2012年2月25日
http://www.xa.gov.cn/gk/ghjh/zfgzbg/5d4908a465cbd87465a61709.html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任务,西安步入了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1的新阶段。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适时出台应对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从1538.9亿元增加到3864.2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从2370美元增加到7043美元,增长近2倍;财政总收入从196亿元增加到649.9亿元,增长2.3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85.9亿元增加到318.5亿元,增长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066.6亿元增加到3352.1亿元,增长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84.9亿元增加到1935.2亿元,增长1.5倍。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位次前移,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产业支撑、板块带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要突破。五大主导产业2增加值从654.1亿元增加到1963.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2.5%提高到50.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百亿企业从无到有达到5家,基本完成二环内工业企业搬迁,工业增加值达到1189.6亿元,增长1.4倍。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周至道文化展示区、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大遗址保护模式,年旅游人数从2739万人次增加到6653万人次。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综合保税区建设进展顺利。设立了全国首家航空产业基金3、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4和开元城市发展基金5,金融证券机构增至114家。新增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和沣东新城3个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增加到5个,形成了“五区一港两基地6”的板块带动格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削减量超额完成省考目标,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完成了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区面积从261平方公里增加到415平方公里。完成市行政中心搬迁,确立了主城区、3个副中心、5个组团7和60个重点镇的城镇体系。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三年大提升活动8,城建投资累计完成3339亿元,铁路北客站投入运营,地铁二号线建成通车,一号线、三号线加快建设,西安进入地铁时代。新建、拓宽、改造一批城市路桥和背街小巷,人均道路面积由9.9平方米增加到15.6平方米。坚持公交优先,推行公交惠民政策,建成一批公交专线和港湾。完成城区五大排洪工程9和“引乾济石10”、“引湑济黑11”调水工程,实施李家河水库工程建设,新建污水处理厂12个。供电、供气、供暖和通讯等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公厕从509座增加到1563座并全部免费。以“保一山碧绿,护八水长流”为目标,全面启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渭河城市段、汉城湖治理和三年植绿大行动等生态工程,建成生态水面30平方公里,造林37.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连续4年达到300天以上,浐灞生态区成为国家级生态区。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火车站广场和解放路环境综合改造,纺织城、大兴新区、大明宫等地区改造进展顺利。改造133个城中村和30个棚户区,回迁安置28万人,基本完成二环以内城棚改任务,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搬建并举、安置先行的城改路径。城市社区“122”管理体制12和城管标准化执法模式在全国推广。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基本形成。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按照规划一体、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服务均等的基本思路,注重发挥开发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曲江•临潼绿色统筹城乡示范工程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也得到了中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五年中,全市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超过186亿元,农业四大主导产业13、四大板块14和十二条产业带15建设成效显著,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388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完成1317个新农村建设任务。在全省率先试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试点,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8万亩。实施农村电网整村改造、黑河引水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5平方公里,治理病险水库53座,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81万亩,解决了164.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公路二级网化工程16,建设改造农村公路840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平原地区村村通油路,广大农民多年的愿望化为现实。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制,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任务,实施了纺织产业等30多个重组整合项目。积极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立西安科技大市场,获评2011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市区县政府机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6%,比2006年提高6.1个百分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去年实际利用外资20.05亿美元,是2006年的2.4倍;实际引进内资1023.7亿元,是2006年的2.9倍。80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130个分支机构。服务外包合同额3.88亿美元,是2006年的7倍。西安陆路国际贸易口岸正式开放,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世界华文教育大会等国际活动,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西安的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财政投入民生领域的资金累计1078.8亿元,占总支出的7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905元增加到259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808元增加到9788元。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7亿元,设立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基金。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组织就业培训累计达28.6万人次,基本解决国企改制并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32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1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保障性住房14.3万套、900万平方米,解决了10余万户中低收入居民和职工的住房困难。去年全市新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12.8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在全省考核中名列第一。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成99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17和全省第一所公办启智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完成217万平方米,“蛋奶工程18”覆盖学生24.5万人。在全省率先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所。组建4个职业教育集团,西安文理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0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1所,创建标准化村卫生室311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8%,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基层文化设施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成效明显,《秦腔》、《柳河湾的新娘》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国家大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在全国率先推行放心早餐、粮油、馒头、豆制品和蔬菜五进社区工程。救灾救济以及老龄、残疾人工作扎实有效。荣获“200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关爱民生城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规范政府重大工作决策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政府网站,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市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91项。深入开展“五五”普法,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成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平台,规范了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启动国家级社会管理创新试点19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建立完善应急平台体系,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第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民族宗教、侨务、妇女儿童、人防、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尤其让我们感到振奋和自豪的是,去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参与,积极奉献,成功举办了有创意、有特色、水平高、影响大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178天,入园1573万人次,不仅充分彰显了“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更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都快速发展的新成就、绿色环保的新理念、开放自信的新形象。

