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2.pdf/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東南水名合焉。水出盧龍塞。西南流注濡水。又合屈而注。得去潤水。又會敖水。二水並自盧龍西注濡水。又東南流逕令支縣故城東。王莽之民

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遼西郡。令支隷焉。魏氏上地記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逕孤竹城西。右合玄内也。謂之小濡水非也。水出

肥如東北。玄溪西。南流逕其縣東。東屈南轉西廻逕肥如縣故城南。俗又謂肥如水非也。故城肥子國。應劭曰。晉滅肥。肥子奔燕。燕封於此。故曰肥

如也。漢高帝六年。封蔡寅為侯國。西南流右會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地理風俗記曰。陽樂

故燕也。遼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氏土地記曰。海陽城西南有陽樂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謂之陽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發冷溪。

世謂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注之。出東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桑欽說盧子之書。言晉既滅

肥。遷其族于盧水。盧水有二渠。號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慮水。又南與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地理志曰。盧水又南入玄水。玄水又

西南逕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玄水東入濡。盖自東而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國也。史記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齊。讓

國於此。而餓死於首陽。漢靈帝時遼西太守廉翻。夢人謂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遼海漂吾棺槨。聞君仁善。願見蔵覆。明日視之。水上有浮

棺。吏蚩笑者皆無疾而死。於是改葬之。晉書地道志曰。遼西人見遼水有浮棺欲破之。語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

山側。肥如縣南十二里。水之會也。又東南過海陽縣西。南入于海。濡水自孤竹城東南逕主郷北。瓠溝水注之。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水又逕牧城南

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出謂之鹽關

口。魏太祖征蹋頓與泃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陳壽魏志。以通河海也。新河又東北絶庾水。又東北出逕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東北逕昌城縣故

城北。至王莽之叔武也。新河又東為二水。枝瀆東南入海。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出新平縣西。南流逕新平縣故城西。地理志。

遼西之屬縣也。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西北。世謂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者也。亂流

南會新河。南流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於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靈水會。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山。東南流逕令支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