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6699.pdf/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邦有勛焉。而先師之手澤也。願終先師之志刻石紀之。黄庭堅曰。方揔公盛時。化蟻宂蜂房為廣夏何其易也。比其未路。欲成一經藏。而身不及見。

又何其難也。所謂强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行百里半九十者乎。抑剏而有者。其成壞自有數。當成於度之世者。雖揔亦不得認而有之耶。古之得道

者。閱世或餘百年。而栖遲篳門之下。雖有大種越。不聽增一草。蓋知三界一切。幻泡衆生諸煩惱。即是道場堅固法在此而不在彼耶。神運殿。張

商英記。云云。由逺七百有餘歲。律以父子甲乙繼。教弊數極革于我朝。揔禪師應緣而出。於是壈陋而敞之斥狹而廣之。繩曲而直之破蔀而明

之云云。不逾月殿成列塑佛像。會新禁不以黄金飾物。徐國王間之。見上曰。乞從中賜。兩宫從之。詔特賜金幡一萬。師曰前此固緣則殿與佛旣成

矣。後此因緣。則公其爲我記之。余聞昔者鞞瑟胝羅。供養稱擅座。而不設佛像百丈。德山。建法堂而不建佛殿今東林提宗綱行祖令。乃區區乎世

間之務。枝木以爲骨。土泥以為膚。蚶螺以為髻。鎪金以為衣。煥以五綵。飾以珠璫。承以寳臺。嚴以部從。然則佛果有乎。果無乎。曰觀有而有之者。是

有之有。而非無之有也。觀無而無之者。是無之無。而非有之無也。云云。去子之聦明。觀殿不以土木。觀佛不以相。觀揔不以迹。而相與契於冥行之

先。會於思議之表。則精粗一致。而今古同歸契。法堂張商莫記元祐二年。七月。東林寺法堂成。六年三月。無盡居士自河北來。東林徙衆七百。

稽首白居士。言我此法堂。蓋嘗走四方求士大夫紀録昭示來世。無有一人能承當者。今居士適至。是我山中天龍守護以待也。居士曰。汝師說法。

與過去諸佛異。吾無得而記焉。云云。雖然。嘗試議乎其涯。彼妙湛靈明。曠盧粹精。未始有夣。而未始有覺也。未始有淳。而未始有㴜也。未始有壞而

未始有成也。未始有污。而未始有浄也膠膠以生。林林以形。生死苦樂之變。循環乎去來。諸佛𢚓之。為之種種譬諭方便。為之三秉五教河沙甸偈。

不足以釋其情。而奪其識。於其究也。以法眼藏撥去文字。教外别傳囑累斂光。宛轉傳授以至今日。當法堂未建。法座未登。掣電呈機。猶成第二。然

則建斯堂也。登斯座也。法竟可說乎。竟不可說乎。自少室之後。曹溪以來。散之四方。分為五派。師異訓。人殊習。皆順風揚灰於馳突之場。没渠流惡於

皆廢之井。禪師於是奮迅定勇。駕無礙惠。主賓問答。縱奪取與。庶幾乎。感者解。執者破。垢者滌。病者廖。然則有其事。則必有其理。有其實者。必有其

名。莊嚴妙善。而不可不建者堂也。方便誘誨。而不可不說者法也。重信示後。而不可不為者記也方丈。唐僧元楚觀音方丈記。觀音之於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