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1.pdf/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然後前日之疑以釋。且嘆先生玩理之精。而知聖賢立言之宻也。然章句引戒謹不睹。恐懼不聞。是就靜處說。釋義只言戒懼。且於臨事言之。是就

動處說。竊意時中之中。指已發者而言。戒懼不睹不聞。只於未發之中上說得。未知是否。先生曰章句戒謹恐懼。是兼動靜說。然施之此章。畢竟

多了不睹不聞四字。且無時不中亦非文意。不若只言隨時取中。要之章句。自君子知其在我以下。自是一說。與本文之意不同。同上陳櫟發明王

肅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爲然。今從之此是正解說上兩句。王肅本是矣。程朱子從之當矣。或謂有小人之中庸。如胡廣之中庸者非。

君子之所以爲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隨時之宜。而酌量以處恰好之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

又無所忌憚也。文公盖就兩箇而字上咀嚼出意味來。盖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此說時中之中。中之用也。是乃平常之理也語録中庸一書。本只是

隨時之中。然其所以有隨時之中者。是縁有那未發之中在裏。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推原所以能時中之由。由戒

懼以存養此中之體。故能隨時以載處此中之用。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所忌憚矣。前六句已正觧此節文義明白。此又推其本而以知

此理爲重。如語三畏章。君子惟知天命。故畏天命。小人惟不知天命。所以不畏也。君子惟知此理在我。故能戒懼以存養天理。而無時不中。小人惟

不知有此理。所以縱肆人歚。而無忌憚也。無忌與戒慎反。無憚與恐懼反。饒氏曰。中庸之理。即率性之謂。而天下之逹道也。惟君子爲能體之。中

庸之中。只是時中。如舜用中於民。亦只是中之用。蔡氏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之言。下四句乃子思釋孔子之言。陳櫟考異君子之中庸。至

而又無所忌憚也。推本無所字陳櫟詳解君子致戒懼謹獨之功。而有中庸之德。故能隨時而得中。小人之心。放肆無忌憚。所以與中庸背馳無忌

憚者。戒懼謹慎之反也。 不偏不倚者。中之體。未發之中是也無過不及者。中之用。時中是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兼中之體用言。中庸之中是也。

首章言中和。此章言中庸。以性情言曰中和。中性。和情也。以德行言。曰中庸。語之中庸之爲德是也。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胡炳文通通曰。章句

於首章曰性之德。此曰君子之德。盖所以爲君子之德者。不過能存其性之德而已君子而時中者未發時戒慎恐懼。已是有君子之德及其發也

又能隨時以取中。小人者。終日膠膠擾擾。政自不見其有未發時。此心已是小人之心。而又肆無忌憚。戒慎恐懼是君子畏天命。無忌憚。是小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