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8164.pdf/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祐學術政事不許教授指揮。勑講議司奏。知泗州姚孳。乞天下之士。皆不得在外。𥝠聚生徒。即使邪說詖行無自𣴑行看詳。若不許在外𥝠聚生

徒。即不係置學之處弟子無從聽讀難以施行。外其邪說詖行。非先聖賢之書。及元祐學術政事不許教授條禁欲徧行曉諭。應𥝠下聚學之家。並

仰遵依上條。取進止七月十三日。奉聖㫖。依崇寧二年下。先是元年七月。蔡京拜右僕射剏講議司。自領之至是頒學制於天下首有元祐學術政

事之禁。凡二十有四年。至金人圍京師乃罷。言者。論伊川先生聚徒傳授乞禁絶。勑臣寮上言。臣聞道德之難明。風俗之不一。其患常在於𥝠

義害國𥝠智非上。故先王之盛時察姦去邪。尤致其詳。命之教。然後為學。而竒言異行。不能自恣於世其昏頑悖戾不可教化。則誅殛随之。非樂於

刑人。以謂姦邪不盡去。則至治之功終無自而成也。恭惟陛下。聖學髙妙神斷不疑。凡所設施。必操其要。比詔有司。增廣學校。衆建師儒。講誦之聲。

遍於天下。方其頒法之始。親閲條目。著之於首曰。邪說詖行非先王聖人之書。拜元祐學術政事不得教授學生。犯者屏出。此書既頒有識之士。莫

不忻戴鼓舞咸知陛下之所以懲惡者。著明如此。故行未期月。成効已見。徃歲邪黨。上書之人。有易名遁迹於學者。必聞於朝。而究其實。考校之際。

有一言不協于正者必麗於法。而復于上可謂四方風動。丕承聖志矣。然臣竊謂法之施於學校固已精宻。而邪姦散處。以聚徒傳授為士者。或在

閭里。或在原野或在山林。妄相推稱。誑惑後進如西洛程頥之類。恐非止一二。尚未聞嚴為之禁也。自元祐以來。俗學得志。以𥝠義相結。而以𥝠智

自髙。所守甚堅。確然不變。豈特昏頑悖戾而已哉包蔵禍心。無所不至。今黨與被謫之人。屏居外郡。氣類相感。實繁有徒。飾其前非陰與者。不保其

無焉。凡士之未入學。或雖學而未能自㧞於𣴑俗者。一為所誘。安得不惑是則邪說詖行。非先聖賢之書。并元祐學術政事。敢以教授者猶未能禁

絶於學校之外也。近覩禮部。行下曉諭。聚學之家。全備學制。然播告未嚴。孰任其責。臣欲乞特降睿㫖。委府界諸路監司覺察。其部内有如臣言。則

上狀以聞。随罪輕重。必罰無赦。仍分上下半月。具本部有無上件事迹。申尚書省。若有而不發。許臺諫風聞或察訪舉發。究驗得實。則所隷監司。並

坐失察之罪。庶幾在學與不在學之士。均被教養。悉歸純正。侯之以𡻕月則道德明。而風俗一。所成就者。皆可用之材。而陛下聖德美意益昭於無

窮矣。取進止。十一月四日。奉聖㫖。依崇寧二年上。先是七月庚寅。既下元祐學術政事之禁。八月辛酉。頒黨人姓名。下監司長吏𠫇刻石。凡九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