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肖者不及。論語言師也過。商也不及。先儒謂賢知之過雖若勝於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一也。然則師其賢知。商其愚不肖歟。 道以中庸爲至。

而人之資禀。鮮有不偏賢知者必失之大過。愚不肖者必失之不及。子張之在聖門。每好爲過高。是固賢知者之流。子夏每失於不及。是固愚不肖

者之類然中庸泛言人品有此二等自未嘗學問者而言。若子張子夏。得聖人爲之依歸抑其過引其不及。豈終爲賢知愚不肖者哉。 中庸言知

者過之。賢者過之先儒謂知者知之過。賢者行之過論語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先儒曰。狂者知之過。狷者行之過然則狂者。其知者歟

狷者。其賢者歟。 道以中庸爲至。而知者過之。以其深求隱僻之理。務欲知人之所不必知。傷於鑿而非所以爲中庸也。賢者過之。以其過爲說異

之行。欲行人之不能行。淪於恠而非所以爲中庸也若狂狷者則異於是。狂者志願太高而行不揜。是其所行不及乎其所知。故以爲知之過。然非

知者之過也。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是其所知不及乎其所行。故以爲行之過。然非賢者之過也然聖賢之取狷者。亦取其能有所不爲。盖能守者

耳。非過於行者也。涂溍生擬疑問中庸言道之不行。是操守之𧇊也。宜歸之賢不肖。而反歸之智愚。言道之不明。是識見之空也。宜歸之智愚。而反

歸之賢不肖何也。 人之爲學。知行二者兼致其力而已知之無過不及則道可行行之無過不及。則道愈明。故先儒謂中庸是章正其交互說。所

以發明知行不可偏廢也。夫中庸道之不行。不歸之賢不肖。而歸之知愚者。是推本行之必由知也。盖知者恃其知而失之過。愚者不及知而失之

不及。失之過者。既以道爲不足行。失之不及者。又不求其所以行則道之不行。由於知愚之過不及。此不行所以屬之智愚也。道之不明。不歸之知

愚。而歸之賢不肖者。此發明知之必在乎行也。盖賢者恃其賢而失之過。不肖者不及行而失之不及。失之過者。既以道爲不足知失之不及者又

不求其所以知。則道之不明。由於賢不肖之過不及。此不明所以屬之賢不肖也。試以下章証之。太舜章。言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是知之事。而曰執

兩端以用中於民。則知之中有行此章句所以謂知之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顔回章。言服膺而弗失。此行之事而曰擇乎中庸則行之中有

知。此章句所以謂行之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以是觀之。知行互進。缺一不可。尚何致疑於其間哉。先儒有言。愽文工夫到。則約禮工夫愈宻。

約禮工夫深。則愽文工夫愈明。學者合是而究之。則思過半矣。魏公著句觧子曰。道之不行也。道之所以常不行者。我知之矣知其所以不行。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