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pdf/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建设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间。按照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次序分配街道空间,优化街道横断面,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实现道路红线内人行道、自行车道和绿色空间比重大于50%。

划定路缘石线到建筑退线的街道一体化设计管控区,加强对道路红线内外空间统筹管控,严格管控沿街建筑界面,协调布局交通市政设施,精细化设计街道家具,保障无障碍系统连通。加强道路绿化植树,严格限制使用护栏等物理隔离。

第33条 建设高标准、绿色智能的公交都市

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内部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构建环形+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1.1-1.2公里/平方公里。加强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的耦合,适当提高轨道车站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和混合用地比例,实现轨道车站500米半径范围覆盖63%的就业岗位和47%的居住人口,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部分轨道交通车站预留同台换乘或越线运营等多种组织方式的条件,满足乘客多样化出行需求。划定轨道车站地上地下一体化管控区,提高一体化开发建设和接驳换乘水平,营造舒适有序的步行和自行车接驳环境。

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形成良性互补、错位服务。规划布局干线、支线两级地面公交网络。干线服务城市副中心对外出行,提高轨道交通覆盖盲区的公交服务水平,构建快速公交走廊。支线服务城市副中心内部出行,灵活设置线路,站点深入社区,做好与轨道车站的接驳。利用智能交通技术,实现智慧调度、智能服务、车路协同,提高综合运行效率。

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的城区。优化步行环境,构建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荫率达到80%以上。精细化设计道路交叉口,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在人流密集地区建设立体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行。构建连续安全的骑行系统,依托干线绿道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自行车道里程达到2300公里左右。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实时感知、监测、预警、决策、管理和控制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以物联感应、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交通建设、运行、服务、监管全链条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人车路协同一体、实时交互和信息共享,保障交通安全,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实现“出行即服务”,让居民出行更便捷,选择更多样,体验更舒适。充分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为智能驾驶、智能物流等新兴技术预留实施条件。

强化交通节能减排。有序推动公交车辆、公务车辆、新增社会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合理配置建设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未来全面实现机动车新能源、清洁能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