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57.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投壺。言手熟閉目。隔屏投壺太平御覧石崇妓善投壺。隔屏風投之。反矢投壺記纂淵海薛脊惑者善投壺。龍躍隼飛矢矯無遺箭。置壺於背

後。却反矢以投之。百發百中。幾乎敗壺邵氏聞見録康節赴河南尹李君鍚會投壺。君錫末箭中耳。君鍚曰。偶耳中耳康節應聲曰。幾乎敗壺。坐

客以為的對。驍壺顔氏家訓投壺之禮。近世愈精。古者實以小豆。為其矢之躍也。今則唯欲其驍。益多益善。乃有倚竿。帶劒。狼壺豹尾龍首。之名。

其尤妙者。有蓮花驍。汝南周璝弘正之子會稽賀徽。賀革之子并能一箭四十餘驍。賀又嘗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至鄴以來。亦見

廣寧蘭陵諸王有此校具。舉國遂無投得一驍者彈棋亦近世雅戲。消愁釋憤。時可為之。唐書音樂志。驍壺疑是投壺樂也投壺者。謂壺中躍矢為

驍壺。今謂之驍壺是也。海録碎事雜歌曲有驍壺者蓋投壺樂也。隋煬帝所造。以投壺有躍矢為驍壺。宋豫章熊明來集投壺大小戴記。皆有投

壺篇。而文小異。大戴記注云。壺高尺二寸。受斗五升小戴記注又云。腹容斗五升三分益一為二斗。得圜圓之象。積三百二十四寸也。以腹脩五寸

約之。圜周二尺七寸有奇。是腹徑九寸强而口徑二寸半也。嘗試思之。以周尺比今之尺則尺二寸僅七寸許。而腹圍二尺七寸有奇。則與近世鑄

者所差無幾。腹徑之度不相逺。而脰備腹備之度不同。每以周尺較古人壺與尊之度。知古者席地而坐。其用器物皆不必甚高。其受斗五升。又未

知古之量何如也。陳太常禮書。謂壺當如釋奠壺尊又謂如著尊不用足。今壺尊亦有足。欲如著尊著地。無足者今尺二寸之度。表裏如一。其中可

受斗五升。愚按陳氏但知壺之可無足。不知壺之可無耳也。經言壺制。惟腹口頸三體。小戴言頸。即大戴所謂脰。大小戴所記。皆未嘗言耳。古者賓

席主席同時并投。當其賓主般還曰辟。皆拜而受矢。揖賓就筵司射進退壺間注云度壺。度其所設之處壺去坐二矢半。則堂上賓席主席斜行各

七尺。賓黨於右。主黨於左。有勝則司射以奇筭告白。某賢於某黨。鈞則曰左右鈞。賓主耦射。二席并設。若如今壺様夾以兩耳。則自賓席主席望之。

皆不得其正。以此知投壺不當有耳惟其無耳。而但取中於口。是以主賓之席。皆可面正投之。如齊晉之射。足以為樂。若特謂耳小於口而賞其用

心愈精。遂使耳筭倍多。人争偶爾之僥倖。捨中正而貴旁巧。又為足賞哉。此雖前賢所定以投耳。經無明文不敢曰然。壺口徑周尺二寸半。不尤小

於今之壺耳哉。擬合止存有初。有終。連中。全壺。驍箭倚竿。散箭。餘皆不筭。如驍箭本非古。以不逺復善補過存之。倒中。則壺中之筭盡廢。小戴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