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新青年 第4卷第2號.pdf/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較之爲古典故事與一切文學上之習用辭所限制者,厥弊惟均,四也。廣東人到北京,學語三四個月,便可上口。北人至廣東,雖三四年不能言也。此蓋社會上通用之官話,(此與通行於北京土著之北京語有別。北京語仍是方言,多用習語,吾等自外省來北京,於此不刻意摹仿,另操一種南北可以互喻之語。此種互喻之語,不專取材於一城一市,乃雜合各地平易之語以成。雖有偏重北方之質,要其混合的性質可采。此吾所謂社會上通用之官話。其性質另有評論。)原爲各省人士混合以成。乃言語之粉地,絕少習語成詞,故學之甚易。此爲統一行遠語言之特質,將來制爲國語,此點不可忽也。

第六 制定國語之先,制定音讀,尤爲重要。音讀一經統一,自有統一之國語發生,初不勞大費精神。今使荆蜀滇黔之士,操其普通用語與北人談,有可喻者,有不可喻者,令其寫出,無不解會。可知殊方言語之殊,殊在質料者極少,殊在音讀者較多。(閩粵等當別論。)又音讀劃一,稍事取舍,便成統一之國語。又制定統一音讀,尚非至難。所應集思籌策者,將由何法使殊方之人,棄其舊貫,而遵此人爲之統一音讀也。

第七 統一音讀,只論今世,不可與沿革上之音讀混爲一談。顧亭林云,『聖人復起,必舉今日之音而反之淳古』。是豈可行之事。章太炎先生謂『統一語言,於「侵」「談」閉口音,宜取廣東音補苴之』。此種閉口音,自廣東外,無能發者。令廿一省人徇一省,無論理有未愜,卽於勢亦有所不能行。故在古人爲正音,在今人爲方音者,宜徑以爲方音,不以入於國語。

第八 較易統一者,國語之質料耳。(卽有形象辭之語。)若夫國語之音態,(即無形象之聲氣。)全隨民俗心理爲轉移,樊然淆亂,差異尤甚於質料,一難也。質料制定,尚易遵循,至於語氣,出於自然,雖加人爲的制限,卽不易得人爲的齊一,二難也。就現在異地方言之意態論之,薊北(北京永平以東。)語氣銳利,其弊哀嘶。中原(直隸南部及黃河沿岸。)語氣凝重,其弊鈍遲。吳會風氣流麗,其弊靡弱。閩粵語氣複繁,其弊結屈。此不過略舉數端,悉言乃不可勝數。今強之趨於一統,理勢恐有未能。卽其未能而安之,則作爲文詞,所用虛字,隨方而異,又與統一國語之原旨違矣。果由何道生其殊點,願持制作標準語之論者加之意也。

上來所說,乃一時興到之言,率爾草就於一夜。咎謬良多,更何待言。尚祈明達進而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