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0541.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庸道中 翠璧懸樛木。蒼松挂女蘿。霜清天宇豁。林瘦月明多。漸覺超時懶。猶能對酒歌。建瓴東列國。休羡漢關河。 岩扉如庵畫。濃翠濕烟籮。雲

影和秋淡。泉聲入夜多。擬賡黄竹賦。還憶紫芝歌。萬騎陪明𤼵。霜飛月滿河。 萬壑清風吹酒醒。居庸關下短長亭。回頭不記来時路。馬上春山四

青。中庸孔叢子居衛篇。子思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也。樂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此雖以宋爲舊。然世有讎焉。請

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厄於美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三十二

篇。續後漢書道術録子思傳。子思乃申明家注。作中庸一篇。以明列聖心法。謂未𤼵之中謂之中。𤼵而皆甲謂之庸。不乖乎道謂之和。真實無僞謂

之誠。本之於天命人性以明道教。終之於無聲無臭。以明道體。方之大學。又致廣大而盡精徵。唐書劉蕡傳。中庸上聖之龜鑒。名臣言行録中庸雖

爲完篇。而章句渾淪。讀者奠知其條理之粲然也。朱熹蒐輯先儒之說。而斷以已意。彙别區分。文從字順。得聖人之本㫖。昭示斯道之標的。又使學

者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次及語孟以盡其藴與。而會其歸於中庸。尺度權𢖍之既定。由是以窮諸經。訂群史。以及百氏之書。則將無理之不可精。

無事之不可。處矣。澗泉日記論語。萬古之書也。孟子七篇。存孔氏之學。荀𡖖子爲恐王道不見於言。論爾。孔氏之學則間斷矣。中庸大學見於戴記。

是時明禮意爾。 中庸二字。禮上形容。大學舍禮。將安之乎。爲我則往而不反。兼愛則反是。君子之中庸。堯舜文王之道也。伊洛精義無過不及

是之謂中。平常不易是之謂庸。采真集鄉黨一篇。無非聖人之情。中庸一篇。無非聖人之性。緣情以制禮。因性以自知。聖人之意也。學者責也。未苟

欲觀禮於謙。其亦觀諸鄉黨。欲觀性於復。其亦觀諸中庸。容齋三筆晁以道。留意六經之學。故有中庸傳互見經。 擇乎中

張子正蒙大易篇。顔氏求龍德正中而未見其止。故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嘆夫子之忽焉前後也。唐書劉蕡傳。文宗策制曰。推

此龜鑒。擇乎中庸。濡須續志馮理贄見賈易書曰。擇乎中庸。以儒道鎮乎浮動。如張芸叟者見之。依乎中庸

正蒙有德篇。避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無歉。名假中庸性理字訓名假中庸。實則倍之。曰反中庸。

公中庸兩漢蒙求胡廣。字伯始。靈帝立爲太傅。性温柔謹。素常遜言。恭色達練。事體明解。朝章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