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0541.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保謂庸可信任者。丁役收庸北史裴俠傳俠除河北郡守。郡舊制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俠不以入私。並收庸爲

市官馬。歲積成群。去職之日。一無所取。人歌之。詳守歸米償庸新唐書列女傳。李畬母者。失其氏。有淵識。畬為監察

御史。得廪米量三斛而嬴。問於吏曰。御史米。不槩也。又問車庸有幾。曰。御史不償也。母怒。敕歸餘米。償其庸。因切責畬。畬乃劾倉官。自言狀。諸御史

聞之有慙色。折庸博聞録諸負債。貧無以償同家眷折庸。其射粮軍於衣粮粮内剋半准還家眷。不在抑折庸之例。若良人質債折

庸身死者。其債並免徵理。若元質數口内有身死者。除一分之數。輸課亦同元王惲秋澗集爲典雇身良人限滿折庸事狀。切見在都貧難小民。

或因事故往往於有力之家。典身為隷。如長春一宫。約三十餘人。元約已滿。無可償主。致有父子夫婦。出限數年。身執賤役。不能出離。又有親生男

女。詭名典嫁。其實貨賣。此又大傷風化。甚不可長。其典雇身人。如元限已滿。無財可贖者。今後無照依舊例。令限外爲始。以日折庸准筭元錢。使之

出離。其或典數口。内有身故者。除其死者一分之價。至於願求衣食者聽。外據典嫁不實者。乞嚴行禁止。如此。不致已欠成俗。而雇身者免轉良爲

賤。混淆無别。不然迷失門户。躭誤差役。深爲未便。合行舉呈。輸庸金史章宗紀明昌元年三月。有司言舊制。朝官六品以下。從人

輸庸者聽。五品以上不許輸庸。恐傷禮體。其有官職。俱至三品年六十以上致仕者。人力給半乞。不分内外。願令輸庸者聽從之。明昌二年十二月。

勑五品致仕官所得傔從。毋令輸庸租庸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間。定租庸調法。每丁租二石。絹二疋。綿三兩。胡三省注。租庸調之

法。以人爲本。梁陳齊周。各有損益。唐制。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疋。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

非蠶鄉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伇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者租調皆免。通正

役不過五十日。調徒釣及。下同新唐書食貨志。開元八年頒庸調法于天下。好不過精。惡不至濫。闊者一尺八寸。長者四丈。十六年乃詔庸調折租。

所取華好。州縣長官勸織。中書門下察濫惡。以貶官吏。精者褒賞之。舊唐書壽王琄傳。唐法。食封户。雖水旱亦不破損免。以正租庸充數。通鑒綱目

玄宗十四載八月。免百姓今載租庸二。載蠲來載租庸三分之一。文獻通考。魏武初平𡊮氏以定鄴都。令收田租畆粟四升。户絹二疋。而綿二斤。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