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2.pdf/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起下章道之不行不明。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也。性理會元伊川云。中庸之爲德。民不可湏臾離。鮮有乆行其道者也。晦𤲅謂此解出於門人之繆

記。後說見論語觧。實先生親筆也。當以後爲正。 或問孔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何也曰。至。所謂極也。極。猶屋之極。所處則至矣。下是爲不

及。上馬則爲過。或者曰高明所以處已。中庸所以處人。如此則是聖賢所以自待者常過。而以其所賤者事君親也而可乎。然則如之何。曰。高明則

中庸也。高明者中庸之體中庸者高明之用爾。高明亦猶所謂至也。龜山胡祇遹紫山集民鮮能乆矣何也。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雖於五常萬善

反身而誠。其氣質之偏。賢者知者常失之過。愚不肖者。常失於不及。或乍作而遽息。日月至焉。不能恒乆而不易。是所以民鮮乆矣。譬如飲食之羙

惡。人皆知之。亦有各嗜一味之偏。不知酸苦甘辛鹹淡得中之正味。况道之中庸乎。故子思著中庸一書。使人知道之體中而已。道之用庸而已。庸

者。平常恒乆而不可易。和在其中矣中之一字大矣廣矣。天地萬物。莫不在是。一寒一暑。中也。一陰一陽。中也日徃則月來。月徃則日來。中也。五行

相生相勝中也一晝一夜中也是所以謂之不偏也不倚也。無過也無不及也。大本之所以立也。今日如是。明日如是。今月今歲如是。至於萬萬歲

恒乆不改易而如是。是所以謂之庸也。逹道之所以行也。所謂不易之定理也非中則不能庸。非庸則中不立。是謂大道之體用。相生而相助也在

天下則京師爲中。帝王爲中。在一人則心爲中。在一草木則榦爲中帝王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建中和之極心爲人身之中。建立萬事。酬酢萬

變。榦爲一草木之中。則下植根本。上逹枝葉。故一中立而萬殊生。過者不及者。偏者倚者東西南北。上下廉隅。皆歸極焉皆會極焉是以能無窮而

不易。朱公遷通㫖中庸之爲德也。雍也中庸其至矣乎。中三君子中庸。止小人而無忌憚也。中二天下國家可均也。止中庸不可能也。中九素隱行

怪止惟聖者能之中十一右以德。行言。而事理之中在其中 趙氏曰有之爲德也四字。則不必言能。而能在其中。無之爲德也四字則有能也不

能之分。故下句著一能字。饒子曰。中庸爲德以德言。中庸至矣以道言今按如饒子之說。則中庸至矣一章當與下一類相從但比章句之㫖小異。

觀者擇焉可也。 教不立。故民鮮能學不至故中庸不可能。備知仁勇之德。無過不及之敝。故惟聖者能彼小人反之則能之而不欲也鄒霆炎衍

義孔子曰。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惟中庸之德。其爲極至矣乎。然亦人所同得。初無難事。但世教哀。而民鮮少能之乆矣魏公著句觧子曰引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