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32.pdf/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緩靈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出令支縣之藍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

新河又東至九過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逕海陽縣故城南。漢高祖六年。封摇海餘為侯國。魏土地記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陽城者也。新河

又東與清水會。水出海陽縣東。南流逕海陽城東。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里西入九𡢤注海。新河東絶清水。又東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

東左迤為孔陽孤淀名右絶新河。南海注。新河又東會于濡。濡水又東南至叅縣碣石山。大頴曰。碣石在遼西叅縣。王莽之選武也。叅縣并屬臨渝。

王莽更臨渝為憑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石北平驪城縣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漢武帝亦常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今於此枕海有石如埇

道數十里。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徃徃而見立於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投。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状君人造。要亦非人力所

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三齊略記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堅柱。始皇求為相見。神云。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

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潜以脚盡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連去。始皇轉馬還。前脚猶立。後脚隨崩。僅得登岸。盡者溺死於海。衆山之石皆傾注。今猶

岌岌東趣。疑即是也。濡水於此南入海而不逕海陽縣西也。盖經悮證耳。又案管子齊桓公二十年征孤竹。來至卑耳之谿十里。關然止。瞠然視。授

弓將射。引而未發。謂左右曰。見前乎。左右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馬前。豈有人若此乎。管仲對曰。臣聞。豈山之神有

偷見長尺人物其。霸王之君與。則豈山之神見且走馬前走導也。祛衣示前有水石。祛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賛水者從左方涉其深及

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濟。桓公拜曰。仲父之聖。此寡人之𢫔罪也乆矣。今自孤竹南出則巨海矣。而滄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賛溪

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漢世。海水波襄舌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也。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人塞。過遼東襄平縣西。遼水亦言出𥐺石

山。自塞外東流直遼東之望平縣西。王莽之長說也。屈而西南流逕襄平縣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滅燕置遼東郡治。此漢高帝八年封紀通為

侯國。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遼隧縣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順陸也。公孫淵遣將軍畢衍拒司馬懿於遼墜即是處也。又東南過房縣西地理志

曰。房故遼東之屬縣。遼水又右會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廣成縣北。流西北屈逕廣成縣故城南。王莽之平虜也。俗謂之廣都城。又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