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知州事章援建木橋。以其父故相惇嘗守此有遺愛。名曰甘棠。建炎末。郡人相與率金錢易木以石。且築渚于中流。析橋爲二。南橋高壯可通大舟。

北橋平街以便行者。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人依橋在湖州府。續記作仁依。在歸安縣治。東跨運河。舊經云。在東閶門外。元和中。刺史辛

秘造。因貞元中刺史李詞開拓東郭門。置閶門。以門内空閑招輯浮客。人多依之。橋居其旁。因以得名。舊跨河起樓三間。至今人呼爲花樓橋。望

州橋。在湖州府迎春門内。亦跨運河。視衆橋爲高。故名。 楚帝橋。在湖州府子城北。近楚帝廟。因以得名。楚帝即項王也。陳朝嘗封楚帝橋。跨出奉

勝門。霅溪支港。眺谷橋。在湖州府子城西。烏程縣治之東。向南山谷。舉踵可見橋。跨出迎禧門。苕溪支港。舊經曰。望谷避唐諱。 右四橋。與三巨

橋共爲七橋。 前石橋。在湖州府天慶觀後。唐太和六年。郡人徐氏以德本寺多墊溺。遂自前石橋至後石橋。以石爲路。碑刻州學文宣王碑陰。

望仙橋。在湖州府子城西三里。統記云。昔道人馬自然上昇。居人拂橋觀望。今廢。舊編云。故老相傳。橋在白塔巷口。有酒肆。馬自然時至賖酒。一日

醉去。囊中藥點鐵器爲金。以酬酒債。已而昇去。人登此橋望之。因以得名右三橋。碑記中載。運河。在湖州府。自人依望州橋外。有採蘋橋。今名倉

橋。無星橋。 霅溪支港。在湖州府。自楚帝橋外。有斜橋。崔載華銷暑樓詩云。卷簾對斜橋。 城隍橋 太平橋 龍興橋 楚帝橋。舊名奉勝橋。舊

編以廟前小橋。爲楚帝橋誤矣。 苕溪支港。自眺谷橋外。 有薦橋 紅橋 縣橋 廣化橋營橋 獵場橋 曹公廟橋 教場橋 范家橋

南有小支港。馬公橋 韋壇橋 旱瀆橋。舊經歸安縣界有旱瀆。在縣西一里二十步。 東有小支港。蘇家橋 德明橋月河橋北有横支港。

自前石橋。後石橋外。有八字橋。 報本橋 飛英橋 臨湖橋外。有兩平橋。在駱駞橋而。跨子城壕。墜釵橋。在倉橋南。 貴涇橋。在甘棠橋西。 右

諸橋。多以居人蕃盛。甍宇蟬聮。隨時於支港。創造以便行徃。或里社募緣口或巨室自建。因處命名。本不足記。以舊編所載姑録之。舊有韭溪橋。跨韭

溪。見統記。詳在溪澤下。皇祐橋。在慈感寺。渡口今廢舊編。皇祐中造。元祐七年知州事張詢輦其石。爲架閣樓址。

烏程縣橋染。吳興續志在城者。已見郡志。其在鄉都。而舊志所載者。僅三十有三縣佐貳官董治之。載于案牘者二伯有九。具舉其凡。 一都一所

二都二所 三都五所 四都三所 五都一所 六都四所 七都二所 八都七所 九都二所 十都二所 十一都一所 十二都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