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市民,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向驻市中央、省属单位和各界人士、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模式;二是必须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狠抓结构调整,实施板块带动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塑造城市特色,走符合西安实际的城市发展之路;四是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五是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失时机地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改革创新,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西安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主要是工业支撑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比较薄弱;二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发展还相对滞后,教育、医疗、住房、安全以及城市交通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差距;三是科技、文化、旅游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环境基础还不够牢固;四是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在个别领域还比较突出。这些都需要我们着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今后五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着力推动产业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努力建设幸福家园。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左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水平,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旅游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特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努力形成以高新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以经开区、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20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功能区,以曲江新区、临潼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区,以中心城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沣东新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为核心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区。

建设生态人文家园。切实保护秦岭,加快整治渭河。形成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为核心,以14个国家、省、市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秦岭保护体系,形成八水21绕长安、九湖22映古城的城市生态水系,形成“三环八带十廊道23”的城市绿化体系,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保护好周秦汉唐四大遗址,全面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24,大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安文化,把西安建设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向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转移、土地向园区和经营大户转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转移,努力实现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和推进改革五个方面的统筹,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把改革开放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支持好、发挥好,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西安建设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大力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25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和高等教育等资源优势,加快体系创新、技术创新、环境创新和人才开发,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高地。

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人口等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管理网络,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全市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十大重点工程,建成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

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将实现综合经济实力的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大提升,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工作中要紧紧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张蓝图干到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发展,西安已经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实际、体现人民意愿的发展之路。我们要始终坚持既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秉承历届政府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好作风、好传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扎实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努力把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蓝图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一件一件地变为现实。

两块短板求突破。工业不大不强、农村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两块短板。我们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军民产业融合,力求工业发展的新突破。我们还要全面谋划县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转移,把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惠及到农村,力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多措并举惠民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坚持政府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好群众上学、看病、住房、交通、安全等实际问题,让市民生活得更加便捷、舒适、幸福。

创新管理促和谐。科学的管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谐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在各项工作推进中,都要注重建立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机制,同时要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扎实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市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增长下行趋势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较多。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按照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努力实现新一届政府班子五年任期的良好开局。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逐步将PM2.526指标纳入监测体系。

(一)在增强工业综合实力上实现新突破

尽快出台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工业支撑地位,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使工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扩大经济总量的主要途径,确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出台全市工业产业规划,按照“以点串线、组团发展”的思路,以航空新城、泾渭新城、临潼渭北现代工业新城和部分区县共建园区为重点,加快建设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继续推进西安高新区软件新城、生物医药产业园、航天测绘导航卫星应用产业基地、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现代纺织产业园、六村堡工业园以及区县工业园区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延长优势产业链,提高西安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配套能力。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使其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抓好金堆城钼金属工业园、应用材料公司太阳能研发中心、比亚迪二期扩能、庆安集团公司搬迁扩能、美光半导体二期扩能、陕西光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园、中国电子西安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抓好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6个省级“两化”融合27示范企业建设,加快实施经开区兵器产业基地等军民融合项目。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抓好100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促使中兴通讯、华为西安研发基地、西安三角航空科技公司等30个项目在年内形成产能,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6%以上。

积极实施大企业培养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大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量身定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扶持措施,力争年内再新增2户超百亿元企业。积极争取更多央企建设项目落户西安。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民间资本创办各类小企业,引导民营企业以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

进一步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突出抓好结构、工程和管理节能减排,严格控制能耗水平和污染增量,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5%。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园区、企业和产业链三个层面互动促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在提升服务业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8建设,依托西安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

加快实施《西安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三年工作方案》,壮大旅游产业。推进秦岭北麓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按照5A级景区标准,整合翠华山和南五台、太平峪和朱雀景区。2月底前建成楼观道教文化区,4月28日世园公园建成开放,5月1日建成渭河生态景观公园,10月1日建成临潼度假区华清宫文化广场等3个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提升改造城墙景区,继续实施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开发和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区建设,形成遗址观光、宗教文化、温泉度假、修学旅行、民俗体验、工业展示、红色旅程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抓紧建成一批高星级酒店和汽车旅馆,力争增开西安至境内外重点城市的航线航班,完善旅游标识等服务设施。

