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7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在別所。宋《盧多遜碑》亦未詳。廟南有呂常造作石門, 則漢元初也。崇禎辛巳,嶽廟災,大殿兩廡俱燼。 周公廟在告成鎮測景臺後。弘治間,知府陳宣建。 啟母廟在太室山下。漢武帝祀嵩,見啟母石,遂令建 啟母廟。南有石闕,亦稱「開母祠。」見《嵩高山記》。唐高宗 幸嵩山,敕令重修,命崔融作碑銘。今廢。

迎仙廟在嶽廟西望朝嶺上。

三官廟在登封縣西關。

裴商廟在懊來山陰。

扁鵲廟在劉碑村東,有《大學士高拱碑》。

少姨廟在少室山下。楊炯《碑銘》云:「少姨廟者,故老相 傳,啟母塗山氏之妺也。」

許由廟在箕山上。

仙官廟在中嶽頂。昔唐明皇封太山回,問司馬承禎 曰:「五嶽何神主之?」對曰:「嶽者,山之巨鎮,而能出雲降 雨,為國之望。然靈仙所隱,亦有仙官主之。」於是詔於 五嶽山頂各立仙官廟。今亡。

元帝廟,在太室頂元龜峰之上,有天池玉井。

九龍廟在嵩山東九龍潭上。

昇仙太子廟在緱氏山上。以祀王子晉者,有武后《御 製碑文》。

純孝伯廟在潁源上,以祀潁考叔者。金元好問有詩: 崇福宮在太室萬歲峰下,漢武帝登山聞呼萬歲,建 此。唐改名太乙觀,宋更名崇福宮,設提舉管勾官,命 朝臣領之,為祝釐之所。有真宗、元神本命御容三殿, 宮後有奕棋、摴蒱、泛觴三亭。

嵩陽宮在嵩山麓。魏孝文帝創造,名嵩陽寺。唐改為 嵩陽觀。元宗天寶命道士孫大沖鍊丹於此,有《聖德 感應碑》。中唐改名天封觀,宋名天封宮,元名嵩陽宮。 有三柏,大者七人圍,次六人圍,次五人圍,相傳漢武 帝封為三將軍。

奉天宮與嵩陽宮相鄰,在逍遙谷之右,唐高宗建。按 《王適碑》云:「調露二年,命以嵩陽觀為奉天宮。」稍異。 三陽宮,在石淙水上,唐武后建。久視元年,同太子群 臣如三陽宮逭暑,磨崖刻詩。張說《諫疏》稱「御苑東西 二十里。」可謂大矣。

太乙觀,唐高宗建。

白鶴觀在太室頂,相傳浮丘公接王子晉即此。 隆唐觀在逍遙谷中。按《王適碑文》,「唐高宗調露元年, 同武后如嵩山,幸潘師正之居,敕有司即其廬建隆 唐觀。」後避元宗諱,稱崇唐觀。

精思觀,高宗既為師正建隆唐觀,又於嶺上別立精 思院以處之。孟浩然有「精思觀」詩,院亦稱觀

紫虛觀在紫虛谷,賀蘭棲真所居。

洞清觀見唐許渾《贈蕭鍊師詩序》。

土德觀在中嶽廟西,元天曆二年建,明成化重修。 大法王寺在嵩山南麓,漢永平十四年建,乃佛寺之 最先者。魏名護國寺,晉名法華寺,隋名舍利寺。唐太 宗名功德寺,元宗名御容寺,代宗更名「文殊師利廣 德法王寺。」五代間分為五院。宋初五院合居,仁宗賜 名「嵩山大法王寺。」背負高岑,俯瞰二熊,諸山排列如 拱,真形勝之區。

嵩嶽寺,在法王寺西。元魏二年,使馮亮建閒居寺,開 皇改題「嵩嶽寺」,武后貯送鎮國金佛像,詳《李邕碑》。 會善寺,在嵩嶽寺西,本北魏孝文帝離宮。魏亡,為澄 覺禪師精舍。至隋開皇中,賜名會善寺,詳王著碑。乃 嶽神受戒元珪禪師處。有泉水流至寺門而隱,相傳 以為龍化老人聽經而報之。水亦異。

少林寺,在少室北五乳峰前。後魏孝文太和中,跋陀 自西域來,詔有司於此建寺處之。達磨面壁傳衣缽, 慧可世派相沿稱「祖庭。」隋唐賜柏谷田,碑碣甚多,以 唐裴漼為最。

峻極寺上院,在太室中峰頂,詳《金釋道琇碑》,今廢。 峻極寺下院,在登封城西。《殘碣》言「張侍郎捨宅」,未詳。 永泰寺,在太室右。後魏正光二年,孝明帝之妹出家 為尼,敕為置此,本名明練寺。神龍二年,追薦故永泰 公主,改名永泰寺。詳《釋靖彰碑》。

盧巖寺,在太室左麓,為盧鴻故居,或曰「後捨宅為寺。」 下盧巖寺,在盧巖寺東南三里。

龍潭寺在盧巖之北,為龍潭下寺。倚山環水,規模壯 麗。自寺右轉折而上,至九龍潭,山圍中忽開平地,形 勢尤佳。相傳武后曾建離宮於此,後為「上龍潭寺。」今 廢。

清涼寺在少室清涼峰之下。

道場寺,馮亮為宣武造閒居佛寺,林泉既奇,營製又 美,曲盡山居之妙。亮時至京師。延昌二年冬,遇疾,還 居嵩高道場寺。見《北史》。

石窟寺《魏書》「永熙二年,齊獻武王自晉陽出討爾朱 兆,大破之於赤洪嶺。車駕幸嵩高石窟、靈巖寺。」 靈巖寺,詳見前。按:唐人有《題石窟寺》詩,又有《宿靈巖 寺》詩,蓋二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