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30.pdf/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𣈆取玄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澗水水出其縣北。東南經澤城東。又南入于澤水。澤水又東得陽泉水。

口出鹿臺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訢爲侯國。水歷燋燒山。東下與黑嶺水合。水出西北

黑嶺下。即開蹬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注濩澤水。又東南又有土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

東逕銅子崖。南歷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圭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坦。山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

竹。其水自山陰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南注于沁水。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州。南流逕建興郡。而其水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

而南入山。沿波漱石。漰澗八丈。環濤榖轉。西南流入于沁水。又南五十餘里。沿上下。步逕裁通。小竹細笋。被于山渚。蒙龍拔密。竒爲蘙薈也。又南出

山過沁水縣北。沁水。南逕石門也。謂之沁口。魏土地記曰。河内郡野玉縣西七十里有沁水逕。在沁水城西。附城東南流也。石門。楚𣈆安平獻王司

馬守之爲。魏野王興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業其𡊮云。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内水利。臣既劃檢行沁水。源出銅堤山。屈曲周迴。水道九百。自太行以

西。王屋以東。層巖高峻。天時霖雨。泉谷走水。小石溧迸。木門朽敗稻田泛灠。歲功不成。臣輙按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以爲方石

爲門。若天榖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溢。剛閉方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䛨。願陛下時出臣表。勑大

司農府給人工。勿使稽延。以賛時要。臣孚亥。詔書聴許。於是夾岸累石結以爲門。用伐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畆之數間二歲月

之功。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洞開。穴内石上有車轍牛跡。書舊傳云。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爲二水。一水南出爲朱

溝水。沁水又逕沁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春秋之少水也。京相璠曰。𣈆地矣。又云少水。今沁水也。沁水又東逕沁水亭北。世謂之小沁城。沁水

東石合小沁水。水出北山臺渟淵。南流爲臺渟水。南東入沁水。沁又東倍澗水注之。水北出五行之山。南流注。于沁水。又東過野王縣北。沁水又東。

邗水注之出太行。之阜山。即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宫於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嶮固。德能覆也。内貢迴矣。使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