加快物流、金融、会展业的设施、平台和要素市场建设,抓好国际港务区内陆港及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西安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西安华南城、浐灞生态区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沣东国际汽车城、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物联网应用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物流示范城市29。编制西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完善金融机构引进政策,新增金融机构5家以上,推动各类产权交易和股权投资发展,深化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工作。启动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建设,完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场馆及配套设施。

继续改造提升钟楼、解放路、小寨、土门等重点商圈,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城市新区商贸服务设施,推进皇城商务聚集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30”和“镇超工程31”建设,升级改造一批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积极扩大消费,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培育和发展社区养老、家政服务、休闲娱乐、节假日消费等消费热点。

(三)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展示新亮点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具有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魅力的城市文化,让城市更有文化,文化更有价值,不断增强西安文化的竞争力。

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西安文化品牌。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培育、扶持文化产业各类市场主体,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创意动漫、广告会展等产业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增长。促进曲江、高新等八大文化板块建设和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及文艺路演艺基地建设,结合绕城高速周边综合改造,启动建设西安文化商务区,开工建设传媒文化产业聚集区、陕西文化艺术园区。发挥关中民俗博物院、大唐西市的示范效应,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推进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启动汉长安城、昆明池、秦东陵等遗址公园建设,推进阿房宫遗址公园、长安兴教寺佛教文化景区建设,做好杜陵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实施博物馆城32建设规划,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新建各类博物馆10个以上。建设大秦帝国影视基地、西安大剧院,筹建西安交响乐团,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构建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群众满意、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年内实现街道、乡镇有文化站,社区和村有文化室,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优秀文化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创新,支持西安文化发展集团、西安曲江文化投资集团、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完成西安广播电视台组建。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实现新提升

继续深入开展大西安战略规划研究,启动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设计,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年城市建设投资235亿元。

综合施策缓解交通拥堵。完成综合交通、轨道交通线网修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和公共停车场等专项规划。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完成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南段建设,全面建设地铁三号线,抓紧地铁四号线前期准备和新一轮建设规划报审工作。继续实施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开工建设南三环与长安路立交一期、东南二环立交二期、长乐路综合改造等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城市主干道、支干道和断头路,优化改造一批交叉口。细化分解停车场建设任务,抓好区、县及开发区公共停车场建设。继续推行公交优先战略,持续增加公交车辆,优化公交点线衔接,加快公交场站建设。加强城市动态交通疏导和静态交通保障,整顿交通秩序,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李家河水库、黑河水库二期移民和梨园坪水库前期等城市水源地项目建设。推进东南郊水厂、城市老化管网及户表改造,实施第三、第四、第五水厂迁改工程,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强重点区域电力、供气、供热以及通讯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大兴路、纺织城、大明宫、东大街和朱宏路区域综合改造,启动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完善行政中心、铁路北客站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加强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利用,在取缔违法矿点、治理无序开发、开展生态移民、打造5A级景区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引汉济渭配套工程,抓好渭河综合治理,根治黑河下游防汛隐患。以黑河、涝河、灞河上游为重点,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千里绿色长廊33等大绿三期工程。建设西安泾渭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9座大型公园34及一批街头绿地广场。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建成大明宫遗址公园都市森林,建设主城区与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廊道。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工作,认真落实《渭河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继续加快排水管网、再生水回用管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第六污水处理厂和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试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扬尘污染和噪音污染的治理力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提升城市标准化和人性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容貌秩序整治,全面实施市政设施规范化和机械化养护管理,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启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35,探索城市道路分级管理。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继续大力整治和规范渣土车运营秩序。

