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76.pdf/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三都三所 十四都一所 十五都一所 十六都四所 十七都一所 十八都一所 十九都二所 二十都三所 二十一都二所 二

十二都二所 二十三都一所 二十四都四所 二十五都二所 二十六都一所 二十七都十一所 二十八都七所 二十九都三所 三

十都九所 三十一都二所 三十二都三所 三十三都十所 三十四都四所 三十五都五所 三十六都三所 三十七都二所 三

十八都四所 三十九都四所 四十都一所 四十一都二所 四十二都七所 四十三都六所 四十四都五所 四十五都四所 四

十六都八所 四十七都七所 四十八都四所 四十九都四所 五十都四所 五十一都四所 五十二都四所 五十三都十五所

吳興志烏鎮八所。縣境之橋附城者。已載州治舊圖經。統記所載二橋。曰韭溪。亦當在城。曰辛橋。統記云。刺史辛秘造。舊經云。唐元和三年。刺史半

秘造。百姓懷之。因以姓爲名。第云在縣内。當時已不詳處所。未詳舊處。今以古迹。及地書已志者。與通泄溪流係郡利病者列焉。 馬賦橋。在烏程

縣馬賦村。辛秘造。 黄浦橋。在烏程縣寳積寺前。宋以前有之。鮑昭有黄浦橋。與盛侍郎别詩。即此處也。詩云。浦横絶岸雲憑迅瀬右孫古迹。定

安橋。在烏程縣南門外。紹興十年重建淳熈八年甃以石。 峴山橋。在烏程縣定安橋南。初郡人甃南塘既畢工而西山水暴漲。建是橋。見舊編。右

二橋。係定安門接峴山一帶。南塘通泄西山溪流去處。 外壕橋 裏壕橋 三里橋 九里橋 西余橋 錢村橋 昇仙橋 遇仙橋 黄閔

橋 舊館橋 既村橋 范村橋 祜村橋 魯墟橋 東遷橋 朱墟橋 栗墟橋 潯溪橋 右十八橋。係自迎春門。至潯溪一帶。官塘通泄

溪流。入太湖。與近湖諸漊。脉絡通貫去處。續圖經。載清風橋。明月橋。在潯溪。並紹興初建。興德橋。濟逺橋。通安橋。美利橋。安利橋。在烏鎮。紹聖以來

建。舊編。增仙源橋。游仙橋。在菁山。亦無剏建月日。縣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橋出於近時剏建。若此類者至衆。既無考證。本不足書。若悉數之。不止踰

百。盖修書者。一時耳目見聞。謾加記録耳。歸安縣橋梁。吳興續志縣境之橋梁。在郡城者。已載郡志。其在鄉都之大

橋有五。曰施渚。曰東林。曰西吳。曰謝村。曰璉市。今如其舊。各處跨港小橋。計二百一十二處。以非當要路。不録其名。止列其數。于各都之下。 一都

四所 二都五所 三都八所 四都十三所 五都八所 六都四所七都七所 八都四所九都三所 十都三所 十一都十二所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