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0135.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四十四年。兼自東魏天平元年。盡齊隆化二年。又四十四年行事總編為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謂之北史。又起宋永初元年。盡陳禎明三年

四代。一百七十年。為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謂之南史。凡八代。合為二書。一百八十卷。以擬司馬遷史記。就此八代。而梁齊周隋五書。是貞觀中敕

撰。以十志未奏。本猶未出。然其書及志始末。是臣所脩。臣既夙懷慕尚。又備得尋聞。私為抄録一十六年。凡所獵略。千有餘卷連綴改定。止資一手。

故淹時序。迄今方就。唯鳩聚遺逸。以廣異聞。編次别代。共為部秩。除其冗長。捃其菁華。𠰥文之所安。則因而不改。不敢苟以下愚。自申管見。雖則踈

野。遠慙先哲於披求所得。竊謂詳盡。其南史刋勒以定。北史勘校粗了既撰自私門。不敢寢嘿。又未經聞奏。亦不敢流傳。輕用陳聞伏深戰越。謹言。

新唐書李延壽。傳。初延壽父太師。刋究南北事。未成而殁。延壽既數。與論撰。所見益廣。乃追終先志。本魏登國元年盡隋義寧二年。作本紀十二。列。

傳八十八。謂之北史。本宋永初元年。盡陳禎明三年。作本紀十。列傳七十。謂之南史。凡八代。合二書百八十篇上之。其書頗有條理。删落穰辭。過本

書甚逺。時人見年。少位下。不甚稱其書。遷符壐郎兼脩國史。史通元氏起於邊朔。其君乃一部之酋。長耳。道武追崇所及。凡二十八君。自開闢以来。

未之有也。而魏書序紀。襲其虛號。何異沐猴而。冠。腐鼠稱璞者矣。晁公武讀書志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延壽父太師。𡮢謂宋齊逮

周隋。分隔南北。南為北為索虜。北謂南謂島夷。欲改正擬吳越春秋編年。未就而卒。延壽後預修𣈆隋書。因究悉舊事。更依馬遷體。總叙八代北起

魏盡隋。二百四十二年。南起宋盡陳。百七十年。并為二史。删煩補闕。過本史甚逺。至今學者。止觀其書。沈約魏收等所撰皆不行。獨闕本志。而隋書

有之。故隋書亦行于世。 崇文總目。唐髙宗善其書自為之序。序今闕朱子語續録通鑑文字。有自改易者。仍皆不用漢書上古字。皆以今字代之

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吳箕常談李延壽作南北史。於北史多溢美而書之亦甚詳。書北事則曰某皇帝。書南事則

曰某帝。盖唐承隋祚。其来自北。而髙祖之前。與延壽累葉。皆仕北朝。其私意如此。王滹南先生集北史梁鄱陽王寳寅終于魏。南北史一書也既立

寳寅子魏朝矣。而南史中又略書其事。恐止當併于北史。又南史作寅而北史作夤。二字義殊。亦冝從一。 後漢陳容謂𡊮紹曰。寧與臧洪同日死

不與將軍同日生。此指當時一日耳而魏書載荘帝之語曰寧與髙貴郷公同日死。不與長道郷公同日生。北史亦然。此似不可豈秉筆者潤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