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33.pdf/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氏榮不保終。思欲遁跡林鄉。隱渝妄死。楊駿理之於此橋之東。竣後尋亡矣。搜神記曰。太康末。京洛始為折楊之歌。有兵勒事苦之辭。駿後被誅。太

后幽死。折為之應也。楊凡是數楊皆累石為之。亦高壯吳。制作甚佳。雖以時徃損功而不廢行旅。㭍超石與兄書云。橋去洛陽宫六七里。悉用大石。

下員以通水。可受大舫過也。奇制作。題其上云。太康三年十一月初統功。日用七萬五千人。至四月末止。此橋逕破落。復史修橋。奉無復文字。陽渠

水又東流逕漢廣野君鄰食其廟南。廟在北山上。成公縷所謂偃師西山也。山上舊基南存。廟宇東面。門有兩石人對𠋣。北石人胷前銘云。門亭長。

石人西有二石闕。雖經頽毁。猶高文餘。闌西即廟故基也。基前有碑文字制缺。不復可識。子安仰澄芬於萬古。賛清徹於廟像。文字厥集乘。陽渠又

東逕覺殷南。昔暨庚所遷。改高曰殷。此始也。班固曰。尸鄉故殷湯所都者也。故亦曰湯亭。薛纘漢書注皇甫謚帝王世記。并以為非。以為帝嚳都矣。

晉太康地理記。並言田横死於是亭。故改曰尸鄉。非也。余案司馬彪郡國志以為春秋之尸氏也。其澤野負原夾郭。多墳巄為。即陸士衙會王韓嗣

處也。𡊮氏王陵詩致。機初入洛。次河南之偃師。時忽結陰。望道左右民居者因徃進宿。見一少年姿神竭逺。與機言玄。機服其龍。而無以制折。前至

一辯文。機題緯古今跡檜右實。此少年不甚欣解。將曉去。視駕逆旅。雖曰。君何寓而來。自東數十里無村落。止有山陽王家慕。機乃怪悵。還睇昨路。

空野昏霾。雲偕蔽日。知所通者審土弼也。此山即祝鷄翁之故居也。搜神記曰。鷄翁者。洛陽人也。居尸鄉北山下。養鷄百年餘。難至千餘頭。皆有名

字。欲取。呼之名。則種别而至。後之吳山。莫知所去矣。榖水又東逕偃師城南。皇甫謚曰。帝嚳作都於毫。偃師是也。王莽之所謂師氏者也。轂水又東

流注于洛水矣。甘水出引農宜陽縣鹿蹄山。山在河南陸澤縣故城西北。俗謂之縱山水之所導。發于山曲之中。故世人日其所為甘掌為。東北至

河南縣南北入洛。甘水發源東北流北屈逕一故城東。在非山上。世謂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夢汗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

十五里。指謂是城也。余案甘水東一十許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為。北對河南故城。世謂之鑒洛城鑒甘聲相近。即飲甘城也。為王于帶之故邑矣。是

以昭叔有甘公之稱為。甘水又與非山水會。水非出山東谷。東流入于甘水。甘水又於河南城西北入洛。經言縣南非也。故京相璠曰。今河南河南

縣西有甘水北入洛。斯得之矣。滲水出扶風杜陽縣俞山東北入于渭。山海經曰。緰次之山。滲水出為。北流注于渭蓋自北而南矣。尚書禹貢太史