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pdf/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第19条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划定生态控制线,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系统修复。构建区域生态网络,保护碳汇空间,提升碳汇能力,到2035年通州区森林覆盖率由现状28%提高到40%,塑造水韵林海、绿野田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地区。

防止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地区贴边连片发展。在通州区形成“两带、两楔”的绿色空间结构,在城市副中心西侧与朝阳区之间有条件地区规划预留宽度不小于500米的生态绿带,东侧与廊坊北三县地区之间共建平均宽度不小于3公里的生态绿带,南侧与北侧划定宽度约7公里的生态廊道控制区,共同形成城市副中心外围的环状绿色生态绿带。发挥生态绿带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促进城市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机衔接。

第20条 健全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体系

构建城市级、社区级两级绿色空间体系。在城市副中心内形成“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全面增加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总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空间约41平方公里。划定包括公园绿地、生态绿地等在内的绿地系统线,保障绿地有序实施。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

城市级绿色空间:生态文明带、创新发展轴、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设施服务环、城市绿心、大型城市公园、河道绿廊和交通绿廊。

社区级绿色空间:社区公园和小微绿地。

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率先在城市绿心实现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森林生境,依托长安街东延长线以及广渠路、观音堂路等景观大道种植高大乔木,实现森林入城。鼓励城市干道设置中央分隔带种植高大乔木,在有条件的隔离带、人行道种植两排乔木,形成连续的林荫路系统,街区道路100%林荫化。

构建完整连续、蓝绿交织的绿道网络。依托河道绿廊、交通绿廊,建设绿荫密集、连续贯通的干线绿道,有效串连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依托小规模绿色线性空间,构建尺度宜人、慢行舒适的次级绿道,有效串连社区公园与小微绿地。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建成绿道约280公里,水岸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80%以上。

第21条 提高绿色空间的活力和品质

丰富休闲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空间与体育、文化等城市功能的混合利用,为文体设施建设预留条件,合理规划、加强设计,提升绿色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利用绿色空间举办节日庆典、运动赛事、文化表演等公共活动,营造充满活力、引人入胜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