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0541.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年。小邾穆公来朝。穆叔曰。曹滕二邾。實不忘我。叔向曰。因邾莒祀鄫之怒以討魯罪 。定元年。城成周。宋仲幾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 哀七

年。邾茅夷鴻告吳曰。邾賦六百乘。君之私也。陳祥道禮書成王以周公爲有勲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曲阜魯地。上

公之封方五百里。加魯以四等之附庸。方百里者二十四。并五五二十五。積四十九。間方之得七百里。魯頌曰。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

大東。至於海邦。淮夷来同。論語曰。昔者顓臾。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也。 書言舜之受禪曰。輯五瑞。修五玉。復五器。言武王

之政由舊。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則自唐至周。五等之爵一也。鄭氏釋王制。謂商因夏爵有公侯伯而無子男。以微子箕子爲畿内之爵。公羊釋春

秋。謂春秋變周從商。合伯子男皆稱子。鄭忽出奔衛。公羊曰。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何休曰。春秋改周之文。從商之質。合伯子男爲

一。辭無所貶。皆從子。豈其然哉。夫列爵惟五。所以稱其德。分土惟三。所以等其功。德異而功有所同。故公侯之地同於百里。子男之地同於五十里。

地同而附庸有所異。故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之地方四百里。諸伯之地方三百里。諸子之地方二百里。諸男之地方百里。蓋三等之地。正封也。

五等之附庸。廣封也。正封則尺地莫非其土。一民莫非其臣。尊者嫌於盛而無所屈。卑者嫌於削而無所立。故公之地必下而從。侯男之地必上而

從。子至於廣封。則欲上之政令有所統而不煩。下之職貢有所附而不費。又非諸侯得以擅之也。而尊者不嫌於太多。卑者不嫌於太寡。故公之地

必五百里。而異於侯。男之地止百里。而異於子也。民功曰庸。先儒以庸爲城朝會曰合。謂之附庸。以其有所附。然後有功於民也。謂之不能五十里。

不合於天子。以其才不足以當五十里。則不足以持達於上也。古者天子之地象日月。諸侯之地象雷震。則周官所謂五百里。以至百里。爲兼附庸

明矣。鄭康成以大司徒之所言者爲正封。則曰。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附庸七同。子附庸五同。男附庸三同。魯於周法不得有附庸。故言錫之。

而附庸二十四。此說非也。既曰侯附庸九同。魯侯爵也。不得有附庸。何耶。詩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記曰。地方七百里。此所謂

錫之也。通鑒外紀桓王二年九月。邾鄭以王師伐宋。邾。曹姓。武王封陸終第五子安苗裔。挾附庸居邾。子克儀父。十二世始見於春秋。孟子萬章篇

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注小國之地。不足五十里者。不能自達於天子。因大國以姓名通。謂之附庸。鄭氏譚綺小國附於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