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8164.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七。而先生於餘官。為第二十三人。其十一月庚辰。言者遂有此請。後四日甲申。范致虛自兵部侍郎。除顯謨閣待制。知河南府實奉行之。先生於是

屏居伊關之南。語四方學者。曰各尊所聞。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門也。尹張見逐。或在兹時乎。三年六月丁已。詔元符姦黨。通為元祐姦黨。凡三百

有九人。而先生如其舊。上親書刻石于文德殿之東壁又命左僕射蔡京書而頒之天下五年正月乙巳。以星變毁黨碑庚戌劉忠肅以下二百有

七人叙復有差。而先生復承務郎。依舊致仕三月戊戌。詔黨人許到畿縣而先生於餘官。為第二等第二十人。大觀元年。九月庚子。先生以通直郎

致仕。卒于家。年七十五。三年三月戊寅。有㫖出籍靖康元年。正月金人犯闕。二月壬寅。詔元祐學術。及元祐黨籍。指揮。更不施行。時先生之卒。二十

年矣。今按十一月庚辰之章。不知何人所上。長編謂當考其姓名。而出之是也。但章中所云。邪說詖行。猶未禁絶士為所誘。安得不惑者。與尹語所

記略同。豈此章即致虛所上乎。未可知也。先生復元官。實録諸書不載。未知在何年月。當侯愽識者問之。紹興褒贈伊川先生制詞。勑故左通

直郎崇政殿說書程頥朕惟周衰。聖人之道不得其傳世之學者。違道以趨利。捨已以為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者。孰從而聽之。間有老師大儒

不事章句。不習訓傳。自得於正心誠意之妙。則曲學阿世者。又從而排䧟之卒使𣴑離顛仆。其禍賊於斯文甚矣。爾頥潜心大業。無待而興者也。方

退居洛陽。子弟從之。孝弟忠信及進侍帷幄拂心逆㫖務引其君以當道由其内以察其外。以所巳為而逆所未為。則髙明自得之學。可行不疑而

浮偽之徒。自知其學問之末。不足表見於世。乃竊其名以自售外示恬默中實奔競。外示朴魯。中實姦猾外示嚴正中實回僻。遂使天下聞其風而

疾之是不幸焉爾朕錫以賛書。寵以廷閣所以振耀褒顯之者以明上所與在此。不在彼也。尚其明知享此哉。可特贈直龍圖閣。自渡江後。朝廷

次第褒贈。元祐諸賢紹興元年七月乙亥髙宗皇帝諭參知政事張守。秦檜曰。黨籍至今追贈未畢卿等冝為朕留意。程某任伯兩龔夬張舜民此

四人名德尤著。冝即褒贈八月戊寅守罷丁亥檜相戊子遂贈先生直龍圖閣。召其孫將仕郎晟赴行在。先生之没至是二十有五年矣。其門人髙

弟。徃徃進為時用。致位通顯。而亦有妄託其名以自售者。故制詞及之。朱内翰論。孔孟之學。傳於二程。給事中兼侍講。兼資善堂翊善兼權直

學士院朱震奏。臣竊謂。孔子之道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孟子之後無傳焉。至于本朝。西洛程顥程頥傳其道。於千有餘歲之後。學者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