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29.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山之表。翠柏蔭峯。清泉灌頂。郭景純云。世所駦漿也。發於上而潜於下矣。厥頂方平。有良藥。神農本草曰。地有固活。女踈。銅芸。紫莞之族也。是以緇

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遊焉。路出北獻勢多懸絶。來去者咸援蘿騰崟。尋葛降深。於東則連木乃陟百梯。方降巖側。縻鎖之跡。仍今存焉。

故亦曰百梯山也。水泉山北流五里而伏。云潜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

有盈耗也。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北。東入于汾。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

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禳也。文水。又南逕縣。右會隱泉口水。

謁泉山之上頂。俗云。陽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岸地險。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松飾巖。列栢

綺望。唯西側一處。得歴級升陟。頂上平地。一十許頂。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東發於兩寺之間。東流𤁋石。㳂注山下。又東津渠隱。没而不恒流。故有

隱泉之名矣。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又南逕兹氏縣。故城東爲文湖。東西一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河。在縣直東一十里。湖之西側臨。又有

一城謂之猪城。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猪。蓋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東逕中陽縣故城東。案𣈆書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中有陽縣。舊縣也。文水。又

東南流與勝水合。水出西狐岐之山。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於其下。防離石諸胡。因爲大鎮。太和中罷鎮。仍置西河郡焉。勝水。又東合陽泉。

水出西山陽溪。東經六壁城北。又東南流注于勝水。勝水。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又東合文水。文水。又東南入于汾水也。原公水。出兹氏縣西羊頭山。

東過其縣北。縣故秦置也。漢高帝更封沂陽侯。嬰爲侯國。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馬子盛廟碑文云。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

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大原四縣以爲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寧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䘮國臣大農𨵁崇離石。令宗郡等二百

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勲徳。碑北廟基尚存也。又東入于汾。水注文湖。不至汾也。洞過水。出沾縣北山。其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

注洞過水。又西北黑水。西去山三源。合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受陽縣故城東。案𣈆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諶征歎賦。所謂歴受陽而總轡

者也。其水西南入洞過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于洞過。又西與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恊靈。受書天使。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