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0556.pdf/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過。勉其不及。以求合乎中庸。然後無二者之偏焉。是中庸者。以天下事理當然之極而言。以爲過不及者之凖的也。子思中庸之作。首章原天命

之性以立言。而其下專言君子。而不及乎小人。以性之無不善無不中也次章而下。則以君子小人。知愚賢不肖。南方北方相形言之。以氣質之有

善有不善有中有不中也。惟性無不善無不中也。故但加戒懼謹獨之功。則可以致中和。戒懼乎不睹不聞。因其未發之體而存養之也。謹之於獨

睹獨聞因其已發之用而省察之也。存養省察。一毫矯拂之意不加。而體立用行。自然各臻其妙。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活潑潑地者。其此之謂也

然氣質有善有不善。有中有不中也。苟非於中庸之道。擇之精而守之固則亦何以矯其過不及之偏。而使之復其初哉。擇之精。知也。守之固仁也

以此而矯其偏勇也。有是三者以行乎存養省察之中。則氣質之偏。不能爲之累。而一動一静之間。始無適而不得其性情之正矣。子思以舜之大

知回之。服膺。子路之問强。次第而條列之。其以此與由是觀之前言戒懼謹獨者。所以使人涵養其本然之性情。後言擇守强矯者。所以使人變化

其未純之氣質。二說雖殊。用實相參學者誠能以是體之吾身。則進道之方無餘藴矣昔先師勉齋先生。甞謂魯曰。中庸首言戒懼謹獨。次言。知仁

勇。終之以誠。此數字。括盡千古聖賢教人之指。愚常服膺斯言。而未深識其所以然之故。潜玩既乆。乃若粗有。省焉。痛惟先師逺矣。九原莫作雖欲

奉而質諸巾几之傍而不可得。今者恭遇倉使户部。欽崇師道。建祠繪像以與此邦舊治之士。共瞻仰之。魯不敏。既辱與觀禮之末。而又辱俾誦所

聞。辭不獲命。謹試述其一二。以求正于同志。是否尚幸有以教之 魯近與諸友口講中庸。自首章以至第十一章前十章言之已詳。獨後一章之

義有未竟者。今將别去。敬取此章。爲申言之謹趣嚮。堅持守。是所望於同志之意也。 子曰。素隱行恠。至惟聖者能之。愚甞熟復此章之言竊謂學

道者。當以中庸爲凖的。學中庸者當以聖人爲凖的。何以言之。道之在天下過則失之抗。不及則失之陋。惟中庸爲天理之當然而不可易。此人之

所當知所當行者也。然氣質之禀不齊。賢知者常失之過。愚不肖者常失之不及。而中庸之道。每患其不行不明於天下。欲學中庸者。將於何而取

則耶。古之聖人。禀氣清明。賦質純粹。其知生知。其行安行。故其日用之間莫非天理之當然。而自無過與不及。凡其氣質之偏者。皆當視此以爲之

凖的。或俯而就。或跂而及。以庶幾不失乎其初焉。此子思子中庸之作。所以自仲尼曰以下十章。既引夫子所論中庸之語。反覆開示於前而復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