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1.pdf/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程若庸增廣字訓動靜云爲。權之以義。各當其可。無過不及。是曰時中。中庸君子之時中。孟子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朱子曰。道之所貴者中。中之所

貴者權。執中而無權。則膠於一定之中而不知變。是亦執一而已。義可以總括得經權。詳見經權條。朱子曰。君子之所以爲中庸。以其有君子之德。

而又能隨時以取中也。盖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誠而中。君子之時中。不誠而中。小人之無忌憚。北溪曰。知中然後能權。由權然後

得中。中者。理所當然。而無過不及者也。權者。所以慶事理。而取其當然無過不及者也。南軒曰。時有萬變事有萬殊物有萬類。而中無定體也。無定

體者。以太極無適而不爲中也。當此時則此爲中。於彼時則非中矣。當此事則此爲中。於他事則非中矣。即此物則此爲中。於他物則非中矣。盖其

所以爲中者。天理之所存也。故論其統體。中則一而已。分爲萬殊。而萬殊之中。各有中焉。其所以爲萬殊者。固統乎一。而所以一者。未嘗不完具於

萬殊之中也。故中庸謂中者天下之大本。此言夫統體之一也。又曰君子而時中。此言其散殊之萬也。又曰。即其本之一者而言之。謂之中有定體

可也。即其無。適而不爲中者言之。謂之中無定體可也。是則非知權者。其能執之而勿失乎。今未權之得名。以夫權量輕重而未嘗不得其平也。執

中之權。亦猶是耳。是以君子戒慎恐懼。存於未發之前。察於既發之際。大本立而建道行。則有以權之故也。故堯舜湯或之征遜不同。而同於中。夷

惠之出處不同。而同於中。三仁之死生不同。而同於中。顔孟之語嘿不同。而同於中。明未此。則可與論聖人之時中矣。李純甫鳴道集說伊川曰。小

人之中庸。小人而無忌憚也。小人更有甚中庸。脫一反字。 屏山曰。不然。君子雖知率性之謂道而修之。故無時而不中。小人率性而已。自以爲中

庸之道。無復忌憚。雖似中庸而實反之。不湏添此一字。其理自通。正學者之所謂無礙禪也。百川學海中庸第二章。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

也盖承上句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而脫簡缺一反字。故朱文公章句注云。王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爲然。今從之。盖小人之

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忌憚也當增一反字爲正。性理會元中庸之道可乆。 所謂中者。言其道。則無時而不中。言其事。則當其

可之謂也。故易曰聖人乆於其道而天下化成繫辭曰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自離以下十三卦。千有餘年。更六七聖人。至

夫而少備。若不待時。一聖人之事爾。何其乆且逺也。此君子之中庸也。若小人則反道敗德。滅天理亂人倫何有於中庸哉故曰小人反中庸。侯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