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自定安門入。苕水自清源門入。二水至江子匯合爲霅溪。以出臨湖門。跨餘不水有甘棠橋跨苕水有儀鳳橋。而駱駞則跨合流之霅水也。是謂

三巨橋。東有運河自迎春門入至駱駞橋。南與霅水會。又苕水分一港自烏程縣治東之北岸出迎禧門。又霅水分一港自駱駞北之西岸出奉勝

門。跨運河有望州橋。人依橋。跨苕水支港有眺谷橋。跨霅水支港有楚帝橋。通前之三以爲七。其他有前石橋。後石橋見唐人碑刻。望仙橋。見統記。

餘多後人增創者也。駱駞橋。吳興志在子城東一唐初建。統雲弘嗣造。舊編因史雲弘垂拱元年

刺之。按唐刺史題名。是年乃鄭體逺題名。是李紓等作不應誤。若曰垂拱元年。則刺史非雲弘嗣。若是雲弘嗣。則非垂拱年中。未知統記。何所依據。

以其形穹崇若駱駞背也。劉禹錫詩云。駱駞橋上蘋風起。顔真卿放生池碑云。置駱駞橋東橋名舊矣。後改名迎春橋。以其直迎春門也。宋朝祥符

五年。知州事刁衎重修後政王膺相繼營造。通判胥偃爲記曰。横亘溪上三巨橋。迎春其甲也。驚湍箭馳。列柱櫛比。覆以飛宇。約以雕檻。得其實矣。

牓額顔真卿書。今復舊名牌尚存。見舊編。又統記云。今改名迎春橋。則是興圖間已名矣。舊經云。在靣郭門内縁今甘棠橋。舊名東駱橋。致差誤。慶

元六年火燔。知州事李景和重建。儀鳳橋。在湖州府治西南。舊編云。在州西南苕溪上。跨晋郄鑒漕瀆。唐儀鳳中置。舊經云。儀鳳二年。統記云。元

年刺史裴元降造。舊編云。三年裴元絳造。按唐紀。儀鳳止於三年。而三書各據其一。未如孰是。唐刺史題名。又無裴元絳。但自顯慶五年韋璋卒後。

經二十三年。爲弘道三年。方書武太冲。恐其間有缺。因年號爲名也。宋朝天聖三年。知州事高慎交重建。判官鄭戬記云。建自唐室。因紀號而名。平

袤數十尋。業倚百餘。柱亘于兩溪。殊爲勝槩。紹熈三年。居民遺火延燎。隨即建造。易名紹熈。舊橋有畫棟朱欄。與駱駞橋華煥相望。今纯以石。 甘

棠橋。在湖州府治。南通靈王廟前。自唐有之。太中間。鄭書作文宣王新廟碑曰。西臨霅溪。前横荻塘。梁塹爲橋。編木爲栅。今甘棠橋。正與文宣王廟

相對。舊名伏龍橋。亦名東長橋。又名東駱駞橋。統記。有伏龍橋在州南寳安寺側。以其勢若伏龍。寳安寺今爲小景德寺。此寺與橋相近。三巨橋。一

曰駱駝。一曰儀鳳。一曰伏龍。名亦相類。他橋不足稱此也。舊圖經曰。東長橋。在子城東南霅溪上。即舊東駱駞橋。既與今駱駞橋。地理差互。又李宗

諤圖經。是朝廷以郡圖志類修。本郡上圖志時不敢以舊名上。故曰東長橋也。祥符中。胥偃謂三巨橋。此其一也。後嘗廢壞。徃來者渡以舟。政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