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30.pdf/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世謂之盧子城。濟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濟北所治盧子城。故齊周首邑也。又北過臨邑縣東。地理志曰。縣有濟水祠也。王莽之榖城亭也。水有石

門。以石爲之。故濟水之門也。春秋隱公三年。齊鄭會于石門。鄭車僨濟。即於此也。京相璠曰。石門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去

水三百步。蓋水瀆流移。故側岸也。濟水又北逕平陰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𣈆侯沉王濟河會于魯。濟尋溴梁之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者也。杜

預曰。城在盧縣故城東北非也。京相璠曰。平陰齊地也。在濟北廬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

里。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今防門北有光里。齊人言廣音與光同。即春秋所謂守之廣里者也。又云巫山在平陰東北。昔齊侯登

望𣈆軍。畏衆而歸。師曠邢伯聞烏鳥之聲。知齊師潜遁。人物咸淪。地理昭著。賢於杜氏東北之證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濟水有迤。

過爲湄湖。方四十餘里。濟水又東北至垣苗城西。故洛當城也。伏韜北征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洛當者也。宋武帝西征長安。今垣遵鎮此。故

俗人有垣苗之稱。河水自泗瀆口。東北流而爲蒲。魏土地記曰。盟津河别流十里與清水合。亂流而東。逕洛當城北。黑白異流。涇渭殊别。而東南流

注也又東北過盧縣北。濟水東北與湄溝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濟。爾雅曰。水草交曰湄。通谷者微。犍爲舍人曰。水草木交合也。郭景純曰。微水邊

通谷也。釋名曰湄。臨目也。濟水又逕盧縣故城北。濟北郡治也。漢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蓋以濟水在北故也。濟水又逕什城北城際水湄故邸

閣也。祝阿人孫什將家居之。以避時難。因謂之什城焉。濟水又東北與中川水合。水東南出山荏縣之分水縣溪。一源兩分。泉流半解。亦謂之分流

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荏縣西北。流逕東太原郡南。郡治山壚固。北與漢賓谷水合。水出南格馬山漢賓溪。北逕盧縣故城北。陳敦戍南。

西北流與中川合。謂之裕馬口。其水又北逕盧縣故城東。而北流入濟。俗謂之爲沙溝水。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導源太山朗公谷。谷舊名琨。瑞溟

有沙門竺僧朝。少事佛圖澄。碩學淵通。尤明氣繹。隱于此谷。因謂之朗公谷故卓頻秦書云。符堅時。沙門竺僧朗。嘗從隱士張巨和游。和常亢居。而

朝居琨瑞山大起殿含。連樓叠閣。雖素飾不同。並以静外致稱。即此谷也。水亦謂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逕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逕獵山東。

又西北枕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經書齊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諸侯猒于祝阿。左傳所謂督陽者也。漢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