(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开创新局面

继续发挥开发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依托开发区资金、人才、理念、管理等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辖区内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与开发区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生活型、生产型服务业。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经验,积极破解农村缺资金、城市缺土地的发展难题。支持社会资本运用城中村改造政策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加快高陵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建成骊山新家园大型安置社区。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绿色果品、优势畜牧四大基地,加快长安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休闲农业。提高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不断丰富菜篮子品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抓好“五条龙型产业链36”建设,支持联想集团和周至联手做大做强猕猴桃产业,启动蓝田国家优质核桃示范县建设。建设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区县经济规模。积极引导各区县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中心城区要加快金融、信息、会展、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远郊区县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各区县政府要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战略重点,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制定扶持远郊区县发展的财政政策,扩大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农村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本级城建投资对副中心、组团和重点镇的支持力度。加快阎良、临潼、户县三个副中心建设,扎实推进4个县城面貌改造提升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到小城镇置家兴业,支持滦镇、草堂、关山、哑柏、零口、汤峪6个省级重点镇和市级重点镇建设,把城市管理逐步延伸到城中村和远郊区县。力争全面完成农村公路二级网化工程建设。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50%、60%,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10%。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启动农田排水工程,加快中小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继续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完成423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认真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纲要,按照2500元的扶贫新标准,全面启动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

(六)在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上取得新成效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改善民生,确保把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让广大市民得到更多实惠。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技能培训、重点帮扶、创业服务等措施,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工作。制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加快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5万人。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妥善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问题。逐步提高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待遇水平,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落实。积极推进公积金支持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7万套。扎实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把做好已拆迁群众的回迁安置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成18个整村2.9万人的回迁安置工作,整村拆除17个村280万平方米,新开工安置房180万平方米。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使教育支出达到一般预算支出的15%。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试行大学区管理改革37,合理配置和优化全市教育资源。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扩建93所幼儿园,适时为幼儿园、小学配备符合标准、数量充足的校车。推进省级标准化高中和示范高中建设,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化发展。做强职业教育,支持特殊教育,重视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市属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加快实施市中医院等6个新建、迁建项目,新建、扩建5所县级医院。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抓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参合农民的保障水平,推行新农合与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38,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

全面推进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继续实施放心早餐、粮油、馒头、豆制品和蔬菜五进社区工程。加大市场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启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强物价监管,营造公平、和谐、诚信、安全的市场环境。

扎实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强化乡镇、街道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充分发挥信访接待中心作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平安西安”创建活动39,严格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防汛抢险、防爆反恐、防范控制等队伍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大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增加城乡社区经费投入,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新建、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100个,新建农村体育健身工程350个。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统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双拥、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防震减灾、气象、红十字会等工作。

(七)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体现新思路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西安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气魄推进各领域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寻求机遇、破解难题、增强活力。

加快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支持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建设,确保西安科技大市场加盟企业和机构达到1万家,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积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万件。

全力抓好国有资产重组与产业整合,重点推进陕鼓集团、西旅集团等企业的重组与整合。继续做好国电集团—西郊热电等重组项目的后期协调服务。培育秦华天然气等5户企业改制上市。加快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265户改革任务。统筹推进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体制、事业单位分类及集体林权制度配套等各项改革。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招商引资做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总抓手,围绕主导产业,面向北美、日韩、欧洲、东南亚和港澳台五大板块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突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开展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招商活动,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4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达到950亿元。充分发挥西安综合保税区基础平台作用,利用西洽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招商平台,精心组织城市品牌推介,不断提升西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大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扶持力度,加快口岸建设。抓好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西安劳务品牌。鼓励和支持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走出去,推动更多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外国政府、世界知名企业在西安设立办事机构,进一步提升西安对外开放水平。

(八)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上要有新举措

以保续建、保重点、保配套、抓储备为主,科学安排重点建设项目,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今年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374个,年度计划投资1096亿元。

重点抓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投资,认真谋划储备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城市综合体和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绿卡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联合督查制度和现场办公制度,引导各种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定期向各大金融机构发布我市鼓励和引导类产业项目。积极培育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做好保障性住房集合债券发行,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专项金融债和融资平台公司发行公司债,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全年社会融资总量达到2000亿元。规范发展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扩大融资能力。完善支持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做好土地保障工作。优先保障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制定完善各类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控制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探索市区共储新模式40,利用好闲置土地、存量土地和城中村土地,破解土地紧缺难题。

(九)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展示新形象

我们要以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增强政府公信力。开展“六五”普法宣传,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公众及舆论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认真办理建议和提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体制。坚持创新管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作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办事流程。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提升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开展市级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试点,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从严治政。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公车管理,努力形成廉洁勤政的良好政风。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健全重点工作推进责任机制和督办查办制度,努力提高行政效率。坚持转变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重实干、求实效。弘扬艰苦奋斗之风,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铺张浪费。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开短会、讲短话,把腾出来的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省出来的时间用在调查研究上,把减下来的经费用在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西安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回顾过去,我们满怀豪情;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共同创造西安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